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有效性初探(合集)
编辑:紫云轻舞 识别码:24-96430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17 08:25: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有效性初探

立足文本,有机拓展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长兴县后漾中学 陈承元

【内容摘要】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成为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定开展的项内容,也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环节。由此,“拓展”几乎成为评价一堂课有没有遵循新课改理念的一个标志。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部分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进行思考,并对之进行再认识和探索实践。【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拓展 误区 认识 实践

一、现实思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存在一些误区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是语文课程资源观的一次蜕变,对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个有力的助推。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运用课外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语文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许多教师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不再囿于文本,且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然而,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的理念,为延伸而延伸,因此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笔者认为,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文本拓展脱离文本。

文本乃语文课堂教学之根本,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在课堂上尽可能多拓展,似乎不这样做,就无法显示自己对“新课标”的领悟,正是受此误导,在语文课堂中,往往造成刚打开课本就草草收场,文本解读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学生尚未曾领略文本,就往课外延伸,造成了“摆样子、走过场”现象,而文本则成了摆设,这样的拓展,非但没有起到反哺文本、夯实课堂之功效,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造成了文本教学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学生情感的深入体验。

误区二:文本拓展追求形式化。

随着拓展延伸的不断升温,拓展形式越来越丰富,课堂上是否有拓展,拓展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为了标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崇尚现代多媒体的运用,资源连接四通八达,精美图片大量堆砌,华而不实,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阅读。这样做的结果是把文本的拓展延伸当成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招牌,使拓展变成了一种“时尚装饰品”,许多延伸拓展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联系,缺少整合,只求一种花里胡哨、轰轰烈烈的热闹。这样的文本拓展盲目追求形式化,无实效性可言,只是教师作秀罢了。

误区三:文本拓展缺乏语文味。

语文课堂姓语,语文味就是语文教学最本色的味道。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拓展,也应该让它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浓浓的语文味就源自于文本。可是在语文课堂中,有的教师过分追求人文性而丢失了语文的工具性,只顾“道”而丢掉“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感悟就成了蜻蜓点水,探究品读也是走马观花,忽视了对语言的咀嚼品味,不能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造成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语言美的缺失。这样,不仅钝化了学生思维的灵敏度,情感熏陶也成了纸上谈兵。

误区四:文本拓展生拉硬扯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实践还缺乏有效经验,在实施拓展时便出现了盲目的生拉硬扯的现象。课堂教学中似乎不拓展,课就不丰富;似乎不拓展,课就不大气,于是有限的课堂内,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或者片面理解文本拓展:进行一些说话、阅读、写作训练;或在课堂上将问题一个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都蜻蜓点水,学生一下子难以掌握;于是,语文课成了杂烩课、拼盘课。这样做,不仅影响语文教学基本任务的完成,也影响学生情感的深入体验。

针对以上一些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拓展延伸的误区,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在于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作必要而有效地拓展,以实现学生学习上质的飞跃。

二、理性认识:对语文课堂有效拓展延伸的解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要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教材不是孤本,教学需要拓展。关键是如何拓展?哪些资料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些资料在什么环节取用和投放?在这个环节上到底是做垂直的纵深拓展,还是做水平的横向拓展?今天,有了网络与搜索引擎,不怕没有资料,就怕资料太多,关键是看拓展的内容与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是否有紧密的联系,与课文之间是否存在着“互文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一般有两种方式: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反之,语文教学中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也有助于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刻感悟。但在具体的运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文本。

我们要以“文本为主,拓展为辅”,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局限,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切不可舍本逐末。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文本,遵循文本,做到拓展延伸的内容与文本息息相通,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我们要谨记,只有文本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拓展延伸只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入挖掘教材、紧紧扣住文本。

2.紧扣目标

语文拓展的方向途径无限广阔,我们该做出怎样的选择?这就要看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航标,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做到三个维度的统一。一堂好课,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师课前要对教学目标了然于胸,这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必须最有利于达成本节课特定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延伸。否则,再精彩的拓展,也只是一种表演或作秀。

