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次意外惊喜引发的思考
一次意外惊喜引发的思考
一、背景
“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提得最多的一句话。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教师们努力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感觉到数学,并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能把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相联系起来。
二、案例
这是一节《异分母加减》的练习课,我要求学生根据“1/2+2/3”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学生编的应用题有:(1)一批货物,甲运走了1/2吨,乙运走了2/3吨,他们一共运走了多少吨?(2)小红和小明一起扎花,小红扎了1/2朵,小明扎了2/3朵,他们一共扎了多少朵?„„等题,这时有很多同学举手要求发言,结合生活实际指出了第(2)题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哪些物体(事)能用分数表示,而哪些是不能用分数来表示。此时,学生个个都很兴奋,对自己的精彩发言都很满意,全都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之中。于是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我现在要对第(1)题作一些小小改变,现在又该怎么解?“一批货物,甲运走了1/2,乙运走了2/3,他们一共运走了多少?”学生很快就列好了算式,并说出了结果。而且是很激动地说:“老师,这不是与刚才那道的解法一样吗?”我说:“是吗?请你们与刚才这一题比较,仔细地想一想,是否真的一样?这个问题能解决吗?”“一样的。这样解决是对的。”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这么认为。于是,我继续让学生比较、思考,结果还是认为没有错,整个教学将陷入僵局。正当我想进行提示时,我听到一声“老师,我知道。”一看是一个免强算得上是下偏上的学生,看到是他,我心里很不以为然,一个从来没有举手发过言的“差生”能知道什么?但对于一个好不容易举一次手的学生,我还是很不忍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就指名让他来回答。“老师,这样运的话,货物是不够的。”他的话给了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也犹如一记闷雷,让整个教室炸开了锅,“批斗”的话犹如海水一般涌向他。我调整了教学秩序后,亲切地问:“货物不够是什么意思?”“老师,我是这样想的:这批货物甲运走了1/2,那么就只剩下1/2了,而1/2是小于2/3的,所以乙不可能再运走2/3,就像1个苹果,一人吃掉了它的一半,另外一人最多只能吃到它的另外一半,而不可能吃到比一半多的苹果的道理是一样的;另外,1/2加2/3的和大于1,这批货物总量最多也只能是单位“1”,两人运走的总数不可能多于货物的总量,因此,这样运是不能运的。”此时的教室真是安静,同学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一个个都在用心聆听着。“你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真像个善言的分析家。”我由衷地表扬他,同学们也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从没有过的真诚。
三、反思
课后,我对这种“不合理”的课堂现象进行了反思。“请你们与刚才这一题比较,仔细地想一想,是否真的一样?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这个问题进行追问后,课堂教学险陷僵局,优秀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到这道题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呢?反而是一个学困生出乎意料地说出了其中存在的茅盾,给了我一份惊喜呢?思之良久,我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思维定势束缚
思维定势一旦形成,一方面会大大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速度和能力——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因固定方法的限制,而妨碍对新问题的具体分析和思考,甚至产生错误结论——消极影响。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的片断性、具体性更容易使其产生思维定势。学生解答“一批货物,甲运走了1/2吨,乙运走了2/3吨,他们一共运走了多少吨?”之后,在大脑中形成了“部分+部分=整体”的固定解题模式,形成了思维定势,正是受到这种解题思路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解答“一批货物,甲运走了1/2,乙运走了2/3,他们一共运走了多少?”时,不能正确地用新思路和新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导致学生对题目的合理性缺失了怀疑的态度,失却了批判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防止因过早地下结论或简单地归纳总结解题经验和模式,而干扰了后继学习。
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减少思维定势所造成的阻碍。举例说明是破除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本例中的学生正是通过“两个人同吃一个苹果” 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个例子的诱导,使其他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才有了他们恍然大悟的表现。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使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同时,我们应利用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事后反思和分析的良好习惯。但这并不是说让学生对什么事都要持怀疑的态度,也绝不是让学生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没有根据地怀疑一切,而是让他们从小就形成一种“为什么”“对吗”“我认为应该是„„”的新的思维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脱节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老师和学生把问题“格式化”在课堂上,这样问题就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导致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了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只注重知识技能的落实,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一些典型的应用题和概念题等,在碰到需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时,不能活学活用,不能用生活实际来分析题目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在现实中他们不可能会说出1/2个人,2/3朵花„„这些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到了解决问题时,他们就只顾及到解题的思路与解题模式,而不会考虑与现实是否相符。因此,教师不但要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之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与学生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题材,创设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训练题目,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精髓。
