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最好听的西方古典音乐
编辑:前尘往事 识别码:24-101872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1 19:23: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最好听的西方古典音乐

最好听的西方古典音乐

·格里高利(意大利)540-604

圣咏★ ●

·维瓦尔蒂(意大利)1680-1743

四季★ ● ▲

·巴赫(德国)1685-1750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

■ 小提琴协奏曲★ ●

小提琴大键琴奏鸣曲●

·亨德尔(德国)1685-1759 竖琴协奏曲●

·莫扎特(奥地利)1756-1791 小提琴协奏曲★

小夜曲★ ●

▲ 钢琴三重奏★ ●

▲ 小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德国)1770-1827 小提琴协奏曲★

·帕格尼尼(意大利)1782-1840 小提琴吉他奏鸣曲★ ● ▲ ■

·罗西尼(意大利)

弦乐奏鸣曲★ ● ▲

·门德尔松(德国)1809-1847

小提琴协奏曲★ ●

·肖邦(波兰)1810-1849

夜曲★ ●

圆舞曲★ ▲

·柴科夫斯基(俄罗斯)1840-1893

小提琴协奏曲★

钢琴协奏曲★

·德沃夏克(捷克)

新世界交响曲★

大提琴协奏曲★

·格里格(挪威)1843-1907

钢琴协奏曲★

·拉赫马尼诺夫(俄罗斯)1873-1943

钢琴协奏曲2★

珍藏古典:

1、莫扎特钢琴三重奏

2、莫扎特弦乐四重奏

3、巴赫小提琴大键琴奏鸣曲

4、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5、格里高利圣咏

6、亨德尔竖琴协奏曲

7、莫扎特第40交响曲

8、莫扎特弦乐小夜曲

9、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10、罗西尼弦乐奏鸣曲

11、肖邦夜曲

12、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

13、莫扎特第3、5小提琴协奏曲

14、帕格尼尼小提琴吉他奏鸣曲

15、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16、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17、巴赫小提琴协奏曲

18、斯美塔那交响诗伏尔塔瓦河

19、贝多芬第6田园交响曲 20、贝多芬第5交响曲

21、贝多芬第3交响曲

22、贝多芬第9交响曲

23、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

24、柴科夫斯基第1钢琴协奏曲

25、柴科夫斯基第4、5、6交响曲

26、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27、德沃夏克第9新世界交响曲

28、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29、德沃夏克美国四重奏 30、格里格钢琴协奏曲

31、拉赫玛尼诺夫第2钢琴协奏曲

32、马勒第4交响曲

3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34、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

35、肖邦圆舞曲

36、柴科夫斯基天鹅湖组曲

37、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38、斯特劳斯圆舞曲

39、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 40、罗德里哥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

41、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42、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43、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44、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

45、贝多芬三重协奏曲

46、贝多芬钢琴三重奏

47、比才卡门

48、威尔第茶花女

49、威尔第弄臣 50、奥尔夫布兰诗歌

摘自张铭音乐人生

第二篇:欣赏西方古典音乐有感

最早接触西方古典音乐是小时候的音乐课上学习贝多芬的《欢乐颂》,那时候就对西方古典音乐产生了好感,由于母亲是音乐教师,因此接触音乐的机会也比较多。直到现在也依然保存着几首比较喜欢的曲子,随时拿来听一听,会让人感觉心情愉悦。

欧典古典音乐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便是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巴赫,也被称之为音乐之父,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家之一。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这也是我喜欢它的重要原因。

第一次听到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是在听fall in love的《一千零一夜》的间奏。那一小段音符的回旋清新自然轻盈让人真的想跟着它跳一支小步舞。这首曲子是巴赫题献给自己贤内助安娜·玛格达雷纳的作品。安娜是巴赫的第二任妻子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除了照料好一家人的衣食起居外她还经常帮巴赫抄写谱子而且水准一流。巴赫出于对安娜的感激和爱意先后在1722和1725年创作出两卷曲集送给妻子。后来两卷曲子被合并,并且去除了其中的声乐演唱部分成为了《为安娜·玛格达雷纳.巴赫而作的古钢琴小曲集》。小曲集一共有45首,其中第26首《G大调小步舞曲》便是此曲比较通俗但是却自然有一股纯净的味道。原来小步舞曲是用于西方宫廷舞蹈的充满了奢侈浮华的意味,曾听过陈慧琳的《lover's concerto》便是改编自此曲。很喜欢她轻轻淡淡的唱法一改宫廷乐曲的浮华,用最纯净简单的声音将小步舞曲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心情愉悦畅快。从此以后我遍喜欢上了巴赫的作品,将巴赫的作品都一一听过,也开始听同一时期的其他音乐家的作品,诸如德国音乐家亨德尔,以及英国音乐家普塞尔的作品。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巴赫的作品。

