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造氛围让学生多聆听“窗外的声音”
营造氛围让学生多聆听“窗外的声音”
----新教育六大行动之一“聆听窗外声音”浅议
甘肃省永昌县城关一小 樊吉福 滕玉花
邮编:737200
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当自然界发生转折的时候,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的、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聚精力。”新教育实验代表人朱永新也曾提出在实验学校推进“聆听窗外声音”等六大行动。应该说,这种注重“知行合一”和躬身践履的做法更符合本真的教育。笔者就“聆听窗外声音”这一点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聆听窗外声音”的关键——开放教材
教材是什么?说到底,教材无非是一个既定的蓝本。有时,教材仅仅是“抛砖引玉”中的“砖”。这就意味着,对它的处理是有个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的过程。深化的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拓展的出发点是丰富教材的人文内涵,两者都是为了将人类创造的最美好事物在共同生活和课程穿越中不断复活。教材的开放不仅能有效地解决教材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远离学生实际,相对滞后社会发展等弊病。更重要的是,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从而确保了学生素质的真正发展。新教育实验通过开发“在农历的天空下”、“走进孔子”等课程,提出构建人格课程(公民与生命)、书香课程(文学与主题)、社团课程(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提出“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等主张,其目的就是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新教育实验,将培植此一自强不息、仁心充溢的本质生命,并从其存在的诗意中,开出一系列人文课程;从其存在的思性中,开出一系列科学课程。而这一过程将始终确保诗与思的统一性,无论是生命早期的浪漫,还是高年龄段的精确分科,都将确保生命的完整与统一。”
教材的开放应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改变教材“就事论事”的格局,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人格充分发展的认知载体。特别是语文课、思品课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趣味性、创造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如同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的春天。而课本只是这春天中一座精心构造的花园,要想领略到大好春光,就必须在立足课本的同时,放宽眼界,投身到芬芳的春的原野中去“聆听”。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在课堂中加入课外的因子,甚至加入校外的元素,取舍之间,有延展,也有分寸,已悄然为孩子们“聆听窗外声音”开拓出了一片空间。这片空间属于孩子,属于新教育,更属于开放的时代。
二、“聆听窗外声音”的保证——开放心理
以往“聆听什么”、“怎么聆听”的权力都在教师或家长手中,这无疑使孩子失却了自由聆听的前提。聆听的本身是一件轻松、自由的事,如果一旦被挤压在以应试为基准的空间中时,则聆听必将沦失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那也就丧失了聆听最基本的意义,从而也使得聆听的应有价值滑入了一种偏狭和失范的误区。一味固守百年成规,或许会暂时轻松,偶有成效,但迟早会脱离主流,脱离目标。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开放的教育,包容新生,包容探索中的未知,包容前进中的不适应,这才是新时代下的应有姿态。
因此,要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聆听主体,则必须得让孩子走出这种人为的禁固,去自由地拥抱自然,去和大师毫无设防的对话,去和丰富多彩的现实进行直面的对接。优秀的教师或者家长应该为孩子们创设自由聆听的时间与空间。其出发点是把学生从家庭、社会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让孩子能够选择他自己的聆听内容与方式去聆听。聆听理应是孩子生活中一种享受乐趣的活动,所以,他们想聆听什么,就让他们聆听什么,让学校环境、教育行为的细微处浸润文化精神,凝练生命精华。如此,才能使学生沐浴在一种更为丰富、更为真实的人类文化的熠熠辉光里,耳濡目染,行以成之。
自由开放式的聆听,无疑承认了读书是“孩子自己的聆听”。这不仅开拓了学生广阔的聆听空间,更重要的是,替他们营造了一种宽松的聆听心理环境,使学生消除了在师长“虎视眈眈”下的紧张聆听,摆脱了师长条条框框的聆听束缚,真正视聆听为一件快乐、享受的事。
三、“聆听窗外声音”的形式——开放环境
不可否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然而,主阵地并不仅仅是教室。尽管“聆听窗外声音”是“拆墙”行动,但我们仍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拆墙”。突破原先只在教室内传道说理的局限,而使教学步入到“聆听窗外声音”的广阔天地,可以尽最大可能促使教育向生活回归、向实践回归。天地山川、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影视报刊、乡音俚语„„一切皆有可能成为教学向课外延伸或渗透的资源。
(一)从参观访查中聆听。引领学生游览风景名胜、古迹遗址,参观、考察环境现状,调查留守儿童,采访孤寡老人、英模劳模、明星、成功人士,寻访民间奇人,收集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听之,明始末增信息;说之,表情意通思想;读之,广见识晓事理。
(二)从学科活动中聆听。引领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大王赛、演讲与辩论会、课本剧与相声表演、红歌合唱比赛、现场书画比赛、田径运动会„„让学生长素质、长知识、长身体、长情趣、长技能,让他们成长、成熟、成才、成功。
