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的地球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的地球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够通过活动体验地球的运动形式 3.激发热爱地球,关心地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大体上了解地球,激发他们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情感。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地球的运转方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与太阳之间距离位居第三的行星是哪个吗?”学生会回答地球。老师:“对,同学们答的太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地球。”
2.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解读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是他们的学习具有动机性。3.预习课文知识
老师:“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反倒地球这一课,请大家认真默读并自己预习课文。在预习课文的同时,边看边想两个问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是什么样的?2.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地位是什么样的? 你有五分钟的时间。” 预习过后找同学起来回答问题。4.公布自测预习的答案。
地球在我们的眼里是个庞然大物,而在宇宙中,它只是极微小的一部分。如果把宇宙比喻成大海,地球就像汪洋中的一滴水 银河系只是海涵无垠的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极小的一部分。5.提出问题,观看视频。
老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有学生回答是运动的。老师:“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却感觉不到呢?”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老师:“好了,同学们,这个问题老师也难以解释,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看了这个视频,相信答案就在你的心里了。”
6.让学生观看环境污染的图片。播放一些环境污染的视频。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唤起学生内心保护地球的意识和情感。7.探究题的讨论,展示,补充质疑和点评。探究1:地球的内部包括哪些? 探究2:说说地球表面的圈层结构? 探究3:我们要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 8.观看介绍地球的科普片。并要学生说出要领。9.学科班长总结。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涉及充实,学生积极性高。课堂互动较好。观看动画学生们很是开心,不但看来动画片还长了知识,动画里关于地球
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运用这种形式。不足之处为介绍地球的时候,可适当加入一些知识,如地球的七大洲和五大洋,可将地球仪带到教室,与学生探讨。是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
第二篇:《地球真的不动吗》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
好奇点:
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课时安排:
2课时,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活动1 开个学术讨论会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活动建议:
1.建议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做准备。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活动2 模拟昼夜的形成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实施建议:
1.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实验时用遮光窗帘将教室变暗,以保证实验效果。学校如没有地球仪,可用学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体实验步骤供参考:
⑴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
⑵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逆时针方向),在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⑶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确定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置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这一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平时观察到的地球上的物体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东的变化过程来解决这一问题。
⑸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3.为了帮助学生强化探究中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在地球仪旁边放一块钟表,告诉学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要和表针转动的方向相反。
4.实验结束后各组分别向全班介绍模拟实验的结果。
5.教材最后的讨论是对知识的运用。一定要让学生先根据两地的位置判断,再用实验演示。同一天中位置靠东侧的地方先被太阳照到,上海在乌鲁木齐的东侧,所以先被太阳照到。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我们的地球教案
四年级科学我们的地球教案
3、我们的地球
教学内容:
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13课
第一课时
简介:、指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认识地球仪上主要标识及经线、纬线及其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
学生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
2、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许并不陌生,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
设计思想: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等途径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们科学直观地认识地球形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概貌,学习认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第三: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对地球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⑵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作用。⑶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和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其大小。
2、过程与方法:⑴能够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历史;⑵能结合生活中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⑵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认识地球仪上主要标识及意义。
教学难点:
教材中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叙述非常简略,需要补充适当的材料。
教具准备:
教师:地球仪、小车,多媒体教学资源及
学生:地球仪、收集的相关资料等1套/小组
教学环节
教学
内容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
入
3’
、提问:
⑴太阳是什么形状?你怎样知道?
⑵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有没有人不知道呀?你们怎么知道?
过渡: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由学生通过感觉”看”感知太阳的形状,引入对地球形状目前自己还不能直接通过看来感知,而是通过看资料得出:地球形状,再引导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新课
一、认识地球形状
5’
一、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先请学生发表看法,适当板书学生的意见。
选取四个代表性事件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认识)
1.直觉:“天圆地方”说
问:如果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还是弯曲的呢?
2.推测:“天似鸡蛋,地似蛋黄”的猜想。
3.确实:麦哲伦环球航行。
4.科学技术:卫星照片、太空人看地球
讨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有哪些帮助?
请学生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可以看出些什么?(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问学生:到目前为止,结合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的?
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发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观察地板,并回答。
边观看多媒体中的文字、图片、动画,边思考每个结论的得出原因。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可以看出些什么?
