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23-927164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7 19:02: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经贸关系发展迅速。更进一步加强中非经贸合作是符合中非双方人民的利益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非经贸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分析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中非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加强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非 经贸关系 问题与对策

中国与非洲大陆之间虽然相隔万里,但中非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非洲各国独立后,中非交流更加密切。该时期中国本身的经济基础薄弱,中非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多是在政治层面上,经济层面的合作极少,合作方式也主要是中国对非洲单方面的援助。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突飞猛进,中非之间的合作已更多地涉及到经济领域。202_年第一次中非合作论坛(FOCAC)的成功举行,拉开了中非全面经济合作的序幕。中非关系稳步发展,合作不断深化,其合作范围也逐步扩大。

一、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

中非经贸交往主要体现为中非贸易、中国对非的直接投资、中国对非援助以及中非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

(一)中非双边贸易

中非双边贸易总额的快速增长很好地反映了中非经贸关系近年来的深入发展。据统计,中非贸易额1950年为0.1214亿美元,1990年为1.6645亿美元;90年代后期发展迅速,到1999年中非贸易总额为64.84亿美元,五十年内增长了533倍。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非经贸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202_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106.01亿美元,202_年达到554.64亿美元,202_年为733.11亿美元,202_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68.42亿美元。202_到202_年间,中非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202_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45.7%。

从商品贸易结构来看,中非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在各自参与贸易的行业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从非洲主要进口5类产品(原油、铁矿石、木材、钻石和棉花),以202_年为例,原油占整个进口额的72%,各类矿产为7%,棉花为1%,铜制品、钻石、钢铁制品、木材均为2%,其他产品为12%;与从非洲进口相比,中国对非洲出口产品更为多样化,其中机器设备和电子产品占比例较高,其次是纺织品和衣服,另外还包括高科技产品、塑料制品、钢铁制品等,由于非洲独立前长期受西方剥削,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几乎所有的轻工产品都依赖进口。中国对非洲出口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中非贸易的发展,非洲对中国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中国对非洲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中非经贸连年的高速增长证明,中非贸易是对双方有利的,是双方都愿意积极推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代,中国仅仅同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60年代这一数字增加到13个,1987年达到了46个,到1999年中国已经与53个非洲国家中的50个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202_年第三次中非经济合作论坛53个国家都有代表参与。同年底,中国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之后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FDI)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庞大的生产能力也需要足够的市场支撑。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非洲作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开垦的土地”无疑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了空间。从202_年开始中国对非投资增长势头迅猛,202_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额为5.2亿美元,202_年迅速提高到15.743亿美元。截止202_年中国累计对非洲的非金融类投资达到44.618亿美元。

中非投资合作机制日臻完善。目前,中国已同31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10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42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联(混)委会机制。202_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加速下滑,但中国对非投资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釜底抽薪、大量抽逃,而是迎难而上保持快速增长。1—6月,中国对非直接投资5.52亿美元,同比增长81%。目前,经商务部核准或备案的在非中资企业超过1000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在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带去了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当地的税收和就业,为当地培养了经营管理人员。

第二篇: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卢正花202_级国际经济与贸易4班

指导老师谭江蓉

一、前言

中美经贸关系自中美建交以来就在曲折和摩擦中发展。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始终复杂多变,一方面是频繁举行的、级别又不断升格的经贸战略对话,中美经贸关系在博弈中似乎有着很强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另一方面是中美经贸摩擦有增无减,接连不断的各类贸易争端案将中国推向贸易争端的风口浪尖上。中国越来越多地承受着贸易摩擦的巨大压力,成为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国。特别是,在当前美国经济和金融需要从危机中摆脱出来,以及正逢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华情绪”抬头的情况下,中国自然成为当前美国挽救经济和贸易保护主义首当其冲的受害国,给摩擦不断的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新的、更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探讨今后的前景以及中美贸经关系的相互依存的建议,为中美贸易建更有利的发展指明道路。

二、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

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在磨合中不断前行是总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中美经贸联系加深,双边经贸合作与发展继续扩大,但是贸易逆差一直成为双边关系的敏感问题,导致贸易摩擦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虽然有摩擦,但是双方经贸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美国仍是中美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的外贸发展离不开与美国的经贸联系,美国也离不开中国市场,中美经贸关系是双赢的。

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研究,一些专家对此也有自己的分析。

(1)李伟的《美国经济形式与中美经贸关系》中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经贸关系在一个较为稳定、透明和可预见性的框架内迅猛发展,近几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中美关系层级提高,贸易不平衡加剧。

(2)马素红,倪建军,张宁等人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又有一些新观点,马素红与张蓓在中共经济报告中《中美经贸关系的分歧与共赢》认为美方高估贸易逆差,中美经贸关系前途光明。

(3)张宁的《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何方》——后危机时代中美经贸关系评价

第1页(共4页)

