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史 复习
1.第三条道路的报刊: ①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在抗战胜利后,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②它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
③这些刊物既反对共产党人民革命,也反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反映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力量也想另谋出路。
2.梁启超的“新文体”:
①梁启超创造的散文新体,也称“报章体”、“时务体”、“新民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
②基本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③历史渊源:既是对晚汉魏晋文风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梁启超思想解放的产物;
④效果和社会反响:在文章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次改革,服务于改良运动,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许多人以为是新事物,一时风靡全国,竞相学习与仿效,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视其为野路子。3.黄色新闻:
19世纪末的美国,在煽情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还增添了一些特殊做法的新闻。比如①使用大号煽动性的标题,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②滥用以至伪造照片;③捏造访问记录或其他报道以行骗;④对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发起运动标榜自己等等。4.国际通讯社:
新闻通讯事业诞生初期,各国通讯社就因活动范围和实力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国际通讯社和国内通讯社两类。国际通讯社也称世界通讯社,它们在世界范围内采集和发布新闻,在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遍及全世界的大量订户发稿。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新闻事业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需要,同时提供了产生新闻事业的物质手段和社会条件。⑴社会需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的分工更加发展,人们为市场而生产,又从市场取得生活必需品。市场使得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集中和突出。
②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迫切需要传播的封建斗争的信息,宣传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的变革。
⑵物质手段和社会条件: ①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 ②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 ③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加 ④所需资金有所积累
上述社会需要和实际条件的结合,成为新闻事业诞生的必然性。
2.怎样评价中国近代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⑴消极: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
外报的产生与殖义帝义侵略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是同西方列强的侵略活动相伴而行的,是列
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其表现为: ①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武力侵华的舆论工具和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②为英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 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⑵积极:外报作为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批现代报刊,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客观上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中国现代报刊的发展方面:
①作为现代报刊的外报与中国古代报纸有着不同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当时对新闻传播需求提高,逐渐取代了中国古代报纸;
②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③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④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在经济上,行情、船期、广告是其主要内容,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思想上,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开拓了读者视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和民主观念,有一定启蒙作用,对封建守旧观念是一个巨大冲击。
3、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均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革命派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①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革命派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 ②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③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④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
⑤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革命派认为报纸可以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⑥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除上述几点外,革命派还发表了一些鼓吹言论自由、重视开发“民智”、反映民意、指导舆论等方面的主张。
三、论述
1.举例说明你对媒体集团化的认识。
媒介集团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指单个的或小型的媒介组织联合成媒介集团的过程,是媒介发展到特定阶段时媒介组织的一种存在形态。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地区结构调整,促进跨地区发展和多媒体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
媒介集团化的出现及原因:媒介集团最先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历史原因:整个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体系的集中化和垄断;
社会原因:工商业和金融垄断资本对媒介业的渗透和控制
我国媒介集团化原因: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希望在未来世界新闻传播市场上拥有一定的位置
中国媒介集团化的现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对媒介集团化的举措唱赞歌的人则越来越多,我国的大众传播领域似乎已经成了“集团”的天下。
优势:利润率高、涉足行业广、影响力大、管理资源优化益于长久发展。跨国媒介集团表现出强大的营造文化氛围、打造美丽梦幻的能力,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重塑人们的思想。像时代华纳、迪斯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维旺迪环球、贝塔斯曼这样的传媒巨鳄,不仅具有惊人的经济实力,而且拥有不同寻常的社会和精神力量。
结合中国媒介集团化的现状,媒介集团化的劣势主要有三点:
(1)媒介集团化使得部分集团过度商业化,使得新闻不再纯粹,导致新闻软化,娱乐化,庸俗化。
举例:2004年阜阳毒奶粉事件中湖南媒体收昧心钱放过“三鹿”的贪污案的媒体黑幕运作的事件,说明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媒体逐步市场化、商业化。某些媒体将精力都投入到了创收赚钱的努力中,新闻报道资源却成了用来同有钱人交换的筹码。将眼光瞄向了市场,争相放弃了在政策、人力、资金和技术上有难度的硬新闻,来选择难度低、题材广泛、观众感兴趣、花费又较小的软性内容和技巧。于是,“有偿新闻”、“广告新闻”、“经济信息”、“软新闻”之类的东西非但久禁不绝,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
(2)媒介集团化的“先做大,再做强”的思路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同跨国媒介集团竞争的实力问题
举例:1999年湖南广播电视产业中心将下属的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被投资者认为是“中国传媒第一股”。1999年至今,电广传媒从媒体广告的单一主业扩张到多个领域。但结果并不理想:耗资8000万创办的《财富中国》因销路不畅,面临改版;长沙世界之窗前期基础设施投资巨大,仅靠门票收入难以收回投资;国际影视会展中心出租率较低,赢利能力不容乐观。
不讲质量的、缺乏内涵的、空泛的“做大”,其结果必然是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难以形成合力,必然会出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亏的结果。媒体集团实力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受到阻碍。
(3)媒介集团化下的广大媒体,缺乏进入真正市场运作的观念和方法,缺乏善于进行媒体经营管理的机制、人才和经验,缺乏科学处理媒体的基本社会功能,进而导致媒体化畸形发展,缺少做大做强的实力。
举例:深圳报业集团是政府主导型媒介集团化的典例,2002年,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和深圳商报社合并组成深圳报业集团,这两个媒介集团化之后在经营方面带来了一些优势,但也由于行政手段促成以下问题:
②人为地对业务范围进行划分而不是让企业自有发展,以行政决策代替市场调节,对集团的成长产生阻碍作用;
③由行政手段促成的集团化,使得集团内部的成员过分关注彼此之间的行政关系及协作,而忽略了业务上的协作及资源整合。
启示:当前中国的媒介集团化需要时间和空间,我们在进行媒介集团化的过程中必须清醒的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媒介“事业性质”与“企业化管理”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我们不能盲目模仿跟随西方媒介经营与发展的模式,走西方的媒介集团化道路,以此来解决我们在媒介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本国的经济体制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媒介经营化道路,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使命。
2.论述《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
在内忧外患的紧迫形势下,部分辛亥革命进步人士思想趋于保守,而一批先进人士在对现实教训的课思后,明白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入手,广泛开展一次“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在这种背景和指导思想上,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之后改版,使得一大批进步人士加入其中,为《新青年》的成长作出了贡献。
《新青年》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并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主要阵地。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其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批判尊孔复辟。大力阐述了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政治道德观念,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主张把思想上反对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政治上要求实行民主共和结合起来。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更重要的是倡导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的现象。它所提倡科学的精神显然是和政治上、道德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发动文学革命。《新青年》提倡新文学,即新鲜、活泼、抒情的平民文学,反对陈腐的,宣传孔孟之道的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批孔斗争和文学革命的破旧立新相结合,把新文化运动推向高潮。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反封建文化思想提供武器。
《新青年》前期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和长期的主编、主持人,主要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 ①制定刊物宗旨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办刊方阵 ②提出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 ③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 ④决定《新》的出版发行
另外,他还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李大钊作为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广泛从事报刊活动,撰写了大量政论,揭首先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①简明系统地向读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丰富《新青年》,使其日益倾向社会主义
②改版《新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来宣传
③长期为《新青年》撰稿和编辑,为《新青年》后期转变做出贡献
鲁迅在五四时期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和《新青年》相关的。他的小说,杂文和论文都是反封建主义的利器,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里程碑。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他的文章鞭笞封建主义,痛斥尊孔复辟势力,鼓舞青年投身反封建斗争之中。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等白话文学作品,树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使文学创作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紧密结合。
胡适是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的主力之一。他首先在《新青年》尝试用白话文写诗,促进了《新青年》质的飞跃。他的《尝试集》被称为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因此它也有白话圣人之称。
第二篇:外国新闻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 西欧专制王权型新闻传播事业体系(英、法)
一、名词解释
1、特许出版独占制度
特许出版独占制度是指英国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维管理王国内出版印刷事业而实施的制度。内容:①禁止国外出版商在英国从事出版印刷行业,保护国内出版商的特权利益。②任命专职皇家出版人员负责监督出版事业。③给予经过选择的印刷纸商独占经营的专利权益,防止任何反对势力出版印刷品。④保护被授予特权的印刷商们的专营利益,并对整个出版印刷事业进行强权管制。
2、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是指英国玛丽女皇执政时代为管制印刷出版事业而采取的一种行业垄断特许方法。1557年,玛丽女皇将整个出版行业工会改造成为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女皇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委任状中规定:在英国出公司会员及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人的印刷出版行为一律被禁止。对当局而言,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可以有效地制止针对政府的诽谤、恶意攻击及异教言论文章的出版印刷,而为了报答皇家特许的新闻报道和出版印刷独占权利,保护自己可观的财产利润,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的会员们完全同意只刊登“有益于国家利益的消息”,并卖力的帮助当局查处非法出版者。这种政治与经济的联合体使得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对新闻印刷出版事业的控制强大而有力。
3、公报
《公报》是由泰奥弗拉斯·特勒纳多于1631年5月30日创办的。自1632年起,《公报》增加了问讯专版这就是现代报纸广告版的雏形。依据路易十三和黎塞留给予的两项特权——刊登、发售新闻和刊载、发售广告,勒纳多一家获利甚丰,但该报也因此俯首帖耳,甘做当权者的喉舌耳目。
尽管是官方庇护下的喉舌,《公报》在外法国新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公报是法国新闻出版史上初版很有规律的第一份报刊;公报的出版时间非常长,从1631年一直陆续发行到1915年才停刊公报;不仅在当时的法国很有影响,而且是欧洲最古老的新闻性刊物之一,也是欧洲最早的政论性刊物之一。开明好奇和具有一定期盼精神的勒纳多以他的开创性工作赢得了后世的尊敬,被人们称为“法国报业之父”。
4、皇家出版法庭
15701年伊丽莎白女王把枢密院中的司法委员会专门独立出来,组成皇家出版法庭,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星法院”。“星法院”完全成为压迫新闻自由的一个丑恶象征。女王于1586年颁发的“出版法庭命令”规定:?