(三)缺乏人文关怀
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希望。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我们总习惯于关注那些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学生,而对学困生总会听到一些刺耳的话语:“你总是拖班级的后腿!”“你真笨”„„很少对他们说“这个集体不能没有你”“我们的集体因你而精彩”„„更少顾及到这些 “学困生”的内心感受,使得他们的天空总是一片灰色。这是不公平的,我们要尽可能地做到让学困生在机会面前享有平等权利。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给予这些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展示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习过程对他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你的回答太精彩了,真像个善言的分析家。”正是这一句话,触及到了这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他的心灵也随之像是一扇未开启的门在霎那间被打开了,内在的潜能瞬间被激活,使得他内心积蓄的力量得到了尽情的释放,让他拥有了一个足以让他自豪好一阵子的“壮举”,使他体验到了“我也行”。在这样的心理场中会促使他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定会事半功倍。作为教师,要以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发展的信心。因为只要给予鼓励的环境和成功的条件,每个人都会成为成功者,教师相信每个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
一切的一切,都只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中想学、乐学、会学,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让学生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最终实现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愿更多的惊喜出现在我们充满智慧、多元、和谐、民主的课堂上!
第二篇:意外 尴尬 惊喜
初中数学论文
意外尴尬惊喜
【内容摘要】教学意外,曾使我尴尬,给我启示,也给了我许多惊喜。它是挑战,也是教育机智运用和提升的机遇;它是难题,也是教学中独特的资源,它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语言技巧,它呼唤教师要冷静思考,更呼唤教师用心去体会,去把握。意外,将引发我们心灵的异样光芒;意外,将沉淀成我们教育生涯中一份珍贵的幸福记忆。
【关键词】意外尴尬挑战惊喜
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的、充满活力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课堂之所以是充满活力的,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的小生命,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展示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不拘泥于原来的教学思路不放。因此,意外的情景、意外的事件不断发生。课堂意外事件往往让教师防不胜防.留给教师思考解决的时间很短,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因此它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因势利导。正如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的新课堂时,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的学生面前,我们能妥善应对他们的质疑吗?在教案的预设思路中,我们能机敏地应对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吗?在平等对话的课堂交往中,我们能随机应变去吸纳现场生成的精彩吗?„„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作很多方面的努力,但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作出正确而巧妙的处理。
在《分式方程》的学习过程中,一天刚开始上课,一学生举手: “老师,我这有个问题,‘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十七匹马.他在临终前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把马留给你们,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老人去世后,三兄弟看到了遗嘱.遗嘱上写着:我把十七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给幼子九分之一.不许流血,不许杀马.你们必须遵从父亲的遗愿!老师,你说这三兄弟怎么办?”
用17除以2,用17除以3,再用17除以9,又不让马流血,这时我也没有了头绪,使我尴尬,但更是挑战,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议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并提出意见.过了几分钟,学生甲:“没办法,把马卖了,钱就可以分了,多好呀!”学生乙:“能分几匹算几匹,多的大不了都不要.”虽然回答的都和问题差远了,但这回答给了我灵感, 能分几匹算几匹,17,2,3,9这几个数据,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九分之一,加起来就是十八分之十七,要是再弄匹马,想到这,不禁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提示学生能否借匹马,加上老人原来的17匹马,一共18匹马,于是三兄弟按照18匹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别得到了9匹,6匹和2匹.那么就还剩下1匹,刚好还掉.到这儿,整个问题就应该解决了.但是刚才问问题的学生又起来了:“遗嘱所说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都是相对与17匹马来说的,并不是对18匹马来说的,而且借别人的一匹马来给三兄弟去分,不符合遗嘱原意.”