与展望研讨会综述上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将进一步扩大,中美经贸关系岌岌可危。

(4)柴海涛《中美经贸关系现状述评》中,十分看好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认为虽然摩擦不时发生,但,从现状看前景,还是十分看好双方的经贸合作。

(5)刘碧云的《论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展望》中提及,中美经贸合作深化,其中资本合作深化,投资交流扩大,中美经贸关系对中美双方经济促进作用愈发明显,对华经贸有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双方的就业增长。

三、中美经贸关系的问题

中美经贸关系虽说在不断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也指出了近几年来或者一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中一些突出的问题,并进行了一个具体的分析:

(1)孙振宇的《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中美对华贸易逆差将继续成为敏感问题,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双方都认识到存在贸易统计上的差异。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自美进口逐步增长,中美间贸易不平衡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中国市场开放循序渐进以及名义关税率较高实际关税率低的事,期待美国商品和服务一下子大量地进入中国市场是不现实的。美国出口商却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因此当出口并非像他们想象那样快速增长时,各种各样的压力随之而来,甚至演变成贸易战。

(2)赵悦龙,《如何看待新出现的“美国衰退论”——展望中长期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提出中美反倾销反补贴斗争不容忽视。由于美国歧视性地坚持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利益。

(3)美国官员对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及市场准入政策施压,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上的消息。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又把中国列入“重点国家名单”,根据美国“特殊301法”将对中国在进行为期半年的调查、磋商基础上采取一定的范围内的贸易报复措施。

(4)阎学通的《加大的政治影响力——非同步的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提出,中美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这是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最重要的条款,是两国经贸关系的基石。一旦美方中止给中国最惠国待遇,中方也必然取消给美国的最惠国待遇,同时也并不排除会采取一些报复性的措施的可能性。这势必会使两国关系,特别是双方经贸关系受到严重损害,各自的经济利益亦将受到严重的损害,希望美国各界人士继续从中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多做积极的促进和维护工作。避免两国关系出现倒退。

(5)郎咸平教授在2011年四月就曾警告国人,美国继成功打败欧元,维护了美元的强势地位后,美国一定会追寻下一个政治目的,那就是对付china。所以特别指出人民币升值问题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敏感点。

四、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

中美经贸互补、互利和共赢的格局是经过长期磨合形成的,来之不易,双方都不愿意轻易破坏目前的基本格局。两国经贸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

(1)余峰的《现阶段中美经贸关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中说明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双方出现分歧是正常的,在贸易领域,美国不论是从战略安全角度出发还是美国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美方都不会毫无顾忌的损害双边经贸关系。要平等协商消除分歧。

(2)温家宝在出席纽约美国银行家协会举行的中餐会上发表演讲:温家宝曾说过“在中美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取得共识,也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不应该也不可能影响中美经贸发展大局。只要双方有诚意,这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和扩大合作来加以解决”。只有中美两国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友好共赢的经贸环境,才符合双方的利益乃至全世界的利益和健康发展。

(3)潘锐的《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经贸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遵循WTO规则进行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减让,对美国产品的进口有较大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将逐步缩小。因此,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所以要相互体谅,寻求共识。

(4)曲哲在《中美必须站得更近》中提出中国需要美国强大技术支持,互惠互利,所以中美必须互为贸易伙伴才符合各方的利益,实现双赢。

(5)陈宝森的《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中也提出了中美必须互为贸易伙伴才是双方的双赢,符合世界的利益。

五、总结

本文参考了20篇国内外的文献对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前景进行了一个分析研究。分别对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前景做了个深入的说明与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见解。希望中美经贸关系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伟.美国经济形式与中美经贸关系[J].国际经贸,202_,(02):32-36

[2] 马素红,张蓓.中美经贸关系的分歧与共赢[J].中国经济报告,202_,(02)

[3] 柴海涛.中美经贸关系现状述评,商业周刊/中文网,202_,(6)

[4] 孙振宇.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国际贸易,1999,(07)

[5] 倪建军,王力.中美经贸关系现状与前景[J].现在国际关系,202_,(6):39

[6] 张宁.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何方?——后危机时代中美经贸关系评价与展望研

讨会综述,202_,(9)

[7] 余峰.现阶段中美经贸关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南开大学出版社,202_,(7):376

[8] 赵悦龙.如何看待新出现的“美国衰退论”——展望中长期中美经贸关系发

展.202_,(9)

[9] 刘遵义.对美国贸易平衡的新估算[J ].国际经济评论,1999,(23)

[10] 程大为.美国内经济关系对中国“入世”的影响[J ].国际贸易问题,202_,(04)

[11] 余万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极其限制[J ].国际经济评论,202_,(04)

[12] 美国官员对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及市场准入政策施压[EB/OL].中国保护知识产权

网,202_,(09)

