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呼兰河传》教案设计
《呼兰河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重点:学习习近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以此来感叹自己已经失去童年,无法追寻了。每一个人在回想起童年时,总觉得美好,值得怀念。同样,每一位作家,无论他的个性如何,他作品的风格如何,对童年的描写总是欢喜的,天真的,充满孩子气的。我们看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少年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萧红,鲁迅的好友,著名的女作家,在《呼兰河传》中,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她呢?
二、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三、关于作者: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四、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五、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1、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她的童年生活)
2、主要人物是谁?各自的年龄有多大?(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了,“我”四五岁)
3、地点在哪儿?(祖父的后花园)
4、能大概看出是在什么季节吗?从文章的哪里得知?(春夏;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
5、“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受如何?(喜欢、怀念)
6、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7、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8、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机勃勃、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自由)
9、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的人呢?举例说说。
六、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尽量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结合具体细节和情节说说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响?
二、品味语言
1、读第28自然段,体会十一个“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前三个“就”,表示强调的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
2、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有表现力的词句,设置有意义的问题。
3、小结:本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切地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情。用字造句,充满儿童的稚气和欢愉。语言清新活泼,笔触所至,皆有灵气。
三、提高与拓展
1、园子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活泼的、自由的,园子里的人也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自由的。人与动物、植物一道,共同体现出了生命的美。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好,多么值得渴望,多么让人怀念啊!
讨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回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
2、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的生活。
3、很多人去过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都觉得平淡无奇,根本没有鲁迅描写的那样让人心动;同样,如果现在给你机会去一下萧红笔下的后花园,也许那些事物根本没有她所描写的那样鲜活有灵性,这又是为什么?
许多人的童年都有这样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不知道成人世界的各种忧患与烦恼,所以无忧无虑,能在一片小天地里寻求快乐,别无他求,幸福无边。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奔波时,往往会怀想童年,所以童年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感觉,才会那样鲜明而富有朝气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理解,讨论全文的主旨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五、课后语文活动
1、阅读萧红《呼兰和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2、回忆你的童年,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
第二篇:《呼兰河传》教案设计
《呼兰河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重点:学习习近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回忆童年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幼时记趣》)这些作品中对童年的描写都是欢喜的,天真的,充满孩子气的。
二、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三、关于作者: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四、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五、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1、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她的童年生活)
2、主要人物是谁?各自的年龄有多大?(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了,“我”四五岁)
3、地点在哪儿?(祖父的后花园)
4、能大概看出是在什么季节吗?从文章的哪里得知?(春夏;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
5、“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受如何?(喜欢、怀念)
6、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7、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8、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机勃勃、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自由)
9、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的人呢?举例说说。
六、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尽量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结合具体细节和情节说说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响?
二、品味语言
1、读第28自然段,体会十一个“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前三个“就”,表示强调的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
2、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有表现力的词句,设置有意义的问题。
3、小结:本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切地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情。用字造句,充满儿童的稚气和欢愉。语言清新活泼,笔触所至,皆有灵气。
三、提高与拓展
1、园子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活泼的、自由的,园子里的人也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自由的。人与动物、植物一道,共同体现出了生命的美。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好,多么值得渴望,多么让人怀念啊!
讨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回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
2、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的生活。
3、很多人去过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都觉得平淡无奇,根本没有鲁迅描写的那样让人心动;同样,如果现在给你机会去一下萧红笔下的后花园,也许那些事物根本没有她所描写的那样鲜活有灵性,这又是为什么?
