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古瓶读后感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24-835826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3 18:50: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古瓶读后感

茶酒飘香千年远

——读《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有感

这学期是大学里完成分流后的第一个学期,老师推荐我们阅读许多的专业书籍,于是我就在诸多的书目中选定了孙机先生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进行了一些阅读,有了一些感悟。

在这本书中所讲的诸多物什中,有几样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项便是酒,酒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饮品史中都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它除了最基本的饮用之外,还有作祭祀用,佐药用等诸多用途。喜庆时喝它,悲伤时也喝它,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喝它用它,可以说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古人也像汉字那样给酿酒找了个祖先——杜康。《世本》有云:“杜康作酒,少康作秫酒。”说的就是杜康是酿酒的祖先。当然,以上只是我国古人的传说,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所述,不用曲的自然发酵之果酒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出现,人类就是通过它第一次接触到酒精,而《淮南子·说林》中“清醠之美,始于耒耜”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进而,古人又将谷芽,麦芽用于酿酒,制造出一种酒精度很低,味道淡泊的甜酒。又进而培养出曲霉,制出酒母,粮食酒终于问世,这是造酒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而经过了从西域传来的蒸馏之法后,酒的度数也有了变化,而在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下,酒也有了不同的香味口感等,变成了极富韵味之物。不过光有酒是不行的,还要有酒器相配方能更显个中滋味。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中提到:“喝汾酒当用玉杯”“至于饮葡萄酒嘛,当然要用夜光杯了”等。以上是小说之言,而在现实生活中,甲骨文中有“卣”的记载,是当时最重要的酒器,不过它究竟是何物,却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此外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酒器——爵,在一般的印象里,爵也是用于饮酒的,不过据孙机先生所说,开始时爵是用于盛放祭神用的香酒,后来经过改造,才成为饮酒用的饮器,到汉代时则变成了源于手掬之抔的杯,再后来到中唐时则变成了碗盏了。另外还有贮酒所用的瓶等,在这儿就不赘述了,以上就是我国古代酒的发展历程。虽然庄子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但古往今来的豪杰英雄却少有不饮酒的,汉高祖刘邦就是个好酒之人,更有一件驱蚊,当年郦食其来投时说自己是读书人他就不见,而说自己是“高阳酒徒”时他便想要与之相见。而且酒在特定的场合能够发挥不少作用,如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李白斗酒诗百篇等都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古人创造出了酒文化,而它也反过来推动了其他文化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发展,令我国古代的物质精神文化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而另一种与酒经常相提并论的饮品是茶,茶作为与咖啡,可可并列的世界三大饮料,比

酒更深入地进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贫苦小民喝不起酒,但粗茶还是可以饮到的,更有一项,茶叶在古代颇受外国喜爱,与瓷器,生丝等物品一直是出口的大宗。

据书中所说,我国的饮茶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汉至六朝的粥茶法,第二阶段是唐至元代前期的末茶法,第三阶段是元代后期以来的散茶法。在粥茶阶段,煮茶与煮菜汤差不多,在煮茶时还要加葱姜枣等作料,而茶圣陆羽则对这种茶颇为不满意,认为煮出来的是如同沟渠间的弃水。而大约公元746年前后,陆羽的《茶经》出世,详细记载了茶的生产,加工,烹煮,饮用,器具及有关的典故传说等,以致被后世当作茶神。

陆羽在茶史上起到重大作用,但他处在粗放式饮茶向精致式饮茶的过渡时期,因此他提出的模式不可能一下子就非常考究。自宋代以降,茶则越来越精细了,末茶法的不断发展,茶饼的制作精细,茶具也越来越完备精美,却是与宋朝安逸享乐的风气。到了元代后期,饮散茶之风兴起,茶叶不作压饼碾末,焙制晒干后,直接用水冲沏,已经是和我们今天的饮茶方式差不多了。虽然饮茶的方式不断变化,但茶叶的那一抹清香却未曾发生变化,这一抹清香伴随着达官贵人,寻常百姓们的日常生活,生生植根在人们的心中,而饮茶方式的变化也反映出人民技术水平的变化和社会风气的变革。

