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族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家族史)
学 院: 文学分院 专 业: 英复151 姓 名: 陈向进 学 号: 201530960520
授课教师: 胡晓飞
上交时间: 2016 年 6 月 联系方式: ***/681324
前言
杜兰特曾说, 家庭是文明的核心。每个家庭在社会上生活的关系网除了自身的亲情关系网外还有自己的家庭经济消费网, 消费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都不可避免的.我就从自己的家庭消费观来分析本家庭的经济消费状况.
消费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一个家族消费观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经济能力的变化以及家族成员消费观念的变化。我通过与奶奶、父母的沟通与对自己的剖析,概括出家族成员消费观念的变化,了解不同年代人的消费心理以及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从三代人的消费观中总结出比较合理的消费方式。
第一章
家庭消费观的演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消费的观念自然也有了转变。通过与家人的面对面交流以及后期的电话沟通,总结概括出三代人之间的消费观的不同以及原因,从三代人的消费观中发现问题并阐述合理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消费观;比较;原因;合理消费
消费观念的不同
(一)40后——奶奶的消费观
奶奶出生的年代是50年代,可以说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条裤子穿九年,你没钱,我没钱,社会主义不谈钱的年代”。等到奶奶长大差不多也就是60年代,是“副食品,粮布票,它比生命都重要,半斤肉,二两油,有钱没票你别想求”的年代。这样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奶奶这一辈人如下的消费观:
第一,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勤劳而节俭,是中国农民的典型特点,具体表现为自给自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能不消费就不进行购买消费,能节省就节省。“思前顾后,吃穿常有”,“精打细算,油盐不断”,“粮收万旦,也要粗茶淡饭”„这些俗语就是用来描述奶奶这一辈人的消费现象。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节省已经成为奶奶的一种习惯,剩菜剩饭要吃,电要省,生病有时候也不会去看医生,买菜的时候也会“斤斤计较”,充满了小农式的朴实与精明。
第二,消费观念简单并且保守,不懂得理财。这个特点与农村的传统习惯有很大关系,即使有钱也是存在家里或银行,很少去投资,直接享受银行利息。我的奶奶就是这样的,她现在的个人存款都放在银行。奶奶的文化素质不高,这可能也是老一辈人不愿意主动去投资的原因之一。
第三,发展型消费比重过大。在农村,住房消费(给我们的父亲一辈盖房子娶媳妇)比重大。奶奶说当年家里盖房子花掉了她和爷爷一辈子的积蓄。
第四,消费品牌固定。奶奶平时买的东西品牌比较固定,很少使用新的牌子,特别是在生活用品这一方面,比如肥皂、牙膏等。这与老年人的守旧思想有关系,即使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新鲜的玩意,她也不会主动去尝试。
(二)60后——父母的消费观
我的父母都出生在60年代,60后的这代人,尤其是我父母这样有着乡村背景的70年代人而言,他们的童年时期基本上是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穿着过失的打着补丁的黑色或蓝色的布衣在田野上寻找快乐,他们的童年没有任何高档的玩具,听爸爸说泥巴、石块、玻璃球就是他的玩具,这些也伴他度过了快乐的童年。60后的消费观一般是这样的:
第一,量入为出,专款专用。父母这样的60后大都是奋斗的一代,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几乎没有什么财富可以留给他们,一切需要赤手空拳打拼。财富来之不易,他们多会量入为出。我的妈妈掌管家里的经济大权,现在这个年纪的她不会“赚多少花多少”,她要为老人、孩子和所有可能的意外做好准备。
第二,传统消费心理与超前消费心理交织。父母通常会有意识的控制大手大脚的冲动而攒一些钱。家里的第一台冰箱是2010年买的,价格是3000元左右,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当面对汽车等这种现代化高科技商品诱惑时,却又蠢蠢欲动。当初家里要买车的时候,父母也是纠结了好久。与我这样的90后相比,他们的超前心理往往都是大打折扣的,最后还是没买。
第三,发展型消费比重过大。这与奶奶那辈有点相似又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需要为下一代也就是我考虑,包括之后的买车甚至是买房。不同的是,发展型消费中教育消费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从我幼儿园到我大学毕业将近20年的学费他们需要承担。这是一笔不可小觑的数目。
(三)90后——我的消费观
个性、求新、追求时尚似乎是我们90后的标签。90后的我们有的刚踏入职场,但多数还处于学生时代。我们的消费理念可大致分为狂热的吃货,喜爱新颖事物的萌物、追求别致物品、追求时尚品牌,以自己为例,90后的消费观是这样的:
第一,喜欢的就是最好的,看上了就买。就我自己而言,我喜欢的东西常常没有理由,只要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品牌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比如衣服,今年买的衣服或许明年我就不喜欢了,品牌不是那么重要,关键看衣服的样式、色调与风格是否符合自己。
第二,超前消费。我和大多数90后一样对数码产品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手机、电脑等成为我不可缺少的消费。特别是在这个电子产品更新速度飞快的时代,更是刺激了我的消费欲望。所以这学期我新买了一款手机,在我的旧手机还是很新的情况下。第三,发展型消费比重大。这里的发展型消费与50后,7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了。我是一个资深的吃货,每个月花在美食上的钱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加之小长假、寒暑假等喜欢出去旅游有事一笔开销,偶尔去听一场明星的演唱会也是一笔开销。所以我自己的发展型消费在我的日常消费中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
