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染教学心得
扎染的教学初探教学心得
大二班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扎染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扎染制作、染前处理、捆扎染色、染后处理。当我切身体验扎染的整个过程时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带着孩子们亲身体验扎染的技能技巧。已过以来经过不断的训练,孩子们掌握了扎染教学中的一部分,扎的技能。
二、深入探讨扎染的制作技法及经验 捆扎法:
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
圆形扎:将织物揪起一点,用线绳扎紧,可扎成同样大小的花纹,也可由小到大排列,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折叠扎法 :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平缝绕扎法:即可形成线性条纹又有圆形扎法的机理,是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平针绕扎法 五角星
1、缝绞法
缝绞法是用针线穿缝绞扎织物以形成防染,针法不同形成的效果不同。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自由。平针缝绞法 :平针缝绞法可形成 线状纹样,可组成条纹也可制作花形、叶形,用大针穿纯棉线,沿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卷针缝绞法:利用针与布的卷缝可得到斜线的点状纹样。将织物对折,如图卷缝。用画笔画圆形,捏起双层卷缝后拉紧。
第二篇:扎染(模版)
《扎染》说课稿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班级:09服z 学号:09222121 姓名:王雅慧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扎染艺术设计课程》第一章的内容《单色扎染创作练习》。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的、富有个性的创意工艺品。扎染工艺以其质朴清新、独特的色韵、变幻莫测的神秘感,以及不可完全复制的特点吸引着现代人,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出永恒的青春。《扎染》共分为5章12节课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学习最基础的单色扎染。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由于学生对扎染了解不多,而劳动技能必须经过亲手实践才能获得直接体验,同时考虑扎染图案的变化首先取决于折叠方法的多样化和扎染完美结合,二者只有完美结合才能达到作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所以把单色扎染制作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为突出重点,把时间留给学生,我将教师准备的范例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操作训练时将连续的操作过程分解成几个关键的技术点,利用制作的课件进行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寻找变化。通过欣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创新,使学生掌握扎染的折叠方法和捆绑过程。
难点:由于学生是初次扎染操作,心中没数,常常会出现在绑扎棉布时线绳不够紧的情况,从而导致作品图案不能充分表现。因此我以“线绳扎法”作为本课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示范时应特别强调捆绑至什么程度为宜,并要求每位学生绑完每一结都要检查。同时操作过程中加强巡视,做到预防检查工作。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而且乐于动手、动脑、敢于尝试,这就决定了扎染课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重在技能掌握。课中涉及的历史渊源只做简单介绍。
三、目标分析
新课标要求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且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此,结合本节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了解扎染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熟悉扎染的过程,掌握单色扎染技巧。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设计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劳技课是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提高技术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广阔天地,也是学生体验创造乐趣,锻炼实践能力,追逐快乐童年的美好乐园。在劳技教育中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可以给孩子们开辟一个新的学习天地。
(二)教法选择
劳技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既有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情境引导法
首先,利用课件导入,让学生直观了解扎染含义及起源(源于少数民族地区)。
然后,在出示板书时利用扎染技法制作的扎染字样及单色扎染字样把学生带入扎染氛围中。
2.演示教学
首先,直观欣赏其他班学生作品,消除学生畏难心理,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明白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行。
然后,让学生实际尝试扎染制作。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规范操作的全部技能,有效的途径是结合课件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在教师操作时不断启发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制作时有的放矢,由心中无数逐渐向胸有成竹过渡。
3.分析
劳技课不仅让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还要通过探究分析,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创造的源泉和灵感来自实践,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设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法选择