1)一切印刷品需送交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全部印刷商的印刷机械必须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
2)除了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市以外,一律禁止印刷。3)除非得到教会同意,不再允许出版商申请登记。
4)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对非法牟利出版物有搜查、扣押、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利,并有权对其实施相应惩处。
5)特许出版商的学徒以1至3人为限,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地印刷所各限有学徒十人。
三、论述题
1、简述集权主义传播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的基本核心内容是:在专制君主国家,新闻传播通信事业是一种担负特殊任务的社会统治工具;新闻传播事业在社会系统中传播的任何消息、思想和意见,都必须对完成君主们制定的预定目标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为了完成此项职能,全社会的新闻传播事业就必须服从国王的控制,使他不至于妨碍国家实现自己的最终目的;由于那些从事大众传播事业的商人们——那些在统治者们看来低贱无知的个体,往往不能理解君主们的英明远见,常常会因一己之私利而把大众传播媒介变为一种牟利的手段,从而严重地妨碍君主们的治国目标。
1、简述集权主义传播模式。
1)统一近似的传播理念——无论是何种风险传播类型传播事业的当权者们,都对其治下的传播事业有着近似统一的传播理念,这就是传播事业是国家和君主们实现其统治目标的垄断资源和私有工具、一个社会中的传播事业何其所有的传播行为,都必须毫无保留地支持并促进肠子怎么实现其预定的国家目标。2)传播职能的共同要求——封建和集权统治者认为,传播事业的重要存在价值和基本职能就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媒介、一种力量来协助君主、哈里发、沙皇、总督大人们完成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宏伟任务,因而整个社会传播事业应作为一种为上层统治者们服务的建设性力量,而不是一种相反的一己私利而存在。
3)信息交流的运行模式——从传播事业的基本模式出发封建社会里的信息传播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以封建上层权力为中心的两个主要信息流程模式:其一是在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横向流动的“水平式流程模式”,以保证统治者能够分享重要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活动;其二是从封建上层权力中心流向下层被统治阶级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单向垂直式流程模式”,其目的是保证把统治者意欲让广大民众知晓的某些信息传达下去,以实现其统治目标。
4)传播事业的强控管理——由于统治者几乎毫无例外地认为封建社会的整个传播事业都是君主的私有物,都必须无条件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都必须符合君主们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封建社会的当权者普遍对社会城市也采取了垄断和严格控制的基本政策。虽然在各个国家中对传播事业的控制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严厉控制、统一管理,绝不使其损害君主们的自身利益。
5)“集权主义”的概念在传播时代上的利益基本可以理解为两大特点:①一切“向上”的趋势特征——“集权主义”传播事业的基本职能是为上层服务的;传播交流体系的信息源来自上层;信息的传递走向及过程也是自上而下的;传播事业是高高在上的君主们的工具和私有物,与普通大众毫不相干;传播的内容和传播的行为只对上层当权者负责,这一切构成了他“一切向上”负责的总体特征。
2、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极权主义新闻传播事业? 封建极权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1)由于极权主义传播事业通常总是垂直掌握在专制统治者的手中,并获得了超经济的强大国家力量的全面支持,因而它是一种力量统一集中、传播效果强大的信息传播工具体系,能够在统治者的统一协调下共同完成某一项重大的宣传鼓动工作,具有强大的舆论一律化功能。
2)这种传播体系具有指令一贯到底、系统且结构简单、体系内的信号放大迅速、贯彻彻底的特性,易于快速地贯彻来自上部统治者的任何指令,但对来自下部或外部的反馈信息反应迟缓、极不敏感。这种传播体系易于掌握在少数精英阶层和分子手中,倾向于有目的地支持非营利性又为社会所需的信息传播行为,并能有效地压抑个别阶层、集团、个人利己的传播经营活动,以免这种自私的传播行为损害统治者所预定的社会传播目标。3)极权主义传播体制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客观产物,符合特定地域中的特定社会之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适应那些具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并经常能够既有效率地组织起统一强大的舆论环境,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4)该体制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刚性特征”和非弹性、非平衡性功能特点,使其难以有效地抵御来自体制上端的错误指令,也不能够灵活地应对来自外部的危机,常常呈现出一种“一抓就死,一乱就放”的刚性系统特征;一旦传播系统的上端“信息源”出现了错误信息,它强大的系统功能就会迅速的放大这种错误的信息,系统会产生功能性“异化现象”,并反过来伤害自身预定的社会目标。
5)在讲求舆论统一的前提下,该体制天然地具有压抑不同“声音”的结构性倾向,容易产生单一的精神、文化氛围,不允许“异质性”信息和舆论的合理存在。
第二章 西欧贵族分封型新闻传播事业体系(德意志)
一、名词解释
1、古登堡
谷登堡是一名德国工匠是金属活字和印近代印刷工艺的发明者,对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有重要贡献。1450年前后古登堡发明了字模浇铸金属活字,从事新型印刷事业,其印刷方式跟以前的人工手抄新闻有了截然不同,他不仅使用铜模铸造出合金材料的活体,并且“形成了由拣字、组版、填空、齐行和印刷还字等步骤组成的活字印刷工艺;同时他还制造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加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他的发明在德意志掀开了世界文明史上新的一页。人们使用这种新型印刷技术可以简洁方便的复制印刷书籍和新闻报刊,这就使得新知识、新思想的扩展和传递变得容易和普及了。
2、定期印刷物
1448年德国的美因兹地区就出现了印刷出版的年历,并逐渐演变为专以集市贸易者为服务对象的第一批定期出版印刷品——《年鉴》。当帝国的邮政驿车系统逐步完善起来的时候,在17世纪初期,德意志境内终于产生了一批定期性的新闻类周刊,其中就有世界新闻史上极为著名的,于1590年创刊,但1609年才在奥格斯丁堡城定期发行的《观察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新闻周刊。
3、《观察周刊》
在17世纪初期,德意志境内终于产生了一批定期性的新闻类周刊,其中就有世界新闻史上极为著名的,于1590年创刊,但1609年才在奥格斯丁堡城定期发行的《观察周刊》,该报每期一张,只刊载一项新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新闻周刊。
二、论述题
1、简略论述近代印刷术发明的影响与意义。
1450年前后德国工匠古登堡改进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使信息得以大量迅速复制,为报业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在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洗礼的1450年前后,约翰谷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这对欧洲印刷新闻纸的出现和流行起到决定作用,这一发明在欧洲得到非常快的普及。1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而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之前欧洲的大部分初级是用拉丁文写的,一人一天只能抄写了2-4页书籍极为珍贵数量也很少,在50年中使用这种新方法印刷了上万种印刷物共1200多万份印刷品。古登堡西式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印刷可以大量而迅速的复制信息,以便向广大受众传播,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原先为少数人垄断的文化知识扩散开来,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变成了一种无法遏制的时代潮流,现代新闻传播业在印刷媒介中发展波澜壮阔。
随着印刷技术在欧洲的传播周期转批量大的硬伤成为可能周期较短的期刊很快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有固定康宁和电气出版的刊物是1588年由德国印刷商艾青格尔在法兰克福出版的半年刊《书市大事记》,此后荷兰英国法国在17世纪初相继出现了定期刊物。
2、试论述德意志新闻史上出现历史反差的原因。经济原因:虽然德意志民族的工商业发达,但是经济有着致命的弱点,即外向型、不平衡性和分裂性,德意志发达的工商业都集中在边境和交通要道,广大的农村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外界很少有联系,德意志较发达城市的经济是以对外贸易为主,与国外的联系要紧密与国内的联系,缺乏联系的各地经济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这样零散分布在城镇的近代报刊对周围的影响和辐射能力都十分有限,显得单薄而微弱。政治原因:在政治上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实行贵族分封制,新闻界受到封建贵族的残酷压制,特别是德意志的印刷者和发行人,对所在城镇的领主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使得他们很难形成独立的势力,并建立起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政治上的一正一反不同遭遇就导致了英法和德意志新闻事业的不同结局,德意志起步早却长期落后,英法新闻事业逐步赶超被日益壮大。
3.简述德意志封建贵族分封型传播体系的特色
第三章 殖民地型新闻传播事业体系(北美十三洲)
一、名词解释
1、国内外公共事件 《国内外公共事件》报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报纸它是由一位来自英国的流亡者本杰明·哈里斯于1690年创办的从早期的英国报纸一样,这份四个版的报纸只印完了三个版面,第四版是空白的,以便读者自己把所知的新闻补写上去,相互传阅。这份报纸注重新闻,在选材上注意着重报道读者关心的重大新闻事件,比如英法军队在新大陆西部的战争;波士顿流行天花及死亡的人数等。该报不但看上去像一份报纸,而且读起来也像一份报纸,但由于殖民统治当局对其中的一些消息相当不满,《国内外公共事件》报仅出版一期便告夭折,成为马萨诸赛英国殖民当局新闻出版法的第一个牺牲品。
2、曾格案件
整个案件是发生在英属纽约州殖民地涉及到新闻自由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这个案件对北美十三州的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约翰真格城市布雷德福印刷所的一个学徒期满出师后自己开办了一个印刷所。1733年11月5日,温格创办纽约新闻周刊其政治态度却倾向于“平民派”,因在“创刊号”和第5期报刊中用讽刺挖苦的笔调讥讽了总督克斯比,恼羞成怒的克斯比总督以诽谤及煽动罪于1734年11月17日将真格逮捕。该案于1735年8月4日正式开庭审讯。已八十高龄的费城律师汉密尔顿赶到纽约出庭为曾格辩护,面对首席法官提出的“越是事实越构成诽谤”的说法,汉密尔顿雄辩地指出“只有谎言才构成诽谤”的原则。汉密尔顿伟大的人格、雄辩的才华、渊博的知识、严谨的逻辑征服了法庭上的每一位听众,汉密尔顿答辩胜诉。陪审团成员一致作出无罪的裁决,法官被迫宣告约翰·曾格无罪,当庭予以释放。约翰·曾格成为了美国新闻史上的英雄人物,而安德鲁·汉密尔顿也以其为自由事业所做的这场著名答辩而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景仰。3.《波士顿新闻信札》 4.《新英格兰报》
二、简答题
1、詹姆斯·富兰克林对美国早期新闻事业贡献是什么?