第二章
消费观念改变的原因
40后吃肚饱,60、70后吃味道,80.90吃品质。这一句话体现了人们饮食习惯的不断变迁,同时也折射出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下人们随之改变的消费观。从老一辈人的勤俭节约,认为“钱就是用来储蓄的”,到70后的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再到90后的张扬个性、超前消费,我们能看到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与多元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有很多人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不用再过老一辈人那么节俭的生活了。所以经济方面是主要原因。
第二,到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生活观念有所改变。第三,消费观念深受广告媒介的影响。当代广告媒介是消费主义文化传播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工具,是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在的年轻人是喜欢追星的一群人,所以广告商也越来越热衷于请明星进行代言活动。所以年轻人的消费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第四,消费途径的多样化。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等新型的购物方式的出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第三章
总结
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现阶段经济繁荣,商品充足。本文通过对我自己家庭三代人的消费方式的了解,从中概括出各自的消费观念:老一辈人生活的不易与艰辛而养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父母辈人因生活的压力与矛盾坚持理性消费,以及我自己的超前消费三种类型。从这些消费观念中,我也了解到了自己家庭的经济发展史,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一段文化的改变。而影响这些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外来思想等因素。
奶奶出生在经济困难的时代这决定了她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方式;爸爸妈妈在某些地方顺延了奶奶他们的消费习惯,也比较顾家,但他们也追求适当的享受; 我生活在电子信息时代,加之父母的宠爱,消费欲望更加强烈。
对于爷爷奶奶老一辈的节俭消费观,是我们所不提倡的。要加强他们的消费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要培养发展型的消费观念。应当通过政府部门或者媒介强化有关绿色商品,绿色消费知识的教育。让他们的消费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合理适度,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老一辈人根深蒂固的节俭观念是从内里产生的,必须要使其转换这种简单而保守的观念。
对于90后青年的超前消费观,应当加强个人消费责任感的教育。90后青年的消费是为了满足的自己的需求,这种需求必须是合理健康的,能促进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注意在实现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转变的过程中,增加精神文化消费。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消费观,保持健康的消费心态,以利于自己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不管是你处于什么样的年代,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都应该树立一种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
第二篇:家族史调查报告
家族史
关注十八大 聚焦新农村
当代中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李振华
目录
摘要............................................................................................1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2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3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5
新农村建设的成果....................................................................8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0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11
新农村变化的感受.................................................................12
摘要