1.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只点到为止,没有一一列举如何操作,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考空间,尽力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力求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启发引导他们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避免因过于强调知识的统一性和结论的一致性而禁锢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采用变通、变换、重组等迁移方法进行创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是首次制作,同时扎染作品又具有变幻莫测的特点,学生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尝试、探究,当制作效果显现时可总结尝试经验和
心得。
2.合作式学习
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劳技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在操作中相互协作配合、相互检查、纠错,以快带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激趣导入
本节课采用情境创设法导入,首先用两幅充满浓郁特色的少数民族扎染课件导出题目“扎染——单色扎染”,让学生感受扎染的魅力。
(二)先知后行
1.基础知识
(1)作品展示:使学生了解扎染原来是一种可以把一块普通棉布变成富有变化的、绚丽多彩的布的技术。
(2)教具展示:通过欣赏让学生明白扎染布的多种用途,它可在许多场合点缀我们的生活。同时提供一个二次创作的启发,为学生由陌生逐渐萌发创作思考提供参考空间。
2.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本节课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操作练习,以掌握扎染过程。我将整个操作过程分成折叠——捆绑——煮染——漂洗——剪开——晾干几个操作程序,用图例(板书)和课件加以强化。对于折叠和捆绑较难的操作环节,则利用示范——模仿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操作技能。在组织形式上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操作时每小组围坐,组内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纠错,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弱的学生,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3.板书设计
通过直观的板书形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扎染程序及效果,并为二次创作埋下伏笔。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围绕扎染。为改变以往板书是教师的专利的情况,为体现学生主体性,我在设计板书时给学生留有一片空间,两大块板书整体分成教师和学生两部分。
(三)评价总结
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本节课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在内容上既注重学生的操作结果评价,更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验的获得、良好态度和创造性思维显现。在评价主体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相结合。评价时用发展眼光看问题,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四)拓展迁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不仅要关注怎么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因此,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学习套色扎染和缝扎等相关知识并展示作品,激发学生更大的创作欲望。
第三篇:扎染教学设计
《多彩的手绢制作》
——大班美术教案——扎染
执教:马街镇小灵通幼儿园 朱瑞艳
一、活动内容:
扎染—《多彩的手绢制作》
二、活动设计意图:
云南各民族的服装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有的色彩稳重、朴实大方,有的饰物精致、璀璨夺目。各民族服饰色彩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本课以云南民族设计中的扎染工艺为活动对象,帮助幼儿从生活中提升美的经验、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亲自制作扎染手绢,感受中国古老的扎染工艺,感知民间艺术的神奇与伟大。本主题呈现的只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小小方面,云南很多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元素,还须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认识、学习和挖掘。
三、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扎染方法,尝试用扎染的方法来表现各种图案,初步了解中国古老的扎染工艺。
2、通过这次活动,激发幼儿对扎染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3、通过引导幼儿制作简单的扎染手绢,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活动重点:
学习扎染的基本方法。
方法,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自己动动小脑筋,扎出自己喜欢的形状。老师给每一组,只准备了三块白棉布,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宝宝们合作一起来完成好吗?动手吧。
(五)教师示范染色
宝宝们刚才扎得好棒啊!老师真高兴,下面我们就把我们扎好的这些形状,给它染上漂亮的颜色。我们先看一看大屏幕里面染得漂不漂亮?哇,好漂亮啊!老师也想染这么漂亮的手绢,宝宝们,你们想吗?先看老师是怎样染的。
老师已经染好颜色了,老师迫不急待地想看到自己的作品,宝宝们想看吗?但是我们染上去的颜色还不干,怎么办呢?本来是要晾干的,老师等不急了,我想马上看到,嗯,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请几位老师帮我用电吹风吹干,并请他们把线拆开。
(六)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宝宝们染好色以后你们的作品也送给老师们帮忙处理一下好吗!
