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分校七级地理下册《7.2东南亚的居民和经济》教案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24-111368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3 02:11: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分校七级地理下册《7.2东南亚的居民和经济》教案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七年级地理下册《7.2东南亚的居民和经济》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及矿产。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为什么说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南亚的地形、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引入新课 我们在了解了东南亚的位置及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再来看一下它的居民构成和经济状况。

学习新教材

一、居民: [读图] 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及《世界人种的分布图》。[提问] 东南亚人口分布特点及居民构成情况?(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 这里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可达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如中南半岛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马来群岛的一些大岛上。其中印度尼西亚人口达1.7亿多,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居民构成绝大部分属于黄色人种。

1.人口稠密

[提问] 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宗教?亚洲以哪几种宗教为主?(世界上主要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主要分布在亚洲)

2.宗教信仰多样

[教师讲授] 东南亚居民的宗教信仰可以说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佛教。如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柬埔寨国旗上的吴哥窟图案,就是著名的佛教建筑,它已成为柬埔寨的象征。而泰国则规定佛教为国教,它深入到了泰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家庭和个人。其次还包括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教,菲律宾的天主教等。

3.华人与华侨聚居

[教师讲授] 东南亚地区还是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尤以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居多。此外新加坡、越南等国也聚居了100万以上的华人。其中新加坡华人占了全国人口的76%。

[阅读课文] 指定学生朗读“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一段。

[教师归纳] 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对当地及我国建设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对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及矿产的开采更为突出。东南亚主要有哪些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呢?

二、经济状况: 1.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 [读图、提问] 在东南亚主要农产的分布图上,找出主要热带经济作物及分布国家?(天然橡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马尼拉麻——菲律宾,此外椰子、油棕、咖啡及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的水稻。)东南亚已成为世界最大热带经济作物产地。阅读课文“读一读”。

[提问] 东南亚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最大热带经济作物产地和稻米产区?(东南亚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条件优越,不仅有高温多雨的气候,而且还有肥沃的土壤,非常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生长。

2.主要的矿产

[读图、提问] 读东南亚主要矿产分布图回答,东南亚主要有哪些矿产?分布在哪些国家?(包括煤、石油、铁、锡、铜等多种矿产,尤以石油和锡最为著名。石油主要分布在印尼和文莱,锡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

[指导学生读表] 读东南亚主要矿产表格。

3.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的经济

[阅读思考] 自学课文“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一段,并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东南亚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原因是什么?(一方面以较低价格出售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级产品,如天然橡胶、石油等。另一方面又以较高价格进口工业制成品。原因:东南亚各国均为发展中国家,过去长期的殖民统治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现在东南亚许多国国家都在利用本国优势,发展加工工业,振兴本国经济。

第二篇:地理教案:居民和经济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中国建设中的贡献。

2.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社会风貌。

3.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以及锡、石油两种重要矿产的分布。4.了解东南亚的经济特点及其发展民族经济的途径。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并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必须独立自主,坚持对外开放。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东南亚特征方面讲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

东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共有五亿多人,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个大岛屿沿海平原上。这些地区适合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居住。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讲解了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而本节就介绍印尼人口众多(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产品比较丰富,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

本节着重讲述了东南亚华侨和华人,总数202_多万人以上,其中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少数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华人在东南亚不少国家的居民中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新加坡约占77%,马来西亚约占25%。泰国、印尼、越南等过的华人很多。他们在开发东南亚大和增进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农业和矿业”是本节的重点,教材首先说明东南亚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最大产地。各国居民以水稻为主要食粮。教材中利用“东南亚主要物产的分布”图,油棕蕉麻的图画,以及阅读材料,加深学生的印象。东南亚的矿产中,锡矿最重要,锡矿砂的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东南亚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的地位。

东南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矿资源也较丰富。但由于过去长时期受殖民统治,致使各国经济结构比较畸形、单一,主要以生产少数几种农、林产品或矿产品为主,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基础薄弱,经济上仍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目前东南亚各国正在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劳力,发展加工工业,振兴民族经济。东南亚丰富的热带自然风光、众多的美丽的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为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别是进些年来,尤其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使东南亚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加上东南亚各国采取的一系列,使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教法建议