其实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去感受经典的音乐,充斥在我们周身的是那些不到一年便被人遗忘了的流行乐。我想如果真正静下心来欣赏的话,西方古典音乐会带给我一种脱俗、清新的感觉,对我们自身修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第三篇: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cpp

内容摘要: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可以提高我们的节操,升华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妙的动听的世界,随时随刻的满足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每时每刻都能体会到音符的美妙。而西方古典音乐更是音乐的精品,更能让我们的精神和灵魂都能的到放松。对艺术作品风格的把握,离不开对其形式要素的考察。海顿、莫扎特所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是一个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通过对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必需的技术规范的考察,以及对他们一些共同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形成对古典乐派艺术风格的基本认识,为音乐风格概念的形成和钢琴技术要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古典主义 风格 海顿 莫扎特 西方音乐

当钢琴弹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的问题便凸显出来。这是每一位琴者理解音乐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和基本能力。周光仁先生曾说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任何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对其弹奏的作品风格作出正确的把握,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因此, 风格的把握在诠释钢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占据了钢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钢琴作品也是两人创作的重要领域。本文正是从两人钢琴作品中的共同特点

来探讨这一时期,他们对钢琴作品风格的把握。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一般特点

“古典的”即为“classic”,在古代文法学家笔下是指“最优秀的”“经典的”之意。而在中国,我们译为“古代的”和“典范的”两层意思。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只是狭义地指18世纪中下叶,在维也纳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奥音乐。这一时期,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和启蒙主义“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要求音乐质朴化和平民化,音乐特征慢慢地完善成熟,其音乐特点主要如下:

1.主调音乐代替了复调音乐。尽管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孕育并且带有巴洛克时代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仍然占据了主要地位。

2.和声进一步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结构骨架。和声语汇更加丰富,大胆采用了离调、转调手法,使旋律更富于表现力,更加立体。

3.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渐摆脱了宗教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

4.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奏鸣曲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他等曲式,形成了结构清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变奏曲也被广泛运用。

二、海顿、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风格

海顿和莫扎特的大部分键盘作品被认为是为钢琴而非羽管键琴而写的。虽然当时的钢琴声音音质比现代钢琴更加轻薄,但它的延音踏板以及强弱方面细微的变化对古典风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约瑟夫·海顿(1732—1809)的整个音乐创作中,键盘作品并不是他创作 的主体。海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交响乐及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但不管怎么说,海顿却预示着莫扎特风格的成熟。海顿的钢琴作品初听时并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样迷人,反而有些冗长、粗暴,有时甚至有些野性。莫扎特钢琴作品中的声音因素在海顿作品中几乎找不到。海顿不十分关心钢琴上的歌唱性,而是更致力于纯正的表情。他的钢琴作品中有一种朴实的热情,并有着无比的幽默感。他并不热衷于炫技。和莫扎特相比,莫扎特用很多的“Aallegro”,而海顿更愿意选择“allegro moderato”,甚至“moderato”。

莫扎特(1756—1791),一位坠入人间的音乐精灵。他的精巧、典雅、纯净、澄澈,在欢乐中隐含淡淡哀愁的钢琴音乐,使他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与生俱来,而且那种适度的均衡与他来自直觉和灵感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钢琴

作品很少追求激情表现或炫技因素,而是忠实于更为亲切和家庭式的奏鸣曲。除去个别较简易的乐曲外,莫扎特的作品几乎无难易可言,每一首都需要极透明的音质、典雅的情趣、准确的分寸、严密的控制、敏感的指触、均匀的走动等,因而都很难演奏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风格的把握,都离不开对其形式要素的考察。因此,通过以上对海顿、莫扎特的了解,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握一些古典主义风格的要素。

三、演奏古典作品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达到古典主义风格的要求、在技术环节上的完善,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速度和力度