3.联系生活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紧密联系,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超越文本,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主张设计真实、开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生的探索、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这样,不仅能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拓展延伸。

4.拓展有度。

语文课堂里的延伸必须适度,这个度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拓展延伸的内容难易适度。题目太难或太空泛学生都无法完成,即为无意义拓展。二是拓展延伸的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为此,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活动,抓住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学一学见好就收,拓展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文本,以致本末倒置,让人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到头来只落得个为她人作“嫁衣裳”。

三、实践尝试:寻找语文课堂中有效文本拓展延伸的切入点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并结合其他同行的有效做法,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从语言品味处切入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目标。从语言的学习角度看,文本的语言教学 要遵循一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首先是语言感受和语言积累过程,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文本语言的美,逐步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其次是语言感悟和语言内化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目、口与耳、心同步进行体验,品味和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最后是语言模仿和语言表达过程,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并落到实处,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及对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如《观舞记》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优美散文,她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所以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两个环节:

1、寻找文中描写舞姿的语句,品味语言特色。

2、在品味的基础上进行练笔。

师: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多种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自己朗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一句,这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卡拉玛跳舞节奏变化极快。

生2:我喜欢“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一句,这句表现了舞蹈轻捷灵活的特点。

生3:我喜欢“我们看她忽而……,忽而……;忽而……;忽而……;忽而……;忽而……。”这里作者连用六个“忽而”细致地描绘舞蹈者的神态变化。

生4:“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写得很精妙;冰心奶奶观察细致,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现了精彩的表演过程,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

师:你在电影、电视、生活中一定看过许多好看的舞蹈表演,请你模仿课文的写法,描绘一下你所观赏到的舞姿。

生1:舞者身着洁白绣红梅舞衣,手持一柄桃红的绢扇,随着轻快、明亮而又平和的背景音乐缓缓奏出,舞者自如地挥动手中的绢扇,轻迈舞步,舞蹈的动作干净利落,却不失高雅。

生2:她身材婀娜,轻灵的脚尖舞步使她象一片羽毛,一朵浮云,一个洁白透明不愿驻足大地的精灵。纤细的罗衣从风飘舞,缭绕的长袖左右交横。络绎不绝的姿态飞舞散开,曲折的身段手脚合并。

生3:她的指尖划出令人痴迷的弧度,旋转在寂寞的边缘。头发与裙角在午后微弱却依旧温暖的斜阳中飘散,仿佛全世界都投入到韵律中。

„„

(二)从情深意浓处切入

新课标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而情境乃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趣与境界。语文教学为了突出学生的个性感受,就要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让学生能真正进入作品的情境,感知文本人物所处的环境,体验人物的切身情感、揣摩人物的真实心境,再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把文本、情感和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情感和体验,最后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也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类似感情。

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在分析了父亲的背影后,我深清地告诉学生们:世间的爱有万千种,惟有父母的爱最为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我的同学们,朱自清父亲因其“背影”而不朽,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说点或写点什么送给我们的父亲(母亲)?(播放动画背影音乐《懂你》)

生1:我的母亲操劳奔波,整天为我忙这忙那:我生病时,她端茶送水,日夜看护;我远行时,一路叮咛,买各种好吃的,当然也包括橘子……对我充满了关怀和爱,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宁愿自己过得苦一些、累一些。可是,我却常常对她的爱熟视无睹,常常把这些爱当作是我应得的。而如今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我深感后悔遗憾,在这我想真诚地对母亲说一声:“我最亲爱的妈妈,女儿爱你!”