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胜利闭幕。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作出承诺,让农民得到更多土地增值收效,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当代社会最大的惠农政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力手段,是共同富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因此农村生产发展,仍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百姓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党的工作的基本尺度。农村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农村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村民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能够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是建设的重点,也是建设的难点,我们作为新农村的一份子,不能只是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更要发挥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为此做了对新农村建设的相关了解,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从党的十六大起,党中央、国务院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家电下乡、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新农合、新农保……项目纵多,投资巨大。但由于配套政策的不够健全和市场监管的力度不够,部分资金流入了不法商人腰带中,农民需得一定实惠,但效果不够明显,城乡差距缩小还不够明显。而且由于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
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2、主要目标
在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修编的基础上,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50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1000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到2016年,力争全省4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总体实现以下目标:(1)生态宜居村庄美。
3(2)兴业富民生活美。(3)文明和谐乡风美。
3.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始终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2)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
(4)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把农村生态建设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重点,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突出乡村特色。
(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防止中心村建设占用基本农田。
(6)坚持以县为主,合力推进。省市两级加强政策扶持和指导督查,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一、实施村庄建设工程
1、修编村庄布点规划。按照全域理念,着眼长远发展,科学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与城镇规划体系相衔接。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制定中心村建设规划,2、重点建设中心村。以村庄布点规划为依据,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以农村社区化为方向,培育和新建中心村。扎实推进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和公共场所亮化,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通村到户,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利用。
二、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1、整治农村生活环境。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逐步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等多种垃圾处理模式。结合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全面清理村庄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的状况。
2、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实施,推进田、水、路、渠综合配套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3、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以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村村绿”和绿色家园示范建设活动,推进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 道路林荫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村生态涵养功能。
三、实施兴业富民工程
1、发展特色产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向,重点支持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
3、发展农村服务业。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面向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积极发展通讯、文化、餐饮、旅游、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
4、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民职业技能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
