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声音的特征”教学案例与设计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24-97949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8 19:30: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声音的特征”教学案例与设计

“声音的特征”教学案例与设计

课题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三节:声音的特征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2.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

情感目标:

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发出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欣赏美妙动听的。乐曲,充分享受科学的美感。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意识和互相配合协作的精神。

学习重点

声音的音调和响度

学习难点

声音的音调

教具与 媒体

多媒体、音叉、乒乓球、铁架台、钢尺、鼓、橡皮筋、乐器等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我们所能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你感觉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3、[师]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师:可见,影响声音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声音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音的音调

1、【提出问题】同样是唱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响亮有的不太响亮,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单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2、【猜想】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用同样大的力,让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观察声音的不同。

3、【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发音齿轮、纸片

〖方案1〗按教材的样式,将钢锯条压在桌子边,使钢锯条露出的长度不同,然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锯条,比较所听声音的不同。

〖方案2〗让发音齿轮按一定的速度转动,用硬纸片在齿轮边靠近齿轮,通过硬纸片在不同齿数齿轮上靠近时,感受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4、结论:物体振动越快,其发出声音的调子就越高,我们把这种声音的变化称之为音调的不同。即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5、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6、观看不同音调声音的波形图(通过视频播放)

7、认识一般声音的频率范围:

通过看课本上的图1.3-2,引导学生总结出(1)人的发声频率范围;(2)人的听声频率范围;(3)哪种动物听声的频率最低和最高;(4)频率范围最广的是谁。

8、观看多媒体,进一步了解动物之间交流的情景。

9、超声: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10、介绍超声和次声的应用。

(二)响度

1、【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除了有高低的不同外,还有大小的差异,这大小的差异,我们就说它们的响度是不同的,那么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该怎样描述它呢?

2、【猜想】响度与所用力的大小有关,根据是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就越响。

3、【设计实验】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响度与用力的关系呢?

4、【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鼓、碎纸屑、音叉、小用细线悬吊的乒乓球

〖方案1〗取一钢锯条,让其一端压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另一端,改变所用力的大小,观察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方案2〗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用不同的力敲鼓时,通过鼓所发出声音的不同,观察碎纸屑振动起来的高度。

〖方案3〗课本上图1.3-4所示的实验,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然后将发声的音叉靠近小球,观察小球被弹起的距离。

5、消除学生对用力大小是声音大小因素的误区,说明所用力的大小只是外因,物体声音的大小在其内部看来,决定于其振动的幅度。

6、结论:我们把物体振动时的幅度就做振幅,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三)音色

1、【提出问题】如果声音振动的频率和振幅都相同,这两个声音就是一样的吗?

2、【多媒体展示】

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曲子,听起来一样吗?

观看声波的录像。

3、音色:有别于其他声音的特殊因素,它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4、举一些振动频率、振幅均相同,但音色却不同的例子。如课本中的图1.3-5可以看出,音叉、钢琴和长笛的基频(振幅最大的振动的频率)相同,但是在基频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动,这些小的振动和大的振动一同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四)三种典型的乐器

先播放几种乐器的录像

1、打击乐器

通过打击物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鼓、锣等。

2、弦乐器

通过拨动弦,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动的频率与弦的张紧程度有关,弦越紧,音调越高。

3、管乐器

通过管中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笛子等。空气柱越短,发声的音调也就越高。

4、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乐器。

(五)小结

(六)练习

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该实验学生都可以操作,将钢锯条换成塑料尺也行 学生实验

85~1100Hz

20~2万Hz

最低为狗

最高为海豚

与所用力的大小有关

用不同的力拨动同一个钢锯条

学生实验一样

不一样

不一样

尝试打击乐器 尝试弦乐器

尝试管乐器

做好知识的预备

也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体现

超声与次声方面的资料很多,我们可以随时添加

猜想可能是不规范的,但此时教师不必指出

这些实验,要根据情况,进行不同的选取

音色的分辨不容易演示,借助多媒体的波形,比较容易理解

通过尝试和模仿,激发学生对乐器认识

课堂小结

这节课分析了声音的三个重要的特征,首先通过录像发现影响声音的因素,然后引入该课的探究环节,得出单调、响度的概念,分别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得出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

