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艺术教育系 学前心理概论(教案)(大全)
编辑:夜色微凉 识别码:24-99036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0 03:18: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艺术教育系 学前心理概论(教案)(大全)

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艺术教育系

《学 前 心 理 概 论》

讲授者:左彩云 1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识记心理学与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理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掌握并会应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学、心理的概念 教学难点:心理的概念 学时分配:1学时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的第二节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每个心理现象的各自特点和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略)

第二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略)第三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自己看书,了解)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最基本方法,日记法与传记法是长期观察;局外观察与参与观察;个案法与群体观察

(二)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三)测验法:采用量表

(四)调查法:访问(谈)法、问卷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理论知识;初步了解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掌握现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教学重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学时分配:1学时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来标志,所以又称为年龄阶段。

(二)如P24,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1、婴儿期(乳儿期)0~1岁

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早期1~6个月;婴儿晚期6~12个月

2、先学前期(幼儿早期)1~3岁

3、学前期(幼儿期)3~6岁

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

4、学龄期6、7岁~18岁

学龄初期6、7岁~11、12岁;学期中期11、12岁~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4、15岁~17、18岁

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因此也称为危机期。需注意两概念不可重合,转折是必然,危机不绝对。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或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此时期,就难以产生或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则此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就称为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在学前期是语言、感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三)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一般都低于他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水平。

三、年龄特征

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就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如言语发展,0~2月,是哭声,2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不清晰、不明确的语音,至5个月时各国婴儿语音都几乎是一样的,6个月后聋儿停止发音,因为没有反馈,9~12个月时出现真正语音。然后是单词、电报句、简单句、复杂句。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婴儿期、乳儿期)

(一)0~1个月新生儿期:发展非常迅速

1、心理发生的基础——本能(无条件反射)

吸吮、眨眼、怀抱反射、抓握、巴宾期基、击剑、迈步、游泳、巴布金、蜷缩反射等。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感知觉

4、人际交往的开端——情绪、情感

(二)1~6个月婴儿早期:依然迅速

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发展上,通知视听定向,眼睛和手动作逐渐协调,开始能分辨熟悉与陌生人。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眼睛更加灵活;视线追随物体;主动寻找视听对象如成人或玩具,2~3后,对声音反应积极,半岁内认识世界主要靠视觉和听觉。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发生于婴儿早期,2~3手在偶然碰物体时会抚摸或拍打;3~4会被动抓东西,4月时喜欢抓,但不能准确达到目标,不协调。4~5月时开始出现协调动作。

3、主动招人——社会性交往

最早:哭;然后:笑 发展:亲子游戏

4、开始认生——社会性交往

表现出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区分熟悉人与陌生人,开始有了记忆 表现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出现了依恋和对不同人的不同态度

(三)6~12个月婴儿晚期

动作比先前更加灵活,活动范围加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出生后一年里,要经历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而坐爬站走都是在此期间习得的。6~7坐稳,爬和坐是交叉进行,爬行有许多好处,10月左右开始学站、站稳、走。

会坐、爬、站、走就扩大了活动范围。要为婴儿准备一些玩具在感知觉上对婴儿视、触觉都有所促进。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坐和爬利于手的动作发展。6~12月,手更加灵活,3~4月时,五指没有分工,是一把抓;7个月时五指分工逐渐灵活。6月以后双手还不能配合,有“神秘的中线屏障”

摆弄物体:开始针对物体活动,搬、敲打、摇晃、送往嘴里 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

开始发出各种声音,7个月会用不同声音招呼人;9~10月,能听懂一些词并做动作;近1岁时喜欢咿呀不停,会说极少的词,可教孩子有意发声。

4、依恋关系发展

6月前分离易,近1岁分离困难,会出现分离焦虑,会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

二、1~3岁先学前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

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此阶段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最初的独立性

(一)学会起立行走

1~2岁行走不自如原因:头重脚轻,骨骼肌肉较嫩弱,脊柱弯曲没形成,腿与身体动作不协调。

1岁到1岁半走路,之后上下楼梯,2岁左右能够原地跳、跑,到处钻,扔球踢球,弯腰捡东西。

(二)使用工具

1岁以后会准确拿各种东西当工具;1岁半会根据物体特性当工具;2岁半能自如使用 出现倒退也是前进中的倒退现象

2~3岁孩子能学会各种动作,2岁应教孩子使用工具如吃饭、穿衣

(三)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1岁半以后,开始说得很多很好;2岁左右喜欢说话甚至自言自语,喜欢模仿大人话。思维随着言语与动作显现。能根据性别、年龄在称呼上进行分类。2岁后要讲道理 想象发生,在游戏中常见。

(四)最初的独立性出现

2~3岁时,有了主意,不用人领,不听人喊。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出现——2岁左右能分清你我,会使用“我”指代自己。

三、3~6岁学前期/幼儿期

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一)3~4岁

幼儿园称为小班

1、最初步的生活自理

3岁后,逐渐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能进餐、控制大小便、能在成人帮助下穿衣,能语言表达思想和要求,能和他人游戏。

生活范围扩大,认识能力、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动作思维

动作与思维紧密联系。玩游戏、画画目的性、点数等

3、情绪性大,不受理智支配

如刚入园的孩子,一个哭带着很多孩子哭; 受兴趣左右,注意感兴趣的东西,喜欢的事物

4、爱模仿

看别人干什么就想干什么,如玩玩具、告状

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教育要求等要示范

(二)4~5岁学前中期 中班。

1、更加活泼好动

中班孩子不好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反应、动作等比过去更加灵活

2、思维具体形象——形象思维

依靠具体形象去理解。如买东西,说头一晃一晃的;大人应酬吃饭,幼儿说爸爸怎么总吃不饱啊;一滴水,肚脐眼

3、开始接受任务

能够执行指令。有意性注意、记忆、想象有较大发展。

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比3~4和5~6都快,也体现了最初的责任感,可以安排一些 6 任务如做家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小班由成人陪或领着玩。4岁会自己玩、会分工、安排角色、组织游戏。人际关系由亲子、师生关系发展到有了伙伴关系,同伴间影响也发生作用。

(三)5~6岁,学前晚期——大班

1、好问好学

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有强烈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喜欢探索,喜欢动脑筋 淘气也是求知欲的体现,如拆卸物体、攀爬高处

2、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知道多少、冷热;能根据概念分类,概念依据的就是事物的本质;对因果关系理解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如画画能有一定顺序,如为完成一定任务能采用各种方法抗拒诱惑

4、个性初具雏形 个性的核心是性格,表现为对世界人或事的稳定态度上。大班幼儿开始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态度。如稳定的兴趣,总喜欢玩几种游戏,不是看一个喜欢一个。

情绪也较为稳定。能持续很长时间,如以前爱哭的孩子拿个新鲜的事物一哄就好了,大班孩子如果不高兴可能很持续很长时间。

复习思考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填空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三、选择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四、简答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2、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3、3~6岁(学前期)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注意的概念,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及注意的规律,初步学会分析学前儿童活动中的注意。

教学重点: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教学难点: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观摩幼儿园教育活动

第一节

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即对指向的对象反映得最完整、清晰,而对其余事物则往往印象模糊,甚至忽略。

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而且也指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

或者说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朝向那个对象,注意集中性则指的是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强度大,紧张度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略)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

定向性注意实际是无意注意。这是一种本能,是不学而能的,是最早也是最初级的注意。是由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如新异性、运动变化性等。

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

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一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选择性注意发展中体现的特点:

一是选择性注意性质的变化,最初选择性注意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如声音、颜色等。逐渐发展为取决于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即满足儿童需要的程度。

二是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变化。包括注意范围的扩大,注意事物增多;注意对象的复杂化,由注意简单事物发展到注意较复杂的事物。

二、无意注意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一种本能。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岁以后,开始萌芽。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新生儿注意特征

(一)出现定向性注意

睡眠时间多于觉醒时间,利于新生儿发展但限制了注意、记忆、学习等活动发展。

(二)表现出一定选择性反应——选择性注意萌芽

范兹用视觉偏爱法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新生儿喜爱成形的图形,偏爱简单明了的图形,对人脸注意多于其他事物的注意。

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特征

清醒时间延长,注意选择性体现的基本特征有:

(一)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

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偏好曲线多于直线;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偏好密度大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分散的刺激物;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

(二)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

头3个月婴儿对简单几何形体注意表现为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较全面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三)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3个月以后经验开始起作用,6个月以后对熟悉事物更加注意。

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注意发展和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密不可分

(二)注意发展开始受表象影响

(三)注意发展开始受言语支配

(四)注意时间延长,注意事物增加

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

3岁前注意基本上都是无意注意,3~6岁主要是无意注意。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二是与幼儿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整个幼儿期,新颖性对引起注意有重要作用。

(二)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表现特点是 幼儿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幼儿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幼儿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第四节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选择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它一方面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另一方面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及兴趣、情绪有关。要提高幼儿活动效果,就必须了解、研究幼儿兴趣及当时的情绪状态。

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范围也叫注意广度,指人在比较短时间片段中所能清楚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总的来说,幼儿注意范围较小。指导幼儿活动或教学中,要做到:

第一要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多的方面;第二,在呈现挂图或其他直观教具时,同时出现的刺激物的数目不能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不可杂乱无章;第三要采用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

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活动

注意稳定性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要提高幼儿教育和活动效果,要努力做到:第一,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第二,教育 9 教学方式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第三,幼儿园小中大班作业时间应当长短有别。

四、注意分配与幼儿活动 注意分配,指同一时间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对象与活动。注意分配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

要培养幼儿注意分配能力,要做到:第一,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有意注意及自我控制的能力;其次,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至少对其中一种活动掌握比较熟练;第三,要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感觉、知觉的概念,掌握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初步运用感知觉的理论分析学前儿童的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的概念

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二)知觉的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产生。

二、作用(略)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新生儿已有单一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以后也有不同感觉器官的协调活动。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力指精确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一)视力发展的机制(略)

(二)视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出生后六个月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10岁视觉调节能力最强。

(三)视力的测定——如何及时发现儿童视力缺陷 P83 9条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出生后3个月区分红绿两种光刺激,第4个月较稳定。

2、发展:3岁儿童还不能认清基本颜色,不能区分各种颜色色调;4岁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儿童能注意色调,颜色的明度和饱合度,能辨别更多的混合色;

6、7岁的正确率高达80-90%。

3、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大体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等4种。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胎儿对声音就有反应,新生儿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爱听高音 高调的声音

二、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6个月能敏感识别母亲的声音

7个月后婴儿听觉与语言发展联系起来,特别是在学习语言、接触音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婴幼儿的听觉发展迅速起来。

三、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1、观察听觉行为和简易测听:婴幼儿处于正常~清醒、健康,声源与耳距离10~15CM 3月内,在耳侧用声响玩具突然发声,出现眨眼、惊跳反射或出现吸吮、哭叫即正常。稍大,打击乐器在距离耳10厘米处敲击,头转向声源——正常 8月—1岁,对耳语和两步距离外的碗勺撞击声有反应

2、用仪器做听力测查

有摇篮测听仪、听觉诱发电位测听法和耳声发射测听法

五、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1、避免噪声污染:噪声的危害与强度、持续时间有关

家庭的噪声主要来源有家用电器、高声说话、喧哗声、斥责声

可教育幼儿不大声喧哗、控制家电使用音量与时间、采用吸音设备、养花草

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婴幼儿喜欢丰富多变的音乐环境,听钟、节拍器、铃、各种乐器的声音

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

六、聋儿听觉康复的训练

1、早期验配助听器

2、早期听力训练

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对声音的辨别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1、触觉的发生

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

2、口腔的触觉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

婴儿早期已有了口腔触觉的探索活动,口腔触觉有了辨别力

3、手的触觉

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亦即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活动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大约出现在生后5个月左右。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到东西。

积极主动地触觉探索是7个月左右发生的。逐渐用手摆弄东西,到用双手去转动物体,到多角度认识物体。

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大多数场合下,孩子并没有意识自己的动作。可以通过调整他的姿势,控制他的动作,提高动觉

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婴幼儿年龄越大,对痛刺激的感受越敏感。

如何减轻疼痛?一是降低痛的感觉,如打针时的手法、技巧;二是成人对孩子的疼痛情绪可以起暗示作用。在孩子出现疼痛现象时,表情镇静、对其鼓励;三是分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第六节

学前儿童空音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1、婴儿形状知觉

8周的婴儿已经能辨别不同的形状

半岁后婴儿通过眼手协调的活动,能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体

2、幼儿的的形状知觉

3岁基本上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辨别难度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幼儿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好。

幼儿形状知觉逐渐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结合起来

对形状知觉发展在先,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发展在后。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6周婴儿有了知觉恒常性;2岁半至3岁能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

视触动觉的共同活动,有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觉。4岁后能用语言说出图形大小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对方位的定向能力,出生后有所表现。有听觉定位能力。盲儿也能依靠声音定位。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语词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幼儿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2周婴儿已具有以视觉为主的距离知觉。6个月婴儿已经有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的影响较大。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随年龄增长,儿童不仅有生物性的时间知觉,还有了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

幼儿还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来对时间定向。这种能力出现在幼儿中期以后。幼儿逐渐能够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6岁以后,能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第七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婴儿谈不上有观察能力,幼儿初步有了观察力

一、观察目的性加强

观察目的性三等级:一是低级,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任意乱指。幼儿初期,处于低级;二是中级,能根据任务有目的观察,但遇到困难或干扰不能克服,不愿坚持;三是高级,能有目的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观察。

二、观察持续性延长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集中时间平均为6‘8秒。5岁为7分6秒;6岁为12分 13 3秒。

目的性明确观察时间则长,两者关系密切

三、观察细致性增加

幼儿观察一般是不细致的,这是幼儿的特点和突出问题。

四、观察概括性提高

指能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个别对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到对象总体。后两阶段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知觉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是观察方法的形成。幼儿观察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活动发展。如用指点、出声自言自语到内部语言来控制和调节。

幼儿观察是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

第八节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感觉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叫适应。

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嗅觉适应

二、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有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有些则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条件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结合。

第三章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二、简答 1、3~6岁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

2、幼儿注意发展规律有哪些

3、如何针对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发展规律,组织幼儿活动?

第四章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 感觉、知觉、二、简答

1、如何能及时发现儿童视力缺陷?

2、幼儿视力减退的影响因素?

3、如何进行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4、幼儿观察发展的特点

5、影响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因素有?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记忆的概念,了解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掌握常见的记忆策略、遗忘规律。

教学重点:记忆策略

教学难点:遗忘规律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记忆有助于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出生后即有记忆,入学前记忆发展趋势如下: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发展,3岁前儿童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称为幼年健忘,3-4岁后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

2、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从再认发展到再现

3、记忆容量的增加:随着年龄增加,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记忆广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记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4、记忆内容的变化。从内容分有运动记忆、情绪、形象和语词记忆四类。记忆内容有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运动记忆形成早,不易消退,遗忘长时间后容易恢复。对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易识记和保持;幼儿记忆主要靠视觉表象。儿童语词记忆发展最晚。

出生后2周出现运动记忆;6月左右出现情绪记忆;6~12月形象记忆;1岁左右出现语词记忆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包括对记忆的计划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的记忆策略有: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一般利用语言变中介,3岁儿童已经会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第三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1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新生儿的记忆特点

新生儿期是记忆发生的时期。

2、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1~3个月是长时记忆开始发生,3~6个月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

3、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认生现象明显,模仿动作大量出现

开始出现工作记忆,开始能够将新信息和过去知识经验进行联系和比较

二、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再认记忆较早,1岁半至2岁左右,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内容和性质迅速发生变化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1岁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发生发展出现重要变化。10个月婴儿出现短时记忆,1岁1月保持5秒,1岁半后保持时间缩短。

4、出现初步的回忆。

1~2岁用行动表现出初步的回忆能力,游戏找东西。1岁左右能回忆几天或十几天前的事情,2岁左右可以保持几个星期,3岁后能达到几个月或更长时间

1岁半至2岁出现延迟模仿是回忆能力发展的显著表现。延迟模仿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

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水平有显著提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而且达到相当高水平;另一方面是记忆的意识性和理解性明显地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3岁前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不会进行有意识记。到小学阶段,有意识记才赶上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即不是由于直接接受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的,而且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中附带产生的结果。其认知活动越是积极,无意识记效果越好。

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下列因素:

A、客观事物的性质。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易识记。

B、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兴趣、引起情绪体验的事物。C、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D、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E、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A是在成人教育下逐渐产生的。提出记忆的任务 B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C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二)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意义记忆指根据对所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幼儿期是意义记忆迅速发展的时期。特点有

1、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三)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儿童语言产生后,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对熟悉的物体记忆优于熟悉的词,生疏的词,记忆效果最差。

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识记材料,随语言发展,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2、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随年龄增长,两种记忆都不是单独在儿童头脑中起作用,而是有越来越密切的相互联系。词和物体的形象不可分割

(四)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5岁在记忆过程中能自动把没有规律的材料按类别整理,能把识记的零乱的材料条理化,记忆恢复时按类别说出。随着分化能力的发展,再现图片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记忆材料的条理化有助于回忆,因为有利于联想。

第四节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也就是把感知过的事物、练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绪情感、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形式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和恢复的中间环节。

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体现在保持数量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即遗忘进程先快后慢,此为艾宾浩斯曲线。

科学组织复习方法: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分散复习)、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年幼儿童记忆恢复现象比年长儿童更显著。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1、排除影响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

干扰经常发生在两种学习或识记活动之间 安排学习或复习时注意:

A同一时间,不能要求孩子学习、识记的内容太多,否则会产生干扰,加重孩子负担 B要记牢的材料或事情要一件一件交代清楚,要一件一件教、学、巩固 不要把内容、性质相近或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学习或复习

2、排除疲劳的干扰

A学习或识记活动的安排,要动静交替,劳逸结合;