5、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制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政策,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支持引导各地开发符合农村实际的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四、实施土地整治工程
1、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数量不减少、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采取集中连片整治的方法,整村推进,全面 6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因地制宜、改善条件、提高质量,提高高 产稳产基本农田比重,大力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建设。
3、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应缴纳而留给地方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耕地占用税全额用于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
五、实施管理创新工程
1、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2、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 系。统筹建设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模式
3、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和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保护,发掘、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具有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
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农村刺绣厂房
西藏新农村的小洋房
新农村图书馆一角
新农村的生态农业
新农村里的大学生村官
新农村重返校园的孩子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新农村的“二十字”目标缺乏清晰性,不能唤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虽然是广大农民十分关心的话题,但发展到什么水平,富裕到什么程度,显然模糊不清。“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让人感觉平淡,难以打动人心。为此,大家期待中央为新农村提出一个更加醒目而动人的目标。
2、政策落实不到位,新农村建设成果不能共享。
(1)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一定数量的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大收入少,导致大多数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农村出现空巢现象。
(2)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对农业的科技支持不足以达到发展科技农业的需要。再次,由于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致使对于农村引进的产业不加以限制,造成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
(3)新农村建设过分强调速度,实际的达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一些优秀的农村文化遭到破坏,出现千篇一律的农村格局,毫无新意和持续发展可言。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加大多元投入力度。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改为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大力整合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危房改造和农村清洁工程等相关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中心村,兼顾治理自然村。
2、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将耕地、山林、水面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将符合规划、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通过招商引资、作价入股等形式,发展二、三产业。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大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和扩大“阳光村务工程”成果,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4、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市、县(市、区)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农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各级党政干部综合考核,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新农村建设的感受
作为当代一名农村大学生,我感到无比的幸运和幸福,因为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致富了农民,也给农村孩子带来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我怀着感恩的心情来谈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点感受,回首近几年来农村的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崛起的小楼房,多起来的私家车,电脑的普及,真的是有点不敢想象。农民富了,乐了,心情也好了,对党的情感也更深了。