班级:14历史学 姓名 :钱超 学号: 14520902篇二:《走出疑古时代》读后感

读《走出疑古时代》

徐典 12历师本 112512114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学勤先生,他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是我国著名的青铜器专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和文献学,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这本书就是他的这种研究方法成果的体现,是他与“走出疑古,进入释古”的思想相关的论文合集。

“走出疑古时代”是李先生1992年一次演讲的题目,这次把那篇演讲作为书的导论,题目就成了书的标题。李先生演讲之后走出疑古的思潮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94年这本书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97年又出了修订本,07年由长春出版社出了新版,后两个版本跟初版比多了一些李先生新作的短文,我看的这本就是最新的07年的版本。

首先解释一下标题,什么是疑古?从字面意思看,疑古就是怀疑古代,实际上差不多,它是对古史资料的怀疑,是一种辨伪思想。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讲,史学界的三种趋势是“信古,疑古,释古”,信古是对古史全盘接受不加辨别,疑古专注审查史料,即史料的辨伪工作,释古则是将史料融会贯通。疑古思潮在宋朝首次流行,以义理之学取代汉唐的注疏之学;清初时第二次流行,其实有一点很有意思,清代的文人大部分是反对宋学的,他们对古书辨伪往往是为了批判宋学,但疑古这一思想本身,却是清人对宋人的继承;到了晚清,疑古的思潮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有了特殊的进步意义,即破除对古史资料的一味尊信,冲破网罗,批判旧的传统观念,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思想解放作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疑古思潮总结了宋清以来辨伪的成果,完善了辨伪的方法和理论,其中以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最有影响。而疑古思潮的影响表现最显著的,就是对古书的辨伪。但是自宋以来的学者疑古辨伪,往往议论纷纭,难于折中,以至于梁启超认为汉以前的古书几乎无不可疑,产生了“东周以前无史”的观点。李先生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疑古派以古书论古书,不能跳出书本,找到实际论据,所以无法重建古史。而解决方法在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二重证据法”,即研究古史,除了地上的证据(古史文献)外,还要注重地下的证据(考古发现的新材料)。

标题说的有点多,其实也有一部分导论的内容。然后讲一下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它共分为六篇,第一篇是关于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的发展,第二篇是关于早期玉器的研究,第三篇是说最新(当时的)考古发现和古代文化研究的关联,第四篇探讨中原地区以外的考古发现,第五篇说的是境外的中国文物,第六篇是续见新知,即修订版增加的李先生相关的新作。李先生在书中着重谈了四个问题,包括上古时期的宇宙论,饕餮纹的演变,中原与边远地区文化的交流和早期的中外关系。

先说第一篇“论古代文明”。在这篇中,李先生提到当时学术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进行研究,跟以前相比有四个特点:一是加深理论的探讨,二是强调考古学的重要,三是重视传说的价值,四是反对文明起源单元论。其中的重视考古研究体现了二重证据法的正确性,重视传说的价值

则说明一味疑古不可取,如果细心整理分析古史传说,应该能从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线索。继续说第四点,文明起源单元论是说中国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而近期的考古研究有了新的发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早期文明的遗迹,除了中原地区,四川等我国西南地区也有早期文明存在的遗迹,中国古代文明是多源的。