B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交替安排,以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轮流工作、休息,以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概念,掌握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了解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想象的夸张性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想象概述

一、想象概念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

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指人们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主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想象发生的年龄

1岁半~2岁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的。

二、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简单的相似联想;没有情节的组合

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第三节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一、无意想象的特点

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想象主题不稳定;

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 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想象易受情绪和兴趣影响

二、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1、特点:幼儿想象常依赖成人的语言描述;幼儿想象常根据外界情境变化而变化;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2、占主要地位: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1、发生:有两特点,一是独立性,二是新颖性

2、发展及特点:最初是无意的自由联想,称为表露式创造;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在常见模式基础上有一点改造;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的相似。

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1、表现:夸大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混淆假想与真实;

2、原因:认知水平的限制,情绪对想象的影响,想象表现力的局限

第五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一、2~3岁想象特点

是想象发展初级阶段。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想象过程进行缓慢;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想象内容简单贫乏;想象依靠感知动作;想象依赖成人语言提示

二、3~4岁

基本是无意的自由联想。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

三、4~5岁

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想象目的计划非常简单;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四、5~6岁

想象有意性相当明显;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复习思考:

一、名词

记忆、无意记忆、有意记忆、机械记忆、意义记忆、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二、简答

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2、常见的记忆策略有

3、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4、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5、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七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思维的概念,理解思维发展的趋势、理解发展的特点。教学重点:思维发展的趋势 教学难点:理解发展的特点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概念

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两个突出特点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二、作用略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发生时间

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2岁左右,2岁前是发生的准备时期。

二、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思维发生的标志。

概括的发生分三阶段:直观的概括;动作的概括;语词的概括 当儿童能够借助语词,概括物体的一些具有稳定性的一般特征时,即语词具有概括的意义时,才是概念性概括的产生。

直观的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动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语词的概括才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第四节略

第五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 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 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派生的特点是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近视性

三、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第六节略

第七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一般特点:内涵不精确,外延不适当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类型和特点

1、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以低层次概念为主;以具体特征为主

2、掌握数概念的特点

数概念的萌芽有三阶段:辨数、认数、点数

掌握有三成分:掌握数的顺序、数的实际意义、数的组成

数概念形成,经历阶段: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3、掌握空间概念的特点

左右:

5、6岁固定化辨识自己的左右方位

长度、面积、体积:5~6岁不具备稳定的长度概念;5~7岁没有掌握面积等分概念;6岁以前幼儿不能很好理解物体三维性

4、掌握时间概念特点

A对时间顺序概念明显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影响;

5、6岁能够对一日内早中晚认识,对一周时序、一年四季认知水平差

B对一日时间延伸与当日时序认知;认知早中晚好于昨晚、明早,认知明早好于昨晚 C对时序的认知带有固定性:4岁基本不具有时间相对性概念,56岁对一日前后认知也低,对一日内早中晚认为是静止的,固定的

D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幼儿园里第二次见到就认为是接自己回家 E幼儿说出时间词语和时间概念的形式互相促进,但不同步 F对时序认知经过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5、掌握科学概念的特点

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概念,不是科学概念。第八节略

第九节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

三、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四、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五、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言语概念,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阶段、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阶段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言语的概念

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语言刘社会历史的产物。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1、言语发生的准备: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2、三个小阶段:简单发音阶段0~3月;连续音节阶段4~8月;学话萌芽阶段9~12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

1、言语发生的标志: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

2、两个小阶段: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岁半;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

2、3岁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到6、7岁

2岁后,特别是3岁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有迅速发展,为入学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的形成

语音形成服从一定遗传规律,掌握母语儿童受外界语言环境影响。语音形成大致经历下列阶段:

出现嗓音0~2月;出现啊咕声3~4月;出现喃喃语声4~8月;开始发出语音9~12月 1岁前只是出现发语音和学话的萌芽,能够真正说出的词很少。

二、语音模仿阶段

1、偶发性单个模仿。从第2个月开始,特点有发声传染,相互模仿,偶发性模仿

2、开始系统模仿4个半月左右

3、能够模仿新的发音动作8~9个月开始

4、系统模仿新语音1岁后

三、语音发展顺序略

四、幼儿掌握语音特点和难点略

五、语音意识发生略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词汇发展

一、词汇数量增加

1岁左右说出数量极少的词,入学时基本口语词汇掌握

二、词类扩大

(一)对各类词的掌握

掌握顺序是实词到虚词

各类词比例不同,名词占1/2,动词占1/5~1/4,形容词1/10,其他比例小

幼儿期各类词增长比例:实词3~4增长速度快,4~5较为迅速。4-5是词汇丰富活跃期,5-6是言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期

3-6,名词绝对量有所增加,但名词比例有下降趋势;动词比例基本持平,3岁掌握生活中常用的动词;1岁半不会使用形容词,2岁使用少量,2岁半到3岁是增长最迅速。

(二)词类的运用

词频率是指使用词的频繁程度。

1、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

2、使用名词频率较高

3、使用动词的频率多于名词

三、词义的深化 笼统

非常具体

四、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

(一)形容词的掌握

从物体特征到事件、情景的描述 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二)指示代词的掌握

(三)人称代词的掌握

(四)量词的掌握

第四节

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

一、句型的发展

(一)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名

1、不完整句:单词句、电报句、2、完整句

(二)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简单句指句法结构完整的简单句子。

复合句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组成的句子。

(三)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四)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二、语句结构的变化

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表达内容分化、词性分化、结构层次分化 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三、句子含词量增加

四、语法意识出现

第五节

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生

口语分对话式和独白式。对话是两个人之间交谈,独白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

二、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

3岁前是情境言语,4、5岁常是断续的,6、7岁能完整连贯地说话

三、讲述逻辑性的发展

3~4岁主题不清,层次不清;表达的顺序性、完整性、逻辑性在3~4岁时发展较快

四、掌握言语表情技巧略

第六节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言语有交际功能和概括、调节功能

一、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

分两阶段:3岁前是请求、回答和提高;3~6岁除了请求和问答外还有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5岁后出现语言辩论。

二、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言语参与使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能对心理起到自我调节功能

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 4岁后出现内部言语

1、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出现

大约4岁左右

2、自言自语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第七节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略 第八节幼儿口语的培养略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

思维、概念、言语、二、简答

1、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阶段

2、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4、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类型和特点

5、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第九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掌握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理解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儿童情绪的培养

教学重点:儿童情绪的培养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高级情绪的发展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情绪作用略 第二节

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原始情绪反应 本能的情绪反应

原始情绪的种类:怕、怒、爱

二、情绪分化

第三节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情绪的社会化

指情绪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有关系 表现为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 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 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 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

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表现为: 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少; 情绪稳定性逐渐提高; 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

一、哭

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代表不愉快的情绪。原因;由生理原因逐渐向社会性转变。新生儿的哭;周期性的哭;刺激太多的哭

二、笑

是情绪愉快的表现。

1、自发性的笑和诱发性的笑: 自发性笑包括睡眠中笑、清醒时笑

2、不出声的笑和出声的笑

3、无差别的笑和有差别的笑

4月的笑是不分对象的;4月左右出现有差别的笑,只对亲近人或熟悉人笑的多

三、恐惧

本能的恐惧

与知觉经验联系的恐惧 怕生:6月左右出现

压力感:行为方面;生活和学习方面;安全方面的压力

第五节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是由自己或别人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3岁前有了某些道德感萌芽

二、美感

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三、理智感

是人特有的情绪体验,由是否满足认识需要而产生的体验。5岁左右这种情感明显发展起来,表现是喜欢提问题。6岁喜欢进行各种智力游戏。

第六节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保持和谐的气氛

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二、成人的情绪自控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 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转移法 冷却法

消退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

复习思考题:

1、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

2、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第十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意志的概念,掌握儿童动作的发展规律、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动作发展的因素,了解学前儿童动作发展阶段、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教学重点: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动作发展的因素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儿童动作发展与意志行动发展

二、儿童动作发展规律: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

三、学前儿童动作发展阶段

四、学前儿童基础动作的发展略

第二节

意志行动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意志和意志行动

意志是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三特征:明确目的;意识调节行动;克服困难 意志行动略

二、意志行动与认识过程发展(略)

三、意志行动与情绪发展(略)

四、意志行动与心理活动系统形成略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

一、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发生及其特点

1、有意运动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

2、有意运动的特点:是后天学会的;是自觉意识到的主动的运动。

3、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是儿童有意动作发生的主要标志

手的动作五阶段: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无意抓握阶段、手眼不协调抓握、手眼协调抓握

4、直立行走动作发展:3~4月翻身,5个月从仰卧到俯卧,7坐,8爬,10月平衡爬行、站立

二、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萌芽(略)

第四节

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

一、自觉行动目的的开始形成

发展经过:缺乏明确目的;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自觉行动目的逐渐形成;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

二、动机和目的关系出现间接化(略)

第五节学前儿童坚持性发展略

第六节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成熟因素0-6岁是儿童动作发展关键期

三、教育和练习

四、激发动机

兴趣、鼓励和增强自信心、幼儿自己的态度 复习思考:

一、名词:意志

二、简答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2、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教学目标:识记个性、自我意识、需要、能力、性格、动机概念,掌握自我评价的发展、能力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自我评价的发展

教学难点:自我评价的发展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二)个性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社会性

(三)个性结构:

1、个性调控系统包括个性调节系统和个性倾向性;

个性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

2、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2岁左右出现个性萌芽;3岁个性逐渐开始形成,3~6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

第二节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略)

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先天气质差异0-1岁

(二)个性特征萌芽1-3岁

(三)个性初步形成3-6岁※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略

第三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关于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略)

2~3岁以“我”指代自己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标志。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发展三个方面。自我评价的发展:

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从对个别的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的评价。

自我体验的发展:

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 自我控制的发展:

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第四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个性倾向性及基本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积极性和选择性

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略)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

动机: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略)

第五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

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内倾、外倾)方面。

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气质特点: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略)

三、学前儿童气质类型的稳定性和变化(略)

四、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略)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性格的概念

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婴儿性格的萌芽略

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表现为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好冲动

四、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表现为:儿童性格已经表现为明显的个别差异;儿童性格初步形成是较低级性格因素形成,高级因素仍未形成;儿童性格发展明显受情境制约特点,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环境影响。

第七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及其结构

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创造能力萌芽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的高速度

二、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不均衡性体现为: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生物因素 遗传作用: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生理成熟作用: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二、社会因素 环境作用: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是儿童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第一任老师。第二,学前儿童和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有深厚感情;家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全面的。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略)

第四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及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略)复习思考:

一、名词:个性、自我意识、需要、能力、性格、动机

二、简答

1、自我评价的发展

2、能力发展的特点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5、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所起的作用

第二篇:艺术概论教案

复习大纲

第一章 艺术的形态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形态是什么,理解艺术形态的种类、特点、构成关系及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艺术的本质及规律性特征。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艺术形态的特点;时空艺术;造型与造型综合艺术;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整体性显现;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本章难点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造型艺术;非造型艺术;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讲授内容

第一节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一、为什么要学习《艺术概论》

(一)什么是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是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基础知识和问题作专门性研究、思考的学科。具体而言,是艺术理论家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发展、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和批评等问题所作的专门性研究。

(二)、艺术概论的特征

1、综合性。

2、系统性。

3、开放性。

4、国际性。

5、实践性。

(三)、艺术概论的目的

1、艺术本身的运作规律。

2、艺术与人的生存。

二、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一)、艺术是意识形态。

(二)、艺术是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特性

1、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超越时空的独立自在性。

2、具有审美价值、精神价值。

3、它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所拥有的那种宝贵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力或者叫做艺术生产力水平。

4、艺术是社会的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5、艺术创造在反映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后者。

(四)什么是艺术?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我们就可以把它定义为它是人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于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即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

三、艺术形态的特点

(一)、强烈的主体性。

(二)、它是对象化的存在。

(三)、它是美的形式构成。艺术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

1、匀称和比例。如古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黄金分割率”。

2、节奏。凡高的《星空》,激动奔放的线条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

3、对称。

4、均衡。

5、对比。对比中求和谐。

6、渐进。

7、多样统一。它包括了以上所有的形式美,是形式美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法则。第二节 艺术形态的划分

一、物化结构与艺术形态

(一)、时间艺术

1、时间艺术的物化结构形式,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地展开,它为欣赏者提供的艺术形式,也是在一定时间里具有程序性的存在,大体要经过起始、高潮和尾声,在这一时间过程中去召唤欣赏者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体验,从而使其艺术内涵、情绪情感的表达都得以动态性地实现,最终显示其生命活力和魅力。艺术的这种物化结构方式,促使艺术与时间的结缘,这种艺术也因此被称为“时间艺术”。

2、时间艺术的产生

(1)音乐是伴随着原始人的生产活动萌芽的。(2)音乐的产生还源于原始的巫术仪式。

3、在原始巫术仪式中,在人类的宗教活动和精神生活中,音乐为何如此重要?(1)它的“声音”的本性具有召唤心灵的感染力。(2)音乐语言“音响“具有纯粹感觉的冲力。(3)音乐的造型力量。

(二)、空间艺术

1、绘画和雕塑的物化结构形式,主要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并列式的展开。绘画给人以正面观的空间性幻觉,雕塑给人以面面观的空间性幻觉。通过与空间结缘,绘画、雕塑的艺术内涵、情绪情感得到表达,从而显示出它们的生命力和魅力,美学上把它们称为“空间艺术”。

2、运用色彩传达审美体验的三种形式:(1)纹章学的(装饰性色彩)(2)色调表情的构成(写生色彩)(3)纯粹的色彩构成

(三)、时空艺术(舞蹈)

1、舞蹈是人用自己的身体按照一定的节奏所进行的连续性的运动,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故称之为“时空艺术”。

2、舞蹈艺术的特点是通过身体的“动作”——能量与力——去表现某种观念和情感

3、舞蹈的三要素:姿势(形态的情态)、结构(与空间相关联的形象)、动作(包括空间的、时间的和力度的)三要素。只有这三者融合成一个整体,舞蹈固有的那种韵致和节律才能出现。

二、符号体系与艺术形态

1、造型艺术:一般诉诸视觉感官,符号体系是静态的,有按照自然原形准确塑型的特质,给人以视触觉感,仿佛是可视可见,可以触摸的实体存在。绘画、雕塑属于造型艺术。

2、非造型艺术:一般诉诸听觉感官,符号体系是动态的,带有超越物象原型,自由变化的特质,给人以听触觉感,仿佛是转瞬即逝,扑朔迷离,虚幻性的精神存在。音乐、舞蹈很有代表性。

3、造型与造型综合艺术:戏剧表演艺术、文学音乐等。第三节 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

一、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

(一)、外在世界:指物质世界、自然世界、实体世界。内在世界:指精神世界、社会文化意识的世界、心灵世界。

(二)、1、首先,必须明确在任何形态的艺术作品中,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都达到了双重的实现。即既有外在世界的刻画,由有内在世界的展示。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在再现性艺术作品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艺术作品通过现象的、个别的、可变的物质实体的利用,展示的是一种本质的、共同的、不变性的情绪、情感,从而使艺术作品获得了特殊的生命力。

2、有的艺术作品通过展示外在世界,体现了多层次的情感内涵,如时代精神、社会文化心理和民俗学的以及哲学的、美学的等本质性的东西。

3、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不同艺术家描绘的外在世界相同,那么他们所展示的内在世界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二、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

(一)、这种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和第一种恰恰相反:通过内在世界呈现外在世界,通过精神世界呈现物质世界,由于对外在世界的呈现需通过艺术家内在世界的折射,转形为精神化了的形态,故称“折射”。

这种艺术形态的特点是活的程序性,是一种动态性的形式构成。

(二)、音乐艺术正是沿着这第二种形态的构成途径在拓展、前进。

1、动态性的形式构成,延续性地展开。

2、是满足人类真正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得力手段和语言。

(三)、同时,音乐又包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评价。

(四)、另外像巴赫、贝多芬等人的作品,还具有哲理性的内涵。

三、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性体现

(一)、表演艺术的特征是

1、善于在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去洞见人生,去关照人生,如戏剧就通过紧张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揭示性格。

2、善于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转化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类生活内外全部景观的综合性、整体性显现。

3、其形象具有并列展开与延续展开相重合的巨大可能。

4、具有揭示心理变异,表现矛盾倒转的巨大可能。

(二)、表演艺术中四个重要的命题

1、感觉。

2、表情。

3、台词。

4、“第四堵墙”。

(三)、书法艺术——作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显现

1、中国字起始于象形文字。

2、中国字的书写用毛笔。

3、书法艺术的四要素:用笔、结体、意态、风神。第四节 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

一、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

(一)、内在世界的多元性导致艺术形态的多样性。

(二)、艺术形态影响着艺术家心灵呈现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三)、不同艺术形态中感情与思想的存在方式不同。

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是怎样产生的,理解艺术发展的各种规律,并从理论上掌握艺术起源的各种学说以及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同时希望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论学习指导实践创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反过来加深自己的理论认识。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的紧密关系;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潜意识”说;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艺术的社会功用。本章难点

劳动作为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讲授内容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原始“艺术”

艺术首先应该具备两个最起码的条件(一)、它是人创造出来的。

(二)、其主要价值在于审美价值而非实用价值

二、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的紧密关系:

(一)、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力,乃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劳动。

(二)、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是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或者是生产劳动的一部分,或者是为生产劳动的目的服务。

(三)、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的紧密关系,还表现在它所描写的内容上。

(四)、艺术与生原始产劳动的紧密关系,也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

三、有关艺术起源的其他学说

(一)、模仿说。

(二)、游戏说。

(三)、巫术说。

(四)、表现说。

(五)、“潜意识”说。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

一、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艺术随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二)、艺术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

(三)、艺术随时代的嬗变而发展。

艺术的发展还深刻地受到艺术家个体因素的影响。

二、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1、形式方面的继承表现的最为明显。

2、艺术内容发面的继承。

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还表现在民族的艺术传统和创作方法上。

4、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还体现在一些伟大的艺术家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上。

(二)、艺术继承中的革新创造、第三节 艺术的社会功用

一、审美教育功用。

二、认识功用。

三、社会组织功用。

第三章 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作品,理解有关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并从外部和内部对艺术作品进行本体论上的把握。希望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们能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内容,同时建议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艺术作品是“意象”的物态化;

艺术作品是审美对象;艺术语言的构成要素。本章难点

“有意味的形式”。讲授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作品

一、艺术作品

它是艺术语言的具体形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是“意象”的物态化,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审美欣赏的对象。

二、艺术作品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

(一)、艺术实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要有一个相对独立自在的创作环境。

(三)、艺术家要具备独立的人格。

三、艺术作品是“意象”的物态化。

四、艺术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

(一)、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命题,当时是针对视觉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提出来的,他认为,只有能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能称为艺术作品,那么这种艺术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所组成的审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二)、有意味的形式的效果

有意味的形式的效果是指形式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方法而造成不同的效果,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表现的与再现的。

五、艺术作品是审美欣赏的对象。第二节 艺术语言

一、艺术作品是艺术语言的具体形态。

二、各门类艺术语言的特征及相互作用

三、艺术语言的构成要素:

归纳起来,任何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由两大类构成,即隐性因素和表性因素。

(一)、隐性因素:语言中的隐性因素,也称隐性艺术语言,它是指潜藏在艺术作品内部不易被欣赏者直接迅速的感知,而又对艺术作品起着重要作用的艺术语言。

1、意或意象。

2、艺术规律。

3、艺术方法。

(二)、表性因素:艺术语言的表性因素,亦称表性的艺术语言。相对于隐性因素,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能直接被欣赏者感知到的艺术语言。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象。

2、形式。

3、工具材料及技术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属性

一、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基本)

二、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衍生)

第四章 艺术家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家,结合自身的体验理解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并进一步掌握他对社会和人类生活应该起到的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对于他的评价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以自己的所得来规范和约束自己,做一个高素养的艺术创造者。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艺术家的构成要素;艺术家的作用和地位。本章难点

艺术家的价值。讲授内容

第一节 艺术家的特点

一、艺术家的主体性

二、艺术家的情感性

1、艺术家的构成要素

(一)、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二)、必须具备艺术技能。

(三)、必须具备富有创造性的生命。

三、艺术家的创造性

1、艺术家为什么必须具备富有创造性的生命?