不过,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表面的幸福,还有幸福背后的隐忧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走出去求学,可是学成归来的人却越来越少,农村发展和延续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大多数的人向往外面世界的美好纷纷外出求职,绝大多数老人空守农田,农村老人成为又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农村里的差别也很大,有些人确实富了,可是却不曾以富带贫,导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农村贫富差距拉大也日益明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反而要更加重视并用实际行动去解决。
我仅仅就自己的看法而言,我觉得当代大学生毕业后应该有几年时间回到农村,支持家乡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锻炼我们做事的能力和品质,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发展的机遇和回报家乡的机会。其实哪里都是有机会的,就看我们是否真正利用了它的价值。
第三篇:创业家族史
创业家族史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经常跟我说他小时候是如何奋斗,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次借李文胜老师的课题作业,综合性地把爸爸的创业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
七十年代,我爷爷是在我们家乡当地的食品站任站长,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的年代,社会资源极度匮乏(计划经济的年代有钱还买不了东西,日常用品还需要凭票供应),而且我们老家是在山里面,家里境况更是窘迫,所以爸爸十来岁的时候就跟着奶奶去山里面砍树,烧成炭,然后运到十多公里的县城里面去卖,维持家用。
八十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爷爷退休了,爸爸接替爷爷到食品站上班(那个时候国营企业和单位,儿子是可以接替父亲到工作的单位上班的),从一个小职员做起,没几年的时间,爸爸便熟悉业务,和领导、同事关系处理的比较好,慢慢地成为食品站的负责人。八十年代的年轻人没几个是能压抑内心的热情不去下海创业的,我爸爸也不例外,八十年代末,爸爸便辞去了食品站的职位,追随着下海创业的人潮,来到了深圳,带着他积攒的一些资金,承包起了一个小砖厂。那个时候的深圳就如雨后春笋,国家资金大力扶持,国外资金的入注,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爸爸的砖厂也算办的有模有样,但是好景不长。八十年代末的一次大规模学生运动,让国外的投资人担忧这个刚开放的土地会就此夭折,大量外资撤离,高楼没资金的运作停建了,自然,建材价格一落千丈,爸爸的砖厂也就此破产,还欠下了一笔债务。
九十年代初,爸爸回到了原来的单位,从头开始做起,因为以往对业务的熟悉和积累的经验,没几年就当上了食品公司的经理,零四年的时候筹划兴建肉联厂,升职为商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兼任肉联厂厂长,零六年的时候商业公司筹建旅行社,爸爸调任旅行社的经理,创造了一系列不俗的成绩,几年后因城镇的肉类市场混乱,需要重新整顿一零年重新回到肉联厂兼任厂长至今。
脚踏实地地干,一步步从山沟沟里面走出来,这就是我爸爸的创业史。
第四篇:家族史(teniu推荐)
家族史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摘要:
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是逝去的时间,“那时候”祖父祖母是怎样一路走过到如今呢?
梁氏,是个十分古老的中国姓氏。明清时期,梁姓已遍布全国,且以广东、福建、浙江为主要聚居地。我们家就是梁氏的后人,现居住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一直以来,我对自己家族的历史都十分好奇,但也从没开口问过父母,只有偶尔听奶奶提起过“那时候”,“那时候”对于我来说该是很久很久之前吧„„
关键词:历史;艰苦;如今 梁姓源流:
梁氏出自嬴姓,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再五传秦仲,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氏,就是梁氏。此即《元和姓纂》所云:“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梁王嬴康就是梁氏始祖,史称梁氏正宗。
得姓始祖:伯益。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复续嬴姓祀,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伯益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
梁姓支派较多,但据史料所载,其最早发源地当是今陕西一带。晋代以前,梁姓多集中于北方居住,且以西北为主要分布点。秦汉时期,梁姓散居于山西,据载,汉景帝时,有梁林任太原太守。汉末,山西梁姓迁往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集中于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地区。其中安定梁姓最为旺盛,成为当地一支望族。此时,天水一带也有梁姓郡望,为少数民族改姓发展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为避战祸而南迁者络绎不绝,梁姓自然也不外其列。据载,西晋“永嘉之乱”时,有梁芳率家族随晋南迁于浙江杭州与广东河浦之间。又有梁遐开基福州,被视为闽、粤始祖。此时,梁姓遍布南方的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浙江、广东、福建一带。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大的发展。宋元时期,由于金兵及蒙古军队的入侵,致使梁姓又一次大举南迁,进一步推动了梁姓在南方的繁衍发展。明清时期,梁姓已遍布全国,且以广东、福建、浙江为主要聚居地。今日梁姓以广东为多,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七,占全国梁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四。
主要内容:
我们家就是梁氏的后人,现居住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一直以来,我对自己家族的历史都十分好奇,但也从没开口问过父母,只有偶尔听奶奶提起过“那时候”,“那时候”对于我来说该是很久很久之前吧„„