本节在上一节全面分析东南亚的位置、地形与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后,进一步讲述东南亚特征。讲述东南亚特征,应充分提供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声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知,通过分析和综合大量的感性认识,从中概括出对东南亚经济状况和居民的总体特征。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面对遥远而陌生的地区,直观和形象就更为重要。

讲述东南亚的居民时,可先结合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世界人口分布图,联系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许多人愿意在这里耕种,说明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结合“吉隆坡华人聚落”彩图和各种图片,介绍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联系历史及目前状况说明他们的巨大贡献,并参考“东南亚华侨”一段,举一些事例加以补充说明。并说明华人和华侨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讲述东南亚的物产时,应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画,并结合有关天然橡胶,油棕,蕉麻的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印象。东南亚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这同当地土壤,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讲述矿产资源时,应利用矿产符号,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锡和石油的主要产区和主要生产国。

东南亚的经济特征是以原料和半成品输出为主。教学时应说明这是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目前东南亚各国正努力发展经济,改变这种状态。现在经济也在高速成长。

用各种风光、名胜古迹引导学生分析出东南亚旅游业在自然,人文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如热带自然风光、众多的美丽的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分析该区旅游发展迅速的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人口稠密,华人分布集中 【教学难点 】 主要热带经济作物及矿产产区

【教学工具】 世界人种、人口分布图 各种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我们了解了东南亚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现在让我们一起综合分析、评价一下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南亚的水热条件好,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的生产和生活,历史上农业发展得最早,养育了大量的人口,因此成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有五亿人生活在东南亚,绝大多数属黄种人,其中印度尼西亚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生活在这里的发展状况。

(板书)第二节 人口稠密

(提问)东南亚的人口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大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各大岛屿沿海平原上。分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这样分布?(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大河沿岸平原、三角洲、岛屿沿海平原:交通便利、农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因此成为人口稠密区。而山区,交通不便,热带雨林的过于湿热,因此人口稀疏。

印尼人口最多(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爪哇岛。我们也了解爪哇多火山,土壤肥沃,在这儿种地,庄稼长的特别好,人们愿意到这里来生活,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出示图片)“吉隆坡华人聚落”彩图和各种图片(讲解)吉隆坡的唐人街和华人、华侨概念的差别。

东南亚的人口中华人和华侨占了相当的比例。总数202_多万人以上。他们在开发东南亚大和增进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板书)华人众多

(提问)为什么大批的中国人漂洋过海“下南洋”去谋生呢?除了距离较近以外,是什么吸引他们去呢?

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是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东南亚有那些丰富的物产呢?(可分组讨论)

请同学们看“东南亚农产品分布图”,完成以下内容:(1)用绿笔在图上涂绘水稻的分布区,说出水稻的主要生产国。让学生分析大片水稻分布区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

(2)找出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的主要生产国并填表。

第三篇: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7.2 东南亚》

七年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2、过程与方法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2.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人口稠密,华人分布集中。

三、教学难点

1.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分布、气候特征和主要区别。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东南亚政区图”,图7.18“东南亚的地形”,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第四篇:西亚和北非“居民和经济” 教案示例-教学教案

——西亚和北非“居民和经济”

【教学重点】

1.西亚和北非石油资源的分布以及主要的运输路线

2.西亚和北非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3、西亚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教学难点】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居民和经济”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西亚和北非一直是世界上一个不稳定的地区,近代以来大大小小发生了多次局部战争,比如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等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爆发战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两个原因最为主要:一个是上一节课介绍的西亚和北非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另一个原因在于本地区蕴藏的一种矿产极其丰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矿产在当今的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同学们能够猜一猜这是什么矿产吗?

(讲授研讨新课)

(设问)石油在大部分国家都有分布,为什么西亚和北非地区的石油资源地位如此特殊呢?

(课件展示)世界石油分布图、世界主要国家石油储量扇形统计图、世界十大储油国统计表

引导学生分析本地区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石油产区图

世界石油的分布是极为不均的,本区石油储量丰富,但也不是平均分布的。

(提问)

1、西亚北非的石油最为集中是哪个地区?(波斯湾)

2、主要都有哪些产油国?(西亚: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

(北非: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

引导学生在练习册上进行填图练习

(讲解)西亚的石油主要是以波斯湾为中心,形成一条巨大的石油带,从储量上看,约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而且目前世界其他许多产油地资源已呈现枯竭状态,而西亚的石油可采储量年限要比世界各地平均水平多44年。因此有人将西亚比喻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设问)西亚北非的石油除了储量巨大外,还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点,在波斯湾开采一桶石油成本仅需1个多美元,比美国和英国的北海要低90%以上。为什么成本会如此低廉呢?

