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读自我”创新写作教学案例
“品读自我”创新写作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一、设计意图
“学会真诚对话与创新写作教学研究”是我们根据中语会“十五”重点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研究内容而创制的子课题。我们认为,写作的本质是“对话”,写作的真魂是倾吐自己的心灵话语。写作再创新,也不能背离作文本质;真正的写作创新,就是写出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对真实生活的真诚感受与体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独有个性和审美趣味,写出自己的心灵独语……一句话,通过对抒写对象的心灵对话,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用真诚的心灵话语“发表”出来,与大家交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一定义不仅说明一般写作要经过这样三个过程,创新写作同样要经过这样三个过程。首先,创新写作的认识来源于对世界的认识,即对周围世界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研究;其次,创新写作意识和习惯来源于对自己的认识,即用我的心灵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思考进行独特感受、体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长,并努力加以挖掘和发挥;第三,创新写作品质和能力来源于运用自己的心灵话语对熟悉了的社会生活进行创造性表述,即反复进行倾吐自己心灵话语的训练。人在认识领域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能真正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人,自然能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他人。因此,培养学生通过真诚对话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品读自己的能力,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也是创新写作的重要任务。因为,只有会认识自己的人,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只有会品读自己的人,才能最大程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建构自己的创造精神,张扬自己的创造个性。为此,我设计这样一个创新写作话题,让学生通过与大家的对话交流而充分地认识自己、品读自己,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即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
二、设计目标
1.能以“我”为题用演讲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并做出较为客观的简要评价。2.能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认识自我、品读自我的创新作文。
3.能通过这次创新写作训练,达到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品读自我,发扬优长、克服和改正不足或缺点,以便更好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目的。
三、方法设计 拟用谈话激趣、对话交流、书面拟写、自赏自改、相互赏鉴等方法开展本次创新写作实践活动。
[教学实录]
一、[谈话激趣,对话交流]
师:你在平日最喜欢观察或欣赏什么?请说说?
学生1:我平时最爱看天上流动的云。我一边看一边想,云朵是多么的自由啊,如果我是云朵那该多好啊!
学生2:我平时最喜欢观察小动物们的活动。比如小蚂蚁,他们搬家的时候,身上每次托那么多东西,而且不知疲倦。小蚂蚁对天气变化的敏感性非常强,只要看到蚂蚁匆匆忙忙搬家,那一定要下雨,而且是大雨。小蚂蚁认识路的能力非常强,但只要我们把他们走过的路线擦掉或变化一下,他们就会迷失方向。
学生3:我平时最喜欢欣赏我家鱼缸里的那条金鱼。
学生4:我最喜欢欣赏做过的大好河山了,每年我父母都带我出去旅游一次,我是那样的看不够名山大川。看着他们,我的心胸好像要宽阔起来,心情会爽朗起来。
……师:以上同学谈的谈得很好,但谈的都是自身之外的东西。是啊,人在一生中观察最多、欣赏最多的大都是自我之外的人、事、物、景,而很少有人留心观察过自己,欣赏过自己或者品读过自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自己难以观察吗?是自己没法欣赏吗?还是自己没有什么可观察可欣赏的地方?大家来说说,你认识自我吗?你愿意欣赏和品读自我吗?为什么? 片刻的沉思。
师启发:不好说的话,那就以“我”为题先介绍一下自己,可做一些简要评价,在自我介绍的基础上谈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学生5:我是一个好幻想的女孩。总想自己以后要成为一个在某方面有成就的名人。但自己太懒惰,不能以行动去为幻想的实现拼搏。
学生6:我有很大的理想,比如要当个著名科学家,使我国的科学事业走在世界的前列;又相当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但我也是一个没有真正的志向的人,每天立志,可一次也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我就是那种常立志而无志的人。
学生7:认识自我,能使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品读自我,能使自己更好地设计自己和发展自己。师:说得多好啊!这位同学已对认识自己、品读自己的意义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学生8:我认为,认识自我就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品读自我就是 为了更好地张扬自我、发展自我。(师生为这位同学精彩的发言热烈地鼓掌)