在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时,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是极其重要的,随意地变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古典作品的音乐风格。正确地把握和知道速度究竟多快是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所必需的。古典时期的演奏速度比巴洛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速度向两头扩张。这一时期的快板乐章比巴洛克时期快得多,而且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海顿和莫扎特从不为他们的作品标上速度记号,现在版本上所标记的速度记号都是后来人加上去的。但我们在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也应该有个速度的定量,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对这一时期音乐的了解,我们

一般把它定量为:快板(allegr48—50左右。总之,要充分保持稳定、统一的速度,绝对不能时快时慢。

而在力度的表现上,由于“槌子琴”的出现,音量较过去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触键来表现渐强渐弱等变化了,因而音乐表现力较巴洛克时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时期钢琴制造上有所发展,但还远不如现今钢琴音色丰富、洪亮,声音也不能像现在的钢琴延续得那么长,因此,其力度比现代钢琴整整低了一个等级。由此看出,在演奏古典时期作品时,现代钢琴演奏最大音量也仅仅相当于“mf”,最轻音量则相当于“ppp”。到贝多芬时期,钢琴制造和钢琴演奏又有了一定发展,力度幅度增大。因此在演奏这一时期作品时,我们可以有所变化,但应考虑当时的特点,把握好限度与分寸,弹出尽量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音乐。

2.触键与音色

古典时期的钢琴发音明亮、颗粒清脆,是我们的现代钢琴很难做到的。莫扎特钢琴作品声音灵巧而华丽,而海顿有时比莫扎特更富朝气,更具幽默感。因而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要达到我们想要的音色,就要通过均匀清晰的颗粒、活跃的节奏、流畅的气息的途径来实现古典主义特有的高贵气质。而良好的音色的实现是通过触键来完成的,因此,通过海顿、莫扎特我们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弹奏古典作品时,触键应以指尖,尤其是第一关节为主要部位,下键时,指尖要轻,触键要快,指尖在发音后一定要轻轻支撑住,而力量则应立即松开。不能用臂力压迫键盘,必须控制好声音的“点”。

②弹奏出的音色应明亮而圆润,演奏者要控制好自己的肌肉,通过手臂“松”而不“懈”的力量,弹奏出富于明快、透明、纯净的音色。

③音阶的走句应干净,流畅。用手指奏出富有弹性的音。指尖动作越小越好,其触键速度在单位距离内应该较快,弹奏出颗粒清楚、以“nonlegato”为主的音。

④在手腕配合下,弹奏出有“呼吸”的乐句。钢琴演奏就像声乐演唱一样,都是有“呼吸”的。演奏者通过力量的“上抬”和“下沉”,来实现乐句起伏中形成的“气息”,并根据演奏者本人对乐句的理解来决定使用连奏还是断奏,通过演奏者的手腕、手臂来调节乐句,使声音和谐、统一,弹奏出美妙细腻的乐句。

3.装饰音的弹奏

装饰音一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周广仁先生曾指出过:在装饰音记号统一以前,我们很难认定统一的标准。而且,在实际弹奏中,对同一个装饰音,每一位演奏者又有不同的弹法。再者,随着钢琴演奏的发展,后人编撰前人乐谱的版本日益增多,给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带来了更多的纷扰。古典主义时期的装饰音基本继承了巴赫的传统,以下只是对装饰音的一些一般规律进行的探讨。

①颤音(tr)或回音(∽)。颤音的数量较为自由,不像巴洛克时代的那样严谨,速度和数量由演奏者根据对乐曲的理解而决定。这

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海顿、莫扎特时期,所有奏法都从标明的主要音符上方二度开始,而到贝多芬时期,则演变成从原音开始。

②长倚音一般具有留音效果,甚至弹奏效果是将音符时值对分。如则应弹奏为。这在莫扎特K283第一乐章,K311第一乐章,海顿的HOBXVI37第三乐章中都能遇到。

③回音应包括在主要音符时值内。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应弹在拍子上。如贝多芬的OP.49第一乐章中回音的弹奏。但有时,回音也从拍子后开始弹奏,这就要看演奏者具体的喜好而定。

另外,贝多芬的装饰音略微复杂,如半颤音、分解和弦或琶音、短倚音、长倚音等。我们不可能用某种规范加以限定,只有演奏者根据音乐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喜好同时参考大师们的演奏来弹奏。