(讲解)西亚北非的石油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中间加工的环节少,成本自然低廉。

(提问)西亚北非的产油国人口少,工业还不发达,本国的石油消耗并不大,为什么还要生产那么多的石油?

(出口创汇——“石油美元”——人口少,收入高,是世界上人均收入很高的国家)

(90%出口)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石油出口统计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比表

(承转)既然是把石油销往国外,应该利用什么工具把如此多的石油运送出去?

(管道和油轮)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的石油输出图

(提问)

1、西亚北非的石油管道最后都集中在哪两个海?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不用石油管道直接输送到用油国?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石油的海上输出路线

(提问)

1、西亚北非的海上路线主要有几条?(2条)

2、目的地主要是哪些地区和国家?(北美、日本、西欧)

3、各条路线都经过哪些重要的海洋、海峡、运河?

4、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油轮都选择最短的航线?如直接通过苏伊士运河比绕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近8000~10000千米?(苏伊士运河不能通过25万吨以上的油轮)

(承转)在上学期的课程中我们曾讲过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西亚北非的石油储藏虽然丰富,但是也总会有开采完的时侯,到那时,会对产油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有人把产油国以石油出口为主的经济称为“泡沫经济”,认为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出路何在?如何使得国家继续发展呢?

(引导学生讨论)

(总结)

1、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

2、大力发展农牧业

3、其他矿产的开采:北非的磷矿——化肥(摩洛哥世界第一)

那么,西亚北非如何来发展自己的农业呢?

(课件展示)发展农业的条件:

1、干旱、半干旱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分布有地中海式气候;

2、高原为主的地形,平原:两河流域,尼罗河三角洲

(学生活动)——西亚北非如何发展农业?

(总结):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的农作物以及在畜牧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地毯加工。

指导学生了解该地区新兴的旅游业。

(承转)西亚北非的居民情况如何呢?

(课件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世界语言分布图、世界宗教分布图

(讲解)西亚北非的居民和宗教非常复杂,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在宗教方面,以伊斯兰教为主,因此有人将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通称为“伊斯兰世界”,本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注意提醒学生这里的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

(课件展示)本区的居民和宗教

引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重要的宗教城市和国家:麦加、耶鲁撒冷、以色列、巴勒斯坦

(教师简要介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居民和经济

一、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1、储量、产量、出口世界第一

2、分布:西亚波斯湾沿岸

北非撒哈拉沙漠

3、输出:

线路:

输往:日本、北美、西欧

二、灌溉农业和畜牧业

三、以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教案点评

教案最明显的特点是注重对知识目标中重点、难点知识的落实与突破。教学设计上采用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指导、演示,让学生根据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第五篇: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分校高二政治《第一章 前言》导学案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二政治《第一章 前言》导学案

新人教版

1、知识方面

识记: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常识》的主要内容。

理解: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实际需要三个方面分析说明学习《政治常识》的意义。

2、在能力方面

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科学理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方面

使学生明白:作为跨世纪的建设者,不仅要具备相当 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应该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要有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的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要做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教学重点

1、政治的含义

2、学习政治常识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政治的含义 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

第一框题:政治常识基本内容为一课时。

第二框题:学习政治常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为一课时。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高一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高二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什么是对立统一?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这两部分知识的内容。(以上前二个提问设计的目的使学生知道,高三的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前两部分知识的基础上的,它们之间的有着内在联系的。第三问的目的是为分析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服务的。)导入新课

根据同学的回答,我们已经明确了高一和高二思想政治课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高一的学习内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现象,归纳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一本质,从而提高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必然性的认识。高二的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扩展到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从而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视野推进到对人类社会中深层次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在各种社会现象中我们来分析社会的政治现象。对社会政治现象的分析,提示政治的本质,这就是我们高三学习的内容。也就是继续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政治基本常识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前言课。(要求粗读,即只读课标题、框标题、黑体字。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写出前言知识总体框架结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政治常识的 政治的含义