(七)初步了解扎染
宝宝们请跟老师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把你们的左手伸出来,再把右手伸出来,请你跟我这样做!(幼儿:我就跟你这样做)
宝宝们请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在制作手绢的时候,先是怎么做的?我们扎完以后又做了什么呢?刚才宝宝们的这种制作方法就叫做(扎染)。跟老师说一遍(扎染)。下面请宝宝们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扎染。
教师总结:宝宝们,通过刚才这段录像让我们初步了解到了我们云南民族的一种手工艺术——扎染方法及相关知识。
(八)作品展示与欣赏:-
第四篇:扎染教学实践论文
染出来的生活
——扎染手工制作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教学实践
摘要:扎染又称扎缬,绞缬或染缬。中国染缬艺术的形成条件早在周代以前便已具备。在秦汉时期开始流行。可见扎染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让学生通过动手去了解扎染的工艺制作,对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实践意义。通过扎染手工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 示范学习探究 浸色晾干 熨烫 想象
本教学实践主要应用在第二课堂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具体实践如下: 教学准备:
工具准备:纯棉白扣布、纯棉白T恤、铁夹子、橡皮筋、绳子、木筷子、纺织染料各色、胶手套、食用盐、固色剂、塑料瓶若干个。
染前处理:
为保证扎染制作过程中染色均匀,需对织物进行染前处理。因为织物上常带有浆料、助剂及一定成份的天然杂质。染前处理有:
1.退浆:目的是除去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粉酶等药剂加沸水浸布料退浆。
用量:药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2.纺织染料调制:用一包染料,加上一包助染剂,半汤勺的食盐,兑3斤水的比
例放入装颜料的塑料瓶子,然后用木筷子搅动,使其充分溶解在水中。
教学阶段:
一.教师示范,学习染法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其中扎,是决定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如何去“扎”作重点讲解和示范。
(一)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其中,重点介绍圆形捆扎法、对折捆扎法和旋转捆扎法:
(二)圆形捆扎法:将织物揪起一点,用线绳扎紧,可扎成同样大小的花纹,也可由小到大排列。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
(圆形捆扎)(圆形捆扎效果)
(三)对折捆扎法: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四)旋转捆扎法:旋转捆扎法是揪起一点,将周围的布围绕着这一点作旋转,卷成一个类似于蛋卷蛋糕的形状,然后用橡皮筋或绳子米字样捆扎,形成旋转形的图案。
(五)夹扎法:夹扎法是利用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木板或竹片、竹夹、竹棍将折叠后的织物夹住,然后用绳捆紧形成防染,夹板之间的织物产生硬直的“冰纹”效果,与折叠扎法相比,黑白效果更分明,且有丰富的色晕。
(夹扎法示意图)(夹扎法效果)
(六)其他扎法:
1.任意皱折法:任意皱持法又称大理石花纹的制作,是将织物做任意皱折后捆紧,染色;再捆扎一次再染色(或做由浅至深的多次捆扎染色),即可产生似大理石纹理般的效果。
2.综合扎法:将捆扎,缝绞及夹板等多种技巧综合应用,不同的组合可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将织物扎、夹结合,再以对折;夹住两个角等等。
(综合扎法)(综合扎法效果)
其实,扎染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方法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同一种材料,不同的捆扎也会出现不同的纹样,扎染效果本身也存在偶然性,我主要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扎法,寻找我们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捆扎,创造出不同的、个性的作品。
二.初次试做,探究实践 试做
我让学生使用质地比较韧的纸巾做试验,尝试运用各种“扎”的方法。并作小结。
学生因为初次接触扎染,不了解扎的程度和染的分量,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1.对于捆绑橡皮筋或绳子不够紧,效果不明显,为此,我着重强调,扎绳子或者橡皮筋一定要够紧。
2.学生上色的时候上得不够充分,以至于折叠重合的地方有很多没有上到颜色。
3.在上完颜色不久,学生急于拆绳子,以至颜色没有充分渗透。针对出现的情况,我拿着有问题的学生作业,跟学生分析,怎样的错误操作会出现这些扎染效果不如意的效果,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三.总结经验,扎染手帕
(一)扎染手帕染前处理:每个学生将手帕大小的棉布带回家,用水泡一个晚上,将布上的浆泡出来,然后作晾干处理。
(二)学生尝试扎染手帕
有了之前尝试用纸巾做扎染的经验,我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对手帕作捆扎的处理。
四.自由创作,扎染T恤。
经过扎染手帕,学生已经对扎染的方法有所掌握,对于T恤,其实就跟之前的手帕一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而且越来越有劲头,创造能力超乎了我的想象。
五.浸泡固色剂,晾干作品
手帕完成扎和染色之后,需要把它一个晚上自然晾干,再确定效果需不需要二次染,如达到预期效果,就可以用一包固色剂放进一个脸盆的水里,充分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就可以晾干。经过固色处理的手帕就能够不容易掉色。
六.熨烫作品
晾后的作品可在扎结处轻微喷湿,用熨斗趁潮湿熨平整,完成。
七.想象命名,集体展示
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然后展开想象,学生们说,有的像波光粼粼的海面,有的像倒挂的猴子,有的像灿烂的向日葵,有的像霞光万丈,有的像姹紫嫣红的花丛,有的像„„