炎黄二帝的传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人都称是炎黄子孙,疑古思潮却否定了他们的存在,怀疑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子虚乌有的,“东周以上无史”论一下子就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砍掉了一半。而李先生的观点是,上古的传说不能单纯的看成神话故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考察,黄帝是中原的传统,炎帝是南方的传统,而炎帝早于黄帝。他们之后还有清晰地传说谱系,这说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比很多论著设想的要早,肯定在商代以前,而它在萌生的过程中就有了很广泛的分布。然后是第二篇“神秘的古玉”。这一篇中我着重看了饕餮纹的演变问题和良渚文化玉器符号问题。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这是饕餮作为器物纹饰的第一个文字记载。近代有人注意到,古玉上也有类似青铜器饕餮纹的纹饰,不少学者论及良渚文化玉器的饕餮纹,在发掘出的良渚玉上见到了典型的良渚玉器饕餮纹,其图像上半部分是人身,下半部分是兽型,被认为是“人兽合一”的表现。这种纹饰的演变分四个阶段,期间省略化、图案化的饕餮纹时有出现。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饕餮纹与之相对比,有耳向角的转化,眼睛由卵圆形向尖眼角、内眼角勾曲的转化,宽阔的口和口部向下的区分,羽冠简化成额头隆起,面两侧都时有衬托花纹,都曾出现把正视的人面对剖为左右两半以表现侧视的手法,都有云雷文。这些证明了良渚玉器和商代青铜器的饕餮纹虽然不是彼此直接承袭的,但有很多相同或相近,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良渚文化和商代文化之间有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它们的遗址中发掘出的器物上有着近乎良渚和商代之间的饕餮纹饰,更加证实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李先生提到,甲骨文不应该视为商代唯一的文字,也不应该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文字,在此之前应该就有了文字的起源。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发现了一些位置独特的刻画符号,它们和玉器的花纹有很明显的区别,不是由雕刻技法完成后装饰在玉器的主要部位,而是划得很细很浅,不容易被发现,并且其中一些符号不止一现,具有相当的通用性。除此之外,与之年代相似地理位置相近且有过交流的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了和玉器符号有共通之处的的刻画符号,这更增加了说这些符号是原始文字的可能了。第三篇中李先生介绍了新近的一些考古发现和他的看法,比如西水坡龙虎墓用蚌壳排列的龙虎图形说明史前时期末叶已有四象的说法或者至少有龙虎等,都是用考古发现的文物来纠正前人的一些错误认识或者补充新的看法,说明史学研究无止境,新的发现可能会产生新的理论新的认识。第四篇中李先生采用了文化圈的概念,把古代中国划分为若干文化圈,介绍了非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发展,通过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介绍了蜀国历史文化,以蜀地禹生石纽的研究说明夏、蜀以及戎的关系,还讲述了西北地区、太湖地区的历史文化。第五篇介绍了在瑞典的针刻纹三角援戈、在英国的鲜簋、在美国的楚王盏、在日本及阿富汗的铜镜、在韩国的铜鼎以及境外的一些其他文物。第六篇有接前面良渚

文化、文化圈、牙璋等问题继续讨论的文章,也讲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的第十一篇详细讲述了“信古、疑古、释古”的问题,可以结合导论来看。

这本书出版之后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叫好,有人批评,我个人是支持李先生的观点的,虽然他的书中可能出现一些学术上的错误,但不影响书所表现的思想的正确性。有些人批评这本书说,书里也讲了疑古辨伪的必要性,那么何来要“走出疑古时代”之说呢?所谓疑古的必要性是指书中李先生引用的冯友兰先生的观点,说历史研究要疑古和释古并存,就是讲审查史料和融会贯通都要进行;而“走出疑古时代”中所谓的“疑古”指的也许是疑古派或者说疑古派的局限性,走出并不是放弃,只是要跳出局限,以新的方法来进行古史的重建,把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历史学的古史研究相结合。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理解。篇三:《泉州讲古》读后感

《泉州讲古》读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与我的故乡——泉州有关的书,叫做《泉州讲古》,它讲述了古时候泉州的美丽景观、能文能武的人们和一些民间故事及传说。其中,最令我欣赏的就是泉州人的智慧和勇敢,而那些佳话一般的故事及人物也在我的心中久久难以忘怀。

我读到了“睛瞑恶人秦钟震”,说他是“睛瞑恶人”,可他不是个恶人,而是个大才子,爱说笑,做官到知府,敢于讽刺官场的腐败。也就是因为他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弊端,自然就会招来官大人的不满,因此,这位才子被看成名教罪人,官场恶人。