[13] 陈文达.经济分析与观察制约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202_,(07)

[14] 曲哲.中美必须站得更近——访美驻华大使骆家辉.202_,(09):248

[15] 阎学通.加大的政治影响力——非同步的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J ].国际贸易,202_,(12)

[16] 美报告竟将国内失业问题归咎于中国[N ].参考消息,202_,(03)

[17] 温家宝.温家宝在出席纽约美国银行家协会举行的中餐会上发表演讲[N ].人民

日报,202_,(12)

[18] 潘锐.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J ].世界经济研究,202_,(12):65

[19] 陈宝森.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J].新金融,202_,(08):12

[20] 刘碧云.论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展望[J].南京化工大学报,202_

第三篇: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

随着中非经贸近60年的发展,中非之间政治与经济联系都日趋紧密。本文从中非经贸关系着手,回顾近30年来,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概述中非经贸关系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变化,从外媒的评述理解现阶段中非经贸发展的概况,分析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非经贸合作;历程与现状;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洲大陆越来越引起大国关注。非洲凭借其优厚的能源与资源,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互相支持,共同建立了第三世界。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中非的经济不断发展,中非经贸关系日趋紧密,双方从政治到经济的合作都不断加强。中国非常重视同非洲的经贸合作,加强与非洲各国的经贸合作与发展对于经贸关系的多元化发展、资源与市场的利用、巩固和发展中非友谊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非经贸合作的特点与变化

1.中非经贸关系加速发展阶段(1980-1999年)

20世纪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非洲国家逐渐实现民族独立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调整,中非经贸关系逐渐步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中非经贸特点主要变现为:双方贸易额不断扩大,贸易产品多样化,贸易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非洲。贸易方式不断增多,一般贸易与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对外援助等方式相结合,经济效益取得很大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非洲国家的经济一直到70年代末都处在增长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非洲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陷入了严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适时调整对非政策用以加强中非经贸合作。中国根据非洲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符合双方实际的贸易合作。在非洲总体贸易出现负增长的局势下,中国同非洲的贸易却在显著增长。其中中国出口额年均增长4.2%,进口年均增长3.6%。

在整个80年代,中非贸易额虽然略有起伏但总体保持着增长趋势。这一时期,中国出口迅速增长,进口则有所下降,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其主要原因是:非洲经济困难,出口产品减少而且单一,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进口来源增加。

20世纪90年代,由于外贸体质改革和外包经营的发展实施,我国开始重视对非经贸合作,将对非经贸合作确定为外经贸的战略重点之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大的促进了中非之间的合作。1993年南非独立之后,中国同南非的贸易往来发展迅速。1999年,中国同非洲地区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有14个,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南非、埃及、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其中南非为最大贸易伙伴。2.中非经贸合作的“黄金”时期(202_-202_年)

在中非合作的“黄金期”,贸易增长快速、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更加多样化、贸易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范围广泛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非之间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共同发展,在中非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回忆于202_年10月在北京举行,会议以平等磋商、扩大共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促进合作为宗旨,就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中非在各个领域的实质性合作进行了规模空前、富有成效的对话。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与非洲国家集体对话和双边磋商的全新合作机制的正式确立,进而开启了中非合作的新纪元。论坛的成立,极大的推动了在新形势下中非长期、稳定、全面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也使得中非经贸合作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进出口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从202_年开始,中国对非出超地位变为入超。中国向非洲出口的商品大多为机电产品、纺织品、高新技术产品、钢铁及其制品等,从非洲进口的商品则仍以原油、铁矿砂、棉花、钻石等初级产品为主。

3.中非经贸合作进入“蜜月”期(202_-)

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和非洲国家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中非经贸合作也收到了很大的影响。金融危机过后,中非经贸合作再一次强劲复苏,202_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为1296亿美元,同09年相比上升了40%。202_年,尽管非洲政局动荡,但是中非贸易额却达到了1663.21亿美元的新高,同上一年相比增加了30.9%。现在中国是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一时期的特点为:投资合作领域扩大和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增强。

202_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在会上提出了中非在经贸领域的三项合作举措,包括扩大投融资合作、扩大对非发展援助和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这三项举措在推动非洲跨国跨区域建设和促进非洲区域贸易便利化方面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二、外媒评述中的现阶段中非经贸发展概况

202_年3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非洲,为中非新型战略关系注入了“真、实、亲、诚”的时代内涵,将中国梦与非洲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2_年,李克强总理对非洲四国的访问引起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

非媒认为中非经贸合作是传承了中非友谊,有助于非洲的发展。非洲当地媒体“ALLAFRICA”评论称,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历史悠长且感情深厚,而在未来,中国将继续与非洲分享减贫和发展农业的经验,增进与非洲的农业合作,帮助非洲培训农业技术和经营人才,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称,中国正在非洲的战略资源领域进行重大投资。过去10年,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增长了30倍,直接投资从202_年的5亿美元剧增到202_年的150亿美元。