(1)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更新性要求艺术家不断创造。(2)艺术欣赏心理,要求艺术家不断创造。(3)重复意味着艺术生命的完结。

2、艺术创造的含义。

3、艺术家怎样才能有所创造?(1)要有创造的意识。(2)要有深厚的修养。

四、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第二节 艺术家与艺术创新

一、创新是艺术家的使命

二、艺术家的个性在创作中起主导作用

三、艺术创作需要创新和继承

第三节 艺术家的作用、价值和地位

一、艺术家的作用

(一)、表达和记录人类情感。

(二)、调剂人类精神。

(三)、创造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教育。

二、艺术家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二)、本体价值。

三、艺术家的地位

艺术家地位的高低,是由主观与客观上的因素直接决定的。

(一)、从客观看,首先,一定社会给予艺术学科存在的地位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艺术家地位的高低。其次,社会对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结构中担任的身份和扮演的角色的认定态度与评价的高低程度,也直接决定和影响艺术家地位的高低。

再次,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高低,也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艺术家地位的高低。

(二)、从主观讲,首先,艺术家个体的艺术创造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影响艺术家地位的高低。

其次,艺术家个体的生活水平和修养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和决定艺术家的地位高低。

第五章 艺术创作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艺术创作和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艺术创作的过程做出理论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艺术创作理论及类型。而且,希望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能促使学生进行自觉的理论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艺术的创作过程。本章难点

再现论及再现性艺术;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自然论和中国的艺术精神。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创作理论及创作类型

一、再现论及再现性艺术

一般将那种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模仿,通过外部客观世界表达内部主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再现论、模仿论和再现性艺术、模仿性艺术。

二、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

一般将那种侧重于对内部主观世界的表现,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

三、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

不模仿自然,而是通过形、色、线的选择,加以排列组合以表达人类纯粹精神和 感情,这样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被成为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

四、自然论和中国的艺术精神

(一)、天人统一观。

(二)、心物统一观。

(三)、神形统一观。

(四)、文质统一观。第二节 艺术的创作过程

一、艺术灵感与艺术感受体悟。

二、艺术构思。

三、艺术传达。

四、艺术作品的诞生。

第六章 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欣赏的涵义和特点,理解艺术欣赏的条件、艺术欣赏的心理层次和艺术欣赏的方法及艺术欣赏的复杂性等问题,并对艺术欣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把握。本章重点

艺术欣赏的涵义和特点;艺术欣赏的条件;艺术欣赏的方法及艺术欣赏的复杂性。本章难点

艺术欣赏的心理层次。讲授内容

第一节 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一、艺术欣赏的含义

艺术欣赏就是欣赏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反审美的创造活动。

二、艺术欣赏的特点

(一)、艺术欣赏具有较强的审美或反审美的情感认识特征。

(二)艺术欣赏创造性。

(三)、艺术欣赏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第二节 艺术欣赏与审美经验 艺术欣赏的客观条件

所谓艺术欣赏的客观条件,就是指可供欣赏者进行审美或反审美感知的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的主观条件

(一)、必须具备健全的社会化了的欣赏感官机能。

(二)、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三)、欣赏者必须具有全面的艺术体悟力和较强的欣赏判断力。

(四)、艺术欣赏者应具有健康的思想意识和艺术趣味。第三节 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一、物质媒介层:感觉与直觉。

二、形式化、图式化层面:知觉、想象、联想等。

三、意义判断层面:理解。

四、形而上意蕴曾:共鸣、顿悟等。第四节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一、艺术欣赏的方法

(一)、休闲式的欣赏方法。

(二)、官能性的欣赏方法。

(三)、情感性的欣赏方法。

(四)、理智性的欣赏方法。

(五)、综合性的欣赏方法。

二、艺术欣赏的复杂性的原因

(一)、作者创作本意的模糊性,是导致艺术欣赏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二)、欣赏者欣赏领悟诠释的个体差异性,是导致艺术欣赏复杂性的重要原因。

(三)、艺术批评家评论诠释的自由超然性,也是导致艺术欣赏行为复杂性的客观外在的原因。

(四)、欣赏方法的多样性,也是导致艺术欣赏行为复杂性的重要原因。

第三篇: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一、教学目的

“艺术概论”是介绍艺术文化的本质、价值、范畴、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基础性知识和原理性的必修理论形态课程。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二、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养,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三、教学内容

本大纲以讲授内容划分章节,共有九章。第一章 总 论(2学时)

第二章 艺术本质论(2学时)第三章 艺术范畴论(4学时)第四章 艺术作品论(2学时)第五章 艺术鉴赏论(4学时)第六章 艺术批评论(2学时)第七章 艺术创作论(2学时)第八章 艺术民族论(2学时)第九章 艺术家论(2学时)

第一章 总 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对“艺术文化”的认识状况。

①艺术与文艺 ②艺术与文学 ③艺术与艺术学(2)艺术理论形态课程的“艺术概论”(3)学习“艺术概论”的任务目标

2、教学重难点:

基本框架;基本脉络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概论”的陈述背景。

(2)分析“艺术概论”及其研究对象与方法。

(3)探讨“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并充分理解“润泽艺术教育”的意义所在。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基本框架

由“艺术总论”、“艺术种类”和“艺术系统”三部分(三编)组成。

“艺术总论”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和“文

·1· 化系统中的艺术”四章。

“艺术种类”包括:“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五章。

“艺术系统”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等章。

(二)基本脉络

第一层:“艺术总论” → “艺术种类” →“艺术系统”。

第二层:“艺术总论”:“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三层:“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客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 →“模仿说”(或“再现说”)。

第二章 艺术本质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什么叫艺术(2)艺术的价值(3)艺术的形态

(4)艺术形态的多元化(5)艺术形态的成因

2、教学重难点:

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3、教学要求

(1)了解艺术的内涵和本质特征。(2)了解艺术的价值及其形态。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的起源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表现”、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劳动”。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二)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第三章 艺术范畴论(4学时)

1、教学内容

(1)认识艺术范畴的价值(2)艺术范畴的内涵

2、教学重难点: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分类法、实用艺术、造型艺术

3、教学要求

·2·(1)认知艺术范畴及其确立的价值。(2)分析艺术范畴及其内涵。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1.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2.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3.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4.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影响艺术、艺术影响道德。5.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6.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7.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二)艺术分类

艺术分类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第一种: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第二种: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

第三种: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第四种: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第五种:在欧美等国家新兴的分类法,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在发达国家近年来广受欢迎的音乐剧等。

(三)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四)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造型艺术分为: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艺术。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

第四章 艺术作品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什么是艺术作品(2)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3)艺术流派

2、教学重难点:

艺术作品的层次、典型和意境

3、教学要求

·3·(1)认知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2)分析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

(二)典型和意境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艺术鉴赏论(4学时)

1、教学内容:

(1)鉴赏艺术是一种爱

①鉴赏艺术是一种爱 ②鉴赏艺术 ③ 鉴赏艺术的特征(2)艺术鉴赏的形态(3)鉴赏艺术的方法(4)艺术鉴赏的环节

2、教学重难点:

艺术鉴赏的含义;艺术鉴赏的意义;艺术鉴赏的内容;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过程

3、教学要求

(1)认知艺术鉴赏的内涵和价值。

(2)分析艺术鉴赏的条件、方法和过程。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二)艺术鉴赏的意义

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在艺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观众和听众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

(三)艺术鉴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艺术鉴赏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四)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表现在: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五)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注意、感知、联想、情感、理解。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4·

第六章 艺术批评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艺术批评陈述(2)艺术批评主体(3)艺术批评学

2、教学重难点:

全面认识艺术批评

3、教学要求

(1)全面认识艺术批评。(2)分析艺术批评者的素养。

(3)学习艺术批评的实践及其作用。

4、本章重难点分析: 认识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作用:

1、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3、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

1、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2、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

艺术批评的特征:科学性、艺术性。

艺术批评的标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第七章 艺术创作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论艺术的创作(2)论艺术研究(3)论艺术教育

2、教学重难点: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过程、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创作。(2)分析艺术研究。

(3)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的社会功能: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教育: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5·

(二)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

(三)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第一,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第二,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第三,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四)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流派有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形成的艺术流派。另一种是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形成的艺术流派。再一种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五)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第八章 艺术民族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艺术的民族论(2)中国气派的艺术(3)民间艺术

2、教学重难点: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的族群性和中国气派的艺术,帮助理解艺术文化生态。(2)认知民间艺术的价值。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基础与经济生活。

(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道、气、心、舞、悟、和。

第九章 艺术家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艺术创造主体

·6·(2)艺术家存在的责任与价值(3)艺术创造主体

2、教学重难点:

艺术家;艺术家与社会生活;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创造者的内涵和特征。(2)认知艺术家的构成要素。

(3)分析艺术家角色的责任与价值。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家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二)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包括学习和借鉴同时代本国和外国艺术家的经验,还包括学习和借鉴其它姊妹艺术的经验,更包括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7·

第四篇:《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绪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顶礼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哲学是抽象的,艺术的形象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形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A、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B、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等。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在审美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各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情况,理解并掌握艺术门类的最科学划分方法(a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杂技;b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园林、盆景、化妆、摄影、书法、篆刻、现代设计;c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散文、曲艺文学、戏曲文学、广播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d 综合艺术:曲艺、戏曲、电影、电视、网络艺术)充分理解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的分类方法、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即艺术的通感 第一节

艺术的分类

整个艺术系统,由众多不同的艺术门类组成。各门类有特殊规律。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原始状态的艺术只有两种类型:造型艺术与歌舞艺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以及艺术本身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艺术门类渐趋多样化。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

空间艺术,包括绘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

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1)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2)

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

(3)

视听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4)

想象艺术:文学等。

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

(1)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2)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

(3)

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4)

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第二节

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

(一)美术的主要特征

造型性

与造型性相一致的是视觉性 静止性

美术作品中可视的造型又是静止的

(二)美术的主要类型

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

绘画因为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可分为:油画、水墨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画、素描等。

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

雕塑题材,只适合于可以通过静态形体来表现的内容。形象具有单纯性,注重发挥材质的审美作用。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织工艺、印染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服装工艺和石雕、玉雕、骨雕等

也有专供观赏的工艺美术品,如玉雕、景泰蓝工艺、陶瓷雕塑、金银摆件和一些其他特种工艺。现代工业设计:对美化生活有突出贡献。是二十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艺术范畴。

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艺术特征主要把握两点:其一是抽象性,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等技巧的运用,创造特有的形式美。其二是形与意的结合,在抽象的形式之中,包涵着深厚的意识。

书法根据字体的不同,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篆书起源于古老的甲骨文,秦汉之际,演化为隶书。魏晋南北朝,盛行楷书,然后出现行书和草书。

二、音乐

(一)音乐的主要特征

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

1、音响的艺术:乐音使用的物质材料,是由物体震动所发出的音响,是音响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实体是乐曲。乐曲由旋律、节奏、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要素构成。

2、抒情的艺术:音乐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

(1)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

(2)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3)音乐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二)音乐的类型

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分为器乐和声乐两大类。器乐中又分为管弦乐、铜管乐和打击乐。

按体裁不同,分为独奏、齐奏、重奏、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和独唱、重唱、合唱、歌剧等。

(1)独奏:是由一个RY奏的器乐作品

(2)交响曲:是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的大型乐曲

(3)协奏曲:是一件或几件乐器的独奏与管弦乐队的演奏相互配合的大型乐曲,一般以独奏乐器而定名。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4)鸣奏曲:是由三个或四个乐章构成的大型乐曲,可以由钢琴独奏,也可以由一件其他乐器与钢琴合奏。(5)重唱:是每个声部由一RY唱的多声部声乐形式,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6)合唱:是一种大型声乐形式。

(7)歌剧:是以戏剧形式来展示的音乐艺术。

三、舞蹈

(一)舞蹈的主要特征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主要特征:动作性、抒情性、同音乐的密切联系。

(1)动作性:舞蹈是用手势说话的艺术。动作有一定标准:

第一 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第二 必须有内涵。舞蹈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动一静,都与所扮演的人物内心活动相对应。

第三 要讲究形式美。动作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节奏和韵律。

第四 要注重风格。如西班牙舞的风格特点是潇洒热烈。

(2)抒情性 舞蹈长于抒情。(3)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舞蹈与音乐共生共存,要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节奏、抒情性、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

(2)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乐音,舞蹈难以充分表达感情。

(3)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

(二)舞蹈的类型

两个方面来划分:(1)按体裁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

独舞:也称单人舞,即由一人表演的舞蹈。双人舞:有两人表演的舞蹈。有独立的作品,也有属于舞剧或其他大型舞蹈中的片断。群舞:人数不等的多人舞。

舞剧:有戏剧情节的最大型的舞蹈艺术样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按美学特征: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等。

芭蕾舞:原是西方最主要的舞蹈类型,近代以来传遍了世界。原文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指一种西方的古典舞蹈;另一个是指舞剧。

中国古典舞:是具有深厚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主要的舞蹈类型。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和“精、气、神”的张扬。

民间舞:泛指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样式。

现代舞: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部分。

四、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

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导演、剧本和舞台美术。

(一)戏剧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1)戏剧行动:行动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手段。必须符合戏剧艺术特定的要求。

(2)戏剧冲突:戏剧情节内容的特点是冲突。戏剧包括一切具有戏剧特征的艺术种类和样式。除了话剧之外,还有戏曲、歌剧、舞剧、和音乐剧等等。戏剧表演的歌舞化,是戏曲艺术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戏曲除了具备戏剧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之外,还有形式手法的特殊性。

音乐剧:起源于欧洲的通俗歌舞剧,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美国纽约得到发展,逐渐成为富有商业性的大众化的艺术品种,并流传到世界各地。

(二)戏剧的类型

类型的划分,一般是从话剧着眼:

传统的观点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现代,(1)以题材为标准,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童话剧等等

(2)从演出形式来分,有剧场的戏剧、街头剧、广场剧等。

1、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思想内涵一般表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悲剧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1)

英雄悲剧。表现英雄人物,歌颂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

(2)

性格悲剧。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

(3)

命运悲剧。恶劣的命运所产生的悲剧。(4)

社会悲剧。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

2、喜剧:源于古希腊的狂欢歌舞和滑稽戏。喜剧必须具有可笑性。

喜剧的类型:讽刺喜剧:一般是对社会的腐朽势力进行揭露和讽刺。

幽默喜剧:如元代杂剧《李逵负荆》 欢乐喜剧:给人以轻松愉快和美好的感觉。

正喜剧:以喜剧的形式和手法,嘲笑和否定腐朽势力,赞美进步势力和高尚人格。

闹剧:特别追求喜剧效果,手法高度夸张,人物漫画化,情节可以离奇怪诞,使人不断开怀大笑。

3、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灵活地运用了喜剧、悲剧的有利因素,加强了表现生活的能力,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

五、摄影 摄影的产生有赖于近代科学技术,1839年发明摄影术之后,摄影艺术成为最大众化的艺术门类之一。

(一)摄影的主要特征:造型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等等。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的有:(1)纪实性

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性。(2)光与影的艺术

光线和影调(包括彩色摄影的色调)是摄影的独特造型手段,摄影被看作是光与影的艺术。

(二)摄影艺术的类型

按题材来划分:新闻摄影、生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舞台摄影、花卉摄影、静物摄影和广告摄影等等

按体裁来划分:独幅照片、成组照片、连续照片和剪辑照片等。

六、电影与电视

电影是在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电视在二次大战后才进入实际应用。

(一)电影与电视的主要特征:

(1)

运动的画面语言。电影与电视主要依靠画面来表现,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第一要素。(2)

声画结合

(3)

时空转换的自由性(4)

追求逼真

电影与电视基本特征一致,观赏条件不同,艺术上有一些差异,电影的篇幅有较严格的限制,结构紧凑、描述简练,画面大,有利于呈现场面、渲染气氛。

(二)电影与电视的类型:

电影的主要类型:故事片、美术片、科学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四大片种。

电视的主要类型:包括电影的类型,比电影更广。有电视剧、音乐电视、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文献片等等。

电视剧的类型: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短剧和小品等。

电视文献片:有如电视艺术中的报告文学。内容涉及历史、人文、风光、政治、经济等。

七、文学

以语言作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也称为语言艺术。在艺术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与其他艺术门类有广泛联系。

(一)文学的主要特征

(1)

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2)

艺术表现的广泛性。文学使用的语言手段拥有无比广泛的表现能力,有极大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二)文学的类型

三种方式:“二分法”:韵文和散文

“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诗歌

最早的文学样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中分化出来。具有节奏性和韵律性,注重抒情,高度凝练。有抒情诗、叙事诗。根据语言格式不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根据内容分为史诗、颂诗、爱情诗、讽刺诗、风景诗等等。

散文

应用广泛,形式多样,手法灵活,题材不受限制,“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自由灵活,主题立意集中,不尚虚构。

小说

塑造形象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和设计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同时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手法。类型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戏剧文学

也称剧本,供戏剧演出用的文本。特点:利用人物对话刻划人物性格、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符合戏剧要求,有戏剧性;选材有限制、表现集中。

戏剧文学中包含了电影文学剧本和电视文学剧本。

八、建筑与园林

旨在改造和美化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一)建筑:在原始的巢居、穴居基础上发展起来,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满足人的居住需要。

1、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1)

空间与实体统一

在建筑中,空间与实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构成完整的建筑作品。如故宫的壮丽辉煌、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奇巧等。(2)

艺术与技术结合建筑的艺术创作,必须凭借技术的支撑。意大利现代建筑家奈尔维说:“建筑是,而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3)

风格性与象征性

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具有民族和地域的特征。如欧洲的教堂、中国的陵园。表现特定的精神内涵。如纪念碑、殿堂、陵墓等。

2、建筑的类型

以功能为标准来划分: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宾馆建筑、文教卫生建筑、交通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等等。

(二)园林

1、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的和自在的景观的艺术再现。

同时具有三个要素:(1)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园活动(2)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3)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

2、园林的类型:园林一般指各种游憩境域。有庭院、宅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

园、城市绿化地带和自然风景区等。

从世界范围看,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

(1)欧洲园林

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呈规整性的几何图案,花坛、道路、水池、草坪、和修剪过的矮树等互相配合,平坦宽阔、一览无余。其中有精美的雕像,华丽、高雅。如凡尔赛宫园林。

(2)阿拉伯园林

发端于古巴巴比伦和波斯。因干旱缺水,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园林以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花圃下沉,低于地面,以利保持水分。建筑物位于园地一端。该格局成为一种传统,遍及中东、北非、西班牙和印度等地。

(3)东方园林

发端于中国,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建设始于殷周时代。秦汉时的帝皇宫苑以具很大规模。以湖水为中心,堆山建岛,修筑宫室。这“一池三山”的格局,形成中国园林的传统。中国园林分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两大派。北方园林如颐和园,规模宏大、豪华富丽,南方园林如苏州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3、园林与建筑的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园林中不能没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条件,就会带上园林。从中国园林看,用于园林的建筑,一般是亭、台、桥、廊和水榭、塔、楼、堂、馆等。

九、其它艺术门类

(一)曲艺:中国传统说唱表演艺术的总称。1982年统计,现代国内流传的曲艺品种有341种。其中汉族的曲种可归为四大类:评话、鼓曲、快板和相声。还有东北、内蒙古的二人转、四川清音、河南坠子、安徽凤阳花鼓、维吾尔族说唱、蒙古族的好来宝等等。

(二)木偶;由人操作人工制作的拟人形象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造型手段和操作技法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第三节

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艺术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不知是相互区别、相互独立,而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通融的。如电影艺术,综合了摄影、文学、戏剧表演和美术、音乐等多种因素。不同的艺术门类能够相互联系并结合在一起,是因为:

1、有共同的本质,即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

2、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如雕塑和建筑都是在空间展示的,同属于空间艺术。

3、有些艺术门类表现方式或功能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如舞蹈和音乐。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和通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吸收与借鉴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

(二)配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是并不改变各自的性质。

(三)结合

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

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经历着分化与综合的过程。诗歌和音乐从原始歌舞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可能是第一次分化。文学在诗歌之后,又出现了散文,继而出现了小说、戏剧文学等。音乐逐渐形成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其中器乐又发展为各自演奏形式,直到规模较大的交响乐;声乐也形成了许多样式,与戏剧结合,产生了歌剧。舞蹈也在发展中形成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等等。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及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理解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实践,洞悉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掌握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特别是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劳动实践论。正确理解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一)游戏说 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为什么会游戏呢?精力过剩。游戏就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当人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自由的游戏,正是这种无功利的、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喜悦的无规则的跳跃逐渐成为舞蹈,发之于情的声音逐渐成为歌曲。

斯宾塞近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他认为,游戏与审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两者都不能直接有助于维持生命,都于功利无关。游戏虽然没有实际的功利价值,游戏对个人和整个民族都具有生物学上的价值。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对游戏说做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劳动先于游戏,先于艺术。先有劳动,然后才有游戏,才有艺术。

(二)巫术说

艺术起源于巫术,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他说:“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中则把这种关系归纳为俩类:“基于相似律的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基于接触律或触染律的法术叫做'接触巫术'。”原始人想使某人死掉,便收集他身上的指甲、头发、眉毛、唾液,用蜂蜡粘成人像,连续七夜在灯焰上烤化。通过接触仇人的指甲等物可称之为“接触巫术”,模仿人像可称为“模拟巫术”。

(三)劳动说

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都强调音乐、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因而劳动是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

普列汉诺夫赞成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他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唱歌。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节奏。歌的节奏恰恰再现着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又说:“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为什么在他的生产性运动中恰好遵照着这种而非另一种节奏呢?这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动的节奏。” 二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首先,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其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与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

再次,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当劳动促进了人手、人脑、语言、意识产生之后,经过了几千万年的量的积累,终于产生了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飞跃:第一把石刀产生了,人成为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工具的产生是猿转变为人的标志。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又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在工具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的劳动是“萌芽状态的劳动”。随着工具的产生,转变为“真正的劳动” 人的产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只有人的灵巧的双手才产生了绘画和雕塑,人的歌喉产生动听的歌曲,人的肢体产生优美的舞姿。

(二)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

第一种结果是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导致了图腾和巫术的产生。

第二种结果: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导致人的征服欲、创造欲的发生。

(三)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审美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当人类制成摆脱动物界的第一把石刀时,是否成为第一个审美对象呢?不。那第一把石刀仅仅是为了实用,而不是为了审美。实用的观点先于审美的观点。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仅仅具有审美性。

美感发生过程中最大的一次历史飞跃就是人们终于摆脱了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仅仅把对象的形式视为审美对象。

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所以,人是艺术发生的前提,审美性、情感性是艺术发生的必要条件,当前提和条件具备之后,艺术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

(四)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成为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建筑艺术

黑格尔说,艺术史的起点是建筑。

从建筑到建筑艺术的飞跃是美与情感在建筑物上的凝固。

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大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会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喜悦。于是,在实用的基础上美化它,使建筑迈入了艺术的殿堂。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种类就是这样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造型艺术

原始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题材是动物而不是植物,由原始的狩猎生活所决定。

第二,高度的写实性。决定于原始的狩猎生活。有对客观对象的敏锐的、正确的观察能力;有应用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创作能力。装潢艺术

原始装潢艺术根源于原始生产实践活动。第一类是对人类或动物形态的模拟。

第二类是几何形图形。

第三类是刻在武器上的图形。那是部落的标志,源于狩猎生活。舞蹈

原始舞蹈是原始的审美情感直率、有力的表现。分为模仿式与操练式两种。根源于生产劳动实践。音乐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音乐最突出的特征不是旋律,而是节奏。大多为舞蹈做伴奏,舞蹈有鲜明的节奏;最初的乐器是打击乐器,在石片上磨制一孔,悬挂敲击出简单的节奏。

因为节奏是原始音乐的突出特点,无法表达复杂的思想,因而,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形式就成为必然。诗歌

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同动作,提高效率,交流情感,鼓舞情绪,产生了最初的诗歌。

原始人劳动过程中的需要,是原始艺术产生的直接动因。

三 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一)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三百万年前,人类制造的第一把石刀就是第一件艺术品。

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第二阶段:即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叫“准艺术”、“史前艺术”。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

(二)“准艺术”的发生

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

(三)“准艺术”的繁荣

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过度性与发展性。大约在七千年――五千年之间,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生活方式由游牧渐趋稳定。需要储存和加工粮食的各种器皿,于是,一种新的器皿――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纹样装饰丰富多彩,约有四类:一类是植物纹样。二类是几何纹样。三类是动物纹样。四类是人面形纹饰。

(四)“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约四、五千年前,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石器工具衰落了,金属工具的使用,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1、阶级产生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使社会有了剩余产品。

2、掠夺战争产生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观念产生掠夺战争。

3、宗教发生了,原始社会的巫术观念是宗教的萌芽。

第二节

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对艺术发展模式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认为“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三,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艺术发展的动力论

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是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是随文艺复兴而产生的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的本性。

二、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第一,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第二,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第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二)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即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

(三)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混沌未分的混合体。在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上,都曾有一个宗教艺术的时代。在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到,在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中曾创造了佛教艺术的辉煌。在欧洲,整个中世纪,建筑、雕刻、绘画及书籍插图等构成了基督教艺术的精华。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的就是宗教。宗教对艺术起影响作用;

1、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否定。(1)

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2)

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

(3)宗教的对象是神;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4)宗教是麻醉人们的心灵的;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5)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2、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

(1)

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尽管上帝、圣母、天使的形象是虚幻的,但它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

(2)

艺术与宗教都蕴含了情感与幻象的成分。(3)

艺术与宗教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4)

艺术与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3、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

(1)

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

(2)

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欧洲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名垂史册。如:乔托的《玛丽亚诞生》、《逃亡埃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等等。(3)

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宗教对艺术来说,既有阻碍、否定的一面,又有促进、肯定的一面。

(四)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第一,认为道德与艺术是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

第二,道德与艺术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上述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它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

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会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

(五)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

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2)

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首先,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产生 其次,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 最后,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 三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第二 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第三 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第一 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第二 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 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三)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继承遗产的批判原则,反对“肯定一切”(表现为复古主义)与“否定一切”(表现为虚无主义)。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艺术继承的条件决定了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类型有两种:

1、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

2、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

(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1、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

2、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3、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4、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1、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

2、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3、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1、革新是继承的目的

2、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第三节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一)艺术的民族性

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

(二)艺术民族性的根源

(三)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多民族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必然造成民族精神的差别性,而民族精神的差别性必然造成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

(一)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

1、民族艺术思想内容上相互影响

2、民族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条件

1、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类似性

2、民族交往的可能性

(四)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一步,把外来艺术原封不动地“拿来” 第二步,鉴别外来艺术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第三步,把外来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艺术发展的一条规律

三、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

(二)世界艺术

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特征是:

1、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2、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

3、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三)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差别在于: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四)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

该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

2、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的开放性。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艺术并与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洋为中用,创造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艺术,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家的主体性,掌握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与东西方艺术的各种流派和思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创新思维)

第一节

创作主体――艺术家

一、艺术家与社会

(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名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

(二)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他对这个社会环境的特点、优点和缺陷等也会了解得比较清楚和透彻,会产生强烈的如何发扬其优点,吸取世界其他名族的长处和改变其不足与缺陷,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愿望。即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和审美素质而献身的伟大抱负。

二、艺术家的主体性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构思艺术意象和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等三个大的艺术创作阶段中,都充分表现出艺术家主体的决定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产品命运的主宰作用。

(二)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独创性。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由多方面因素决定:艺术家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艺术思想、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心理定势所包含的各个层次的文化知识、艺术专业知识、艺术创作经验和创作才能;艺术家所凭借的社会生活素材,所选用的艺术语言的组合,艺术主体,意象、艺术形象等等;艺术家主观意识上的独创性。

三、艺术家的修养

艺术的永久生命力在于不可替代的独创性。艺术创作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和智慧,按照“学问要博,生活要广,认识要深,感情要真,立意要新,想象要丰富锐敏,意象要饱含意蕴,形象要栩栩传神”的审美要求和标准进行创作。必须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提高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的基本观点的总和。

审美理想: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及其发展所持的基本观点。

2、深厚的文化素养 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大致分为三类:(1)一般文化,知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础知识。(2)姐妹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3)专业文化。

3、丰富的生活积累

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2)丰富的艺术想象力(3)独特的记忆力

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二)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第二节 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做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胎儿――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一、艺术创作过程

(一)生活体验

(二)艺术构思

1、艺术胚胎萌发和孕育阶段

2、完整的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

(三)意象物化

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

构思艺术意象和意象物化都要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包含:文学语言、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艺术想象的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以及各种艺术媒介。

艺术语言符号的运用有规律可循:

1、特定艺术语言和特定艺术类别互制律。

2、艺术语言和艺术思维的互彰律。

3、内部艺术语言和外部艺术语言转化律。

4、自觉运用艺术语言与非自觉运用艺术语言的同一律。

5、诸种艺术语言交递运用律。

二、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

(一)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

(二)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 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分为:

1、误差无意识

2、病患无意识

3、梦幻无意识

4、本能无意识

5、习惯无意识

6、集体无意识:

(1)人类生理进化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2)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三)艺术灵感:久思不解的关键问题突然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在无意中产生一种顿悟。

灵感可分为两种:

1、在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

2、在抽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 艺术灵感的产生条件:

1、业已形成并比较巩固的艺术心理定势。

2、在艺术家头脑中要储存着大量的文化知识信息、专业知识信息和社会生活表象等以供回顾和寻找。

3、大脑皮质中必须建立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只要一触机,便会立即爆发艺术灵感。

(四)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逻辑规律

1、形象思维的特征:(1)形象性

(2)想象性(3)情感性

(4)艺术个性(5)审美性

2、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1)形象思维的思维形式:a、基形意象

b、完形意象

c、群形意象

d、易形意象(2)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

I、和谐律 A、意象的整体画面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布局合理、结构完整。

B、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C、基形意象、完形意象、群形意象和易形意象之间的联接要高度和谐与统一。

II、融合律

A、艺术意象和中心思想的高度融合。B、形象和神融为一体。C、情和景水乳交融。

iii、理想律;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按照作者的审美理想进行思维活动。

(五)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

艺术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相转化的特点是严格地遵循着艺术美的规律来进行的。

1、按照艺术意象理想化的规律进行互相转化。

2、遵循着艺术意象中深层内涵的意蕴以外现的艺术形象的独特的神韵表现出来的原则进行转化。第三节 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

创作中的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一)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主要的和基本的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基本特征:(1)艺术描绘的客观性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3)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要求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地叙述和描绘,冷静、细腻地刻画人物和事件,构成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2、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

第五篇:艺术概论 教案

目 录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2 《中外舞蹈史》教学大纲..............................................4 《乐理视唱》教学大纲................................................9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学大纲.......................................12 《舞蹈作品赏析》教学大纲...........................................15 《芭蕾舞基训》教学大纲.............................................19 《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大纲.........................................24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28 《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31 《现代舞及编舞技法》教学大纲.......................................35 《中国古典舞素材》教学大纲.........................................39 《教学剧目》教学大纲...............................................42 《外国代表性舞蹈》教学大纲.........................................45 《流行舞蹈》教学大纲...............................................47 《化妆》教学大纲...................................................52 《舞美与服饰》教学大纲.............................................54 《音乐曲式与欣赏》教学大纲.........................................56 《当代教育学》教学大纲.............................................59 《美术精品赏析》教学大纲...........................................61 《舞蹈心理学》教学大纲.............................................68 《舞蹈教学法1》教学大纲...........................................71 《舞蹈教学法2》教学大纲...........................................77 《舞台表演实践》教学大纲...........................................79 《人体结构与体能训练》教学大纲.....................................85 《艺术实践1/2/3/4》教学大纲.......................................87 《毕业论文》教学大纲...............................................89 《创新教育》教学大纲...............................................95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Brief introduction of arts 总学时:28学时 讲授学时:28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文艺编导、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艺术概论》就是艺术理论。它简明概括地讲述艺术的基础理论,概述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的基本规律,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研究艺术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课程共分六个部分:①艺术的本质特征;②艺术的门类划分;③艺术的发生与发展;④艺术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⑤艺术作品;⑥艺术的接受与艺术的功能。

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明确学习艺术概论的意义,正确理解艺术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的现象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艺术课程打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4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以及艺术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特征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概论的主要框架结构,掌握艺术的本质特征,了解以往研究中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理论,理解艺术与政治、宗教、经济、道德、哲学之间的关系。掌握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二章:艺术发展论(4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起源的几种理论、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实践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起源的学说:摹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掌握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了解艺术发展规律(他律性和自律性),理解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互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三章:艺术门类论(6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的门类划分、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各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艺术门类的划分标准,掌握五大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理解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四章:艺术创作论(5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家的涵义、艺术家的修养、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