在音调和响度都一样也能区分出声音的特征来看,引入了音色的概念,提出影响音色的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教学流程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声音的分类

声音可分为乐音与噪声

二、音调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符号为Hz。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超声: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三、响度

振幅:物体振动时离开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四、音色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我们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学生的活动,对一些学生不易观察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录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对细微变化的观察。

在典型声音的素材搜集上,我们还需要些努力,在声音的对比音效上,在学生不易认识到的特殊声音上,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采集利用起来。

第二篇:《声音与生活》教学设计

《声音与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②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②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三)科学知识目标:

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

②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③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二、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四)、拓展

①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②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

③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

④“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四、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用录音机等设备去搜集生活中的声音。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第三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优质课展台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安徽省太和一中 刘锋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内容为该教材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中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共1课时。本节课是教材的开篇章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到信息的重要性、归纳出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本节课内容而言,与上机操作课相比显得相对枯燥,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

新疆皮山县高级中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为双语学校,民族学生占98%以上,汉语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大部分学生地处偏远的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求学和文化氛围差,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不高,但对于了解新事物的渴求强烈。学生刚进入高中,好奇心较强,“信息”一词在生活中也不陌生。学生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不够,甄别信息的意识不强,对信息特征认识还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本节课要设计得新颖,让学生学得有趣,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因此课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判断例子主要体现了信息的哪种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和探究,体会信息是一项重要资源;结合案例分析,学会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体验古诗词的美,增强其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及难点:信息的含义;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

突破依据:通过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学生了解信息的含义;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一起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信息基本特征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突破重难点。

教学策略设计

初来皮山,想更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尽快融入学校及学生生活,我先听了所带班级的几节课。为了在上课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喜欢我的课,我在听课时拍了一些照片和视频。巧的是,数学教师临近下课时请两个学生跳了一段新疆舞,成了我上课时的一段素材。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材中案例、古诗词等资源,拓展学习视野,挖掘丰富内涵,使其获得更多的古文化知识。

课前准备

课前检查教室内的一体机,调试运行课件。提前要了一份班级的座次表,方便提问。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感受信息(1)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PPT播放3个片段:A.可爱同学们的图片和跳舞视频;B.黄山风景宣传片;C.老师家人一起旅行的照片。

教师提出问题:你对老师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出:老师一家有三口人、有一个男孩、喜欢拍照片、老师家在安徽等等。师生共同分析:通过片段A可以看出同学们非常活泼,能歌善舞,老师喜欢拍照,也喜欢大家;片段B,老师来皮山时,坐在飞机上看到了咱们新疆美丽的雪山,在老师的家乡也有一座美丽的黄山。播放《黄山宣传片》给大家欣赏,大家可以得到“黄山有迎客松、安徽人非常欢迎大家来玩”等信息。片段C告诉我们,老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遗憾的是,临近中秋节了,老师今年不能与他们一起度过了,但老师有你们大家,这必将成为老师一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中秋节。

知识推进: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词和信息的五类呈现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 的理解和掌握。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祖国大好河山,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让学生们从片段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思考、讨论,为学习信息、信息的呈现形式做铺垫。

2.分析案例,体会特征(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如下案例。

A.交通信息既可以通过红绿信号灯显示,也可以通过交通警察的手势来传递;文字信息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和浏览。

B.通过“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信息就像水和空气一样,人类离不开它。军事情报、汽车GPS导航、股市信息等,都说明信息的重要性。

C.看到已经过期的“象棋”通知,想参赛就没有机会了。

D.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教师提出问题:探讨信息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师共同分析: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具有价值呢?是不是所有过时的信息都“无效”了呢?

教师拓展知识:请同学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说一说,它反应了信息的哪种特征?手机上收到的一些诈骗信息,又反应信息的哪种特征呢?