说他是位大才子,他的绝活是对联,他喜欢用对联开玩笑,很多时候都把人们耍的一头雾水。最让我震撼的还是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对出那副绝对后就与世长辞了。

另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五九”这个人,李五九从一个穷困潦倒的私塾先生变成一位赫赫有名的相国,他为人善良,喜欢做善事,很是受人尊敬。他的事迹中,我最赞赏的是他那一次“巧取提督银”,李五九把贪污违规的官人的钱财拿去捐款,他的足智多谋令我叹服叫绝!

写到这里,其实还有很多令我佩服的泉州人:智勇双全的郑成功、忠心明朝的俞大猷,当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英雄,这些已故的泉州人都是我们骄傲!

读了《泉州讲古》这本书,我仿佛走遍了古时的泉州,结交了无数的英雄,我真的发自内心的喜欢我的故乡——泉州!篇四:蓝色花瓶故事读后感

蓝色花瓶读后感

阅读完蓝色花瓶的故事后,蓝色花瓶的故事带给我的是深深的触动,是对我心灵的又一次冲击。

故事的大概是讲的一个退伍军人到非常想进的公司去面试的时候,一个执行副总裁给他出了一个题目,给了他一张纸条,让他去纸条上的地点买一个蓝色花瓶给他送到火车上,到了之后发现地点不对,他就开始在周围寻找商店,找到后发现商店关门,照着门上的联系方式给老板打电话的时候,老板没答应去上班,当他想砸开门窗进去拿的时候过来了一个警察,等了很久,警察不走。于是他只好继续给老板打电话,讲起他在战场上的经历,最终,老板感动了,来到商店把花瓶卖给了他,当他赶去给副总裁的时候,火车已经开了,于是他坐上飞机赶到下一个站点给了老板。结果,老板告诉了他原因,最终,他成了亚太地区总裁。

反思现如今,无论是古今中外,还是国企民营企业。执行力是任何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执行力是企业战略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只有提升企业团队执行力才能使公司制度得到更好的实施。人一生中工作的时间是最长的,我们在企业中要有主人翁的感觉。燃烧自己的工作热情最终才会影响到对工作的执行力,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另外就是沟通,当我们面临跟他类似的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没有明确到自己的目标,在没有更好的理解上级交代的任务时,也没有想过通过沟通去让自己明白,反之,只想着找借口,找理由,忘了最终目标。最后,等待上级询问进度才草草了事。也许结果同样的,是

我们可以拿到“花瓶”,但是性质却变了。沟通重在换位思考,良好的沟通直接架接个人与客户,下级与上级之间相互的思想。我们应该不满足让客户满意,要追求让客户感动,创造客户终身价值。

执行力不讲如果,只讲结果.不要指望别人帮助你,要指望别人需要你。读完这篇文章,在我内心深处又一次波澜起伏。不时的提醒自己,做个有理想,有毅力的人。

高成英

2014.12.6篇五:古代文明的读后感

古代文明的读后感

暑假老师推荐我们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书叫《古代文明》它向我们介绍各个国家古代风俗习惯,及一些神话故事。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讲古埃及:古埃及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后来一个叫美尼斯的人统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并建造了金字塔。金字塔事法老的坟墓,并也是神的象征。后来古埃及人有发明了象形文字,在古埃及象形文字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金字塔的守护神是狮身人面像。在古埃及人们因为重视死后的世界所以把尸体做成木乃伊。看完这个故事我真是非常仰慕人类祖先的智慧。

还有一个故事,我百思不得其解;故事是这样的,阿兹特克人人类已经处于第五世了,所以人类应该满足神灵的要求。要是哪一天太阳没有升起,他们就会陷入极大恐慌之中,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人祭。用非常残酷的方法割下祭物的头,挖出还在跳动的心脏献给太阳。他们认为这样太阳才会天天运转。我认为神只是一个传说祭不祭都一样,太阳都会天天运转的。希望不要再有这种愚昧的做法了。