创作过程及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艺术创作方法、流派、与艺术思潮。

教学要求:了解在艺术创作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创作的主要创作方法,对各种创作主张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特别是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的正确认识。了解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的基础知识。理解艺术家的概念,了解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修养与能力,了解什么是艺术创作。掌握艺术创作中的三个阶段: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了解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因素。重点掌握形象思维定义、特点以及与抽象思维的异同,明白它们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相互作用。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五章:艺术作品论(5学时)教学内容: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和意境。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作品的定义,了解艺术作品的构成情况。了解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有:内容、形式、主题、题材、结构、手法等等。特别使学生掌握艺术作品里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再现与表现的关系。掌握艺术作品层次的具体内容、艺术意蕴及其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第六章:艺术接受论(4学时)

教学内容: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艺术的审美功能。

教学要求:掌握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之间的区别,了解艺术传播的基本方式,主要因素等等。掌握艺术批评的基础知识,能够简单的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与批评。了解艺术欣赏的一般性过程:准备阶段、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了解艺术传播的五大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接受者、传播效果。通过学习,掌握艺术批评的定义和主要特点,重点掌握艺术批评的作用在于正确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使学生能够简单的进行艺术批评和艺术欣赏。

授课方式:讲授与艺术作品赏析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学期中间根据所学内容组织两次关于艺术的课堂讨论。2.提交一篇艺术作品评论。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30%。出勤:满勤为30分。旷课五次(含五次)以上取消考试资格,五次以下1次扣1分;艺术评论:70分;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2.期末考核:70%。撰写一篇论文。论文内容为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_.2.主要参考书: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_.(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_.撰写人:苗苗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苗苗

《中外舞蹈史》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Dance 总学时: 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分: 4 学分

先修课程:艺术概论、乐理视唱、舞蹈作品赏析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外舞蹈史》是舞蹈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由中国舞蹈史和外国舞蹈史两部分组成,该课程力图在历史的架构下介绍中国舞蹈在不同历史朝代和时期的发展简况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构成特点;而外国舞蹈史这一部分则以舞蹈的性质和地域的分布为构成特点,从自娱性的原始舞蹈、民间舞蹈等讲述到表演性的宗教舞蹈、古典舞蹈等等,重点以外国主流剧场艺术的芭蕾舞和现代舞发展史为对象,使学生利用较少的课时学习到丰富的舞蹈史学知识,为大学舞蹈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史论基础。该课程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在学生对舞蹈学识的积累和提高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的五、六学期开设此课程。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五学期:外国舞蹈史(28学时)第一章:绪论、自娱性舞蹈(2学时)

教学内容:舞蹈的起源与分类,原始舞蹈艺术特征,民间舞艺术特征,交谊舞艺术特征,舞蹈个案:毛利人歌舞,印度民间舞、犹太民间舞、夏威夷民间舞,曼波、摇滚舞、摇摆舞、吉特巴格、林蒂跳步。

教学要求:了解舞蹈的几种起源说和不同的分类法;理解原始舞、民间舞、交谊舞的不同艺术特征;理解并记忆几个舞蹈个案的发源、流传及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学等结合。第二章:表演性舞蹈的艺术特征、不同表演性舞种特征及舞蹈个案(2学时)教学内容:表演性舞蹈的艺术特征,表演性民间舞、国标舞、古典舞的艺术特征,不同舞种的舞蹈个案

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不同表演性舞蹈:民间舞、国标舞、古典舞的艺术特征;了解不同表演性舞种中的舞蹈个案:印度教舞蹈、犹太教与基督教舞蹈,印尼民间舞、西班牙民间舞,狐步舞、快步舞、恰恰、斗牛舞、牛仔舞,印度古典舞、印尼古典舞。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三章:芭蕾概说、早期芭蕾及浪漫芭蕾(2学时)

教学内容:芭蕾概说:喜剧芭蕾、芭蕾歌剧、心理芭蕾、摇滚芭蕾、动觉概念;早期芭蕾名家:拉芳丹、玛丽-卡玛戈、玛丽-萨莱、维斯特里父子,范尼-埃尔斯勒、卡洛塔-格里西、萨尔瓦多-维加诺、布农维尔父子;相关名词及作品介绍:白裙芭蕾、《帕基塔》、《海盗》。

教学要求:了解相关名词解释、不同时期代表人物。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四章:古典芭蕾、现代芭蕾(早期阶段)(2学时)教学内容:彼季帕和柴科夫斯基对古典芭蕾的贡献,古典芭蕾相关名词解释:大双人舞、性格舞,介绍名作《舞姬》、《睡美人》;现代芭蕾名词解释:抽象芭蕾、戏剧芭蕾,人物介绍:莱奥尼德-马辛、尼金斯卡、玛丽-兰伯特、恩里科-切凯蒂、瓦岗诺娃

教学要求:了解古典芭蕾相关名词,不同时期代表人物及作品。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五章:现代芭蕾中期及晚期阶段代表人物和作品(2学时)

教学内容:巴兰钦与斯特拉文斯基对现代芭蕾发展的贡献,人物介绍:谢尔盖-李法、安东尼-图德、阿利西亚-阿隆索、亚历山大-普希金、娜塔莉娅-马卡洛娃、鲁道夫-努里耶夫,作品介绍:《泪泉》、《婚礼》、《丁香花园》、《卡门》等。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阶段代表人物及著名作品。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六章:当代芭蕾的发展及著名人物和作品(2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芭蕾的发展,代表人物介绍:克里斯多夫-布鲁斯、鲍里斯-艾夫曼、纳乔-杜阿托、詹姆斯-库德尔卡、阿娜妮娅什维丽、亚历山德拉-费丽、达尔西-巴索尔,名作介绍:《归去来兮》、《天鹅之歌》、《红色吉赛尔》、《缓流》、《残酷的世界》。

教学要求:了解当代芭蕾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七章:现代舞概说、美国流派现代舞从自由舞、早期现代舞到古典现代舞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舞基本特征,美国流派自由舞阶段的发展,早期现代舞的发展情况,古典现代舞的发展及这一时期众多的代表人物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舞基本特征、对自由舞阶段的先驱人物有所了解,重点了解掌握古典现代舞阶段众多代表人物及其体系和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第八章: 美国后现代舞阶段的发展(2学时)教学内容:后现代舞阶段出现的各种编舞技术,著名舞蹈家及其留下的作品。教学要求:了解即兴编舞法、环境编舞法、放松技术、接触即兴法,了解崔士-布朗、芒克、劳拉-迪恩、洪信子等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第九章: 美国后后现代舞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这一阶段出现的著名团体和舞蹈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教学要求:了解后后现代舞的由来,了解几个著名团体,了解著名舞蹈家和其代表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第十章:德国现代舞流派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表现派舞蹈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著名作品;舞蹈剧场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和著名作品。

教学要求:了解拉班的人体动律学和舞谱、玛丽-魏格曼及无音乐舞蹈,了解这一流派的著名舞蹈家及其作品;了解皮娜-鲍希与舞蹈剧场,了解这一流派的著名舞蹈家及其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十一章:德国流派现代舞在欧美、亚太地区的影响及现代舞派生出来的新舞种(2学时)

教学内容:德国现代舞在欧美的传播、在亚太的影响,这些地区出现的著名舞蹈家及其作品,身体剧场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

教学要求:了解在欧美的传播及著名舞蹈家和其代表作,了解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及舞蹈家和其作品,了解现代舞在欧、美、亚、澳派生的新舞种,身体剧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

第十二章:当代舞的发展、舞踏在日本的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什么是当代舞、著名舞蹈家及其作品,什么是舞踏、它在日本的发展及代表人物和作品。

教学要求:了解当代舞及其名家名作,了解舞踏的形成和名家名作。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自习等结合。第十三章:新媒体舞蹈(2学时)

教学内容:新媒体舞蹈的诞生于发展,电视舞蹈、录像舞蹈、舞蹈录像,计算机编舞法,名家名作介绍。

教学要求:了解新媒体舞蹈及几种方式,了解几部著名代表作品。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小结与复习等结合。

第十四章:大趋势:新世纪国际舞坛回顾与展望(2学时)教学内容:新世纪以来国际舞坛呈现出来的日益多元化的十大新趋势及其原因。

教学要求:了解十大趋势:年轻化、放松化、轻松化、科学化、知识化、现代(舞)化、环境化、多元化、小型化、全球化。

授课方式:讲授、课后思考题及小结与复习等结合。第六学期:中国舞蹈史(32学时)

第一章:祈神求天 记事象功(4学时)

教学内容:人类生存与舞蹈雏形、声色追求与舞蹈进化、“制礼作乐”与“礼崩乐坏”。

教学要求:从考古学角度和古文献记载了解夏代舞蹈;从商代祭祀舞、巫师与巫舞看商代舞蹈发展,了解商末上层社会舞蹈风貌及特殊的乐舞阶层—万人;了解周代初年的“制礼作乐”和各种舞蹈,“礼崩乐坏”后的周代舞蹈;了解诸子百家中的主要乐舞思想。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二章:兼容并取 艺高技强(4学时)教学内容:“秦王扫六合”掀起汉舞泱泱大国气象;分裂与割据,推进舞蹈交融;辉煌唐朝,摘取古代舞蹈顶冠。

教学要求:了解春秋战国以来多姿多彩的乐舞文化,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乐府、百戏、《乐府诗集》、乐舞交流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唐代舞蹈发展与交流的盛况;了解掌握自汉代至唐代以来著舞人及各个时期的著名乐舞。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三章:盛极而衰 异军突起(4学时)

教学内容:唐代后期舞蹈的衰落,宋代民间舞蹈的蓬勃发展;异族政权对汉乐舞文化的接收、辽金西夏乐舞的发展;元朝乐舞的分化、戏曲的发展;明清时

期独立表演性舞蹈的销声匿迹、吸收在戏曲中的舞蹈。

教学要求:了解唐代后宫廷乐舞走向衰落、民间舞蹈在宋代的发展情况;了解宋代同一时期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及其受汉族乐舞的影响;了解元代戏曲的发展及其后的明清时期舞蹈最后融入戏曲的过程。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四章:世纪之交 舞蹈启蒙(4学时)

教学内容:近代中国舞蹈发展状况:裕容龄首开向西方学舞之先河;西方舞蹈向封闭的中国阔步走来;黎锦晖与舞蹈美育和舞蹈普及:20世纪早期歌舞团的粉墨亮相

教学要求:了解世纪之交西方舞蹈传入中国的几种渠道;了解早期中国舞蹈教育与黎锦晖之间的关系;了解20世纪早期歌舞团体的情况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五章:舞蹈革命 革命舞蹈(4学时)教学内容:为新中国新舞蹈开路奠基的舞蹈先驱吴晓邦;中国舞坛一朵清荷戴爱莲;舞蹈伴随着中国人民革命的脚步;舞入新中国。

教学要求:了解吴晓邦如何点燃新舞蹈艺术火种、戴爱莲如何高举民族舞蹈的大旗;了解延安的新秧歌运动和抗日烽火中的舞蹈。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六章:新生国度 青春舞蹈(4学时)教学内容:红绸舞里丰收歌,俄国专家撒下的舞剧种子,芭蕾舞剧的中国化、民族化道路,民族民间舞的新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舞蹈队伍的大发展和建国初期的舞蹈创作;北京舞蹈学校的建立和两届舞蹈编导训练班的硕果;中国舞蹈开始走向世界—几届“世界青年联欢会”的中国舞蹈获奖;极左思潮影响下的芭蕾一枝独秀状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的舞蹈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七章:中国舞剧 繁荣初呈(4学时)教学内容:舞剧在新中国诞生前的出现;新中国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舞剧作品;中西结合的舞剧发展道路;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地的芭蕾舞剧的演出情况;了解《鱼美人》、《宝莲灯》、《小刀会》等作品的诞生以及两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作品《红色年娘子军》、《白毛女》的诞生和舞剧民族化的探索。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第八章:舞蹈交响 世纪展望(4学时)教学内容:多元发展的中国古典舞(剧),从“希望”中崛起的中国现代舞,21世纪中国舞蹈的多元化发展和开放的国际交流。

教学要求:从1979年的《丝路花雨》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舞蹈、舞剧的快速发展,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的意义;了解中国舞蹈多元发展;看中国舞蹈与世界舞蹈的对话,了解中国舞蹈走出国门的参赛与交流情况。

授课方式:讲授、思考题及课后作业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为外国舞蹈史和中国舞史两部分,因先开课程《舞蹈作品赏析》中已牵涉到芭蕾简史和现代舞发展史的许多内容,可在课时相对少的第五学期进行外国舞蹈史部分,而在课时较多的第六学期进行中国舞蹈史部分。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以平时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及思考题等作为平时成绩记入占20%,出勤率及作业上缴率占10%。

2.期末考核:每学期末以笔试答卷的形式考试,第五学期为闭卷考试,第六学期以开卷加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2_.(2)王宁宁,江东,杜晓青.《中国舞蹈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_. 2.主要参考书:(1)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2_.(2)隆荫培、徐尔冲、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_.

(3)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_.(4)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2_.(5)茅慧.《夏商周舞蹈》.大连:大连出版社,202_.(6)彭松.《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7)王克芬.《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8)董锡玖.《中国舞蹈史》宋辽金夏元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9)王克芬.《中国舞蹈史》明清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0)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撰写人:徐荣

审核人:张红兵

课程负责人:徐荣

《乐理视唱》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Music Theory and Solfeggio 总学时: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分:4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文艺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乐理视唱是以记谱法、节拍、节奏、音程、和弦等音乐艺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为研究对象,使学生了解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通过对各种节拍、节奏以及各种调性的视唱,使学生在学和唱的过程中能够掌握音乐语言的诸要素,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表现、理解与审美能力,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 第一章 :记谱法(4学时)教学内容:

(一)音

(二)音高

教学要求:

理解 1.乐音与噪音; 2.乐音的特性;

3.乐音体系; 4.音名与唱名;

5.音符与五线谱; 6.音符时值的基本划分; 7.休止符; 8.附点。

掌握 9.音的分组; 10.全音与半音类型;

11.变音记号; 12.音符时值的基本划分。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分析、作业。第二章:节奏与节拍(4学时)教学内容:

(一)节奏;

(二)节拍 教学要求:

理解 1.节奏与节拍的基本概念;

2.拍子与拍号; 3.节拍图式与指挥;

掌握 4.节拍类型,5.节奏型;

了解 6.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板和眼。讲授方式:讲授、讨论、分析。第三章:音程(8学时)教学内容:

(一)音程的识别;(二)音程的构成

教学要求:

理解 1.音程、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掌握 2.音程的级数与音数;

3.自然音程;

4.变化音程; 5.音程的扩大与缩小; 6.音程的转位;

7.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

讲授方式:讲授、讨论、分析、作业。第四章:和 弦(8学时)教学内容:

(一)和弦的构成;(二)和弦的识别 教学要求:

掌握 1.和弦、和弦的名称;

2.三和弦的种类;

3.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 4.七和弦的种类;

5.七和弦的原位与转位;

6.构成和弦的方法。

讲授方式:讲授、讨论、分析、作业。第五章:自然大小调式(4学时)教学内容:

(一)自然大小调式音阶的构成;(二)自然大小调式的调号 教学要求:

了解 1.调式定义。

掌握 2.自然大调及调;

3.自然小调及调号;

4.关系大小调及其调号。

讲授方式:讲授、讨论、分析、作业。第二学期

第六章:听力视唱训练

(一)(16学时)教学内容:

(一)单音模唱

(二)音程性质听辨

(三)旋律及节奏的听辨 教学要求: 掌握

1.模唱单音;

2.构唱、听辨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

四、纯五度、增四度、大小六度、大小七度音程;

3.模唱简短的旋律片段;

4.模打基本节奏及较简单均分节奏的记写。讲授方式:分析、听辨、作业。第七章:听力视唱训练

(二)(8学时)

教学内容:

(一)音程综合听辨

(二)大小三和弦的构唱与听辨

(三)无升降号单声部旋律视唱

(四)均分节奏模打与记写 教学要求:

掌握 1.音程的综合构唱与听辨;

2.构唱、听辨大小三和弦;

3.C大调及a小调节拍、节奏较简单的单声部旋律视唱; 4.2/

4、3/

4、4/4拍均分节奏型模打与记写。讲授方式:分析、听辨、作业。第八章、听力视唱训练

(三)(8学时)教学内容:

(一)音程和弦的综合听辨

(二)简单二声部旋律视唱

(三)切分节奏模打与记写

教学要求:

掌握 1.音程、和弦的综合构唱与听辨;

2.C大调及a小调节拍、节奏较复杂的单声部旋律视唱; 3.C大调节拍、节奏较简单的二声部旋律视唱; 4.2/

4、3/

4、4/4拍切分节奏的模打与记写。讲授方式:分析、听辨、作业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本课程第一学期为乐理知识的讲授部分,第二学期为听力视唱训练部分,2.本课程需要配备五线谱黑板及钢琴。

四、考核方式

第一学期:闭卷考试(评分采用五级制A B C D F)1.平时成绩:40% 出勤: 20分平时作业成绩:20分 2.考试成绩:60% 第二学期:闭卷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

1.平时成绩:40% 出勤: 20分平时视唱成绩: 20分

2.期末考试:60% 期末视唱成绩: 30分 听力卷面成绩: 30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徐艳秋.《大学生音乐教程》.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2_.2.主要参考书:

(2)李重光.《基本乐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冯芸.《通用视唱教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撰写人:韩芳芳

审核人:史红彬

课程负责人:史红彬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National Folk Dancing 总学时: 28学时 讲授学时:28学时 学分: 2学分

先修课程: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作品赏析、乐理视唱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它不受语言文字限制,可以沟通感情、使舞者和观众心灵共振,具有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文字两种文化类型的特殊性。

