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非主流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24-83450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2 19:03: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非主流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学 号:× × ×

学生所在学院:× × ×

学 生 姓 名 :× × ×

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余方华

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学院092011班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现代化发展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使人们的思考不断突破既有观念框架。同时促使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蓬勃兴起、交汇博弈。其中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凸现出来。本文通过界定非主流文化的科学内涵,着力分析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寻求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积极对策。

关键词:高校;非主流文化;青年大学生

一、当代非主流文化科学内涵 非主流社会思潮 1.新左派

提到新左派就要讲述一个名词:舶来品,新左派的思想内容多为舶来品,于1990年代后期开始登场,在言语方面比较细化,但是很多人对于新左派的文字觉得“食洋不化”、晦涩难懂。

它以伸张人民主权与普遍民主的姿态,反对资本主义的政经权力垄断及文化霸权的姿态出现。即前一方面,以同情弱者的姿态出现;后一方面,以批判主流的方式立论。再次,相对于老左派它“新”在左倾方法的调整。它以反意识形态的非本质主义姿态出现,借助于西方“后学”的解构武器,将近现代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理性主义与资本主义直接钩联起来,加以抨击。同时也进行单纯的理论辨析,以对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全面负责的面目立论。2.新自由主义

1970年代末及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启蒙运动,挑战现代造神运动和个人迷信,批评极左僵化教条和精神禁锢,呼唤思想解放,呼吁独立意识、个人价值和权利意识,引进西方思想和著作,蔚为大观。这一切,昭示了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长期中断之后新的发端。1980年代的改革突破,是邓小平思想与自由主义部分重合协同致力的结果,日后二者渐渐拉开距离。

1980年代末**之后,自由主义陷入低潮。但1990年代中国启动了市场化改革,自由主义辗转往复,再度以学理形式登台。1998年5月,北大百年校庆,刘军宁编辑《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一书,李慎之为之作序《弘扬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文中说:“世界经过工业化以来两三百年的比较和选择,中国尤其经过了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试验,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自由主义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价值。”这一年,李慎之为《顾准日记》作序,为顾准思想定位,说顾准“追求的是自由主义”。这两篇序言,被朱学勤称为自由主义“挤出门缝”的标志。1998年12月,朱学勤发表《1998:自由主义学理的言说》,文中说:“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它首先是一种学理,然后是一种现实要求……它的变革观是渐进主义的扩展演化,与激进主义的人为建构相对而立。它在经济上要求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相对而立;它在政治上要求代议制民主和宪政法治,既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制,也反对多数人以公意名义实行群众专政;在伦理上它要求保障个人价值,认为各种价值化约到最后,个人不能化约,不能被牺牲为任何抽象目的的工具。”这是对自由主义思想的简要概括。

与此同时,徐友渔发表《重提自由主义》一文,说:“自由主义的核心就是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肯定,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尊重与保护。”

自由主义反对垄断,要求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的干预,以消除腐败,并且大力呼吁言论自由,特别是强烈要求推进****建立宪政民主国家,因而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分歧,遭到抑制。

刘军宁在《私有财产权:宪政的命门》一文中说:“财产权是民主的前提条件……财产权与民主的相关性,根本一点在于,财产权改变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财产权开辟了属于公民私人的自治领域,在这一领域之内,公民可以享有自由,而政府不得任意侵入。”自由主义要求继续推进市场体制改革,深化产权改革,反对国进民退,要求推动私有领域不断扩大。自由主义赞同全球化,支持中国加入WTO。自由主义认为阻碍中国进步的不是跨国公司,而是内在陈旧的体制与意识形态,并且认为中国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时代。自由主义不赞成毛泽东晚年思想和“文革”,认为这并不是扫除腐败的正确途径。凡此种种,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老左派发生了激烈争论。

自由主义不赞成“群众大民主”式的民粹行径,也不赞成义和团式排外的“亢奋的民族主义”,因而与民族主义对立。

朱学勤说:“因为自由主义同时抵制上述种种危险倾向,在两面陡壁的夹缝中反复述说,故而它在正面承受威权压力的同时,又必然在侧面遭遇来自知识界内部一部分朋友的误解甚至猛烈抨击。”

新左派学者说,当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与正在形成中的新的资本势力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由主义为之代言,扮演着哺育新阶级意识的乳母角色;另一方面,蒸蒸日上的新阶级又为自由主义提供着肥沃的土壤和资源,鼓舞着自由主义成长。[ 思想家点评:能拯救中国的,唯有自由主义。困难在于,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才能理解自由主义。当今愚民教育成效显著,限制了自由主义的传播;自由主义者喜欢炫耀学问和理性,又进一步束缚了自己的传播。我认为,不妨少谈民主,多谈自由;谈自由的时候,多谈民生。并且,面向大众的时候,一定用大白话谈。回来吧,胡适。]

与老左派不同,1990年代后期开始登场的新左派思想内容多为舶来品,“与西方接轨”。接什么轨?西方左翼思想及后现代理论的轨。如果说老左派表述方式多是过去大批判的遗音,那么,新左派的语言则比较西化。很多读者认为新左派的文章“食洋不化”、晦涩难懂。

一般认为,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论争,是从汪晖发表在《天涯》杂志1997年第5期的《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和现代性问题》一文而起。随后双方激烈争论,在世纪之交达到高潮,至今余波绵绵。

如同自由主义者的思想谱系极其复杂一样,新左派内部的思想取向也五光十色,既有海外留学生和国内学者之分,又有理论左翼和文学左翼之别等。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涉及全球化与中国发展、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与西方关系、市场经济与社会公正、自由与民主、中国现代化道路等诸多重大问题。

新左派对全球化持质疑或反对态度……不赞成中国加入WTO,批评“全球资本主义”……认为中国已经演变为市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

一些新左派人士引用后现代理论,对诸如文明、理性、科学、民主、启蒙等“现代性概念”进行批判与质疑。“什么是启蒙?启谁的蒙?谁有资格启蒙?”这是他们发出的诘问。新左派认为自由主义是在“复制西方”,并进一步指责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通病,就是从西方话语中寻找精神资源(如自由、民主、法治等),实际上是“被殖民了”。

自由主义者认为,中国并未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进入后现代。新左派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语境来处理中国问题,是文不对题,当了“邮差”。当下中国社会的弊病不能简单地比附成“西方病”、“市场病”。阻碍中国进步的不是跨国公司,而是陈旧的权力体制与市场机制并存。“中国病”的根源是陈旧的体制寄生于市场,扭曲市场甚至压制市场所产生的“权力病”。朱学勤说:“当新左派朋友们提倡批判市场机制的时候,自由主义则在呼吁******,这是双方分歧的根本。其他分歧恐怕都是由此派生。”自由主义者秦晖则认为中国是“后共产主义转型社会”,中国的情况有别于传统体制,又异于自由民主社会。

……新左派很少剖析国内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也很少提出******的要求……他们肯定“文革”的“正面因素”和“积极作用”,提出应该从中吸取群众运动的经验,学习大民主。新左派重提阶级和阶级斗争,并通过赞扬格瓦拉称颂革命。就上述主张而言,新左派和老左派合流了。

[ 思想家点评:新左派看到的社会问题,其实是除了邓派以外的其他各思潮都看到的。看到了同样的问题,药方却不同。最有特点的是左派,不管老左还是新左,他们要么开不出药方,要么要“回到从前”。都没有丝毫价值。]

3.新保守主义 4.民主社会主义

很长时间里,民主社会主义在国人心目中是负面形象,是“叛徒”。

1960年代,中苏决裂。中国发表“九评”,批判现代修正主义。同时,又挖祖坟追溯到“老牌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考茨基,连带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统统“一锅熬”,痛加批判,全面否定,指为马克思主义的叛徒。从此,社会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声名狼藉。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苏东剧变,有人担心这股浪潮波及自己,于是再度批判和打压民主社会主义。当时全国各地出版了十几种讨伐民主社会主义的书籍,单篇文章更是不可计数。

……鉴于压力,没人敢于公开正面地为民主社会主义以及社会党辩护。直到2007年2月《炎黄春秋》发表谢韬文章《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首次公开明确地提出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引发爆响。该文要旨:

一、马克思说股份公司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私有产业扬弃”。这样,资本家成了企业股东之一,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一场和平革命。谢韬认为资本主义就这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二、恩格斯晚年有反思,强调在选举中取得成功。谢韬说,这是恩格斯去世前几个月发表的文章,是他最后的意见。这就告诉我们,通过合法斗争取得政权,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是正统马克思主义。谢韬认为,苏维埃采用暴力夺取政权,粉碎私有制,则是错误的,是从“左”边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瑞典等西欧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人接过民主社会主义旗帜,通过和平方式演变到社会主义,并与前苏联的暴力社会主义展开竞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是民主宪政、多党制、三权分立、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福利保障。谢韬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起,就已经走上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

谢韬文章遭到老左派猛烈抨击。京、沪、杭先后召开10个会议批判谢韬,指谢韬“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篡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妄图打倒共产党”。京城盛传,上面对此保持冷静,来自高层的意见是:不转载、不批判、不争论,个人可以对此表态。

200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答读者问”,题为《如何看民主社会主义》,显然针对谢韬一文。文章不赞同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但语气温和,没有像过去那样杀气腾腾,而且还说民主社会主义“有一定借鉴意义”,透出微妙变化。虽然有老左派兴师问罪,但不少媒介大量发表介绍民主社会主义的文章,还发表了诸多研究瑞典、挪威社会状况的文章,甚至请西欧各国驻华代表现身说法评介民主社会主义。

有学者说,民主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区别在于,自由主义侧重个人权利,民主社会主义侧重群体福利。他们引用东欧剧变之后从共产党改名而来的东欧各社会党的纲领说明这一点。保加利亚社会党说自己是“一个群众性的党,代表并捍卫劳动群众的利益,为低收入阶层提供社会保障,反对失业和贫困化”。罗马尼亚社会民主主义党强调“应实行真正的社会保障”。波兰社会民主党主席克瓦希涅夫斯基说,必须重视三种力量:第一是工人,第二是农民,第三是青年;要“维护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这里不是散发着浓浓的社会主义味道么?

[ 思想家点评:这是最无趣的一群人。不受当局待见,也不受民众欢迎。马列遗老遗少而已。值得同情,不值得批判。]

5.经济私有化思潮 6.民族主义

…美苏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加速,民族主义也趁势而起。

最早是何新在1990年提出民族主义主张,要求反击西方颠覆阴谋,加强爱国主义。

《战略与管理》杂志在1994年和1996年分别发表两组关于民族主义的讨论,意见分歧。有学者提出,冷战后民族主义思潮重新蔓延,“民族主义成为一种选择”。1994年创刊的《原道》杂志公开申明:“从中国历史的内在性和一贯性来理解和认识中国,积极探索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即是《原道》的追求目标。”稍后京沪分别有学者发表文章论述文化民族主义,提出中国文明优越论。1996年出版的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掀起情绪化民族主义冲击波,使民族主义议题从学界进入大众领域。该书说:“美国正加紧组建反华俱乐部”,“苍天当死,黄天当立”,“21世纪将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世纪”,“世界上的一切和平进步,无一不得惠于中国的功德”,“我号召中国人要记住仇恨”,“我们要准备打仗!”……同年,还有主旨类同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问世。

2003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走向政治民族》,提出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政治转型,要塑造一种新的政治机制,以适应社会结构变动,使多元分散利益凝聚为全民族利益和向心力,使中华民族成为政治成熟的民族。有人称之为政治民族主义。

2009年,《中国不高兴》一书问世,可看作《中国可以说不》的续作。书中说:西方对中国的围堵越来越明目张胆,应该选择同西方“有条件决裂”,“持剑经商”是崛起大国的制胜之道,应该勇于在国际上“除暴安良”……

奇妙的是,与《中国可以说不》受到热捧不同,《中国不高兴》没有得到媒体好评,颇多媒体甚至对此书持嘲讽态度。有文章解释说,知识界经历了启蒙、加入WTO和奥运的历练,多数认同全球化,现实中又从全球化受益,因此多多少少都有世界主义情怀,民族主义在他们那里没有多少市场。

概括起来看,当下民族主义的诸多诉求中,反西方和抵制全球化是最突出的两条。有学者评论说,民族主义有很强的非理性一面,现今中国的民族主义是长期积弱一朝发达的亢奋。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经济规模马上要跃居世界第二,亢奋的民族主义只会加剧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紧张关系,只会有助于“中国威胁论”扩大市场,并非中国的福音。

[ 思想家点评:民族主义是最无耻的一群人,口淫犯而已。骗愚民几个掌声,卖书也骗愚民几块钱。有的是真蠢,有的仅仅是为了装蠢来骗钱。]

7.犬儒主义

1980年代中后期,海外新儒家陆续介绍进来,刺激并促进了大陆新儒学继梁、熊、冯、贺之后的再生。大陆一些新儒家认为,目下金钱至上、礼崩乐坏、人心沦丧,马列主义不再有吸引力。可是人总离不开信仰和精神支柱,因此儒学复兴顺理成章。

经过一段时间起步、研究、撰述之后,2003年至2005年,内地部分儒家学者正式提出建立儒教和儒家政治制度,引起激烈争议,是为近年文化保守主义复兴一大高潮。争论的激烈程度,远超此前关于读经、国学热、儒家私塾、改穿汉服的争论。这是一个节点。以此为标志,大陆新儒学开始突破安身立命、成圣成德的个人心性儒学范畴,直指国家政治权力核心,因而发生了质的跳跃。

大陆儒教的倡导者要求把儒学树为官学,以儒教为国教,建立儒家政治制度。因此,他们要求废弃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把尧舜孔孟之道作为国家根本指导原则写进宪法,上升为国家指导性意识形态。

还有儒家学者提出在中央层面成立元老院、通儒院,指导政治运行。有人要求举行国祭,祭祀孔子,正式恢复孔子“大成至圣先师”封号,成为全民导师。在财政方面,他们要求国家征收儒教遗产使用税(包括历代文庙、孔庙、城隍庙等大约40万处),解决推进儒教的费用。在官员选拔方面,他们要求成立各级考试中心,有志者需通过“四书五经”考试才能取得做官资格。在教育方面,他们要求用儒教经典取代各级学校的意识形态经典,中小学都应读经。以上是所谓上行路线。

下行路线则是在全国民间普遍建立儒教社团,成立儒教协会,开展活动,鼓励民众建立儒教信仰,建立儒家生活方式。

有人提议恢复家族制。为了规避风险,减少阻力,建议先从韶山毛氏家族、四川广安邓氏家族、四川仪陇朱德家族做起,把族人管起来……

蒋庆认为,科学与民主是西化的表现,不是儒学原生内容。儒家强调道德责任而不赞成强调个人自由,儒家亦不赞成基于个人利益诉求的人权。如果实施西方自由民主,中国文化的根就消亡了,中国文化也就消亡了。蒋庆说,儒家最高政治理想是王道政治。王道政治不是由民作主,也不是以民为本,而是“为民而王”,也就是君王为民众利益而治国平天下。

蒋庆不讳言,他这一套说法遭到“多数人激烈反对”。当然,本文中提到的其他各种思潮也都不赞成蒋庆的主张。

[ 思想家点评:人人都想争取自己的地位,一群只懂裹脚布学问的人,只好用裹脚布来蒙事儿了。100年前就打倒孔家店了,还需要再打倒一次?几十年前就已经大肆争论一番“全盘西化”了,今天还需要重新争论一次?倒退,真是悲哀。难道除了“全盘西化”我们还能发明出更好的路子?]