(1)他为美洲豹谒拜脱专制的殖民地出版许可审查制度的羁绊,开创编辑、发行人独立的传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正是在《新英格兰报》这一张既“未经当局许可“,又拒绝官方审查的小报上,詹姆斯·富兰克林勇敢地向神圣的宗教界和权威的殖民地当局开火,批评乃至攻击政府当局的所作所为,从而在美国新闻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
(2)他的第二个贡献表现在报纸编辑业务上。在攻击波士顿的马瑟神甫斧子时,詹姆斯最先在美洲使用了一种“讨伐式“的报道方式。这是一种运用戏剧化的手法来撰写新闻,以鼓动制造迎合公众阅读兴趣的报道方法。用这种方法能够很快的找出声势浩大的舆论,其报道新闻的文章犀利尖刻通俗诱人,在波士顿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人们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地阅读着这份机智泼辣、有趣可爱,载满了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消息的小报,可以说,詹姆斯·富兰克林是一位深谙读者心理兴趣,能够娴熟地采集、编辑、制造通俗性社会轰动新闻的大师,同时,他也是一位深谙党派”讨伐“谩骂攻击艺术的大师,詹姆斯的这种对新闻的处理方式,这种党同伐异大造舆论的报道技巧,这种对公众兴趣的重视,都给美洲报业的编辑业务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美国新闻史的政党报刊、廉价报刊、黄色新闻乃至今日美国新闻界诸多大众传媒身上,似乎都不难找到詹姆斯·富兰克林几百年前所使用过的报道技巧和编辑手法的影子。
(3)他的第三个贡献表现在他对报纸刊载文学作品的重视。在詹姆斯所生活的时代,供人民大众阅读的高质量作品在美洲殖民地还很少:读者所能买到的书籍仅仅是一些粗俗平庸的历书、简短的格言和宗教书籍,詹姆斯·富兰克林的《新英格兰报》在填补殖民地高水平文学作品的空白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作为一个拥有波士顿成第一流的藏书、熟悉伦敦最优秀的文学刊物、酷爱英国《旁观者》《闲谈》等杂志随笔小品文,稔熟英国著名文学家及作品的人,詹姆斯热情地向殖民地大众介绍英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欢迎并扶持殖民地作者在他的刊物上发表文学性的作品詹姆斯自己也动笔写作,他的文章妙语如珠,很受读者欢迎。詹姆斯·富兰克林对文学作品的热心扶持,不仅对殖民地名著名文化的提高很有助益,也对未来的炮报刊业务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论述题
1、试评析曾格案件的历史地位与贡献。(1)曾格案件的历史地位。
① 整个案件确立了汉密尔顿提出的两项基本原则,即事实本身可以作为辩护的理由和陪审团有权就与案件有关的法律和事实作出独立裁决。
② 被告人曾格在这次审讯中首次由陪审团裁定无罪这一事实本身对当时的法律就系也构成了强烈冲击。这一方面是因为英法法庭审判尊重以往案例,曾格案件在新旧大陆被自由人士在道义及法律上广泛应用;从另一方面看曾格的无罪开释,隐含着对当地政府当局的一个有力的警告。这就是:新闻媒体拥有对政府官员进行批评的权利,这种批评的权利是报纸维护公民和国家利益的保证批评只要是事实政府就无权干涉。
(2)曾格案件的贡献
① 整个案件不仅在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立即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也在十八世纪英国及世界各国自由的仁人志士们提供了反对新闻专制的有力武器,曾格案件的影响不仅覆盖美洲而且延及世界。
② 曾格案件的胜诉对殖民地民众的鼓舞极大,这使它超出了新闻出版行业的时空范围。③ 事实上,整个案件的起因正是殖民地温和的商人阶层“平民派”反对宗主国殖民当局的一场斗争,殖民地新兴政治势力统统只当局外在的矛盾冲突,也以这场最早的斗争而最为著名,它昭示着日后这种矛盾冲突的更大范围的出现。④ 可以说,三个按键是北美殖民地资产阶级和广大民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一支前奏曲。虽然其中独立的主题乐章还隐藏不露、不甚鲜明,但他毕竟构成了日后北美十三州独立战争的序曲之一。他鼓舞了殖民地整个新闻出版界、为世界等知识人士的反抗暴政的斗志,鼓舞了殖民地民众自由独立的情绪。
⑤ 正是整个案件的胜诉,反印花税法案的成功和要求殖民地独立的民众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推动,最终导致了北美十三州独立革命的武装斗争,引来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抹曙光。
2、简述《波士顿新闻信札》的特点。
波士顿第一任邮政局找约翰坎贝尔所创办的半官方化的报纸《波士顿新闻信札》,是第一份真正连续出版的美国报纸,它连续出版了72年,是当时殖民地三大报之一。
第一,坎贝尔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坎贝尔主张“为了公众利益,对所有国外或国内的事件要进行真实的报道而且防止对这些事件的许多不真实报道”。在办报的过程中,坎贝尔确实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公正和准确。
第二,(实用性)坎贝尔的保值很注意报道本地新闻消息,而且文字简练有力,信息量比较大。凡是有关当地重要的新闻、船舶航期、货物买卖价格等一应具有,因此颇受波士顿人的欢迎。为了及时报道重要消息,坎贝尔还创造了“号外”这种形式。
第三,《波士顿新闻信札》还很重视广告的刊登。正是《波士顿新闻信札》开创了美国新闻广告史的历程。
第四章 渐进的改良之路(英)
一、名词解释
1、《福克斯诽谤法案》
《福克斯诽谤法案》起源于司法大巨曼斯菲尔德爵士同艾斯肯勋爵之间因《大众广告报》一案所爆发的争论,这场论战的最后结果是产生了1792年通过的福克斯诽谤法案,它是各方意见的妥协产物内容要点包括:陪审团对一切诽谤案件由总体判决权;在诽谤案件中,法官得以将自己的判断斟酌提纲给陪审团参考。陪审团认为必要时,可对诽谤案件情侣特别裁决。被告知逮捕后,经一位陪审团员认可,即可提请审判。《福克斯诽谤法案》的通过,在英国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定里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他认可了审理煽动诽谤罪行必须依据严格的法律条款和程序来进行,不再像以往那样单凭国王及大臣们的好恶即可逮捕报人,还认可了评审团对此类案件的“总体判决权”,使得司法当局单方面决定审判结果的局面不复存在,出现了有利于新闻传播者的双权制衡审理机制。
2、朱尼厄斯信件案
“朱尼厄斯信件案”是英国新闻史上铜山冻啡谤罪有关的著名案件。“朱尼厄斯”系报刊作者菲利普富·兰赛斯的匿名。1763-1772年间,他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朱尼厄斯信件”攻击当时的保守党政府和专横野蛮的英王乔治三世,他的系列文章引起了当局的极大愤恨。1769年12月19日,伦敦《大众广告报》因刊登了朱尼厄斯写的第35封信,痛骂国王乔治三世,引起读者轰动,该报又加印了1750份出售,第二天伦敦各报纷纷转载。1770年1月23日,司法大臣曼斯菲尔德爵士在伦敦对《大众广告报》发行人伍德福德等6人提起控诉,准备用煽动诽谤罪名对刊登“朱尼厄斯信件”的报纸进行打击迫害。但此案在民律师格林的有力辩护下,经过陪审团九个小时的讨论审议,最后作出无罪的裁定,法庭当众宣判作者、发行人无罪释放,保守政府企图用煽动诽谤罪来迫害报人的阴谋遭到了沉重打击。3.“知识税”
二、简答题
简要分析评价英国新闻史上的“知识税”的产生背景作用与影响。“知识税”又称“印花税”是18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报纸、广告、纸张的印刷品所征收的一种税金。(1)“知识税”的产生背景
自1694年专制的许可法及出版法案失效后,英国的新闻传播界便又出现了1640年革命时期的那种自由曲面——当局者称之为“混乱的局面”。女王、政府及宗教当局不断收到报刊攻击。部分出版商、书商和报刊发行人要求政府结束这种无序状况,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官方亦倾向于采取一种有效的管治方法来调控社会舆论。但由于旧有的出版垄断和特许制度已无法恢复,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当权者产生了用经济手段来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调控的“印花税”法案。(2)“知识税”的作用
政府通过向报刊征收纸张水和发行人而不直接干涉报纸的编辑内容,以高额税收来家中报刊的财政负担,使其被迫抬高报价,就可以一方面使一般民众失去阅读报刊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专制的恶名,还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可谓“一石三鸟”,当权者利用知识税有效地控制了言论。(3)“知识税”的影响
总体来看,印花税法案的实施在英国新闻史上产生了三方面的重大影响:
①对报刊编辑形式的影响。由于印花税法案规定报纸超过一张(4页)而不及六张者,每期每张付税二先令,故各报纷纷增刊至一张半(6页)的篇幅。由于篇幅增大了,编辑们为填满报纸,大量使用大字号、长标题、长篇社论、宽边宽栏以及增加专稿和政论文章的方法来填充版面,致使报纸版面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杂志周刊的老板也多数通过超出6张篇幅,杂志书籍化的形式发售逃税。这也迫使编辑们增加各种论说、评论文字或者创办刊期较长的刊物,从而形成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政论性杂志。②逐步形成了政府对报刊的秘密津贴制度。在野党和私人报刊尽量设法逃税,而执政党和支持当局的官方报刊为表率天下,只好担负起了重税的大部分,被压的苟延残喘、难以为继。政府为清除词弊、支持喉舌,又逐渐形成了向支持政府的报刊发放秘密津贴的制度。
③促成了英国地方报业的产生与发展。在1694年出版法案废止之前,英国地方各郡很少办有自己的报纸,人们习惯于阅读伦敦报刊。印花税出笼后,伦敦报刊猛涨,地方各郡难以承受,才纷纷创办各类周刊,免费摘录伦敦消息,廉价发行,以满足地方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形成了英国地方报刊的萌芽。
三、论述题
1、试论述新闻传播事业与国民性格的互动关系。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决定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两种力量 从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轨迹中,可以看到有两种历史的力量在推动其前进。一种表现为客观规律性的社会变革因素,一种则表现为人民主观能动性的国民群体行为传统。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决定英国新型传播事业的两种主要力量形式。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共同为英国资产阶级新生的新闻传播事业新体制的建立作出了贡献。表现为客观规律性的社会变革力量促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新传播体制的诞生也是这一客观性的力量促成的。社会的客观性变革力量总是通过特定的人群来实施的,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人们的群体性心理与行为作为一种稳定的国民性格,常常起着某种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国民性格表现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性行为和意识,并以主观能动的形式对定社会中的历史进程施加巨大影响。
(二)国民性格对特定社会中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影响 在英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表现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国民性格和少数先进分子对英国新型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正是英国人民普遍的自觉行动、共同的坚定信仰、勇敢无畏的精神使得精英分子没有成为白白牺牲的殉道者,使得统治者的专制企图未能得逞,迫使反动势力一次次的后退,向人民作出让步。显然,英国人民深刻的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保卫他人的自由,就是保卫自己的自由;漠视专制者无理地剥夺他人的自由权利,就是拱手相让自己的自由权利。没有英国人民这种一致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创造精神,没有英国人民对民主自由精神的高度领悟无畏追求,英国资产阶级新型新闻传播事业是不会顺利建立起来的。2.简述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体制转型与确立的特点
第五章 起伏的曲折之路(法)
一、名词解释 1.1881年新闻法
1881年新闻法是法国新闻界的重要法律,是在法国资产阶级1789年《人权宣言》中所宣布的新闻自由的伟大思想真正法律意义上和现实社会力量的正式确认,1881年7月29日由法国国会通过,1881年新闻法是一部涉及印刷业报刊业报刊销售业广告业等新闻传播事业内容全面、详细、民主的新闻法典,他取代了过去不同年代中先后颁布的42项相关法令和300多个条款。1881年新玩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摒弃了任何预防性的事先资格法律条文,以往的新闻审查事先领取许可证、保证金制、印花税交纳等一切限制性措施都被此项法律所取消;其二是建立了不包括舆论罪的“事后追惩”原则。这项法律赋予法国新闻业一个世界上最为自由化的体制,依据该法,法国资产阶级传播事业的新体系正式确立建成。2.《人权宣言》
二、简答题
法国大革命与法国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之关系。
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带给法国资产阶级新型新闻传播事业的是思想和灵魂,法国大革命就是这一新体系的暴力“催生婆”,法国大革命与法国传播新体系的关系如下:
(1)大革命打碎了封建的出版特许和检查制度废除了新闻出版行业的封建专制机构与法律,埋葬了存在数百年之久的法国封建传播旧体系。
(2)大革命提高了法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公众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趣,提高了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地位,刺激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并为政论性报刊在法国后续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3)大革命横扫了法国境外欧洲大陆的各封建王朝,促进了西欧、北美各国新阶级、新思想、新型传播事业的萌生和发展。