本课程是以中国各民族中仍在流传的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表现文化的规律,研究它们各自的文化特点与形成的各种因素。以“五种文化类型”的划分即:以农耕文化型、草原文化性、海洋文化型、农牧文化型、绿洲文化型作为中国民间舞蹈的分类框架;以舞蹈的动态形象作为切入点,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民族血缘关系、语言系属以及民族审美心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作综合性的文化论述。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是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里我们要有继承与发展的责任感,以舞蹈基本理论为指导,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舞蹈的文化探索(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类型、舞蹈与其他艺术的异同; 第二节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的两种类型,理解舞蹈的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了解并掌握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探索的意义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舞蹈文化中明确自己文化之根的所在。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二章:民间舞蹈的概念与文化特征(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间舞蹈的概念 第二节 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民间舞蹈的特点和概念,结合实例分析民间舞蹈六种特性;明确和理解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分析五种文化特征的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第三章:中国民间舞蹈的概况与文化类型(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民间舞蹈的概况

第二节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类型及民俗文化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民族在各自历史文化、居住环境和社会结构条件下,形成多姿多彩的不同文化类型。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四章:中国原始舞蹈遗存(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原始舞蹈遗存及其特点

第二节 萨满舞、藏传佛教寺庙舞蹈及东巴舞的文化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原始舞蹈遗存及其特点和给我们的启示,掌握萨满教、藏传佛教寺庙舞蹈及东巴舞的文化特征。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五章:鼓舞文化(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鼓舞—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 第二节 鼓舞的种类与芦笙舞的不同色彩

教学要求:了解鼓舞的起源、理解它是农耕文化型舞蹈的开端,明确其文化特征与表演形式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六章:农耕文化与汉族民间舞蹈(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二节 汉族民间舞蹈文化特点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 灯节、灯舞与灯阵 第四节 高跷与秧歌

第五节 齐鲁文化与山东三大秧歌 第六节 从辽南高跷到东北秧歌

第七节 江南特色的花灯、花鼓与采茶 第八节 兼融南北风韵的安徽花鼓灯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耕文化型舞蹈的艺术特点,能够为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寻找理论依据。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七章: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民间舞(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朝鲜族民间舞蹈

第二节 傣族民间舞蹈及其他农耕民族的民间舞蹈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学习,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下两个不同民族的物的文化特征,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八章:草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民间舞蹈(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博大深邃的草原文化

第二节 蒙古族民间舞蹈和满族民间舞蹈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源流及舞蹈特点,明确、理解蒙古族道具舞蹈的发展和满族舞蹈的主要形式。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第九章:海洋文化与沿海民族民间舞蹈(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耕民族的人海和谐的心态

第二节 沿海民族的民间舞蹈及多元古拙的高山族舞蹈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中国漫长海岸线给各民族人们带来的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掌握中国海洋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第十章:农牧文化与高原民族的民间舞蹈(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牧交融的舞蹈文化特征

第二节 藏族民间舞蹈及其他高原民族的民间舞蹈

教学要求:了解高原舞蹈“一顺边”的美,了解藏族及其他高原民族的风格特点,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一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习(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第十一章:绿洲文化与西北民族的民间舞蹈(2学时)教学内容: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及丝绸古道与乐舞遗风

教学要求:了解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及风格特点,了解绿洲文化与西域古风的其它形式。

授课方式:讲授

第十二章: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与时代精神(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承与融会贯通

第二节 个性的艺术升华与时代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理解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的审美心理。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布置、完成课后思考题的方式,使学习在有限的课程学时内得到延伸,确保完成学习任务。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以课堂提问和平时思考题完成情况为平时成绩,以A、B、C、D、F五级分制记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核:以卷面笔答的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记入。占总成绩的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_.2.主要参考书:

.《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马薇 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2_年.撰写人:赵晓莹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舞蹈作品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Appreciation of Dancing Works1/2/3/4 总学时: 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学分: 4 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舞蹈作品赏析》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名家、名作为赏析对象,重点介绍、欣赏和分析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具有经典意义和历史遗产价值的芭蕾舞剧作品、现代舞蹈作品等,使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开阔专业视野、丰富专业修养、建构合理的专业知识层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力求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评论写作基本能力,提高查阅、搜集和检索专业资料的能力。通过学习、讨论及专业动笔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在舞蹈学习的领域内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

该课程分布在大学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一至四学期中,以单元授课的方式进行,以便于学生集中时间观摩、赏析作品和完成写作及查阅资料。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14学时

第一章:赏析早期芭蕾代表作《关不住的女儿》(2学时)教学内容:早期芭蕾发展情况,著名芭蕾改革家,《关不住的女儿》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这一时期重要代表人物及相关名词解释。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及课后思考题相结合

第二章:赏析浪漫芭蕾开端作品《仙女》(4学时)教学内容:浪漫芭蕾发展情况,《仙女》的创作背景及特点,它在浪漫芭蕾时期的地位,塔里奥尼父女介绍。

教学要求:重点理解《仙女》是浪漫芭蕾开篇作品,了解该作品创作特点及它对后世芭蕾的影响。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相结合。

第三章:欣赏浪漫芭蕾代表作品《吉赛尔》(4学时)教学内容:《吉赛尔》在浪漫芭蕾阶段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后世芭蕾的影响。教学要求:了解《吉赛尔》创作情况及其芭蕾代表人物。以课外欣赏方式了解其它浪漫芭蕾作品:《葛蓓莉娅》、《西尔维娅》、《海盗》、《拿波里》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课内外观摩后作业相结合。

第四章:赏析古典芭蕾《天鹅湖》以及当代芭蕾《天鹅湖》(男版)(4学时)教学内容:古典芭蕾发展情况,“古典芭蕾之父”彼蒂帕及其对这一时期的贡献,《天鹅湖》的两个不同创作背景及人物介绍;当代芭蕾《天鹅湖》的创作背景及编导介绍。

教学要求:比较100年间两版《天鹅湖》的不同之处,理解古典芭蕾和当代芭蕾之间的不同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作业相结合。第二学期:16学时

第一章:古典芭蕾时期的重要作品《睡美人》及《胡桃夹子》(4学时)教学内容:柴科夫斯基对古典芭蕾音乐创作的重要贡献,两部芭蕾舞剧的创作背景。

教学要求:了解两部古典芭蕾舞剧的创作特点;以课外欣赏方式了解其它古典芭蕾作品:《雷蒙达》、《唐-吉柯德》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作业相结合。

第二章:介绍现代芭蕾的发生与早期重要人物、欣赏现代芭蕾作品《火鸟》的两个不同版本(4学时)

教学内容:早期著名人物介绍:佳吉列夫、米歇尔-福金、斯特拉文斯基;现代芭蕾不同时期的具有情节性的俄罗斯版本与忽略情节的丹麦版本《火鸟》

教学要求:用比较的方法讨论、对比、理解现代芭蕾不同时期的两个版本的各自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后作业相结合。

第三章:现代芭蕾中、晚期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介绍(4学时)

教学内容:二十世纪著名三大芭蕾男、女明星;中期代表人物:巴兰钦、阿什顿、安东尼-图德;罗朗-佩蒂、贝雅、约翰-克兰科及其代表作等。

教学要求:以课内、外欣赏分析的方式了解巴兰钦《四种气质》、《巴兰钦的庆典》,阿什顿的《玲珑剔透》,图德的《丁香花园》以及克兰科的《奥涅金》、麦克米伦的《曼侬》、格里戈洛维奇的《斯巴达克》、《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后专业相结合。

第四章:当代芭蕾发展及其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4学时)

教学内容:当代芭蕾的发展特点,各阶段代表人物:伊日-基里安、威廉-福塞斯、马茨-埃克、鲍里斯-艾夫曼,杜阿托、西尔维娅-吉扬、马拉-霍夫等;代表作品。

教学要求:了解当代芭蕾产生及特征,了解代表人物及作品,以课内外观摩方式了解基里安作品《教堂丧钟》等、马茨-埃克的《烟》、吉扬表演的《蓝黄》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及观摩后作业等相结合。第三学期:14学时

第一章:芭蕾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芭蕾最初在中国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前、后芭蕾的发展(芭蕾教育及创作),欣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芭蕾发展的成就,了解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赏析作品理解中国芭蕾走民族化道路之进程。课外观摩《沂蒙颂》。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观摩及课后作业等。

第二章:芭蕾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情况(4学时)

教学内容:1980年代后当代芭蕾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当代芭蕾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情况及作品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芭蕾的发展状况,了解《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特点和综合艺术手段的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观摩及课后思考题。

第三章: 舞剧在中国的发展情况(4学时)教学内容:新中国初期引入苏联芭蕾教育对中国舞剧发展的影响,文革前中华民族舞剧的发展状况,普及“样板戏”对舞剧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新中国到文革期间舞剧发展的状况,了解这段产生的重要作品《鱼美人》、《宝莲灯》、《小刀会》等。了解课外欣赏的中国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风格。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与观摩相结合。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舞剧的大发展(4学时)教学内容:《丝路花雨》对中国当代舞剧发展的意义,舒巧对于中国当代舞剧发展的影响,不同类型中国当代舞剧的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舞剧发展概貌,以课内外欣赏形式了解不同类型的当代中国舞剧:《闪闪的红星》、《大梦敦煌》、《马勒访天边》、《云南映像》等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与观摩后作品结合。第四学期: 16学时

第一章:现代舞的产生与最初发展情况(4学时)

教学内容:现代舞的产生及伊莎多拉-邓肯对与现代舞发展的意义,现代舞最初在美国和德国的发展情况,介绍德国的拉班、魏格曼和美国的圣-丹尼斯和肖恩夫妇。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舞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两国先驱人物的对现代舞发展的重大贡献,欣赏《圣-丹尼斯与肖恩》影像介绍资料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后思考题结合。

第二章:美国现代舞的发展(4学时)教学内容:美国古典现代舞代表人物介绍、后现代舞人物介绍及其著名代表作品。欣赏格兰姆的《天使的对话》、《查尔斯-韦德曼的现代舞》、教学要求:了解玛莎-格兰姆、多丽丝-韩夫丽、查尔斯-韦德曼等第一代现代舞大师;以坎宁汉、保罗-泰勒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美国现代舞,了解“贾德逊剧场运动”和后现代舞时期重要代表人物,欣赏并了解《生命有灵》、《生命之舞》等作品的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后思考题结合。

第三章:美国后后现代舞的发展、现代舞在欧洲的发展(4学时)

教学内容:后后现代舞发展特点,德国的舞蹈剧场,欧美现当代舞蹈发展,教学要求:了解后现代时期以来著名的现代舞蹈家、相关名词、著名舞团、重要作品。赏析《帕森斯作品集》、现代版《睡美人》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后思考题结合。

第四章:现代舞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及中国现代舞的发展(4学时)教学内容:亚太地区的中、日、韩各国现代舞的发展,现代舞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在台湾和香港的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中日韩三国现代舞发展的脉络,以及重要代表人物,以课内外赏析形式观摩、了解林怀民《水月》、《薪传》《竹梦》系列作品、香港当代舞团《兰陵王》、北京现代舞团的作品及王枚的作品。

授课方式:讲授、观摩后思考题和作业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以单元集中授课的形式(四课时为一单元),因课时有限,可与课外欣赏、讨论、课堂留题课外查阅资料的自习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其他学习方式,以确保教学内容与质量。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本课程在每单元授课后留有相关思考题、讨论题、及作业题作为平时成绩,平时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也计入平时成绩。占30%。以A、B、C、D、E五级记入。

2.期末考核:以每学期最后一个思考题或老师给予的命题范围,撰写论文,明确要求字数在3000字左右,以开卷方式进行。该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2.主要参考书:(1)钱世锦.《世界十大芭蕾舞剧欣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2)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2_.(3)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2_.(4)隆荫培,徐尔冲,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202_.撰写人:徐荣

审核人:张红兵

课程负责人:徐荣

《芭蕾舞基训》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Fundancental Trainings on Ballet1/2/3/4 总学时:360学时 讲授学时:60学时 实训:300学时 学分:14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舞蹈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保障舞者从事舞蹈相关活动的根本。从运动学角度讲,芭蕾舞是一种无氧运动,其健美力度是一般健身运动无法比拟的,开、绷、直、立芭蕾四因素,具有收缩肌肉纤维的功能,使经过芭蕾训练的人身材更修长,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有效地消耗多余脂肪,造就形体美。芭蕾既是一门优雅的艺术同时其训练又是枯燥无味的,因为每节课都是单一的擦地,蹲,跳跃等等,但是学习芭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芭蕾是所有舞蹈的基础,并且芭蕾的练习对自身气质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所以要让学生认识清楚这些问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发现它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84学时)

第一章:芭蕾的基本站姿,手位、脚位(14学时)教学要点:

1.芭蕾的基本站姿 2.芭蕾的七个手位 3.芭蕾的五个脚位 4.位脚位组合 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基本动作位置的准确性、了解芭蕾的基本感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章:基本功训练(14学时)教学要点:

1.腿、压胯的方法。2.腰、开肩的方法。3.叉的方法。4.腿的方法。教学要求:

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达到一定的软开度。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三章:扶把练习(28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Rond de jdmbe pas terre(点地划圈)Battemend fonde(单腿蹲)Battemend frappe(小弹腿)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的四大特点:开、绷、直、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四章:中间部分(28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Battemend fonde(单腿蹲)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Saute(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Assemble(擦地跳)Echappi(五二位 变位跳)Grand jete(大跳)Pirouette(旋转)Port de bras 能力技巧训练 教学要求:

加强芭蕾四大特点的掌握。通过把下动作的训练达到基本能力的提高。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学期(96学时)

第一章:扶把练习(48学时)教学要点:(组合编排的难易程度)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Rond de jdmbe pas terre(点地划圈)Battemend fonde(单腿蹲)Battemend frappe(小弹腿)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的四大特点:开、绷、直、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章:中间部分(48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Battemend fonde(单腿蹲)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Saute(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Changement(五位换脚跳)Assemble(擦地跳)Pas jete(双起单落跳)Echappi(五二位 变位跳)Grand jete(大跳)Pirouette(旋转)Port de bras 能力技巧训练 教学要求:

加强芭蕾四大特点的掌握。通过把下动作的训练达到基本能力的提高。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三学期(84学时)

第一章:扶把练习(42学时)教学要点:(组合编排的难度加大)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Rond de jdmbe pas terre(点地划圈)Battemend fonde(单腿蹲)Battemend frappe(小弹腿)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的四大特点:开、绷、直、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章:中间部分(42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Battemend fonde(单腿蹲)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Saute(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Pour batterie(为中间打击动作而设的一个辅助练习)Changement(五位换脚跳)

Assemble(擦地跳)Pas jete(双起单落跳)

Echappi(五二位 变位跳加打击)En lair(昂莱尔 空中)Failli(闪身)

Sissnne fermee(分腿跳)Grand jete(大跳)

Grand assemble croise(大的双起双落跳向前做)Grand assemble ecarte(大的双起单落跳向旁做)Pirouette(旋转)

a la se lone(旁腿转)Port de bras 能力技巧训练 教学要求:

加强芭蕾四大特点的掌握。通过把下动作的训练达到基本能力的提高。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四学期(96学时)

第一章:扶把练习(48学时)教学要点:(组合编排的难度加大)Battement tendu(擦地)Demi plie(半蹲)Grand plie(全蹲)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

Rond de jdmbe pas terre(点地划圈)Battemend fonde(单腿蹲)Battemend frappe(小弹腿)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教学要求:

掌握芭蕾的四大特点:开、绷、直、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章:中间部分(48学时)教学要点:

Battement tendu(擦地)

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Battemend fonde(单腿蹲)Adagio(控制)

Battement tendu jete(大踢腿)Saute(小跳)一位、二位、五位

Changement(五位换脚跳)

Pour batterie(为中间打击动作而设的一个辅助练习)Assemble(擦地跳)Pas jete(双起单落跳)

Echappi(五二位 变位跳加打击)En lair(昂莱尔 空中)Failli(闪身)

Sissnne fermee(分腿跳)grand tombi(倾倒跳)Grand jete(大跳)

Grand assemble croise(大的双起双落跳向前做)Grand assemble ecarte(大的双起单落跳向旁做)Pirouette(旋转)

a la se lone(旁腿转)Port de bras 能力技巧训练 教学要求:

加强芭蕾四大特点的掌握。通过把下动作的训练达到基本能力的提高。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

三、考核方式

每学期课程成绩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课程完成情况占20%,出勤率占10%。2.期末考核:占学期总成绩的70%

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教师言传身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学生课下反复练习加强训练为基本要求。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黄式茂.《芭蕾基本功训练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_.(2)朱立人.《芭蕾基础教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撰写人:向楠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Fundancental Trainings on Chinese classical Dancing 1 总学时: 180学时 讲授学时:30学时 实训学时:150学时 学分: 7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舞基训、民族民间舞、舞蹈赏析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的一个类别。它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和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取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的、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中国古典舞基训》这门课程总的教学任务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基本功能力和基本技术技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中国古典舞的民族风格、韵律、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该课围绕“形、神、劲、律”进行种种训练,通过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基本功能力和基本技术技巧以及古典舞身体韵律和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84学时)

第一章:基本体态和动律以及柔韧性训练:(6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体态训练:基本手位、基本脚位、基本舞姿。2.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3.柔韧性训练:分为腿、胯、腰、肩四部分训练。4.规范性训练:单一的脚下擦地训练。教学要求:

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明白及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舞姿和体态,并加强柔韧性训练为今后课程训练打下较好基础。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二章:基础组合训练:(30学时)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把上训练:双手扶把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弹腿、控制、大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

3.把下训练:单腿蹲、行进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控制。4.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基础单一)

5.技术技巧训练:旋转(原地、挥鞭转、旁腿转、平转)翻身(点步翻身、踏步翻身、串翻身、探海翻身)

6.碎步训练。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较规范的中国古典舞舞姿和体态。2.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舞规格概念。

3.以基本功的基础训练为主,使学生得到腿、胯、腰、肩柔韧性的解决。4.通过训练加强学生重心和中段部位稳定性训练。

5.重视学生素质的训练。加强学生膝腕关节以及半脚掌力量的训练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三章:加强组合训练:(36学时)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把上训练:双手扶把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弹腿、控制、大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

3.把下训练:单腿蹲、行进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控制。4.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舞姿)

