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凤凰山麓革命旧址简介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简介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凤凰山麓是党中央进驻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这里也是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的发表地。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又经瓦窑堡、保安,于1937年1月来到延安。这时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内和平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国共两党的合作由秘密走向公开,最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正是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时期,并渡过了抗日战争的第一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党中央正确地把握历史机遇,审时度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迎接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时期,从政治上、组织上作了充分准备,胜利实现了战略转变。
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撰写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16篇。《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标志。它是以扫清党内教条主义为主要目标,对中国民主革命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对广大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教育,它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恒久的科学价值。《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著作。1938年,当全民抗战被“亡国论”和“速胜论”的疑云所笼罩,抗战的前途究竟在哪里一时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际,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它一扫时局的阴霾,旋即成为指导全国抗战胜利的纲领性文献,对我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和指导中国抗日战争具体实践的光辉范例。它不仅是指导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的理论武器,而且对于观察研究当代的战争问题,指导革命战争,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战争,也具有重大意义。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召开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党的白区工作会议、政治局洛川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等许多重要会议,作出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移等重大决策,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日战争,从政治上和组织上作了充分准备。
毛泽东除出席了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外,还会见了白求恩、史沫特莱、范长江、卫立煌等中外人士。
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除红军总参谋
部和朱德、周恩来旧居外,其他建筑均被炸毁。中共中央连夜迁往杨家岭。1957年,凤凰山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现在,这里供参观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旧居和红军总参谋部旧址、中央机要科旧址、防空洞等。
第二篇:延安 凤凰山麓 英文翻译
中共中央委员会旧址——凤凰山麓
(1937.1——1938.11)
Former Residen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Feng Huang Mountain(1937.1—1938.11)
凤凰山,绵亘于延安城西南方向,海拔1132米。它气势挺拔,飘洒俊逸,从顶峰向南北两个方向伸展着陡峻的山梁,犹如金凤展翅凌空下翔,因而得名。延安古城,从北门到南门以至南关,都是依托凤凰山而建。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凤凰山麓是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
Feng Huang Mountain stretches in southwest of Yan’an city and his altitude is about1132 meters.It is tall, jolly drift, from the peak to the north and south two direction stretching a steep ridge, like Phoenix wings and soar to the sky, so it gets the name.In Yan’an ancient cit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Gate of Nan Guan it is built around Feng Huang Mountain.From January 13, 1937 to November 20, 1938, Mao Tse-tong, Zhu De, Zhou Enlai, the central leader lived here.Feng Huang Mountain is the first sta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Yan’an.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派以王观澜①为首的工作团接管了延安 城②。1937年1月13日③,延安街上贴满了“欢迎抗日领袖!”等标语口号。中央军委警卫团团长黄霖和延安市抗日救国会主任曹化山、副主任马生有带着各界代表,牵着一匹披红挂彩、脖颈吊着铜铃的大骡子,赶到十里路外的杨家湾,迎接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当毛泽东、朱德④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抵城时,延安各界群众约四、五千人手拿小红旗,高呼“欢迎抗日领袖!”⑤毛泽东一行从大砭沟沟口下马,健步走进延安城。从此,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成为全国爱国志士和抗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Xi'an incident,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nt a team led by Wang Guanlan to take over the city of Yan’an.In January 13, 1937, the streets of Yan’an were filled with “welcome to the leader of the Anti Japanese war!”And other slogans.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regimental commander of the guards regiment Huang Lin, the director of Yan’an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Association, Cao Huashan, deputy director, Ma Sheng and representatives of various walks of life pulled a mule that it had a bronze bell in neck a, went to Yang Jiawan where is ten kilo miles away and welcomed the CPC central leading comrades.When Mao Tse-tong , Zhu De and other central leaders arrived in the city, Yan’an, about four or five