(4)大革命为法国外省报刊的崛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了报道巴黎和其他地区的革命消息,法国各省的地方新闻事业在大革命的浪潮中诞生了。
(5)大革命为人类奉献了伟大的人权宣言,该宣言第11条款以清晰明确的表述和严谨的法律形式首次确立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社会传播新体系的崇高目标、基本原则和灵魂思想。从此全球的新闻自由事业都在他的引导鼓舞下斗争、前进。三.论述题
1.法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确立进程的特点 2.政论性报刊传统
第六章 突进的平坦之路(美)
一、名词解释 1.托马斯·潘恩
托马斯·潘恩是殖民地一位出色的革命宣传鼓动家他最早的一篇出色的股东文章就是1776年1月出版发行的名扬青史的宣传小册子——《常识》。在尝试中潘恩猛烈地抨击了英国政府的暴政控诉了,英国暴虐的殖民压迫严厉批判了英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腐朽凶残,坚决主张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头英国分离独立、建立共和政体、号召人民为此拿起武器。在这本小册子的影响下,在随之而来的斗争中,独立的浪潮终于汇成滚滚洪流不可阻挡。《危机》是托马斯·潘恩写出的另一本著名的系列文章小册子,出版后立即被各殖民地爱国报刊纷纷转载并马上在广大的民众中广泛流传开来。此后,一直到战争结束,每每在关键时刻,潘恩便撰写出《危机》续篇——他先后共写了13篇,他们成为美国报刊史上著名的政论文章。托马斯·潘恩用自己的头脑、笔杆和勇气,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2.《人权法案》 3.“言论四法”
二、简答题
1.试分析美国《人权法案》的制定对新闻传播事业的意义。
《人权法案》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献之
一、美国第一批宪法修正案。(1)《人权法案》第一条款是世界上最早指定的第一个新闻自由法规。在英国,当时的新闻自由正在种种专制压力下呻吟。而在欧洲乃至于世界大部分地区,封建专制制度还占据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时期,英国《人权法案》第一条款的制定,无疑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意义。(2)从法律的意义上来看,《人权法案》第一条款以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的成文形式,规定给予民众很大的(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形式的)民主权利和新闻自由。由于它属于国家根本大法,又界定分明——国会不得“废纸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这就使得无论总统还是国会,要想不受高等法院的抵制而企图通过某种手段剥夺人民的新闻出版自由将变得极其困难了。事实上,《人权法案》第一条款被看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新闻法规,这一法规一直延续至今,并有效地起着保障新闻出版自由的巨大作用。(3)《人权法案》第一条款从法律上保证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和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它标志着美国资产姐姐新闻传播新体系的正式确立,并作为这一体系的灵魂中坚,保护和扶持着新体系的健康成长。
2.简论美国历史上的党派谩骂时期
第七章 “二元化”的变通之路(日、德)
一、名词解释 1.《朝日新闻》
《朝日新闻》是日本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以赢利行为主要目的成功“小报”的代表,现为日本三大综合性日文对开报纸之一。1879年1月25日创刊于大阪,主要面向中下层社会读者,具有“小报”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一般没有社论和政论文章,只是客观地报道和刊载大量新闻;经常以章回小说的形式连载侦探、文艺性小说和纪实文章;版面形式较“大报”活跃得多,经常刊印各类插图,以吸引读者关注;售价低廉,通常都是通过街头叫卖出售。以“不偏不党”为办报方针。1888年实行产业化管理,以《东方朝日新闻》打进东京出版。1930年前后,与《读卖新闻》、《每日新闻》在东京形成三报第一次鼎立竞争的局面。2.“白虹贯日”事件 3.《读卖新闻》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
“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就是有两种因素决定和起作用的新闻传播事业体制。不同于单一集权化或单一市场化的“二元化”的新闻传播事业体制,它的建立、发展同时收到来自政治系统和竞技系统的双重制约和控制。
“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长期的对立和并存”是对“二元化”的最简略概括。这是一种介乎封建集权和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之间的半集权、半市场自由化的新闻传播体制,其中,集权的因素以政治系统的形式占据着主导性的支配地位。它的特殊的质、特殊的点就在于这种体制所包含的“二元”的结构、因素以及一系列的历史化外显。2.简述日本小报出现的原因
三、论述题
试论述“二元化”新闻传播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邪恶的异化转型之路(德、日、意法西斯)
一、名词解释
1.“统制型”新闻事业
在日本新闻史上,1936-1945年这段时期的新闻事业被称为统治时代新闻事业即法西斯军国主义新闻事业日本法西斯新闻事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改造以往的新闻事业,逐步建立战时体制而完成的。政府管制情报机构的确立;国家同盟通讯社的成立;相关言论管制法规的制定;对新闻界的全面掌控和报业大合并。2.同盟通讯社
二、简答题
简略叙述德国法西斯新闻体制建立的步骤。
1、新闻自由的丧失: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的纳粹党经过法律程序正式成为德国执政党,希特勒被狂热的德国民众选举为总理,后又成为国家元首。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打击左派报刊。1933年取消了魏玛宪法规定的新闻和言论自由。
2、纳粹传播体系开始:
1935年国家宣传部成立;《国家文化学院法》控制新闻事业;1933年《新闻记者法》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反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外部强力植入的转型模式(日、德)
一、名词解释
1、“电波三法”
“电波三法”是指1950年日本国会通过的《广播法》《电波法》和《电波监督管制委员会设置法》。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民营广播和日本电视蓬勃兴起,这三个法律加快了广播电视与电视的建设步伐。根据广播法日本NHKZ作为具有特殊地位的法人资格社团,得到了国家的特殊关照,获得了垄断性的竞争地位,迈开了新的前进步伐。与此同时,《广播法》等法规也为民营电台、电视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51年,名古屋的中部“日本广播”和大阪的“新日本广播”(即现在的《每日》广播)问世,以此为开端,新的民营电台、电视台不断涌现,形成了日本广播电视事业两条腿走路的广播电视新体制。
2、日本三大报纸
日本“三大报纸”分别是《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朝日新闻》1879年1月25日在大阪创刊,草创时期为插图小报,以“不偏不党”为办报方针。1888年实行产业化管理。《读卖新闻》1874年11月2日在东京创刊,初为市井小报,以“俗谈平话”为编辑方针,以刊载通俗小说为主要特色。《每日新闻》是日本非常普遍的一份报纸,也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报纸。1872年2月21日在东京创刊,原名《东京日日新闻》,1930年前后,这三大报纸在东京第一次形成鼎立竞争的局面。3.“晚刊旋风”
二、简答题
1.“外科手术式”与“切除与植入”新体系模式实施的前提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二元化大众传播体制的变化方向与演变可能 P123
第十章 市场的竞争上(西方廉价报刊的崛起)
一、名词解释
1、廉价报刊
廉价报刊是指19世纪3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种报刊类型,其基本特征是大众化、商品化和机器化,一些新闻史学家们为此把它称之为“机器的、群众的”报刊样式。廉价报刊以普通读者为对象,来极力满足公众求知、猎奇、娱乐、争论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注重报道内容的趣味性,售价便宜,着眼于盈利。廉价报刊是第一种真正建筑于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之上的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现代商业化大众报刊的雏形,它奠定了当代西方新闻传播事业的许多原则和基础。
2、《纽约太阳报》
《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1833年9月3日在纽约市出版,它的创办者是本杰明·戴伊。这份新颖小报的问世,标志着廉价报刊的正式诞生,开创了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戴伊公开标榜报纸的独立性,宣称要摆脱以往报纸依靠政府、政党津贴的附庸地位。《纽约太阳报》有以下特点:①在报纸内容上,大量刊登轻松幽默的社会新闻、当地消息和色情、暴力消息,以吸引识字不多的广大下层读者;②在文章的写作上,该报注重文字通俗、情节夸张、富有戏剧性,讲究写作有趣、幽默、机智;③在版面形式上,戴伊的报纸突破了以往呆板的陈旧样式,突出大字标题,进行煽情性的版面处理;④在发行方面,《太阳报》以街头零售为主,不再依靠传统的预先订阅方法;⑤最为重要的是该报售价低廉,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由于发行量大,《太阳报》很快成为美国第一家不需要依靠政党、集团财政补贴而能获得高额利润、保持经济独立和办报自由的私人报刊企业。3.《纽约论坛报》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廉价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贡献。论述廉价报刊在新闻业务上贡献 ①新闻本位现象的确立:政论——政党报刊后崛起的廉价报刊为争取读者,就必须是大众化,而及时的、多方面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在当时最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能够适应不同的背景、不同政治观点的信息只有新闻(事实),而越来越多的新闻占据了大多数的版面,满足着社会大众的信息交流需求,新闻无疑取代了以往传统政论—政党报刊的主角——言论而成为报纸版面上的“第一小提琴手”。
②时效观念的重视:科学技术带来了新闻采集、传递、印刷、销售领域的伟大革命,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庞大的商业社会系统要求信息的准确和迅速,以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这一切都导致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根本改变。这一观念一直延续要今天,成为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的一个重要新闻理念。
③客观报道手法的形成:客观报道手法反对个人的意见,提倡写作的客观、公正、冷静、平和,主张在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之间划清界限,认为在记者不偏不倚、准确无误地提供了原始、真实的材料后,读者能够自己做出比较与衡量,得出理智的结论。2.试比较分析政论—政党报刊与廉价报刊的不同之处 第十一章 市场的竞争(下)(“黄色新闻”的泛滥)
一、名词解释
1、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是指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其特征包括:①运用强烈刺激读者感官的手法,夸大和重点报道犯罪新闻、灾难新闻、色情新闻和体育新闻;②版面上常使用充满刺激的煽动性大字标题,套红标题,经常用特大字号,甚至人工刻字,战栗读者;③滥用各类图片,大量刊登犯罪现场图解,色情凶杀照片,漫画,连环画,秘密照片等吸引读者;④常常使用各种欺骗手段和种种花哨的噱头;⑤重视出版新闻日刊,并通过刊登连续彩色画报和各种浮浅而又充满刺激的特写文章取悦社会不良阅读情趣;⑥对下层民众表示虚假同情,经常倡导发起一些所谓的社会改革运动,以期造成轰动性戏剧性的广告效果来增加报刊销量。
2、《纽约世界报》
《纽约世界报》是美国廉价报纸的典范。1860年创刊,1883年5月被普利策买下。普利策接手《纽约世界报》后,立即宣称在人事、办报方针、办报策略、风格原则各方面进行彻底改革。普利策迅速改革了编辑部,开始按照他的新型报业学说、方法和思路来指导《纽约世界报》。经过普利策和其同仁的不懈努力,《纽约世界报》的销量直线上升。1884年,该报日刊已达6万多份;1887年,该报在普利策主持下销量已达25万份,到1897年时,《纽约世界报》早、晚、星期日刊的总发行量已经超过了70万份,成为当时美国境内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普利策改造《纽约世界报》的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3.《纽约新闻报》
二、简答题
1、试分析普利策成功经营《纽约世界报》的原因
①普利策在前任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廉价报刊”时期的“煽情主义”手法,尽力用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版面来满足广大中下层读者的阅读情趣。同时,他的报纸也注意用生动的方式对重大的各类新闻做翔实而全面的报道。②经常性地发送社会改革运动,“讨伐”时弊的不公,以期不断制造高潮,招徕读者,树立威望。
③玩弄令人惊异的花样和各种推销噱头也是《纽约世界报》增加报纸销量的特长。④广泛运用各类新闻图片、突出的大字标题——有时甚至是套红的大字标题、大幅的犯罪与色情照片、各种插图。
⑤创立独立编辑出版的星期日刊,借以吸引休闲时光中众多读者们的眼球。《纽约世界报》星期刊创办于1884年,除了日常的新闻部分外,众多的娱乐性专栏是它的特点,供妇女、青年、体育迷、文学爱好者阅读的特稿文章都刊登在这些专栏里。最受大众欢迎的是连载的滑稽连环画专栏。
