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我看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24-22747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8 04:38: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看

我看《羚羊木雕》

今天,我读了课文《羚羊木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我”因看到好朋友万芳喜欢,便将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她。她也十分激动,送给我一把小藏刀,可是妈妈却认为小孩是不能赠送如此贵重的物品,使我被迫讨回羚羊木雕,然而万芳妈妈却误解了万芳。虽然万芳原谅了我,但我却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读了《羚羊木雕》后我感慨万千。文中细腻地刻画了多个人物,他们年龄差距很大,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爸爸和妈妈重财轻义,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心灵,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采用一种简单生硬的态度。奶奶很体贴“我”的感情,知道友谊、亲情和孩子的自尊心比金钱更重要,但是奶奶当不了家,不能使事情有所挽回。万芳妈妈也不了解孩子,误会了孩子。而我和万芳则非常注重、珍惜友谊。万芳善解人意,体谅我的难处。文中倒数第二段“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水:朋友体谅了自己的难处,友谊依然完好;这也是伤心的泪水:父母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心情„„

但是,我们在平时,不能总认为大人不理解我们,一方面,我们要从小学会有主见,但是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后再做,这样可以避免误解和矛盾。:、

第二篇:我看白鹿原

近些日子,忽然看起矛盾文学奖的作品来。自然少不得陈忠实的《白鹿原》。再次阅读,已经没有当年初次阅读的刺激感和生猛的感受。现在的感觉是在喝一坛泡过很多年的枸杞子老酒。

白鹿原发生的事情,其实就是一幅中国农村的时代画卷。

大清朝的时候,正如千年的所谓封建社会,其实更恰当的说,应该是皇权社会。中国的农村经济就是整个国家的命脉,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社会的主体。无论财东,还是长工,无论是大家族还是破落户,都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的覆盖下。皇权,对于农村来说,就是交点“皇粮”就完了。

丰收的年景,全村人都分享收获,很幸福。灾荒的时候,穷苦的要忍饥挨饿,甚至逃荒。大户人家也要过紧日子,同时,还要尽力赈济难民。财东和长工的关系基本上属于很融洽的,正如现在都市人和保姆的关系一般。长工不是奴隶,财东待他不好,人家就走人。仁义道德,就是中国农村和谐发展的核心。从族长到村民,人人都得遵守。这种状态下,农村只需要有名望的、做事公平的族长就够了。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就是中国农村的普世价值观。

直到国民革命开始,大城市爆发的变革出现。如果失败,就是一场“兵乱”而已。如果成功,就是改朝换代。革命从城市到来,农村属于被动接受。白鹿原也是一样,无数的都督派出来将军都来征兵、收粮。乱糟糟和土匪没啥区别。

普通的农民,其实是不愿意卷入这些斗争的。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本分、诚实,靠自己双手来养活全家,来勤劳致富。希望通过革命,通过暴力,一夜之间拥有土地财产的农民其实很少。何况这些财产,原本是属于那些平日里关系不错、乡里乡亲的财东呢?

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在辛亥革命后遭受第一次深刻的打击。政党的利益和权势,第一次深深地切入中国农村。“县党部”、区长、乡长、保长之类国民党的官员开始把政治和信仰带进农村。传统乡村的“族长”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国民党第一次把现代的管理植入到中国的传统乡村的同时,也开始打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平衡模式。政党的利益开始凸现,乡村的传统家族乡党管理模式开始动摇。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以满清作为革命目标的。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乡村来说,皇帝没有啦,辫子要剪啦,这是和他们有关的。至于国民党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

主义,农民们听了都是一头雾水。

五四运动,自然有进步的一面。但是,它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确实值得探讨。当你打碎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后,乡村就失去了自我修复和自我平衡的能力。历史证明,最起码“三民主义”没有能够在乡村重建价值体系。

作为中国西北的乡村之一,白鹿原看来也是如此命运。

随后的国共内战,乡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分田分地,到最后合作社,社会主义“公社化”,几千年中国乡村的私有制,最终被消灭。然而这种所谓翻天覆地的乡村巨变,依靠单一的、绝对的政治信仰来重建乡村社会,历史已经证明了它的问题。封闭,贫穷,政治动荡,就是结果。