(三)从时事庆祝中聆听。引领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了解国内、国际形势;结合时令特点和节日、纪念日,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强、内容鲜活、形式新颖,互动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实践活动。我们必须走出“伦理说教”的旧格局,把其纳入到生命科学的视野下,向着以人文关怀、生命体验为主旋律的方向转型。
(四)从影视书报中聆听。读书看报,看影视、戏剧、小品、相声,听广播、音乐„„在这多彩的世界里,引导孩子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多角度地、有创意地解读信息,阐释发现,畅谈感受。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必将同生共长,工具性与人文性必将和谐统一,二者物性相依,犹如火之炽、水之润、冰之寒。
(五)从历史的回声中聆听。历史是一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经常性地从厚重的历史中聆听,学生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必将更加浓厚,特别是那些健正而纯洁的历史文化,那些向善的、启智和审美的,舒展性灵的,它能使学生的心灵长出另一翼:精神、思想、信念、情感、意志,甚至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没有这一翼,人的发展就将失去平衡;没有这一翼,人的生活就不能情理通达、才智清明,没有这一翼,就不能给人一种大气。
竖起耳朵,虚心地听,去果断地抓住语言自行显露出来的东西或从传承物中向自己涌来的东西,相信那些经受或接受与我们遭遇,与我们照面或造访我们的东西,一定会为我们的运思经验提供地域,一定会扩展双方的视界,产生新的融合,一定会打开一扇洞达的智慧之门,一定会在我们的思维中注入了一汪潺潺而流的活水,而这正是我们为打造丰盈、丰厚、亮丽的生命而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
朱永新:《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新教育实验”第十一届研讨会讲话
第二篇: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工作计划
随着新教育在我校轰轰烈烈的开展以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围绕“聆听窗外声音”这一主题,本学期将继续扎实有效地开展新教育实验行动研究,力争把我校新教育实验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服务。
1、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全体教师对新教育实验树立正确的认识,懂得开展新教育实验的真正意义,并深刻领会新教育实验精神实质,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新教育实验,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结合学校工作安排,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聆听”活动。通过“聆听”各种“窗外声音”,更新和完善师生知识结构,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长。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方面:
将新教育实验与学校教研有机整合,让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引领教师走教、学、研三结合的个人专业化成长之路,通过学习、读书、上课、竞赛、活动等途径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⑴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使教师了解最新教育动态,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⑵继续要求教师开展读书活动,并要求教师撰写读书心得,定期召开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会,提高教师理论修养。
⑶充分发挥网络教科研功能,要求教师每月在“教育在线”上发布日志两篇,可以是自己撰写的读书心得、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日志、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案例分析等。要求各个班级的教师上“教育在线”网站学习、借鉴、对照、反思等,总结教育教学得失,寻找差距,明白今后努力方向,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学生方面:
⑴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聆听“窗外声音”。本学期将每月一次有选择地邀请在某些方面富有经验的人员来校开设讲座,以此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聆听到真实的窗外声音,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⑵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聆听窗外声音”的活动,成立棋类、球类、合唱、书法等各类“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各类兴趣、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发展个性等。
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聆听窗外声音”。结合少先队活动安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同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如蔬菜园艺场等校外德育基地,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聆听窗外声音”,增强各项教育实效。
⑷继续要求学生开展静态的聆听“窗外声音”活动。
各年级学生每月阅读课外书一本,开展“好书大家看”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各年级按要求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的指定篇目,期末评选出一定数量的“读书大王”、“书香之班”及各项星级优秀生等。
第三篇: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