讨论(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下面操作)
操作:让小车(小物件)分别在桌面、球面迎面从远处开过来你看到车子情况
选取几个代表性事件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理解古人开始直觉中认识地球形状的感觉。
情感价值观教育:
让学生感受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观念,要有科学的探索精神。
拓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结合实际自己论证地球面是圆形的,同时学生认识到:只要多观察,科学知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
二、认识地球大小
6’
过渡:麦哲伦绕地球圈用了3年多时间,那么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举出一些例子帮助学生想象地球的大小。如:一个人绕赤道走一圈需多长时间?
观看中描述地球大小的图片及相关数据或者阅读P48页资料卡片。
培养学生空间像力。
三、认识地球仪
9’
.提出问题:如何在电影院内找到你的位置?
过渡到“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你所在省市位置”引入经、纬线。
2.指导学生认识经线、纬线的功用及形态特征。
3.认识其它主要标识:地轴、赤道等;各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1.进行“看、摸、动”地球仪,然后小组讨论得出经线、纬线的初步特征及作用。
2.找出东经120度、北纬40度附近有一个重要城市。
将科学知识生活化,化难为易: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轻易理解经、纬线的作用;
突出学以致用原则,让学生“看、摸、动”地球仪,认识经纬线、赤道、地轴、各种颜色代表什么等
总结拓展
7’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有什么感受?
2.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可以继续登记校园网或其它有关地球知识网站。
3.布置作业:
⑴继续了解地球有关知识,可制作一份以地球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
⑵制作小型地球仪。
.回答。
2.完成学习情况评价表。
3.制作地球仪模型及小报制作等(课后)。
巩固提升
引导学生向更高的探究目标迈进。
通过模型制作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
课后小记
该课曾受省教育厅教研室邀请在江门市紫茶小学举行的广东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中向来自全省各局小学教研员及部分科学教师作现场教学展示,并在课堂教学评比中获省一等奖。
第四篇:三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先看到了根》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先看到了根》教
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第五篇: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身体》教案
《15.我们的身体》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对自己的身体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外到内观察研究自己的身体,学习对事物研究的方法。通过猜想、假设、观察、分析、概括、体验等探究活动和思维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初步的了解,并认识手、眼、耳、鼻、舌、牙齿等器官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本课就是要使小学生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的认识过渡到对整个生命世界的兴趣,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开始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关注生命,要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通过对生命现象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形成良好的声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意识。
三、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大致思路。
2、了解人体各部分组成,认识人体各种器官。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重、难点:
了解人体各部分组成、认识人体的各部分器官。
五、方法手段:
小组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踢毽子比赛,看谁踢得多,并踢出花样来?
生:小组比赛、评出踢的最多的同学。
2、师:你们踢的真好,谁能说出为什么会踢出这么多的花样来?这个游戏能用到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生:交流讨论:因为我们的腿能动,眼睛看着。因为手、胳膊在活动。
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15课;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活动
1、师:观察同桌的身体可以分几部分,猜一猜我们的身体内有什么?
生:同桌交流讨论:我们的身体上有头、手、脚。有脖子、胳膊、腿等,身体内部有心、肺、胃、骨头、血管等等。
2、师:同学们你们回答的很好,现在我们在一起看一看课本p42图片①认识人身体的组成部分。
让学生知道身体大致可分这几部分。
生:齐读头、颈、躯干、四肢并认真书写
3、师:我们继续看课本下面三幅图片:图
1、人体肌肉,图
2、骨骼,图
3、内部器官图。同学们你们根据图片自己猜想一下身体内部结构。
生:小组交流讨论。
4、师:指导学生读一下P42文字,让学生图文结合认识身体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生:齐读P42文字并认真抄写下来。
5、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的身体,知道身体可分头、颈、躯干、四肢及身体内部的器官,你的收获不小吧!
6、达标测试
做一做、填一填,同步基础训练:
快乐学习第一题
师:发出指令
生:指出相应部位。
例如(胳膊、脖子、脚、眼、口等)
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7、作业
同步基础训练P35
1.(1)(2)
七、板书设计
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皮肤下有肌肉、骨骼、胸腹部(心、肺、肝、肾、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