(2)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回答问题,并对信息的四种基本特征有个初步的了解。学生讨论、回答,进一步了解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请学生讲故事,分析和讨论故事,体会信息的真伪性和不完全性等特征,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和学生应用信息基本特征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案例分别说明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炼信息的特征,从而提高问题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通过讲故事,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汉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训练,创新提高(1)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下面的名句,对学生不理解的句子进行讲解。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时效性)B.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共享性)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依附性)D.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价值性)E.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不完全性)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体会每一句所体现的信息的基本特征。(2)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所展示的名句主要表现了信息的哪种主要特征。针对学生读不懂的句子,师生共同分析其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一些名句的分析、欣赏,加深对信息基本特征的理解,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补充了学生们的汉语言文化知识。

4.理解应用,牛刀小试(1)教师活动。教师:请两个同学朗读一下教材第5页的“资料1”和“资料2”,回答问题下面的问题:①两则资料说明了信息的哪些特征?②谈谈你从两则材料中获得的启示。

(2)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练习,小试牛刀。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形成清晰认识,同时学以致用,深化本节课教学内容。以习题进行归纳的方式是其他学科最为常用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尝试。

5.课后拓展,提高创新

拓展任务:下面的每个句子主要体现了信息的哪种基本特征? A.一人计短,二人计长。B.真假难辨。C.老皇历看不得。D.一叶知秋。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本班学生的舞蹈视频,展示了民族学生能歌善舞,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播放自己家人一起旅游的图片、祖国大美山河的视频,一方面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让同学位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了解信息的含义;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汉语言水平不高,我充分利用了PPT展示,并尽量让学生共读和回答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整体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做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如“古诗句”、“军事情报”、“幸福生活”等,不但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爱国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点评

本案例是我市援疆教师刘锋同志在皮山高中上的第一节课,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并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主要特点如下:(1)本案例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首先,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其次,在活动的创设上,刘老师是下了工夫的,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古诗句的选择,播放在数学课上听课时录制学生的舞蹈视频等;再次,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分组,但给了一些讨论、交流的任务,为合作探究创设了前提。(2)本节课导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了刘老师自己的家乡、家庭情况,同时,展示了该班同学能歌善舞。一方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让同学位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学生了解信息的含义。(3)本案例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如“古诗句”、“军事情报”、等,不但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爱国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对民族学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通过案例也可以看出,由于皮山高中的校情、学情和教材均与安徽情况有所不同,刘老师在备课时,深入到了教师中间和课堂中,做到了备教材、备教室和备学生等。案例中还有一些好的做法,如考虑到了学生汉语言水平,充分利用了PPT展示和尽量多让学生共读和回答问题等。

(点评人:安徽省阜阳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冯士海)

第四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

课前思考:本节为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相对其它章节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0.5略低。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在这个开始时就要把方向摆正,让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课程就是要这样上课。因此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2.情感目标: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教学方法:以命题讨论为主线

教学思路:将本节分为两个相对单元,一是课题引入,二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及“信息的一般特征”,在第一单元中以一篇小文《蒙塔尔的人生哲学》为契机,让学生体会信息交换对人类的重要性;在第二单元中先引导学生对一幅照片中所包含的信息由浅入深进行分析,从而体会信息的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输性等一系列特征。

教学过程:

1.引入:教师阅读《蒙塔尔的人生哲学》一文。

提出问题讨论:毛里奇·蒙塔尔先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为什么大家喜欢聊天?(实际生活中、网上)得出结论: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2.丰富多彩的信息:出示图片(右图),分析图片中所带来的信息(学生回答)表层信息:很多洋葱、汽车、卖洋葱的人等

浅层信息:天气有些冷、批发市场、有些洋葱烂了、卖洋葱的人不开心„„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了解,对已获得的表、浅层信息进一步分析照片中隐含信息。为什么卖洋葱的人不开心?为什么洋葱卖不出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洋葱?为什么会有很多人种洋葱?学生的回答与自身的生活经验有关,也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有关,根据学生的答案随机生成问题引导学生做深层分析得出结论:农民从媒体(口头或其它媒体)得到信息洋葱的销路好、价格高,引起大量农民种,结果导致洋葱积压。3.信息的一般特征

在讨论了上面的具体案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在上面的讨论中的什么地方体现了信息的哪几种特征。