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经过选择了的世界,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主要是老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走上就业的教育。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去求“饭碗”的。但因为饭碗数本身有限,到最后把抢饭碗又归结教育的失败。但是,如果我们的毕业生中如果能够有百分之五的学生不是去抢饭碗而是去制造饭碗,那么他们就能够为另外的百分之五,甚至是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比尔•盖茨大学只上过三年,就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
一、行动背景
“聆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开展“与大师对话”,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大型思想碰撞交流会,则可以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和欲望。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寻找到人生与社会发展的本真价值和意义。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社会,让他们学会崇拜,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聆听窗外别样的声音,能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大千世界,能让他们知晓域外的花样知识,能让他们感悟生活的五彩缤纷,能以饱满的姿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
二、指导思想
我校以“新教育实验”理论为指导,不断开发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富有成效的“聆听”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实验研究体系。
三、研究目标
1、用“窗外声音”改变和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一支师德修养高,教育思想先进,教学水平突出,科研能力较强,勇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2、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聆听”活动,扩大学生视野,让他们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
3、用“窗外声音”丰富充实学校教育活动,提高办学水平。
4、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教育”理论。
四、主要工作
(一)通过“聆听窗外声音”拓宽教师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邀请一些教育专家来校做讲座指导,努力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新教育实验”有关活动,从而从“窗外”汲取力量,吸纳百家之长,形成自身特色来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学校组织工作室负责人和实验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每学期5次以上);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写1份实验交流材料。
2.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聆听窗外声音”活动。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观看学习教育名家的讲座、授课录像,吸纳百家之长,形成自身教育特色。全面开展校内听课活动,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互助互学。每学期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教研组长及中层领导不少于20节,听课教师不但要认真记录,而且要做一番思考与点评,通过听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充分发挥网络教研功能。学校充分利用“教育在线”论坛,及时发布、展示、交流“新教育实验”信息,鼓励教师在“教育在线”上注册、发帖,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
4.聆听来自学生的声音。与学生同听报告、同写心得,与学生同交流;通过学生日记、与学生的书信、便签等走进孩子内心深处。
5.加强教师校本培训,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每天坚持学习不少于1小时;每周进阅览室阅读不少于1课时;每半月听讲座(或听课)不少于1次;每学期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不少于1本;每位实验教师根据实验任务每周要写1篇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或教育案例,交校实验中心保存,质量较好的由学校专门机构挑选上传到新教育实验网站。
(二)通过“聆听窗外声音”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1.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拓宽学生“聆听窗外声音”的渠道,感受多彩世界。
2.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展示评比,营造氛围。
(1)好书推介:师生从阅读过的书籍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本或几本,推介给同事或同学。
(2)实践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实践中学会的一项技能,展示学生实践中完成的一件作品,展示学生“聆听窗外声音”的体会等。
(3)“倾听历史”诗词朗诵会:学生通过古诗词朗诵的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精神发育。