基本内容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

前言 学习政治常识 重要意义 的意义和方法 科学方法

一、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板书)

1、政治的含义(板书)

对“政治”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对党的十五大的召开,我们说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我国的“一国两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基本国策等等。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间围绕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在激烈的竞争,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具有国际政治性的大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难看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着极丰富的政治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认识社会的政治现象,并透过政治现象进一步提示政治的本质。政治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内涵丰富而外延又广阔,很多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都对政治作为不同的解释,但都没有提示政治的本质。唯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工作,洞察到了政治的深刻内涵,从不同侧面提示出了政治的本质。设问:

革命导师列宁是从哪向方面阐明政治的本质的?

(要求学生详细阅读第一页倒数第二自然段至第二页第五自然段,教师边提问边讲解)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理解和把握政治的含义,应从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的联系中,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提示政治的本质。我们先从政治与经济的联系中认识什么是政治。(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板书)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选集》第4卷,第916页),这是列宁是1921年为了批判托洛斯基和布哈林的错误写了《再论工会目前形势及托洛斯基和布哈林的错误》一文中,以极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政治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对这一结论性的观点,我们应如何理解?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怎样的?

2)你能否对课文中举出的我国解放前中国革命的实例来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在学生看书,并思考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边提问边讲。)我们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必须从政治现象入手分析。

以解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为例来分析。

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帝国主义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和财政大权;封建地主阶级由于占70%~80%的土地,在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始终占统治地位;官僚资本主义当权的20多年中,他们暴敛了巨额资本,并占有全国约2/3左右的工业资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大敌人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国家的政权,残酷压迫、剥削中国人民,形成了旧中国反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

同学们再思考第二个问题:这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必然会引出什么样的社会革命?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规律(或原理),这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必然会严重阻碍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决定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人民摆脱苦难,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铲除反动、腐朽的经济制度,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是符合全国人民最根本的经济利益,这种政治斗争是全国人民根本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是当时中国的最大政治。

从以上分析,同学们可以归纳出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道理: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板书)1)经济决定政治。(板书)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政治不能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是根源于经济的。

2)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板书)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必然会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对其起巩固、维护、加强的作用。二是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则是对其破坏、阻碍的作用。

(为了巩固对这一关系的理解,教师举一例,由学生进行分析,教师再作总结。)请同学们分析下列事例中说明了什么基本道理?

日本是二次大战中的战败国。日本经济崛起于60年代末期,成熟于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三,相当于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的总和。

日本要求进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常任理事会的成员国,参与世界大事的处理;日本正谋求世界大国地位;日本通过了海外派兵法。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看到,日本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世界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日本强烈要求成为世界军事、政治大国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日本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日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也正是为了保护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在全球的经济利益。

从实例的分析中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的。

从以上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既然政治活动都是为了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这就说明政治与经济之间存牵头质性的联系,所以必须要从政治与经济的角度深入把握政治的实质内容。(2)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板书)设问:

1)既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不能脱离经济孤立存在,那么是否有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就一定必然存在政治活动?

2)为什么社会会存在政治关系? 3)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表明了什么?(同学看书,思考以上问题)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 的无产阶级的关系。”这是列宁1920年在 《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所以这个论述在当时是有针对性、有一定条件和范围的。

怎样把握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我国近现代史,分析旧中国的经济关系;

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一文中,就非常详细地阐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存在的种种复杂的政治关系。旧中国,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地位不同,因而形成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右翼、小资产阶级的右翼之间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即以蒋、宋、孔、宋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大官僚买办阶级与地主阶级,大买办、大地主阶级内部的亲日派、亲美派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政治利益。正因为旧中国有着如此复杂的政治关系,才导致中国几十年的内战。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三在敌人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这一事实表明了,旧中国的每个阶级,每个集团都在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根本经济利益而进行激烈的阶级斗争。

从具体中归纳抽象出共性的认识:1)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是与经济活动紧密联系的,体现出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则是指政治关系。2)政治关系的形成,则是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和分配方式不同,在生产关系中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出现不可调和的根本经济利益的对立形成了不可调和的政治对立,因而形成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政治关系。简单说,人类社会产生阶级,才形成政治关系。3)政治关系可表现为多种形式: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关系。4)政治关系说到底,实质上就是阶级关系,也是经济关系。伴随阶级关系的产生,则是各阶级、各集团为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进行各种各样形式的斗争。这便是政治的实质内容。5)从政治关系的产生、活动的内容、目的来看,都是以阶级的产生,为其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即:政治的本质是阶级性。6)政治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当经济关系发生根本变化时,政治关系则也发生变化。归纳结论:(板书)