5.技术技巧训练:旋转:原地、挥鞭转、旁腿转、平转(加舞姿)。翻身:点步翻身(加吸腿、)、踏步翻身(提高质量)、串翻身(愿地串翻身、圈的串翻身)探海翻身

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中国古典舞舞姿和体态。2.重视动作过程中规范性和风格性的训练。

3.通过加强主力腿半脚掌力量的训练,为跳、转、翻等技术技巧的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4.在基本技术技巧的训练中保证每个环节的规范性和风格性。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四章:提高训练:(12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功组合训练:把上部分、中间部分。2.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组合)

3.技术技巧训练:旋转(组合)翻身(提高质量)教学要求:

1.通过提高训练不断完善学生动作的规范性。2.通过提高训练加强学生跳跃技巧的能力。

3.通过提高训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中国古典舞的训练精髓。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二学期:(96学时)

第一章:柔韧性以及基本规范性恢复训练:(6学时)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柔韧性训练:分为腿、胯、腰、肩四部分训练。3.规范性训练:单一的脚下擦地训练。教学要求:

通过训练解决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为今后课程训练打下较好基础。授课方式:

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二章:恢复组合训练(36)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把上训练:双手扶把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弹腿、控制、大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

3.把下训练:单腿蹲、行进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控制。4.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舞姿)

5.技术技巧训练:旋转:原地、挥鞭转、旁腿转、平转(舞姿组合)。翻身:点步翻身(加吸腿、)、踏步翻身、串翻身(原地串翻身、圈的串翻身、加绞腿蹦子)探海翻身

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正确规范的中国古典舞舞姿体态,能够按照正确的要领完成动作。

2.通过训练使学生加强肌肉自我控制的能力。3.通过训练使学生的技术技巧得到一定提高。4.通过训练使学生提高半脚掌力量。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三章:提高组合训练:(42学时)教学内容:

1.头与躯干的组合训练。

2.把上训练:双手扶把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弹腿、控制、大踢腿(前、旁)倒踢紫金冠。

3.把下训练:单腿蹲、行进踢腿(前、旁)踢紫金冠、控制。4.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加花样变舞姿)

5.技术技巧训练:旋转:原地、挥鞭转、旁腿转、平转(变舞姿变方向)。翻身:点步翻身(加吸腿、加射燕舞姿)、踏步翻身、串翻身(原地串翻身、圈的串翻身、加绞腿蹦子)探海翻身

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使学生稳固准确地掌握中国古典舞的规范性风格性。2.通过训练使学生提高技术技巧的完成质量。

3.通过训练使学生加深理解音乐和舞蹈之间的关系。4.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较赋感染力地完成各个组合。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第四章:技术技巧训练:(12学时)教学内容:

1.跳跃训练:小跳、中跳、大跳(加各种古典舞姿、空翻并以组合形式完成)2.旋转训练:原地转组合、挥鞭转和旁腿转(加舞姿和方向变化)、平转、圈平转、大掖步转。

3.翻身训练:

(1)点步翻身:加吸腿加射燕舞姿

(2)串翻身:行进串翻身、原地串翻身、圈串翻身、串翻身接吸腿翻身。教学要求:通过训练提高学生一系列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质量。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并加以钢琴伴奏辅助

三、其他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的基本条件情况,可在具体授课中考虑部分章节内容难易程度的调整。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课程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课程完成情况 20%,出勤率10%。

2.期末考核:第一学期为考查,第二学期为考试;以百分制录入,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核成绩评定方式为:以主教老师为主教研室全体老师共同评定)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沈元敏.《中国古典舞示例课教材》.北京: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撰写人:丁乐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Dance Choreographing1/2/3/4/5 总学时:296学时 讲授学时:74学时 实训学时:222学时 学分: 12.5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教学剧目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在舞蹈创作中,肢体的创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但舞蹈的思维创作却不多见。关于舞蹈思维创作,我们注重的是观念的创作,而观念又借助于思维活动。那么思维活动就是影响我们思维创作的主要原因。此课程会在第二学年开设,开设到第四学年的上半学期。

因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动作,它所要求的不是自然形态或单纯生理状态,而是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经过美化的极富于感情色彩的动作。那么在编导教学上,会引导学生从明确舞蹈创作的一些基本要领到熟悉编创的一般过程,从对教材理论的理性认识到实际操作的具体把握,使学生对舞蹈编创在感性上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舞蹈艺术深层次的感觉,达到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舞蹈创作理论及其实践规律。

使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完成创作舞蹈的流程,深刻理解舞蹈是动作(空间)、节奏(时间)在一定的空间(舞台、场地)和时间(一定的音乐)内用身体表达感情的艺术。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学期:(56学时)

第一单元:即兴舞训练(26学时)教学内容: 1.节奏即兴 2.旋律即兴 3.造型即兴 4.情景即兴

教学要求:解放学生的四肢,让身体随着音乐在无准备的状态下即兴舞蹈。授课方式:讲解即兴编舞法,讲评作业情况。第二单元:动作分析(30学时)教学内容:

1.从素材中寻找核心动作 2.人生活中寻找核 心的动作 3.发展八个8拍的动作

教学要求:解放学生思维,使学生从素材中寻找核心动作。授课方式:讲解示范,实训结合进行。第四学期(64学时)

第三单元:结构训练(20学时)教学内容:

根据规定音乐写出一个完整的舞蹈结构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写出完整的舞蹈结构。

授课方式:讲解结构方式,学生随堂写下一段音乐的舞蹈结构。第四单元:舞句舞段练习(20学时)教学内容:

1.规定音乐编舞句 2.规定音乐编舞段 教学要求:在动作分析变化的基础上,把一个单一的动作发展成一个舞蹈句子舞段。

授课方式:讲解舞句舞段概念,分析舞句舞段结构。第五单元:流动造型训练(24学时)教学内容:

1.双人流动造型 2.三人流动造型 3.多人流动造型 4.流动造型舞段

教学要求:对不同人数流动造型的理解。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第五学期(56学时)

第六单元:技法训练(23学时)教学内容: 1.接解练习2.重力练习3.重力接触舞段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重力与重力接触。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

第七单元:形象捕捉训练(33学时)教学内容: 1.观察生活 2.动物形象 3.人物形象 4.情景中的人物

教学要求: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中的不同形象。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第六学期(64学时)

第八单元:调度练习(20学时)教学内容:

1.点——线——面 2.聚散

教学要求:对不同调度的理解。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第九单元:限制训练(44学时)教学内容:

1.规定三个动作编舞段

2.规定乙字形编舞段

教学要求:对不同舞段的编排。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第七学期(56学时)

第十单元:情绪小品(32学时)教学内容: 1.选择题材 2.选择素材 3.写出结构计划 4.编排

教学要求:对题材、素材结构计划的选择及理解,并综合进行编排。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并讲评作业情况。第十一单元:情节小品(24学时)教学内容: 1.选材 2.确立形象

3.写出结构计划 4.编排

教学要求:对舞蹈作品的综合编排。

授课方式:讲授,实训结合进行,并讲评编排情况。

五、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考试

2.认知层次及比例:识记20% ; 综合应用80%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每个章节结束时进行平时考试,课程结束时进行面的复习和考试。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比例为2:8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于平.《舞蹈编导教学参考资料》.北京舞蹈学院函授教材.(2)卡林娜-伐纳 [法].《舞蹈创编法》.郑慧慧 译.上海音乐出版社.(3)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人:向楠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National Folk Dancing 总学时:240学时 讲授学时:120 学时 实训学时:120学时 学分: 12学分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各民族悠久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各民族艺术宝库中具有继承和发展意义的主要部分。该课程通过对各民族舞蹈的基本舞姿、动律、风格特点的训练,使学生在解放身体的基础上提高身体的能动性和自身的协调性,同时基本掌握各种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动律特点,提高学生在掌握各种素材和不同风格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达到专业舞蹈人才应当具备的身体协调性以及对不同风格、地域舞蹈的灵活把握与运用。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云南花灯、蒙族(56学时)第一章:云南花灯(28学时)教学内容:

1.小崴动律综合组合:小崴动律训练、小崴捻扇放扇 2.正崴动律综合组合:正崴动律训练、正崴捻扇 3.扣扇组合:小崴扣扇训练、正崴扣扇训练 4.跳颠步组合:吸跳颠训练、掌跳颠训练 5.反崴动律组合:反崴动律、反崴摆扇 6.小崴走场组合:小崴扇尖花、小崴走场

教学要求:了解云南花灯边歌边舞的原有特色,引导学生在朴实自然的自娱状态下尽情舞动,体会和体现云南花灯舞蹈声情并茂的审美要求。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二章:蒙族(28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体态动律组合:手位脚位训练、体态动律 2.碎步组合:碎步训练、流动碎步训练 3.胸背组合:胸背训练、拧转胸背训练

4.肩部组合:硬肩、柔肩、双肩训练、绕、耸、碎抖肩训练 5.腕部组合:硬腕训练、硬腕带肩训练

6.柔臂组合:软手柔臂训练、上下、拧转柔臂训练、划圆拧摆扭训练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蒙族的基本体态,在后点部位上,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手于平手位。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学期:东北秧歌、藏族(64学时)

第一章:东北秧歌(32学时)教学内容:

1.动律综合组合:上下动律训练、前后动律训练、划圆动律训练 2.手巾花组合:绕花训练、片花训练、片花、出手花、转花训练 3.前踢步训练组合:前踢步绕花训练、前踢步片花训练 4.后踢步组合 :后踢步动律训练

5.顿步组合:颤顿步训练、抻顿步、捻顿步训练 6.缠花组合:缠花顿步训练、缠花十二鼓训练

7.小看戏:作为表演型组合,突出风格型、表演性等特征。教学要求:了解、掌握东北秧歌主要“风格”,并以此为基础,掌握动律、手巾花、步法、鼓相四个重点部分,作为训练脉络加以展开。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二章:藏族(32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脚位、体态及屈伸组合:基本体态、屈伸训练、屈伸靠步 2.手位组合:基本手位训练

3.拧跟拧胯组合:单一的拧跟拧胯动律、加身体的拧跟拧胯、加方向的拧跟拧跨

4.颤动律组合:颤撩步训练、颤拖步训练

5.牧区快板:作为表演型组合,突出风格型、表演性等特征。6.步伐组合:悠摆、悠滑、转身步训练、跨悠、悠踢步训练 7.撩步组合:屈伸撩步训练、颤撩步训练

教学要求:了解藏族舞蹈动律特点,使学生能够把握不同节奏中不同舞姿的性格,以及表演舞蹈性格的准确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学期:安徽花鼓灯、维族(56学时)第一章:安徽花鼓灯(28学时)教学内容:

1.动律综合组合:上下、划圆动律训练、倾拧动律训练 2.碎步训练组合:碎步进退训练、碎步横移训练

3.扇花训练组合:团扇训练、合开扇训练、贴挽扇训练

4.步伐综合训练组合:拔泥步、扒泥步训练、风柳步训练、双环步训练 5.起步组合:撤步起步训练、快起步训练

6.拐弯综合训练组合:单拐弯训练、双拐弯训练、三点水训练 7.大兰花组合:作为表演型组合,突出风格型、表演性等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花鼓灯基本动律,要求学生掌握花鼓灯的三大重点:1.溜得起、刹得住2.流动中的倾拧3.溜起意先行、刹住不间断。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二章:维族(28学时)教学内容:

1.基本体态组合:手位脚绕腕训练、摇身点颤、自由步训练 2.眼睛组合:各方位的眼神训练

3.踏蹲旁点步组合:踏蹲旁点步进推、推开式搂绕叉腰手、上开式搂绕四位点肩手

4.点颤步组合:前点颤步/转、旁点颤步、后侧点颤步/转训练

5.步伐组合:垫步、进退步、搓步、三步一抬、压颤步与跺移步、划冲步训练

6.其克特曼组合:作为表演型组合,突出风格型、表演性等特征。7.技巧:腰部训练、转类训练 教学要求:了解维族舞蹈动律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挺而不僵的体态,多附点的节奏,颤而不窜的动律要素。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学期:胶州秧歌、朝鲜族(64学时)第一章:胶州秧歌(32学时)

1.正丁字拧步组合:正丁字拧步训练、正丁字拧步8字绕扇训练 2.提拧步组合:原地提拧步训练、提拧步8字绕扇、拨扇训练 3.倒丁字碾步组合:倒丁字碾步撇扇训练、到钉子碾探步拨扇训练 4.嫚扭步平转扇组合:嫚扭步训练、平转扇训练 5.推扇组合:推扇、嫚扭步训练、盘扇训练 6.小嫚走场组合:滚步、丁字步、8字绕扇 7.扭子组合:扭子探步训练、扭子整装训练

教学要求:了解胶州秧歌动律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胶州秧歌时,应突出胶州秧歌“碾、拧、抻、韧”四大方面的动作特征。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二章:朝鲜族(32学时)教学内容:

1.古格里:原地屈伸训练、移动屈伸训练

2.安旦:训练切分拍节奏与顿性韵律的高度协调性。3.扎津古格里:训练气息的控制力与动作的敏捷度。4.阳山道:上颤动律与绕腕训练。

5.萨尔普利:训练内心深处细腻的韵律,静中有动感。

6.它令:极深陈的气息贯穿于全身,放大想象高大魁梧的形象。7.恩毛里:保持在基本体态上的晃动‘切忌后颈松懈。

教学要求:了解掌握朝鲜族舞蹈动律基本特点和要求,理解呼吸的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呼吸的节奏、长短、轻重、缓急等又是体现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除了以上的教学内容,根据需要可能会增加开设其他少数民族的典型性舞蹈,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中华民族民间舞素材。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课程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表现10%,课程完成情况 10%,作业和出勤10%。

2.期末成绩70%。以汇报课的形式进行,完成本学期的所有组合。以主课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给学生进行打分。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潘志涛 《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第一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_.(2)自编教材

(根据学生条件,因材施教、选定舞蹈组合)

撰写人:马蕾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现代舞及编舞技法》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Modern Dadce and the Composing Techniquesl 总学时: 176学时 讲授学时:44学时 实训学时:132学时 学分: 7.5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教学剧目、舞蹈作品赏析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现代舞(Modern Dance)是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它以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流派的现代舞技术和编舞技法,拓展现代舞蹈思维、提高舞蹈创作能力,能够自由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身体。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五学期:地面训练及腿部训练(56学时)第一章:放松与呼吸(10学时)教学内容:

1.放松练习组合 2.呼吸练习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身体的松弛和呼吸,掌握在呼吸中运动利用呼吸发展动作产生变化。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收缩与放松(10学时)教学内容:

1.收缩和放松练习组合 2.下地和爬起练习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在地面上脚与地面的关系。掌握肌肉的爆发力和瞬间的爆发与收紧。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地面腿部与头的练习(10学时)教学内容:

1.地面荡腿组合组合 2.地面甩头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在地面时头部的留头、甩头动作。理解并掌控身体与地面的关系与地面产生摩擦。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地面腿部练习及擦地练习(10学时)教学内容:

1.地面起腿组合 2.擦地组合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组合动作,训练腿部力量和控制能力。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腿部力量练习(16学时)教学内容: 1.控制组合 2.小踢腿组合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稳定性的动作训练,腿部的爆发力,瞬间的起腿与点地,上身的稳定与舞姿的配合。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六学期:腰、肩、重心训练 跳的练习(64学时)

第一章:腰部练习(18学时)

教学内容:

1、腰部单一动作与复合练习

2、荡腰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保持腰部的力量与协调能力,加上脚下的配合。保持好荡腰的幅度。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肩部练习(10学时)教学内容:

1、肩的单一动作及复合练习

2、肩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打通肩膀的灵活性,利用肩膀的发力点产生身体的变化。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重心移动练习(10学时)教学内容: 移动重心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感觉地面,感觉中心。掌握身体的松弛带动着身体的移动。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跳跃练习(12学时)教学内容:

1、小跳组合

2、中跳组合

教学要求:跳跃类组合要求学生增强腿部的力量和上身的松弛。在跳跃中掌握变化,训练反应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跳跃练习(14学时)教学内容:

舞姿跳跃单一动作与组合

教学要求:跳跃类组合要求学生掌握腿部的力量和上身的松弛。在跳跃中变

化,训练反应能力和舞姿的变化。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七学期:现代舞编导(单、双、三、群)(56学时)第一章:独舞创作(12学时)教学内容: 1.动作结构 2.形象设计 3.独舞创作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动作语言思维.掌握动作进行艺术思维和用动作组织舞蹈语言的能力,进而推进舞蹈的创作练习。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双人舞创作(12学时)教学内容:

1.辅助即兴训练

2.双人基础技术

3.双人现代技术 4.双人舞小品练习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双人舞运动的基本模式,然后运用专业编舞技术技法,要求从基础到高级,逐步推进双人舞创作的能力。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三人舞创作(12学时)教学内容:

1.辅助即兴训练 2.三人基础技术 3.三人现代技术 4.三人舞小品练习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三人舞运动的基本模式,然后运用专业编舞技术技法,要求从基础到高级,逐步推进三人舞创作的能力。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群舞创作(12学时)教学内容: 1.调度训练 2.舞句、舞段 3.交响编舞技术

4.结合音乐与空间的综合训练 教学要求: 要求以舞蹈结构的系统理论学习为纵向指导,以舞蹈体裁的连续训练为横向实践,使学生全面掌握群舞创作的基本结构方式。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作品创作(8学时)教学内容:

1.情绪小品设计 2.情节小品设计 3.群舞小品练习教学要求: 要求以群舞创作的多种样式为形式基础,引入情节与人物设计,掌握音乐、形象与动作三者的配合关系,创作出完整的群舞剧目。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第5、6学期内容为现代舞技术训练部分,第7学期现代舞编舞技法部分为配合舞蹈编导课程进行,并在布置教学内容和最后考核中结合教学剧目和毕业回报的需求。

