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5篇)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24-98464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2 19:06: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摘要】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却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兴趣;方法;习惯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本人的点滴看法。

1.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

1.1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一个故事情景:孙悟空、猪八戒分饼,最后只剩下1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分呢?这样自然的引入到新课,先请学生猜每人分得多少块饼,再实践操作分一分,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表示。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知识的过渡水到渠成。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顺利地直观地完成了预设目标。

1.2 这样的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但并非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效的,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才能收到预测的效果和目标。如《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学完后,在班上组织了“小小商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如当售货员或顾客,使每个孩子对人民币的互换以及使用都更加熟练。

2.灵活机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1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我采取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采用让每个孩子经历统计过程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2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如过多的讲授对一年级学生效果不大,因为他们年龄小,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将一些概念强加给他们,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再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3.培养习惯,提高参与自觉性

3.1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后,有出示这样的练习:王师傅开着客车从A地去B,每小时30千米,同时李师傅开着货车从B地去A地,每小时40千米,经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当学生正确解答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王师傅,你停在相遇点向前看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王师傅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B地?)要是王师傅回头看呢?(王师傅离A地多少千米?)如果换成李师傅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解答自己提出不同的叙述方式的问题,加深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3.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说、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活动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题的兴趣;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圆柱,体验圆柱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动手用尺子、绳子量一量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周长;然后用剪刀剪开圆柱的侧面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这种的自主探究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和每一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新知识探索活动,要认真观察活动现象并分析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所学新知之间的关系,积极思考活动对解决的问题启发和帮助作用。促进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3.4 培养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要鼓

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和发现,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的积极因素。

3.5 培养学生自觉修正、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整理、自觉修正、合理构建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在每堂课的最后教师要舍得留些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梳理所学的知识、修正自己探索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何谓“有效教学”呢?可谓众说纷纭,比如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可以从学习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学习结果是否得到增进、学习体验是否得到强化三方面考量有效性;孔企平教授认为应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技能;Joesph Lowman从智力兴奋和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激励两个维度来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这“多家之言”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是我们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载体,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学生是否可持续学习,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就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指标.那么,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发展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从实质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一、优化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明确.一节课如果目标不明确,那我们的努力就不知道为了什么,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教育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隐性的目标和显性的目标两个方面,我们除了重视显性的目标之外,还要重视隐性的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目标,都应该是累积式的,呈现发展的痕迹,是一种动态和静态结合的过程.目标的明确,就是明确学生现在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和即将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以及将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现在能够达到的,我们可以看作是显性的教学目标,即将和将来达到的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教学目标.混淆了这些目标,无疑会带给我们教学工作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浪费我们的有效教学时间.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保证教学目标言之有物,具体明确,二、改进教学过程

对教学的具体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充满了变数,但有一条是不变的,只有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相互融合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 注重情境创设,利用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自然、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一位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将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数学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动力亦在不断地增强.【二】 注重课堂语言技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课,教师把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取决于对语言的优化.教师语言的优化,应做到:一表达的思路要非常清晰;二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三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作用.另外,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善于发问,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可通过以下几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三】 注重典型习题的讲评,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导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且进一步体现数学灵活多变的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下面一道题:设关于的方程:,在上有实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解法1: 求根法,设方程两根中较大根为,则只需;

解法2:图解法,设,则;

解法3:交点法,设,则方程在上有根等价于两个图像有交点的问题;

解法4:分离变量法,因为,所以.原方程上有根等价于的值在 的值域内.上述4种解法,解法1是基本解法,解法

2、解法

3、解法4都较为灵活的运用了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价转换思想,较为直观简捷,这样通过一题多解的策略,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加透彻,应用更加娴熟,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受益,特别是能激发那些“尖子”学生的探索兴趣与思维欲望.【四】 注重课堂的结束工作,适当存疑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通过一堂课豁然开朗,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无疑这堂课是成功的.但并不见得学生一节课后毫无疑问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的课,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三、重视教后反思

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这样做有效吗?”“什么样的做法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的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只有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才能找出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生长出个性化、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进而增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汾西县第一小学 杨伟燕

曾经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优秀的课是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的。”显然,从这句话里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孩子心灵的启蒙者,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我们的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炬。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那么我们老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呢?