二、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三、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积极策略

7.民粹主义(无政府主义)

毛泽东曾说“民粹主义在中国与我们党内的影响是很广大的”,“在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党内是会长期存在的”,“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阶段”。毛泽东还说,民粹主义最终会变成反革命。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与俄国革命相关,来自列宁的论述框架。

1999年,胡绳发表文章批评孙中山和毛泽东的民粹主义。胡绳说,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一味斥责资本主义的罪恶,呼唤立刻实行社会主义,就是“染了民粹主义的色彩”。比如孙中山说,趁资本主义还少甚至还没有的时候,赶快搞社会主义革命。至于毛泽东,1953年就宣布全面社会主义改造,步骤过激。还有就是1958年,工业化才发端,就说人民公社能够进入共产主义,这种“穷过渡”是民粹主义。

胡绳还指出,太平天国消灭工商业和杀富济贫的绝对平均主义,也是民粹主义。胡绳的观点遭到老左派公开抨击。

目前,对民粹主义的认识、解释与研究,已经超越了俄国理论框架。有学者说,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民粹主义复兴高潮。前两次民粹主义代表性运动,一是19世纪末,美国西南部人民党的激进运动和俄国知识分子“到民间去”鼓动农民革命的风潮;二是20世纪中叶,拉丁美洲的庇隆和阿连德所领导的民众运动。目前,民粹主义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热点。概括起来说,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有以下几项:

一是极端平民主义。以穷人的是非为是非,“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强调服从大众情绪,反对精英主义,否定精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合法性存在于群众运动之中。二是反对在间接民主基础上的代议制民主。要求普通民众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过程,要求直接的“大民主”。

三是要求“均贫富”。“同样是人,有人富甲天下,有人一贫如洗,这太不公平了”,不惜以无偿没收等暴力手段实现均富目标。

四是视革命道德至高无上。认为道德只存在于底层大众之中,底层大众的裁决就是正义;认为道德高于法律,高于程序,特别崇拜那些从底层崛起的道德型、魅力型领袖。

五是诉诸街头运动,诉诸暴力,热衷于“推翻”、“革命”。多数人的行动,哪怕杀人放火,也是正义。

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也给中国送来了民粹主义。过去中国经济体制中的大锅饭、平均分配、压制市场竞争、“割资本主义尾巴”,都有民粹主义的浓重味道。有学者说,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认为发明创造都是来自非知识阶层,指知识分子为“臭老九”,把他们赶到农村和工厂接受再教育等反智主义,也是民粹主义。社会转型期正是民粹主义高发期。在中国实现市场经济转型的今天,民粹主义再度高涨。最具爆炸性的收入分配不公、官黑勾结、贫富分化等热点,形成了有利于民粹主义滋长的土壤和气候。一段时期以来,在老左派咒骂当今中国已经复辟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出现的“毛泽东热”、“文革热”,以及老左派主张的“没收私营房地产商的房子和财产,无偿分给最需要房子的穷人”、“无产阶级群众运动万岁”、“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打倒走资派”,就是民粹主义崛起的例证。

还有学者指出,重庆“钉子户”事件中,法学家江平主张按照法院的裁决办事,结果遭到网上痛骂;经济学家茅于轼提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遭到炮轰,以及轰动一时的“富人原罪论”,都是活生生的民粹主义案例。

网络已经成为充斥民粹主义话语的暴力场。贵州一官员全家被杀,网上欢呼:“只要是杀官家,我就举双手赞成!”

民粹主义当然是对社会不公以及腐败的抗争手段,但是它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常有破坏性,结果将给民众带来更大的伤害。民粹主义更多是激情的、浪漫的、非理性的。它在表面上是激进的,而在骨子里面,是害怕竞争的保守力量,因而具有深刻的反市场倾向和反现代化倾向。尤其当大众被某些魅力型领袖控制利用的时候,群众运动往往成为强制意志统一、压制个人权利的反民主的专制手段,而对少数人的宽容和保护恰恰是民主的重要内容。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精英主义。中国改革的最大变化之一,是以精英主义取代民粹主义,结果是财富喷涌,经济暴涨。但是,精英群体也鱼龙混杂。当精英联手维护自身利益,走向特权和腐败的时候,也会刺激民粹主义,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就社会变革而言,精英的主张常常是温和的渐进的,但这并不是维护特权、拖延变革的借口。中国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如果不积极推进理性变革,未来有可能出现大的动荡,精英群体也将遭遇重创。

[ 思想家点评:民粹主义是最具欺骗性的。以中国百姓目前的素质,被民粹主义忽悠是很正常的。让民粹主义为民主扫清一些路障,或许是其仅有的一点价值。]

文化,广义上泛指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一切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高校文化则是指高 等学校中所存在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总 和。按照文化的表现形态,高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指一切经过人加工、体现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 制度、规范、观念等。高校非物质文化,以在高校中 是否占主导地位,是否为高校中的大多数人接受为 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指的是在高校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 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文化。它存在于高校正式组织之 中,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高校非主流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是指高 校中仅为一部分人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 化。一般来说,高校非主流文化主要表现为三种情 况:一是存在于高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但对 现存正式组织的要求和期待起着维护和支持作用的 文化,即“优性非主流文化”,如寝室文化中的通过第 二外语交流活动提高第二外语的水平,就是“优性非 主流文化”,这种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对青年大学生 身心健康有着独特的作用;二是存在于高校正式组 织与非正式组织中,但与现存正式组织的要求和期 待相背离或否定的文化,即“劣性非主流文化”,如同 是寝室文化,但如果利用第二外语进行一些粗野、肮 脏的词汇交流,说一些“儿童不宜”、“饮食男女”话 题,那就是“劣性非主流文化”,这种“寝室垃圾文化” 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起着破坏作用;三是存在于 高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但也并不与正式组 织发生冲突和对抗的文化,即“中性非主流文化”,如 同样是寝室文化,有的同学喜欢下象棋,有的同学喜

欢下跳棋,作为寝室的一种娱乐活动,就如同人们穿

衣服一样,有的人喜欢这种颜色,有的人喜欢那种颜 色,这些文化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是一种非评比性 文化。

高校非主流文化是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产 生的,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 时代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它主要表现为以 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社会性高校非主流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 个亚文化群体,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 往往与现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体制、伦理价值观念等相适应,它呈现出时代的运作特征。如寝室文化的“卧谈会”,谈论与时事相关的话题就 和社会密切相关。

2,变迁性高校非主流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高校师生员工的客观需求和 主观愿望发生变化,会导致非主流文化的变迁。它 的变迁不外乎有二种情况: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 展、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导致;二 是高校本身教育体制的变迁,教育行为更新,不同文 化的接触和交流所导致。

3.自发性一般情况下,高校非主流文化不是 由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由高校正式组织设定的,· 收稿日期:2o04一O4一O2 作者简介:张捍东(1967一),男,江西瑞金人,赣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第2期 张捍东,黄伟良 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l 而是在高校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自由文化”,缺 少组织和计划。

4.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高校的非主流文化也是一样,是由多种文化复合在

一起,如高校管理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都是

多种因素的复合体。一般说来,文化复合体是由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又 可以再细分为众多要素。发展不平衡性一是维护和支持现存的社会

秩序,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被社会成员所接受 或认可,则有可能发展为主流文化;二是破坏和反对 现存的社会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被社会 成员所接受或认可,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三是既 不支持现存的社会秩序,也不破坏和反对现存的社 会秩序,继续自发地发展。

二、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不同的学者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基本功能有不 同的见解,有人认为高校中非主流文化所表现出来 的都是负面影响。其实,在高校中不同性质的非主 流文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不可能只是对社会直 观的反映,也不可能仅是对社会的正面反映,它总是 或多或少地混杂一些不符合或违背社会期待的成 分。因此,不同性质的非主流文化,其功能也呈现出 多样性,它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也要区分对待,它可 分为正面影响、负面影响、非评比性影响三类。

1.正面影响

“优性的非主流文化”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对青 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1)凝聚力的作用

把学校师生员工聚集起来并整合为一体的力 量。它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青年大学

生的人际吸引,可以诱导青年大学生对班集体的忠 诚感,从而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团结力;二是青年大 学生对学校规范的遵从,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和社会 的发展结合起来;三是青年大学生把推动社会的发 展内化成为自已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是凝聚力的最 高层次和归宿点。(2)约束力的作用

高校中的非主流文化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行为 参照标准,“优性非主流文化”也使青年大学生相互 之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它有利于高校主 流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优性非主流文化”具有规 范作用,“优性非主流文化”一经形成,对青年大学生 来说,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青 年大学生的心里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它还指示着青年大学生的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 相应的目标,从而规定了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范 围和准则。从另外一个层次上来说,高校中的非主

流文化由于能够促使青年大学生的行为一致和协

调,从而确保了青年大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塑造力的作用

高校中“优性非主流文化”能够塑造青年大学生 比较全面的个性,培养青年大学生良好的品格,增强 青年大学生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它与高校中 的主流文化合力的作用下,对青年大学生起到社会 化的作用。青年大学生通过接受“优性非主流文 化”,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并通过高校文化 的内化和大学生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 活,塑造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2.负面影响

高校中“劣性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 成才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偏离青年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高校中“非主流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对青年大 学生要求比较宽松,而“劣性非主流文化”极易在这 种宽松的环境下和主流文化及其它非主流文化发生 冲突和对抗,从而导致偏离教育教学目标,阻碍青年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然而一所高校不可避免地存在 “劣性非主流文化”,那么就不可能和教育目标完全 协调一致,其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2)毒害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校中的“劣性非主流文化”是非主流文化中的 槽粕,它倡导的是反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抵触国家 的教育教学目标,宣传反动思想,误导青年大学生的 行为,有些是下流、肮脏的东西。(3)阻碍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高校中的“劣性非主流文化”,极易催生出不良 行为。青年大学生在“劣性非主流文化”影响下,一 是思想腐化,生活堕落,不思进取;二是违法乱纪,离 青年大学生角色越走越远,严重阻碍青年大学生的 成长成才。

3.非评比性影响

一般来说,在高校中,“中性非主流文化”是区分

青年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重要标志,它在文化比较 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低之分,这和青年大学生的行 为方式、习惯、性格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这类非 主流文化的有:青年大学生发式、姿态、玩笑方式等.