thousand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eld a small red flag and shouted “welcome to the Anti Japanese leader!” A line of Mao Tse-tong got off the horse in Da Biangou and walked into the Yan’an City.Since then, Yan’an became the sea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guiding center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struggle for liberation of general rear, the Patriots and the Anti Japanese youth aspire to the sacred place of the revolution.中共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实现了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性转变,为迎接全国抗日战争的到来,在政治上、组织上作了重要的准备,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During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ving here, it realized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to Anti Japanese War.In order to welcome the arrival of the nationwide Anti Japanese War, it made important preparation in politics, organization and spent the stage of the strategic defensive of the Anti Japanese War。
中共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先后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如:1937年3月27日至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延安会议)。5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亦称苏区党代表会议)、中国 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白区工作会议。全面抗战爆发后,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冯家村召开了著名的洛川会议。12月9日至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十二月政治局会议”)。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城东十华里处的桥儿沟天主教堂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d held many important meetings during living here, such as: March 27 to 31 in 1937,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enlarging meeting(i.e.the Yan’an meeting);from May to June,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also known as the Soviet Party Conference), China Communist Shaanxi Gansu Ningxia border region for the first time on behalf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te area meeting.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 Japanese War, in August,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Feng Jia village, Luo Chuan county held famous Luo Chuan meeting.On December 9 to 14,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olitical Bureau meeting(known as the “December Politburo meeting” in history).On September 29,1938 to November 6, Catholic Church in Qiao Ergou, East Yan’an, ten kilometers away, held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history.1938年11月20日、21日,日寇飞机突然连续两次空袭延安。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中共中央指示陕甘宁边区政府立即组织机关、市民向城外疏散。中央机关20日晚迁往城北郊杨家岭。November 20 and 21 in 1938, the Japanese aircraft suddenly two consecutive striked Yan’an.In order to avoid greater losses,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dicates the Shaanxi Gansu Ningxia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immediately organized departments and citizen the outside of city.Central departments later moved to Yang Jialing on the outskirts in the northern of city.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侵占延安后,这里的建筑物大部分遭到毁坏。全国解放后,依照原样陆续进行了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①。现开放的遗址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旧居,红军总参谋部、中央军委作战研究室、中共中央机要科旧址。辅助陈列《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图片展。
In March 1947, after the Kuomintang troops under Hu Zongna’s Department occupied Yan’an, most of the building here was destroyed.After the liberation of the country, they started repai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iginal.They officially opened in 1959.Now here opens the site of Mao Tse-tong, Zhu De, Zhou Enlai’s former residences, Red Army General Staff Headquarters, Central Military 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 and CPC Central Committee Confidential Branch site.Auxiliary display Photo Exhibition, Great internationalist fighter—Bethune.
第三篇: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革命圣地参观游览,延安之旅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的第一站便是被誉为“三黄一圣”之一的延安革命圣地枣园革命旧址,一起去感受我们前辈为了建立新中国而经历的点点滴滴。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7.5公里处,背山面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枣园因其多枣树而得名,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机关的旧址。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43年10月由杨家岭迁往枣园,在此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在此居住过。