我看完中国的故事后感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们的科技发明和思想文化是整个人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讲诉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创造和艺术文化,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中华古文明,中国从夏、商、周到宋、元、明、清,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和无数摧残才会有今天的文化和成就,我们应当好好的继续发扬光大,继续延续祖先的精神。

读完玛雅文化及其消失之谜的故事后,我感慨万千,不仅对玛雅人的文化称奇,也也为它们神秘消失而感慨。它让我知道什么才是人类史上最伟大,最杰出的文明。什么是人类真正的智慧的结晶。

事实总是不给人思考的时间,历史总是不给人记载的时间。从文明到神话,再到我们难以置信的奇迹。这本书使我知道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和罗马等世界文明的奴隶到国家的历史。有楔形文化、奥林匹克技竞会、阳历和阴历等古代文化。艺术、体育、科学创造。

我看完这本书学了很多新的知识。

第二篇:古瓶荷花爱情诗歌

在半山腰的一间茅草棚

住着英俊潇洒的书生

山下潺潺的涧水旁

一池荷花暗吐芬芳

一天书生挑水路过池塘

迷恋上涧水旁浣纱的姑娘

那姑娘明眸皓齿的确是个美娇娘

荷花就在姑娘身旁

更胜一筹的是她不胜凉风的娇羞

姑娘扭着腰肢渐行渐远

书生如梦初醒后悔没有搭讪

只好采一朵荷花寄托思念

只因她曾靠近姑娘的身畔

荷花被拦腰掐断

泪水顺着花瓣滴落在书生的长衫

从第一眼见

就已恋上他的容颜

折断腰肢

终于被他捧在双手间

书生把她插在古老的花瓶

花瓶的心瞬间被填满

那娇嫩的花瓣

美的让他心颤

就把她放在心里

治疗那断裂的身体

古瓶望着娇嫩的荷花

荷花望着英俊的书生

书生却想着那浣纱的姑娘

直到那一天

荷花枯萎的瞬间

古瓶跌落化成碎片

书生把他们一起埋葬在涧水边

第三篇:瓶中信读后感

瓶中信

亦山亦水文

《瓶中信》是美国作家纯爱小说天王尼古拉斯.斯帕克思的小说,瓶中信读后感。本来只是偶尔在书城看到随意买的一本小说,没想到一看就欲罢不能,从早上看到晚上,就没放手。垃圾桶里塞满了我擦拭眼泪鼻涕的纸巾。我被书中美丽而动人的爱情故事感动着。

我上学时是八十年代,正是琼瑶小说最盛行的时期,那时候周末在宿舍一边嗑瓜子一边看小说,一下午就能把宿舍的地板铺上一层厚厚的香瓜籽壳,宿舍里弥漫着温馨的香气…

十八九岁的年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都渴望着爱情的降临,不管“白马”还是“黑马”,只要是心中的王子。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爱情是人生的主题,慢慢长路有了爱情的相伴,人生才不会孤独。

世上有许多浪漫的故事,《瓶中信》的故事情节虽然非常简单,但优美的语言和浪漫的爱情让人荡气回肠,令人唏嘘不已。

特丽莎是个报纸专栏作家,因丈夫的出轨结束了自己的婚姻生活,还带着十二岁的儿子。尽管生活中有许多做不完的事,但她依然在孤独中体味着酸涩。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海边度假时拾到了一个密封的瓶子,瓶中有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是一个叫盖瑞特的男子写给凯瑟琳的信,信中的语言美得让人震撼,看到的人都忍不住想要认识这个写信的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此纯情的男人只怕世上少有…

以下是盖瑞特的信(节选自《瓶中信》):

我最亲爱的凯瑟琳:

