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李红平公开课骑桶者
编辑:夜色温柔 识别码:24-112641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2 15:18: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李红平公开课骑桶者

骑桶者

李红平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学习重点:领会文章内涵

学习难点:“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课

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

二、感知情节,探究主题

1、文章最后(13、14段)说“老板娘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到底是真是假?

2、我为什么要骑桶去,而不是拎着桶去?骑桶去的方式肯定是虚构的,但反映了什么真实?

备用材料: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下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 现了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总之,“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

小结:虚构使我们富有!

2、文中还有哪些虚幻的情节?

骑煤桶的过程„„ 停留的位置„„ 用围裙把我扇起„„ 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

3、从这篇小说看来,你觉得虚构与真实之间有何关系? 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

阅读课本97页:事实与真实的区别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3、走进作者: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4、了解了卡夫卡和他的几部代表作品,对小说《骑桶者》有新的认识吗?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补充资料:

很多人在对卡夫卡有所了解后给他的标签更多的是异化,说他表现的是一种制度对人的异化,而且会举出大量的例子比如说“变形者”“地洞里的人”。然而,我不以为然。西德批评家安得特斯曾如此说:“作为犹太人,他(卡夫卡——引用者加)在基督徒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卡夫卡最初的确是这样——他在犹太人当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替工人保险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但是在职务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就此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卡夫卡的写作是一种内心化的寻找自己的行为,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支撑点,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他在给女友的信中说他自己是一个什么也不能抛弃的人,这种一无所有的感觉使得他随时都处在一种游离状态。桶的经常起飞,扇地轻易使它起飞,都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卡夫卡的生存状态:那么我们在对卡夫卡的小说做异化化的评论时,是否更应该注意到他最终的着眼点是在寻找一条路,一条林中之路上呢?那么我认为“飞翔”则成了他的寻求中的一种方式,正如《地洞》里的人在努力地去营造自己的房子一样,卡夫卡也在建造自己的家园。

三、作业:

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或其它动物),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第二篇:骑桶者(公开课)

骑桶者

沈海红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教学重难点】

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PPT呈现: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卡夫卡《变形记》

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二、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课文,请用两个字概括小说的中心事件:讨煤、买煤、赊煤„„

2、找出“赊煤”的文本依据

三、文本探究 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探究二:“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 提示:

1、骑着桶去比提着桶去好在哪里?

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2、为什么到达目的地后“我”还不下来去赊煤?在下不来的情况下赊煤,“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结合人物的言行加以分析。

四、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五、课堂总结:

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悲悯情怀的人世间,卑微的人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幻想,“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而艺术的虚构留给读者的是对心灵真实更深的悲悯和更多的思考。

“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卡夫卡的文字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他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真实的!

第三篇:骑桶者

《骑桶者》教案

教学目的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课前准备

1、阅读《学海导航》上的相关知识

2、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完成预习题:(1)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看到骑桶者这个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和美学特征。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文学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抽象化倾向,作品往往具有浓郁深厚的象征意蕴;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回眸: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请学生具体谈谈)

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二、主题分析

1、同学们的分析都挺有道理的,但是听了你们的分析,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2)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

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这个物质匮乏者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 “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

(5)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小说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明确: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小结答案:创作意图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骑桶者的角度:

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3、“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4、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也可能是卡夫卡的创作意图。希望骑桶者的困境不要发生在同学们身上,这需要同学们努力营造一种怎样的人际交往环境呢?

明确: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或许可以把“借煤”看作是发生在作者想象里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恐惧。

小说的主题是不确定的,它甚至可能根本没有主题,仅仅是一次练笔。但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

辛酸与荒诞的生活境遇;渴望与失望的现实矛盾;迷惘与无助的心理挣扎。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重”与“轻”分别指什么?这样有什么作用?

