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浅谈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24-71118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3 22:22: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铜城中学 李彩蓉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为基础,问题性为前提,综合性为重要内容,实践性为有效途径,过程性为评价目标,合作性为方式,开放性为外部环境的一种全新模式。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就是从观察入手的。推进生物有效教学,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1、对学生进行观察重要性的教育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知觉,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就是要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和本质特征。

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是探究的第一步,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培养观察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初中生物教材有许多分组实验(动手,观察),每章节都有观察,讨论,阅读,思考,实践的内容,突出了观察的重要性。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

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他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达尔文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广泛观察,并采集大量的生物标本和矿物标本,经过深入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古今中外科学家都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取知识,就更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2、分析影响学生进行生物学观察的因素

2.1观察目的不明确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如有的学生在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把鱼的所有鳍全部剪去,这样就很难得到有鱼鳍与鱼在水中运动关系的结论。在观察幼苗的根毛时,把镊子夹住了根毛,结果根毛全被破坏了。

2.2观察的精确性较差 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观察自制装片或永久装片时只停留在表面,对看到的生物的结构缺乏研究。在观察“花的结构”时,只看花的形态,颜色,大致结构,对雄蕊,雌蕊的解剖观察做的比较马虎。

2.3没有随时随地勤观察的习惯 初中学生对自身或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观察甚少。如有的同学家里种了许多杜鹃花,当我讲到花的结构时,问他花瓣有几瓣,花萼是什

么颜色,回答“不知道”。鲫鱼是大家很熟悉的动物,当我问同学们,鲫鱼的体表有什么特征?鲫鱼的口中有牙齿吗?鲫鱼是雌雄同体还是雌雄异体?回答也不完整。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途径

发现抗菌素的先驱者------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教授,就是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依靠敏锐的观察力才找到了青霉素的。当他获得诺贝尔奖时,谦虚地声明“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可见,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获得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现象,认识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特征,进一步揭示其生命本质的重要途径。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作为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学生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水平。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辨认动、植物等。进行生态调查时,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多指导学生的家庭观察实验,培养有意观察,引导学生

注意观察自身或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

4.1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多种情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例如;七年级的学生的第一个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本实验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对于如何观察却感到非常迷茫,所以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明确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而要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细胞,材料必须薄而透明,要达到薄而透明,又需要对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才能观察。以此同时,临时装片的制作又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们老师可以将书本上洋葱磷片叶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我们可以将整个制作过程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这样,学生面对实验台上的各种用具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而又细心的进行实验尝试操作,对于不规范的操作,教师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本实验是学生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使用显微镜学生非常积极,在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例如:调节粗细准焦螺旋要用双手进行,转动转换器不能搬着物镜进行。观察到细胞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细胞的外形特点,在此,细胞的结构又是本实验的另一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多种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和分析,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并指导学生正确绘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例如:绘图要保证图形的真实性,在一张纸上图形要位于左上角,阴暗部分只能用铅笔尖来点而不能涂等。最后,总结自己在实验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以达到做实验的目的。

4.2 利用多媒体培养观察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的教学,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创设情景,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观察到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例如;在探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清水慢慢变红的过程;制作并演示“糖溶解在水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就可以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同时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化难为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如:将细胞膜比作蚊帐,对人体有益的空气能够进来,而对人体有害的蚊子却不能进来,使学生了解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怎样控制,控制了什么物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重点观察------在观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对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等作一般观察,而对种子的内部结构应作重点

观察,弄清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顺序观察------进行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具有的特征和特点。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时,先让同学们观察各种形态的叶,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的临时装片,从上到下观察叶片的结构-----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下表皮,气孔,再重点观察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

对比观察------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让同学们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和不同点(菜豆种子有两片子叶,肥厚,营养储存在子叶里,没有胚乳。玉米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营养储存在胚乳里)从而确定了这两类种子的共性和个性,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6、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

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对细胞核的染色也要重视。使学生按照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通过绘制细胞结构图达到观察的目的。

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生物学的好奇心,是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组织观察活动时,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敏捷性提高了,概括性发展了,精确性增强了,他们就能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观世界,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对于他们发展思维,锻炼分析、鉴别、判断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7、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发展的效果

观察是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知觉过程。在组织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如在讲授“根对水分的吸收”时,我布置了家庭观察实验,把萝卜条分别浸泡在浓盐水和清水中,第二天观察现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我再让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盐腌黄瓜,黄瓜缩小变软,把发蔫的菜浸在清水中,菜会硬挺。把知识灵活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同样一个实验,有的同学用马铃薯块代替了萝卜条,现象一样。但有的同学经过观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放在盐水中的马铃薯块为什么会变成深蓝色?”其实这又联系到了另一个知识点,通过探索,实验,观察,同学们知道了原来盐中有碘,马铃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会变蓝。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通过对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的观察,探索事物客观规律的活动,获得新知识,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事物,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通过不断观察,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开拓思路,提高创新能力。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

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对发展学生智力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的培养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一种积极,主动,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促进探索意识的发展。

第二篇: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太安中学 樊 志

一、前言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社会信息化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知识“新陈代谢”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代替旧知识而成为新的理论基础。以科学家统计的生物文献更新的时间为例,生物医学是30年,生理学是72年,植物学是100年。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及时地不断地提高自己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面对着信息时代的挑战,他们需要具有更强的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从信息灌输式转变为信息处理能力式,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中心问题。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如: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的胡克受列文虎克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经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勤奋努力的观察,这就是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观察能力。这就是: 1.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各种感官,并通过这些感官进行思维。2.观察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3.能做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如,种子成分的定性观察、骨的成分比例、视野内表皮气孔数目的定量观察。4.能做动态的观察。例如,观察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动物的活动行为等。5.能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6.能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

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按上述各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 例如: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根据观察内容选用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观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最后,观察要有兴趣。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例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学生往往因观察不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而失去观察的兴趣。我们分析了学生实验失败的诸多原因后,在进行实验时,采用了以下的方法。第一,选用当年培养的分裂旺盛的新鲜材料做实验。第二,装片制作过程中,严格掌握材料解离、染色、漂洗的时间、解离液和染料的浓度及压片的技术。第三,观察是学生感到最难的环节。因为学生只从教材插图(或挂图)上看到过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模式图解,而这些图解与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标本物象相差较大,因此,学生不会辨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显微图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与教材上的插图对照识别。然后再让他们观察洋葱根尖永久切片,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装片,就能容易识别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了。 另外,传统的观察实验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预期的观察。在观察活动中,涉及“学生主体”的内容不多,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讲,观察兴趣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用探索式的方法,设疑引导观察,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成功,这会使学生的观察兴趣大增。

第三篇: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李美云

【摘要】:正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 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 野外观察 学生学习记忆能力 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 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 生物教学

【分类号】:G633.91 【正文快照】: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并运用到

生物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严锦石·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0.1