4.踏板的运用

18世纪后30年,有不少钢琴被装备了一个膝部杠杆,近似于现代钢琴的制音器踏板。踏板就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在海顿、莫扎特时期,键盘作品基本上都是为古钢琴而作,由于古钢琴与现代钢琴结构完全不一样,因此,据考察,他们的作品中没有踏板使用的标记。但这并不等于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不需要使用踏板,所以很多演奏者在弹奏他们的作品时感到迷茫,他们不知道,在任何风格中,右踏板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给予更多的共鸣和音色。这一点对古典乐派作品同样适用。因此,演奏者应始终记住:在使用踏板时首先讲究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绝对不能含糊不清。即使要使用踏板,也要尽量保

持音的清晰,使听者觉察不出来。其次,在有长时值音符的慢速、歌唱性段落中,右踏板不能踩得过深,在这里使用踏板的功能主要应帮助避免声音发干,使整个乐句有一个很好的过渡、连接,起到润色的作用;最后,句法、连线和所有其他奏法应保持清楚,包括休止符都不能用得模糊不清。踏板的运用不能影响以上所述的划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为演奏者的踏板运用提供了基础,左踏板的出现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这种背景下,演奏贝多芬作品,运用踏板自然比海顿、莫扎特多得多,复杂得多。但不管是演奏贝多芬还是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我们应始终记住古典时期使用踏板的总原则就是:增强乐句的连贯性,使音响获得更丰富饱满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海顿、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的研究以及对弹奏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的钢琴作品的弹奏风格所需要把握的分寸,在于内在的深刻和外表的含蓄、有节制的统一。演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钢琴作品需要有符合这个流派音乐的演奏风格。钢琴300年演奏艺术的发展过程表明,风格作为一种音乐文化趣味和形式要素、一种演奏中必不可少的认知概念和外显形态,是反映作品思想主题、精神内涵、情绪情感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因素,是每一位演奏者在弹奏实践中不能忽视的。我们只有将作品与艺术流

派的共性相结合,深、挖掘作品内涵,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不断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和弹奏的技能技巧,才能为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所衍生的各个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2]黄莹《风格的研究——钢琴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钢琴艺术》)

[3]罗曼·罗兰《古代音乐家》《当代音乐家》

[4]修海林、李吉提 《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5]郑兴三《论莫扎特钢琴曲的演奏风格》(《厦门大学学报》)

第四篇:西方古典音乐鉴赏(共)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

摘要:音乐是一个宇宙,音乐中有一切。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是使人能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重视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气质,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肖邦的音乐风格处处透露着优雅、细腻、精致,色彩性的和声处理的很有独特性,使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浪漫。

关键词:西方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

霍夫曼曾说过“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会想起一个现在很少提的概念—严肃。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会认为是比较刻板、沉重的音乐。大多数人认为像这类的古典音乐,年代悠久,离我们的时代好遥远。比起古典音乐,青年人更喜欢听流行音乐。一直以来我也是抱着这种思想,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听到古典音乐只是匆匆扫过,只是觉得气势很磅礴,场面很壮观而已。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

可是这学期,我上了古典音乐赏析的选修课,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深入了解欣赏并剖析。抱着欣赏与学习的态度,通过每节课欣赏古典音乐,我渐渐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情感。我发现古典音乐与我之前感觉的完全不一样,它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会更高一个层次。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当你真正沉浸在音乐中时,你会忘掉世俗中一切繁杂的事,尽情的畅游在音乐中!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步,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很重要的!在古典音乐鉴赏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古典音乐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4个时期:

1、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我们接触得相对很少。

2、巴洛克时期。大概从1600年到1750年左右。此时期的音乐大多整齐优美,充满活力。活跃而不断反复的的节奏、精致且装饰音很多的旋律也是其重要特征。多旋律交织的复调音乐在巴洛克时期也占很大的分量。

3、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指的是大约1755至1825年这五十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主要代表的音乐家们所作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个伟大成就就是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响曲——它是由海顿奠定了基本结构,并通过莫扎特、贝多芬这些天才的创作走进了巅峰时期的。

4、浪漫主义时期。从贝多芬之后,西方古典音乐就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家们要么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要么着迷于表达文学作品中强烈的戏剧性。他们不停地打破古典