⑥报纸售价低廉、页码数多。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报纸,《纽约世界报》的售价一直是低廉的,初期的《纽约世界报》在其报头的一边曾刊印一行字,夸称该报是“唯一只售两分钱的11页报纸”,以后,当报纸增至12—16页时,其售价仍为两美分。1896年该报在同赫斯特激烈竞争时还曾降价为一分钱一份。
⑦拥有一个具有良好声誉的社论版。出色的社论版是普利策《纽约世界报》的一大优势,普利策极为重视社论,认为社论是报纸的心脏,也是报纸存在的理由。⑧普利策特别注重网罗一流人才,物色与培养能干的帮手,把众多才华出众的人物集合在《纽约世界报》旗帜下——当然,这也是所有成功报刊的经验之一。
2、试评价新闻史上的“黄色新闻”现象(1)新闻史上的黄色新闻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企业和市场机制的成熟。②社会文化元素中,自由主义观念达到极点。
③读者的变化,一方面,大量的新移民不断涌入美国各个城市,另一方面,企业和城市的发展是工人阶级,小职员和市民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加。
④技术的进步,美国报业传播技术的水准满足了黄色新闻发掘工作的各个环节之需要。⑤黄色新闻的崛起与存在,旨在为商业报刊争取那些文字水平不高,偏爱家喻户晓的有趣故事和通俗小说,对普通社会新闻感兴趣的广大民众。(2)对黄色新闻的认识和评价 ①历来人民对黄色新闻的中,总体评价持否定态度的,黄色新闻的最大危害之一如埃默里先生所言,“塞满了普通人赖以获得消息和新闻的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了廉价的闹剧,”同时,黄色新闻为了自己盈利的目的,刻意迎合或培养读者身上的一些低层次的阅读癖好,以便把他们的金钱塞进自己的腰包,这些所谓在新闻子市场上自由的贩卖“正当毒品”的现象,当然应该予以否决。
②黄色新闻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大众化的价值倾向并不一定全是低级与否定的,黄色报刊确实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这种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黄色报刊能面向读者,尽量迎合他们的口味——尽管读者的口味并不一定全是对的。黄色新闻的许多手法并不应该被一概抛弃:大字号的标题在具体的时间、具体的版面环境中使用,有时的确可产生妙不可言的作用,人情味的写作风格,短小机智的特写文章,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对独家新闻的不懈追求,以及积极的参加进步的社会改革运动,这些都值得借鉴。③黄色新闻现象确实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专业判断能力,提示我们有分寸的采用许多种富有表现力的方法技巧,来为今天的报刊、今天的新闻事业、今天的大众和今天的世界服务。作为社会大众的信息传播机构,报刊有正当的理由更有责任面向读者,这是不言而喻的。新闻事业的大众化,在今天社会化了的世界里更为重要。
三、论述题
1.试论述黄色新闻存在的根本原因
第十二章 独立报业的典范(泰晤士报、纽约时报)
一、名词解释 1.《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是美国严肃高级报纸的代表,在全世界有相当的影响力,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创刊于1851年9月18日,原为一份廉价报刊,原名《纽约每日时报》,创始人是亨利•贾维斯•雷蒙德和乔治•琼斯,后奥克斯和苏兹贝格家族先后接管该报。目前仍为苏兹贝格家族经营。《纽约时报》由于风格古典严肃,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纽约时报》享有可靠的新闻来源的声誉,在新闻报道方面将自己看作是一份“报纸记录”。几经易主之后,《纽约时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该报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站在垄断资产阶级一边。2.《泰晤士报》
英国著名报纸。印刷商约翰•沃尔特在1785年创办,该报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该报在报业独立化的趋势下创办。英国资产阶级非政党报刊的主要代表。在经营上,割断和政府的联系,充分自立。报道上,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有独家新闻。言论上,标榜独立。另外,重视采用新技术。《泰晤士报》无明确的政党背景,有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政治倾向。他是工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因而能在工业革命后的形势下,成为影响英国政局的重要力量。西方新闻学者们也常常称其为现代新闻事业,特别是现代西方独立报业的“鼻祖”。3.沃尔特二世 二.论述题
1.试分析《纽约时报》偏见与错误
①从政治观点来看,《纽约时报》全盘称赞西方“伟大的”民主自由传统,拥护和赞美美国式的生活方式,面对东方的社会主义事业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
②从企业角度来看,《纽约时报》的主人们一直把追求利润作为一个最高的潜在目标加以追求,并且是他们个人好恶的角度,从更能拉拢读者、扩大销售的角度来完成这一目标的。③在20世纪,随着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纽约时报》自身地位的升高,它越来越成为东部垄断资本集团的喉舌,同官方、政府的关系日益密切,变得越来越保守反动。④20世纪60年代,《纽约时报》买进考尔斯传播集团后成为一家庞大的“时报有限公司”,名列全美500家最大企业之中,并且同其他大公司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连锁利害关系。在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上,《纽约时报》从来都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站在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一边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2.简述主流权威大报(媒体)发展的经验
第十三章近现代通讯社的历史
一.名词解释 1.路透社
是英国历史最为悠久最负盛名的通讯社,它创办于1851年,创办人为保罗 朱利叶斯 路透。路透社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提供新闻报道给报刊,电视台等各式媒体,并向来以迅速准确享誉国际。初创时期以免费供给《广告晨报》两周免费“试稿”活动而获得成功,后积极拓展自己的海外通讯业务,挖掘和抢发了不少独家新闻,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今日的路透社是全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实力雄厚信誉良好,他在国外建有一百多个分社,并派驻和雇佣了数千名记者,每天发稿量近百万字,有一千多家国外报刊,电台电视台订购其新闻稿件,还有无数的跨国公司,商业大公司订购他的商业金融行情,路透社除播放旅游政治新闻外,他的经济和体育新闻也占重要地位 2.美联社
美联社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通讯社。1892年成立于芝加哥。前身为1848年墨西哥战争期间,纽约市的六家大报成立的“港口新闻联合社”,由纽约《太阳报》等六家报社创建。其后经过不断合并、改组,规模逐渐扩大。1900年总社迁至纽约,最初稿件只供给本社成员报纸,1945年以后开始向非成员报纸和电台供稿。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次权威性评比中,美联社总是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报社的鳌头。美联社于1995年成立了它的多媒体服务部,专门用网络向会员单位和非会员单位及时迅速地提供新闻、图片、音像等产品。同时,它还广泛地向各类用户提供从普通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报道、电视节目到专栏文章等一系列全方位的服务。3.法新社
法新社是二战后戴高乐政府在原哈瓦斯通讯社的基础上,于1945年11月正式组建成立的一个受政府财政资助,半官方的新闻通讯社(尽管该社自己并不承认这一点),社长由政府任命,其补助经费也由政府正式列入国家预算。1957年,法国国会通过的法新社组织章程法,规定该社按照企业法规经营,以完整而客观的国内外新闻提供给客户,收取费用。在章程中,依照英国路透通讯社的组织章程有关内容,专文指明法新社经营的基本原则是,在任何情况下,决不能损害该社新闻报道的客观准确性,同时,在任何情况下该社都不得接受任何政治和经济集团的控制。现在的法新社居世界五大通信社之列,总社每天通过各种先进设备,用近十种语言向全国播发六十万余字的新闻稿件通信,法新社在全国拥有三千多家新闻稿件订户,有着广泛强大的世界舆论传播力量。4.“三明治独家新闻” 5.合众通讯社 二.论述题
1.简答“三社协定“的基本内容
“三社协定”是指1870年路透社、哈瓦斯通讯社和沃尔夫通讯社三家通讯社签署的旨在分割世界新闻市场的垄断性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路透社的垄断领域为大英帝国、荷兰及远东地区,除汉堡外,路透社关闭在德国及奥地利的分社,放弃在上述地域发布新闻的权利
哈瓦斯的垄断领域为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沃尔夫通讯社的垄断领域为德国、奥地利、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及俄国。不过关于在德国以外的地区的垄断权,作为代价,该报每年须支付给路透社和哈瓦斯通讯社一定的补偿金额。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埃及及巴西为路透社和哈瓦斯的共同领域。路透社可以再发布因同纽约美联社签订的合同而收到的有关美国的新闻。
本协定指定国家以外的地区为“中立领域”,三社可以在这些地区从事新闻收集和发布自由竞争。
三社承认美国纽约美联社在美国的垄断地位,同时不设立妨碍各自领域内建立通讯社条款。2.论美联社贡献 客观性报道原则的确立
所谓客观性报道原则主要是指新闻报道活动中所坚持的专业性指导原则,它基本上有三个要点组成:独立立场,客观报道,平衡原则。其中的独立立场主要指新闻报道活动不受任何各方势力的影响;客观报道是指从事事实报道,不涉及意见评价的一系列标准化新闻写作手法;平衡原则是指新闻报道者针对利益各方的公正平衡、不偏不倚的报道原则。新闻标准化写作文本形式
美联社发展出来的新闻类专业化写作文本,其一是“5W1H”要素新闻写作范式;其二是现代新闻文本中的导语格式和“倒金字塔”写作模式:其三是由新闻、通讯、特写和评论所组成的现代基本新闻写作文本。这些新闻标准化文本都是美联社记者和编辑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并对全球新闻行业的新闻写作标准文本的最终确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十四章 垄断竞争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
一、名词解释 1.报团
报团指一家报业公司在两个以上的城市中同时拥有两种以上报纸的一种垄断性传媒经营组织形式(报业公司),又称“报系”,即报业集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具有垄断特征的“报系”大众报业传媒组合形成了早期的垄断“报团”。最早在美国创办“报团”的两个人是爱德华·斯克利普斯和著名的“黄色新闻大王”威廉·赫斯特。他们所创办的“报团”在美国初期的八家报团中是最大最有名的。2.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20世纪初在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新学说,该理论质疑之前盛行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传媒必须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其要点有:①传播事业对公众的福利必须负有社会责任,传播事业应当担负起消息和讨论的公共传播者的职责;②公众对于传播事业也有着特定的义务,同大众传媒一样,公众对于言论自由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应的义务,这就是帮助、监督大众传媒完成其肩负的社会职责;③政府对于传播界而言,不能仅仅只是允许新闻自由、消极地不去干涉新闻传播自由,它还必须积极地促进这种自由的实现。3.新闻集团 二.论述题
联系外国新闻发展历程论述社会责任论
第十五章 西方广播传媒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BBC BBC适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创始人是约翰·里思,他被后人尊称为“BBC之父”,旧BBC是1922年12月由伦敦六家主要电器制造商集资创立。1927年元旦,BBC改组,改组后的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成立,英国王室特为它颁发了皇家特许状,有效期十年。根据该特许状,英国广播公司为公共营业性质的独立广播事业组织,拥有在英国进行全国无线电广播的垄断权,其经营政策与节目内容均由邮政大臣负责监督,经费来源仍然是靠收听费、收音机制造费专项税款及政府的资助。现在,英国广播公司经营着两个全国电视频道,六个联播节目制造中心,四个全国无线电广播电台和29个地方无线电广播电台,两种杂志,六个交响乐队和录音图书与磁带公司,是一个庞大的公共广播企业。其职员大约有三万人,机构庞大,设备先进,其广播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广播的规模也居世界各国际广播电台的前列。2.美国之音
“美国之音”是美国政府创办的第一个短波国际广播电台。它创办于1942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用五种语言开播来为战争服务。在二战期间,“美国之音”获得了一定声誉。50年代初期,作为反映美国政府官方意见的喉舌,作为国务院和美国新闻署的直辖机构,“美国之音”充当了冷战的急先锋。70年代,“美国之音”进行了内部改革,业务情况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今天的美国之音设有英语新闻及节目部、外国语言播音部等多个职能部门,其中外语播音部最大,共有52个部门,而中文部又是外语部中最大的。美国之音以53种语言,每周1300多小时的时间,向世界各地广播。内容包括新闻、专题特写、音乐和评论,听众将近一亿人。3.CBS
第三篇:中国新闻史复习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史
新闻史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产生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元,复兴于明清,结束于清末民初 唐
Q: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诞生于唐?