一、备课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来为每一堂课做准备。那么在备课时我们又该注意哪些呢?首先,要参阅教师用书,明确这节课的重点和目标。思考如何用巧妙、直观的方法,层层突破,轻易地化解难点,让学生理解接受。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预见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和反应,想出解决的对策。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先个人进行备课,再经过多次集体备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正所谓:实践出真知。1.让知识联系生活。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懂得知识真正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进而真正地喜欢上学习。2.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体会到团体合作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多项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提高和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机智

同样的教学设计让不同的教师来教,效果却是不同的,因为课堂上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机智去解决。课堂驾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教学机智,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注意平时的课堂上一些情境的积累,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多向一些优秀的教师讨教经验,增加自己课堂驾驭的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可见我校英语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还要不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

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这是自己快速成长的重要方法。每天静下心来,回顾这一节课程序和细节及整个流程,有哪些不足和优点,及时写好反思,一点一滴地积累教学经验,扬长避短,日积月累,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后及时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反复修改。

五、让学生喜欢你

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爱屋及乌”,也会喜欢你这门功课,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怎样的老师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想,性格温和,谈吐幽默、富有爱心、学识渊博、真诚对待学生的老师,学生一定会喜欢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做一个学生尊敬喜欢的好老师。

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追寻的目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勤奋、认真、钻研,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精彩。通过这个精品课程,我们在不断研磨的过程中提高了自我,这对我们自身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

保山市永昌小学王正芳

【内容摘要】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作为孩子心灵的启蒙者,一名小学老师,我们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钻研教学方法,要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内容方法动态情境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如果一堂课上得好,学生不仅知识掌握得好,而且应用自如。如果一堂课上得不理想,课后即使多花多少时间来“恶补”也是有限的。因而,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优秀的课是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的。”这句话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炬。作为一名孩子心灵的启蒙者,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准确地把握教材,掌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他们参与教学,勤动脑筋,自己探索新的知识、新的方法,甚至创造出新的知识,只有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所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个体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教师每一句激励的语言、每一个赞赏的眼神、每一个鼓励的手势等,都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说,更怕说错。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

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车间要生产144台彩电,工人们每小时装配18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144-18×5=54(台)。可是,一位女生在黑板上把算式列成“144÷18=8”,就做不下去了。坐在下面的同学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甚至还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做,真笨!”这位女生更是涨红了脸。为了给这位女生争得面子,我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转向那位女生说:“你做的并没有错,只是还没做完。”听了我的话,全班同学都愣住了,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我告诉学生,她这一步是先求这个车间装配完所有的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那么没有装配的就是18×3=54(台)。经这样解释后,这位同学很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由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发言、敢于表现都是光荣的,这样,同学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利用熟悉的生活情景,建立类比联系。生活情景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历过或已被约定熟成了的过程回忆,它能带给学生共性经验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截断源头的做法表面上有缩短过程、提高效率的优势,但却抹灭数学的生动性和学习者的兴趣。实践表明:大多数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具体的“原型”。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把1平方厘米比作一个手指甲的面积;把1平方分米比作一个手巴掌的面积;把1平方米记作教室地板上四块磁砖的面积;把1公顷比作永昌小学的校园的面积。新知识可以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建立类比联系,又比如,在“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教学中,185+98=185+100-2,加98为什么要变成先加100再加2?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表演商场买衣服付款的情景,妈妈带了185元钱去商场买了一件98元的衣服,还剩多少钱?由于零钱不够,妈妈就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的钞票(应从18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在原来的85元上加2元),所以,多减的2就该加回。这样抽象的简便运算获得了具体生活经验的支持,知识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去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圆的面积》一课时,在课的开始,我用课件显示一幅图画:用绳子栓住一只羊,绳子的另一端栓在木桩上,羊绕着木桩运动形成一个圆。这个动画情境很快吸引了学生,学生就会很想知道: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公式计算?它与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关系?有了公式怎样计算圆面积?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探究欲望,围绕探究目标一步一步展开。又如,教学比例尺时,我是用这样的问题引入的:我国陆地的占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么大的面积能画在大小不同的纸上吗?这个问题唤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再如,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求学生发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老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淘气的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毛巾,每条毛巾8元钱,最多可买几条?还剩多少钱?学生解答完后,老师接着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学生们找到了多种方法:

(100—4)÷8=12,(100—4)÷12=8,8×12+4=100。老师乘胜追击:“你们知道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商=除数。这种在真实情境中学得的知识,由于是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发现的结果,因此学生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关注动态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着平凡而密切的信息交流,并通过信息间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