3.通过看影视作品聆听窗外声音。配合学期重点阅读书籍,观看相应影视作品,以班级为单位选择其中一部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观看爱国影片、专题片等,进行影评、时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4.通过举办主题报告会聆听窗外声音。
(1)通过各种渠道,请相关单位为学生做专题报告或讲座。如请公安局、派出所同志为师生作法律知识讲座,请医院的护士或者医生为师生作卫生常识讲座等等。
(2)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让有专长的教师或学校优秀职工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如请美术老师讲述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请音乐老师介绍著名音乐家的成长故事,优秀员工讲工作故事,优秀往届毕业生讲成长经历等。
(3)沟通家校联系。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映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每学期,各年级分别召开全体学生的家长会,邀请不同职业不同年段的家长讲课,介绍教育子女的方法,期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特别是让家长介绍自身的经历,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沟通与家长的思想感情。
以上形式的报告会和影视作品观看次数总和,每学期10次。
5.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聆听窗外声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开拓实验,转变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1)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参观活动。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工厂、医院、博物馆、街道社区等单位参观,撰写参观心得体会,增强学生关心家乡建设、关心社会的意识,进而激发学生为家乡、为社会的美好而努力学习的热情。本活动可以安排在周末、假期,由家长陪同进行,每学期不少于3处。
(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体验活动。各班建立活动小组,积极参与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社会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才干,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使之把对文化知识的追求转化为一种自觉的需求。窗外,有书如氧气,有网络比天空还广袤,有学生、专家和朋友灿若星辰,还有那心灵的共鸣„„还是听听窗外的声音吧。我相信,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宽,其创造力就会有多大。
第四篇:聆听窗外的声音
聆听窗外的声音
——参加第二届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暨高效课堂研修班学习心得
赣县二中
陈宏玲
一、学习行程
2013年11月25日至11月28日期间,我和黄彧副校长到广州番禺执信中学参加“全国第二届初中作文创新教学观摩暨高效课堂研修班”学习。25日报到,26——27日学习观摩,28日返回赣州。
会议期间,我们分别听取了龙轶群、赵同生、郭敏、柳咏梅和熊芳芳等多位老师的公开课,并且聆听了曹殿成、何金生和张宝华、程翔和余映潮等各地领导和专家的作文专题讲座和报告。
二、课例拾萃(余映潮先生的作文课《学会用一种严谨生动的段式》
余映潮老师的课,简洁而平常。也正因为这种“平常”,而显出不平常来。
在余映潮的课堂导入中,你几乎看不到任何炫技的成分,都是以最朴实的方式最简洁地开始:“今天我们学写一种描写段,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精彩的描写„„”
教师首先出示《卢沟桥的狮子》选文,要求学生观察它的第二段的层次特点。学生自由研读,交流分析。在众多杂碎的回答中,余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出:分类描述,方位为序。
又请学生研读范文《颐和园》,要求学生分析第四段的描写是如何展开的。学生回答:由远及近。余老师微笑着纠正:应该是由近及远。同时提示学生:你们注意观察,有没有高低的变化呀?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发言。
教师及时总结:视点移动,渐写渐远。
季羡林的美文《夹竹桃》又作为例文被拿来研读,这次的任务是:请看第三段的描写是如何展开的?
这段文字相对简单,线条也很清晰,学生很容易地发现,作者是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来展开的。教师点评归纳:时令为序,层层推进。
最后一则范文《黄山奇松》,任务也是观察第三段描写是如何展开的。
这段文字稍有难度,对于“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描写,学生很不容易发现其描写特点是:先主后次,详略有致。在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之后,教师引导出了最后的结果。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概写一笔,细写几笔,注意顺序,讲究层次。
有了前面几次不同任务的赏析,下面八分钟的微型美文创作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请学生写一段景物描写,要求用到前面所用的办法。
八分钟过后,学生的展示是精彩的,而讲出自己的描写为什么精彩是最精彩的。孩子们的创造力真的是无穷,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应该清醒地知道,他们不是不会表达,而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让他们尽情表达的途径和窗口。
在最后进行总结的时候,余老师言,还可以利用各种穿插手法让描写的段落显得不雷同,更深入。
整个课堂环节简洁清爽,师生互动之中完成方法学习,品析鉴赏之间感知美文技巧。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实在!真实、扎实、踏实、朴实、„„
无论哪种风格的教学追求,无论哪种个性特质的语文老师,都绕不开这个字:实!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课堂的灵动激情中少了这个“实”,我将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险。