师:看来大家对自己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也都愿意进行品读。实际上,历史上有许多对自己认识清楚的人:姜子牙80高龄直钩垂钓,他认为他有辅佐真天子治理天下的潜能,他可以帮助有道之人将苦难的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结果他遇到了周文王,帮助姬氏打下了周朝800年的天下;曹操在纷乱的社会充分认识到没有操不知有多少人想做皇帝,天下生灵有多少将遭涂炭,他有义务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黎民于水火,他一生也都为国家统一出生入死;诗仙李白虽然清楚“天生我才必有用”,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还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终归是一个“蓬蒿人”;鲁迅在艰苦地寻找中发现自己是一个“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斗士,他的笔就是匕首、是投枪,他一生就用笔当武器同反动当局、黑暗势力进行不屈的斗争;邓小平的人生经历三起三落,但他清楚地认识到他的肩上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他不属于他自己,他是人民的儿子;雷锋认为自己就是一颗永不生锈、拧到哪里就在那里发光的螺丝钉……当然,以上所举不是伟人就是名人,而我们仅仅是平常之人,不能和他们相比,但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你认为认识自我、品读自我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你自己有潜能吗?你的潜能挖掘出来了吗?你将怎样发展自己,使自我更加完善?
学生9:我认为我有很大的潜能。师:说说具体表现和挖掘的措施。
学生9:我喜欢画画,跟着老师学习过,有了一定基础;我喜欢音乐,手风琴已考到8级;我还喜欢写作,已在报刊发表好几篇文章;还喜欢节目主持……师:哦,你的喜好真不少,成绩也很大,怎样挖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更好发展?
学生9:一是继续学习绘画和音乐,争取考过手风琴10级,并使自己的绘画能力得到提高;二是坚持写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三是加强口语训练,学习节目主持,高中毕业后我要报考新闻专业或节目主持专业,今后要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新闻工作者或大家喜欢的节目主持人。(同学们的掌声再次响起。)
师:你的理想很明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还需做出很大的努力。有志者事定成,老师愿意做你的事业的助推器和梯架,愿意以我的动力和肩膀推你、扶你走向成功。(限于篇幅,其他发言略)
二、[提出写作训练内容和要求] [点拨启发]通过以上交流可看出,大家对认识自我、品读自我都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对认识自我、品读自我的意义和目的也有一定的认识,而且还对怎样完善自我有着很个性的方法和措施。下面我们就来把自己说的、想的以“品读自我”为话题写出来,写成很有个性特点的创新作文。这里的所谓“创新” 并不是教你真要去做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品读情况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形式,用笔将发自自己内心的真诚话语“说”出来,让大家对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文的语言尽可能有自己的个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你的语言风格。文体不限,文字长短不限,但一定要写成结构完整的文章。
三、[快速构思,简略交流] 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品读自己?你将怎样写这篇创新作文?请向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构思情况?(交流3-5分钟)(有5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构思,各有优长。还有许多同学举手欲发言,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忍痛割爱。)
四、[书面拟写,放胆写作] 师:下面我们一起自由拟稿,拟好后一起交流,时间25分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15分钟时有同学激动地举起手来。20分钟有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五、[朗读自赏,自我修改] 师:我观察到,大部分同学已拟好作文,看来大家出笔很快。下面留几分钟时间,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一边自我欣赏,一边根据音节的流畅度进行简略的自我修改。
六、[全班交流,鉴赏评价] 师:大家朗读自己的作品很投入。朗读是发现自己作文有没有毛病的很好的一种方法。下面我们用自荐或他人推荐的方式进行作文课堂朗读,共同欣赏,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师生相互对话)(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了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对作文优点和不足作了简略评价。应同学们的要求,老师也读了自己写的《品读自我》“下水作文”,让同学们进行了评说。)