其实它们都是非评比性的文化,并无严格的好坏之 分。因此,在高校中,“中性非主流文化”并不存在优

劣之分,但它对青年大学生的外部形象和素质也发 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对待高校中的“中性非主 流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中对青年大学生十分重要 的问题。

三、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积极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 科学态度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正

应对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大学生影响,作为高校 教育工作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和辨证的方法对待非 主流文化。一方面改变以往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

审视和批判非主流文化的理论视角,把非主流文化 看成是主流文化的反文化,把两者对立起来;另一方

面也要防止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高校中的非主流文 化,不加区别地对待非主流文化的功能,误把非主流 文化都看作劣性文化来对待。作为高校教育工作 者,要从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 生的正当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对 于高校学生的文化选择,要彻底改变带有强制性的 灌输模式,加强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以内因优化,促进学生提高文化鉴赏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 优秀文化。

2.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着力培育高校“优性非 主流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 校非主流文化的变化反映了世界科技、经济迅速发 展对社会文化提出的新的要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党在思 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的一面旗帜。在高校非主流文 化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倡导主流文化,着力培育“优性非主流文化”,努 力改造落后文化,增强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坚决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和种种错误思想观念对青 年大学生的侵蚀,努力营造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要求的良好文化氛围,使高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 发展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竭力控制高校“劣性非主

流文化”自由漫延

首先,应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

生、看待世界、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树立正确的 人生价值观。这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 选择。其次,应加强政治教育。面对外来文化带来 的不良冲击和影响,面对敌对势力政治、宗教、腐朽 思想的渗透,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 高校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再次,应加强道德教育。以西方不健康的意识形态 和价值观为主的一些非主流文化是引起我国社会一 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 要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为纲,结合所学专业和 就业趋向,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 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 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加正确、更加 谨慎地选择高校非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影响,有效 控制非主流文化在高校的漫延。4.弘扬大学精神,正确引导高校“中性非主流文

化”良性发展

大学的精神,是大学发展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精 髓与灵魂,吸取了发展历程中优秀的主流文化成果 和非主流的优秀成分,既承袭了传统,又随着时代的

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我国大学的 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 和创新精神。在大学精神的积极引导下,引导高校 “中性非主流文化”健康发展。一方面由于“中性非 主流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而作为高校教育 工作者,所倡导的除了“优性非主流文化”外,还应正 确引导“中性非主流文化”。在倡导“优性非主流文 化”的同时,注意维持高校“中性非主流文化”的稳定 性。另外一方面由于高校中“中性非主流文化”与青 年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联系密切、且无明 显的高低之分,因此我们对高校“中性非主流文化” 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既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 提倡某种“中性非主流文化”,也不应采取禁令方式 阻止某种“中性非主流文化”的自由发展。所以,当 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大力弘扬大学精神,引 导高校“中性非主流文化”良性发展。责任编辑:李自茂

The Effects of College’S Sub—culture and the M easures ZHAN G Han——dong(Department ofPolitics and 叫,Gannan Teacher’S College,Gan~ou 341000,China)Abstract: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the College Culture takes on new era’S character with the lapse of development

.Memlwhile,the Sub—culture exerts influences on the young college students.In this~ssay,we try tO make elear the~ien tific con—

tent of Sub—culture and give prominence tO the inter features of~ iety、transform ation、spontaneity、di~ tuibrlum etc,and try tO analysis the effects on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find any tx~sitive illeasures to take a perfunctory attitude.

key word:College;Sub—culture;young college students__

第二篇: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对策

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学 号:09201222

学生所在学院:软件学院

学 生 姓 名 :徐仲一

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徐仲一

南昌航空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在形式、特征和性质上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性、不稳定性和主体性缺失的趋势。当前,应科学理性地对待非主流文化,整合资源,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弘扬大学精神,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自觉地选择和吸收先进文化

关键字:非主流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on-mainstream cultur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d more impact.Non-mainstream cultural values of the impa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 and nature has its own intrinsic laws, university values persity occurs, instability,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missing trend.At present, we should treat non-mainstream culture with science and rational, integrate resources, promote the contemporary Marxism in China, promote university spirit, with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social though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lead and guide the students consciously choose and absorb advanced culture

Keywords:non-mainstream cultural,college students,values

非主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要从多层面进行分析,高校非主流文化也不例外。可以说,它的产生不是孤立的,是现阶段社会特定大环境、校园小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及现有的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非主流文化的产生是学校成员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

一、大学生非主流群体的行为特征及形成根源

(1).思想迷茫,环境压力大

大学生中这些所谓的“非主流”,另类而个性,生活没有方向感。因为他们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导致他们思想迷茫,对前途缺乏信心,在大学校园不知所措,最终选择逃避,逃避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选择了“飘浮人生”,让自己彻底颓废,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

(2).好逸恶劳、追求物质享受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富裕土壤下的衍生物,它不重历史,只重现实。这种思潮将人的自我感受放在首位,重视物质享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一直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提高,贫富差距也不断拉大。随着房、车在社会中产阶级中的渐渐普及,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无限膨胀。大学女生傍大款、急嫁族的出现,奢侈品横行„„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必然导致人群精神的虚无,后现代主义找到了适合生存的土壤。

(3).无厘头文化的影响

香港电影以周星驰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拍出了《大话西游》、《逃学威龙》等一系列电影,这些电影是对正经的、循规蹈矩又晦涩的主流文化进行颠覆。这种被定义为叛逆的,不被正统所能接受的颠覆力量正是令人奉为甘之如饴的创新。甚至周在《大话西游》里的对白“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4).自信不足引发了对书本的厌恶

学生非主流人群中,一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比较多的挫折,成绩不理想,行为上自我为中心,戒备心强,对中国教育制度持厌恶和怀疑态度;久而久之,自信心降低,并以反主流文化开始,不断反传统;有些心理上居于弱势,表面上个性张狂、内心封闭孤独。他们反对家长和老师的说教,反对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厌恶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对传统的教育有浓重的逆反情绪,内心孤独与苦闷。

二、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他对周边的客观事物,包括对人,对物和对事的意义,重要性和作用的总体评价和看法。价值观对十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决定一个人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基础,对人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随着非主流文化进入大学校园,慢慢就使传统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等优良的价值观减弱,逐渐走向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当前大学生出现偏差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 第一就是过分看重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高校非主流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的体现,它对十事物的取舍缺乏一定的规范和评判标准。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人的利益看得高十一切。这就是现在大学校园里社团数不胜数,但是真正做起来的没几个,原因就在十很多人参加这些社团都是想增加自己的阅历,说明自己参加过学校的社团活动,有良好的组织才能,实际上则是这些人很有可能连社团的一次活动都没有参加。这样的现象也反映在入党的情况里,在选择工作的同时,由十部分岗位要求党员限制,所以很多人都是看重这一点才去积极入党,对什么中国共产党史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是根本不闻不问,什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谋群众之所需对他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谈,这些都是实用主义的思想在作祟。急功近利则表现为很多大学生表现浮躁,学什么都是马马虎虎,说是样样都专,其实一项不专,说是样样全能,其实一样不会。对知识只是了解皮毛,就认为自己已经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了,这种思想是危险的,应该及时的予以引导和改正。

第二就是拜金主义倾向。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创造最大产出的部门,可是当前人们却误解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当前高校非主流文化带给学生的误导是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认为物质是幸福的源泉,物质至上成为他们实实在在的生存哲学。一直以来的理想教育对现在的大学生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小。很多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不在认同主流文化。对金钱的追逐使得官本位,钱本位的思想在学生中盛行,很多大学生都将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作为自己未来求职的标准,这也是近几年公务员考试如此在大学生中风靡的原因,一方面公务员享受国家提供的比其他行业好的多的待遇,另一方面就是公务员的工作任务不重,不用去花太多的精力。这和高校非主流文化中的享乐、拜金不谋合。