〔图书馆编录于2010/02/22〕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在生物学教学当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一、在让学生学会阅读上做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径,阅读能使学生敏捷、正确、深刻地理解和接受知识。生物学教学中,应加强阅读训练,在让学生学会阅读上做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设置教学疑问,以疑促读。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动力,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一名教师,仅仅能“释疑”是不够的,更要会“设疑”,以疑促读。如,教师在讲述有氧呼吸时,可设置如下疑问:①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生成了什么物质?最终的产物是什么?②哪些阶段生成H?哪些阶段释放能量?释放能量最多的是哪一阶段?③是不是每个阶段都需要02的参与?④有氧呼吸进行的场所在哪里?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本。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又体现了其学习的自主性。

2.结合课外阅读,开拓视野。阅读作为学生求知的一种手段,既包括对文本的预习阅读、课内阅读、复习阅读,使学生领会其中的主要内容,掌握要点,也包括对生物学知识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独立获取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进行对比阅读,辨析异同。在教学活动中,把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比较,有利于认识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将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和呼吸作用过程图解进行对比阅读,可形象地反映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不同反应场所、过程以及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关系。又如,将单倍体与多倍体对比阅读,就可找出各自的特点、形成原因、培育方法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在拓宽观察途径上动脑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物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通过大脑抽象加工,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得出结论,形成正确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等等。

2.通过教材中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中学生物学教材在课文系统和作业系统中都有形象、直观的插图,如线粒体、叶绿体是结构示意图和电镜下的照片相配套,属文字说明一图像验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赛格柏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是图一文字相结合;图像系统渗透到作业系统中,有识图填充题、识图回答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3.通过室外观察,扩大学生的观察视野。生物观察的最佳场所不是在教室,而是在室外,因为生物知识来源于自然。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养成随时观察的习惯,建议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对大自然的现象进行观察。教师也可带学生在校园里观察植物,或利用假期到公园、去野外感受大自然之美,感受生物界多姿多彩的美景所带给我们的愉悦。

三、在优化实验指导过程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要让学生了解与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要把握好“安全性”“可行性”“精确性”“方便性”等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注意优化实验指导过程。

1.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实验前,教师要对所用器材进行检查和调试,把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解决在上课之前。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对实验具体环节心中有数,以赢得较充裕的动手操作时间。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应亲手演示,以让学生把握实验步骤的难点和关键,提高实验指导的有效性。

2.加强课堂实验过程指导。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加强巡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对于学生的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应及时检查。实验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使大家互相了解实验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出较为准确、客观的结论。

3.加强实习、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为例,教材有“植物激素与向性”“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七个练习,有“观察吸水现象”“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等七个课外科技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让学生自己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在探究形式多样化上求突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然途径。新课标要求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探讨新形势下生物学教学新途径、新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将探究性教学融人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设置教学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设置教学疑问,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激情。如在讲基因有关内容时,笔者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什么叫“基因治疗”吗?“转基因食品”是什么食品?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很大,思维非常活跃,探究热情很快被激发了出来。2.抓住认识分歧,引导学生探究焦点问题。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受到经验意识、思维定势、知识的混淆等影响,学生难免会产生认识上的分歧。当出现分歧时,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有意将矛盾激化形成焦点,让学生“借题发挥”展开讨论。如教学“微生物的实验培养”时,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蘑菇的形态肉眼可见,不属于微生物,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蘑菇属于真菌,应当属于微生物时,教师应抓住这一认识上的分歧,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解决问题。

3.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事物间的异同。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同类事物间的比较,探究同类事物间的共同本质特征;也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探究不同事物间的差别。如,教师可让学生观察青蛙、蟾蛛等动物的活体、标本或挂图,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些动物的共有的本质属性;在讲解植物学中植物器官的变态型知识时,可让学生把马铃薯、甘薯、豌豆荃、黄瓜茎、藕等按变态根、变态茎、变态叶将它们分成三类,以探究不同事物间的差别。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需要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寓创新意识于生物学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革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手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在实处。

第四篇: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加大物理实验力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物理知识的源泉。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人们的各种探究活动都是从观察入手的。

人的观察能力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才能形成的。观察力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观察力在人的认知能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认知活动的源泉,又是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在人脑所获得的信息中,有80=90%是通过视觉获取的。所以,观察是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个人只有勤于观察,外界的信息才能源源不断地进入大脑,才会增长知识,提高智能。如果一个人懒于观察,那么他的智力就会每况愈下。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观察力的作用。达尔文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教育年轻人要“观察、观察、再观察”。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原来霸道还可以这么温暖在发明了青霉素之后说:“我唯一的功劳就是没有忽视观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观察能力强的学生一般都是优等生。因为他们善于观察,能够发现问题,找到学习的新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下列的品质和特点:①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②观察具有顺序性、条理性。③观察具有理解性,即善于发现某种事物的特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④观察具有敏锐性,善于发现一般人所不易发现的或容易忽略的东西,独具慧眼,明察秋毫。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实验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自然科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源泉。在中学科学教学中,观察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察是中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学习科学的出发点和开端,是进行思维加工的重要条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接受信息,有了大量的信息才能进一步加工。

第二,观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起着动力作用,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所观察的现象,往往形象生动、真实直观、引人人胜,使学生感到新奇,从而想探究其中的奥秘,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题。

第三,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的科学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三种基本能力,还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观察是实验的一个主要环节,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观察中,必须结合初步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活动,必然能增强思维能力;科学观察的特点之一就是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任务和观察对象,为解决一定的问题而进行。因此,通过观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科学观察时,为了保证观察的成功、达到预期的观察目标,需在观察的全过程中将观察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此即自我监控(self-regulation)。而自我监控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中的智能品质是衡量观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独创性是智能品质之一,因此,要培养观察能力,必须培养观察的独创性,即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总之,科学观察对各种科学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摘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现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当然也不会有完整的再现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物理学科的观察能力是指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更好的获得观察信息,探究出物理规律。

中学生具备敏锐、精细的观察力是学好生物学只是必备的良好素质。因次,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保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去实施。

我们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着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研究某种事物、获得某种事物或接近某种事物的心里倾向,它推动人去寻求知识、扩展眼界、深入钻研,很难设想一个学生对某事物毫无兴趣,而会去认真、主动观察。在生物学教学中,为了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充分而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由于高中生物是概括介绍生物的共同特征,并且进一步探讨生命的本质,所以直接的直观手段(如活的生物体、组织、器官等)应用得较少,应用较多的是间接的直观手段和文字的直观手段。每堂课都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幻灯、黑板画、图形、图解、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不同的直观形式,引导学生感知生命现象。

每堂课可供选用的直观手段很多,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取一至两种直观手段,如果过多过滥则会使教师在课堂上忙乱不堪,学生则目不暇接,注意力易分散,从而出现事倍功半的不良后果,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利。