延安革命旧址主要包括: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地。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枣园革命旧址的门口,眼前所看到的就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了。它于1941年建成,砖木结构,呈凸字形。中共中央书记处迁来后,曾经在这里举行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1943年2月19日正是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这里为枣园的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集体祝寿,毛主席还亲自为这些老人们敬酒,祝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老人们感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笑着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饭后还送给每位老人一条毛巾和肥皂,并请他们观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枣园的几年里每逢过年都要请群众在此吃饭或举行团拜,和群众们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
现在我们看到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粥时、张闻天旧居,书记处小礼堂,为纪念张思德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社会部二室旧址及辅助陈列、幸福渠等。
首先请大家参观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绿树环绕之中,这是1941年建成的,砖木石结构,礼堂呈凸字形。当年中央书记处在这里举行过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里面可以看到有内外两个厅,内厅是红色的木质地板,中间摆放一圈桌椅,陈列简朴却也不失考究。
这条渠叫幸福渠,是由边区政府建设厅的工程师丁仲文勘测设计、当地群众集资、政府资助,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央机关以及中央警备团的指战员共同为群众修建而成的,1940年4月19日正式建成并投人使用。渠全长6公里,是边区第一条长渠,可浇地1400亩。这条渠修成后,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群众亲切地为它取名 “幸福渠”。眼前这座小院是任弼时的旧居。1943年10月,任弼时由杨家岭搬来居住。小院一共有三孔窑洞,左起第一孔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寝室,第三孔是办公室。当年在延安,任弼时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二方面军政委。1937年3月16日到达延安,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朱德一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3月被派往莫斯科,领导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在苏联,他如实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承认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他出色的工作对于反对王明路线,实现全党以毛泽东为首的团结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40年,任弼时由苏联回到延安,参加了中央书记处工作,并兼任中央秘书长。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的工作,他在指导陕甘宁边区党的工作中,为克服困难、发展经济、提高党的政治水平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任弼时由于长期辛勤工作和两次在敌人监狱中受到残酷折磨,因而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鉴于这种情况,医生要求他马上休息。可是任弼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依然坚持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深夜3点钟,警卫员怕他太累,就和医生一起劝说他休息。他坚持不肯休息,医生当即给他检查,结果收缩压高达 220,脉搏每分钟110次,医生和警卫员要他立刻休息,他却说:没有关系,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能坚持100步,就不走99步。他还说,全国胜利就在眼前,我们不仅要夺取全国胜利,还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你们想想,我能躺得住吗?凭着这种精神,他带病坚持转战陕北,协助毛主席指挥了人民解放战争。1950年10月,也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年的时间,任弼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年仅46岁。叶剑英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个人的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这里摆放的小纺车是任弼时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任弼时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1945年枣园机关举办的纺线比赛中,他纺的线还被评为甲等奖。
这幅照片是1937年秋,任弼时与夫人陈宗瑛、女儿任远征和刘英在延安的合影。这幅照片是毛泽东和任弼时转战陕北到达佳县朱官寨,两人在为中央机关到底过不过黄河一事争论不休时,正好被路过的吴印咸看到,于是他把此情景凝聚在镜头里,为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瞬间。拾级而上,我们现在所来到的就是周恩来旧居了。说到周恩来呢,大家一定都是对他很了解很敬佩的。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左边的第一孔窑洞便是周总理当年的办公室了。周总理在延安待了十余年时间,大部分时间在国统区,在延安待了有三年多,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办公室里度过的。他常常工作到天亮,困了、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眯一会儿。为了新中国,他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工作,日理万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得到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爱戴,亲切的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右边这孔窑洞就是周总理他老人家的寝室了,当年他和妻子邓颖超也在此居住过。说到这里呢,我就不得不罗嗦几句了,在很多人看来周总理和他的妻子常常是聚少离多,那他们大关系为什么还是那么的好呢?邓颖超深明大义,周总理和邓颖超他们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感情是非常的好,被很多人成为模范夫妻,相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两可谓是相敬如宾和睦极了!1944年10月,周恩来由杨家岭移住到这里,在此期间,他曾多次作为中共代表往返于延安和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谈判。途中曾多次遇险,但吉人自有天相,每次他都能逢凶化吉,平平安安的。长期生活在复杂的辩论环境中,语言犀利善于言辞逻辑严谨思维敏捷的性格特点,就连马歇尔都佩服的说“周恩来是我从未遇到过的对手”。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蒋介石的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率代表团赴重庆谈判。8月23日下午,就是在这个小礼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有50人参加。毛泽东给大家分析了抗战结束后的形势和我党准备采取的对策。讨论中,同志们赞同战后实行力争和平的方针,但对毛主席是否亲赴谈判的问题意见不一,多数同志出于对主席的安全考虑,不主张轻易出去。8月25日夜,政治局在此彻夜讨论,反复权衡利弊,最后作出同意毛主席与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去重庆谈判的决定。8月27日,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飞抵延安。28日晨,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从这里出发去机场飞往重庆。这幅照片是主席临行前挥帽向送别的群众告别的情景。另一幅照片是 10月11日主席胜利归来在延安机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情景。在此期间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打破僵局,是谈判能够顺利的结束,周恩来可谓是绞尽脑汁操碎了心,对他的工作毛泽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