生2:我想对我的爸爸说:“爸爸,为了我们这个家,您太辛苦了!请您保重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您对我的期望很高,我会好好努力的,请您放心。”

生3:十三年来,我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虽然曾经渴望离开他们的“保护”,欲自由自在,虽然曾经觉得他们“路上小心”、“当心着凉”之类话有些罗嗦,但是,我现在已经长大懂事了,我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感激,懂得了亲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它是发自内心的、人世间最美丽的感情。

„„

学生质朴、深情的语言,让教师感受到了他们对深沉而又伟大的父爱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颗和作者一样的感恩之心放飞他们的思绪,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操。

(三)从感悟人物形象处切入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丰满人物的形象来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在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文本,丰满作品人物形象,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作品语言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对人物形象等进行拓展挖掘,这样的拓展有利于训练学生想象和综合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台阶》一文时,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父亲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清晰。此时,我请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摄影记者,走进小说中父亲所在的村庄,为父亲拍一张“特写”,并选取一个最能反映父亲特点的拍摄角度。这一具有创意的体验方法,引起学生极大地兴趣,纷纷兴奋地交流起来。

生1:我的照片是黎明时拍摄的,天还没亮父亲就起床,去新屋那里踏黄泥。天寒地冻,生2:我要拍的背景是刚造成的新屋,父亲站在台阶前,局促地抄着手,青黑的脸上露出生3:如果我是一名记者,我只拍父亲的脚,“肢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

本课中,教师借助捕捉“特写镜头”的方法,让学生从非常抽象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进入到直观的现实情境里去,去更深刻地感悟人物的形象。学生也学会了在文本中捕捉丝丝细节,进一步获得了对作品中人物及主题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四)从文本空白处切入

语文学习内容综合、开放,这就要求教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在延伸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拓展思维的广度,拓宽文本的深度,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有效的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成功的教师不仅能在精心的预设下生成精彩,还要善于在文本中的空白处挖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有些文章结尾戛然而止,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这也给学生对后文的发展思索带来了机会,可以启发学生对后文发展作合情合理的想象,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父亲的身影瑟瑟发抖。

了尴尬的笑。一定要抓拍到“尴尬”的笑。

和泥土。……这双肢是洗不干净的……”而且要是一张大特写。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完最后一堂课后,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猛醒,笔者从此处切入进行拓展,要求学生根据此时人物的性格特点,续写一个片断:小弗郎士在回家途中,再次看到早上的景物(包括普鲁士士兵练操和布告牌),他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1:早上的时候天气这么好,一到下午天就暗下来了?哦,我想,连老天都为我们报不平吧。路边,画眉还在叫着,但音调怪怪的,难道画眉也通人性?草地上,那些普鲁士兵坐着聊天,他们的笑声真让人厌恶!布告牌边人少了很多,我走过去。“阿尔萨斯和洛林已战败,归普鲁士所有,所有学校只准教德语....”看到这些字,我的拳头紧紧攥着,真想把它撕下来!

生2:小弗郎士看到早上的布告栏前又围了许多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母亲还在家等着我呢,我得赶紧回去,我没时间去看它,那又有什么好看的呢,普鲁士的侵略军都在这里练兵了,一年多来,那广告栏里不知道传出了多少坏消息,这一次也准没好事!让它见鬼去吧!„„

(五)与同题材文章比较处切入

文本阅读就是通过不断地感知、品味、比较、思考、探究来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文本,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1、进行横向比较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如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后,推介阅读《胡适自传》的另两篇《先母行述》和《乡村母亲和博士儿子》,引发了学生更为深邃的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了解母亲的为人、教子的方式,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进行纵向比较

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如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后,亦可进行纵向比较,可将同题材的文章肖复兴的《母亲》进行比较。宁波的徐赛儿老师也是利用了《孤独之旅》与《前方》两篇文章,将其中相关语句作适度的引用,将其作为课堂设计和内容上的引领:

①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矿野呢?——揣摩杜小康的心里变化。

②前方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从哪些字词上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

在对比阅读中,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人物的认识,对主题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六)从文本的深度解读处切入

语文课堂内容的有机拓展是相对于浅尝辄止而言的。拓展的内容可以是着眼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比如作者、背景的知识介绍,也可以是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表达。在202_年浙江省优质课展评上,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设计:

《孤独之旅》的最后——当杜小康仰望星空,他的眼睛会怎样,想象一下那副画面。//让沿途的风景述说你内心的情感,用诗意的语言写下你诗意的成长之旅。

《唐雎不辱使命》——找一个字代表唐雎的形象,(士)//何谓士,曰:“ ”。《破阵子》——用一句话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就其中的某个方面,用“可 字开头写一句话。”

《杨修之死》——杨修死后葬于黄山旁,只有墓碑一块。请给杨修写一点文字(可以用墓志铭或挽联的形式)//教师出示自己的读后感《假如谦逊与宽容牵手》。

《武陵春》——曾经那么幸福,休闲的女子,如今为何愁肠百结呢,请你用“你若问我愁几许,只因 ”的句式写写诗人内心的独白。

以上的这些有机拓展的内容均是在课的最后,再创情景,再造形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或感知人物的内心、体悟作者的情怀等,以锻炼学生的有效思维为目标,以语言表达为载体,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把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充分地挖掘出来,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效的。

总之,“拓展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堂拓展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要达到有效,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立足文本,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有效地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铺桥引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一贯.《语文教研案例论》 4.《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5.《课堂教学》丛书

宁波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孙春成 语文出版社

倪文锦.王铁军

第二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过程中,往往发现我们就是没有把握好这40分钟,课堂实效性低。怎样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第一、上课前要备好课,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在听课的过程中,特别是临时听课(在我们学校称之为推门听课),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过程混乱等现象。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上课的老师没有备课或者是没有备好课。这样的课堂怎样可以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呢?所以我认为,备好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第二、要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常常听到或者从书刊上看到,一些专家学者痛批我国的教育落后,吹捧西方教育的民主。他们所描述的西方的课堂是学生喜欢怎么坐就怎么坐,座位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布局,孩子们上课时可以自由走动……很明显,这些专家学者们认为这才是理想的课堂,也许他们希望我们的课堂也是这么理想的。有些老师学习了这些权威的观点,也去建构自己的民主课堂了。在这里,我要提出疑问,这样的课堂,如何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呢?我认为,上课还是应该有上课的样子,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保证课堂的参与率。如果学生坐得东歪西倒老师不管,学生开小差不听课老师不管,这样的老师简直是不负责任,不称职,误人子弟。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需要教师时时刻刻地提醒,从细节入手,常抓不懈。

第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创设互动的课堂。

课堂实效性高的课应该时互动的,学生学习参与率高,学习热情高的。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老师上课的时候,旁征博引,雄辩滔滔,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教学活动变成了独角戏。这样的课堂,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参与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法陈旧,还停留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实效性高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互动学习中参与课堂,掌握知识与技能,懂得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组织互动的课堂,不是老师唱戏学生听戏,而是师生同台,每个人都有戏。

以上是本人对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做法。要提高课堂实效性,还有很多因素,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实践、总结。

第三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下午好!谈到讲座,我愧不敢当。因为那是教育专家的事。我今天只是从个人教育教学角度出发,谈一谈个人在最近上网时,看到的或者说是悟到的一些想法,今天和大家分享。为了不打扰各位的下班时间,我会在4点30分准时结束。

首先,我想谈一谈话题的由来。我记得去年刘老师和潘老师分别谈了有效语言和有效教师。今天,我想接着谈有效这个话题,就是有效教学。202_年扬州教育博客第三届教师风采博客大赛第二期话题:

(幻灯片)6月12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五严”规定,以全面动员和部署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着力健全和完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8月26日,市教育局发布《扬州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八严禁”规定》,对五严规定进行具体要求,并召开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大会进行全面宣传部署,全力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教育新政的出台最主要的就是要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减负绝不能降质,减负更应增效,作为教学一线教师,更高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益,更好的指导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与生活,将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本期话题:“规范办学行为,如何向课堂要效益?”