第三就是利己主义倾向。很多人都开始抱怨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自私,雷锋精神在大学生中已经不再流行,主要原因就是当前校园非主流文化强调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放弃了以往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原则,都是想着只要自己好才是真的好,一切都要为自己着想,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火。那种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存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朋友利益,亲人利益,溜须拍马,狐假虎威。只要自己开心就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有害的,如果每个人都抱有这种想法,社会将停滞不前。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当以团队为重,如果任何事情都斤斤计较,必将一事无成。

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对个人成就事业的影响要大十其他方面的影响健康的目_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心理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大学生在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之时也接受着来自非主流文化的浸染,其心理意识也发生着变化。高校非主流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充斥着低级趣味,消极颓废,玩世不恭让校园内弥漫着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颓靡之风。加之由十高校非主流文化误导学生崇尚拜金主义,自然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严重,另外由十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同,自然然每个人的经济消费也不同。可是大学生只关注的是能否在学生中有面子,能否让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十是大家不惜家庭的经济实力进行比拼,根本不考虑父母赚钱是否辛苦,一心只想着在同学面前出风头,这样大学生就很容易走向极端,生怕被别人瞧不起,硬要打肿脸充胖子。父母稍微不按自己的意思来做,就会以离家出走,或是不理父母作为要挟,传统的孝敬父母在他们的脑中根本没有概念。生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有强烈的嫉妒心,根本不容他人质疑自己,否则,轻则对他人实施人身攻击,重则拳脚相加,完全使当代大学生偏离一个理性的人,丧失了自我思考能力和与人相处的基本能力。

3。对大学生智力培养的影响

非主流文化带来的是一种“快餐文化”,有很多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多大学生对待学习都是希一望用最少的时间换取最好的结果,对待学业的态度也是得过目_过,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出现逃课的现象,据笔者的随机调研发现,有80%以上的同学不愿上哲学、政治类的学科,近一半的同学不愿上与数学有关类的课程,二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不愿上专业课。他们所采取的态度就是,及格万岁,平时就抱着侥幸的心态,临到考试的时候,则彻夜通宵看书,希一望能有所收获,有的则是借来他人的笔记,进行微缩复印,方便带到考场上解燃眉之急。更有甚者是考试前一天晚上仍是歌舞升平,提前和同学打好招呼,希一望能在考试的时候直接抄袭他人。因为大学毕业要拿到文凭就必须通过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对十很多人来说都是毕业路上的拦路虎。很多大学生上大学都是抱着混口子的心态学习,怕吃苦受累,比较浮躁根本不愿意去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每当论文答辩之时,也就是他们望天发呆之口,十是乎大量的在网上摘抄,根本不经过自己消化吸收,到处拼拼凑凑。其结果可想知,种种现象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前大学生是很浮夸的,崇尚快餐文化,总希一望找到学习最便利的途径,能够省心省力省时的完成学业,这都是受到非主流文化严重侵蚀的后果,让广大的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学习的情绪,更把那些专心做研究的人比作书呆子,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三、思考与对策

应对非主流文化的影响,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文化内容,积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的育人因素。对于高校学生的文化选择,要彻底改变带有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加强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促进学生提高文化鉴赏能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

(1)以科学的态度理性对待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非主流文化的多元化取向使校园主流文化受到冲击,它也必然使大学生的价值、生活方式受到不同群体文化而趋向多元化。由于思想性下降,注重娱乐性,主流文化原有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受到影响。这是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只有把对非主流文化的分析评价,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艺术欣赏和鉴别能力,才能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的更为合理和科学。

(2)以良好的机制尽力消除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由于高校的非主流文化出现了一些负面特征,再加上当前社会文化的结构趋向开放式,这就要求创造一个良好机制,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文化选择权,对于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要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有利于个性发展,要彻底改变带有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加强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系统地掌握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文化的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

(3)弘扬大学精神,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灵魂支持。当前,我国大学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的精神内涵,是主导高校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新时期抵御不健康非主流文化侵占和渗入的内在的有效动力。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底蕴必须以此为基础,以弘扬大学精神作载体为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提供“灵魂”支持。同时,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直接的教育意义。总之,要用高校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去滋润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章淑兰 辩证的看待高校非主流文化 2006

[2] 王兆云 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理论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 周掌宇于欣怡.快乐之神周星驰[M].牧村出版社,2004 [4] 伍自强,杨彪.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5).

第三篇:浅论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浅论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2007年第8期(总第194期)教育探索

EDUCATIONEXPLORATION No18,2007 General,No1194 浅论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刘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金融学系 , 上海 201620)

要:面对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正负效应 ,高校价值观教育必须因势利导 ,更新观念 ,长善救

失 ,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非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7

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117-02 收稿日期:2006-09-18 作者简介:刘妍(1980-),女,山东淄博人,助教,硕士,从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文化 ,以在高校中是否占主导地位 ,是否与社会期 望相吻合为标准 ,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高校 非主流文化是高校中仅为一部分人接受的文化 ,体现的是 高校成员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 式 ,反映了人们文化选择的多元性。非主流文化主要包括 两种类型:一是不与社会要求和期待发生冲突的非主流文 化;二是与社会要求和期待相背离的文化 ,也就是 “反主流 文化”。一般来说 ,主流文化规定着整个文化的发展方向和 性质。而非主流文化对整体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一、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一)实证研究:对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的调查研究

2006年5月 ,笔者在本校范围进行了校园非主流文化现 象的调查。在全校共发放问卷 500 份 ,回收率 97%,有效回

收率100%。问题涉及网络文化、宿舍文化、外来文化、娱乐 文化等方面。1.网络文化方面

你上网的时间主要用于(多选)浏览信息 学习知识 聊天游戏 其他 36130% 19163% 39163% 23170% 你玩过网络游戏吗

偶尔玩玩 经常玩 没有玩过 50 % 25 % 25 % 你怎么看待网络游戏

一种娱乐方式,可以偶尔玩玩 网络游戏很有趣,我很喜欢 75156% 24144% 你浏览过网上的不良信息或者网站吗 浏览过 偶尔看看 从来不看 21113% 29161 49126%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 年 7 月发布的 调查数据 ,在我国约12300万网民中 ,在校大学生占到 4717%。可见 ,上网在大学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2.宿舍文化方面

如果让你选择装饰画 ,你会选择 国画 明星海报 漫画 油画 714% 4513% 4015% 618% 宿舍 “卧谈会” 的主要内容是(多选)国家大事 娱乐休闲 异性 30 % 45 % 75 % 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 ,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 际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宿舍文化是大学生创造出来的一 种宿舍氛围 ,是校园文化的缩影 ,也是社会文化的折射。3.外来文化方面

你看过日本漫画书吗 看过 没看过 81111% 19189% 你相信星座算命吗 相信 不相信 玩玩而已 26123% 19168% 54109%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都属于 “80 后” ,他们从小就接触大 量的外来产品、外来思想和外来文化 ,看美国大片、日本漫 画 ,吃肯德基、麦当劳 ,穿耐克、阿迪达斯 ,过圣诞节、情人节 是大学生非常热衷和熟悉的事情。4.娱乐文化方面

如果让你选择电视剧 ,你会看(多选)大长今 故宫 任长霞 激情燃烧的岁月铁齿铜牙纪晓岚 40 % 32159 19163% 24181% 38189% — 711 —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teniu.ccki.net

第四篇:论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论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针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正视非主流文化这一特殊现象和问题,认真梳理和审视了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校园主流文化以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意识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关键词:非主流文化;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意识;价值观 Abstract:According to strengthen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harmonious campus, we must face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this special phenomena and problems, and to examine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es on campus mainstream culture and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huge impact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the mainstream culture;campus culture;students;mental consciousness;Values

一、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定义

大学生文化以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期待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是广大学生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在内的文化。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作为主流文化共存互补的非主流文化在服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以一种异端的方式来矫正偏离主流价值的取向,从而使文化沿着常态发展。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是由大学生创造的,与学校精神宗旨、学校纪律、校园主流文化相分离的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显性文化。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在层次上是一种通俗文化,是大学生在文化选择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随意性和非系统性、非正规性的特点。