2、创设问题情境。观察之前,提出于观察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已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遵循的原则为:问题要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富有启发性和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否则,难以达到应有的目的。

二、观察前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良好的观察是以明确的目的、任务为前提的,所以,学生无论在进行学习新知识的观察或者验证新知识的观察之前,都必须对“应观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十分明确,并根据观察的任务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免忽视那些被观察事物非常重要的、易被忽视的方面或特征,以不至于被那些可能吸引人,但与观察任务无关的内容所影响。

三、使学生掌握与观察对象有关的知识

学生对观察对象的知识越丰富,观察的知识准备越充分,就越容易取得好的观察效果。

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我们必须明确,观察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观察不仅是方法,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观察时,还必须指导学生明确怎样去观察。观察的方法很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观察对象和观察目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应的观察方法,已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验证观察法。立足课本,通过观察,对课本关于生物现象、本质特征的理论进行观察验证。例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课时,我们从理论上总结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发生渗透作用的结论,然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从而验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用验证观察法,使课本理论具体化、真实化,而且在验证过程中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有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

(2)比较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例如,在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动态变化图时,同时要再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动态变化图时。通过比较观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这样就更易掌握减数分裂的特征。

利用比较观察法,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观察内容的混乱。在比较观察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初步获得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3)循序观察法。循序观察法是指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反射狐的结构时,按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顺序进行观察。再如:观察细菌结构图时,按照“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以及其他特殊结构”的顺序进行观察。

循序观察法能对生物体整体或局部的形态结构全面观察,观察过程详尽而条理清晰,避免了遗漏观察点的现象。

除上述几种观察法外,还有重点观察法、定期观察法、定点观察法、定量观察法等等。应根据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做到点面结合,即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学生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绘图、记录,并且分析资料,讨论观察结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有指导的观察活动,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为思维能力、记忆力等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培养观察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还要注意激发观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持久性。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首先,要提高孩子的观察兴趣。兴趣是孩子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能够吸引孩子观察的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孩子感兴趣的,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其次,要教会孩子观察的方法。确定观察对象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根据不同事物,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有顺序、有层次、有步骤、有系统的观察。观察时,要让孩子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学习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对某一事物的观察,到几种事物之间的比较观察,循序渐进,可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

浅谈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无锡市査桥中学 周振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物理知识的源泉。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更好的获得观察信息,探究出物理规律。下面就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物理观察能力,谈几点思考,望行家指正。

一、激发观察兴趣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观察,乐意观察。

1、通过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观察的兴趣。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物理实验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到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上来。

例如:学习大气压时,先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矿泉水,然后教师说这瓶水的瓶底有洞,学生怀疑,教师最后打开瓶盖,瓶底的水流出;学习大气压与流速,教师演示吹不开的纸。通过实验观察的现象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形成强烈反差,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

2、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细致观察,多问为什么。生活中处处皆物理,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变化,提出质疑。既能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又能提高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能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例如: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飘的;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什么位置;红绿灯自上而下是如何排列的;自行车上坡要省力,要换大轮轴还是小轮轴。

3、介绍物理学家的观察趣事。物理学发展史上,有很多由于细心观察思考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不时给学生讲讲,让学生体会原来观察这么有用,从而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伽利略单摆“等时性”的发现;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红外线、紫外线的发现等等。

二、培养观察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教师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培养学生自觉、有目的、持久、细心地观察,并养成习惯。

1、明确观察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的效果如何,决定于观察的目的和方向是否明确,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学生只会被一些精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不能得到全面、正确的观察结果。例如:探究冰和烛蜡的熔化特点,目的是需要观察熔化时的状态变化、温度变化、是否要吸热。这样,学生才能清楚了解熔化整个过程状态和温度的变化,得到冰和烛蜡的熔化的不同特点。

2、确定观察的步骤。观察目的清楚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确定观察的计划和步骤,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部就班,系统进行。这样就可以系统全面的进行观察,使观察在一定目的下指导进行。如果在观察时毫无计划,漫无条理,那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例如:根据上面的“探究冰和烛蜡的熔化特点”观察目的,很易确定观察的计划,在对冰和烛蜡加热过程中,每隔一定的时间(如半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并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为了受热均匀必须用水浴法加热并要不断搅拌,不对冰和烛蜡加热看它能否熔化。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就能完整得到冰和烛蜡熔化时的异同点。

3、根据要求做好观察的记录。记录有利于收集和整理观察到的物理现象,避免遗忘,也能促进观察细致和准确。记录可以做成表格式,也可以做成卡片式,以便对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得到物理的规律。当然记录也必须客观,必须是真实得到的第一手的观察资料,不能随意的加工。

4、能正确、规范地观察使用各种量具。一般的量具如:刻度尺、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电表等等。观察它们的特性如:了解构造、观察零刻度、量程、最小分度值、如何正确使用、如何观察读数等。观察一定要规范细致,一不小心就可能得到错误的观察数据,应养成严格细致的观察习惯。

5、学会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习中,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对应物理知识的现象,获取物理素材,再通过思考提出探究的问题或猜想。例如:在研究液体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时,引导学生观察深度不同的小孔射出水的远近不同,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液体压强是否也深度有关?

三、教会观察方法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得到正确的观察结果,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观察方法。

1、顺序观察法。指按照一定顺序逐一观察的意思,切忌顺序混乱,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这个部分还没有观察好又急于去观察另一个部分,这种任意跳跃、杂乱无章的观察,不能取得对观察对象准确而完整的印象,甚至会将一些重要的东西遗漏。例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需要学生观察沸腾前气泡自下而上的情况,气泡的多少,测量水温度的变化,观察沸腾时气泡自下而上的情况,气泡的多少,测量出水的温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2、特征观察法。指观察事物特征,抓住事物独特、与众不同地方,这样才能抓住事物本质。例如:让学生注意观察密度计的刻度上小下大;万用表的欧姆档与电流表、电压表明显不同,它的零刻度在右边,而且刻度间的最小分度不同。

3、对比观察法。指把几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加以比较的观察方法。例如:让学生对比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观察它们不同的物理现象,学生可以顺利归纳出二种反射的不同点。

4、选择观察法。指从复杂的现象中,有选择的观察个别特征作为主体进行观察。例如:电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大小、方向、线圈的匝数、铁芯的材料、大小都有关系,实验现象非常复杂,如果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来观察实验现象,就非常直观。

5、重复观察法。指对同一事物或现象,再次或多次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例如:压缩引火实验、惯性实验等,实验时间很短,不易观察清楚物理现象,可以多做几遍,让学生重复观察。

四、发挥教师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因此,学生有效的观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1、适时对学生的观察进行点拨。在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上,教师的指导恰当与否,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推动学生观察顺利进行。教师要在学生观察遇到困难时及时进行指导,同时不能包办代替。例如:学生做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时,如果电路出现故障,灯泡不亮,电表无读数、反偏、满偏等,不是简单的帮学生纠正,而是引导学生来观察电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故障原因,这样以后出现相似情况,自己可以独立观察解决。