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轻灵的举动。小说写一个悲惨的事件,但叙述语调谈不上严肃,相反带点冷幽默,“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让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三、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

“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四、比较阅读,感受虚构的魅力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异同。

相同——

A、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B、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C、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D、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E、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

不同——

A、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可让学生举例体会);《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B、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

角。

C、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

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

D、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比较关心穷人。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这一节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鉴赏现代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从虚构的角度看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体会这种表达真正蕴含的,理解这种表达所带来的,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更加地自由、美好!课堂总结:

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悲悯情怀的人世间,卑微的人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幻想,“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而艺术的虚构留给读者的是对心灵真实更深的悲悯和更多的思考。“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卡夫卡的文字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他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真实的!

五、改写小说结尾

下面我们通过改写小说结尾,再来体会一下《骑桶者》虚构的魅力。假设老板娘走上地窖后发现了骑着桶飞翔的“我”,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改写小说结局,然后派一位代表用几句话简述你们组的改写方案,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写。

板书设计

骑桶者

骑桶者的角度:

表面原因:无煤天冷,“飞”比“走”快

深层原因: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卡夫卡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我”物质困乏

“我”畏缩自卑

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第四篇:骑桶者

《骑桶者》教案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 2.通过分析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理解虚构对小说主题多元化和深刻性的重要作用,探究荒诞虚构背后心灵的真实;

3.通过理解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教学重点】

理解虚构对小说主题多元化和深刻性的重要作用,探究荒诞虚构背后心灵的真实。【教学难点】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罗中立的画作《父亲》和毕加索的画作《卡思维勒像》,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文本 1.标上段落标记 2.划出人物 3.理清情节

4.请同学详细复述故事情节

三、文本探究

1.阅读小说时,同学们常采用哪些方法来提炼主题? 学生回答

小结:①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②从情节发展看主题;③从典型环境分析主题。2.试着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角度来提炼小说的多元主题,并从小说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说明?

①学生自由朗读、圈点 ②学生交流、质疑 ③老师在学生活动中注意以下方面的引导:

人物形象角度:①骑桶者“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选择“飞”的方式去借煤?②老板娘是一个怎样的人,到底有没有看见“我”?

故事情节角度:你觉得哪些情节符合客观事实?哪些是夸张变形荒诞的?

环境描写角度:①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相关句子?②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3.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补充材料: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对卡夫卡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曾作的总结。

小结: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四、课堂延伸

阅读《河的第三条岸》(202_年广东高考题),关注文本中夸张变形荒诞的部分,探究其主旨。

第五篇:骑桶者

《骑桶者》教案

教学目的

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读后感受,你们觉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

学生可能答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 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作品介绍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

词语读音

三、初步感知,概括情节 什么人 什么事 原因 过程 结果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四、文本研读

1、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 外貌、神态、语言、行动、心理 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我骑着煤桶前去。(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

“我”是一个小人物,他卑微、胆小,内向,害怕失败,(骑桶这样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不敢面对社会,面对众人,害怕与人交往。)

2、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作者有何意图?

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骑桶者的角度: 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借这样虚构的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3、问题二:小说主人公“我”认为煤店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而煤店老板娘却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这个人、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明确:两者皆可,并用幻灯片展示。

1)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写道,“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2)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看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来换“我”的桶;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③老板娘解下围裙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3、问题三:同学们,你们认为小说的创作主题是什么?

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

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

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交流。

4、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也可能是卡夫卡的创作意图。希望骑桶者的困境不要发生在同学们身上,这需要同学们努力营造一种怎样的人际交往环境呢?

明确: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六、虚构分析

1、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 2 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八、板书设计

《骑 桶 者》

一、骑桶者的角度:

表面原因:无煤天冷,“飞”比“走”快

深层原因: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二、卡夫卡的角度: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

三、主题

“我”物质困乏 “我”畏缩自卑

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四、呼唤 真诚沟通、互相关爱

骑桶者

卡夫卡

一、作者介绍

二、故事情节发展(理清结构)

决定借煤——生活拮据

到达煤店

骑桶借煤

正式借煤

惨遭驱赶

三、“老板娘”到底是否看到骑桶者、是否听到他的呼喊?

四、创作主题分析

六、布置作业

李红平公开课骑桶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