要注重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还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点拨和调整,从而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教案设计的流程是创设“几个9是多少”的问题情境→想想“几个9连加”→写出“9的乘法算式”→编写“9的乘法口诀”。没有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9的乘法口诀我会背了。”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背了。我先是一愣,继而立马做出了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重新调整教学流程。于是,我用激励性的语言说:“你们真厉害,9的乘法口诀还没有教就会背了,还有不会背的吗?”果然,有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继续启发学生:“还有一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9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有的指着课本上的口诀教着,有的用笔在练习本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教着,还有的干脆你一句我一句教着背口诀„„学生会背口诀不一定就理解了口诀的来源和含义,于是我又将9的乘法口诀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说说每句口诀是怎么得来的,每句口诀中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口诀的含义。这一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起点,真心呵护学情,因动态生成而演绎精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试想,假如教师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不予理睬,或加以呵斥;假如教师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改变”,这一精彩的“动态生成”又如何捕捉得到呢?课堂上又怎么会有如此收获呢?由此可以得出,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创造性地用教材。我们要思考: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又是什么?通过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从而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认识几十几”时,我改变了教材例题中用小棒呈现的形式,改用了画圈:如果用一个圈表示一个小朋友,要表示全班四十四位小朋友,应该画多少个圈?怎样画,能让老师很容易看出画的是不是正好44个圈?之所以放弃小棒而选择画圈,主要考虑到画圈的材料更具有生成性和结构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展开数学思维。生成性是指所有的圈都是学生自己画的,必然要思考“应该怎样画”,这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图象语言的过程;结构性是指如一个一个、一行一行对齐着画,那么只要数出第一行的个数,就能推断出下面几行的个数,而已经扎成捆的小棒无法进行类似的推断。在教学中,发现这一形式的改变,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一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很多学生都会数几十几的数了,让他们画圈表示出班级的人数,大大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学生的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二是在画圈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已经在练习数数了。学生呈现出了很多画圈的方法,反馈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一个一个、二个二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进行数数练习的过程,教学环节更为紧凑;三是学生主动探索、亲身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十个十个地画更能让别人很快看出有多少个,为理解掌握几十几的组成提供具体的教学图像语言的支撑,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找准教学起点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联系学生已有知识:长方形面积计算,将本课课题更改为《长方体若干面面积之和的计算》,从而将表面积计算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求几个长方形面积之和的形象概念。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在探究新知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手中的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并将它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描上颜色,如:四条长都描成红色的,宽和高分别

描成蓝色和黑色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把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后,学生通过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以及颜色的对比能够非常清楚地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转化为长方形的长、宽,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中各面的计算方法。

之后,我没有按惯例继续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而是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若干面面积之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试着计算已知长方体的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及六个面的面积之和,由于有长方形面积计算做基础,学生掌握此知识较为熟练。当学生交流出6个面的面积之和的计算方法时,我及时点拨:同学们,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如此设计,使学生的计算思路更加清晰,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我们必须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以教学理论作指导,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去除华而不实的外表,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主义,在新课程理念这根欢乐棒的指挥下,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一定会奏出一曲又一曲有效教学的华丽乐章!

【相关文献】:

[1]易良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2_.11

[2]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

[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2_

[4]孙敏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202_.2

[5]李静《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202_.1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

【内容摘要】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作为孩子心灵的启蒙者,一名小学老师,我们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钻研教学方法,要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内容方法动态情境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如果一堂课上得好,学生不仅知识掌握得好,而且应用自如。如果一堂课上得不理想,课后即使多花多少时间来“恶补”也是有限的。因而,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优秀的课是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的。”这句话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炬。作为一名孩子心灵的启蒙者,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准确地把握教材,掌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他们参与教学,勤动脑筋,自己探索新的知识、新的方法,甚至创造出新的知识,只有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所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个体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教师每一句激励的语言、每一个赞赏的眼神、每一个鼓励的手势等,都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说,更怕说错。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