对于这样的问题, 我歪下嘴:“实际上,这种不同意见是由于对遗嘱的要求掌握得不够全
面造成的,借一还一的确是个好方法,遗嘱没有错,这也是个智力游戏,在数学上也是完全合理的.”
教学意外,曾使我尴尬,给我启示,也给了我许多惊喜。它是挑战,也是教育机智运用
和提升的机遇;它是难题,也是教学中独特的资源,它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语言技巧,它呼唤教师要冷静思考,更呼唤教师用心去体会,去把握。意外,将引发我们心灵的异样光芒;意外,将沉淀成我们教育生涯中一份珍贵的幸福记忆。
许多老师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事件,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对教
学过程的预设不到位,也是个别学生好玩、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所以当出现意外事件时,他们感觉是惹事的同学打乱了自己的预设教学进程,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所以对课堂的意外事件非常反感,随之容易采取消极的手段,这样不仅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不愉快,也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得低沉和消极,影响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其实,教学中的意外事件是再正常不过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征的不同,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个性,当课堂中出现意外事件时,我们教师应该对它有积极的态度,尽量把意外吸纳到预设的教学当中,随机应变,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采取最佳的方法,正确、妥善地处理意外事件,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新构画,尽可能地把出现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促进课堂教学计划的圆满完成,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使课堂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课堂中发生的意外转化为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曾指出:“教育力图达到的目标不是完备的知识,而是充分的理解。”
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平等、开放、民主,但谁也不能预测这一课----课堂教学中的意
外事件的发生,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事件,使我感触很深:课堂中生成的“意外”情况还有许多,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各异。但总的来说,需要明确的是,面对课堂上种种“意外”,我们不但不能回避,而且应以满腔热情去捕捉。只要我们学会倾听,并巧妙地给予智慧性的评价,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定会因此而绽放异彩,增添更多的人文魅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扼杀课堂的“意外”,教师不及时发挥教育机智,只会断送教育的真正成功。课堂教学
中的意外事件让我们看到遗憾中产生的美,课堂意外片段的再运用与再生成,让课堂中的缺陷或冲突转化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因素,与“意外”相遇,我们为在意外中汇成新的环节而欣喜。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摸索中,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敏捷的思维和迅捷的反应力,让我们每一次与“意外”相遇,希望视野会更开阔,我们的课堂会更开放,更有活力,更具有新时代新课程的教育特点。
教学意外,虽然引发我们心灵的异样光芒,会沉淀成我们教育生涯中一份珍贵的幸福记
忆。但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意外,还是希望少点好,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中的教学“意外”少一些呢?
首先,我们年轻教师应该对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整体的认
识。在不同的阶段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各个阶段之间在达到的目标上有什么不同层次的要求,需要分多少环节才能实现。这样才能在阶段教学中准确把握教学上的要求,教学方法才会选择得比较合适,教学评价才会比较客观。
其次,我们年轻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时地阅读数学教学方面的理论,将自
己的教学经验同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从理论上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学习数学学习的规律,可以怎样运用得更合理。
再次,带着问题意识从事教学工作。因为年轻教师在日常工作一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遇到问题就要研究怎样解决问题。教学工作要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年轻教师教学经验欠缺,如果没有问题意识,那么就无法敏锐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的水平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发展。