1)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板书)

设问:

1)在阶级社会中,是否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国家政权进行的?举一事例说明。2)国家政权是否对任何阶级都是极为重要的? 举二例说明:

例一:1905年,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下的俄国,人民革命斗争风起去涌。工人罢工,农民夺取土地,黑海舰队中的装甲舰“波将金”号水兵举行起义,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工人、士兵或工农代表苏维埃组织,着手酝酿武装起义。面对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统治阶级惊惶失措。10月30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对全国颁布了一个“诏书”。他在诏书中说:“你们要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人身等自由权利我都可以给你们。你们要求什么,我就答应什么。不过,请你们保留我的权力。除了国家政权,一切我都给予。”后来,在他利用欺骗手段得以缓过劲来以后,就运用手中的国家政权 对人民进行疯狂的屠杀。例二:重庆谈判: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文字资料)

在1945年8月至10月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政治斗争,斗争的焦点有两个问题:军队问题和政权问题。国民党反动派扬言:“你先交出军队,我再给你民主。”中国共产党郑重指出:“什么时候中国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中国解放区的军队就交给它,必须坚持要建立一个 民主的联合政府。”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核心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从种种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拥有一整套带强制性的国家机构,拥有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手段,使之成为最重要最强有力的阶级斗争的工具。结论:

1)国家政权是最得要最强有力的阶级斗争工具。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问题展开的。

2)各种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所进行的政治活动,其主要内容都同国家政权有关。3)无论是对反对的统治阶级,还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政权掌握在谁手里,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所以,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从三个侧面提示的政治的本质,我们已经作出全面的分析,从而对政治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巩固新课

从三个关系的内在联系中把握政治的科学含义。思考下面问题:

怎样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2)现阶段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什么?

(通过对第(5)个问题的回答,引出对我国当前最大政治的认识)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内容: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经济。如果我们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们经济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这段话说明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政治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2、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板书)(学生看书,教师提出问题)议一议:

1)政治被赋予的新的内容指的是什么? 2)怎样理解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什么。(板书)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而且发展经济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最大的政治问题。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板书)

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

从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看,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各国都在加快经济的发展。经济落后就会被动,就会受制于人。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仍然比较低,我们能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是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人民根本经济利益所在,它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是经济问题,但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政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又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成为我闪当前最大的政治。

3、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板书)

这部分是从总体上介绍我们学习政治常识的基础知识,共七方面的知识。(学生看书,分出七方面知识,画在书上。)

以上我们对政治的科学含义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认识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又明确了要学习的基本知识,那么作为一名面临高中毕业的青年人,马上步入社会,开始人生的旅途,在这关键的时刻,必须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有关知识。那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应如何学习?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说明。

二、学习政治常识的意义和方法(板书)

1、学习政治常识的重要意义(板书)

第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板书)

(学生看书第三页,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话,并要求学生简单地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举正反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态度的人生结果实例,说明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例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的童年时代正是我们的祖国处于灾难深重的时候,那时他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在中学时代,就有着为祖国为民族富强的伟大理想和抱负。他鄙视那些为金钱而活的人,鄙视那些为官而百般钻营的人。他提出,只有为公的志向才是远大的志向。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勤奋刻苦学习。1917年夏,他在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决定赴日本留学。在他赴日前夕,为了表达他的报国救国之志奋笔疾书:“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 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种气贯长虹的豪情壮志,几十年来一直鼓舞和激励着他,使他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贡献出毕生的精力,成为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例二:张钰哲——为“中华”小行星命名