七、[激励性总结] 师:“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我”是家庭、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构成成分。没有活生生的“我”的存在,就没有活生生的家庭和社会;没有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我”,就没有多姿多彩的人类社会。要想了解他人,就得先了解自己;要想认识社会,就得先认识自己。认识自我、品读自我的目的不是陶醉于自我欣赏,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是社会造福人。充分地认识自己、精心地品读自己吧,把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掘出来,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素质更加全面,个性人格更加健全、完美,对社会更加有用的“大写”的人。课后请同学们再认真地“内视”自己,努力将自己认识得更清楚些,然后认真地修改作文,尽可能使这篇《品读自我》的作文成为一篇成功的文章,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份珍贵纪录和纪念。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 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学生和教师一样,也是很丰富的课程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有效资源,是“新课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和任务。反思这节“认识自我”、“品读自我”的创新写作课的教学过程,自己认为,基本达到了教学设计目标。主要表现是:
一、整个教学活动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一般认知规律,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参与意识浓;
二、创造了和谐的对话互动环境和气氛,学生的互动对话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对话热烈而有质量;
三、大多学生有了认识自我、品读自我的意识,对认识自我、品读自我的目的和意义认识明确,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四、大多学生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品读自我”的完整作文,个别学生的作文质量还相当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是:
1、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认识自我、品读自我既无意识,又无兴趣,对认识自我、品读自我的意义和目的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2、部分学生缺乏互动对话勇气,对话参与意识不浓,个别学生似乎把自己置身于教学之外;
3、写出的作文质量平平,个别学生的作文质量很低,显然是没有用心灵去写作,只是支差、完任务。
认识自我、品读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是一个人一生的事情,只凭一两节课要求实现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认识自我”作为“新课标”中学生认识能力培养的“三大工程”(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之一,其建设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精心的培养。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不断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品读自我的习惯和意识,提高其自觉性。我想,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生认识自我、品读自我、改造自我的能力一定会、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二篇:品读自我
1、品读自我小草不因自己弱小而自卑,因为它相信终有一天大地会绿草如茵;寒梅不因自己渺小而孤独,因为它相信只要勇于绽放就会成为山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小鸟不因自己弱小而自卑,因为它相信只要有大鹏展翅的信念,终会“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我绝不因自己平凡而堕落,我相信这世界需要我。我虽渺小,但我很重要。我们要学会品读自我,因为你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品读自我,在田园风光。
你可曾记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钟情于山水之间,他或许就是这大自然的一粒尘埃,但因为品读自我,审视自己的人生路,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情调,他与自然相拥,与田园之景为伴,他在风光秀丽的田园中品读自我。
品读自我,在月下美景。
你又可曾记得,那豁达不羁,不慕权贵的青莲居士?当倾国倾城的贵妃为他研磨,当不可一世的高力士为他脱靴的那一刻,他似乎懂了,他想要的生活不是这样的,于是他放弃了高官厚禄,重新品读自我,他想过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平凡人,但是要让人生更加精彩,于是在花前月下,饮酒赋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的一生是旷达的,他带着对自我的品读,对人生的思考,在月光美景之下,吟唱出了千古佳作。
品读自我,在山光水色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把情感寄托山水风光,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品读自我,思考过去,没人能明了他内心的情感,他带着对自我的品读,有游玩于山水之间,著成《醉翁亭记》。他懂得自己随渺小,但是却很重要,他对自我的品读高于他对事业的追求。所以,我们时刻品读自我。
我们要记住;不要因为渺小,就自甘平庸,因为我们还很重要。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去品读自我,创造新天地。
没人明了此处的风景是为谁而存在,没人明了此处的船只为谁而停,或许你就是那风景中的一个!品读自我,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品读自我,你的无悔选择!