俄新社援引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奥代德·申卡的话说,美国目前在非施加影响力受制于预算因素,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大举增加对非洲的投资。中国所处的地位比美国有利,美国通常局限于公司投资,而许多中国小企业也会在非洲进行投资。

国际媒体与舆论普遍认为中非经贸合作是一场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202_年,中非贸易额达到了202_亿美元,为1960年的202_多倍。伴随中非经贸合作多元化趋势,双方合作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目前,有超过25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为当地创造了10多万个就业岗位。

毋庸置疑,当前中非关系正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中非关系既是休戚与共,又是共同发展,也是文明互鉴,作为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始终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平等互利基础之上,中非加强合作,不仅有利于各自发展,也有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正如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致辞时所说:“金字塔和万里长城都不是一个人建成的”,对于中非而言,团结协作才能实现共赢。

三、中非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中非产业结构趋同,导致中非之间贸易摩擦屡有发生

中国和非洲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都比较充裕,中国先非洲一步已经建立起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世纪90 年代非洲各国在对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也选择了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非之间雷同的产业结构削弱了中非贸易中的互补性,对中国和某些非洲国家的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北非国家一直是棉花的主产区,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内产品多年来一直受到政府保护。而中国向非洲出口的产品正好主要是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而且出口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尤其是机电产品已经占到中国出口额的50% 以上,由于中国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对非洲国家的相关产业产生冲击,使当地同类产品失去了国内市场,以至于生产企业倒闭。

同时,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也与非洲同类的商品竞争,进一步削弱了非洲的出口能力,间接损害了非洲相关产业,影响了国际资本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在这种形势下,当地的一些企业提起反倾销调查,力图阻止中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从而引发了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摩擦发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无序竞争,个别中国企业甚至扰乱当地市场价格,引起东道国民间层面的抵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非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

2.中非合作领域狭窄,大部分集中在能源领域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显示:中国在非洲几个主要贸易伙伴中,出口中国原油占双方贸易总额的比重较高。

第四篇: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局

一、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安徽省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运行质量逐步改善,综合竞争力有所增强。

从经济总量看,截止202_年底,全省中小企业12.75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99.92%;实现增加值1605.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40.4%。从产业分布看,从事二产的企业5.25万家,实现增加值1204.9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75.07%;三产企业7.49万家,实现增加值400.4亿元,占24.93%。从行业分布看,工业企业4.71万家,实现增加值883.1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55.01%;建筑企业0.54万家,实现增加值321.8亿元,占20.05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0.77万家,实现增加值82.2亿元,占5.12%;其他服务业6.72万家,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78万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46万家,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软件业0.39万家,房地产企业0.32万家,文化娱乐业0.05万家,共实现增加值318.2亿元,占19.82%。

中小型工业不仅在全省中小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全省工业的主体。202_年,全省中小型工业创造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61.09%,实现利税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量65.6%。在中小型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作用突出。202_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有4099家,创造增加值484.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55.0%;实现利税187.5亿元,占52.2%。其中,制造业企业有3759家,创造增加值418.3亿元,占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总量86.27%;实现利税154.6亿元,占82.45%。

从所有制性质看,全省中小型工业企业中,股份制工业企业有2461家,创造增加值277.3亿元,占全省中小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6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697家,创造增加值184.9亿元,占17%;集体工业企业有429家,创造增加值28.4亿元,占10%;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分别有217家和155家,创造增加值分别为55.1亿元和25.2亿元。从社会贡献看,202_年,全省GDP的40.4%是中小企业创造的,36%的税收是中小企业提

供的,安排职工就业1433.8万人,占全省企业职工人数的94.1%;全省中小企业职工中,二产从业人员639.6万人,其中:工业364.3万人,建筑业275.3万人;三产从业人员794.2万人,其中: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07万人,批发零售业252.9万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106.9万人,住宿餐饮业101.1万人。

二、202_年以来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形势

202_年以来,安徽省中小企业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信贷紧缩、物价上涨和交通、土地、能源等因素制约的不利影响,呈现出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发展速度稳步增长

1—9月份,全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452.58亿元,同比增长14.1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合肥、芜湖、巢湖、马鞍山、池州工业发展速度均在40%以上,铜陵、安庆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工业主体地位强化

1—9月份,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19.30亿元,增长16.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54.60亿元,增长27.5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82%;实现销售收入1478.93亿元,增长33.22%。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7.76%,比上年底提高了0.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58.11亿元,增长30.70%。

3.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发展迅速

民营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主体,202_年以来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省非公有制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27.3亿元,增长20.5%,高出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平均增长速度4.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5.6亿元,增长33.6%;实现利税总额69.4亿元,增长36.6%。从行业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1—9月份,中小商业企业实现销售额707.8亿元,增长10.1%,为近几年来最好水平。轻重工业同步增长,增长速度分别为27.6%和27.4%。