许多人的童年都有这样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不知道成人世界的各种忧患与烦恼,所以无忧无虑,能在一片小天地里寻求快乐,别无他求,幸福无边。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奔波时,往往会怀想童年,所以童年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感觉,才会那样鲜明而富有朝气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理解,讨论全文的主旨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五、课后语文活动
1、阅读萧红《呼兰和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2、回忆你的童年,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
第三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女作家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作品写于1940年,发表于1941年,而作者萧红于1942年逝世,时年31岁。不知道在我们生命将终止的时候,我们会留恋的是什么,是青涩的爱情,完满的婚姻还是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在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一生中,她把美好与留恋赋给了童年,而这童年的美好又多半展现在了作品《呼兰河传》之中。
呼兰河共七章,写了呼兰河的民俗风情,呼兰河人的各种生活,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有二伯的故事,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的故事等,都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描述的,与作者童年最密切相关的是作者和祖父在一起的甜蜜时光,祖父的爱像春日的阳光,照耀着作者的童年。
后院有一颗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别的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颗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
这是节选自作品中的一个片段,祖父就是作者童年的玩伴。
和祖父在一起的时间那么美好。祖父不在乎作者小时候的任性,变着花样给她做吃的,烤乳猪,烤鸭,煮苞米,教她背诗,为她讲解意思。在祖母去世后,祖父就带着她住。那是一个封建没落的地主家庭,父母把爱给了弟妹,对作者来讲,祖父的爱构造了她童年的天堂。
作者的童年是美好而孤单的,我们的呢?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我们的童年里,也是这样的,花的红,柳的绿,蝴蝶的纷飞,玩伴的嬉闹,点缀着白纸一样的时光,它是我们记忆里最柔软的部分。童年是我们窖藏的葡萄酒,时光越是流淌,它越是醇香。
《呼兰河传》不是一部让人读完觉得愉悦的作品,而是一部让人读完觉得沉重的作品。农村人的愚昧、落后、无知尽显其中。她在思考人生性,它在辨别是非,它在寻找存在的意义,它也在呼唤生命里的温暖。
我们对生命的希望、失望、绝望;我们对不熟知事物的好奇、胆怯、迷惘;我们对无法判定是非的观念的质疑、反抗、屈服。《呼兰河传》不是圣经,给不了我们太多的哲理,但它也不逊色于任何哲理名著,因为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思考生活、思考生命、思考什么才是幸福的定义。
第四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6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3-18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永宁县李俊中学:谢辉 教材分析:
本文是萧红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整部作品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有的只是一股笼罩全篇的所向披靡的文化批判力量。这里存在着两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参照的艺术世界:一个是以后花园、祖父和“我”构成的温馨世界;另一个则是与这个温馨世界相对立的冷酷、丑恶的世界。在前一个世界里,祖孙二人在花园里自由自在的养花、种菜、读诗、游戏,人性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而另一个世界则被“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主宰着,他们借助风俗文化的力量施展威力,让呼兰人只把希望寄托在阴间和来世。在各种节日庆典和民间集会上,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盛举都是为鬼而做而非为人而做,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会,也不过揩油借光的意思,人们不难看出作品的文化批判锋芒来源于“五四”传统。
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小说中的后花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在这里,她自己就能找到快乐,在作者眼中,园里的一切都有着神奇的生命力,所有的植物和小动物都在“动”,表现出儿童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那个后花园走出来后,作者历经国难家愁,流亡生活与感情波折让她漂泊孤独的心回到了故园,怀想无拘无束、自由纯真的童年生活,故园便如同天堂。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及向往自由纯真生活的情感在作者鲜活灵动的笔尖下流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谎花”“蚌壳”、“蚂蚱”等词。2.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学情分析:
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是一篇童真童趣很浓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是他们学习的凭借,且文本内容浅显易懂,要在鲜活灵动的语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处。经过三年的教与学,教师基本上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通过文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自身素养深入感知文本,并在更高层次上来领悟和运用文本知识。所以,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做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更适合本文。教学重点: 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教学难点:
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仔细品味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童年生活。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朗读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内容。(学生按预习要求事先预习,如朗读课文、解决生词、了解作者及作品、思考课后练习等。)
2.利用早读听课文音频朗读,正音、熟悉课文内容。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儿时沈复的“物外之趣”的神异世界; 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会看到儿时的萧红又有怎样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幻灯出示课题及作者)二.
作者及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2)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3)“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4)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5)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6)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岁了,“我”才四五岁。
(2)祖父的后花园。从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节。(3)十分喜欢与怀念,学生找出相关词句说说。(4)答案不唯一,自由讨论。(应该是喜欢、向往、甚至是羡慕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忙于学习、忙于上各种辅导班,不会有这样成长的环境,也不会有这样多的自由与快乐!)