高二那年,在整理爷爷遗物的时候,翻出了许多“以前”,还看到了传说中的家谱。我慢慢翻开那“泛黄的历史”,上面的每一个名字,只是一个名字吗?不是的,是逝去的时间,是历史,也是我看不到的过去。一页一页地看着,我惊讶着过去家族的强大,也感叹着今天的人丁单薄,以前,是十几户的人家组成一个家族,但到了我父亲这代,就只有我和弟弟两个子女了,父亲也只有一个姐姐,即我的大姑妈,也只有一儿一女。翻看着族谱,翻到了祖父那代,不知为何是空白的,我带着疑问,跑去问父亲。
听了我的提问,父亲他跟我说了,他也是不太清楚的,说应该是60年左右,那时的父亲还没出生,奶奶是64年生的父亲,那是大饥荒的时期,周围都是荒地、一片萧条。
当时国家进行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1958-1960年,是大饥荒时期,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其时国内盛行“浮夸风”、“大跃进”、“放卫星”,提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生产口号,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等,各地虚报产量、土地亩产越报越高,导致缴粮多而农民自留粮太少。1958年丰收后,各地虚报产量,导致农民生活难以为继,此情况引起了中央的注意。1959年的庐山会议,原本就是要纠正政策路线的“左倾”,但由于会议期间彭德怀所上的“万言书”,指出了当时存在的严重问题,引起毛泽东的不满,会议遂有“纠左”变成了继续“反右”,最终使问题越发严重。自1959年夏开始,全国开始大面积干旱,国内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而缴粮任务却日益增多,出现全国性粮荒。其时与苏联交恶,苏联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资金、设备,导致国内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自1959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大范围“非正常死亡”,即饿死现象,尤其是河南、安徽两省,出现大量人民饿死现象。父亲说,他本来也是有两个哥哥的,据说也在那时被饿死了。奶奶当时都顾不得心痛只有继续拼命活下去,树根,草都吃过了。1962年,党中央痛定思痛,召开“七千人大会”。提出“调整、发展、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后来经济才开始好转。
我不能说什么话安慰父亲,什么都没经历的我,也不够资格,只在心里留着深刻的话语。我又问了母亲小时候是怎样过的。母亲也笑笑说不太记得了,只记得很苦很苦。外祖父有五个孩子,母亲排第三,而且外祖父还要养活自己去世的兄弟留下的两个儿子。我惊讶了一下,心想,那时的环境应该也不好吧,外祖父一个人该熬得得多辛苦才能把孩子拉扯大啊。然后想到外祖父的兄弟是怎么去世的呢?母亲说,是生病过世的。只能说医疗机构在那是也是少的吧,医生的能力也不如现在,没钱看病也是最大的问题。
我想起去世的祖父,他似乎还坐在摇椅上给我讲过去,我很后悔那时为什么没好好听一下,那是祖父用他一生来诉说的啊!对爷爷我一直都是有点畏惧的,但他确实真的对我很好很好,不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真的对我这孙女是满意的。父亲说祖父当过国民党的军师,写得一手好书法,是个有文化的人,祖父和兄弟们都是在香港出生,后来才回到新兴的,出生在动荡时期的他,还是有好好学习。十四五岁的时候随曾祖父又去了香港打工,后来的事也不太清楚了。直到和祖母结婚,才又回来了,生下了我的父亲及其兄弟姐妹。
祖母也是受了很多苦的人,到现在她还是十分简朴,一点一滴都不浪费。说起祖母,16岁就嫁入了梁家,当时,她还是一个刚刚初中毕业的女学生。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16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想些什么,在香港和我的祖父相爱,不顾家人的反对跟着祖父,嫁到了新兴,我的曾祖父还为祖父准备了丰厚的嫁妆。于是,祖母穿着新衣,坐着花轿嫁进了梁家的门。
一个十六岁的女子,为了爱情不顾父母反对远离家乡,在那个盲婚哑嫁的年代该多令人佩服。
结婚后,经历过抗日艰苦时期,日子一天天地熬过去了。随着儿子的长大,女儿的出嫁,家里的生活逐步有了改善,最困难的时候过去了。1984年,政府出台了新政策,凡是符合“四个条件”的家庭可以拿回过去的房产。之前是曾有间大屋的,但成了生产队的粮仓。祖父祖母又重新回到了梁家大屋。
经历了兴衰沉浮、荣辱生死,祖母在当年的豪宅里面过着平静的生活。父亲每天煲粥煲汤送来给祖母。比起年轻时所受的和中年所受的困苦,现在的生活算得上是幸福了。
但是,二十多年前不小心摔伤的腿痛,有时候还会发作。时常叫我帮她擦油。如今,祖母要靠着拐杖才能在院子里走走路。88岁的她思维清晰,神清气朗,风采依旧。
偶尔抽支烟,看一下电视,就是祖母最大的消遣了。让她唯一觉得遗憾的,是没能实现她年轻时候的理想,那是她也文化高,是想做医生的,可过去已经过去了。
总结:
以前的事,在这位经历过无数**的上一辈看来,已经是过眼云烟,不值得再提了。我只有听着前人的话语,跟着前人的脚步,在现在这安定的年代继续上一辈的生活。
第五篇:家族史、宗族史
一、家族史、宗族史研究的发端时期
我国关于家族史、宗族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两宋时期专题研究家族、宗族情况的论著未见.论文亦极罕见,而贯通研究中国古代家族、宗族史 的著作有一些。
(一)较早开始研究我国历史上家族、宗族问题的是吕思勉先生,其所著《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上海中山书局,1929.)是第一部有关家族、宗族问题的专门史。论著从人类社会由“浑然一大群”到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演进谈起,谈及其产生、宗与族的关系、宗法的产生与废弛、谱学的兴衰、宗法与封建的相辅相成关系。谈及累世同居与析居问题以及立嗣意图的前后变化等等。大凡家族、宗族史研究的主要问题都已涉及.带有论纲性质,影响深远。后来在其《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等4部断代史中。论述社会组织时都专设《族制》一节,其篇幅较《小史>有所增加,对宗族制度的若干问题的看法亦较<小史>深入。此著收集了正史中许多有关家族、宗族的材料,对后人研究很有启发性。陶希圣在《婚姻与家族>(商务印书馆,1934.)一书中提出了农民家族、豪商地主家族、士族家族等概念,就家族的范围、族居问题、宗法及宗法制的变迁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高达观的<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正中书局,1944.)从社会学视 角将家族制度的变迁分为周代的宗法社会、宋代的宗族家族社会和清季的家族社会三个阶段。高先生认为周代是中国式家族社会之创制与兴盛时期.宋代为中国式家族社会之中衰 与复兴时期,亦即家族制度由纯贵族支配演变为“民众化”、“普遍化”的家族制度时期。高先生并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法律基础三个方面分析了家族制度演变的原因。其中对经济基础的分析尤为重视。