A:唐代孙樵的《读开元杂报》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但《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两份“敦煌进奏院状”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宋
1、邸报:是一种出现于宋代,以朝廷政事和宫廷动态为内容,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由都进奏院定期发布的封建政府正式官报。
2、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号,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增减。
3、小报:是一种出现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内容与邸报大致相似,也刊发朝廷不刊发的机密事的民间非法报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Q: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发展于宋?
A:封建官报邸报的发展,新型小报的出现,定本制度的形成 元
言禁更严,无官报,有民间雕印的非法“小本”,印刷水平高,出现大量学术书籍、科举信息和商品广告。明
邸报流程:通政司——六科——提塘。
2、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出现了民间报房(营利)。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4、严禁抄传邸报 清
小报:清初公开发行,康熙末年开始禁止,经雍正、乾隆禁绝
京报:出现于清代的合法民间报房报纸,主要集中于北京,内容与邸报大致相同,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以赢利为目的。对古代报纸的评价 发展缓慢,根本原因是受到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各王朝限制报纸出版的文化政策的影响。
第二章、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一、鸦片战争前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时间:1815.8.5 ;创办人:(英)米怜、马礼逊;地点:马六甲;内容:阐发基督教义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刊 时间:1833.8.1;创办人:(普)郭士力;地点:广州;内容: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
3、《蜜蜂华报》(1822,澳门,葡萄牙文)——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外文报纸
二、鸦片战争后
1、香港 《遐迩贯珍》: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第一家用铅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香港报业繁荣的原因:处于英国的控制下,办报方便;繁荣的商业推动报业发展;广州地区的报纸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香港来满足的,对报纸有一定的需求量
2、上海
《北捷华报》(1850):上海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字林西报》(1864):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上海新报》(1861):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 《申报》(1872):英国商人美查创办,以盈利为目的,自负盈亏,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新动向。在外国人主办的中文报纸中,第一家由中国人主笔的(蒋芷湘、钱欣伯、何桂笙等)。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不断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加强言论工作,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其创办和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内容上进行一系列改革,注重经营管理,采用经济手段竞争。
《瀛寰琐记》(1872):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 《寰瀛画报》(1877):我国出版的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点石斋画报》(1884)为同时期其他画报所不及。《民报》(1876):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 《消闲报》(1897):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由《字林沪报》创办)《新闻报》(1893)由英商丹福士创办。《字林沪报》(1882)效仿《申报》,聘请中国人(戴谱生、蔡尔康等)为主笔,重视言论和文艺。《新闻报》、《字林沪报》、《申报》在上海形成了“三报鼎立”格局。《六合丛谈》(1857):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内容有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等无所不包。《万国公报》(1868):最有影响力的传教士报刊。创办人和主笔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内容以介绍西学知识为主,同时也刊登时事性内容。力图通过这两方面的内容扩大他们对中国社会内部变革运动的影响和干预程度。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政治影响。康、梁等维新派人物都曾受到它的影响。
3、京津
《中西见闻录》(1872):北京第一个中文近代化报刊。责编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要内容:科学技术知识和新闻报道。《北方邮报》(1880):天津第一家近代报刊。1886年中文《时报》和英文《中国时报》出版标志着外报在天津(包括中国北部)活动的真正开始。
4、对在华外报的评价
政治:外报是外国殖民主义者的舆论工具,为外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服务。外文报纸比中文报纸侵略性强得多;中文报刊中,传教士所办报刊的政治倾向比商业报纸强烈得多;葡文报刊侵略性较弱。
文化:外报所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在客观上对中国读者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对维新派思想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新闻业务:外报使中国人认识了近代报刊的功能,把西方的报纸观念、办报模式和方法带到了中国,提供了方法和经验;培养了一批受过新闻工作职业训练的中国人,如王韬;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人办报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 林则徐组织译报活动,是中国重视近代报刊的第一人。《澳门新闻纸》《澳门月报》
太平天国洪仁玕的办报主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太平天国集权统一领导的工具,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监察政治。较有名的中国资产阶级报刊:香港《循环日报》、上海《汇报》、广州《述报》《广报》 《循环日报》
1874年创办于香港,创办人和主笔是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报纸,第一个以政论著称的杰出报纸。宗旨是“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特点是以政论而著名,宣传变法自强。其在创办的十年间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和为推动改革所做的努力,一时无与伦比。王韬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报刊政论家,是香港《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和主笔。他逼近熟悉中国政事,了解中国国情,而且具有较好的西方文化和国际时事知识的素养。他对报刊政论文体的改革做出了贡献:
1、他提出了这一文体的写作原则,强调文章重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并使广大读者能够看懂;
2、在写作过程中,王韬自己的政论也是按这个原则写作的;
3、这种文风给当时在时文统治下的文坛抽来一股清风,同时为报摊的政论文体树立了最早的榜样,对以后维新派报刊政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4、《万国公报》(1895):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纸,进一步宣传变法主张 《中外纪闻》(1895):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 《强学报》(1896):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政治色彩更鲜明,影响更大,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
意义:
1、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酝酿了几十年的变法维新运动已由一般的思想启蒙工作转变为在士大夫阶层进行的有组织的群众性政治活动;
2、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三个报纸的出版中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为即将到来的中国人办报高潮来开了序幕;
3、通过办报办会活动,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的政治活动家和报刊宣传家,为维新派后期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由汪赓年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
影响和特色:
1、作为广大爱国臣民的喉舌,喊出了时代最强音——国难临头,非变法不足以图强。充分表达了广大爱国臣民的心声,鲜明反映了国家垂危,不变就要被淘汰的时代特色;
2、在宣传鼓动中做到了两个结合,把万事万物发展的观点与变法维新运动的实际结合在一起,把变法宣传与思想启蒙工作结合在一起;
3、对中上层官吏和众多士大夫进行广泛的宣传,逼近宣传兴学,还鼓吹立会办报。
6、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它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其特点是报刊数量大,办报地区广,报刊品种多。其他影响较大的报刊有澳门《知新报》、湖南《湘报》《湘学报》、天津《国闻报》《国闻汇编》等。
7、对维新派报刊的评价:
1、首次打破了外报在中国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报刊称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2、最早吹响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号角,冲破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言禁,为争得言论出版自由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3、对报刊业务上的多方面改革和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日本的办报活动
1、《清议报》:1898年在横滨创办,主编梁启超。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宣传介绍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道德思想。
2、《新民丛报》:1902年在横滨创刊,主编梁启超。办报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向人们鼓吹一整套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学说、科学理论知识。特点:许多重要文章都出自梁启超之手,他进一步发挥了“时务文体”的特点。影响及意义:其主观意图是为鼓吹社会改良的政治主张服务的,客观上介绍旋床了许多新理论新思想,批判了一些陈腐不堪的旧意识旧观念。1903年后,影响逐渐变小。
3、《新小说》:中国近代第一份以刊登新体小说为主兼及戏曲、诗歌、文艺理论等的文艺刊物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1、《中国日报》:1900年创刊于香港,总编辑陈少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兴中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报刊。内容:宣传爱国救亡、排满,抨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揭露保皇党的反动面目,反击改良派对革命的污蔑,积极宣传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声援反清斗争。
2、《民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胡汉民、章太炎先后任主编,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主要内容:宣传三民主义
三、两派报刊的论战 双方:《新民丛报》(梁启超)VS《民报》(胡汉民、汪精卫、章太炎)
问题:
1、革命还是保皇;
2、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地权;
4、要不要用革命手段彻底推翻清王朝(焦点)
影响:经过这场论战,革命派胜利,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彻底划清了界限。从此,君主立宪主意的市场大大缩小,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四、报刊业务的改进
表现:
1、新闻报道工作的改进:新闻比重加大新闻写作改进;
2、报纸编辑工作的改进:版面和编辑工作的改进以看在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广告在各类报纸版面上也开始占有重要地位;
3、报刊评论工作的改进(时评+编者按);
4、新闻摄影图片在报刊上出现。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建政权的各级机关报去代理人前清的官报,大量出版;
2、鼓吹“实业”、“教育救国”的经济报刊、教育报刊,以及要求妇女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出版;
3、政党报刊的蜂起
二、黄远生(1885——1915)
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被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称为报界奇才。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专门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主编过《少年中国》周刊和《庸言》月刊,担任过《申报》和《时报》驻京特约记者,并为《东方杂志》《论衡》杂志、《东方日报》《国民公报》《亚细亚日报》撰稿。他以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超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而著称。《远生文集》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
他以撰写新闻通讯见长,其通讯的特点有:
1、题材重大,记载翔实;
2、忧国忧民,痛下针砭;
3、须眉毕见,幽隐必达;
4、通俗自然,不拘一格,开创了“新闻日记”的体裁。其新闻思想:
1、论述了舆论机关的使命,认为办报的目的是“主持正论公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家之元气”
2、主张通讯、评论要植根于事实,反对空谈,反对强加于人;
3、提出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修养,提出“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三、邵飘萍(1886——1926)
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重视通讯社,并以通讯社为依托,成功开展新闻采访和报道活动的著名记者,被誉为新闻全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越。其新闻活动以业余通讯开始,后助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和《申报》通讯员,开始了职业报人生涯。后遭袁世凯迫害,逃亡日本。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时事新报》撰写时评短评,并创办新闻编译社,产生较大影响。
他特别擅长采访,常常能得到一些高质量的独家新闻,他的通讯文思敏捷,生动流畅,引人入胜。
四、其他名记者:刘少少、徐凌霄、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
五、民初新闻业务的发展
1、政论的衰退与新闻报道的发展
政论衰退的原因:军阀言禁政党报纸互相诋毁令人生厌思想水平低下,枯燥无味,读者减少 新闻发展的原因:时效性加强新闻更受欢迎和重视各报对国际新闻日益重视 通讯社的兴起于发展;
3、新闻记录电影的开端(始于《武汉战争》)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新青年》
1915年在上海创刊,创办人、主持人和主要撰稿人是陈独秀。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办报方针是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宣传策略是以思想启蒙为要务,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个阶段:
1、陈独秀主撰阶段;
2、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
3、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机关刊物阶段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和贡献:提倡民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二、《每周评论》
1918年创办于北京,主编陈独秀,陈独秀和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因素的政治报纸,把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和反军阀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胡适接手后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五四运动爆发后,《每》最运动做了详尽报道并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配合《新青年》支持宣传新文化运动,起到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三、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1、《新青年》的改组和《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1920年.《新青年》从第8卷开始改组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同年又创办了理论的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改组后的《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继马克思主义反对实用主义论战后,又开展了两大论战,一是反对伪社会主义,一是反对无政府主义。
第一批工人报刊:《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劳动与妇女》等,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诞生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阶级基础共产党小组活动频繁提供了组织基础 特点: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列主义为基本任务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四、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改革
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2、政论被广泛采用,且形式多样;
3、新文风的出现(白话文和标点符号在报刊上广泛使用);
4、副刊的革新(一些报纸副刊被先进知识分子用来当做宣扬民主与科学,传播新思潮的重要园地。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京报》副刊);
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6、国际通讯报道的开展;
7、、新文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向导》周报于1922年在上海创办,由蔡和森主编,参加编辑和撰稿的主要有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国焘等,蔡和森去世后后彭述之接编。作为党的第一政治机关报,其主要宣传内容有,反帝反封建军阀,使党的政治纲领深入人心,积极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与发展。