大家请看这辆房车就是当年周恩来同志在此居住期间曾经用过的。在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在百忙之中常常抽出宝贵的时间积极的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大家也许不知道吧,周总理不仅善于外交,而且还善于纺织,他纺的线又细又匀,在边区纺线比赛中还荣获第一呢。周总理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了许多有识之士学习的楷模。
周恩来旧居的隔壁就是张闻天的旧居。1944年秋至1945年10月,张闻天居住在这里,右起第一孔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
张闻天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长征途中,他积极参加了对张国煮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全党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
抗日战争开始后,张闻天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同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干部教育部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和《共产党人》杂志负责人以及马列学院院长等职。他为党中央起草过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瓦窑堡会议决议等,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在1945年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作风民主,谦虚谨慎。他对毛主席非常尊重,他主持召开的会议,都要事先和毛泽东进行讨论和研究,他为党起草的许多文件,写好后先送毛泽东审改,再提交会议讨论。有人问他为什么跟毛主席那么紧,他说:真理在谁那里我就跟谁。毛泽东多次赞扬他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坚持集体领导的民主作风,称他是我们党的“明君”。
1941年8月,党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张闻天主动要求到农村搞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跑了23个村镇,深入陕北的神木、府谷、绥德、米脂和晋西北的兴县等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给党中央写了《出发归来记》、《米脂杨家沟调查》、《兴县蔡家崖调查》以及商业、财经、手工业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和典型材料,为党中央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局。1945年10月,张闻天由此离开延安,前往东北。
游客朋友们,地处半山坡上的这座幽静的小院,是毛主席1943年10月至1945年底居住过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小院共有五孔窑洞,大家眼前所看到的第一孔窑洞便是当时的会议室兼会客室了。毛主席当年在这里曾主持召开过多次会议,分析国内外形势,激励共产党员要昂首挺胸,奋发图强,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全新的中国而奋斗。这第二孔窑洞便是毛主席当年的办公室了,为了指导中国革命,毛主席再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作,在此期间他写出了《学习和时局》,《关于重庆谈判》等许多著作,其中被选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8篇之多,大家再仔细看一看这张办公桌上海放着一根铁条,它是当年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毛主席一直把它放在办公桌上,平时写作时可以亚书,写作时间长了手指发困时便用力握握,再继续写作。
毛泽东时刻心系群众,把人民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只要时间允许他便常常到百姓家里嘘寒问暖,问长问短,从来都不嫌弃百姓罗嗦、麻烦,相反总是和他们谈成一片,让人们觉得他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更像一位知冷知热平易近人的朋友、咋聊天时,当他了解到当前困扰人民群众的问题时,便立刻吩咐身边的人尽量去解决,而且还会询问解决的情况。大大小小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这些都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对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第三孔就是毛泽东的寝室了。毛主席常常是通宵达旦的工作,不分昼夜的看书,即使困了需要休息时,他也总是抓紧时间看会儿书。大家都知道陕北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可毛主席却从来不会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而怠慢工作,即使在寒冬腊月,他也常常秉烛达旦,好多次警卫员看到了主席疲惫的面孔时对她说“主席,天很冷夜已深了您还是赶快休息吧!”可每次都是摆摆手说没事你们先休息,我再看一会儿就休息。说完又一头钻进了书堆里。在书的陪伴下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黎明。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毛主席对人民群众宽容热情,可他对自己的儿女却相当的严厉苛刻。他经常对他的几个孩子说“不要因为你是一个领导的孩子而觉得高人一等,要记住你们永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孩子,要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作风”在他的严厉教导下他的几个孩子都像他一样顽强拼搏任劳任怨。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后面德纳两孔窑洞分别是李娜和保姆的居住室以及工作人员的居住室,大家可以自行参观一下。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朱德元帅居住过的地方。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住这里。左起第二孔窑洞是寝室,第三孔是会客室,第四孔是办公室。第一、第五孔窑洞是秘书和警卫员住的。
在这里居住期间,朱总司令协助毛主席处理党政军事务,8月10日,得知日本政府发出了乞降照会,朱总司令于同日子夜发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部队向附近敌伪送出通碟,限时缴械投降,否则就予以消灭。日本宣布投降后,书记处集体办公,朱总连续签发了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七道命令。
在枣园居住的日子,朱德常常到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活和生产情况,征求他们对政府的意见。朱总司令是个闲不住的人,枣园树多,他就利用树与树之间的空隙种了许多南瓜。由于底肥上得足,瓜子选得好,加之务得有方,获得了大丰收。秋天,胖乎乎的南瓜躺了一地,人见人爱。