二、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

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按产生的时期划分,大致可分为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和新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多产生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大致有“课桌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等。所谓课桌文化就是书写或刻画在课桌上的文字和图画,其内容或自我揶揄,或愤世嫉俗,或民间俚语粗言,形式上或是打油诗,或是图文并茂“;宿舍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装饰世俗化色彩浓厚,明星风采,美人泳装最具代表性,而第二特点是宿舍中的语言粗俗化并流行化,一些陋语秽言甚至黄色幽默笑话在宿舍频频使用、流传,熄灯后入睡前的卧谈会更是少不了情、爱及尤其是性“;厕所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与课桌文化相似,但在某些内容上则更俗鄙乃至色情。上述三种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在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成为校园非主流文化的主体部分。第二类是从90年代中期以后,校园非主流文化在延续着原有传统的同时,又逐步产生出一些新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大致有“影碟文化”、“网络文化”、“洋节文化”、“卡通文化”“、新新人类语言文化”等。看影碟,几乎是每一位大学生在读书期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消费、休闲娱乐方式,因此我们也可以在几乎所有的大学校园里或周边找到为数不少的影视厅、影碟出租摊点,又由于计算机在学生宿舍的普及以及播放影碟的设备的价格低廉化,使大学生们可以低成本地进行此项“文化消费”。上网,不仅是社会的时尚,也是大学生的时尚。网络文化则以异军突起的姿态,迅速地渗透到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伴随着网络而来的一些负产品,如亦真亦假的网络爱情,信口开河的网络论坛,BBS特别是网络毒幽灵般的隐藏在网络中,成为部分大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搜寻点击对象等等,也成为校

园非主流文化现象。“过洋节”,也是大学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学生们对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似乎特别的情有独钟、趋之若鹜,送花、寄卡、恶作剧,甚至上教堂,大学生们对此乐此不疲,过得津津有味。读卡通,则又是大学生们的一大爱好,多以日本、香港为原产地的卡通作品在相当部分大学生中流传,如《七龙珠》《、圣斗士》等,大学生们为卡通读物中线条柔和,造型夸张的美少男美少女所着迷。说新新人类语言,诸如“酷”、“忠厚”、“偶象”、“早恋”“、蛋白质”“、特别恐龙”等等,再加上许多中西合璧而成的词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有特殊的含义,非字面语义可以理解,而这样的新词则几乎在每一个校园里成为大学生们的通用语言。上述新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的产生既有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有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特定的年龄阶段的因素。新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严格说起来并不是大学校园所特有的,它们只不过是社会大众文化现象延伸到大学校园里被接纳并使之个性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会的大众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中性面目,也就是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倾向,再就是其商业性或商品的特点,惟一能对它进行支配的是市场规律和利益原则。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文化的民主化、普及化和平民化的进程,又由于大众文化以其中性的面目和舒缓、轻松、温情、渲泄、抚慰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在焦虑,这对于社会的秩序维护起着一定的镇静剂的作用。但毫无疑问,大众文化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美学价值的商业文化,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它的中性、非现实性,它的一定程度的模糊善恶、挑战道德、渲染情欲、展示暴力等等对人们的引导甚至误导又是极广泛而快速的。显然,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正是大众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和大学生这个特殊年龄段青年人身上的个性反映。一方面,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的变迁带来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评估、调整和个性独立意识的增强,人们在社会变革中享受、使用着前所未有的活力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它的压力、无奈、冷峻,甚至残酷。社会心态需要一种能轻松、渲泄、抚慰的文化氛围来调节,来减压,因而大众文化应运而生,这种文化由于自身的定位和利益原则,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负文化”。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各阶层中最敏感、最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层面来说,较之其他层面对社会的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这种热情使得他们容易成为理解、接纳甚至创造新文化的先锋。就总体而言,社会变革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主流文化的健康、清新的活力,但必须注意的是正是由于社会的转型、变迁,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利益群体的分化与重组,思想文化领域的宽松与活跃,外来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社会心理的多变和剧烈冲突,大众文化的大量生产,使新的社会现象、矛盾、价值观层出不穷,又使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当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叛、无序、道德失落与思想困惑、混乱,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状态的折射和投影。而且,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竞争的不断激烈,使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压力需要缓解、宣泄,校园非主流文化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三、校园非主流文化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学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校园文化的演变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从本质上看,校园非主流文化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

①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环境还存在一些突出的消极面,给校园文化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以电视、报刊为核心的大众媒体,虽然可以塑造学

生的灵魂,成为精神凝聚力的重要中介,但也可能成为思想混乱之源、价值冲突的工具。一些影视片大肆渲染犯罪,暴力和色情,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很大。一些大众媒介将一些影、视、歌、舞明星和体育明星推崇到偶像地步,强调异国情调的个人享乐。

②社会变革的影响。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由于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总体来看,社会变革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激情下隐藏着一种浮躁情绪,表现出激情与浮躁并存,自身素质和期望目标不相适应,对尚未形成的价值评价体系不适应。于是,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混乱便在所难免。校园非主流文化正是这一现象的折射和投影。

③教育本身的原因。校园非主流文化的滋长,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现状相对社会改革还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的发展,课程的设置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性”的教育不充分,不少大学生在适应社会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障碍,这些问题引起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现状 的不满。

其次,从招生到专业的安排设置,从教学科目到教学内容的统一管理,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呆板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内容,使部分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对自己所定的目标 不能坚持不懈。

再次,近几年高校扩招,使人员猛增,但校园环境建设明显滞后。有的院校建筑布局缺乏科学规划,有的院校的建设没有文化的内涵和格调,有的院校既看不到参天的古树,也看不到读书的学生,各种因素的影响,让一些学生感觉校园生活的单调、松散、无聊和空虚,他们为了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为了找回一个文化人的“文化”,校园非主流文化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④学校德育工作对新形势不适应。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亟待加强,德育队伍和保障措施不够力度,经费投入措施不到位等,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2)主观因素。大学生的年龄多在18至23岁之间,正处于人生的心理过渡期,也是大学生自我与社会关系紧张期,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敏感、单纯而富于幻想,对观察和感知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喜欢追根溯源、怀疑和争论,渴望早日了解复杂的社会。校园非主流文化恰好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表达情感的机会。

四、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校园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机制

1、校园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辩证关系

校园主流文化,是指社会要求和期待学校及其成员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在内的文化。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在文化方面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不为学校自身的意识所改变,是一种外界的文化,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才能对学校的教育活动产生深层影响。校园非主流文化,是指学校文化中社会要求和期待之外的文化。主要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虽然没有社会期待的根据,但也并不与社会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即侠义的“非主

流文化”。另一种则是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违背的文化,即“反主流文化”。本文所述非主流文化,包括这两种成分。因为社会所要求和期待的标准与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同一个社会,在不同的时期,对学校文化的期待也不相同,所以在高校文化中主流文化成分与非主流文化成分的区分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高校文化的组成部分,非主流文化具有高校文化的社会性、伴生性和现实性。社会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往往因为社会的体制改革、生产力水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深层次的变化。伴生性表现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外界的冲击,学校成员(主要指学生)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愿望发生变化,非上流文化会伴生新的内容。现实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伴随外界客观变化产生,进而适应社会某些阶层或群体的要求,与社会现实文化有着广泛的、深层的交融。非主流文化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主要个性特征有来源的非组织性、功能的非强制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来源的非组织性表现为,—般情况下,非主流文化不是由学校外部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来自学校的组织管理机制,而是在学校成员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缺少组织和计划。功能的非强制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对学校部分成员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发的、内在的,是一种自觉的“功能文化”,不需要强制组织和强制措施。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不平衡的、不稳定的,其发展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不相冲突,并被社会所接受或认可,则有可能转变为主流文化;第二,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背,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第三,既不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背,也不被社会明确认可,继续自发地发展。

2、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表现

通过对学校文化中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高校非主流文化是外界社会文化影响和冲击学校文化的主要板块。其原因有三:第一高校文化中的非主流成分与外界社会的接触层面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更为广泛,更为随机。第二,非主流文化的产生带有选择主体较强的主观性,受外界影响而引起变化的可能性较大。第三,高等教育相对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而言,培养主体有着更大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信息。因此,高校非主流文化是高校文化变化中最明显、最深刻、最广泛的文化区域。如果说主流文化的变迁,是学校文化变迁的主流性和方向性变迁,带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有一定的可预见性,那么非主流文化的变迁则是多维的、随机的、不可控的,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我们知道高校文化不可能只是社会期待的翻版,总要或多或少地混杂一些不符合或违背社会期待的成分因此,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存在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其一,社会的期待本身与学校成员的期待总会存在一些差异或矛盾。其二,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社会的要求与期待的标准和内容其三,学校成员的个性因素,学生出于好奇,更容易接受新生或相异的信息,相对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而言这一原因在高校显得较为突出。这也是非主流文化容易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因素之一。其四,非本土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这是任何一个想发展、想进步的国家和高校都不能避免的因素。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那么非主流文化好比自然生态环境,在培养学生知、性、意、行的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校成员的言行以及学校的教育活动产生深层的影响。非主流文化的产生是学校成员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因此,在形式上,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成员的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内在的、自发的;在性质上,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成员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主要取决于非主流文化内容的属性和学校成员的选择。