附:扬州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八严禁”规定

一、严禁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各中小学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不得挤占非考试科目课时,不得减少体育和艺术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得在课堂教学、作业练习、考试命题中超出课程标准增加学生学习内容,加深学习难度。不得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违教育规律的竞赛和不当竞争。高中学校不提前分科分班。学校课表要上墙、上网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地要对本地区各学校课表进行汇总备案,供各级督导检查时查用。

二、严禁延长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坚持“健康第一”,切实保证师生法定休息权利。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指列入学校课表、由教师以班级授课为形式的教学活动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不得强迫非住校学生上晚自习。住校生晚自习每天不超过2课时,由学生自习或做家庭作业,严禁用来组织文化补习或考试。

三、严禁超量布置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各校要加强作业管理,努力提高作业布置的质量,不允许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不允许以高强度的作业量惩戒学生。

四、严禁挤占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不得削减或者挤占体育课时。要保证学生必要的睡眠时间,小学、初中和高中每天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

五、严禁组织学生节假日集体上课。中小学任何年级都不得利用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集体上课,或以补差、提优等形式变相组织集体上课。

六、严禁违规组织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各地各学校要规范中小学考试科目,从严控制考试次数。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每学期只进行1次考试,其他学科可进行一次考查。初中每学期考试次数不得超过2次,要严格控制考试科目。小学、初中不得组织县(市、区)统一的学科类考试。

七、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重点班。深入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种名义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班、快慢班。

八、严禁举办或与校外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文化课补习班。中小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举办或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文化课补习班。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将校舍、场地租借给社会办学机构办学,禁止中小学教师私自到社会办学机构兼课,坚决制止有偿家教。

当时,我看了这个话题,心情很沉重,应该说,我们十几年的老思想、老方法已经下来了。一时半会可能还难以转变。后来有很多教师在博客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下载了几篇,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读了。

第二期:“规范办学行为,如何向课堂要效益?”

(1、)天山夜话的blog 推荐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挥者,学生是课堂教学参与者,师生“琴瑟合奏”才能奏出共鸣;师生互动方可显现精彩。作为教学一线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益,更好地指导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与生活,将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向课堂要效益,首先是教师认真备课。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虽然表现形式可以各异,“教无定法”,但是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既定的。教师在授课之前要精心备课,尤其要备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讲课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在许多地区成为学习的典范,其实,其中有许多做法,大家以前都曾经尝试过,只是没有把好的做法制度化,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每一节课的“导学案”实际上就是需要老师认真的备课,研究学生在预习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入课外知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等级的问题,让学生自行预先解决,将课堂变成学生对自己“预习”成果的检验场,学生自然兴趣十足。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就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带着收获进入课堂,就使“我来看”变成了“看我的”。疑问得到了答案,收获得到了肯定,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课堂效益水到渠成。

向课堂要效益,其次是学生积极配合。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教师的教学不能曲高和寡。以往的教学,往往过分倾向于教师自身对课堂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的讲解,虽然辛苦,但往往是自我陶醉,无人欣赏。再者,我们过多强调教师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跟在教师的指挥棒后,围绕着老师的思维转圈,场面好看,内容单一。其实,要想有效益,光有教师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学生也必须学会学。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一堂精彩的课,必须要有学生的思维。曾几何时,教师将讲台当作了“演讲台”,只顾自己喋喋不休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满堂灌”的结果导致的是学生对课堂的厌倦,对学习的疲劳。如何才能做到教师在前面表演,受众——学生自愿接受并且融入其中呢?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解决教师一直将自己完全或者只是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扮演,而必须是和学生共同探寻、共同研究、共享成果的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不能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可小瞧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向课堂要效益,还需做好课后的文章。“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个教师要真正把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做好,做上层次,其实功夫在课后。教师的成长需要周期,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我们经常羡艳于有经验的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其实这些有经验的教师并不仅仅在学科知识上下了一番功夫,更多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因此,要向课堂要效益,教师的知识水平要高。教师要多读书,多研究,没有课后的教学常规的管理,没有对班级学生的理解,就不会有课堂欲擒故纵、信手拈来的熟稔;没有课后的大量阅读,没有对专业知识的精益求精,就不会有课堂娓娓道来、轻车熟路的大气;当然,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没有对学生满腔的爱,就不会有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典范,如果自身不学习,是很难教出会学习、爱学习的学生。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充分告诉我们,教师必须要多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样告诉我们教师必须要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才能浇灌出茁壮的林木。