4.外资拉动作用明显

1—9月份,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全省新批208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主要是中小企业。县域中小企业引进省外、境外资金6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37%。

5.社会贡献有所增加

1—9月份,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42.04%,比上年末提高了1.6个百分点,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4%。

虽然202_年以来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投资和工业增长速度回落

从4月份开始,工业增长速度逐步回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半年增加值增长速度比一季度回落了1个百分点,其中,中小工业企业回落了0.5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87.9亿元,增幅比一季度回落35.3个百分点,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回落31.7个百分点;1—8月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二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9月份投资增幅虽然回升,但增幅仅与上半年持平。

2.资金不足导致部分中小企业运行艰难

至202_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比上年末和202_年一季度末分别回落

2.2和3.3个百分点。由于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不愿意贷款或贷款大量减少,致使中小企业技改资金严重缺乏,特别是流动资金缺口很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约有80亿元。安庆反映流动资金缺口8亿元。招商引资企业普遍反映安徽省金融环境不宽松,金融支持和服务不配套,影响了外商投资积极性。截止202_年6月底,来安县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减少了3100万元,金融部门只收不贷,使许多中小企业步履维艰。虽然安徽省信用担保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看,信用担保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担保机构数量不多,注册资金有限,担保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一些担保机构因未能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缺乏担保的风险分散和补偿制度,开展担保业务十分困难,甚至有的担保机构从组建以来未开展一笔担保业务,特别是省级担保机构分散在多个部门,未能形成合力,弱化了省级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担保的牵动力和促进作用。同时,担保条件苛刻,办理抵押、质押手续复杂,评估及有关担保费用较高,使一些企业对担保贷款望而却步。

3.土地供应不足的矛盾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于土地审批冻结,全省中小企业土地缺口约有6万亩。土地制约的负面影响突出显现出来。一是影响了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TCL集团要在来安投资6亿元建设手机和彩电生产基地,因没有土地,项目协议无法签订。当涂博望镇现有32家招商项目,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刃具生产,计划投资2亿元,也因土地困难无法落实。其他市县也不同程度存在这样问题。二是影响了技改项目和扩建项目的实施。南陵有一个总投资2亿元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已经投入近4000万元,因土地“冻结”,后续项目无法实施。芜湖华江集团计划投资1800万元实施技改项目,已到位1200万元,也因土地问题被迫停建。

三是影响了各类人员创业。有些外出务工人员、科技人员想投资创办民营企业,因土地问题而无法如愿。马鞍山有200多位外出务工人员想回乡创办企业,计划投资6亿元,因土地制约而不能实现“凤还巢”。四是影响了小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各地都有把中小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发展产业集群相结合的强烈愿望,因土地规划无法修订,限制了小城镇经济功能的提高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桐城已经形成了包装印刷业、制盖业、制刷业、羽绒制品业、输送机械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业六大产业集结带,因土地制约对优势产业聚合和升级产生了严重影响。当涂太白镇虽已规划产业集聚区,也因土地问题无法启动。

4.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202_年以来,由于原材料、燃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导致产品销售成本增长速度快于销售收入增长速度。1—9月份,安徽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2%,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4.5%,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6.3个百分点。据淮南市华阳玻璃集团反映,仅电力和煤炭价格上涨,202_年以来已增加生产成本1300多万元。目前企业景气指数呈回落之势。三季度安徽省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0.4,虽然比上半年提高0.1百分点,但仍然比一季度低7.8个百分点。据省企业调查队反映,目前在综合生产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13.0%,大企业仅占1.7%,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比大企业明显恶化。

5.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较为明显

长期困扰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产品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低,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原始积累不够,布局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着全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与优化提高。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上升。从省内看,沿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较快,皖北地区发展相对较慢。“马芜铜”经济圈工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均在40%以上,阜阳、宿州低于20%。从省外看,安徽省与东部发达省份差距进一步拉大。到202_年底,安徽省中小企业增加值总量仅相当于江苏的22.3%,山东的27.2%,浙江的27.7%;上缴税金仅相当于浙江的9%,江苏的15%,山东的22%。

6.发展环境不宽松的问题依然存在

少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行政处罚权,存在着重复处罚、随意处罚的行为。“三乱”现象还没有彻底根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有禁不止。政策透明度不够和政策落实不够并存。有的企业反映,安徽省多年来出台了不少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连续性不够,让企业心有余悸;二是落实不够,讲得多,兑现的少。同时,存在着发展观念滞后和认识不统一的问题,缺乏发展中小企业自觉性和坚定性,“重大轻小、重公轻私”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快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按照省政府关于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之一,使其真正成为安徽经济增长的动力,财政增收的支柱,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推进安徽省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在指导思想上,全面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为重点,以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平台,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切实增加经济总量,着力提高运行质量,努力开创安徽省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做贡献。