中国乡村终于在大约40年后,邓小平推动的改革开放中出现了再次发展的机遇。

私有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甚至现在的中国乡村,再次出现了“财东”和“长工”。也就是农村的“万元户”和那些打工的人们。传统的信仰也开始恢复,孔子再次成为人们的偶像。“发家致富”、“仁义道德”再次进入社会的价值

体系。村民们自发地修复孔庙,自发地重修寺庙道观、教堂和清真寺,这些就是乡村试图重建自我平衡的社会价值体系、道德体系的表现。甚至于政府宣传的基层党员干部,不再以空洞的“主义理论”为重,而是以实实在在带领大家致富,带领大家办学,在他们身上道德水准很高的“乡党”形象更加浓烈。

在村里,人们不会在乎你信仰啥理论。只要你办事公平,处事周到,有能力带领大家走上富裕发家之路,农民就会把你当“族长”。但是,还有一个新问题无法回避。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彻底打破封闭的社会环境。全球化的今天,即使是乡村,也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环境存在。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的税收、法律、管理、教育、治安、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系统,都在改造着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城市化”浪潮,正在吞噬中国的传统乡村。

回去的路已然消失,中国的乡村和谐社会还得向前看,往前走才行。

第三篇:我看张衡

我看张衡

张衡,盖世之人杰也,被誉为全才,而我却有自己的认为。我认为,他张衡的确很厉害,但也只是在学术方面。何?

其一:在张衡那个时代,正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而他有惊世之才却不愿教化众生。而是“不好交接俗人”,放现在就是不响应党的号召,古代有三纲,而他作为当时的名士却如此作为,实在是让我有点失望,不谦。

其二:在古代,有一个传统,半隐之士,多可积攒声望,何?这本是表现其高洁傲岸的品质,却变成了他的收割声望的途径,何?当大将军闻其才时,他却屡招不至,这又为他获得了一笔声望,若是他一直如此的话,我还高看他一眼,但是直到最后惊动了皇帝时,他却不敢拂逆。这行为让我有些不齿,真让我觉得有几分虚伪,不恭。

其三:倒是不是他的过失,而是让我觉得作者有些浮夸了。何?作者说他为官后“不慕当世”,我觉得这反而是一种捧杀。以他当时的官位,是个虚职,比他小的官没必要依附他。而再加上他是皇帝身边的人,比他大的官也不敢让他依附,当让是很“不慕当世”啦。

其四:当他被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时,他却因“皆共目之”,而“诡对而出”,这不是陷皇帝于不义么,古代讲究的是为人臣子当脑干涂地,而他却如此这般,令人叹息。不忠!

其五:我要为他平反。虽说是应该有教无类,但他毕竟不是圣人,从古至今也只是有一个孔夫子。然后便是声望的事,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他也没办法,再加上也只是去弄一个闲职,他这么全才的的人,还不一定想去呢,可是没办法,皇帝都开口了,不去也得去。至于第三个,根本和他没什么太直接的关系。最后看似他的不忠,也只是一种明哲保身,没有办法才这样的,在张衡传的末尾也有申辩“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据么?

总的来说,是个典型的古代高级知识分子,再加上知进退和一颗忠心,难得的人杰。

我很欣赏他。

第四篇:我看《1942》

我看《一九四二》

等了这么久,我终于把《一九四二》看完了。在它还未上映以前,我就一直在关注它的消息。因为在中国,能拍、敢拍这样的片子的导演的人太少了,尤其是在这个娱乐产业严重缩水,低级趣味弥漫的时代。虽然这部片子的票房不尽人意(这也是我早就预料到的),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相当有价值的影片。当荧屏上充斥着各种喜剧、闹剧,突然换一换口味又何尝不好呢?有时候我想,喜剧形式也未必不能蕴含深刻的寓意,只是大多数人被滑稽的外表所迷惑,而看不到内在的东西!也许喜剧让人更容易接受,但大多数悲剧却是人们不得不接受的东西。