朱总司令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以一个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从不搞特殊。开始,中央首长没有小灶,都在大灶吃饭。开饭时,由警卫员去打饭回来吃。有的怕跑腿,一次就多打些,这难免会造成浪费。朱总司令知道后,提议领导同志都上食堂吃饭。他自己以身作则,带头去食堂吃饭。
大家看,院子里的这张小石桌上刻着一副象棋棋盘和一副民间玩法的老虎吃羊的棋盘,这里是朱总司令常常和同志们娱乐、下棋,打扑克的地方,当年总司令和战士打成一片、同娱同乐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总司令和战士在一起的无数个动人的场面无不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的良好作风。
1947年3月2日,总司令从这里转移到延安的子长县,枣林沟会议后,他同刘少奇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离开陕北去华北工作。
从朱老总的旧居下来,便可以看到刘少奇同志的旧居。1944年10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住这里。左起第一孔窑洞是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在这里,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进一步开展;认真学习研究总结党的路线和历史经验,旗帜鲜明地批判王明的错误路线;参加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筹备召开七大,并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
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期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间,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抽调2万干部、11万大军挺进东北,为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刘少奇患有严重的胃病,书桌上经常放着胃药,不舒服时就吃点药。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同志们提出给他增加细粮,可他执意不肯,坚决执行供给部的统一标准。有一次,解放日报社发给他一笔2000元的稿费,勤务员拿着钱别提有多高兴了,心想,这下可以给首长改善改善伙食了。可是,刘少奇分文不收,执意要勤务员把钱如数退回去。勤务员不解地问:写文章付出了劳动,拿稿费是名正言顺的事情,难道这也算特殊?刘少奇耐心解释说:现在群众的生活有困难,敌占区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咱们为人民办点事儿,不能再要报酬了。我们节约一点,就能减轻人民的负担。1947年3月12日,刘少奇由此撤离延安。3月29日,在枣林沟会议上中央决定,以刘少奇为首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赴华北工作。我们看到东边的这两孔窑洞是彭德怀住过的,中间的那孔窑洞是他和刘少奇共用的会客室。1947年3月初,为指挥延安保卫战彭德怀由此迁住王家坪军委驻地。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块到《为人民服务》讲台参观。
地处枣园西山脚下的这方简陋的土平台,就是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召开追悼大会并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
张恩德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战士,1944年秋,为了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中央办公厅总务处抽调部分同志去安塞石峡峪山中烧木炭。张思德被邀请做技术指导。9月5日这一天,天下着雨,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张思德冒雨抢挖炭窑,正在聚精会神修整窑壁时,突然出现了险情,就在炭窑坍塌的瞬间,张思德把自已的战友推出窑口,自己被埋进了厚厚的黄土中。张思德牺牲了。毛泽东知道后十分沉痛,他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他指示:第一,把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打口好棺材;第三,要开追悼会,我参加,要讲话。
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这里为张思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央警卫团全体人员、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及附近群众1000多人参加。毛泽东亲笔题了 “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悼词。当警备团负责人报告了张思德生平后,毛泽东缓步走上主席台,做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从这天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传遍了世界......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却是辉煌的。他的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做人的标杆。
各位游客,在深情缅怀了革命先贤的丰功伟绩之后,枣园的参观游览就到此结束了。革命先贤已经离去,但他们未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还将星火相传。走进延安,走进革命的圣地更重要的是要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爱国、奉献、进取、奋斗的时代新风尚。
感谢大家!再见!
第四篇:游杨家岭革命旧址有感
游杨家岭革命旧址有感
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这次学校组织我们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让我兴奋不已。延安是我们党和军队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
在此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中共中央驻地旧址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现场感受深刻。特别是当我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时,我内心很是激动,因为我很想知道在1935年至1948年期间, 我们党的领导人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条件下,是怎样克服武器装备的落后,粮草的短缺。在当时的不利形势下而取得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真让我感到无比骄
傲与钦佩!来到这儿,我找到了答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切东西我们自己创造。忆苦思甜,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没有老一辈革命家的努力奋斗,我们也不会有今天和平,繁华的社会及生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军校生,我深知我们此时肩上的责任有多么的重大!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也要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有着翻天覆地变化,但我们无论现在和将来都应该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所弘扬的延安精神不会过时,它在现时代仍然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振奋民族精神,光大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
作为第四军医大学的一名学员,我感到非常的光荣,却又感学习的艰巨,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才能为人民服务,只有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才能成为合格的军人。我将坚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和进步;克服和改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好军医。
这次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明白了很多我会沿着自己的目标一直走下去的,相信自己!!