在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上,按照“扶优扶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和创

业基地。通过3~5年努力,力争中小企业创造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50%。

具体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1.以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按照政府组织发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创造环境推动的构想,在经营创业基地生产要素上抓突破,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步伐。重点扶持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良好,接纳经济辐射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50个省级创业基地建设和30个产业集群。制定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发展规划,出台《安徽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评审和管理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土地划拨目录,指导各地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和创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以产业聚集带建设为载体,以营造环境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东西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启动民资的力度,努力引进省外境外企业和资金参与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

围绕“861”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积极参与重点工程的建设,着力发展一批为大企业、大工程、大项目配套的中小企业。

以扶持成长型、科技型、加工型、创汇型、配套型、就业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行业,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培植一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以营造创业环境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重点建设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和一批对民间资本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重点工业园区。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创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兴办科技型民营企业。

把鼓励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开发中小企业创业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加强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联系、沟通和交流,重点鼓励在资金、技术、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积累和提高的人员返乡创业。

按照城镇规划的总体要求,本着安置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方便改善群体生活的原则,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以兴办第三产业为重点,“开办小企业,增加新岗位”,大力发展区街经济。有重点地规划一批利于区街经济发展的产业带,实施“退二进三”,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突出发展辐射能力较强的特色专业市场、特色街,带动城市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促进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3.以深化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继续抓好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确保用2年时间使国有、集体资本退出中小企业序列。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因厂施策,加快发展。在改革的动力上,要把民营企业和现有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及职工作为重要依靠力量,鼓励其参与改革和招商引资以启动民资。在改革的形式上,做到“九个一批”:一是出售改制一批;二是兼并收购一批;三是承包租赁一批;四是嫁接改造一批;五是剥离分立一批;六是“退二进三”一批,利用级差地租的收入发展第三产业;七是“零”资产转让一批;八是摘帽换牌一批,对“戴红帽子”企业,还其民营企业的本来面目;九是破产退出一批。在改革的政策上,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和创新,实施有利于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同时,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依法保护职工利益,妥善安置好职工,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选择有条件的市,实施产权登记和产权确认工作,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

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4.以发展信用担保业为切入点,多渠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入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融资服务体系,突出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组建一批政府参与、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担保公司。加快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用担保业的发展。组织企业开展相互间融资担保。

促进各级财政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二板市场和国内创业板市场上市。开展风险投资试点,重点支持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建企业投资财团,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协调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开展公开授信,推进银企合作。

建立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研究制定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为企业结构调整、资金流动和产权交易提供服务。积极给予中小企业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努力争取和安排国家及地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资金,认真落实中小企业出口退税等政策;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举办中小企业产品展览和展销活动。

按照“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建立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和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信用体系;建立联合征信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办法,加强诚信教育,引导企业增强诚信守法的观念,努力提高安徽省中小企业整体信用水平。

5.以推进技术改造为切入点,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

采用先进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淘汰落后工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以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抓手,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结合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各类科研单位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方面的服务。建立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库,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储备、技术发布和技术洽谈等工作。加强与境外技术合作与交流。

高度重视信息工作,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围绕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使用和反馈等关键环节,强化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工作,发展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拓展现有中小企业局域网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取政策、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提供方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试点,为降低中小企业市场开发成本创造条件。当前重点加强“中小企业在线”信息网建设,尽快发挥作用。

6.以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切入点,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素质

采取政府引导、行业参与、企业互助和自我培训等多种形式,在利用省局培训中心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大中专院校、培训中心等力量,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等。逐步建立经理人才测评与推荐中心,发展完善中小企业职业经营者市场;逐步建立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库和交流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推荐、交流和管理等服务;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资历、业绩评价体系,规范开展中小企业职称评定、技能鉴定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的支持,继续组织实施全省中小企业“515”人才培养计划。

7.以创新观念为切入点,切实履行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责

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陈旧观念的束缚,营造全社会创业的意识;打破部门利益的桎梏,形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坚持在问题面前看本质,看主流,看贡献,用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转变

行政观念、行政职能和行政方法,积极探索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由“行政控制型”向“规则服务型”的转变,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方法指导和服务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把工作的重点切实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环境”上,把调查研究、强化舆论导向、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服务手段作为主要工作方法和主要工作内容。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比贡献、争先进”的主旋律,建设服务型和学习型机关,切实提高服务和指导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做到对上当好参谋,对下搞好服务,对外抓好协调,对内强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

------------------

(执笔:华克思 韩 兵)

第五篇: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九大强调,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公平覆盖各个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如何跨越“半城镇化”,如何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日益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重大问题。本文集中探讨如何健全和发展农民工养老保险。