以自己祖国命名自己的科学发现,在我国就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1923年张钰哲前往美国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天文系,成为中国留学生第一个学天文的学生。1926年,他获得了学士学位后,到芝加哥大学的叶凯士天文台进行实地观测,准备考博士学位。他白天学习,夜间观测,从未间断。他每天晚上坚持给星空拍照,冲洗出照片后再和星空图相比较,这样就可以从星星的位置变动中发现行星。经过两年多的连续艰苦的观测,在1928年冬,他发现了一颗旧星空图上没有的小行星,为了证明这颗小行星是否是第一次发现,他进行了大量准确的计算,并通过权威的行星中心站鉴定,最后证实:他发现了一颗从未被人发现的小行星。按惯例请发现人自己给这颗小行星命名。张钰哲面对自己的成功,想到的是自己祖国当时正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要国祖国争光,要为中华民族争光,他毅然决定以“中华”来命名这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在国际上的编号是“1125”,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命名的小行星。这一年,张钰哲才26岁。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他的祖国。”张钰哲不就是心里装着自己的祖国吗?这就是他奋斗进取的人生信念和动力。例三:一个“学习尖子”的毁灭

1981年随着一声枪响,盗窃行凶,伤人致死的罪犯冯大兴,年仅二十几岁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极不光彩的句号。

冯大兴,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四年级的学生,是学习尖子。他之所以走上盗窃杀人的犯罪道路,正是实践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他曾总结进自己的人生观:“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周围的人基本上都在为自己谋利益……”他还宣称:天才人物就要“唯我独尊”。他还在日记中写道:“里根从一个鞋匠的儿子,能够今天做到美国总统,我为什么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一切就 是为了我,”“目标达到了,什么手段都行。”就这样,国家花了大量的经费,并寄予很大希望的“高材生”,发展到了一个残忍的,为了达到自己的欲望,不惜用盗窃的手段,直到杀人来实现他的目标,以使他出人头地,换取他的尊严。他辜负了人民的嘱托,国家的希望,走向了与人民为敌的犯罪道路。冯大兴的自我毁灭,发人深醒。我们的青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难道不是至关重要的吗?

通过三个实例学生讨论,并明确以下几点:

1)政治是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和国家、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2)每个人的行为在政治上对国家、对民族都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幻想“超脱”政治,不问政治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错误的。4)年轻时选择人生政治道路至关重要。所以,青年学生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现阶段,我们青年学生要树立的政治方向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的政治方向之所以是社会主义,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当代,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方向,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这就需要学习政治常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这两种制度的历史联系及本质区别,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二,有助于我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板书)

(学生看书,要明确为什么能通过学习政治常识,就可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现代化的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一历史责任落在你们青少年身上,这不仅是艰巨的,更是神圣的使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要懂得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就需要认真学习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掌握政治学方面的一些理论观点,以便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有助于我们开阔政治视野,了解国际社会。(板书)

(学生看书,要求学生明确,学习政治常识与了解国际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学习政治常识的必要。)教师归纳

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而且要加快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对外开放,面向世界,了解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和国际环境,进一步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这就需要通过学习政治常识对国际关系、国际社会有关问题的认识,掌握正确观察和分析国际政治现象和政治形势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高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2、学习政治常识的科学方法(板书)

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使学到的政治常识的有关理论能理解、掌握和运用。那么,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学好、学活这门课程?(学生看书,教师边讲边归纳)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板书)

政治常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是学习这门课的最基本的方法。掌握这一方法,首先要学好理论,理解掌握好理论。再次,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第二,坚持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比较的分析方法。(板书)

学习政治常识,就是要透过政治现象,提示其政治本质,这就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实事求是地把社会政治问题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历史范围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还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绝对化。

运用比较的方法,才能识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从而提高辨别政治问题的是非能力。

第三,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板书)

因为政治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我们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就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政治现象,才能了解其阶级背景、反映的阶级利益,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举一例说明::

英国前任首相撒切尔夫人把英国石油公司等国有企业产权卖掉,让人们购买股票,并规定200股以上一律不卖,使持股人分散,从而使大部分工人拥有股份。1979年至1987年,英国持有股票的人数几乎增加了3倍,从7%上升到20%,达900万人。撒切尔夫人的口号是“把英国工人都变成资本家。”对这一政治现象应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论:1)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手段更为隐蔽,富有欺骗性。2)美化资产阶级。3)企图否认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在以后各课的学习中,都需要运用这一方法。巩固新课

对学习政治常识的意义和方法进行归纳。教师对前言部分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前面出现的图表为基础,让学生对这一图表进行充实。

请同学们思考书后的练习。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分校七级地理下册《7.2东南亚的居民和经济》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