主义的条条框框,只是为了能让人们更易为自己表达的独特内容而感动。很多音乐的旋律性大大加强,和声的处理也是变化多端,所以这些音乐大都有了更为细腻的情感色彩的变化。交响诗、更为自由的钢琴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同时古典主义时期就已经很完善的交响曲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宏伟之作。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在古典音乐赏析的课上,我对著名作曲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如“交响乐之父”海顿、“乐圣”贝多芬、“音乐神童”莫扎特、“歌曲之王”舒伯特、“钢琴诗人”肖邦、“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等等。对于著名的古典音乐更是欣赏至极、如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维瓦尔蒂《四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比才《卡门》、莫扎特《g小调 四十号交响曲》、巴赫《小步舞曲》、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肖邦《E大调 练习曲“离别曲”OP.10》等等。然而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古典主义音乐大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巴赫(1685~1750),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他把前人发展起来的主要风格、形式和传统概括地加以研究并汇集在一起,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巴赫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他把复调音乐推向了后世无人能够超越的、完美的顶峰。巴赫的音乐有不少都充满了沉思冥想的意味,当然也不乏生机勃勃、激动人心者。

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说第一位大师是海顿,它是交响音乐的泰斗。他的音乐典雅、华丽、结构方整、旋律流畅很少有戏剧性冲突,可以使人飘飘欲仙、悠悠欲睡。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誉,对海顿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是他奠定了古典乐派的形式和风格,并使其发扬光大。在他创作的黄金期,对音乐的形式与语法的掌握已是炉火纯青,乐曲风格精致、曲思丰富,似乎具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海顿在交响乐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柴可夫斯基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了。”尽管他不如莫扎特、贝多芬那样辉煌,但他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是维也纳音乐真正的奠基者。莫扎特、贝多芬无比辉煌的器乐成就都是建立在他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

第二位大师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则甜美、活跃,富于歌唱性和古典美、突出对比性和层次感,像清泉潺潺似流水滔滔。莫扎特一生的曲风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1770年为界,此时作品中可以看到前古典乐派和意大利古典乐派的强烈影响。中期以1786年30岁为界,此时作品富有典雅的嘉兰特风格和海姆乐派样式的投影。30岁以后的略偏向巴洛克样式,并以此在古典的乐型之外植入更深远的意境。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伟大的音乐天才往往各有千秋,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则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艺术的端庄与艺术的完美在形式、内容互异的作品中得到统一,这正是莫

扎特的才华所在。

第三位大师贝多芬,他的音乐则升华为美中有“奋”、乐中有“哲”、激情洋溢、形象鲜明、矛盾纷呈、英雄气势撼人,如同熊熊烈焰无比辉煌。音乐家大多注意形式与情感的结合,贝多芬《命运》与《合唱》交响曲中把音乐审美中的表现派与形式派的融合推到了极致。贝多芬被后人评为“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的作曲家,可以看出在音乐创作从古典走向浪漫的进程中,贝多芬是一块里程碑。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对人生的感触极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处处充满自信.总结;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古典音乐让人心旷神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候,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参考文献:

【1】 罗曼·罗兰.《古代音乐家》

第五篇: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与鉴赏论文

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与鉴赏论文

浅谈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与鉴赏

关键词:西方古典音乐

发展

认识

正文:

在我大一的时候曾经连续花了两天看了为纪念莫扎特诞生250周年而制作的《莫扎特传》和为Beethoven专门制作的《永远的爱人》,又同时喜欢上了日剧《交响情人梦》,再加上从小学习钢琴和声乐的缘故,在高中三年里,我专门对“西方古典音乐和钢琴的完美结合”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认识,在对交响乐的研究上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想法。在此,我很乐意和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的拙见。

首先,大体介绍一下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在J.S,Bach出生之前,是音乐界著名的巴洛克音乐时期,之后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音乐,大致从Bach到早期的Beethoven,这一时期称为古典音乐时期。在Beethoven去世后,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开始发展,Chopin和Franz Lizst崭露头角。