(二)校园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非主流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冲击与排挤(1)负面网络文化的冲击

互联网中的消极、暴力、色情等非主流文化,被称为“社会毒文化”或“电子海洛因”。在我国,大学生成为网络青年的主要群体,上网成瘾使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发生剧烈变化,严重的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网络游戏”、“虚拟交友”、“QQ爱情”、“网络迷信”等带来的颓废、萎靡更是举不胜举、防不胜防,经常见到有的学生上课精神恍惚,下课迫不及待地奔向网吧的场面。如今,网瘾危害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极易导致大学生的心灵扭曲和变态人格。(2)负面商业文化的冲击

市场经济中,商业化、市场化、交易化等规则本无可厚非,但商业社会也不是无规可遵、无序可循,其主流文化,比如诚信、守法、公平等人类的先进意识正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当中。而非主流的商业文化,诸如权钱交易、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不择手段等,也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学子们的头脑。这些恶俗的商业文化,将教育者辛辛苦苦为学生灌注的“诚信”理念不断消弱,成为令学校和老师深感忧虑的侵害学生心灵的可怕“病毒”。(3)负面生命文化的冲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与生俱来要承载许多责任、义务与使命,因为生命不光是个人的,更是属于家庭、属于社会的。然而这些先进的生命理念,在很多大学生思想中非常淡漠。他们把生命看得极其个性化,即“我是我自己的”,由此带来的是生命的自私和脆弱,缺乏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为他人奉献的牺牲精神,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困难。这些都说明了负面生命文化的危害确实值得社会和高校教育者警醒与反思。

2、非主流文化冲击下大学生的心理意识嬗变

(1)1.信仰迷失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传统的理想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大学生失去了对主流意识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造成对政治信仰认同的破灭。同时,家庭和社会官本位、商本位、钱本位的潜在影响也让大学生变得很现实,甚至连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理想都很“非主流”了,当孩子们的理想从过去的当解放军、当科学家变成了当处长、局长、经理、老板了的时候,大学生们的理想则变得更加现实而直接,即找一份好的工作或考研,当然,考研也大多是为了更有把握找到更好的工作。有学生说:“我们追求更多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追求的是职位而不是职责。”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对一所大学学生的问卷中,在回答“你信仰什么?”的时候,21%的学生答案是“钱”,43%答案是“能力”,12%认为是“权力”。7%的学生表现出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极度矛盾的心态。在回答其它一些问题时,明显地显示出了大学生实用主义意识的强烈。很多大学生对现实怀疑、困惑、信仰迷失,同时又不甘于这种迷失,因而显出痛苦而矛盾心态。

2.享乐意识这是一种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的、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放纵感官快乐之中的非理性主义行为,是一种对一切都无所谓,不再追求,不再思索,以无度的享受、无止境的消遣为人生最大意义和幸福的消极涣散、自我消解的生存方式。

“享乐意识”其实是一种感性快乐主义文化意识,既对拜金主义“搔首弄姿”,又与实用主义“顾盼生情”。这种文化和意识泛滥的直接结果是使人只会追求消

费和享乐,而抛弃了对人生意义、幸福、价值、精神的追寻,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价值观的平面化。现如今,铺天盖地的消费信息、鳞次栉比的消费场所、充满媚惑的消费宣传、花样翻新的消费时尚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煽起大学生的消费热情,诱导甚至支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很多学生是“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文化消费跟着时尚走。”这种快餐式、无深度、平面化的消费心理,这种缺乏崇高感、使命感、道德感的消费文化,恰恰迎合了现代商业社会中大学生急功近利、寻求新颖、渴望享受、表现自我的价值观念的内在要求。也正是这种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和享乐心理把一部分学生塑造成了缺乏思想内涵、没有价值追求、失去思维主动、丧失批判精神、情绪反应浅显的平面人。

3.悖逆心理主流理想信仰的疑惑和迷失必然带来心灵崇尚的重新寻觅。有大学生说:“过分强调我们只能接受一种世界观才是科学的,信仰宗教就是迷信的,这造成了我们的逆反心理和反感”。他们认为,单一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不明智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是育人,那么科学的意识形态教育就应该是吸取各家精华糅合起来的多元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精华的综合意识。他们认为,政治理论教育空洞高远,解决不了他们的现实问题,把伦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在一起是错误之举,应该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文化道德修养。许多大学生认为理想化的境界是反对一切假想的中心或权威,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选择,他们说“我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不会轻易相信别人怎么说”,“既然传统无法保证我们精神上的明朗,我们干脆对主流意识中一切绝对不可侵犯的传统制约采取拒绝”。这种怀疑、否定甚至是抵制的情绪表明他们中的很多人心中没有绝对的道德,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这些观点是部分大学生内心世界中非主流意识的真实写照,是悖逆心理和否定意识的具体体现,生动反映出大学生非主流意识的非政治化、多元化倾向。

4.暴力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2004至2006年的3年间,仅北京的高校,就有43名学子自杀,学历层次为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大量严酷事件的接连发生和众多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暴力心理现状实在令人堪忧,光鲜亮丽的表象下,他们恰恰成为了心理健康领域的弱势群体。

五、应对非主流文化影响的策略

(一)对价值观影响的策略

面对非主流文化的变化和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改变以往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非主流文化的视角,站到一个更为中立的正确立场上,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对待非主流文化。当前,社会文化的结构趋向开放式,内容趋向多元化,功能趋向综合化。区域文化将不可能完全、单一地局限于某一个区域。而是一个以广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并与之相交融的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形式、不同性质影响的亚文化。要从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于高校学生的文化选择,要彻底改变带有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加强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以内因优化,促进学生提高文化鉴赏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积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的育人因素。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直接的教育意义。有的非主流文化本身就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有的非主流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具有教育意义,对于非主流文化中直接明了的育人因素,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十分注

重并充分利用。积极挖掘非主流文化中隐含的教育意义。有一些非主流文化或非主流文化中的有些内容表面上给学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直接印象是没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需要人们去发现和挖掘。为此,要整合各方资源,构建有效机制:首先是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不动摇的约束机制;其次是开放机制,即主导价值观要增强面向大学生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再次是比较机制,对那些非社会主导价值观,应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比较和鉴别。二是文化凝聚机制:大学生作为一个尚未步入社会的高文化层次的群体,文化凝聚机制在其价值取向整合中起重要作用。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辐射、渗透等功能。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三是社区互动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从校内一个维度来进行,要善于利用社会的支持,发挥全社会特别是所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将思想政治工作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建立高校和社区的互动机制,实现“多管齐下”、良性互动、取长补短的工作格局。通过以上机制尽可能排除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利影响。

(二)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策略

要应对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影响,必须认真梳理和审视现阶段高校非主流文化及影响的新特点,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1.现阶段高校非主流文化影响的新特点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市场化,现阶段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在校园文化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步由以往的校园边缘文化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心文化靠拢和转移。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普及,非主流文化载体的虚拟化,使非主流文化信息总量剧增、信息内容剧变、信息渠道日益趋向多元化。相对于学校主流文化而言,非主流文化更具有较强的先锋性和超前性,由过去的无足轻重发展到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影响学生非主流心理意识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阶段高校非主流文化是十分复杂、多变和难控的。非主流成分与外界社会的接触层面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更为广泛、更为大众、更为通俗、更易受外界影响而引起变化,因而非主流文化和非主流心理意识不管是内容、形式还是其实质,都具有不稳定性、不平衡性和无序性。如果说主流文化的变迁是学校文化的方向性变迁,是有组织、有意识的影响和渗透,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可预见性,那么非主流文化的变迁则是多维的、灵活的、自发的、随机的、零散的。这种零散和随机经常表现为偶尔随意思维,虽不构成严密的理论思想体系,因时、因地、因人、因势而变,但它对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及影响却十分巨大。少数大学生的非主流意识对主流意识系统形成强烈干扰,成为反主流、反社会的排泄渠道。现阶段,大学生的非主流意识正处于“十字路口”,茫然迷失是主要特征,但具有引导性和可塑性。