2、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观察。教师在实验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用到哪些器材?每种器材在实验中有啥作用?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能否用其它的方法?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的观察方向,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时,对于得到的物理现象,要鼓励学生针对现象提出问题。

3、鼓励学生通过回忆来巩固观察的现象。课堂小结或者下节课复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忆做过的实验过程,观察到的哪些实验现象和结论,再让其他同学补充,通过对比发现是否有遗漏。这样既有利于巩固,久而久之也能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观察方法。

五、提供观察机会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师要尽可能利用身边的器材设置实验让学生观察。一些不能做的实验如:固体的扩散;托利折利实验。教师可以播放多媒体动画、视频、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进行观察。

2、苏科版课本后有许多家庭小实验,一定要布置学生回家做,并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不能因为中考不考就把它忽略了。

3、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观察,如:参观学校旁边的污水处理场;电瓶车的各种配件车间等等扩大学生视野。

4、利用习题来增加学生观察的训练。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在习题中,通过习题的配图和图表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很好的训练效果。

总之,教师中教学过程中尽心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掌握观察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物理观察能力

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学生观察

能力的培养。关键词:观察力;观察目的;观察习惯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杨振宁先生在谈到物理教学时指出:“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以为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有了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养成观察习惯

兴趣可以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去接受知识、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可以有多种渠道,最基本的就是使学生对所观察的对象感到好奇。因此教师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就应创设种种情景,使观察活动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神秘感、趣味性和新奇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例如:通过小试管在大试管中“自动”上升等实验,使学生所看见的现象与他们日常经验或想象完全不一样,从而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这样他们会带着极大的好奇注意观察教师的演示。

仅仅满足学生喜欢看物理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升华,使其从停留在一掠而过的广泛兴趣转化为专注的观察

习惯。

如:要求学生每天写观察日记,其观察内容可以是当天的天气变化情况,也可以是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牌名及使用状况等。做好观察笔记,以便进一步归纳、概括、分析和总结。

二、明确观察目的,掌握观察顺序

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并用这个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观察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细致的观察上。

例如,在讲串联和并联电路时,可做演示实验,在演示时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两种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有何不同?然后用两个分别标有“220V 40W”、“220V 60W”的灯泡,使学生观察他们串联到电路中时哪个亮?他们并联到电路中时哪个亮?这样学生对串联和并联的不同就有深刻的印象,然后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对物理实验的观察,应遵循一定的合理的顺序,这有利于搞清实验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把握前后变化的联系,找出其中的关系和规律,保证观察的全面性。

如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观察顺序为:(1)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再确定电源电压,电源电压应略高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2)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及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3)观察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和最大阻值;(4)按要求连接电路前电键是否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是否在阻值最大位置;(5)电压表是否并联在小灯泡两端,量程是否选得合适;(6)电流表是否串联在电路中,量程是否选得合适;(7)实验开始时,闭合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重点观察电压表示数,同时观察电流表示数。

通过以上的有顺序观察,获得实验数据,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三、获取观察信息,得出观察结论

通常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并不显见,而非本质的现象却常常布下迷雾。有时的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中会出现许多现象,或眼花缭乱,或稍纵即逝不引人注目,如果不能在观察中细致入微抓住本质,那就会上当受骗,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对比,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例如:在观察反射定律的实验中,使学生注意观察:入射光线从哪里入射?反射光线从哪里射出?反射光线是怎样随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的?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等等。这样能够使学生观察到事物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

四、学会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拟定观察顺序,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

1.全面观察

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时,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不要只局限于某一个点上看问题,而应该全面地进行考虑,这是

观察事物重要的环节。

有关现象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观察:(1)观察分析结果出现的若干场合,以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2)观察分析这些场合中的先行情况,以获得其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

例如,阿基米德从跨入浴盆洗澡发现水从浴盆中溢出而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又如力学中的例子:在杂技表演中,演员平躺在沉重的钢板下,两个大力士用铁锤轮番敲击置于钢板上的砖块,结果砖碎,人却丝毫未受损伤。

对以上现象,我们要全面地观察整个过程,而不只看局部,则可运用动量定理,揭示杂技表演的秘密。

2.重点观察

既要全面观察,又要抓住重点。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必须防止“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观察时,尽量调动多种器官参加活动,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完整概念。物理学中很多规律都是在对大量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而获得的。

例如,牛顿在总结了伽利略等前辈对自然界机械运动的观察与实验结果基础上,归纳出了著名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同时还要注意抓住重点要素进行观察分析,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或多种现象并存,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给学生有重复观察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实验的特定要求,重点观察实验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

瞬间变化。

3.对比观察

一般教师在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要教会学生实验观察的一般方法,从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

配作用的有效方法。

例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又如:在河边玩耍时,观察到两位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体重看起来相当,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由此自然联想到压强的概念,对正确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对比观察法,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

观察内容的混乱。

4.循序观察

循序观察法是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例如,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循序观察法是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观察,观察详尽而条理清晰,避免了遗漏观察点的现象。

除上述几种观察法外,还有定期观察法、定点观察法、定量观察法等等。具体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做到点面结合,即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观察方法要用得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总之,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物理的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和教学手段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观察是指人们对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它比一般知觉有更深刻的理解性,人类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法是最基本、最古老、最直接的科学方法,也是物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研究,要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必须掌握观察方法、发展观察能力,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的基本任务是人为地创造条件进行观察。所以,怎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陪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

究课题。

一、物理观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1、激发学生进行物理观察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观察的重要意义,这可从教材中的序言,物理学家的故事,科学发现的生动史实,向学生介绍观察的意义,并可结合教学,布置观察任务,进行有关的竞赛等。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实验观察为基础进行物理教学,形成物理观察的气氛与环境,例如:在上第一节物理时,用鸡蛋做做“惯性定律”的实验;做做电学中“怒发冲冠”的实验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带着好奇心去观察物理

现象。

2、让思维积极参与观察

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观察,观察前,要确定对象、目的、计划和方法等。观察中多思考、多分析,观察后要分析处理、总结规律。只有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正如俗话所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勤察深思出真知。”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为什么在开始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并逐渐消失,而沸腾时上升过程中会变大,并在水面破裂。对于这些现象,只有积极去思考,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条件,如千百万人都见过苹果落地,唯有牛顿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家家都有水壶,唯有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看到过X射线的不乏其人,但唯有伦琴发现了它等等。这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做出发现或发明,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超常的观察能力。

3、积极使用观察工具

由于人的感官有一定的阈值,超出一定的限度,观察对象的一些属性就不能在观察中被感知,如人眼看不见X射线、红外线、无线电波,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等等,所以要学会使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的基本素质。如望远镜、显微镜、天平、钟表、压力计、分光计等的使用,借助这些工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现象的真谤,激发我们探索自然的欲望,促使我们观察能力的提高。