一、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现状

总的来看,目前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很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表明,202_―202_年外出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从9.8%上升至16.4%,上升了6.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1个百分点,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2_―202_年,全国农民工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从2416万人上升至5940万人,参保率从10.7%上升至21.1%(见图1)。尽管这一统计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存在一定差异,但两项数据都表明目前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很低。

分行业看,制造业农民工参保率相对较高,建筑业农民工参保率最低。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202_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制造业农民工中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占44.6%,服务业农民工中参加此项保险的占21.5%,建筑业农民工参保比例最低,仅13.5%。

分代际看,高龄农民工参保率明显低于全部农民工的平均水平。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中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占27.4%,老一代农民工的参保比例为24.8%,前者稍高于后者。50岁及以上高龄农民工中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占13.5%,明显低于新生代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的参保率,也低于全部农民工的平均水平(26.4%)。

分收入水平看,低收入农民工参保率明显更低。月收入1500元及以下人群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比例仅为15.7%,1501―2500元人群为23.6%,而2501―3500元人群、3501―5000元人群、5001元及以上人群分别为30.6%、31.7%、28.0%,后三个人群明显更高。

分单位性质看,灵活就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农民工参保率特别低。欧美企业、港澳台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比例属于最高行列,分别达到79.2%、75.8%、74.4%,而无单位的灵活就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雇员、雇主、自营劳动者)的参保比例属于最低行列,分别仅为3.8%、10.7%,成为非常明显的“短板”,私营企业农民工的参保率也较低,为35.5%。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整体收入偏低造成其缴费能力不足

低收入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比例明显更低,这说明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制约了农民工的社保缴费能力,降低了其参保的可能性。

例如,根据广东省202_年政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上限为16575元,下限为2906元。202_年全国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3275元,若以此为缴费基数,按8%的个人缴费比例计算,个人应缴262元/月;若是低收入农民工,如月工资2400元(202_年广州最低工资标准为1895元),个人应缴232.5元/月,占月工资的9.7%。而据国家统计局202_年监测调查,外出农民工每月仅生活消费支出就占月收入的30.1%。对于收入相对低下,而吃、住、日常消费、子女教育等刚性支出占比较大的农民工来说,如果再增加一笔占月工资约10%的养老保险缴费,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二)目前养老保险制度难以适应农民工的高流动性

建筑业农民工的低参保率与其高流动性、就业不稳定性密切相关,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缴费、转移接续等方面的机制设计和运行效率很难适应这种高流动性。由于建筑行业普遍采取层层分包的劳动体制,建筑业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很低,202_年,全国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41.3%,其中建筑业比制造业的签订率低25.8个百分点。缺乏较稳定、正式的劳动关系直接造成用人单位或雇主逃避为建筑业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而且,建筑行业的工作地点本身很不固定,一个工程周期长不过一两年,短的只有几个月,甚至只有几十天,这造成建筑业农民工流动性极强。

在高流动性情况下,如果要保证养老保险连续性,就要频繁办理转移接续手续。由于目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各地缴费比例不完全一致等原因,他们还面临复杂的转移资金计算、待遇确定方法及地区经办机构之间的推诿。如果出现阶段性失业、半失业,其养老保险延续会面临更多麻烦。最终造成建筑业农民工自身也很难有积极性参保。

(三)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面临制度障碍

数据表明,在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方面,灵活就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是非常明显的“短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这表明,现行法律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作出了选择性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政策规定,农民工不能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和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有些地方虽然允许本地进城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却不允许外来农民工如此。

根据202_年底出台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前,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这就造成一些?`活就业农民工的职工养老保险关系既不能接续,也无法退出。虽然根据202_年2月出台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后者的待遇水平明显低于前者,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及为社会统筹账户所作贡献也得不到应有回报。

在缴费方面,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在缺乏缴费激励机制和政府补贴的情况下,由灵活就业农民工自身负担全部20%缴费,压力可谓巨大,较大程度上限制了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依然存在体制机制问题

虽然近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制度框架日趋完善,但现实表明,其实践操作仍然面临不少问题。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在大部分地区只是地市级统筹,《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规定,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时,除了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要转移12%的统筹基金,但在实际操作中,转移的统筹基金仍不足以填补养老金支付带来的基金缺口,给转入地养老保险基金带来巨大的支付压力。因此,地方社保机构接受养老保险关系转入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体现出一定的碎片化特征,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缴费方式、待遇计发等方面存在差异,各个地区实际执行的养老保险政策也并不一致,从根本上造成了制度衔接障碍。一些地方社保经办机构反映,在跨省转移中,由于各地转移接续操作流程不统一,有些个人账户记录方式不规范,很容易造成转入地经办机构无法接收。而且省级社保机构之间是同级,在缺乏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的情况,对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难以协调妥协,从而影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五)高龄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亟待解决