对于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描述,我都加以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命名,我和我们组的老师把学生的作品搞了一次展示活动,效果是赏心悦目的,同学们在惊讶与好奇中欣赏。作品受到了观赏者的表扬和肯定,学生收获的不止是作品,还有创作的快乐和增强了自信心。扎染学习就这样在享受成果和欢乐中结束了。
八.扎染中出现的小“意外”
在扎染过程中,学生用了揉布然后捆扎的方式,用色的时候也是用得比较“脏”的颜色,那时我并不觉得效果怎样,后来,展开了之后发现别有一番风味,这个学生用了这种方法做了手帕和扎染T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另外一个学生,用了学校废旧的木条进行捆扎,做出了一道转弯的“彩虹”,效果也是让人惊喜。
还有的学生用综合捆扎,染色采用单色浸泡,也形成了特别的效果。
九.染,装点生活,乐趣无穷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扎染教学实践,同学们对扎染充满了兴趣,对了解我国传统工艺也产生了兴趣,渴望了解我国更多瑰丽的艺术文化。
回味和学生一起做扎染的日子,每一幅作品在拆绳子之前都让人期待,每一次展开作品的时候都令人兴奋。学生通过实践,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动脑的好习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做捆扎,形成丰富多彩的扎染纹样,并用所学,装饰T恤,创造生活中的美。同学们享受了扎染带来的乐趣。扎染教学实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扎染工艺手帕的制作》,作者:刘烨烨 2.《手工扎染技法》,作者:叶玉芳
3.《扎染艺术设计教程》,作者:杨建军、田青 清华大学出版社 9
第五篇:扎染讲座稿
幼儿园民间扎染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梅花山庄幼儿园
背景:扎染作品展
幻灯片:呈现讲座中的作品图片、设计图稿等 机位:一个机位,主要拍摄中景、特写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它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也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一、扎染作品的艺术特色
在扎染过程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都会使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1.扎染作品色彩或清新朴雅、或绚丽变化,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
扎染艺术是我国民间一种特有的印染方法,既可以是单色调的印染,也可以是多色调的套染;色彩富于变化,各有韵味,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2.扎染作品图案丰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能引发创作欲望。
在扎染活动中,由于任意的折叠、捆扎或有序的绞颉组合,均能制作出美丽独特的图案造型,因此只要稍动脑筋,位置、手法等稍加改变,出现的图案都会有所变化,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很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3.扎染制作工艺多样开放,多利用生活中的简单材料,便于操作。
扎染材料均来源于生活,取材方便,丰富多样。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扎法;相同的材料,也可以有不同的扎法,因此能激发出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感受创作的快乐。
二、幼儿园民间扎染教学课堂的内涵——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扎染活动能让幼儿在扎染的世界里尽情遨游,与扎染艺术充分对话,不仅能让幼儿了解中国的扎染,感受扎染艺术的魅力,还能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给孩子丰富的审美感受。
扎染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图案新颖独特、色彩绚丽变化,无论单色染还是套色染,均能给幼儿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2.让孩子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在扎染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无论怎样捆扎都能出现奇妙的效果,因此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索与创造的兴趣。3.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
扎染活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幼儿在扎染过程中,反复的进行折叠、捆扎、搓揉、夹、拆等动作,有助于提高小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4.培养有毅力、坚持完成任务的良好品质。
扎的过程是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幼儿要有所思考与设计,要能把想象付诸于操作上„„需要较多的专注与投入,有利于培养耐心、坚持、勇于克服困难等良好品质。
三、幼儿园民间扎染教学内容的选择
(扎染方法丰富多样)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操作经验,我们选择了一些适宜的材料和方法,如包扎法、捆扎法、夹扎法等,便于幼儿操作,获得成功。1.包扎法
包扎法,就是引导幼儿在布料的不同位置包裹一些珠子、纽扣、雪花片等小玩具,用皮筋、线绳等捆扎起来的方法,一般形成会圆形的图案。
在包扎法教学活动中,我们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随意包裹,感受出现的花纹以及惊喜和成功的快乐;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使用的“珠子”大小不同,出现的花纹大小不同,感受“珠子”本身的凹凸在扎染作品中出现的纹理效果。再引导幼儿探索捆扎位置变化所产生的不同花纹,如太阳形,丰富幼儿的扎染经验,为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奠定基础。2.捆扎法