4、学会做观察记录

对观察结果会准确地记录在表格中、并能逐步设计记录表格、自行填充,并能采用规定的术语、约定的符号、标准的计量单位并借助绘图、摄影、微机等手段,把观察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用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要在观察中了解现象、分析总结掌握现象的规律,如在做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总结出a分别与m和F的关系,这才是我们观察的最后目的。

5、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观察记录的数据要真实、符合与不符合自己预想的结果都要如实记录、不要因为为了减小误差而涂改自己的数据。有些同学在观察中为应付老师的检查、去套数据、造数据、这不严重违反了实验的规则、得不出科学的结果来。

6、遵循物理观察的基本原则

在物理观察中、要遵循客观性、全面性、连续性、典型性、重复性等基本原则。因为物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揭示出事物多方面的本质、具有发展的周期性和典型性,为此我们领导学生在观察中要 遵循以上原则,才能揭示出现象中的本质规律。

二、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从似乎平常的事物现象中找出有关方面的联系,从众多事物和现象中找出规律,所以要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要学会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1、有意观察法

有意观察法就是针对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观察,在教学中观察的目的一般有两种:一是学生迄今未知或未加阐明的事实,让学生从观察中得到知识和发现问题。二是判断理论是否符合事实,让学生去证实理论或验证知识,例如领导学生观察日食、月食等

自然现象。

2、长期观察方法

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微妙曲折,周期长短不一,有时要进行长期观察,长能得到系统的资料。例如居里夫妇是经过长期的实验

观察才发现了“钋”和“镭”。

3、细微观察方法

事物的变化有时是细微和偶然的,而细微的变化中却蕴藏着质的飞跃,偶然的变化中包含着必然性,所以对偶然观察到的异常现象也不能放过,许多重要发现常常在特定条件下带有偶然性,但在偶然观察中会发现必然的规律。例如伦琴发现X射线,贝克勒发现放射现象,奥期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无一不是从某种偶然开始的。

4、精确观察法

观察贵在精确,既要注意事物状态的变化,又要注意事物量的变化,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示事物的变化规律,例如:布拉凯特从40多万条粒子径迹照片中发现8条产生了分叉,从而发现了质子的存

在。

5、归纳观察法

反映物质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总结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一般规律,或研究变化因素较多的问题时,通常采用归纳观察法。例如:为了研究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定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观察电流强度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定电阻不变的情况下,观察电流强度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又如:法拉弟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也是从

多个实验结果中总结而出。

6、对比观察法

对两个事物、两种现象进行对比,或对某一现象发生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是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对水的沸腾现象进行观察时,前后比较发现:在沸腾前,水内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以至未达液面就消失;沸腾时,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达到液面后,突然破裂。通过对比,便会得出: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

行剧烈汽化的现象。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1、培养学生观察的选择性

观察的选择性就是能在观察中明确观察的目标,能从自然现象中和实验所发生的现象中抓住最主要的方面,如在演示惯性现象时,应让学生重点观察作用力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而排除作用力与速度的关

系。

2、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就是在教学中培养能在观察中迅速获得观察对象的有关信息,从平时不大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发现新的线索,善于发现容易忽略或不易发现的东西,科学家、发明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如苹果坠地,水蒸汽冲动壶盖、澡盆的水溢出盆外、吊灯随风摆动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牛顿、瓦特、阿基米德、伽俐略却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些现象,并由此为线索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发明了蒸汽机,发现了浮力定律和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3、培养学生观察的准确性

就是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能正确获得观察对象的有关信息和精确的结果。因为物学作为一门定量学科,在量的方面要求准确。例如在用分光镜观察光谱时,能分辨出吸收光谱线,从落体定律实验中落地的撞击声分辨其是否同时落地等。

4、培养学生观察的深刻性

就是在观察中,让学生不要停留在物理的表面现象上,要深刻到现象的本质。如观察用手推一物体使它运动,手离开不久,物体就会停下来,表面上看,好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通过深入思考,最后会发现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摩擦阻力的结果。这样就揭示出这一现象的本质--原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而不至于被表面现象所蒙蔽。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赵忠明

(吴江市平望第二中学,215221)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各种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就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及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从教学实际入手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观察能力 观察方法 培养和训练 注意问题

观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认识自然,总是从观察开始。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各种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物理来自生活,生活之中有物理,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现象和各种实验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科学素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观察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被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物理实验更是如此。通过观察获取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以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整个实验教学中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首要前提。因此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呢?

1.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青少年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研究探索。兴趣的培养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喜新奇,好热闹,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但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是无法观察好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活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对新鲜事物都怀着猎奇心里去“观看”,却没有深入“观察”,到最后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明确观察的目的,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没有深入思考。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

例如,我在八年级引言教学中一开始就用几个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上用插有细玻璃管的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时,当我们用小金鱼来演示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的时候……,学生常常是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现象的变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对生动的物理现象产生观察的兴趣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培养他们对平常生活中的那些似乎平淡的现象进行探索观察的兴趣。比如说:为什么太阳是东升西落的?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阴天或刮大风的夜晚不会下霜等等?如果我们还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引导学生去观察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如观察向池塘里投石引起的涟漪,观察鸭子在水中游水现象,观察蝙蝠在夜空中飞窜以及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当他们发现了一点一滴的规律时,就会感到因观察而发现的无比乐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我在实际教学中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从水壶中的蒸汽不停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十六世纪,年仅十八岁的伽利略从吊灯的摆动现象,发现吊灯向两边摆动的幅度虽然逐渐减小,但是每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都相等。伽利略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制造了医用测脉器。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的、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这些事例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他们更加懂得观察的重要性。2. 指导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物理实验中,要从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有周密的观察计划,没有周密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导致顾此失彼,以偏概全,不得要领。观察时,往往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因此,要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确定好观察对象,拟订出常规观察项目和特殊观察项目,明确观察要点。否则,纷繁多变的物理现象瞬间消逝,如同过眼烟云,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沸腾是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现象,但绝大多数的学生从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过这些现象,他们只能很粗略地描述沸腾现象,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沸腾开始前后的整个过程,打开瓶盖和关上瓶盖进行观察。事先不必给学生提出什么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发现沸腾的主要特征,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这样让学生经历一次小小的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比老师一一地指导他们被动地观察收获就要大得多。

让学生爱观察,教学生学观察,都是为了让学生会观察。学生会观察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把握观察重点,会提问题;能比较观察现象,思考分析;能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如我在教学《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有二:

1、小车在不同的表面滑行的距离不同;