亲爱的,我一如既往地想你,但是今天想得尤其难受,因为大海在对我歌唱,唱着我们一起生活的歌。当我写这封信时你仿佛就在我身边,我能闻到野花的香气,它总是让我想起你。但在此刻,这些美好的东西没有给我带来快乐。你来看我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身体里最重要的灵魂都已经慢慢远离我了。

我一直在思念你。夜深人静,孤枕难眠时,我呼唤你,每当我的痛苦到达顶点时,你似乎总能找到一种方式回到我身边。昨晚,在我的梦中,我看到你站在赖茨维尔海滩附近的码头上,风吹过你的秀发,夕阳的余晖在你的双眸流转。当我看见你倚靠在栏杆上时被深深震住了。你好美,我怔怔凝望着你,心里想,我在任何人身上再也看不到那样震慑人心的美了,读后感《瓶中信读后感》。我开始慢慢朝你走去,当你终于转身面向我时,我注意到其他人也在注视着你。“你认识她吗”你冲我嫣然一笑时他们用嫉妒的语气小声问我,我只能如实相告:“比我自己的心更了解。”

我降落到人世间就为了爱你,为了将你紧紧搂在怀里,为了保护你。我来这里是为了学着去爱你,并且接受你的爱。我来到这里是因为只能是在这里,除此之外,我别无他去。

但就在这时,就像往常一样,当我们彼此相拥而立时,开始起雾了。是从遥远的地平线升起的雾气,它越来越近,我开始害怕。它慢慢地爬了过来,笼罩了我们周围的世界,好像防止我们会逃跑一样将我们包围得严丝合缝。像一团滚动的云朵,它吞噬了一切,直到什么都没留下,除了我们俩。

我开始感到喉咙哽咽,我的眼里蓄满了泪水,因为我知道你该走了。那一刻你看我的眼神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我感受到了你的悲伤和自己的孤独,我心中锥心地痛,它只平息了片刻,当你离去时变得更加强烈了,让我痛彻心扉。这时你张开手臂,走进了雾中,因为那是你的归属,而不是我的。我多想和你一起走,但是你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

我伤心欲绝,眼睁睁地看着你渐渐远去。我拼命想记住这一刻这一切。很快,总是很快,你的样子就会消失不见,浓雾滚回了遥远的地方,剩下我独自站在码头,不理会别人怎么看我,我低头不停地痛哭…痛哭…

盖瑞特

特丽莎正是拾到了这封信,而改变了她自己的生活!

故事从这封瓶中信开始,报社的编辑读了这封信后也很感动,认为如果以匿名的方式发表在报上,应该是一个挺动人的故事。于是,信发表后,特里莎收到了另外2个和她一样捡到瓶中信的人的电话,于是,瓶中信成了特里莎寻找信的主人的有力线索。通过努力,特里莎找到了盖瑞特和他的意外号帆船。盖瑞特是个潜水教练,在赖茨维尔海滩经营着自己的“岛上潜水”商店,年轻而有魅力。正如特里莎想象的一样。两颗心由此结缘。

其实盖瑞特信中的凯瑟琳是他的妻子,一次意外的车祸让凯瑟琳和她的孩子离开了他,盖瑞特沉浸在过去里无法自拔,深深思念着他的妻子,一直单身过着孤独的日子,于是在他思念和矛盾的时候,他就开着他的意外号,把瓶中信抛向大海,以此寄托他对妻子的思念。直到特里莎的出现,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但凯瑟琳的影子一直在盖瑞特眼前挥之不去,这也影响了他和特里莎的生活。尽管两人沉浸在浪漫的爱情里,但距离的差异,过去的影子,现实把他们的距离越拉越远。明明相爱,却在过去的影子里百般挣扎和无奈。一次剧烈的争吵之后,特里莎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迹,两个人却日夜相思,万般痛苦。直到一年后,盖瑞特写了2封信,一封是和凯瑟琳真正告别,一封以邮件的方式寄给特里莎,他想请求特里莎的原谅,回到特里莎的身边重新生活。但上帝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盖瑞特在海上遭遇了大风大雨,最终没能回到岸上,大海吞噬了盖瑞特和他的意外号帆船,也许这也是盖瑞特在矛盾中最终的决定…特里莎接到盖瑞特的死讯,才理解了真爱原来是如此的痛彻心扉,至死不忘。她又像盖瑞特那样沉浸在过去的思念和悔恨里,在孤独中日夜煎熬…