国家统计局监测数据表明,农民工群体正逐步高龄化,202_―202_年,50岁及以上的高龄农民工比例由12.9%上升为19.2%,40―49岁的比例由21.2%上升至26.9%。老一代农民工越来越接近或者已经超过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的需求较为强烈,然而由于执法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许多人面临过去用人单位未为其参保,目前又补缴困难的问题,养老保险权益无法落实。前文数据分析表明,50岁及以上高龄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明显低于全部农民工的平均水平。

(六)农民工养老保险征缴的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农民工的农村户籍身份和弱势群体特征,加上地方政府部门监管常常缺位,一些用人单位或雇主往往能成功逃避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前文数据分析表明,私营企业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比较低。其中原因主要在于对大量私营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征缴的监管不到位。

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内在具有减少成本的冲动,在企业各项社保缴费超过工资总额的30%、而政府监管无力的情况下,其经营管理者更是会能省则省、能逃则逃。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出于投资环境的考虑,总是对一些私营企业的社保缴费监管乏力。

三、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造成各地制度不统一、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基金互济性差、养老保险关系地区间转移接续难等突出问题。为此,应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目前应先实现和巩固省级统筹,并从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开始,通过中央调剂基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在此基础上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筹。建立中央调剂制度的具体办法可以为,从部分缴费低、基金结余多的地区每年提取一定比例到中央,再调剂给缴费高、基金收不抵支的地区。

为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并为降低养老保险费率和缴费负担创造条件,应实行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政策。202_年11月,国务院已经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应尽快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和部分省份开展试点,加快建立国有资本划转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步弥补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二)分类分层解决好不同类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

对于就业和收入较为稳定的农民工,应将其统一、全面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于灵活就业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应鼓励其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对其个人缴费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减轻其缴费负担。对于低收入农民工,应让其“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于收入低于社会平均工资60%的农民工,可以直接以实际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或者缴费基数按照统一政策,但降低缴费比例,将职工个人缴费定为4%―8%之间,企业缴费比例不低于12%;为保证农民工养老金待遇水平,可以在低缴费的基础上对个人账户进行一定财政补贴。对于在城乡间频繁流动的季节性农民工或非从业的农民工家属等,应鼓励他们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三)完善灵活就业农民工、建筑业农民工等参保困难群体的参保办法

允许非本地户籍的灵活就业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在就业地参加或接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就业管理部门应针对灵活就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的情况,完善相应的就业登记办法,为其提供就业状况证明。社保管理部门应完善相应的登记缴费办法,提供更为便利的经办服务。

维护建筑业农民工劳动权益,清理建设领域违法发包分包行为,推动总包施工企业直接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在建设领域严格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和“月薪制”。通过提高建筑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保障薪资发放,来提高其养老保险参保率。加强对劳务派遣公司的监督管理,防止以劳务派遣为名逃避为农民工参保。对不依法参保的劳务派遣公司,坚决取缔其派遣资质。

(四)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体制机制

国家应从宏观上平衡养老保险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创造更充分的条件。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权益累计、分段计算、量化折算、合并享受的政策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指定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的协调和监管,对转移的个人账户进行统一要求,对转移接续程序进行统一规范,对跨省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问题进行协调。通过“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提高社会保险跨业务协同、跨省区合作、跨层级监管的全国一体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金保工程”“一卡通”等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加快优化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流程、环节和手续,丰富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水平。

(五)推进和落实高龄农民工养老保险依法补缴

抓紧解决好50岁及以上高龄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对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存在用人单位过去欠缴情况的,应完善和细化补缴措施,加大监察执法力度,落实补缴。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确定补缴起始时间。申请补缴的个人或用人单位应当提交证明其补缴时段在当地用人单位就业的劳动关系、工资发放等材料,经社保机构审核材料真实、齐全的,予以补缴。用人单位不主动承担的,由社保征收部门责令其承担补缴费用。允许非本地户籍农民工在当地延缴延退。

(六)加大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的监察执法力度

大力加强重点行业(如建筑业)、重点企业(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重点人群(如灵活就业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法律政策宣传力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督促各相关主体参保缴费。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格查处侵犯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的各类行为,依法处罚不为农民工参保,少报、瞒报缴费人数,擅自更改缴费基数、费率,少缴、欠缴保险费用的用人单位。

注:

本部分以下数据均来源于此。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从202_年开始,每年进行全国范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本报告采用其中的202_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流动人口指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县、市)户口的15-59周岁流入人口;调查地点为在北京市朝阳区、浙江省嘉兴市、福建省厦门市、山东省青岛市、河南省郑州市、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山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八城市(区),有效样本15999个,其中农民工样本13927个。数据用SPSS19进行分析。基于这一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侧重于比较不同人群参保率差异,而不在于精确衡量参保率绝对水平。

(胡杰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副研究员)

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