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教案
编辑:紫竹清香 识别码:24-110936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9 16:09: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教案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第五板块: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巩固案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教案

主备人:张婷 副备人:傅恩波 编制时间:202_年2月17日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一、真题引路:

(09江苏卷)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答: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10 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答: 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二、物象诗的特点归纳:

1、既然物象,就要描写其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扩展补充 鉴赏诗歌物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1)望月怀远,如李白《静夜思》、杜甫《望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高三语文基础知识第五板块: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巩固案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四、鉴赏景物形象的方法

1. 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

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五、鉴赏景物形象答题步骤

(一)诗歌写了意象的什么。

(二)通过某意象的某方面的描写,运用了何种手法,抒发了作者的何种感情(或心志,或人生的某种哲理)。

六、巩固练习

(一)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答: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第二篇: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202_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组编 杨园园 审校 孟凡威

高考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什么是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1、景物形象,也就是诗人的感情载体,也就是景中情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意象,寄寓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例:月、柳)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意境,由意象组合起来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学习过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02_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组编 杨园园 审校 孟凡威

二、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

【答案】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补充】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202_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组编 杨园园 审校 孟凡威

【答案】(步骤一)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步骤二)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步骤三)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

三、巩固提高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

(步骤一)全诗选取了游览诸葛亮祠堂时所见之景:柏树,碧草,黄鹂,描绘一幅祠堂中幽静,寂寞的图景。

(步骤二)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意境。

(步骤三)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追念悼惜之情,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第三篇: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专题教案

专题

(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情与景的关系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 意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

2、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

3、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

5、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是怎样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题步骤:

1、描绘图景

2、概括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沉寂、雄奇瑰丽、清新明丽、朦胧淡雅等)

3、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答出为什么而哀伤)表述方式:①诗中(通过、等意象),描绘了一幅(一般是时令+人物+主事件,如初春丽景图,游子思乡图等)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展开)②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 ③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例题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游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请简要分析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答案示例:第一步:这首诗通过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日丽景图。春天阳光普照,田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第二步:营造了一种春意融融,明净绚丽的氛围

第三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 【答案】①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的晚秋图,清晨启程时,风雨萧萧,江南水乡落叶飘飞;②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③表达了作者漂泊孤寂之感。(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答: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①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②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凉败落春日图景,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③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请简要分析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 答:

①诗的后四句融情于景,描绘出一幅愉悦清新的晚归图。嫩竹荷花清新可人,夕阳西下,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②营造了一种清新闲适的意境;③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

①本句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

②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照应了题目,为后文抒发乐观旷达的情怀作了铺垫。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最后一句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

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是以景结情;后一句写了月照长城的苍茫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延起伏,秋月高照。

②营造了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寄寓了更加深厚的思乡深情,以景结情,创设情境,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四篇: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预习】

什么是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1、景物形象,也就是诗人的感情载体,也就是景中情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意象,寄寓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例:月、柳)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意境,由意象组合起来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学习过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

【答案】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补充】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③楹:房屋的柱子。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

【答案】(步骤一)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步骤二)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步骤三)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

三、巩固提高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

(步骤一)全诗选取了游览诸葛亮祠堂时所见之景:柏树,碧草,黄鹂,描绘一幅祠堂中幽静,寂寞的图景。

(步骤二)营造了一种肃穆的意境。

(步骤三)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追念悼惜之情,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课后作业】

完成《导与练》“对点精练”的练习【教学反思】:

第五篇:诗歌鉴赏‘景物形象 教案

诗歌鉴赏二: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

一、考点说明

二、常见题型

题型一:意象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1、什么是意象?(见金榜)

3、通过意象特点准确把握诗人寄寓的情感

每拿到一首诗。都要先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诗中的景与情属于哪种组合方式?这四步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其中的关键是意象特点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通往作者情感世界的路径。

客观物象本来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对其“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的主观情感。而诗人“着我之色”往往体现在某些景物描写的修饰语上,正是这些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我们如能注意相关的修饰语,准确理解其表达作用,对正确解读诗歌将会事半功倍。