看完了1942,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小安跟随难民逃荒,经历生死之旅,来到教堂,向神父发问“如果上帝总是不能打败恶魔,那相信上帝还有什么用呢?”。在经历了生死,看惯了人世凄凉,小安不由得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这种事情的确是很正常的。在我们的生活一帆风顺的时候,我们希望有一个保护神一直在保佑着我们,而一旦我们陷入绝境、孤苦无依的时候,我们又怀疑神的存在,抱怨神的虚假无能。这反映也许是关于宗教方面的信仰,但仔细一想,却又不限于这个方面。关于信仰,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有很多处展现信仰的地方。另一个给予我深刻印象的场景便是如此。在东家一行人到达洛阳以后,无法进城,饥寒交迫,看到有人来收买姑娘,东家的女儿便把自己买了,换回了一点粮食,自己却被买到了妓院。如果说她是为了让自己的父亲有个活路而去卖身,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她只是为了自己谋求活路而言,就有点让人不可理解。作为一个读书人,她可谓没有自己的信仰,所以一旦到来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便失去了自己的尊严,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当然,我不是完全否定她,求生是一种本能,想方设法求得生存是应该的,我们本来不应该放弃生命。可是我也不赞同苟且偷生!在生与死的面前,有更重要的东西。这两个人似乎都快缺失了信仰,或者是怀疑自己的信仰,但也有人坚持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在本片中的美国记者。为了弄清灾区的真实情况,为了自己的新闻奖,也为了为灾区人们讨个说法,他只身来到河南灾区,忍受着饥寒交迫,不顾生死,拍下来一张张真实动人的照片,并不计一切见到了蒋委员长,逼迫他救灾!他做的这些或许就是他的信仰在支持着他,是信仰给予了他力量与勇气。

信仰,不论是1942年还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并且为了它而不断努力?我们应该庆幸,当时还有一些人还在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否则,不知还会有多少人会发生吃的问题,不知还会有现在的世界吗?现在,我们不会发生吃的问题了,而是吃的发生了问题。以前是没吃的,现在是有吃的而不敢吃。各种问题浮现在眼前,无数人把信仰抛在了脑后,只把物质利益留在了心里。我想,现在如果在发生一次绝无仅有的饥荒,到底会是怎么样?或许在这安康之世待得太久了,我们是该清醒清醒了!

第五篇:我看“小康”

我看“小康”

我,是零零后,一出生便处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总以为世界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后来我看《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后时,就常听爷爷讲以前的故事。

爷爷说,我们的国家以前贫穷弱小、备受欺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现在的新中国,为了建设新中国他们没吃过饱饭,啃着树皮、草根,赶走了日本侵略者、翻雪山、走草地,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来得及看一眼电灯、没能看一眼高楼大厦„„我们今天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

看完这本书后,我问爸爸:“什么叫小康?”爸爸想了想说:“衣食无忧,家庭生活比较宽裕。”我如释重负:“嗨,这就是小康?那咱们不是一直在‘小康’吗?”一旁的妈妈笑了起来:“孩子,‘小康’不是一个人的小康,是大家的小康。是能感受到的、大家共同拥有的小康。”妈妈看我似懂非懂的样子,说:“不信,待会妈妈送你上学时,你来看看。”

坐上妈妈的电瓶车,开始了我的“小康之旅”。马路两旁是一片的榕树。记得小时候,我家就在那潮湿的宿舍楼里,老鼠和蟑螂

时不时来溜门留宿。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住上了套间,干净舒服多了!我突然灵光闪现:对啊,这就是妈妈说的,大家的小康啊!

“孩子,扶好了,妈妈要拐弯了。”在林阴道上慢跑的叔叔,看起来很满意早晨的清新空气;一些操着羽毛球拍互相“炒豆子”的阿姨

们,一边打球一边笑嘻嘻地交谈。看着他们快乐的笑脸,我觉得这应该就是小康了——让大家共同快乐、感到幸福。

“到了孩子。”妈妈的电瓶车停在学校的门口。我开心地朝着校门飞奔,突然我脑中又浮出一个问题,连忙刹住脚步,回头问妈妈:“妈,小康是怎么来的?”妈妈回答:“小康是大家共同建设出来的。”我又有点不明白了:“怎么建?像建大楼一样吗?”妈妈爽朗地大笑起来:“差不多吧。爸爸和妈妈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更多的人服务;各行各业的人一起努力,就会把小康这栋大楼建好、建的更漂亮。”我豁然开朗,在早晨温暖的阳光里冲妈妈挥挥手:“我也会建设小康——当一名健康成长、文明又快乐的小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