余映潮老师的作文教学设计,视点集中,线条简洁,过程流畅,环节紧凑,提炼精当,高效实用。
上完《学会用一种严谨生动的段式》作文课后,余老师又作了题为《提升文章写作技法研究的能力》的专题报告,指出了当前语文课堂上因讨论太多、语言太平常太普通造成了语文言论的缺失,以及教师讲解不到位造成学生不明白、不知道,我们的课堂应该教给学生美好的东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表述的能力,并从六个方面讲了提升写作研究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练句式研究的能力、练段式研究的能力、练章法赏析的能力、练提炼集合的能力、练文学欣赏的能力。
三、学习心得
通过观摩学习发现,教师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新颖独特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同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另外,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更是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语更是恰到好处,形式多样,积极引导,富有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为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证。
本次观摩学习活动,使听课教师大大拓展了视野,这对今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扎实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累积了不可多得的经验。
2013年11月4日
第五篇:聆听窗外的声音 有感
聆听窗外的声音
聆听窗外的声音有感(六中赵永彪)
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组织开展聆听窗外的声音,在活动中,我深切的体会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再不能呈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我们应该把影响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各种问题,如科学道德、环境和资源问题,培养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感、敬业精神、敬畏感、知恩图报思想、树立社会公信力等人文的与科学的精神元素及时补充和吸收到课程中来,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聆听些“窗外的声音”,增加他们科学的和人文的精神营养。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主要办学目标,所有与考试和升学不相干的声音都被“屏蔽”掉了,不允许学生去聆听与考试无关的“声音”;学生因为疲于应付各种考试,早已变得麻木不仁,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聆听“窗外的声音”。图书阅览室、阅报栏、电子阅览室、校园电视台和班级电视机等设施设备,在很多学校成了摆设,尤其是校园各个角落的一块块黑板报,几乎百分之百是升学考试的“导航仪”。
要把中小学生打造成国家的栋梁,学校应该创造好的教育环境,尤其要采取相应措施,营造氛围让学生多聆听“窗外的声音”,而不是把他们封闭在教室里。
首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聆听“窗外的声音”的主战场。各学科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并具有自觉提升、拓宽课程的能力。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要结合课程内容,经常补充和有意识地渗透与人类生活及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在学好学科知识同时,能及时聆听到“窗外的声音”,拓宽视野,挖掘潜能,激发学习内驱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经常聆听“窗外的声音”。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世界的中国人,我们应该立足学校,面向世界,谋划未来,既要及时“请进来”,经常组织形势报告会、讨论会、辩论会以及各种讲座,又要主动“走出去”,定期组织学生下农村、进企业、去军营、走访社区和观看各种展览会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学习的紧迫感,增加忧患意识。
再其次,运用硬件设施让学生多聆听“窗外的声音”。事实上,学校图书阅览室、阅报栏、黑板报、电子阅览室、校园电视台以及班级里的报刊杂志,都是学生聆听“窗外的声音”的重要通道。我们要建章立制,善做管理“加减法”,坚决规范办学行为,设法腾出时间和空间,让所有硬件都来发出育人的“声音”,积极发挥硬件的育人功能。
学校没能很好地“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根源在于校长的办学思想和行为实际上还是“两张皮”。因此,当下最要紧、最艰巨也是最根本的任务,还是在于促使校长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使他们把挂在嘴边的先进理念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实际行动。校长要多一点理性思维,少放一些无谓的“空炮”。校本培训应该从强化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课程能力抓起,使每堂课和每项活动都能与日常生活和“窗外的声音”相链接;校长更要主动规范办学行为,有勇气和胆略去克服各种困难,自觉抵制各种压力,用实、用好并用活可资利用的所有资源,真正让学生从重复低效的作业堆和无休止的考试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努力冲破考试“牢笼”,淡化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氛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去聆听“窗外的声音”;学校要自觉走向社会,主动“对接”世界,引领学生争做敢立世界潮头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