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车间要生产144台彩电,工人们每小时装配18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144-18×5=54(台)。可是,一位女生在黑板上把算式列成“144÷18=8”,就做不下去了。坐在下面的同学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甚至还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做,真笨!”这位女生更是涨红了脸。为了给这位女生争得面子,我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转向那位女生说:“你做的并没有错,只是还没做完。”听了我的话,全班同学都愣住了,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我告诉学生,她这一步是先求这个车间装配完所有的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那么没有装配的就是18×3=54(台)。经这样解释后,这位同学很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由于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会到敢于发言、敢于表现都是光荣的,这样,同学们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利用熟悉的生活情景,建立类比联系。生活情景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历过或已被约定熟成了的过程回忆,它能带给学生共性经验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截断源头的做法表面上有缩短过程、提高效率的优势,但却抹灭数学的生动性和学习者的兴趣。实践表明:大多数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具体的“原型”。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把1平方厘米比作一个手指甲的面积;把1平方分米比作一个手巴掌的面积;把1平方米记作教室地板上四块磁砖的面积;把1公顷比作永昌小学的校园的面积。新知识可以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建立类比联系,又比如,在“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教学中,185+98=185+100-2,加98为什么要变成先加100再加2?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表演商场买衣服付款的情景,妈妈带了185元钱去商场买了一件98元的衣服,还剩多少钱?由于零钱不够,妈妈就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的钞票(应从18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应在原来的85元上加2元),所以,多减的2就该加回。这样抽象的简便运算获得了具体生活经验的支持,知识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去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圆的面积》一课时,在课的开始,我用课件显示一幅图画:用绳子栓住一只羊,绳子的另一端栓在木桩上,羊绕着木桩运动形成一个圆。这个动画情境很快吸引了学生,学生就会很想知道: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公式计算?它与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关系?有了公式怎样计算圆面积?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探究欲望,围绕探究目标一步一步展开。又如,教学比例尺时,我是用这样的问题引入的:我国陆地的占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么大的面积能画在大小不同的纸上吗?这个问题唤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再如,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求学生发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老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淘气的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毛巾,每条毛巾8元钱,最多可买几条?还剩多少钱?学生解答完后,老师接着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学生们找到了多种方法:

(100—4)÷8=12,(100—4)÷12=8,8×12+4=100。老师乘胜追击:“你们知道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商=除数。这种在真实情境中学得的知识,由于是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发现的结果,因此学生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关注动态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着平凡而密切的信息交流,并通过信息间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

要注重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还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点拨和调整,从而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教案设计的流程是创设“几个9是多少”的问题情境→想想“几个9连加”→写出“9的乘法算式”→编写“9的乘法口诀”。没有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9的乘法口诀我会背了。”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背了。我先是一愣,继而立马做出了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重新调整教学流程。于是,我用激励性的语言说:“你们真厉害,9的乘法口诀还没有教就会背了,还有不会背的吗?”果然,有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继续启发学生:“还有一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9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有的指着课本上的口诀教着,有的用笔在练习本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教着,还有的干脆你一句我一句教着背口诀„„学生会背口诀不一定就理解了口诀的来源和含义,于是我又将9的乘法口诀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说说每句口诀是怎么得来的,每句口诀中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口诀的含义。这一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起点,真心呵护学情,因动态生成而演绎精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试想,假如教师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不予理睬,或加以呵斥;假如教师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改变”,这一精彩的“动态生成”又如何捕捉得到呢?课堂上又怎么会有如此收获呢?由此可以得出,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五、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创造性地用教材。我们要思考: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又是什么?通过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从而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认识几十几”时,我改变了教材例题中用小棒呈现的形式,改用了画圈:如果用一个圈表示一个小朋友,要表示全班四十四位小朋友,应该画多少个圈?怎样画,能让老师很容易看出画的是不是正好44个圈?之所以放弃小棒而选择画圈,主要考虑到画圈的材料更具有生成性和结构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展开数学思维。生成性是指所有的圈都是学生自己画的,必然要思考“应该怎样画”,这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图象语言的过程;结构性是指如一个一个、一行一行对齐着画,那么只要数出第一行的个数,就能推断出下面几行的个数,而已经扎成捆的小棒无法进行类似的推断。在教学中,发现这一形式的改变,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一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很多学生都会数几十几的数了,让他们画圈表示出班级的人数,大大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学生的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二是在画圈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已经在练习数数了。学生呈现出了很多画圈的方法,反馈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一个一个、二个二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进行数数练习的过程,教学环节更为紧凑;三是学生主动探索、亲身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十个十个地画更能让别人很快看出有多少个,为理解掌握几十几的组成提供具体的教学图像语言的支撑,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找准教学起点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联系学生已有知识:长方形面积计算,将本课课题更改为《长方体若干面面积之和的计算》,从而将表面积计算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求几个长方形面积之和的形象概念。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在探究新知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手中的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并将它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描上颜色,如:四条长都描成红色的,宽和高分别

描成蓝色和黑色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把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后,学生通过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以及颜色的对比能够非常清楚地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转化为长方形的长、宽,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中各面的计算方法。

之后,我没有按惯例继续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而是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若干面面积之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试着计算已知长方体的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及六个面的面积之和,由于有长方形面积计算做基础,学生掌握此知识较为熟练。当学生交流出6个面的面积之和的计算方法时,我及时点拨:同学们,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如此设计,使学生的计算思路更加清晰,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我们必须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以教学理论作指导,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去除华而不实的外表,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主义,在新课程理念这根欢乐棒的指挥下,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一定会奏出一曲又一曲有效教学的华丽乐章!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