(二)从法制或礼仪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家族、宗族制度的也有一些。如诸桥辙次《支那之家族制》(日本大修馆书店,1940.)一书就是以家族仪制为基础来考察中国社会的一面,其中一些内容如九族范围、宗法、宗庙制度等与家族、宗族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47.)是一部较早从法律角度研究社会的专著。他对于 家族范围的概括较为全面而准确。又较为深入地论述了历史上法律制度与封建家族制度的密切关系,所举事例多宋元明清时期之事。
二、家族宗族史研究停滞阶段
20世纪5¨70年代.由于“左”倾思潮的错误干扰,大陆社会学、社会史的研究完全停顿,家族史、宗族史的研究也不例外。这30年.没有出版过系统的家族史、宗族史的研究专著。所有通史及断代史著作.也几乎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三、家族宗族史研究t生复兴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家族史、宗族史的研究又开始焕发勃 勃生机。
(一)其中研究宋代家族史、宗族史的专论有王善军先生的《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作者对关于宋代家族制系列论文作以总结,集中反映了20年来家族研究的成果。上篇对宗族谱牒、公产、祭祀、家法族规、族塾义学、宗祧继承等6项宗族组织制度做了深入的研究。下篇则对同居共财大家庭、强宗豪族、世家、宗室等4种宗族类型做了细致考察。终篇论述宗族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关系世家大族的家法和家风在当世政治上所起的作用分析.宗法观念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宗族世家难以持久实为社会进步所致的论述等。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是作者多年来倾力探索宋代家庭问题的成果。该书人选“中国家庭、家族、宗族研究系列丛书”.由宋代家庭史研究述评(代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正文组成。绪论部分提供了便于人们了解宋代家庭总体特征的知识背景. 上篇对宋代家庭类型与家庭人际关系进行了探讨.中篇从户等制度人手考察了各个阶层的家庭经济状况.下篇则具体研究了家产继承的几种方式。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出版,1983.)其第七章宋代的封建家族组织,对宋代宗族组织的主要特征。做了简 要的论述。作者依据郑谯《通志>之说,论证了大致从宋代开始,因门阀士族已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情况.原先讲究门第的谱牒之学也随之衰败,宋代出现了新的家族组织。作者从小宗之法、宗子(族长)、族产、族谱、祠堂和族规六个方面.介绍了宋代宗族组织的概况。从广义上说。婚姻制度也可作为家族和社会研究的一个方面。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一书,引用了相当丰富的史料.着重说明了唐宋之际婚姻制度的重大变化.论证了从“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到“婚姻不问阀阅”,社会心理从“尚姓”到。尚官”.乃是基于政治制度以门阀为中心到以官品为本位的变化。是很有说服力的。
(二)通论性著作有徐扬杰的<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是一部篇幅较大的中国家族通史专著。从宏观上把中国家族制度分为先后承继、递相蝉联的四种不同形式。
他对中国家族制度的形态作了一个整体把握.认为唐末五代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瓦解.宋以后近代封建家族制度形成。并从聚族而居的封建家族组织、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庭、近代封建家族制度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方面进行分析。冯尔康等合著的《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是又一部中国宗族通史著作。该书根据宗族领导权的变化、宗族的 内部结构及其成员的民众性、宗族生活中宗法原则的变化,将中国宗族发展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宗族
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常建华撰写的《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是《中华文化通志》中《制度文化典》中的第四卷。第一章体例似“史”.对我国宗族制度的演变进行概述.以后各章节主要是论述宋以后的宗族组织特征。钱杭的《中国宗族制度新探》(香港中华书局,1994.),作者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改变了以往宗族研究功能探讨为本体的思路.指出了汉族宗族存在的根本是从宗族派生出来的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四种心理需求。钱氏考察的角度和方法都十分新颖。,四、近年来宋代家族史研究蓬勃发展时期
(一)近几年,家族的个案研究成果显著。在宋代家族研究方面,多关注于官僚家族的个案研究,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繁荣的江南地区。以家族成员之研究为主,以隐恶扬善为叙述方式,侧重单个著名家族的成功或衰微因素探询。孔东的《宋代东莱吕氏之望族及其贡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蔡东洲《宋代阆洲陈氏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分别以专著的方式对这两个诗书类世家大族的科举仕宦、文化成就及兴盛历程作了论述。胡昭曦先生的《宋代“世显以儒”的成都范氏家族》(《胡昭曦宋史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分析了四川成都范氏家族的“世显以儒”的社会特征。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巴蜀书社,1995.)、杨倩描《吴家将——吴蚧吴磷吴挺吴曦合传》(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均以叙述吴氏家族精英人物作战事迹为主。戴应新编著的《折氏家族史略》(三秦出版社。1989.)叙述了折氏家族的武功和人物事迹.收录了较多的墓志资料,李裕民的《折氏家 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也对折氏家族进行了探讨。马斗山《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对眉山苏氏家族的教育、家法、经济生活等多个侧面进行了叙述。