2、为我而世界造
即使我只是一粒尘埃,我也会汇聚成为沙滩,沙隆,大漠„„
即使我只是一只雏雁,我也会翱翔蓝天,感受万物的壮美。
即使我只是一颗流星,我也会在划破夜空时照耀大地。
——题记
回眸仰望,她已成就一段千古传奇,她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神话,以一个女子的担当指点江山,改写了女子不如男的流传,开创了大唐的又一盛世。即使面对“狐媚偏能惑主”的辱骂也没有触动她心中的向往,即便在那样一个极
度男尊女卑的社会,她依然点亮了自我,高高地坐在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任天地唯他主宰。从一个渺小的女子到成为一代女皇,她将世界为我而造抒写的透彻淋漓。
梦游天姥,放白鹿于青崖间在他的生命中定格。他放浪不羁,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将谁人放在眼里?让杨贵妃研磨的是他,让高力士脱靴的是他,在皇权大如天的年代不听从皇命的还是他。威威大唐中,他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他的我行我素,世界以他为主的性格却将他推到了大唐史诗上的巅峰,成为最耀眼的一颗星,一直发光,发亮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大地之中,我们又算得了什么?
还记得星光大道上那个一直微笑着的盲人女孩吗?还记得弹奏《梦中的婚礼》的断臂男孩吗?还记得母亲那句:“我的孩子真棒!”的话语吗?我们都记得,流水的冲痕不会淡化我们,反而让我们看到其实我们并不渺小。相信世界为我而造,相信你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中华浩浩荡荡五千年,我们看到司马迁的背影,看到屈原在汨罗江畔缓缓而行,看到了苏武、文天祥、杜甫、鲁迅„„那么多那么多生来渺小却成就伟大的人。
泛黄的书页蒸腾了千年的墨香,点一缕烛光,品一杯香茗,细细咀嚼这书的味道,原来我们并不渺小。
点亮人生,你不渺小,我不渺小,世界为我们而造。我们为世界创造精彩!
3、品读自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是渺小的,就像一粒尘埃,芸芸众生中,我轻如鸿毛,微不足道。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是重要的,就像架梁之椽,茫茫天地之间,我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捧一杯香茗,躺一架摇椅,心香伴随着馨香,静下心来,品读自我„„
一、渺小的自我我似黄土高原的一粒沙,和同伴相依为命,我是黄土的一个分子,爱着我的母亲,我的家。
我若滔滔长江的一滴水,积小流以成江海,我是平凡的,过着平凡人的流淌生活,快乐着,喜悦着。
我如高山的一块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静静的站立着,等待游人的观赏,不是观赏我,而是我们。
二、独一无二的我我就是我,一个不可替代的我,有优点又有缺点。
孟佩杰的孝令我叹服,贫困中,他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驱散种种不幸;在艰苦中,他无怨无悔,她的孝心布满每个细节,两千多个日子里,她笑靥如花。
我没有孟佩杰的伟大,但我会为疲惫的妈妈捶背擦汗,我用我独特的孝向妈妈诠释我的爱,她懂。
我就是这样一个有孝心、爱心、进取心的女孩。品读自我,原来我既是渺小的又是重要的。
品读自我,原来我是世界的一小分子;品读自我,原来这个世界需要我。想起了最美妈妈吴菊萍,当小小的孩子处于危难之中,她毫不犹豫的托住了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她不高大,但足以让我们仰望;她是渺小的,可足以让我们崇拜。
哦,原来渺小和高大可以转化!
品读自我,我愿成为天空的一颗星,虽为一颗,但足以点亮苍穹!品读自我,唱响人生!