(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传输性,共享性)举例证明上述特征在生活中的体现 4.在做了上述一系列讨论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并说明信息定义的多样性,明确信息与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在要素。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在引入阶段化了较长的时间,书中的“感觉剥夺实验”我认为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看了或听了只能觉得“噢,有这回事”,不能引起深层的注意,我用了蒙里奇的洞穴生活经历来引入时,当时学生很惊奇,因为我并没有打开教科书,而在手里拿了一本《读者》(当时这篇文章刊登在202_年16期上),用一篇出现在课本外的文章来开始信息技术课是想隐性地告诉学生:知识无处不在,信息无处不在。该文章有些同学在课前就看过,但当我重新又读出来再引导他们去思考时,很多同学都被震憾了,这篇文章除了可以显性地说明“感觉剥夺实验”外,还告诉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因此在读过这篇文章后我说:我期待着我与你们能在今后的共同学习中能多交流,让我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和烦恼。这句话让学生活跃了些,课堂气氛变得轻松了许多,在讨论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进入第二个环节教学中,我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图片来进行分析,一是觉得书上的照片信息量少,二是觉得书上的照片对信息的一般特征体现的不够。选择上述图片来进行信息特征分析,一是信息量比较大,信息的层次也比较丰富,二是让学生多一个接触现实社会的机会,并且可以通过对照片信息的分析更深地体会信息的时效性与价值性等一般性特征。有了前期的铺垫,这个过程的讨论变得很活跃,在为什么会积压这么多的洋葱时,有的同学说洋葱不好吃,有的说丰收了,还有的说种的人太多了;在原因分析中有的同学说可能是上一年有人种洋葱赚了钱所以今年就很多人种,还有的说可能他们在报纸上看到洋葱销路好价格高所以很多人种,有的说可能是当地适合种,还有的说可能是当地政府规定他们种的。林林总总,同学们的答案是不同的,说明同学们的思维也是发散的,在积极思考中,我们也看到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这也正是我这节课的目的所在: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与看法。随后我用卡特里娜飓风与石油价格关系为例,进一步说明信息的时效性与价值性,这个看似信手拈来的例子,由于结合了新闻效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以技术为中心,学生少有自己的思维与思考,枯燥的技术课程让接触电脑多的同学觉得无聊,而接触少的同学却觉得跟不上,最重要的是学到的技术在什么时候、有什么用,让他们感到学无目标。在新课标中,我们看到信息技术课将信息作为主线,将技术作为辅线,以信息获取、处理需要为学习技术的前题,使技术的学习有了内动力,再辅以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更有效地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

在后续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在这一课中加入问题“如果你们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解决?”,能更进一步地引起学生学习信息获取、发布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也会更深入。

附:意大利洞穴学家毛里奇·蒙塔尔的洞穴生活

202_年7月29日,40岁的意大利洞穴专家毛里奇·蒙塔尔只身到意大利中部内洛山的一个地下溶洞里,开始长达1年的命名为“先锋地下实验室”的活动。

“先锋地下实验室”设在溶洞内的一个68平方米的帐篷内,里面除配备有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外,还设有起居室、卫生间、工作间和一个小小的植物园。在洞外山顶上的控制室里,研究人员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观察蒙塔尔一个人在长期孤独生活的情况下生理方面会产生哪些变化。

在202_多米深的溶洞里,周围死一般的寂静,刚开始20天左右,由于寂寞与孤独,蒙塔尔曾感到害怕,怀疑能否坚持到底,但是后来还是顶住了。他给果树和蔬菜浇水,看书、写作或看录像。一年中,他吸了380盒香烟,看了100部录像片。实验室内还备有一辆健身自行车,他共骑了1600多公里。

度过了1年多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后,蒙塔尔于202_年8月1日重见天日。这时,他的体重下降了21公斤,脸色苍白而瘦削,人也显得憔悴,免疫系统功能降到最低点;如果两人同时向他提问,他的大脑就会乱;他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虽然他渴望与人相处,希望热闹,但他的确已丧失了交际能力。

蒙塔尔说:在洞穴里度过了1年,才知道人只有与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过去,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常常倾向于独处。现在,让我在安静与热闹之间选择,那我宁可选择热闹,而不要孤寂。我之所以在洞穴中坚持了1年,只是为了搞科学试验。我丧失了许多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重新纠正。但我不后悔,因为这场实验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生的奥秘: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如果想要得到快乐,就得把完全的自己展示出来,才可能加入到人际的互动中去,这样,生活在尘世中的我们,才能把自己的快乐完全展示给别人。人生的美好就像风中的花粉,在相互传播着的同时,带给了别人一缕愉悦,你自己也暗香盈袖。