2、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学生观察后,看到的现象是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棉布表面滑行的距离较长,在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远,许多同学提出为什么小车要从同一高度滑下,这说明这部分同学对观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着同学们自然而然思考为什么,比较三种不同的表面,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它们的表面的摩擦力,进一步推理、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规律后,就能学会自己观察。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发现法教学”,他指出:把一门科学教给一个人,不是要他把结果记在心头,确切地说,就是要教给他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这一过程。用科学家仔细观察、认真思索的材料教育学生勤观察、善思考就能把局部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变成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方法。

例如,牛顿在实验室里发现了白光通过三棱镜时色散成七色光之后,并没有马上做出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结论。当时的牛顿认为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白光确是七色光组成;还有一种可能是棱镜是“怪物”,白光通过棱角之后改变了本性,变成别的新东西了。直到当他观察到了以下两个现象之后,才下结论。一是已经通过棱镜色散后的光再通过棱镜不再变化,二是色散后的七色光通过倒挂的棱镜后又合成了白光。从而使学生懂得获得真知需要观察与思考。

如前所述,教师利用各种途径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生对自然事物和物理现象的观察,范围不断扩大,深刻性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由单一“接受”型向“研究”型转变,逐渐开始提出问题,从最简单的模仿接受到在演示实验中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分组实验里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去操作;进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搜寻物理的影子;各种体育运动如何与物理模型联系?各种家用电器的原理是什么?新闻广播中的那些科技信息如何用物理解释?各种交通工具与物理有哪些关系„„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头脑中不断涌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应运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从中体会到学生通过观察而形成的“问题意识”对物理学习的效果、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也得到不断增强。

总之,只要我们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引导他们日积月累地探索,逐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品质,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一定会逐步提高,我们的物理课堂也将变得更加有效。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深圳市布吉中学 郑莹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现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往往只局限于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重复实验等被动式的实验模式,忽略了在实验中对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物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应试”教学转为“素质”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以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物理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一、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环节。在物理实验课上,要使学生养成对实验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观察习惯,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几个层次入手: 1.对物理器具、仪器的观察

教师可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直观法,培养最直接的观察能力,如观察温度计挂图,了解结构,最小刻度,量程,用途等,还可采用对比观察法、特点观察法,使学生区别实验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不同。既直观又有对比,学生印象深刻。2.对物理现象及过程的观察

既要全面、细致,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任务、要求,明确主要看什么。如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器件较多。装置有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学生容易分散观察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观察:气泡产生的位置、气泡的数量、上升速度、体积变化等一系列细节,气泡到水面时、温度计读数是否有变化。这样要求,使学生观察范围缩小,有利于减小观察时间,提高观察效果,明确观察主要目标,避免漫无边际地看“热闹”。观察得细致深刻,才能提高观察的质量,提高观察的能力。3.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提高观察质量

观察能力的提高,要求观察者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并在观察中对问题加以认真的分析和反复的推敲,找出正确的解释。如在“用毛皮磨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实验中,部分学生只注意到纸屑被吸引上来,而少数学生更仔细地注意到纸屑接触到橡胶棒后跳开,教师可趁机引导更多学生注意,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消除了疑问,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二、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思维能力是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和延续,是指学生在观察基础上将所学知识与观察到的现象相结合,通过大脑的抽象活动,认识问题的本质,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不仅在于把实验原理、使用仪器、步骤、结论等告诉学生,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规范进行实验,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正确思考,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确定使用仪器、实验步骤,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整个过程。可从几方面下手: 1.增设疑问,激发思维

教师可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可提出一些与习惯想法相反的问题,引起学生好奇。例如:研究浮力实验,先将塑料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无论怎样压塑料块,塑料块最终都浮在水面上,由此引出浮力的概念,而后再将杯中水倒干擦净,将塑料块压到杯底(与杯底密切),然后倒入水,这时问学生:塑料块会不会上浮?学生肯定回答塑料块会上浮,实验结果塑料块没有浮上来。如此“奇怪”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教师趁机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又如做纸锅烧水实验,先问学生,纸会不会烧坏?并告诉学生纸锅不会烧坏,学生好奇,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2.设计实验,引导思维

教师不是机械地把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写出来,而是将设计实验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例如测电阻实验,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复习电流定律I=U/R,提问学生要测电阻怎么办?学生很容易想到R=U/I,要测电阻两端电压和流过电阻电流的大小,进而想到要用伏特表和安培表。如此步步引导,比单纯给出伏特表,安培表测电阻更能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另外可让学生自制仪器,培养学生创造力。3.改进实验,促进思维

对不够完善的实验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如平面镜成像。课本用两支点燃蜡烛来演示,让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刚好重合,得出物与像等大的结论。在现实实验中,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空气流动使火焰不固定,两支蜡烛燃烧程度不可能完全相同等,很难做到完全“重合”,我在实验时提问学生如何使“重合”更明显?立即有学生提出用两块等大的长方形木块,结果长方形木块的长、宽、厚“重合”很明显,得出像与物等大的结论。此时我又提出木块不发光,成象不清晰,找像的位置很吃力,课本用点燃的蜡烛就是因为能成清晰的像,学生马上又补充说可将木块包上白纸或亮彩纸,这样像就清晰了。如此步步启发,层层深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4.拓展实验,增强思维

教师可顺着实验进行,拓展实验的广度、深度,加入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扩展性内容,以加强对实验的巩固,如在用刻度尺测长度实验中,在课本用刻度尺测课本、作业本长度的基础上,教师可灵活地设计补充,要求学生测一张纸的厚度、硬币的周长、圆锥的高等,增大思维深度、广度。5.总结实验,深化思维

做完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找出原因,分析条件。如测电阻实验中,比较学生采用内接法,外接法时测出电阻是否相同?为何不同?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方法相等,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加深理解。此外,教师还可提出一些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精确度、又能与学生实验紧密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练习,进行实验信息加工,达到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发展学生实验的思维教学功能。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改革物理教学的体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思维是观察的延续和升华。观察能力提高,能激发学生思维,思维能力发展,又促进观察力的提高,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更新观念,不要认为学生实验就是让学生动手“练”,而要善于发掘实验中蕴藏着的科学思想,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方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融观察、操作、思维于一体,才能使学生实验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物理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钱敏

(张家港市港区初级中学 215633)

摘要: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思维加工的前提。

门捷列夫曾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思维加工的前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记忆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观察是获得物理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提高学生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青少年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研究探索。兴趣的培养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喜新奇,好热闹,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但仅凭好奇心是不够的,是无法观察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例如用玻璃管演示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减少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用墨水滴在盛满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扩散现象,学生们常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现象的变化,久久不肯离开,久而久之,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浓厚的观察兴趣。为了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现象,做有趣的科学实验等,在学生刚接触实验课时,我就给大家介绍了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水壶中的蒸汽不停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十六世纪年仅十八岁的伽利略从吊灯的摆动现象发现吊灯向两边摆动的幅度虽然逐渐减小,但是每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都相等。伽利略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制造了很多医用测脉器。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的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由此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加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2.围绕实验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的定向性