4、世界由尘埃所造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你是一粒尘埃,世界也是因你的存在而存在的。
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一张上面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事实如此,我们应该坚持不懈的去创造世界。
曾经的市侩,不被人所敬重,甚至被人唾骂,然而他却能成就帝业,逼项羽自尽,巩固自己的政权,曾经的一粒尘埃,没有放弃过自己,自信自强,抓住了机会,一举成功。有谁敢说他以前不是一粒尘埃呢?我们需要仔细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坚信自我。
一则寓言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拐子同时困在了火场,这时拐子爬上瞎子身上说:“我做你的眼睛,你做我的腿”,就这样,他们逃过了火场,耳聪目明。所以,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世界由尘埃所造,不要小看了你自己。
坏了一个马蹄,失了一匹马;死了一个将军,丢了一场胜战,从而失了整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看似微小的东西却在时刻起着重要的作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功亏一篑,这一句句古训不时徘徊在我们耳边。
爱迪生晚年刚愎自用,大力阻止交流电的发展,甚至嘲笑交流电只能做电椅杀人,殊不知当今社会,交流电正在发挥着意想不到的功能。不要排斥其他事物,组成这个世界的每个部分都有其作用,哪怕它也很微小。
流星因为短暂而美丽,划过黑寂的夜空,释放出那一闪而逝的光芒,虽然微弱,但却没有人敢忽视它。人生犹如流星,充满了传奇与精彩,而是不是一闪而过,别人决定不了,靠的只有你自己,如果可以,流星也能成为永恒。
相信自己,哪怕只是一粒尘埃,混沌的世界不正是由你所造吗?
5、渺小却很重要
红烛燃起一段不朽的往事,沉香撩起一份亘古的情怀,纵然我没有火焰的绚丽,我会执着的点燃生命的火焰,绽放自己的美丽。
——题记
虽然我只是一粒尘埃,但经过蚌的磨损也可以变成一颗明亮的珍珠;虽然我只是一条小溪,但也可以滋润一方土地;虽然我只是一棵小树,也可以为烈日下的行人提供凉爽。
我就是这样的渺小,但我却可以创造辉煌。
司马迁受尽极刑无愠色,出狱后仍坚持创作,最终成绩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佳作,为后人所赞赏,如果没有司马迁,我们可能无法欣赏到如此好的《史记》。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终成名将,带兵杀敌,保卫国家,为人所敬仰。若韩信受辱后不再为君主卖命,或许无法成就汉室伟业。
李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起初追求功名,希望为百姓办实事,但却被统治者要求写一些云为衣裳花想容的文章时,他毅然辞官去过青崖放白鹿,于轩辕台观雪的生活,为我们创作了许多清新飘逸的名诗佳句,被誉为诗仙,当之无愧,若李白一心想做官,中国或许会缺少一颗星光灿烂的明星,或许中国人无法感受到他的飘逸洒脱。
是的,我很渺小,但也可以很伟大,我们每个人都只是一名普通人,但举手投足间,凡人也变得不平凡。
最美妈妈吴菊萍因救不小心从楼上摔下来的妞妞而受伤,她为此不能亲自为两个月大的孩子喂奶,此时这个平凡的妈妈在人们心中变得伟大,如果没有她或许妞妞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孟佩杰,一个渺小的身躯却担负起照顾整个家和瘫痪在床的养母的重担,在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享受童年生活的时候,她却像一个大人一样一边忙于学习,一边赚钱养家,此时的她变得很伟大。
是啊,我们很渺小,但我们也可以燃烧自己的生命,让其绚丽夺目,绽放光彩。
6、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也算是给生命一个交待。
——题记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如是说。
点,没有长度、高度、宽度,但它却可以创造出线、面、体,没错,小小的点就是这样了不起。
其实,点很像你。的确,你很渺小,置身芸芸众生中,沧海一粟,轻如鸿毛;可你又是那么重要,立于茫茫天地之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包括你。所以,认
识你自己吧!