课堂45分钟的时间,稍纵即逝,作为教师,希冀在短短45分钟时间里将毕生的研究、学识在课堂45分钟内展现毕露,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但是教师的确能够在课堂里,挖掘学生潜能,倡导自主学习,提供展露平台,让学生从中受益。

(2、)邵龙霞的博客:

8月下旬,扬州市教育局发布《扬州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八严禁”规定》,对省厅的“五严”规定进行了具体要求,并召开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大会进行全面宣传部署,全力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教育新政的出台最主要的就是要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减负绝不能降质,减负更应增效,作为教学一线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做一点课前准备。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为了提升课堂效益,作为一名老师要全面解读教材,明晰教学目标,营造对话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我们在课前就要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下标准:我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我应该怎样去教?我应该落实哪些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以及让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课前的充分准备,是为了课堂的最大收益,我一直追寻着这样的阳光课堂——“互动广,思维活,收获大”。

二、多一点课后思考。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这一节课教学有效吗?”要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从下面三点着手进行思考,即“发现一个亮点,找出一点问题,探索一种方法”,通过对不同教学案例的研究,深入探讨有效教学的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反思中,教师已有的经验会得到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课堂会像一块久经雕琢的美玉,令人赏心悦目。

三、读一点儿童文学。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强烈的学习意识,读书应该成为老师的生活方式,就像呼吸一样简单自然,一个小学老师当读这样四类读物:教育理论、经典名著、儿童文学、报纸杂志。尤其提倡小学的老师要多读一点儿童文学。好的儿童文学,是值得一个人从8岁看到80岁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是很了不起的,他们会把一种很大的东西放在一种很小的东西里面,把一种很深的东西放在一个很浅的东西里面。即所谓的“浅语表深意”。读一点儿童文学,这是一种回归,向人类的来处和根部的回归。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呼吁要“蹲下来”看儿童;新课程更是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对于儿童文化、儿童世界和儿童的需要,我们依然非常陌生,我们依然习惯用成人的眼光看待、理解儿童的一切。而阅读儿童文学是教师和儿童一起体验来自阅读的欢乐和感动,这样,教师不仅会拥有一条与学生沟通的最直接心灵路径,还会收获一份抚慰自己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

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 课堂教学有效性”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这三个指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

第一,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原有基础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静态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

第二,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第三,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如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

第四,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从教的层面说,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深刻。深刻不仅意味着看懂教材,更要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独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广博。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启发。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

机智。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

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绝招。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举例语文教学: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课前)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备课的广义概念及要求。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上课)

(一)识字教学。

(二)阅读教学。

(三)口语交际。

(四)习作教学。*多元性评价。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上课)

(一)得法策略。

(二)得乐策略。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第四篇:教学有效性

“教得对”,才有“教得实”和“教得好”---一谈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的两难问题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有所不同,幼儿园教育必须解决一个两难问题,那就是“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这两个方面,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幼儿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既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又要让自己教得有效”,前者主要为的是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后者主要为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

“让孩子玩得开心”其实并不困难,给儿童越多的自由和空间,他们就玩得越开心。在幼儿园教育的操作层面上,要求教师做的应该是真正明白什么是儿童游戏,要给与儿童足够的时间去游戏,要给与儿童充分的自由去游戏,要让儿童自己去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游戏;不要只是以教师的意愿去要求儿童游戏,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儿童游戏,不要刻意地让儿童游戏去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中或多或少有游戏的成分,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比中小学需要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需求;“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明白“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还要把握“如何去教”,即在该教的时候不要错失机会,在不该教的时候不要去干扰儿童的学习。幼儿园课程林林总总、种类繁多、纷繁复杂,各种幼儿园课程在“为什么要教”,“教什么”以及“如何去教”等方面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在一个幼儿园课程或一个教学活动中,儿童游戏的成分越多,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把握就越困难。由于编制一个能够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懂得课程原理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因此要求大部分教师通过编制幼儿园课程去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几近是不可能的;在幼儿园课程操作层面上,要求大部分教师做的应该是如何去有效地实施经由严格审查和精心选择的课程。