2、中俄通讯社:最早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主办的通讯社。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3、新记《大公报》迅速崛起的原因:吴鼎昌(老板)、胡政之(经理)、张季鸾(主笔)三驾马车
十年内战时期新闻事业
1、《红色中华》报和红色中华通讯社
是中共在中央根据地江西瑞金创办的机关报和机关通讯社,是一个组织机构,两块牌子。红中社创办于1931年11月7日,1937年1月改名为新华社,《红色中华》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的宣传内容:大量刊登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使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播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大力报道宣传红军胜利的消息;发表一系列文章,阐明了工农政权建设的重要性,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
2、四社:《时事新报》、《大晚报》、英文《大陆报》、申时电讯社的联合办事处,是中国新闻史上报业集团的雏形
3、私营新闻事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带动了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政治局势的变化刺激了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抗日救亡的形势推动了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新闻宣传和新闻检查机构,使私营新闻事业有了发展机会和空间。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1、《解放日报》 是《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的产物,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第一任主编是杨松。《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
2、《解放日报》的改版
版面改革:由以外为主变为以我为主;社论的改革:社论和新闻报道、理论文章紧密结合,对重大事件和重要方针的宣传报道系统完整,改变了以前社论孤悬版面的状况;新闻报道的改革:在报道思想上以我为主,突出报道整风、大生产运动和解放区的抗敌斗争,表达中共对国际问题的观点;副刊的改革:内容由过去偏重文艺逐步扩展到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音乐、美术、教育、党建、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逐步成为繁荣文艺创作,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普及文化知识的园地。改版原因:王明路线的教条主义是其对党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忽视甚至脱离群众生活和实际运动;报社工作人员追求“城市化“正规化”;党的若干领导机关对党报的作用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不善于利用报纸为实际地革命运动服务。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共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晋察冀日报》
是党在华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中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晋察冀军区政治宣传部与1937年12月11日在阜平创办了《抗敌报》,1940年11月7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1948年6月14日与《人民日报》合并,改组为中共华北中央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1、《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由中央长江局直接领导,董事长王明,社长潘梓年,总编华岗,经理熊瑾玎。内容:促进团结,维护抗战,对国民党的重大活动也及时做报道和评论。
2、《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创刊
3、影响和作用:《新》和《群》是中共办的全国性的党报报刊。通过它们,中共的政策能够直接与全国人民特别是国统区人民见面。这一报一刊在发刊中都强调了巩固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契机的使命,大力宣传团结抗日的重要性;它们还及时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形势,引导读者正确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和人民争取胜利的道路;但由于受到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宣传上也有一些错误,直到1938年10月改由周恩来领导的《新》才开始消除王明右倾错误的影响。
三、上海“孤岛”的新闻事业
1、“孤岛”初期的抗日报刊
上海地下党组织于1937年12月出版了纯翻译的《译报》,主笔夏衍,抗日锋芒十分显露;“洋旗报”《华美晚报》《大美晚报》能够站在中国人民主立场上努力宣传抗日救国大业,称为一个抗日宣传阵地。
2、《每日译报》《文汇报》的创刊时“孤岛”抗日报刊新发展的重要标志 《每日译报》1938年1月21日创刊,前身是《译报》,由中共江苏省领导。《文汇报》1938年1月25日由严宝礼等人集资创办。
3、作用:宣传了抗日形势,增强胜利信念;报道真相、澄清是非、指明方向;指导群众斗争;从国外引进有利战的消息 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
由于报纸宣传严重失实导致农民对报纸的不信任,1947年6月中共晋绥分局开始纠正右的偏向。《晋绥日报》向读者公开进行自我批评,并以《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为题,连续刊登记者、通讯员的自我检查、群众的揭发材料等。
检查出的主要问题:土改初期,由于对党的政策宣传右倾而造成的不真实报道;检查新闻工作中的由于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和不负责,粗枝大叶作风造成的报道失实现实。
作用和意义:检查纠正了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的一些报道失实,政策宣传右倾等缺点错误,整顿了组织,锻炼改造了新闻队伍的立场作风,维护了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
2、《观察》 “第三条道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第四篇: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外国新闻史期末复习重点
1、论述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新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表现:生存的需要;生产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第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1、物质条件的制约:载体、传播工具;
2、精神条件的制约:民族精神、国民性格、社会教育水平;
3、社会制度的制约。
第三,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两个极端倾向: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给新闻传播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社会作用:
1、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组织、社会监督——政治工具。
2、实用主义新闻观: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承社会精神遗产、娱乐——信息传播。
2.工业革命对近代报业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各国经济飞跃发展,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之密切,人们对他们的信息需求大增。
(2)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产业工人,从而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化的加快,社会的信息需求进一步提高。
(3)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急需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于是国民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形成了新的读者群。
(4)由于邮电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的新进步,电报、电话、轮转印刷机、火车、轮船等新事物的出现,使得新闻的采集和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报纸也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从而直接推动近代报业的成熟。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报纸不仅能在经济上自立,而且还能不断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6)从政治上看,工业革命后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逐步成长的工业无产阶级也在为自身的民主权利而斗争。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新闻出版的自由度有所提高,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3、试论述大众化报业诞生的历史条件。第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发达资产阶级国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学说深入人心,三权分离的民主政治秩序基本确立。
2、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法律保障了公民的言论、出版、思想自由,从整体上保证了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客观上有利于大众化报刊的诞生。第二、城市规模的扩张。
1、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市,迫切希望了解新的城市和找到工作需要一种载体承载大量所需信息。
2、人口集中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都市成为商品贸易和信息交流中心,都市市民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
3、城市发展培养了报刊的潜在读者群体。第三、工商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广告又成了工商业进一步扩张的重要手段。广告费用的增加不但给报社带来高额利润和降价的空间,而且为其逐渐脱离经济上的依附关系,走上政治上独立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第四、交通电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1、印刷技术的重大进展。
2、交通电讯技术的发展。
3、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第五,通讯社的出现与专业化运作
通讯社为一种消息工厂,消息批发商,通讯社的出现和专业化运作延伸了报刊媒介的新闻采集手段,它的廉价服务降低了报社的成本,扩张了报纸的视野范围,加强了近代报刊的经营范围
4、廉价报刊成功的原因
廉价报刊迅速、持久繁荣的根本原因:成熟市场机制的形成。①报刊遵循市场生存经营规则,迎合大众实际文化水平及阅读情趣; ②改进发行方式,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革新报刊编排以吸引读者;
③报刊的成功吸引成熟市场的另一群体广告商。丰厚的广告费使报刊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如此一来,廉价报刊事业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循环圈:读者-广告-利润-扩大新闻再生产,最终促成报刊持续繁荣和发展
5、廉价报刊的历史贡献
①新闻本位观念的确立:为争取读者,新闻取代言论成为报刊主角,这一观念对现代新闻事业影响深远;(观点纸-新闻纸)
②时效观念的重视:赢得时效就能在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
③客观报道手法的形成:廉价报刊奉行独立原则,提倡客观、冷静、平和。没有客观报道的提出,新闻就难以和政论分开,新闻就难以在当今社会占据重要的角色地位。
6、廉价报刊的历史地位
①廉价报刊是第一种真正建筑于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之上的近代报刊;
②廉价报刊是资本主义现代商业化大众报刊的雏形,它奠定了当代西方新闻传播事业的许多原则和基础。尽管廉价报刊因取悦读者而不择手段,以至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但它确立的“读者至上”、“为公众服务”的信条,是值得肯定并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的。
6、通讯社的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前提
1、工业革命促成了欧美各国经济、金融、贸易的国际化,统一的世界经济和信息市场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密切了各大洲、地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彼此了解对方的新情况、新变动,已成了现实生活的重大需要。
2、通讯技术的革命,19世纪初,工业革命促成了交通事业的革命性变化,汽船、火车出现。尤其重要的是,有线电报的发明及其实用化。
3、近代报业的发展,为通讯社提供了为数众多的消息客户
7、早期工人报刊的特点、作用
早期工人报刊是早期工人运动的产物。正如早期工人运动由于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而显得很不成熟,早期工人报刊充满了幼稚的色彩:
首先,这些工人报刊几乎没有例外地以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因而其理论的宣传缺乏严密的科学性;
其次,除英国宪章派机关报外,大部分工人报刊都局限于经济斗争,以增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为目的,没有远大的政治目标;
尽管如此,这些报刊在工人运动的早期阶段,敢于与资产阶级作正面的斗争,揭露阶级压迫的实质,对于启发工人的觉悟,团结工人队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8、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一词来源于普利策《纽约世界报》连环画专栏《霍根小巷》里的中心人物“黄色幼童”,身穿黄色衣服。
(1)定义: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售数额之目的的新闻报道。(2)特征:①使用煽动性大标题,红色或黑色特大字号,充满讽刺,经常对不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②使用种种欺骗手段:捏造新闻、闭门造车,或冒充科学,奢谈学术;或干脆自己制造新闻事件。
③对被压迫被剥削者,以及竞争中的失败者,表示“同情”,发起社会运动,声明与多数人站在一起。
④滥用新闻图片,为了煽情的目的,不惜伪造和偷窃图片。
⑤出版星期日增刊,刊登彩色连环画以及肤浅而又富于刺激性的文字。
(3)根源:新闻商品化以及新闻市场上不受任何限制的恶性竞争所致。无节制地追求高额利润导致现象不断。同时,另外一些因素也对这一现象产生的规模、形式予以制约及影响,如各国具体的读者情况、技术水平、文化背景、传统观念、宗教力量等等决定了各国黄色新闻现象的差异。
(4)各国表现 ①美国:普利策《纽约世界报》、“黄色新闻大王”赫斯特《纽约新闻报》,(5)黄色新闻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辨证地评价西方新闻事业史上的“黄色新闻”现象 · 消极影响:
①煽情主义宣传,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践踏了新闻界长期奉行的最高标准—真实性原则。②煽情报道、犯罪新闻和耸人听闻的言语,毒害人心。
③黄色新闻一味追求利润和发行目标而将社会使命和社会公德置之度外,背离近代报业传统 ④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宣传,转移了普通民众对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他们反抗政治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的意志。·积极报道:
①黄色新闻的故事化报道手法反映了报纸传递信息之外的重要的娱乐功能 ②黄色新闻的受众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受众观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改变 ③对低层读者口味的迎合绝不仅仅是媚俗所能包容的,更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功能的一种预演和初步发挥,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④发起社会运动,制造媒介事件以引导社会舆论的做法,为现代诸多媒介使用,除掉它的负面作用,它不失为一种媒介有效包装自己,扩大自我效应的手段,而且一些运动作用显著,也符合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①在报纸大众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扩大了报纸的读者群,使报刊事业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大众的事业。
②业务上的变革:大量采用图片,多行标题,大字号,写作多样化,增加新闻特写法。③活跃了报纸版面,增加了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
9.近代报业向现代报业过渡
19世纪末期,西方主要国家(如今的主要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地这些国家的报业也有了重大变化,逐步由近代报业演进为现代报业。
第一阶段: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近代报业发展为现代报业的转变时期,是近代报业向现代报业过渡最为重要的阶段。商业化、社会化和垄断趋势,成了近代报业演变为现代报业的主要标志。
第二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报业垄断基本形成的时期。商业化、社会化运行的结果是报业最终形成了国家报业垄断局面,有两种形态:英国的市场性垄断、德意志的行政性垄断。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是报业垄断继续加深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报业经过短暂的恢复、调整,进一步向前发展。同时,在所有发达国家的垄断局面都在加强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形成了少数举足轻重的“超级报团”或巨型垄断集团(2)出现了跨媒介或跨行业的垄断(3)出现了跨国、跨地区的垄断
和这些特点相对应,就有了多种垄断组织形式:
(1)报业集团:这是传统的形式,通常指拥有两家以上相对独立的报纸公司(2)传播集团:指兼营几种传播产业、拥有几家不同类别的传播媒介公司(3)联合企业或混合企业:既经营传播媒介,又经营其他产业的公司(4)跨国集团:跨地区跨国界的国际性的报业或传播业垄断组织
24、发达国家报业垄断的形成必然性的原因
(1)从经济上看,私人所有制和商业化经营,使报纸也像其他产业一样,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自由竞争、兼并走向垄断。经济上垄断资本追逐利益的结果,可以降低成本、资源共享、消除风险。可见,资本势力对于高额利润的贪婪追求,是报业垄断形成和不断升级的基本动因。
(2)从政治上看,资本势力为了控制经济必然要求控制政治,要控制政治就要控制舆论工具,其通过垄断控制了传播媒介,垄断资本势力就能得心应手为它的政治经济需要做宣传、造舆论,压制和排斥任何损害它的政治经济利益的言论和思想。可见,政治上是垄断资本力图控制舆论来影响政治的结果。
(3)从媒介自身上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新闻媒介已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报纸的手工作坊性质不同,那时一个人数百元钱即可办起一家报纸。现在只有筹资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才能涉足报业,这显然只有大资本家才能办到。垄断报业公司由于经济实力雄厚众多的报纸期刊书籍
拥有绝对的人才优势和众多精良的设备
可以出版合理地
经营新闻性和非新闻性事业
财力和物力
在庞大的企业集团内部
赚取超额利润配置并且充分地利用公司的人力
25、垄断的积极影响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1)组织大规模的产业集团,可以在经济上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投入产出比例(2)可以增强实力,提高在新闻市场上的竞争力
(3)也可以提高政治上独立自主的能力,防止或抵御来自政府或其他权势集团的压力
26、怎样评价垄断?