3岁女童照顾截瘫父亲,让你震惊,让你感动。3岁的孩子稚嫩,脆弱,渺小的如同一个点,站在人群中,可能会被人海吞噬。她彷徨啊,但在父亲面前,3岁的女童,成熟,坚强,强大得如同“迪加”,照顾父亲,给予父亲活下去的力量。
“断臂王子”刘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绽放梦想。你激动,你开始敬畏生命。在所有健全人面前,刘伟残缺渺小的如同一个点,需要人们的关心,可在钢琴面前,刘伟健全,用双脚将每一个琴键征服,把自己的梦想奏响。
百万富翁高逸峰一夜破产,富豪沦为“包子铺”老板,你叹息,但你为他重新开始而高兴,在妻子面前,高逸峰脆弱,渺小,落魄的他不能再给妻子依靠,可在挫折面前,他拼搏,他不服输,他靠自己的双手保护他们的家,他使自已继续成为妻子的依靠。他们幸福,很知足。
你看,每个人都是处在渺小与强大的统一体之中。你渺小时,你要积蓄力量,把自己变强大;你强大时,不要忘记自己曾“渺小”过。
人生变幻莫测,没有定数,认识你自己,固然很重要。不论成败,你都要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你虽渺小,但你却独特,相信你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你娇妻的依靠,或者你成为一个家的保护者。
认识你自己吧,我借你一双慧眼,虽然你只是一个点,但是,当线与线有了交集,就会出现你存在的痕迹。
第三篇:品读经典,提升自我
品读经典,提升自我这是一个充满着欢声笑语的世界,蓝蓝的天空,乳白色的云彩,绿色的草坪,五颜六色的花朵,纯真的笑容,五彩缤纷的梦想!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或如泣如诉的诗、词、赋、曲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在这样的星空下,生生不息,继承和创造着。
我们的童年,因有了品读经典便有了许多或快乐或悲伤的心情渲染我们的蓝天,幻化出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哪怕岁月不饶人,我们日渐长大,那些曾经阅读过的不朽的经典书籍依然会留存心中,让我们永久地回味……
经典是永恒的,与画面共凑,将会演绎出别样的精彩。书中灵动的文字,精美的画面,让我们从中领略了中国文字的神奇魅力,感受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智慧,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升自我。
美妙、灿烂的经典,将会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魅力的经典,将在我们心里播下梦想的种子,让我们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成就美好的梦想!生命因品读经典而精彩绝伦!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尽情地阅读吧!相信你会领略其中的奥妙,吸取书中知识的哲理,从而变得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福建泉州安溪县蓬莱中心小学五年级:刘汉梁
第四篇:教学案例写作
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课堂意外“精彩”的背后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读过《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后,我就一直对鸟的天堂这个地方心驰神往。虽然到现在我还没去过鸟的天堂,但从众多图文资料中已知道它位于新会城区以南10公里的天马村河中。那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她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占地达18 亩(大致相当于200个教室),远看像一片浮动绿洲的古独榕,堪称南国奇观。而每天栖息在这棵美丽大树上的各种野生鹭鸟数以万计,蔚为壮观。这一自然景象出现在人口稠密区,生生不息,已延续了384年(明万历戌午年公元老派1618年始于“雀墩”),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典范,实属罕见。历年来,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而至。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游后写了散文名作《鸟的天堂》,“小鸟天堂”从此得名。现在,《鸟的天堂》已是人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是巴金的名作,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课文的内容我已熟记于心,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也上网查阅了很多,并都较仔细的学习和对比了一番。因此讲起课来自认为是轻车熟路,胸有成竹。
二、案例描述
我首先给学生们介绍了作者巴金先生及鸟的天堂的总概况,学生们饶有兴趣。然后我按照课前备课计划,让孩子们标记生字新词,读课文,理思路,找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句子。随着大家对课文越来越熟悉,课堂也逐渐进入高潮。
“同学们,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这次他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我微笑着向孩子们提了问题。顿时,孩子们都忙碌起来了,有的在书上画着,有的在喃喃自语着,有的在静静思考着。
“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看到了不计其数的鸟。”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我从这里看出来的„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里的两个„到处‟说明鸟儿多得不可计数,树上到处都是!”