第五篇:厦门革命旧址、纪念馆及烈士陵园
厦门市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及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位于厦门万石岩园林植物园门前。建于1954年10月,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纪念碑坐东向西,由花岗岩台基、碑座及碑身3部分组成。通高24米,碑身正、背两面均镌刻五角星及陈毅手书“先烈雄风永镇海疆”8个鎏金大字。碑的前面是两片玻璃丝草坪(约3200平法米)。碑座配置台基两层,外层台基宽四十米,前后有数十级台阶通达碑的主体,碑座和碑顶分别雕以海浪和白云,碑的周围,苍松翠柏,鲜花盛开,整个造型雄伟壮观,象征着革命先烈顶天立地的革命英雄气概。
烈士陵园位于纪念碑正后方,陵墓呈圆形,花岗岩砌作,墓高2.3米,周长31米。陵墓内安放着厦门解放前夕为革命捐躯的中共党员以及在解放厦门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渡海船工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公献身的烈士共计1036人的遗骸或骨灰。烈士陵园东侧有1958年“八二三”炮战中英勇牺牲的安业民烈士墓,碑上镌刻朱德手书“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等字。1987年在纪念碑北侧建有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该烈士纪念碑及烈士陵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座落于厦门烈士陵园东北角,占地面积约八百平方米。展馆的建筑造型像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外墙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二层楼的建筑物略呈前低后高,正面石墙上方镶嵌着原全国人大付委员长叶飞的题词:“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十一个铜质大字,六扇铝合金茶色玻璃大门,增添了陈列馆庄严气氛。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位于思明区思明南路451号。旧址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初为厦门海防同知署关押犯人之所。1912年,厦门设思明县时改为思明县监狱。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白色恐怖统治,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革命活动进行残酷镇压。1930年3月为纪念北京“三·一八”惨案,中共厦门市委领导的厦门反帝大同盟举行纪念大会,国民党当局逮捕了近二十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关押在思明监狱内的“政治犯”增加到40余人,其中包括厦门市委书记刘端生和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陈柏生等。
中共福建省委为营救这些面临被杀害危险的同志,决定采取武装劫狱行动,并于当年3月成立了以罗明(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王德(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王海萍(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兼军委书记)、谢景德(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长)、陶铸(中共福建省军委秘书)为核心的破狱特别委员会,陶铸、王德分别担任武装队和接应队队长。武装队共11人,负责破狱的武装行动。与此同时,狱中的同志也积极配合,成立了以刘端生为书记的临时党支部。
破狱特别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慎密侦察和周密准备,于1930年5月25日上午9时利用星期日监狱防备较松懈的机会,实施了劫狱计划。在陶铸领导下,日战场,3200多名华侨机工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当时国内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上,夜以继日地抢运战略物资,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感人乐章。根据统计:牺牲、失踪、病亡者超过1000人。
实业救国
海外华侨热切企盼祖国繁荣富强,他们竭尽所能投资实业、兴办教育、捐助公益。
1872年越南华侨陈启沅在家乡广东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
1903年印尼华侨张煜南等筹资300万银元,兴建潮汕铁路,这是华侨投资国内铁路的创举。根据统计,从1860年到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的资金折合人民币6.3亿元。
南洋华侨实业家张振勋,在国内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和广厦铁路公司、广西三岔银矿等。1915年张裕酿酒公司出品的白兰地酒参加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酒会,荣获金奖。
1919年印尼华侨黄奕住在上海创办中南银行,扶植沪、津、闽、粤的民族工业。自1920年起在厦门创办自来水公司、电话有限公司、黄聚德房地产公司,为我国民族工业做出有益的贡献。解放前,侨汇在平衡我国外贸入超,发展侨乡农工商和文教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教兴国
华侨回国办学始于19世纪末,陈嘉庚是倾资兴学的一代楷模。他创办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桃李芬芳人才辈出,他在国内外创办和资助的学校达118所,1980年统计,他一生用于教育事业的金钱相当于现在的1亿多美元。
1956年陈嘉庚率华侨捐款捐物,创办全球首家华侨博物院。为表彰陈嘉庚的杰出贡献,199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在陈嘉庚的精神激励下,各地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新加坡华侨李光前,自1938年起在家乡福建南安梅山独资创办占地300亩,拥有幼儿园、小学、中学、礼堂、医院在内的国光学村。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各项慈善之举,华侨也总是当仁不让。20世纪50年代,大批华侨、留学生相继回国,投身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新华侨和留学生学成归来,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都找到了大可作为的广阔天地。
罗扬才(1905-1927)
中共闽南特委委员兼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长、厦门农民协会会长。
罗扬才,男,汉族人,1905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枫朗乡坎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3月到集美学校师范部学习,1924年毕业后考入厦门大学预科班,1925年12月升入教育系,并参加学生会的领导工作。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为了支援“五卅”工人斗争,他参与组织学生集会示威游行和罢课,深入工厂发动工人。在他的领导下,厦门邮电工人、海员、驳船“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