只要是教育机构,只要有教师,就一定会有教学,就一定会将教学放置在最重要的地位之一,就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幼儿园教育也是这样。

“教得对”是幼儿园教学的底线

对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在思考和评定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时候,前提是“教得对”,然后才是“教得实”、“教得好”;在思考和评定幼儿园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起码需要做到的事情就是,“让不会教的教师教不坏,让会教的教师教得更好”。

“教得对”、“教不坏”是对教师教学最起码的要求,舍此要求,那么对课程和教师发展的所有问题都是免谈的,对所有有关问题的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教得对”、“教不坏”是教学的底线,“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教师是要追查社会责任的,对幼儿园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也是要问责的。

原先,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得对”、“教不坏”的问题并不突出,或者说,“教得对”、“教不坏”的问题并非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由于课程一统化而带来的诸多弊端,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师实施的课程是资深专家精心编制的,是由各方有关人士严格把关和审定的,只要教师在实践中不出现根本性的“走样”,不用担心因为课程而会出现大的差错。

而今,由于群众性地搞“园本课程”,幼儿园教师和园长不管是否有此资质和能力,都被要求自己去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于是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教师教学的底线经常被打破了,换言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事情时有发生。在一个医院里,医生的误诊和误医是医疗事故;在课堂里,教师“教得不对”或“教坏了”是教学事故。在医疗机构里,医疗事故是不可容忍的,是要追究责任的;在教育机构里,教学事故也是不可容忍的,也应受到追究和处置,不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在幼儿园中,屡见不鲜地出现“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教学事故,看似问题出在实施教学的教师身上,其实幼儿园教师是无奈的,无助的。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涉及对幼儿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的把握,涉及对知识的价值等方面因素的判断,涉及对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优先性的顾及,涉及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等等,这是非常专业的工作而非儿戏。让大部分教师都去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活动,经常出现“教得不对”或“教坏了”的教学事故是必然的,因为这样做并非大部分教师力所能及。

社会应对幼儿园处处存在、频频发生的教学事故追究责任,而且必定会对幼儿园处处存在、频频发生的教学事故追究责任。看似应对教师和园长追究责任,但是实际上应该追究责任的是幼儿园的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评估部门,因为正是它们,要求和监督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必须去做这样的事情,而教师和园长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不会做的,而且本来就不是他们应该做的。

“与别人不一样”应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吗?

“教得对”与“教得不同”原本不是一对矛盾,“教得不同”应在“教得对”的基础上发生,只有“教得对”了,“教得不同”才可能会有意义。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教得对”是底线,“教得好”是目标,无论是“教得相同”还是“教得不同”都是手段,是为达到“教得好”这一目的服务的。

也许是为了强调教学的创新,不少地区都在推行所谓的“同课异构”,期望通过这一手段,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这样的思路兴许来自对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等特征的认识。

“同课异构”对幼儿并不存在任何意义,因为哪怕教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设计了多个高质量的不同的教学活动,对一个幼儿而言,教学中能用的只有一个,教师们在这方面的求异性不会给幼儿带来什么好处。由是,“同课异构”的价值预期只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益。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学习滑冰,不同的人学习滑冰会有不同的预期,会运用不同的策略、手段和方法,会经由不同的过程。具体地说,初学者先要在冰场上站得住,倒不下;经验不足者先要在冰场上滑起来,滑得稳;有一定经验的人则要在冰场上滑得快,滑得有点感觉;而只有比较专业的滑冰运动员,才会有自如、自由的感觉,他们可以求异,可以在感觉的水平上切磋滑冰艺术,做出各种带有个人风格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由此,对大部分的滑冰者,主要做的事情是模仿,主要是“同课同构”;对小部分的滑冰者,可以做的事情才是创新,可以是“同课同构”,也可以是“同课异构”。