四、考核方式: 1.考试形式:考试 时间:20分钟

2.考试题型及比例:表演现代舞组合占70-80%,舞蹈表现力占15-20% 3.认知层次及比例:识记20%; 综合应用80%。

4.课程综合评定办法:每个章节结束时进行平时考试,课程结束时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考试。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20% 期末成绩占80%,比例为2:8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基训课程》音像资料.天天艺术出版社.(2)北京舞蹈学院.《现代及编舞技法》音像资料.天天艺术出版社.撰写人:娄杨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中国古典舞素材》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Resource of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总学时:120学时 实训学时:120学时

学分:4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吸取了京戏、昆曲中的戏曲舞蹈与芭蕾程式相结合的古典舞,主要解决中国古典舞训练中的技术技能(跳跃、旋转、翻);身体素质(幅度、速度、柔韧性、力量、耐力、重心、协调性)等,强调学生在技法特点、技术语言、技法与身法结合的连接能力和组合能力。主要围绕“形、神、劲、律”,通过形态、动律元素、动作、动作短句到组合的训练,把握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和动作语言。

在此课程中,遵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易到难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系统的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身体上所要具备的舞蹈专业素质。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舞蹈所需要的正确站立形态、方向、舞蹈动作姿态,身体各部位运动幅度、速度、灵活性,身体控制的稳定感、协调感、肌肉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六学期:中国古典舞身法韵律训练 第一章:地面训练(16学时)

教学内容:提沉、冲靠与旁移、含腆移、云肩转腰、横拧、旁提。教学要求:这一部分重点训练学生腰部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起于腰”的动作规律。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二章:中间训练(28学时)

教学内容:基本手位、基本脚位、基本舞姿、横拧、旁提、穿手、双晃手、盘腕、风火轮。

教学要求:该训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训练使学生重点掌握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连接方法,增强学生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使学生了解肢体的流动意识。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三章:步伐训练(20学时)

教学内容:慢步、花帮步、行步、掰扣步、圆场。

教学要求:步伐训练在中国古典舞中经常运用,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古典舞身法韵律的准确度和步伐的流畅性。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七学期:袖舞训练

第一章:单一技法训练(10学时)

教学内容:抖袖、出收袖、扬袖、推袖、绕袖、抓袖、搭袖、半袖片花。

教学要求:这部分教材以手臂动作为主,重点训练由手臂动作所产生的“袖子”技法。因此,学生要了解和掌握这其中的技术技巧性,强调“身法”对“袖技”的连接作用,并且能够准确的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二章:短句强化训练

第一节:抖袖综合训练(10学时)

教学内容:原地抖袖、流动式抖袖、快抖袖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袖子抖动的力度、节奏、方向与空间的变化,加强肢体与袖体的配合。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二节:出收袖综合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出收袖

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出袖和收袖的动作要领,在出收袖时,要重点了解袖子出收时的速度和力度配合。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三节:扬袖综合训练(8学时)教学内容:弧线扬袖、直线扬袖

教学要求:短句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在扬袖时要重点掌握袖子所走的路线,直和弧的线路要准确、合理,使单纯较孤立的单一技法得到强化和丰富。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四节:推袖综合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推袖

教学要求:通过单一训练,在做推袖时,要学生能够准确的了解和掌握袖子推出去的力度和线条。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五节:绕袖综合训练(12学时)

教学内容:原地快绕袖、慢绕袖、流动式快绕袖

教学要求: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绕袖的幅度、力度和路线,包括它和身法韵律的搭配,使单纯较孤立的单一技法得到强化和丰富。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第六节:冲袖综合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冲袖

教学要求:通过该部分的训练,要求学生准确的掌握,在做冲袖时袖子冲出去的力度和幅度。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

第七节:半袖片花综合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半袖片花

教学要求:在这部分训练中,要求学生准确的掌握片花的面、力度,并且了解片花之间的连接性。

授课方式:讲授与示范教学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了使学生能够拓宽知识面,在完成以上大纲的情况下,开设以下内容,作为补充教材:

1.剑的各部位名称。

2.剑的基本持、握法和剑指。3.剑舞的单一技法训练

(1)里外分剑(2)盘剑(3)倒把剑(4)刺剑(5)撩剑(6)点剑(7)崩剑(8)抹剑(9)掰腕剑(10)云剑(11)提拉剑(12)搅剑(13)穿剑(14)挂剑(15)外腕花、里腕花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以随堂测验成绩为主,同时参考出勤率,占总成绩的30%。2.期末考核:以百分制录入,占总成绩的70%。

每学期期末考试过程需要全程摄录,全体教研室教师参与打分,以主课老师意见为主。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1)《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短句教材》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2)《中国古典舞身韵——袖舞训练教材》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3)《中国古典舞身韵——剑舞训练教材》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4)《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唐满城、金浩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撰写人:赵晓莹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教学剧目》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list of plays for teaching

总学时:272学时 讲授学时:76学时 实训学时:196学时 学分:11.5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专业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教学剧目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学习剧目学会逐步刻画角色、塑造人物形象、掌握舞蹈表演能力,使学生以自身创造性的舞台行动对作品进行直接地体现,是教学训练的综合体现,也是其训练的结果与目的。

作为本科的教学与中专之区别,在于从教室教学为主转为以舞台表演、社会艺术实践为主要阵地,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表现和创作,促进自身表演以及对表演规律、表演理论、表演作品、创作研究的提高和发展。为此,剧目课是演员能够达到的舞台表演、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训练课程,针对培养能演、会教、善于研究的舞蹈应用型人才,它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

教学剧目课程分别为:保留剧目,新创作剧目,社会艺术实践三大内容,在保留剧目里都包含了中国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蹈等剧目。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二学期:群舞(64学时)教学内容: 1.分析剧目。2.基本动律练习。3.单一动作训练。4.短句训练。

5.与队形和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的认识、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体态动律。2.培养学生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

3.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演出中能够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展现自我、开拓眼界、获取信息。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分析、讲解、示范相结合。第三学期:群舞(56学时)教学内容: 1.分析剧目。2.基本动律练习。3.单一动作训练。4.短句训练。

5.与队形和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的认识、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体态动律。2.培养学生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

3.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演出中能够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展现自我、开拓眼界、获取信息。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分析、讲解、示范相结合。第四学期:独舞、双人舞、三人舞(64学时)教学内容: 1.分析剧目。2.基本动律练习。3.单一动作训练。4.短句训练。

5.与队形和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的认识、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体态动律。2.培养学生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

3.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演出中能够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展现自我、开拓眼界、获取信息。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分析、讲解、示范相结合。第五学期:独舞、双人舞、三人舞(56学时)教学内容: 1.分析剧目。2.基本动律练习。3.单一动作训练。4.短句训练。

5.与队形和音乐的配合。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的认识、了解、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以及体态动律。2.培养学生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

3.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在社会艺术实践演出中能够达到交流、宣传、教育的目的。展现自我、开拓眼界、获取信息。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分析、讲解、示范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为使学生把舞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剧目中我们要参照当时的新剧目,根据授课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不同剧目。为艺术实践活动环节提供有利的帮助。既成就了学生在解决舞蹈专业技术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又提高了专业水平,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到了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的自身条件进行独立创作,开拓创新思维、提高自身舞蹈表现力。

选择剧目要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个体专业条件,在各种赛事优秀剧目中挑选。如:《春满人间》、《福到满家》、《花棍》、《梦里水乡》、《鼓舞东方》、《美阿里》、《唐古拉风》、《旋旋旋》、《摆手女儿家》、《桃夭》、《姑娘》、《牛背摇篮》、《邵多丽》等最新剧目。并且要随时间推移不断更新作品,在老师指导下,将专业技能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有效的运用在舞蹈领域当中。并由专业教师进行本环节的考核,最后汇总期末成绩。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20% 出勤率:10% 课堂表现:10% 2.实践环节:10% 3.期末考试:以百分制录入,占总成绩的70%。

每学期期末考试过程需要全程摄录,全体教研室教师参与打分,以主课教师意见为主。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全国优秀舞蹈作品及比赛的音像资料.1.《“桃李杯”舞蹈比赛》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2.《“荷花杯”舞蹈比赛》 北京天天音像出版社 3.《CCTV舞蹈大赛》 北京天天音像出版社 4.《北京市舞蹈比赛》 北京天天音像出版社 5.《全国舞蹈大赛》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6.《华北五省舞蹈比赛》 北京天天音像出版社

撰写人:赵晓莹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外国代表性舞蹈》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Foreign Representative Dance Works 总 学 时:32学时 实训学时:32学时

学 分: 2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外国代表性,又叫做外国民间舞。是指欧洲地区如波兰、匈牙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这些舞蹈常常穿插在外国芭蕾舞剧和歌剧中,表达人物不同的民族、身份以及个性。通过本课程学习最基本的性格舞和外国民间舞蹈动作元素,并掌握性格舞蹈的基本形态及其所具备的风格特点,使学生通过最基础的性格舞练习,对外国舞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得到感性认识。

由于学生专业方向和技术能力方面不能与芭蕾舞专业学生等同,因此在教材上选择上应以较为简单、个性较为突出的内容为主。首先,学习最基本的性格舞和外国民间舞蹈动作元素,掌握性格舞蹈的基本形态;其次,在扶把练习和中间练习中尽可能地带手、头与身体方位的配合,通过完整的舞蹈动作形象使学生了解和体会不同的舞蹈风格。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16学时)扶把练习:(8学时)教学内容:

1. Port de bras 前、旁、后腰

2. Plie 直一位、开一、二位蹲

3. Battement tendus 4. Jete

5. 俄罗斯小点

6. Rond de jame

7. 中的 Battement 和 flic-flac

8. 西班牙小点、压脚跟、脚跟脚掌交替、半脚掌击地接压脚跟。

9. Plie soutnus

10.Developpe 前,及匈处的结束动作

11.Grand battement jete 教学要求:掌握外国代表性舞蹈的基本动作位置的准确性以及了解它的基本感觉。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中间练习:(8学时)教学内容:

1.手的基本位置

2.俄罗斯慢板,三不一滑、手风琴步、横步。俄罗斯快板,单一的基本步、小绳、小点。

3.波兰舞:玛祖卡 4.西班牙 a.手位

b.Chass pas de bourree c.Balance 教学要求:

掌握外国代表性舞蹈的基本动作位置的准确性以及了解它的基本感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第二单元(16学时)扶把练习:(8学时)

继续学习性格舞和外国民间舞蹈基本功作元素,并更多地加上手和头的练习。

中间练习(8学时)教学内容:

1. Port de bras a.西班牙 port de bras b.中亚西亚 port de bras 2.波兰舞蹈

a.奥比亚奈及带上转 b.小铃铛 c.Pas couru d.戈鲁别茨 3.对舞练习

男女给手和放手的练习,及男领女做简单的围绕 pas couru 和简单的双人舞步练习。.玛祖卡片段《伊万·苏萨宁》 5 .罗马尼亚民间舞蹈 教学要求:

掌握外国代表性舞蹈不同风格元素的基本感觉。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训结合进行。

五、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1.考试形式:考试

2.认知层次及比例:识记20% ; 综合应用80% 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每个章节结束时进行平时考试,课程结束时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考试。总成绩为:平时成绩占20% 期末成绩占80%,比例为2:8。

六、教材与教材参考书目

《性格舞和外国民间舞教学大纲》.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参考资料

撰写人:向楠 审核人:徐荣 课程负责人:徐荣

《流行舞蹈》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Popular Dance1/2 总学时: 64学时 实训学时: 64学时 学分: 2学分

先修课程:芭蕾基训、民族民间舞、教学剧目、舞蹈编导 适用专业:舞蹈编导 开课单位:音乐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括街舞和爵士舞两部分组成。街舞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黑人青少年中的一种街头舞蹈形式,是美国黑人“嘻哈文化”(Hip-Hop)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具备有氧运动改善心肺功能、减少脂肪、增强肌肉弹性、增强韧带柔韧性的功效,还具有协调人体各部位肌肉群,塑造优美体态,提高人体协调能力,陶冶美感的功能。

爵士舞是来自非洲黑奴的民间舞,后来流传到美国逐渐形成本土化、大众化的舞蹈形式。它吸收了芭蕾、现代舞、街舞、拉丁舞等元素和技巧,具有表达狂野的风情,性感的舞姿、波浪扭动的身体等特点。由于这种通俗舞蹈的形式大多出现在街头,不拘于场地器械,所以也被称为“流行舞”,并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表演性和斗舞性质。

为使舞蹈编导专业学生掌握应用性强的多种舞蹈素材,本课程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流行舞的不同风格、动作特点,随着动感强烈的音乐,按着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去充分表现自我,以达到肌肉、关节更加松弛与灵活,扩展自身舞蹈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街舞训练(32学时)

第一章: 街舞的基本步伐动作的基本训练(6学时)

教学内容:

1.简单的基本步伐练习。街舞的起源、发展、现状、锻炼价值。学习基本步伐A1组。学习成套动作第一组,配音乐。素质练习。

2.动律练习。学习基本步伐 A2组。学习成套动作第二组,配音乐。素质练习。动律B1组合。

教学要求:了解街舞起源于欧洲国家,并要求学生知道舞蹈是由基本的步伐和气息组成,并加以准确表达。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身体各关节的活动练习(8学时)教学内容: 1.头的练习2.肩的练习3.转肩的练习4.胸的练习 5.头肩部组合

6.转肩上身练习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路线和动作的点、线关系,按要求掌握。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第三章:单一的练习(6学时)教学内容:

1.2up-down的单一练习2.膝关节练习组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并掌握动作的松弛性。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元素训练

(8学时)

教学内容:

1.HipnoticBoogie 2.Locking 3.FullHouse 4.Popping 5.Breaking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张力和音乐的节奏分配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综合性组合练习

(4学时)

教学内容:综合性组合练习1.综合性组合一Locking 2.综合性组合二Popping 3.综合性组合三House 教学要求:完成动作的连接,注意节奏的分配。掌握动作的力度、速度。充分理解和把握HIP-HOP风格。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学期:爵士舞训练

(32学时)第一章:爵士舞的基本训练和练习

(2学时)教学内容:

1.简介爵士舞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作用等。

2.简介爵士舞术语的概念、基本术语、专门术语。3.简介爵士舞动作组合、术语的运用等。

教学要求:明确爵士舞的定义、了解学习现代爵士舞的功能、特点及要求。初步掌握现代爵士舞术语的构成规律,并能正确地运用术语,学会成套动作的记写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二章:爵士舞组合(2学时)

教学内容:

1.现代爵士舞基本动作 2.现代爵士舞组合 3.现代爵士舞成套动作 教学要求:

1.掌握爵士舞基本动作的动作要领和规格,使学生能较好地完成爵士舞基本动作。

2.由教师引领,增加学生对爵士舞组合动作的了解。

3.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比较熟练地完成整套组合动作衔接。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三章:身体素质练习(4学时)教学内容:

1.柔韧(压肩、压腿、体侧屈、体侧转、劈叉)2.力量(俯卧撑、仰卧起坐)3.耐力(连续完成成套动作)

4.协调性(上下肢协调配合动作练习)

教学要求:初步掌握各种身体素质练习方法,提高各项身体素质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四章:组合练习(6学时)教学内容:

1.爵士舞的基本站姿、各身体部位基本动作。

2.爵士舞基本步伐。

3.爵士舞各行进、流动动作。

4.爵士舞基本组合、套路动作。

教学要求:注意爵士舞小的动作细节,注意并掌握动作的连接和节奏的分配。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五章:单一组合(4学时)教学内容: 1.芭蕾手位练习2.平衡练习3.滑并步 4.足的位置 5.单足跳

6.屈膝成半蹲 7.爵士方步 8.爵士 步行 9.螺旋转

教学要求:让学生理解通过爵士舞练习,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培养其动作节奏感及音乐韵律感。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必要的技巧与柔韧性,促进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六章:复合练习(2学时)教学内容:

1.复合性动作组合 2.舞蹈编排技法和运用 3.表演性爵士舞练习4.音乐的理解即兴舞蹈

教学要求:要求掌握技法和音乐的运用,掌控动作的张驰。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七章:组合练习

(6学时)

教学内容:

1.手位组合,头组合。

2.擦地组合,蹲组合。3.走步组合,肩组合。4.跨组合,纽动组合。5.步伐加转体练习。6.螺旋转组合练习。7.侧划步组合练习。8.表演性组合练习。9.表演性组合一。10.表演性组合二。

教学要求:体会动作感觉和节奏分配,做动作时注意肩的突出。巩固套路中的动作,熟练掌握动作中的快慢节奏,做到力与柔的结合,在巩固提高过程中逐渐放松自我。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第八章:道具运用练习

(6 学时)

教学内容:

1.头、颈、肩、上肢、躯干的曲伸、转动、绕环、摆振。2.同上一节练习,复习组合。

3.道具拐棍,和动作的配合和运用。4.拐棍舞组合。

5.复习之前所学的组合。

6.道具椅子,抬腿、扭胯、耸肩人和道具的关系单一动做。7.音乐道具动作单一练习。

8.舞蹈组合,复习:抬腿、扭胯、耸肩。9.舞蹈组合,复习。

10.道具帽子,道具和人的关系,动作的运用。11.音乐动作和道具的关系练习。12.表演性舞蹈。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明确爵士舞不同于别的舞种,关键是要自己跳着舒服。建议穿着较为贴身的衣装,舞动起来要更有美感。

授课方式:讲授、示范、练习相结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教学方法

个性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积极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场地设备等具体情况来采用讲解法、示范法、提示法等进行开放式、探究式、学导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潜能。同时,根据现代爵士舞特点、基本动作和成套的要求,不仅要注重现代爵士舞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受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手段

实践课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有机体直接参与练习为主,同时利用图解、电视、磁带、光盘、计算机、录像资料等进行直观辅助教学。室内理论课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四、考核方式

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艺术教育系 学前心理概论(教案)(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