2.正确健康心理意识的引导及举措

(1)以理性的态度客观对待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影响

面对当前高校非主流文化出现的新特征,面对当前社会文化结构的日趋开放,内容的日趋多元,功能的日趋综合化这个现实,区域的单一的主流文化将不可能再一支独秀,不可能再完全地、同一地、强制地发生最大作用,它必须要以广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要与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形式、不同性质影响的非主流文化相竞争、相融合。这就要求创造一个良好机制,在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类型存在价

值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文化选择权。

正如其它文化类型一样,非主流文化也同时具有正负面的双重作用。负面的非主流文化和心理意识会消解主流文化原有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会导致某些大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片面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渴望自我实现,唯我独尊,在追求自我满足的同时,却卸载了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正如前面所讲,对于非主流文化也不能一概否定,它也有其合理的一面。非主流文化也可以承载积极健康的思想情趣,比如主流文化之外的大众文化中也不乏具有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文化娱乐。从积极的角度看,大众文化以生动活泼、缤纷热烈、通俗平易、贴近生活的一面,改变了以往单调、刻板的沉闷生活方式,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空间和缓释压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非主流文化,要对其进行分析和引导,不能简单武断地批判和打压,要看到它产生的必然性、形成因素的复杂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2)以科学的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

对于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要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但是,这种自主选择要与管理引导相结合,既要始终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一元化不动摇的原则,又要增强文化面向大学生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即要以自主选择为主体,以管理引导为手段。要正确把握社会期待与大学生主观发展需求之间的差异,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和切入口,彻底改变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和空洞无味的说教,使其现实化、平易化、人性化、生活化,真正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据此,高校把对非主流文化的分析评价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教育者要对非主流文化中直接明了的育人因素格外注重并充分利用,对其中隐含的教育因素认真发现和挖掘,对非主流文化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思想上及理论上认真反思、分析、鉴别,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认真思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正确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开展积极讨论,自觉地评论和自我教育,对非主流意识进行历史的、阶级的、科学的、认识论的分析,把“求乐”同“求美、求善、求知”很好地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自觉抵制非主流意识中的消极因素影响。

(3)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大学生健

康心理意识的土壤高校作为大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文化场所,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辅射、渗透作用,因此必须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以“自由、科学、民主、创新”的大学精神为载体,为大学生提供灵魂支持,在校园中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引导大学生积极认识和积极对待各种非主流文化思潮的挑战。总之,既要满足学生健康的感性需求,又要引导他们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在精神愉悦的同时,使人格得到理性的提升。

(4)以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配合大学生心理

意识的净化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健康心理意识形成的重要依托。大学校园不是世外桃源,不可能独立于尘世之外而存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它心理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及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只从高校校园一个维度来进行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善于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协助,将健康心理意识的培育工作由校内拓展到校外。这就需要使文学

艺术、广播影视、社会管理等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加大整合力度,多管齐下、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取长补短,形成各方面力量的良性互动,从源头扼制不良文化和不良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减少不良情绪的传染,净化社会心理环境。在这种良性机制下,大学生就更易于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而只要接受了先进的优秀文化,就能自觉地排斥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受到教育,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新问题的必然性,消除对社会现实怀疑和不满的消极情绪,克服失落感和盲目意识,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取向。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正是由于非主流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并且对大学生的心理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及时追踪和研究其发生的作用和应对策略,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李斌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第二版),2005-06-22.[2]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1.[3]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37.[4]尚定一.文化建构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策略[N].中国教育报(第一版),2005-09-27.[5]蒋夫尔.让不良文化远离校园[N].中国教育报(第二版),2004-10-07.[6]江畅,戴茂堂1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4371 [7]兰久富1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11 [8]陶东风1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1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371 [9]李培超1环境伦理[M]1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75-761 [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1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J]1中国青年研究,2000,(4):61 [11]纪秋发1北京市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J]1青年研究,2000,(2):301 [12]刘智峰1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1 [13]许纪霖1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M]1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2781

第五篇: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机器应对策略(精选)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极其策略分析

◆何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也随之传播并趋于活跃,这些思潮正试图从指导思想、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同马克思主院

【摘要】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内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各种社会思义争夺主流话语权。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多远、多变思潮的冲击下,容易发生思想困惑、信仰迷失等问题,乃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决心和信心产生动摇。本文将主要探讨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 当代社会思潮;大学生;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社会的理念大量涌入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不同社会思潮的碰撞提供了平台,国内传统的儒家学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外来社会思潮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众多繁杂的社会思潮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就良莠不齐。

一、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成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观点。从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历程可以发展,社会思潮手机在特定社会的特定时期形成的一种普遍价值观念,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这种意识形态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社会阶层对社会发展的诉求,社会思潮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意识形态也会随之不断发展演化。这种发展变化着的社会思潮发展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情况和社会民众的心理诉求,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经世事的高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

二、当代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分析

1.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政治理想淡薄

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政治情感淡漠,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疾苦漠不关心,对西方资本主义称羡不已,对“平等自由”世界向往有加,对日益繁荣的祖国却频频指摘。对党内腐败现象加以夸大泛化,一些人主张在政治上既不积极,也不消极,做平常人,“去政治化”正成为这些人中流行的时尚。少数大学生在入党参政问题上缺乏热情甚至消极抵触。

2.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人生理想缺失

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多元化社会思潮造成极少数大学生的信仰、信心与信任危机,使其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我们党失去信任,而信念的动摇必然导致理想的坍塌。现实生活中,少数大学生对生存意义持有怀疑,对未来茫然、对活着感到消极悲观,表现在学习工作上慵懒懈怠,缺乏学习兴趣、工作热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在作风纪律上稀拉散漫,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3.多元化社会思潮使少数大学生社会理想模糊化

当前多数大学生树立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能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命运、民族复兴联系起来。但是,受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还是有少数大学生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情绪及信仰危机,对能否实现共产主义、能否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出现了社会理想模糊和淡化的问题。有人感叹共产主义虽好,却可望不可及,甚至有人认为它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想。有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无理论自信,更无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中国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信心,甚至精神颓废、意志消沉。

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及其对应策略

十八大报告关于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思潮,启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

(一)多重途径深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目前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宣扬基本上是通过课堂授课,通过纸质宣传等方式。从上文可知,当代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主要途径是从日常生活,通过活动和体验来获得。单纯理论式的教化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必要去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渠道。通过新的方式宣扬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高校学生真正明白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教会他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解构其他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宣扬并不局限在课堂,应该采取各式各样的教育途径,通过各种教育途径的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补充,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衔接的多重教育方式。

(二)构建层层递推式的引领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必然要通过各种方式相叠加。社会思潮不论是什么立场,都是反映了某部分人群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这些都是各个文明所必然的一种客观存在。然而尊重各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更要坚持自身文化体系的主导地位与引领作用。要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需要去分析,分析某一时期内,社会思潮的起因、内涵、目的,做好预防。各类社会思潮的涌动,反映着某一特殊群体的一定利益诉求,对社会思潮应该加以区别的对待,真理不辨不明,对于社会思潮也不用怀着谈虎色变的心态,让大众去接触思潮,通过争论、探讨、商榷。

(三)利用网络传媒来潜移默化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传媒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经常通过微信、微博、QQ、BBS来感知世界、参与社会、分享心情。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微信、微博、QQ、BBS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应是枯燥的说教,而应该通过微小的事物、鲜活的典型来渗透,这样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从而建立“微信仰”。同时,通过这些平台还可以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控制,尽早发现存在于一些学生中的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及时进行引导,防止事态恶化。现在许多高校的院系班级都开通了微信、微博,微信、微博拉近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这种平台打破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提供了便利性,更加亲近人性,易于接受,必然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依靠网络的力量重新发扬光大,使它重新被国人所推崇。

结论

社会思潮是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公众有指导和导向作用,但是纵观中国社会的发展,不难发展诸多有心之人利用社会思潮的指引作用,不断制造不良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威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云,朱永生.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79-89.[2]王易,许慎.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02:167-171.[3]张藻.当代社会思潮对打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前沿,2014,Z2:142-143.[4]张文.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信仰的影响及对策[J].红河学院学报,2014,06:96-98.

非主流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