“能从文中找出来,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错!”我示以赞许的目光。这时,教室里一下子冒出了好多小手,有的还把手举得老高,嘴里还配以“我!我!”的叫声,唯恐老师看不到。
“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大的,小的;颜色也异彩纷呈,有花的,有黑的,还有一些叫不上名来的颜色。真是鸟的天堂啊!”
“看得出你也很会读书,从大、小、花、黑这几个词里你就读出了鸟的形态、颜色。你能把这多姿多彩的感觉通过朗读向我们展示出来吗?”我的话音一落,孩子就捧起书本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
“还有这里的鸟千姿百态,你看它们有的站的树枝上叫,好像在呼朋唤友;有的飞起来,正想要去自由的翱翔;有的在扑翅膀,似乎飞倦了在休息呢!”又一个孩子站起来兴奋地说道。
“这里鸟儿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巴金爷爷都看得„应接不暇‟了!” “„„”
课堂研读越来越深入,我正要接着往下说,突然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老师,鸟儿一般天亮就离巢觅食的,巴金爷爷要是在早晨经过,怎么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就热闹的教室里顿时在平静几秒后开始骚动了起来,很多孩子在自己讨论过后渐渐把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看着孩子们那清亮、求知的眼神,我心里一阵紧张,这个问题备课时可没有去细细想过,更没有有意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刹那间,我有些不知所措,但我还是想起这样一句话:“面对意外不应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要及时抓住问题并放大,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和独特体验。”于是,我在瞬间整理好了“砰砰”直跳的心情,理了理思路,打算先把“球”踢还给学生,便笑着对学生说:“在学习这段课文中,你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过别急,再读读书,看看能否从书中找到答案。”话一说完,心里倒有点自喜起来,暗暗等待着即将出现的没有预约的精彩!
一阵琅琅的书声在教室蔓延开来,又渐渐恢复平静,孩子们在静静思考,几分钟后:
“老师,我搞清楚了。鸟的习性是朝出晚归,但这是树木较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如果树林大,那整天都有鸟儿栖息在一起,因为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 一位同学站起来,满脸兴奋地说。
我点点头,称赞道:“说得有条有理,会思考。”然后又马上补问道:“这是从哪一方面说明这里是„鸟的天堂‟”呢?
“这是从„树林资源丰富‟这一方面说明这里是„鸟的天堂‟!”
“我的看法是,鸟儿朝出晚归是一种自然规律。这里早上就有这么多鸟纷飞,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儿景美,气候适宜,所以慕名赶来了。”另一名孩子也说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 „慕名赶来‟这个词用得多好呀!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我为他拍起了掌。“这是从……”我第二句话还没说完,这名孩子就接道:
“这是从榕树长得枝繁叶茂,是一棵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方面说明这里是„鸟的天堂‟。”
“„„”
“我还有补充,这儿的自然环境好,当地的人们都非常地爱鸟,不去捕捉它们,所以就成了真正的鸟的天堂。”又一名孩子说。
教室里响起了情不自禁的掌声,也包括我。
“是啊,它们在这儿找到了幸福与安宁,享受到了自由与快乐。”我不由自主地接下了这位学生的话,孩子们都热情的鼓起了掌。
随后,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的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与体验。我则沉浸在学生的这种多元解读中。我为他们的个性化理解,为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而叫好。
晚上,我静下来回想这堂课。想着想着,课堂内那个特别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作者在早晨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不是真如课中孩子们所探究的那样呢?我所抛出的问题是不是真有价值?于是我打开网络,开始搜寻:广东新会市天马村的天马河里的那棵大榕树上长期栖息着数万只小鸟,种类多达十多种,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小鸟天堂经202_年重新规划扩建后,占地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养殖着大量的鱼、蚌、螺等,专门为鸟儿们提供食物。看着这段文字,我的心被揪得紧紧的,课堂中为自己的处理而自鸣得意的心境早就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学生自傲的惭愧,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深深的自责。
三、案例反思:
课堂中的意外,很多时候让人措手不及,什么时候、哪个环节中、由谁而起,谁也无从知晓、谁也无法预料,正是由于其不可预测性、其神秘特质,令很多老师忐忑。尤其是在一些公开场合,诸如公开课什么的,尤其担心自己当时的反应,是否有必要理睬,用怎样的方式引导,引导是否合适、是否有效,更何况现在的我们,还有更高的要求——期望自己的引导能化解意外、甚至能有有意义的生成。
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出现“意外”,我们该怎么办?