捆扎法,是用线绳、皮筋等在布料的不同部位进行不同方式的捆扎。捆扎方法的不同,出现的花纹也不同,有圆形、直线、斜线或弧形等,容易激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欲望。3.夹扎法
夹扎法,是运用各种夹板夹住布料进行扎染的方法。染色后一般会形成线性的花纹。
在幼儿的操作中,我们会引导幼儿发现布料折叠的层数越多、越厚,夹得会越紧,染色后的花纹效果会越清晰。同时,在多次操作中,也会引导幼儿感受不同的折叠方法、或夹板的位置不同,都会出现的不同花纹,感受图案变化的乐趣。4.打结扎法
打结扎法,就是运用布料自身,在不同的位置,如四角、中间等进行自打结,一般会形成较宽的花纹。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是布料在染色、浸泡后,会由于膨胀而造成难以拆解的现象,因此我们会建议幼儿局部使用这种方法。5.任意褶皱法
任意褶皱法,就是将布料任意搓揉后再进行捆扎的方法,出现的花纹也是比较随意的,无规律性的。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扎染后的作品一般都会出人意料,让幼儿感受到扎染活动神奇的魅力。
四、幼儿园民间扎染教学活动的设计
扎染活动需要一定的流程,一般需要三个步骤:染前处理——退去织物上常带有浆料、天然杂质等,使染色更加均匀;捆扎染色——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扎染,一般染色时间越长颜色越鲜艳牢固;染后处理——冲洗、拆解、晾晒、熨平。根据扎染活动的特征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扎染教学活动,增强了活动的有效性。1. 目标制定的适宜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涉及幼儿的活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定向作用。在扎染教学中,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不适宜在目标中含有过多的关键经验。一般根据幼儿的经验基础指向一种扎染技能,这样更易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发挥创造性。2. 内容选择的层次性
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经验和能力选择相应的内容,有利于有益经验的积累,提升情感体验。在扎染教学中,我们会从比较简单的包扎法入手,再过渡到其他方法的运用。并先让幼儿自由扎,通过自主探索感知花纹出现的位置和原理,初步了解材料、方法和花纹的对应关系。感受花纹出现的惊喜和成功的快乐。再提供多种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组合扎;最后,引导幼儿先设计再扎,事前对自己的扎染图案及出现的位置进行绘图、设计,再选择相应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扎染。3. 实施方法的多样性
扎染的方法、材料多样,内容丰富,因此教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多样的,一般要遵循审美性、创造性、活动性、愉悦性及个性化的原则。如,可以通过扎染实物和作品的欣赏,让幼儿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的方法;可以通过讨论、对话或教师的直观演示,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思考,获得新的经验和方法;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探究和操作中,提高扎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
4. 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作品欣赏和活动评价是扎染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升幼儿经验,还能帮助幼儿体验成功,获得自信。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幼儿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针对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有目的地展开讨论,提高幼儿扎染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可以围绕幼儿的活动状况进行交流,分享好的、成功的经验,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幼儿的潜力在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
五、幼儿民间扎染教学活动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选择布料时,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和经济状况进行选择。低档的可以是白色人棉布,高档的有白色丝绸,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对操作时间的要求,一般使用手帕进行扎染。
2.在染料配置方面,一般选择常见的红、黄、蓝、绿等色。最早人们使用的是植物染料——板蓝根,但是颜色比较单一;而衣物染料就比较鲜艳。成人制作时一般边染边加热,幼儿扎染时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提前加热再染。
3.在辅助材料收集方面。一般我们会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可替代的材料,将带来的各种材料分类摆放在扎染区域中进行尝试与取舍。
一般辅助材料分为:
扎的材料——皮筋、绳子、扎带、细铅丝、夹子、针、线等,但各有利弊:皮筋取材方便、有弹性、易捆扎,但拉扯易断、包大点的珠子时皮筋绕不过来而使得捆扎不紧、用皮筋捆扎布的中间一段比较困难;棉线捆扎布的中间比较方便,但要边拉边绕才能捆紧;封口带适于扎比较厚的部分,非常省时省力,但是在染后拆开时比较困难,夹子要在最后使用„„
夹的材料——要选择长的、比较平整,有韧性,能夹得紧的材料,可用短板、小棒、竹筷等替代。 包裹的材料——可选择生活、游戏中各种形状的小玩具、珠子等。有凹凸感的物品更能使作品上的花纹产生不一样的纹理效果。
幼儿扎染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创新性地开展生动、有趣的扎染活动,就能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和喜爱我们中国的美丽的民间扎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