(5)请几位同学上台板书罗列,可分工,如甲同学写动物的词语,乙同学写植物的词语,丙同学写自然景物的词语,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不至于写重复。明确: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果树、榆树、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玉米等;大花园、风、雨、太阳、白云等。(6)思考、讨论、归纳: “自由”。
四.解读课文,深入理解、品味。
1.这里的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自由快乐、天真烂漫。)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后朗读,交流:(1)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菜。”
(评析: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祖父干活,我瞎闹、帮倒忙,祖父也不会怪我。)
(2)“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几步又去做别的去了。”
(评析: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一下子就就将“委屈”忘记得一干二净了。)(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评析: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劳动”,连睡觉都这么自由。大花园真是我儿时的乐园!)(4)多种形式朗读读第28段,(如点名读、自由读、齐读、诵读等方式)研读这一段所体现的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情感。
分析: 这一段使用了十一个“就“字,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罗嗦,反而有独特的味道,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样的作用。思考、交流:前三个“就”,表示强调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3.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体现祖父的形象的句子,朗读、交流: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的人。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4.选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美的一个段落,进行诵读,体味语言特点。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朗读、品味、交流:(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相对花而言,动的昆虫更容易引发儿童的兴趣。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2)写小白菜的生长:“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用语明快朴素)写蝴蝶飞舞:“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自言自语,充满孩子气。)
(3)自由诵读第28段,体会11个“就”的妙用。五.拓展提高。
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明确:(结合其生活经历)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她曾说过:“若是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故乡的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纯真的童年生活。
六.理解,讨论全文的主旨
1.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①首先表现在昔日欢乐的童真童趣上。在花园里观蝶戏虫,栽花拔草,铲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间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也许在成人之后,再也得不到这份烂漫,这份纯真了。“我”童年所接触的,是同样美好的大自然: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生机勃勃;蓝天、白云、清风,悠悠洒洒„„“我”在这样的自然中嬉戏、成长,人性本自然,自然与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②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还有亲情的关爱。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识。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在地欢度着童年。2.明确文章主旨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七.小结:
文章回忆了童年的“我”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孩子在狭小的生活空间的琐事,但是由于作者在文字中倾注了热切的情感,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旺盛灿烂的生命图景,显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八.课后语文活动
1、课外阅读萧红《呼兰河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2、回忆你的童年生活,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要体现童真童趣。九.板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动物:蜜蜂(嗡嗡,胖圆圆,小毛球)蝴蝶(黄、白、红,满身带着 大花园里:金粉)蜻蜓(金的)蚂蚱(绿的)小鸟(飞)虫子(叫)植物:大榆树、花、草、小白菜、狗尾巴草、倭瓜花、黄瓜
“我”:摘花、追蝴蝶、“锄草”、绑蚂蚱、“浇菜”、尽情玩耍
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故乡、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第五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
溧阳余桥实验学校姚国美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感受自由快乐的后园生活,感悟“后园”的丰富内涵。
2、深切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看到童年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物?
2、教师引入
二、初感知,童年的后花园。
1、一读:大声跳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词句,说说后园的特点即吸引我的原因。
2、二读:请选择你喜欢的几句话或一小段文字大声、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再领悟,精神的后花园
1、后园的这方土地,让它的小主人感受到了自由、生机、亲情、爱、温暖,而在《呼兰河传》四次提到了“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整部小说共七章,除了这写后花园的第三章是温暖的,其他六章都是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那么,到底是怎样的身世和经历让这位“30年代的文学洛神”、让这个被鲁迅认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感到如此孤寂与苦闷呢?请看材料。结合课文和材料,用你的心触摸萧红的心,你认为萧红内心渴求什么?
2、出示链接材料:
3、她渴求——,而这一切,她全部寄托在哪里?(后花园、祖父)。所以这哪里是一个简单的后花园啊,这分明是萧红精神的后花园!心灵的后花园!而这个后花园正是因为有了祖父才熠熠生辉,让她的童年有了一丝温暖,而这丝温暖也成了她以后人生路上的慰藉,为她筑起一道心灵的屏障。所以萧红说,“在后花园中,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4、所以作者开篇第一句——“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为什么用这句话开篇?
5、这正如萧红自己所说的,因为不能忘却,所以永远记住,在她生命结束前的一年一个月零两天的时候,这位文学洛神用这段文字祭奠她精神的后花园,以及那位老主人。
四、用心读,情感升华
三读:在用我们诚挚的内心触摸了萧红的内心世界之后,相信你对这些文字有了更深的感悟,你认为哪小节最能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渴望和呐喊?(学生各抒己见)关于28小节,有人认为应当用舒缓的语调读,有人认为应当语气急促,一口气读下去,有人认为应该“喊”出来,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选择自己认可的朗读方法,沉浸其中读,再次感悟萧红的内心世界。
五、用心疑,静水深流
当一个人推开往事的栅栏,用一个不太更事却又初涉人间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的寂寞的童年时,平静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么深沉汹涌的潮流——静水流深。这篇文章文字看上去浅显易懂,但很多地方却是值得我们推敲的。小组交流,解决组员的疑问,并准备交流一个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
六、用心悟,名家点评
课后阅读《呼兰河传》,结合茅盾的点评——《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就其中一点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要求:结合相关情节,2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