李艺点评:

林老师的这个课例,最最突出的是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更好地实现了教材编写着的初衷。正如她在文中所讲,感觉剥夺实验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实际上是太过学术化。洋葱图片所显示的正是生活中的小事,可以引领学生们如何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开始。蒙里奇洞穴生活实验也象身边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且《读者》摘编的这个故事文笔优美,述说他如何通过亲身体验从喜欢独处懂得与人交往的乐趣,读来非常感人。认真学习了林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总体感觉较好,由于我未从事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可能谈起来有些偏颇或者不到位之处,请林老师及各位老师谅解。个人认为这篇教学设计的优点主要有:

1、教学过程流畅,设计思路清晰,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2、设计中引入了课外的一篇短文,体现了课内外知识相融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灵活学习、应用知识。在引入洋葱的情节时也考虑到了生活实际,突出了信息的重要性。

3、对教材的理解较为透彻,能突破教材、跳出教材来设计教学,这是很难能可贵的,特别是现在仍然有许多老师习惯于照本宣科,习惯于唯教材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现在的教材,特别是信息技术教材,有些地方可能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部分脱节现象的,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带动他们主动学习。商榷之处:

1、教学的导入假如用问题:什么是信息?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再来交流得出什么是信息可能更接近学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而这篇短文可以作为一个课后的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作为高中生来说,应该了解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那么信息社会的特征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底存在着哪些信息?哪些称之为信息?信息是如何来传递的?信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又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些相关问题都可以通过“什么是信息?”来慢慢导出,让学生利用思考、交流、讨论的方式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然后老师不需要揭示到底什么是信息,就让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继续学习,继续探究。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是与教师一起在学习,一起在探究知识,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跟着老师走的,教师要时刻明确自己只是带一带大家,顶多当个导游,而且要当个“不太负责”的导游,不需要把什么全部一下子讲清楚,讲透彻,这样学生学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2、关于洋葱,个人觉得可以举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比如天气,天气预报也是一个信息,而且这个信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早晨听一下天气预报,就知道今天该穿多少衣服,要不要带雨具等,还有比如学校里播送的通知,比如明天要举行一个什么比赛?这也是一个信息,让大家知道有比赛,比赛的内容、地点,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等,这一些内容学生都十分了解,可能掌握起来更简单一些,兴趣也更浓一些,当然这个可以让学生来判断这些是不是信息?为什么说这些是信息?为什么不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辩论,让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包括教师讲课的内容是不是信息等都可以让他们自己来交流、争论,这样教师引导他们在辩论中进一步正确认识信息的定义及信息的特征,这时候可以扩散一些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得出结论的,他们时时掌控着课堂,掌握着自己的学习方式与进度,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特别是高中生,由于生理及心理的特点,不像小学生那样愿意跟着老师来学,让他们的主导心理得到满足,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同样洋葱的图片可以作为补充或者延伸内容来教学。

3、条件合适的话可以引入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现在的学生普遍不太关心时事及生活中的种种信息,可以利用现成的光盘素材或者自己利用数码摄像机去菜场、人才市场等信息素材充足的地方进行实拍,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在同学们看,这些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信息的例子应该更能激起他们的共鸣,学习起来也会觉得更简单,理解也就更容易。

4、有了上面这些例子、素材的铺垫,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得出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再利用假设的方法得出信息为什么必不可少,突出信息的重要性。如假如我们没有天气预报,假如我们没有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以及引导学生同过去信息不发达时来比较,课外知识丰富一些的同学应该知道过去信息不发达时我们是如何来传递信息的,再可以适当引入现在我们发射神六,我们早奥等例子,信息是如何来传递的,当然这样内容可能比较多,课堂上可以适当选用一些,许多素材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探究,通过多方面、立体式的交流、讨论,相信学生一定会深入了解信息和信息的特征。

第五篇:教学设计特征

教学设计特征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3、教学设计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思想是注重学生经历与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关注学生实验分析、讨论、交流、质疑等等应该是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摸索的;而“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意识和理念要让学生有明确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

“声音的特征”教学案例与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