在观察时,必须对学生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在倡导自主性学习的今天,物理实验教学中容易出现实验室内“放羊”的现象,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在实验室内学生本身就很兴奋,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对观察到现象的实验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轨道。例如,在做焦耳定律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要注意两烧瓶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变化,然后按教学内容做演示实验,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认真地思考产生高度变化的原因,围绕这个目的,学生观察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不是看看热闹而已了。通过学生集中注意观察并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产生高度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吸收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在玻璃管里上升,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煤油上升的越高,经过分析推理,得出定性结论—焦耳定律。由于实验前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所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3.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物理实验中,要从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没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就会造成顾此失彼,观察不够全面,不得要领。而纷繁多变的物理现象瞬间消逝,如同过眼烟云,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事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3.1分步观察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所制定的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

3.2整体观察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发电机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等。

3.3重点观察法:对事物本质的核心的关键部分或现象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选择性”。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特点的信息,依据观察的目的,区分哪些是该观察的,哪些是不必观察的。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图表模型时,引导学生观察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或部分,不受无关现象或部分的干扰。如做水沸腾实验时指导学生重点关注水中的气泡:水开始加热杯底和杯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水沸腾前小气泡脱离杯底和杯壁形成新气泡。气泡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直至消失;水沸腾时随着温度升高,气泡逐渐变大,直至液面破裂,放出水蒸气。

3.4比较观察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物理现象分析比较,要善于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如观察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比较两表的构造、最小刻度及实验操作的异同点。又如观察直流电动机和直流发电机的构造工作原理、能量的转化的相同点和异同点。讲授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在电压都是3伏特的情况下,先连接AB导线,测得电流强度为0.6安培,再依次接导线AC、AD,测得电流强度分别为0.3安培和0.2安培,根据测得的数据应用所学知识推导出电流强度减小的原因是电阻增大了,再应用对比的方法分析电阻逐渐增大的原因;得到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有关,“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同理“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还跟材料有关”,通过这种比较性的观察,学生对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较为透彻,达到了掌握之目的。

4.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态度 首先为了使观察的结果更加科学可靠,要多次观察,综合分析,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其次加强对实验结果处理能力的培养。实验结果处理能力实质是一种表达能力,具体表现为把实施阶段观察和记录下的现象、数据进行描述和思考得出结论,形成实验报告。在培养学生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时,要特别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因此让学生说真话,不受教师、教材及其他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中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如实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尤其杜绝个别学生不做实验仅根据教材中的描述写实验报告,或者为了能写出和教材一致的实验报告,而修改实验时观察到的真实现象和所记录的真实数据。

另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除应增加活动次数外,更要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为此教师应尽量多地把活动的设计、组织交给学生自己来办。另外学生在各次活动中应轮流做主持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经受锻炼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受到教育,而且使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受到切实培养。

最后,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阎金铎《物理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7 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高教教育出版 2004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总是从观察开始。观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因此观察不仅要会“观”,还要会“察”,才能有所收获。而物理学又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多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各种现象以及对各种实验的具体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科学素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敏税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观察是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而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履而来的前进。任何实验都离不开观察,物理实验更是如此。通过观察获取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实验教学中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首要前提。

一、注重观察兴趣的培养

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培养兴趣不仅能转化学习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往往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兴趣爱好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异的现象,做有趣的科学实验等,在学生刚接触实验课时,我就给大家介绍了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水壶中的蒸汽不停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等。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的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由此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加懂得观察的重要性。

二、教学生制订观察计划

在物理实验中,要从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有周密的观察计划。没有周密的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造成顾此失彼,观察不够全面,不得要领。学生在开始观察时,往往会感到不着边际,无从下手。因此,要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确定好观察对象,拟订出常规观察项目和特殊观察项目,明确观察要点。否则,纷繁多变的物理现象瞬间消逝,如同过眼烟云,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素质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就可制订如下观察计划: 观察步骤 --观察内容--观察重点:

1、水开始加热杯底和杯壁上出现许多小气泡

2、水沸腾前小气泡脱离杯底和杯壁形成新气泡。气泡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直液化成水

3、水沸腾时随着温度升高,气泡逐渐变大,直至液面破裂,放出水蒸气。气泡破裂和水蒸气形成。

三、明确观察目标

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实验要求实验者必须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重点。往往学生在开始实验时,只凭一般的兴趣和爱好,在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目标不明确,分不清重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有的以局部代替整体,有的放过一些稍纵即逝的重要现象,对多种并存的现象,不能抓住其本质现象。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对一些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对象和内容进行重点观察。

物理实验目标包括:

1.行为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完成每一项预定的实验项目以后能够“做什么”的叙述。在确定行为目标时,通常使用的是:说、写、分辨、比较、设计、说明等这样一些表示学生的一种内在能力而可用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的操作性词语。如:说出用天平、量筒测定小于水的固体物质密度的方法和步骤等。在制定行为目标时,要指出完成行为的有关条件。

2.动作技能目标:是指对学生在实验时的操作和动作表现的具体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项:①口述仪器各部分名称、作用;②复述仪器操作要领;③正确快速装置仪器;④正确快速操作实验仪器并取得实验数据;⑤连贯地操作、准确的动作;⑥迅速有效地修理仪器,迅速排除实验故障;⑦改进实验装置,创造新的实验方法等。以上项目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学生特点按不同层次提出。并要求每位学生逐步做到。3.单项实验目标:是针对某一个实验而制定的更具体的目标,单项实验目标应该与物理实验教学目的要求一致,既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要适应每位学生的能力。

四、要有科学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进行观察的具体方法。从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种方法共探讨:

1、比较观察法,比较就是在观察中区分出客体,确定客体的异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总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物理现象分析比较,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如:观察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比较两表的构造、最小刻度及实验操作的异同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验中的极大兴趣,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顺序观察法:即观察的顺序。在实验中要按实验顺序观察,一般的观察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等。如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观察顺序为:①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再确定电源电压。电源电压应略高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②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③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和最大阻值;④按要求连接电路前电键是否断开,滑动变阻器是否滑在阻值最大位置;⑤电压表是否并联小灯泡两端,量程是否选得合适;⑥电流表是否串联在电路中,量程是否选得合适;⑦实验开始时,闭合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重点观察电压表示数,电流表示数的大小。这样有顺序的观察 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时抓不到重点,手忙脚乱。

3、分步观察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所制定的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如:研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在弹簧下面挂上金属筒,筒下面吊上金属块,指出弹簧伸长后指针的位置;②将金属块部分浸入水中,再逐步增加浸入体积,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和溢出水的多少;③将金属块全部侵入溢水杯中的水流入小杯中;④将小杯里的水慢慢倒入小金属筒里,观察指针所指的位置。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会有条不紊,沉着冷静。