(二)宋代家族研究中对名门望族、世家官僚的个案研究相当丰富。其中不乏涉及帝后之家之作。王曾瑜《宋朝相州韩氏家族》(《锱铢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王善军《武功与外戚的结合——真定曹氏》(《宋代世家大族:个案与综合之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3.5.).何成、王育济的《宋代王审琦家族兴盛原因述论》(《甘肃社会科学》,2001.6),马玉臣、杨高凡《宋代毕氏家族论略》(《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6.7.),何新所《宋代昭德晁氏家族婚姻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张彦霞《宋代韩琦家族婚姻关系特征考论》(《集宁师专学报》,2005.9.)等。此类研究多是从某一姓氏家族的整个发展过程的脉络角度进行分析,注重家族在世系起源、家族的起家、婚姻关系、对官位的追求、家族的荫补、经济地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整体探讨.来展示宋代家族发展的途径和状态特征。
(三)从整体上考察及其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论著比较少。群体研究立足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考察具有相同身份、社会地位或阶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力求还原社会原貌,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有助于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论文有姚兆余的《北宋宰辅家族婚姻研究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5.)及《论北宋世代大族的择偶标准》(《甘肃社会科学》,2002.6.)分别针对北宋宰辅家族的婚姻和北宋世代家族的择偶标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王善军先生的《宋代世家大族:个案与综合之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3.)立足于宋代世家大族这个社会群体为整个考察对象,用个案剖析和综合探讨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家族与政治、家族与社会、家族与文化等各种的相互关系.全面反映了宋代世家大族群体的整体面貌和整体时代特征。个案研究部分选取了六个具有典型特征的世家大族.考述并分析了它们的仕宦情况以及所表现出的突出社会特点。综合研究部分主要结合宋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情况.探讨了宋代世家大 族的形成和主要类型、仕宦与政治势力、经济势力及其变迁以及文化教育与家学等问题。专著有陶晋生的《北宋士族一家庭·婚姻-生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从士人起家、仕宦生涯、家族维持、婚姻关系、妇女及妇女教育、妇女再嫁与改嫁、交 游与日常生活,和典型家族类型等方面,展示北宋士人家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犹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主要的构想是以士人和士大夫对他们自己、他们的家庭或家族.以及众多的士人和士大夫的一生的描写.来观察他们起家的经过.维持一家或一族的继续兴盛所用的策略,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和妇女角色”。最为精彩的是对士族婚姻关系和妇女角色的细致而深入的论述。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侧重对于宋代家族和家族制度的内容结构、发展特征、与社会各层面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80年代以来的研究与过去相比,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仍有进一步深入的必
要。就家族史、宗族史部分,笔者大致认识如下:
一、就家族史、宗族史部分。近年来受国外年鉴学派研究方法的影响.对个案研究相当重视.无论是数量,还是家族类型,探讨相对深入和全面得多,但相对而言,群体研究比较薄弱,综合分析的视角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二、家庭、家族作为封建社会宗法制国家中的基本组成单位,与社会各个层面有着各种联系。故对于它的研究应该跳出就家族论家族的狭小圈子.把家族放到整个社会历史文化中去研究,深入分析家族与政治、家族与社会、家族与文化等等各种相互关系中.整体动态考量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利于深人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全貌:
三、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与此前相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元明清诸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基本走向。宋代家族宗族作
为此社会变革条件下的产物,在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变革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深人认识宋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