1、以本为本,“意外”之时回归文本。
回归文本是解决教学意外的根本所在,文本是阅读、理解、感悟的起点站和终点站,离开它的感悟是无稽之谈。在学生感悟走向歧途时,通过回到文本寻找答案,学生不但可以正确认识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可以说,因为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做文章,因为这一精彩的引导,使意外开发成了难得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的生命力得到真正的释放。预设在教学教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核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本节课中,我自以为对教材已熟记在心了,可还是差点中了学生的“招”,差点贻笑大方。所以说,老师只有对教材理解的深,对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地透,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得全面,才不会出现晚上的“汗颜不已”,才可以在课堂内如鱼得水,自由驰骋;才可能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真正阵地。
2、预设要留有空白和余地。
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我认识到语文教学要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要给生成留足空白,给生成留有和谐的生态环境。可以说,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是根本没有考虑到要留有空白和余地给学生,可恰巧的是,学生自己“创造”了空白:巴金爷爷是在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怎么能看到这众鸟纷飞的情景呢?使学生和老师马上进入了知识的空白之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余地。
3、语文教师尽可能地多查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
虽说这节课有突发事件的阻挠,但我自认为在课堂上处理得还不错,最令我感到自豪和高兴的是:我在课后验证了学生说的有关鸟“晨出暮归”的科普知识。试想,如果鸟类“晨出暮归”这一生活习性纯属那位学生的编造之说,而事实上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的话,那么再来看这节课,就会显得特别不是滋味。所以,课后我对这个问题备加关注,经过证实之后,我才舒了一口轻松快活的气。因为不管怎么说,知识总是要建立在科学、真实的基础之上。
现在我还时时想起这堂课。我也常这样想:如果把师生的课堂学习当作一次快乐的泛舟,那这些小的“意外”就是我们泛舟途中偶尔的“漩涡”。有了这些“漩涡”,我们的旅途更显得真实和快乐。作为掌舵人,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在经历“漩涡”后,打个弯,继续快乐航行,而不是强行改变航向或者慌乱中造成“翻船”。也许若干年过后,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生活,他们最难忘的还是这些拥有“意外”的课堂。那时,也许他们还会在心底里泛起对这个掌舵人的一丝敬意。
第五篇:教学案例及其写作
教学案例及其写作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的定义: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当时的教学情境回顾、反思而写成的文字。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的点评。
2.教学案例的特征:案例作为一种写作的形式,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与撰写论文相比,它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它的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
见。
(1)与论文相比,有自己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的写作一般是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实录相比,有自己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教案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写作虽与教学实录的体例相近,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教学过程具体的实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而定。
二、教学案例的种类
教育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确定的写作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有偏于宏观的,大到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偏于微观的,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
有的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有的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有的偏重理论分析;有的则偏重实践描述。
三、教学案例的功能
1.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与教学实际有相当大的距离,难以与之挂钩,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而教育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不足,它像一道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许多教师对教育理论学了不少,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案例是总结教教育经验的有效形式。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因此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哪些教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哪些教法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
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3.案例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最佳选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里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经验、教训。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
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4.案例是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最好方式。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四、教学案例的写法
1. 案例的结构要素。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普通班级还是实验班级,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
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特别是要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
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
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
2. 写好案例的关键。写文章要考虑方法,但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写好个
教育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
长期的独到的思考才能做到。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论文的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责任编辑:京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