4、整体观察法:在观察中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即先对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一般的、粗略的认识后,再分出观察对象的各部分,再对这些部分细致地观察。整体观察法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眼、耳、手、鼻等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不遗漏重要的“细节”;在观察对象的各个部分时注意跟对象整体联系。在整体观点指导下,观察各个部分时,重点观察主要部分,但又不放弃次要部分的观察。如:发电机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实验等。

5、重点观察法:对事物本质的核心的关键部分或现象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选择性”。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特点的信息,依据观察的目的,区分哪些是该观察的,哪些是不必观察的。在观察物质时,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提纲确定观察的重点项目;在观察装置时,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优先观察核心部分;在观察实验操作时,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操作进行重点观察;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图表模型时,引导学生观察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或部分,不受无关现象或部分的干扰。如:托里拆利实验,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竖直管中水银柱高出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则部分学生可能认为:①大气压强的大小与水银柱的长度有关。此时应该进一步观察,当玻璃管倾斜一个角度,管中水银多了一些,水银柱长度增加,但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仍然不变,这表明与管的直立或倾斜无关;②大气压的大小与玻璃管的粗细有关。那就换用两只内径不同的装满水银的玻璃管重复上述实验,可观察到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都是同一个数值,这表明大气压与管的粗细无关。可见这个现象的本质是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与大气压有关。此实验表明作用在管外水银面上的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的水银柱,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6、归纳观察法:归纳法从个别事物的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一般原理的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

五、观察中的要求

(一)观察力的生命在于真实,实事求是是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态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数据、标点符号,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二)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所以在实验中要认真、细致、深入的观察。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物理现象,有时是稍纵即逝,有时是一闪而过,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随时抓住这些重要的现象;只有深入地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

(三)眼、脑并用,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观察是一种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只有结合思维才能把握实验现象中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而且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大胆地贯彻课改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现代学生的实验素质,以同时达到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的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

文章录入:dyx731 责任编辑:dyx731

上一篇文章: 学习新课标 走进新课程

【摘要】观察力是观察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观察力是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通过培养、训练和他们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努力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思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关键词】观察、观察力、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地利用感官对事物整体进行认识的活动,观察在物理学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是和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密切相关的;而开普勒的研究素材完全是他的老师、天文学家第谷长期天文观察的结果。可以说,没有第谷长期辛勤观察所积累的浩瀚的天文资料,就没有开普勒三定律,也就没有整个牛顿力学。

观察力是观察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观察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带有个性特点的品质,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和他们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努力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加强学生对观察的重要性和目的性的认识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了电流的磁效应而揭开了对磁、电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的序幕……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实验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的目的任务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任务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就愈完美、愈清晰,因而观察的效果也就愈好。反之,观察任务目的不明确,学生就会东张西望,如果事先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那么,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就可能只对新鲜的、表面的现象感兴趣,甚至会出现部分学生不动脑筋只看热闹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预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前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观察目的是什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的好习惯。

二、要帮助学生形成浓厚的观察兴趣

如果学生处处依赖教师的指导去进行观察,长期下去会缺乏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观察力是培养不起来的。所以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兴趣的形成与求知欲是分不开的,让学生透过现象去探索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知道其中的道理,就会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都与物理知识有关。清晨,初升的红日;傍晚,绚丽的晚霞;雨后,天边的彩虹……都与光学知识有关;在室内日光灯下,当风扇电源切断后,在扇叶转速逐渐减慢的过程中,会发现风扇叶会时而正转,时而倒转的现象,这个现象与日光灯的间歇发光和人眼的视觉暂留有关;在洗衣机被切断电源后甩干筒转速逐渐减速的过程中,在某一状态时,洗衣机会发生剧烈的振动,这是一种共振现象;汽车迎面开来,汽车的鸣笛声音调先高后低,这是多普勒现象;浴后,拔开浴盆塞子,盆内的水会逆时针旋转着排出,这是北半球观察到的科里奥利现象……。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实验之外,开展自主的课外观察活动,并帮助他们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们观察自然现象、研究自然规律的兴趣和欲望,从观察兴趣转变为求知欲,周而复始,逐渐的就会转化为主动性的观察品质,形成较强的观察力。

三、教育学生掌握观察的技能,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能力的形成与技能是分不开的。观察技能的形成能促进良好观察习惯的形成,并促使观察力的快速发展。

1、要教育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学生观察的效果,与掌握的理性认识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一个知识不足的人,对相应的事物不可能做到精细的观察。观察前的知识准备愈充足,观察的效果就愈好。例如,观察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应预先要求学生复习有关磁场强弱的分布、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才能得到预期的观察效果,达到观察的客观性、主动性及精细性和动态性品质的统一。

2、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的观察;(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实验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布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断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3、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观察是有思维活动参加的知觉过程。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观察,让学生开动脑筋,注意搜寻每一个细节,不要放过例外的情况。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特点,比较事物的异同,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例如,学生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杯中盛大半杯水,将筷子竖直插入,当筷子直立于中心位置时,上下两段筷子在一直线上(图1);当筷子位置偏右时,上下两段筷子“分离”,下端更偏右(图2);当筷子位置偏左时,上下两段筷子“分离”下端更偏左

图3)。

要分析这种复杂的折射现象,必须有科学的思考方法。一般地说,研究这种侧面观察到的折射现象,应从正面画光路图予以分析:可画出俯视图(图4),P为筷子横截面,若P在圆心位置,则P发出的光从水中射到空气中不发生折射(入射角、折射角均为零);若P在偏右位置,则P发出的光从水中射到空气中要发生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人观察到的像Pˊ比物P更偏右(图5);同理,如图6所示,物P偏左,则像Pˊ比无更偏左。

再如,在进行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时,当学生观察到由于磁铁的下插或上抽的快慢引起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或大或小变化时,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磁铁下插或上抽的快慢与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快慢关系;(2)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的大小与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关系;(3)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线圈中的磁通量变化快慢的关系。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层层深入的探索,就能够引导学生透过观察到的现象抓住本质性的东西,从而从根本上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进行动态观察的能力。

4、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每一次观察、实验后,都要写好实验报告,进行观察总结。如总结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完成,观察的方法是否恰当。还可以进行观察结果的对比:自己的前后观察对比或与别人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自己观察的优点和不足。通过总结不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而且还能提高总结、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锻炼学生积极的观察态度

学生必须了解观察的意义,端正观察的态度,才能具有观察的积极性。观察是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特别是观察复杂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不是唾手可得的。凭一时的兴趣和情绪的激动而进行的观察活动,往往有始无终,完不成观察的任务,更不能达到培养观察力的目的。教师应在目的明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的培养,教育学生经得住失败的考验,使学生始终持积极的观察态度。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既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又能达到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

第五篇: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篾厂中心校

左光巧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新课标、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

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重复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通过一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浅谈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