评价影响,关键是找“准度”。一般认为,规模适中的垄断对新闻事业是有好处的,因为可以节约社会资源;规模较大的垄断也不一定就没有好处(“言论的自由市场”因编辑权,把关权问题而与垄断资本有脱钩的可能)。要反对的是“一城一报”的垄断。
9、试评价报业垄断的结果。要点:①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报业所有权的集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一趋势必然导致报团的发展和一城一报现象的普遍化。② 报团由于拥有大量的报刊,控制了人们获得消息的来源,从而在较大的程度上操纵了社会舆论。③ 报团只是垄断寡头的马前卒。④ 垄断寡头通过如下方式控制报团,进而控制社会舆论: a.实行连锁董事制度,即互兼董事制度; b.收购报团的股票; c.利用广告来影响报纸的业务政策。
第五篇:新闻史总结
1.1905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开办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海军军官葛拉斯任教,培养无线电报务人员。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涉及无线电的法令:1915年4月,北洋政府公布的《电信条例》。3.中国境内开设第一座广播电视台:1922.12 美国商人 奥斯邦把一套无线电广播发
送设备由美国运到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开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简称 “奥斯邦电台”。1923.1.23晚首播呼号XRO 功率50瓦 3.14取缔 4月停播
4.外商在上海开设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广播电台:开洛广播公司
1924.5-1929.9
为什么开罗广播公司能存在时间较长?
客观原因:北洋政府从根本上改变了严厉取缔无线电广播的法令。
主观原因:
1、开洛公司为了吸引听众,在办好广播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其目的是更多的推销无线电器材。
2、开洛公司广播电台为了扩大影响,允许一个西方人组织的“中国播音会”(CBA)的听众组织出钱点播节目。中国听众组织起“中国播音协会”(BAC)也出钱点播节目。
3、两个听众组织彼此竞相点播节目,客观上扩大了开洛公司广播电台在社会上的影响。
5.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10.1 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 呼号XOH功率100瓦
每天2h,内容:新闻,音乐,演讲,物价报告 6.国民党创办全国性中央宣传机构: 1、1924年4月1日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1928年迁南京建立总社。2、1927.3.22在汉口创办《中央日报》,1928.2在上海复刊,1929.2迁至南京出版。3、1928年8月1日,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始播音。
7.苏联呼声:介绍我国五四以来进步和革命文艺作品,播出量多,内容丰富,史无前例
1941.9.27 开播,呼号XRVN,报道战争消息,文艺节目多,极具特色
1945.8.8 苏对日宣战,电台被封,日投降后恢复
“苏联呼声”台为什么能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长期存在?
答:1941.4 日苏中立条约
文字不涉及抗日战争,播送进步思想,日本无法取缔和控制 8.东北无线电监督处:建立于1923年,设在奉天(沈阳),是我国早期的广播管理机构。它筹建了哈尔滨、沈阳、天津、北京最早的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东北无线电监督处颁发了3个无线电广播法规:
《无线电广播条理》
《装设广播无线电收听器(即收音机)规则》
《运销广播无线电收听器规则》
9.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共领导的第一座电台:
1940.12.30 开播,呼号XHCR
1943春停播,原因:斗争环境艰苦;无线电器材来源不能保证;播出音质差;收听效果不好
历史意义:
1、担负起抗日战争的部分宣传任务,对于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一定的作用
2、从实践中培训了人民广播的第一批编播、技术人员
3、奠定了人民广播事业的最初基础,为以后延安台恢复广播准备了必要的人力和物质条件。
三次转移:
1、转移陕北,坚持播音:盐子店-子长县好坪沟村
2、太行山麓,再建新台;好坪沟-河北涉县沙河村
47.3.30邯郸台接替
3、胜利声中,北上北平:沙河-平山县 48.5.23-北京
49.3.25
恢复播音45.9.11 10.《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解放区广播历史上最早的一份关于宣传工作的规章制度。
制定者:温济泽
时间:1947.6 内容:
1、强调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2、规定编辑部要在业务上指导播音员的工作
3、提出了广播稿件内容的配备和编写方面需要注意的某些原则。
4、编辑部实行责任制,主编、编辑、助理编辑各司其职。
意义:当时广播宣传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标志着延安台的宣传业务开始趋于成熟。
11.三大解放区中心:
1、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是解放区中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区的广播电台。
1946年9月23日开始在佳木斯播音。
1948年春迁回哈尔滨,3月19日起试播音。5月28日起正式播音。
2、华东新华广播电台是华东解放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48年5月在山东五莲县开始筹建,后又迁至临朐县的程家庄。
1948年9月12日试验播音,12月20日正式播音。呼号为XNEC。
1949年2月,华东台的人员和设备陆续迁移到济南继续播音。
3、西北新华广播电台是西北解放区第一座广播电台
1948年12月在延安筹建,1949年元旦试播,1月5日正式广播。呼号为XGYA。由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领导。
新建的西北台编辑部设在清凉山,播音室和发射机房设在凤凰山。1949年6月1日,西北台迁至西安继续播音
12.为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广播事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做了大量的工作:
(1)对地方广播电台的设置原则、管理办法以及有关事项作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2)与中宣部联合发出成立华东广播事业管理处的指示。(3)加强了对广播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4)编印出版了人民广播史上的第一份业务刊物《广播资料》。13.新中国广播事业原则:由国家经营
14.广播电视事业的集中统一运营表现出哪些优势?
较好的发挥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职能,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按比例进行资金的投入与建设,避免事业的无序发展或电台分布不均衡等矛盾。
更关键的是,可以迅速实现上情下达,积极有效地传达和贯彻当、政府的各项政策 与主张。
15.广播事业三阶段:
(一)广播事业的结构调整阶段1949----1956年
(二)广播电视事业的曲折发展阶段 1957----1966年
(三)广播电视事业的畸态发展阶段
1966---1978年
16.为什么说新中国广播电视传播的嬗变轨迹体现了其历史的必然性?
1、在建国初期复杂的国内外政局下,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广播电视媒体,必然会呈现出鲜明的偏于政治指导性与社会教育性的价值取向,从而染上了较为浓厚的政治宣教色彩和上对下单向灌输的特点。
2、以苏联广播电视传播模式为样板的做法,在无形中强化了政治宣教色彩。
3、政府对所有企事业单位的统包统揽,使得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除了在贯彻上级意旨进行政治宣教和上情下达方面发挥作用外,在其他方面很难有所作为。
4、在没有实质性市场竞争和物质刺激的条件下,必要的不间断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化就成为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最为重要的法宝。广播电视不可能超越时代,必然会在这方面有所反映。
17.五年计划: 1952年12月,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确定广播事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先中央后地方”,“集中力量建设中央台”,“巩固广播站和收音站”。
18.解放区广播宣传主要内容:
1、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发表有关战局的评论文章和报道人民解放军取得的胜利战绩。
2、动员和组织解放区人民支援解放战争。
3、开办《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直接配合军事斗争,从政治上分化瓦解敌军。
4、声援和促进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动第二条战线斗争的胜利开展。
5、举办文艺节目,反映解放区文艺创作的成果 19.1958.5.1北京电视台试播-我国第一座电视台 9.2正式播出
20.电视新闻表现创新:
(一)实现新闻采制直播式
(二)实现新闻编排组合式
(三)实现新闻播出滚动式
(四)实现新闻播报口语式。
21.新闻运作创新探讨:
(一)变“记者时代”为“编辑时代”
(二)变“小作坊”为“大生产”
(三)变“花了算”为“算着花”
(四)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
22.对电视新闻科学管理:
1、要按电视规律和新闻规律举办节目、管理节目,按市场规律经营节目。
2、要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以电视观众为重点,调整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既引入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又遵循电视和新闻的特殊规律。
3、既引入现代企业经营观念,又符合电视和新闻的特殊要求。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把一切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原则,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保持其长期性、稳定性,使电视新闻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纪必究。
23.旧中国广播事业的特点
1、旧中国的广播事业始终处于一种无序的,分割发展的状态。集中在上海,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
2、深深的打上了经济,文化侵略的烙印。外国人以推销广播器材打入中国广播业
3、广播传播排斥了最庞大的受众群体——广大的贫民百姓
24.新时期广电的经验
1、坚持党性原则,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2、正确处理自己走路和开门办广播电视的关系
3、重视广播电视技术工作
4、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创新
5、加强管理工作,提高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