下面,我就顺着这条线来阐述一下我对各个音乐家的认识。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J.S.Bach。20世纪的评论家和作家这样评价Bach:“他是巴洛克音乐的巅峰人物,艺术史上的巨人。他将自己触及到的一切发展到极致,对作曲技巧的掌握无与伦比”、“他的管风琴音乐将科学与诗歌、技术与情感、精湛技巧和高贵思想融为一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对Bach最初的认识是在学习钢琴的时候所学到的一首著名的曲子《G大调小步舞曲》,在学习了他的《C大调前奏曲》和《风笛舞曲》以后,我对他的音乐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和谐”。为了推广十二平均律定音法,Bach在1722年先后创作了上下两集《平均律钢琴曲集》,每一集二十四首套曲,分别建立在不同的大小调上,每首套曲又各有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曲。《平均律钢琴曲集》是Bach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他音乐创作的巅峰,彪罗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我最佩服Bach的一点就是他的十二平均律,学音乐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巴赫在音乐界的地位就如同牛顿在物理界的地位一样。没有他,无法想象现在音乐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再要说到的人物必然是Wolfgang.A.Mozart,自从在高一看了《莫扎特传》,我就对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的天赋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因为刘老师前一段时间重新放了这部电影,我当时那种惆怅的心情又被钩了起来。如果不是萨列里,Mozart的命运会截然不同,或许还有有更多的经典的曲子被创作出来。但是,如果没有萨列里,估计Mozart的才能或许还不会被发现。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Mozart指挥乐队演奏他的音乐,不是他和他的妻子一起玩耍游乐,而是他病入膏肓时,仍然躺在床上创作《安魂曲》的场景。他的脸色和嘴唇苍白,不时地咳嗽,却不停地在写,在哼唱。之后,我也无数次的聆听了《安魂曲》,好像真的能直接通过音乐抵达他的内心,他好像真的通过《安魂曲》诉说了些什么长期压抑在心里说不出来的东西,所以直到现在,我每次听《安魂曲》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平静和敬仰。Mozart是可悲的,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病得快要死去的时候离开了他,萨列里因为嫉妒他的才华,摧残他的精神,将他陷害致死。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老天让他拥有了别人永远也无法触及到的音乐创作上的天赋,让他创作出来了这么多经典的音乐。说到他的音乐,我不得不提的是《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这是Mozart一生中唯一一首双钢琴奏鸣曲,在我看《交响情人梦》的时候就深深地喜欢上这首曲子。当老师前几天放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真的很激动,因为我原来觉得大概有很少的人才会欣赏这首曲子。我还很喜欢Mozart的另外几首曲子,比如《C大调小星星变奏曲》,《土耳其进行曲》以及《费加罗婚礼》序曲等等。说到电影《永远的爱人》,我最先想到的是Beethoven在耳朵听不见的时候坐在空旷而安静的琴房里,将耳朵贴在钢琴的琴板上,聆听自己弹奏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二乐章时的样子。那种专注,那种认真,是只有一个音乐伟人才达到的最高境界。每次想到Beethoven,我都会诧异,他在耳朵听不见的时候,是如何创作出这么复杂而好听的交响乐的。对于一个身体完好的人来说,能创作出来一首像样的交响乐已经是实属不易,他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是如何写出一首又一首经典的作品的。在他的音乐面前,他所有的性格上的缺陷都可以被我完完全全地忽略。我对Beethoven真正的了解是在看了《永远的爱人》之后,因为电影里留下了太多的秘密和让人不解的地方,在看完电影以后,我花了很多天去了解Beethoven,却总是觉得他是个谜,他的很多事情我还是不懂。说到他的音乐,真的可以说是百变,有时候过于悲伤,有时候过于欢乐,有时候却是雄伟壮丽。我最喜欢的不是《欢乐颂》,不是《英雄》和《田园交响曲》,而是Beethoven的《第七号交响曲第二乐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有可能是因为喜欢它的或喜或悲,或快或慢,也有可能是因为喜欢卡拉扬当时激情的指挥,也有可能是喜欢《交响情人梦》里乐队对这首曲子演奏时的样子。反正一听到这首曲子,我就很激动,忍不住的想指挥一下。如果说Bach是已有之物的完善着,Mozart是音乐上唯一最明亮的耀眼瞬间,那么Beethoven就是力量,是扼住那不曾向任何人或神低头的命运的人。他宣扬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准则,在身后留下了任何一位作曲家从未创造出的最强有力的音乐。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的性情极为恶劣——用传记家的话来说,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热爱,爱他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他雄壮的悲伤,他令人感动的奋斗,还有他扼住命运喉咙那铁一般的意志!