读了小说,不由得大大感概:要学会怎么去爱人和接受别人的爱,也是一门艺术。珍惜眼前人,缘分才不会昙花一现。生活在继续,爱情却在日夜煎熬。来到这个世界一遭,是多么地不容易啊!要在这个世界活出精彩,那更是难上加难!也许人生中精彩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小说给了我们太多的感概。爱情并不仅仅停留在卿卿你我,更在心理上暗示,每个人都有过去,我们应该为过去庆幸,但不要让过去成为你继续生活的羁绊,那样才是你人生的不幸。爱情是幸福的开始,请你牢记:刻骨铭心,至死不渝。

第四篇:《古炉》读后感

《古炉》读后感 长兴五小谭雪萍

读完《古炉》远远没有沉浸于《秦腔》的那种震撼,贾平凹怀有一种“不以物挫志”的信念,用最真诚的感受和最朴实的语言抒写着心灵的寄托。

五十多岁的贾平凹经历了世间种种的悲欢离合,悲感于“西京自古不留客,哪里黄土都埋人”这样的词句,渐渐坦然许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老了就要提醒自己:一定不要贪恋位子,不吃粉便腾板凳,一定不要太去抛头露面,能不参加的活动坚决抹下脸拒绝,一定不要太偏执,一定不要嫉妒别人。”如此大道无为的心态,是因为经历太多。观书如交友,久与之习,必有熏染。

《古炉》是他历经四年时间打造出的长篇巨制,也是他首次以小说的形式大胆直逼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最大的运动——文化大革命,在基层农村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作者在这部书里娓娓而谈,用生活的细节来生动地全景式地展现于人目前一幅幅文革时期的乡村风情图。

古炉,是一个偏远闭塞但又山清水秀、民风比较淳朴的村子,村民世代以烧瓷为业。运动开始前,这里的人们虽然贫穷麻木,斗气使狠,夜、朱两姓族人有些矛盾,但是总体上来看,还是相安无事的。这里的人们那么安详地度日,与世无争,过着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凡但温馨的生活。可是运动一开始,一切都乱了!支书朱大柜被打成了走资派,朱姓人失势,夜霸槽——一个过去一直被村里人视为游手好闲的年轻人造反夺权,成立了榔头队,实际上掌握了村里的大权。为了树威,也为了报复,他开始整人,特别是朱姓人,这引起了朱姓人的强烈不满,他们也成立了造反组织——红大刀,与榔头队对立。这样一来,村里人基本上就被划分成了三股势力:以朱姓人为首的红大刀,以夜姓人为首的榔头队,还有以守灯、善人、狗尿苔等为首的四类分子。而又尤以两个造反组织之间的斗争最为酷烈:先是暗自较劲,后是出口谩骂,再后来大打出手,最后发生武斗,势不两立,有你没我。两派斗争一会儿是东风压倒西风,一会儿是西风压倒东风,一派得势,另一派的成员及亲友就遭殃,在劫难逃。等这一派再得势了,就会变本加厉的整治另一派以报复、泄愤。本来是一个村子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里乡亲,竟在运动中成了互不相容、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宿敌,想尽一切办法打击对方,铲除对方。最后两派两败俱伤,一个原本好好的村子被弄得支离破碎,许多家庭彻底在地球上消失了。