(1)把握意象前的形容词

藤、树、鸦、桥、道、风、马,然后再找出这些物象之前的修饰语:枯、老、昏、小、古、西、瘦,如此一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2、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见印发的复习材料)

很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写到的景物:藤是干枯、毫无生气的,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噪鸦,桥是少人经过的孤桥。道是荒凉废弃的古道,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落照图,作者那份凄凉悲苦的心境也就不难把握了。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修饰“山”的“万仞”和修饰“城”的“孤”字,似乎让人看到在苍茫天地之间,在戍边将士内心的凄凉由此便可直接抵达人心。

(2)关注描写色彩的词语

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则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满山对比强烈,由此即可感知作者内心的乐观与昂扬。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采用极为明快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烂,使情感表达得透亮而热烈。王维雨后那深红浅红的花瓣色泽柔和可爱,雨中碧绿的柳丝笼罩在一片若有若无的烟云中,袅娜迷人,有如一幅工笔彩绘的图画,而诗人那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安详恬淡的心境也就跃然而出。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营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3)重视描写动态的词语 群山包围之中,彳亍着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写尽了环境之孤苦,意象色彩的冷暖也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说来,枫叶火红,漫江碧水清澈,再加上白帆点点,整个画面色彩绚丽,《田园乐》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更是绘形绘色:

诗句中,某字因用得贴切、精彩而使全句生辉者,谓之“诗眼”。如果我们稍加留意的话,不难发现,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如韩愈的名句“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字,就把暮春时节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则通过搁浅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诗人无奈无言而忧伤的情怀。又如李煜但作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失去了自由被拘囚于这深院的作者眼中,秋不正如自己只能常常埋藏于内心的万般愁绪一样,被牢牢地深锁于这小小院落之中吗?

(4)注意诗中表示数量的词

诗人有时会在诗句中运用一些表示数量的词,这些词除了表示数目之外,通过诗人的精巧构思、妙手点拨,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字具有了奇妙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把握意象的一个方向。如岑参《山房春事二首》的“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三两家”把昔盛今衰、兴亡无常的感慨包含于其中。齐已《早梅》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枝”,可谓点睛之笔,生动而准确地点出了梅中之早梅的超越领先的不凡神韵。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虚写的约数,两两相对,突出了眼中所见之景:“七八个”稀疏的星星挂在天边,“两三点”晶莹的雨珠洒在山前,极富表现力地描绘了夏夜乡村清新在岸边的小船描绘出了一幅悠闲落寞的景象,透过一个“横”字,的《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清秋”当然是“锁”不住的,幽美的景色,传递了作者轻松喜悦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拟声词、重叠词等,如“唧唧复唧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对强化诗意的表达和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阅读时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要点。

4、典型示例

金榜第62页

应考策略题二 《山居秋暝》

链接高考1:(202_年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链接高考2:(202_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5、实战演练:

课时提能演练四 2(1)

题型二:意境题

1、什么是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2、常见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题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5、典型示例: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2)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壮阔雄伟的气势。(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从而表现了诗人不畏风雨的开阔胸襟和万丈豪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6、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请简析这首诗的意境以及作者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空气明净清新,原野格外空旷,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2)营造了清幽秀丽、明朗清新的意境,(3)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7、掌握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情、景结构关系辨

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表达主题。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二、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明)夏完淳《即事》: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而篇末“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上述诗词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三、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史上不乏融情于景,达到情景合一,水乳交融境界的佳构妙篇。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融情入景的例子,不局限于通篇的情景合一,更多的是一句之中的情景合一。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并非花鸟不可爱,“恨别”是写情。一句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又如宋之问只是诗人忧国忧民,所以说“花溅泪”、“鸟惊心”。“感时”、《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诗人用南飞雁比喻自己流放岭南的心情,用岭上梅花抒发自己的乡思。又如李白《太原早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上句写远在边城太原作客的心境,下句写思念新居安陆的情怀。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景有限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就能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情、景内在联系辨

一、情、景正衬

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一)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二)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二、情、景反衬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一)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俞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天景色的描绘,透露出漂泊异乡强烈思归的感伤。再如韦庄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之句,写尽了江南风光之美及生活之闲适,但反衬的却是作者亟欲归家而不得的悲哀,“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二)以哀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