在幼儿园教师中,特别是在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幼儿园教师中,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活动,若能保住底线,或许未尝不可,因为这样做或许能加深教师对教学的理解。问题是以“与别人不一样”作为所有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导向,为求异而求异,那就会产生问题了,特别是会产生触动教学底线的问题。

一般而言,经常被幼儿园教师采用的教学活动,常是经由课程编制专业人员精心设计,经由幼儿园教师们实践的活动,一般不存在突破底线的问题。要设计和实施与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有三种,其一是设计了比原本活动更好的活动,其二是设计了一些尚可采用的活动,其三是设计了含有错误的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设计和实施“与别人不一样”的教学活动,在少量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中,前两种可能产生的结果还常能看到,对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而言,看到的更多是第三种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若幼儿园教学是一个百花争鸣的舞台,或者是一个比试武艺的校场,那么“同课异构”这一类的事情也许会有些意义,因为它能激励艺人和武士去“出类拔萃”,去“出人头地”;因为它能有益于“伯乐”相中“千里马”。但是,幼儿园教学不是舞台和校场,它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幼儿园中每一个教师必须做的事情,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做好的事情,是由不得任何一个教师可以出差错的事情。那么,将“同课异构”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导向或评价依据,这样的做法其意义又在何处呢?

近年来,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是对幼儿园教学出现的过分自由化和随意化趋向的纠偏,这是对社会、家庭和儿童负责任的态度。作为幼儿园教师或园长,在幼儿园里哪怕有再多的事情要去做,哪怕有再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都不会比确保教学不出问题和错误更为重要;作为各级幼儿园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哪怕有再多的工作精神要贯彻和落实,哪怕有再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也都不会比确保基层有幼儿园教学不出问题和错误更为重要。

第五篇:课堂有效性

课堂有效性

【摘要】

本文主要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改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谐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协调良好的生生关系,发展和谐课堂;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和谐课堂,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活泼、更自主、更和谐、更有效。

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科,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极大的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发展。语文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经常听到不少同行抱怨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奈,总感觉自己很花大力气去上课,结果总是收效甚微,甚至吃力不讨好,这点不少同行都深有同感。教师无奈,学生厌学,形成恶性循环。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如何提高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峙的态度。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 础,而要创设和谐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从事教师职业,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传统的课堂教学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现代的课堂教学则要求一改这些做法,它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引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如果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而自己却袖手旁观,不做任何的参与、点拨这也体现不出师生的合作性,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应充满民主精神,教师要重审师生关系,并确立民主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师生是一种交往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作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如授《桥》这篇课文时,课堂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读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什么事?(2)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3)在保护藏有秘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中,你举得伯诺德夫人一家谁的贡献最大?

课堂上,我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并阅读文章后,让他们畅所欲言。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我并没有说“好”或“不好”,而是引导他们结合 文本有根据、有条理的阐述。

二、创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见,要改变这种学习语文的氛围,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此,我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创设阅读悬念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学”“好学”的欲望。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先在黑板上大大方方地写上“亲人”两个字,并叫学生有感情齐读,接着我问“什么是亲人?哪些人可以成为亲人?”“课文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并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 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回答和极大的兴趣,并制造了他们阅读的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人入胜

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可以激发学生澎湃的情感。而这单凭教师一张嘴两支粉笔是难以做到的,要结合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充满浓浓离别味的文章。如何让学生体味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呢呢?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抗美援朝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中朝两国军民的共同浴血奋战深情厚谊,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课堂气氛。

3、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如教《包公审驴》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课本剧表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

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课堂教学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的基本属性是社交工具性,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和文字作为工具去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发展自己,贡献社会。因此,语文课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以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为核心。如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口语训练、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这一点在高年级要求较突出。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参考书目】

1、《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年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3、《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韩雪屏 王松泉 王相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 社 1999年 7月

5、《教育学新编 》 徐学莹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效性初探(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