书中人物性格鲜明,用一种细碎繁琐的语言来表现,读起来好像置身于农村环境一样。作者显然对这两个“王秋赦”(《芙蓉镇》的人物)式的人物采取了不褒不贬的态度,只是通过他们将文革时的愚昧无知狂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选取了一个贯穿全书的十二三岁的少年狗尿苔作为主人公,把他塑造的非常成功。狗尿苔是被婆捡回来的,没爹没娘,却从小因为“爷爷”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到台湾而沦为四类分子,颇受歧视。他也有自知之明,想尽一切办法讨好大家,希望大家对他也能好一些。可无论他再怎么与人家套近乎,再怎么努力“改过自新”,大多数人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他很自卑,但是并没有完全失去作为一个孩子的快乐。他听别人的话,甘受别人奚落,可也不是一味的逆来顺受,有时候还会暗自报复。他还可以和大自然万物对话,与他们交流。他用再天真不过的视角去摘眼前的世界,他能跟狗儿、猫儿、鸟儿说话,他不愿去伤害这世界的任何一条生命,即使被逼迫到世界的边缘,总能以孩童的天真去包容,莫不是贾平凹最想表达的“真”。所以,说狗尿苔通灵,不如说他是天上的人来到凡间,用最诚挚的心灵抚慰世间万物。如此作者想表达的“真”即是无有缘由的,在《高兴》里他是在贫瘠与脏乱中寻找美的刘高兴;在《秦腔》里他是能与土地公、土地婆说话的疯子引生;而在《古炉》里他是能预言、能物语却似永远长不高的狗尿苔。他们都以最卑微的身份联通这天地与人间,所有的景色都因他们而美丽。特别是当我读到狗尿苔到镇上捎着东西去看支书,支书没有吃肉,而是让他带回去时,立刻使我想到了作者在《我是农民》里写到的,他去看蹲牛棚的父亲时的情景,那时他也是为父亲带去了肉,可是父亲也没有吃,让他又带回去。我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所以在写狗尿苔为支书送东西这一节格外令人感动,感到十分真切。

那场运动已经过去,逐渐走进人们记忆的深处,被历史的尘土所掩埋,而留在人们的心灵底处的伤口也正逐渐愈合。重温那段历史,就不仅仅是回顾和回味,而更重要的是以往事为鉴,记住伤疤曾经的痛,从此以后远离和避免类似的伤害的侵袭。最好坐在这样一个静寂的晚上,任凉风挤进窗子抚乱了头发,细雨在窗外轻声叹息,独在灯下,品读着《古炉》,任思绪拉得又细又长,与窗外的叹息声相和,演奏着一曲悠长深远的协奏曲„

第五篇:《古炮》读后感

在读了《古炮》这本感人肺腑的书,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腔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恨,一股对为国尽忠的英勇将士的敬意,在我心底油然而生。书中介绍的越秀山镇海楼前的古炮,象征着揭开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这些古炮,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抗击英军用过的。就是凭这不显眼的近乎原始的武器,虎门将士却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英

军打得落花流水。在这里,发生了“虎门硝烟”这一伟大的壮举,罪恶的鸦片随着滚滚的浓烟化为灰烬,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侵略者的威风。然而,腐败透顶的清政府却屈服于侵略者的压力,革除林则徐的职务,以致无数将士被杀,炮台被占,古炮被毁。读到这,我不禁气愤得紧握双拳,牙齿咬得咯咯响……

威严的古炮是历史的见证,它记载着赤县神州含恨受辱的辛酸往事。是啊,饱受外敌铁蹄践踏的中国人民怎能忘记记录着耻辱的《中国南京条约》,怎能忘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惨遭洗劫,怎能忘记租界里洋人作威作福,怎能忘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书中写道:“……铁铸的古炮,似仍怀着满腔的怒火,冷眼向洋警惕着外敌。”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洗恻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耻辱,人民做了主人“四大发明”的故乡在腾飞,在崛起,象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长征”火箭腾空……。如今,中华儿女那矫健的步伐又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但是,外国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必须百倍警惕。

读《古炮》,追惜抚今,我心潮澎湃。我们要树雄心,立壮志,记住昨天,把握今天,建设好祖国的明天。《古炮》书中记载的历史将成为我进步的动力,《古炮》这本书将伴我成长。

古瓶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