下一个要说的是Chopin,其实我一直对Chopin了解得不是很深,让我对他有真正重视的一首曲子是他的《革命练习曲》,我听得这个版本是我喜欢的一个钢琴家演奏的,他叫Maksim Mrvica。我喜欢马克西姆,已经有五年了,去听过两次他在青岛的演奏会,并且有幸和他本人进行了交谈。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我坐在第三排的最中间,是个不错的位置,所以听到他演奏的音乐的质感也是相当不错的。他弹得第二首就是Chopin的 《革命练习曲》,再加上当时本来就激动,所以在听完这首铿锵澎湃的曲子后自己的眼泪就掉了下来。所以这首曲子在我心里烙下了印记,原来没觉得有多少感觉的曲子顿时。在整体上,“浪漫主义”一词在音乐领域是用以形容一段从大约1820年代至1918年为止的时期。当时的“浪漫”所代表的内涵与现代的定义并不相同,在1880年乐评家E.T.A.霍夫曼将莫札特、海顿、和贝多芬列为三大“浪漫作曲家”,而路易·史伯尔(Louis Spohr)也曾以“好的浪漫风格”来形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的其中一个段落。严格来说莫札特是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而贝多芬则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开端。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主流音乐风格的大变,19世纪时期的音乐开始被人冠上“浪漫时期音乐”的称呼了,后来的音乐史学上也都采取了这种区分法。现代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研究重点包括了构成其音乐的元素—例如对于民间音乐的大量使用,这也直接反映了当时浪漫民族主义的潮流。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纪音乐里便已出现,狂飙突进运动中展现出的强烈精神和情绪成为了哥德小说的先驱,而法国大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带有血腥而激情风格的歌剧,浪漫主义音乐便是在这时期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洛伦佐·达·彭特替莫札特撰写的歌剧剧本,搭配上莫札特谱出的独特音乐,呈现出了一股带有个人和自由特质的新音乐风格。浪漫音乐的世代将贝多芬视为是他们理想中的伟大作曲家—他撕碎并重谱了英雄交响曲,以抗议拿破仑皇帝的权威。在贝多芬的费德里奥中,他竖立了“救人质歌剧”这样的典型歌剧剧本,这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种音乐文化的表现,以赞扬那些在维也纳会议年间期盼自由的所有激进文化人士。在当时的音乐文化中,浪漫音乐走上了开放的大众路线,主要依靠敏感的中产阶级观众支持,而非宫廷内部的人士赞助。公共的演出形式也塑造出了一波新的歌剧世代,大量音乐家以独唱的方式登上舞台,最知名的包括了帕格尼尼和李斯特。贝多芬对于音调变化的大量使用也激发出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让它们成为音乐里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尤其是后来的钢琴音乐和弦乐四重奏,都证明了音乐世界里还有一大片尚未被开发的领域。身兼作家、乐评家、和作曲家的霍夫曼还曾主张乐器音乐可以比歌唱音乐还具有表达潜力,这个概念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霍夫曼自己既是音乐家也是文人,他鼓励应该以音乐“有系统的”述说一个故事,许多大众开始对此产生兴趣,虽然他仍然遭到一些其他作曲家(如费利克斯·孟德尔颂)的批评。19世纪早期乐器科技的各种新发展—如钢琴的铁架、弦乐器的缠弦,都使乐器得以发出更高更广的音带、和更多的音色,另外也使演奏者能够表现出他们个人独特的技术层面。这样的科技不但扩展了钢琴的长度,也引入了更多音乐的结构,并且创造出许多新的音乐类型,例如站立的歌剧序幕演唱、钢琴的幻想曲、夜曲、和协奏曲,都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中心。在歌剧上,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魔弹射手》成为一篇根基于民俗文化上、融合了超自然惊悚与紧凑剧情的浪漫主义经典作品,法国的埃克托·白辽士在其早期作品中也呈现出了丰富的音色和音质。身为后来被嘲笑为“未来音乐家”(依据华格纳自己的说法)的激进份子,李斯特和华格纳作品中都带有对于自由、灵性、魅力、以及近乎标新立异的个人特质的浪漫崇拜。从1815年至1848年的这段期间被视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贝多芬(1827年去世)和弗朗茨·舒伯特(1828年去世)都在这段期间完成他们最后的作品,另外还包括了舒曼(1856年去世)和萧邦(1849年去世)。白辽士与华格纳则在这时开始他们的创作生涯,年轻的李斯特和费利克斯·孟德尔颂也在这时崭露头角。在这段时期之后,随着萧邦和帕格尼尼的去世,李斯特退出了演奏舞台,华格纳也暂停作曲直到他在巴伐利亚获得赞助人为止,而白辽士仍在坚持以激进的音乐路线对抗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风格。音乐里的浪漫主义思想至此可以说已经结束了其首要的影响阶段,而进入了更为广泛的浪漫音乐时期了。

最好听的西方古典音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