“业精于勤”,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只有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活动,研究学生
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才会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理念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走近课堂——中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反思中成长》主编:张海裕中央文献出版社
《听名师讲课》 雷玲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意外”的惊喜
“意外”的惊喜
吴桂萍
在复习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我在黑板上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距30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学生审完题后,一名女生抢到了板演的机会,很快列式计算:(40+50)×3+30=300(千米)。我问:“她做得对不对啊?”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对!”“大家掌声祝贺她!” 我对黑板上的算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是这样做的请举手!”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看到这道题学生们掌握得很好,我脸上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时,我注意到只有坐在后排一名平时学习一般的男生没有举手,也没有说话。
只见这名男生慢慢地把手举了起来:“老师,我做的和她的不一样。”我惊讶地说:“那你说吧!”这名男生的算法是:(40+50)×3-30=240(千米)。
“哇!这么容易的一道题你都做错!”很多学生把眼睛转向他,他面红耳赤„„
我带着怀疑的眼光与其他学生一起问:“你这样列式是怎么想的?”他说:“如果两车行驶了3小时已经相遇并且又多行了30千米,那么两地的距离就应该是两车3小时行的路程和再减去30千米。大家一听,这名学生的解法是很有道理的。很显然,这道题目确实存在两种可能性,所以答案就不应是唯一的。此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向他投以羡慕的眼光„„
这名男生的思考方法就是课堂生成的一种极好的教学资源,这时我抓住这一可遇而不可求的时机,大力地表扬了这位男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让全体学生感悟数学的严谨和分享这名男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心情。
课堂上,有时“意外”会带来惊喜;有时“安排”会失去精彩。这节课,不仅让我感受了学生创造的“意外”精彩,更让我重新定位了对学生们的看法。他们身上隐藏着许多“宝藏”,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寻找和发现,这些“宝藏”将会带来无限财富。
第四篇:意外的惊喜
意外的惊喜
二月二日过小年。记得那天晚上,舅舅、舅妈、姐姐和我们全家,一起到酒店吃晚饭。
正巧那天下午,爸爸给了我十元钱去买杂志,可货还没到,那十元钱就留在了我的口袋里。
我正吃得高兴,妈妈拍拍我的肩膀说:“你那十钱元是不是该交公了!”我想了想,拍拍脑袋说:“啊,对!你不说,我还真忘了呢。就在我的右手口袋里。”妈妈把那十元钱拿出来,接着,又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我把手伸进口袋,又摸中了一张“纸”,我心想:“咦,口袋里没别的东西了呀!难不成是那十元钱生了个儿子呀!”
我把它拿出来一看,呀!可把我惊呆了,竟然是一张百元大钞。我又一次猜疑道:难道说真是那十元钱生了个儿子?
我打消所有的念头,心想,世上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想着,我就把钱拿给妈妈看。妈妈一看,惊呀地说:“你哪儿来的钱?”我如实地把刚才的情况告诉妈妈,妈妈听了风趣地说:“看来你的口袋是个金口袋,钱还能成倍地增长、复制呢!”我望着妈妈严肃地说:“是不是你搞的鬼呀!妈妈?”妈妈笑了笑,对我说:“你真是聪明,这都看出来了,我希望你能把握好‘鸡’会,在鸡年里,知识也能像鸡一样生仔,学习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一次意外
一次意外
公司接待了一位国外客户,客户在考察龙蟠时表示,对龙蟠的方方面面都比较满意,客户考察完毕后,公司便安排专车送客户去机场。
就在专车在送客户到机场的途中,车胎被扎破了。司机急忙赶修,然而,当车胎换好之后,客户的班机也错过了。这位客户带着郁闷的心情,坐上了下一班飞机。
当这次意外事件报告给总经理时,总经理似乎想到了什么。不久之后,能够快速解决轿车轮胎漏气故障的3E轮胎伴侣产品的研发工作便被提上了日程„„
点评: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解决通往目的地道路上的每一个障碍。有些障碍是看得见的,而有些障碍却是看不见的,而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意外情况,恰恰就是让这些“看不见的障碍”浮上水面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意外其实都孕育着一次商机。
车胎被扎破,大多数人都只会自叹倒霉,却不会想到有什么更加方便、快捷的解决方法,而善于逆向思考的龙蟠人,则从这一现象中深入挖掘,最终成功地开发出了“3E轮胎伴侣”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新产品。3E轮胎伴侣的诞生是龙蟠创新精神的又一体现。它不仅仅解决了一个困扰广大车主多年的现实问题,填补了市场的空白,同时,也表明了龙蟠遇到问题的态度与解决问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