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是一名导演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24-87475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6 12:42: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是一名导演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是一名导演,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学习者。作为导演的教师,高超的导入,就一定能成功的指挥全局;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高超的导入,就一定能成功的驾驭课堂;作为参与者的教师,高超的导入,就一定能做到纲举目张;作为学习者的教师,高超的导入,就一定会使教艺超凡脱俗。

导入是再创造,教师应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导入”当作讲课的首要任务来抓,导出特色,导出新意、导出“学源”活水,导出激情澎湃。

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归纳一些方法,愿与一线教师探究。

一、温故知新,以“故”导“新”法。----使新旧知识“连”起来。

这里重提此法的意思在于,在讲授新课前,如何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出对新知识的一些了解、一些想法、一些思考、一些渴求等心理反应和需要,使“故”“固”起来,使“新”“兴”起来。例如,讲“新思想的萌发”,首先要调动起学生头脑中已贮备的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情况的知识,激发学生将自己摆在当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阶级领袖的立场上,寻求救国救民出路的方位上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结合自己的设想,来了解“什么是新思想?新思想是怎样产生的?是谁在想?想些什么呢?这些想法有何进步性?是否可行呢?”等等的问题。然后在思考中探求新知。

二、承上启下,上下贯通法。----使上下知识“粘”起来。

很多情况下,不管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课的导入有无作用,老师都要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跟学生唠叨半天、纠缠半天。如此导入,叫人害怕,实际是对学生求知欲望的一种严重挫伤。运用承上启下的方法,实质是把与“下”联系非常紧密的“上”作以承接,以达到启“下”的目的。无助于“启下”的,甚至对“下”的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有冲击作用的,应当大胆舍弃。例如: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承上,就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意义承起来,即“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句话,开启了新课“一五计划方针的制定”,似一支利箭,直刺新课的要害问题。

三、明知故问,问中讨趣法。----使师生情感“融”起来。

明知故问的导入方法,对于整日课业负担较重,特别是下午、或学生精神比较疲劳的课堂,是一种很管用的方法。例如,讲“新思想的萌发”时,先问学生:请问同学们,与“新思想”相对应的“老思想”是什么?讲“新文化运动”时,问学生: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那就是新文化在“运动”,请大家想一想,旧文化还动不动?旧文化是什么文化呢?讲“洋务运动”时,老师有意阐发:洋务者,洋人的事务也。已经学过的事实证明,清朝皇室及其官员们连自己的事务一窍不通,现在又办起洋人的事务来了,为什么要这么干?大都谁在干?干些什么?干得怎么样?成也?败也?

四、开宗明义,破题解析法。----使章节文眼“亮”起来。

据了解,破题解析法,是被历史教师经常忽视的一种导入方法。大多数教师走进课堂,设置一两个与本节内容关系并不紧密的复习提问,理由是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然后,单刀直入,板书本节课题,就算是开宗明义了。接着一个一个地板书小标题,口若悬河的讲到下课。这种古板的导入方法文科老师如此循环往复,显得太缺乏人文性了。其实,文科的章、节、目标题就是其负载的所有内容的“文眼”,解读好这些标题,是将学习者带进“柳暗花明”的一个求知境界,不可小看了它。例如:高一历史教材第一章的标题第一节“鸦片战争”,可以用悬念法来破题:近代史的开端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叫做鸦片战争。看来这场战争是因为鸦片而打起来的。可能是争夺鸦片的战争,也可能是销毁鸦片的战争;鸦片可能是引发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也可能只是引发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如何,鸦片危害巨大,但它本身不会自己打仗,估计这是一场输出鸦片的国家与输入国之间的战争,但通过战争是否是为了更多的输出鸦片呢?请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了一气贯通、一脉相承,以点带面、一线穿珠的导入效果。

五、单刀赴会,猛撞疑难法。----使疑惑困顿“运”起来。

历史课的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脑海里总会留下许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知识点。本来单靠课堂40分钟,是很难把当堂课的内容都理解清楚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导入下一节新课时,有针对性、突破性地攻破上节课的学生疑难,酣畅淋漓地导入新课。但这种方法不宜把问题搞得太多、太复杂,我把它叫做“单刀赴会”法。例如: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师创设情境:“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而言,主要是破坏和灾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请同学们判断老师说法的正误。讲“北洋军阀的统治”,先提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失败了?讲“九一八事变”,先提问:国共对峙局面给日本侵华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国共对峙成为日本侵华的主要原因。对吗?等等。

六、时政论坛,以今知古法。----使历史知识“活”起来。

学古可以鉴今,学史可以明志。学习历史知识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借鉴古训,指导现实。在历史课的导入中,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以今知古、以今论古、察今洞古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做法。学生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是一种很有推广价值的课堂导入方法。更是高考文科综合的基本要求。举例来说: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可以先讲日本右翼势力背叛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的政治现实,激发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可靠性探索和准确掌握,促使学好教材知识,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捍卫事实的精神。学习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可以先讲202_年,党中央、国务院减免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引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关于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下分配体制的通俗概括“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体会农业税减免后这一说法的改变,“不交国家的,不留集体的,生产的都是自己的”。一方面说明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说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既切准了关键和难点,又一步到位地点亮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灯塔。

七、纵横论谈,背景导入法。----使零碎知识“整”起来。

讲历史课的过程中,不少的时候,需要历史老师更像一个文韬武略的战略家、政治家、评论家和演说家,不能高谈阔论,但需要谈“高”论“阔”。有很多的问题是不能仅仅依靠教材所述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这个分析的过程,包含了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外交、地理等诸多因素;纵横交错的时空、惟妙惟肖的矛盾、盘根错节的历史渊源、特点鲜明的阶段特征等等庞大的网络关系,在仅有的课时时间内能够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自然而不做作、流畅而不生硬,不误时又不喧宾夺主地讲好这些内容,真正体现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实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如果不能从国际政治上分析70年代德国、日本的迅速崛起,经济上分析第二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上分析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国际关系上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利用的复杂关系;如果不能分析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其迅速发展的因素,日本政府寻找扩张出路的态度,日本政府制定的侵略政策;如果不能分析朝鲜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特征,中朝之间地理上的唇齿相依的特点和地理事物关系上的情形;如果不能分析中国19世纪60年代后政坛的变化、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产生、中法战争的影响、清朝官员的外交立场、国际关系上的相对“和好”等等一系列问题,本节内容首先教师就根本讲不好,学生更不可能学好、学懂。

八、悬而未决,情景交融法。----使思维火光“闪”起来。

设置悬念的方法,是各科老师都尽力追求的一种技艺比较高超、艺术水平要求较高,但可以激活课堂思维,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创造出课时奇迹的导入方法。历史课堂的导入也不例外。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往往可以收到事前难以预料的课堂氛围和探究过程,可以挖掘出教师无法预设的学生思想动态和他们天才的创造性。讲“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时,教师首先投影显示教材后面的阅读材料中提供的“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一些说法,教师一反常态,依据材料帮蒋介石讲理,诸如“我把日本的侵略行径诉诸于国联行政会,求得公理公例的解决有什么错?”“兄弟不和外人欺,共产党割据农村,对政府不断采取军事行动,内不宁如何攘外?”“如果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不再进一步扩大侵略,我送给他一个东北,他助我消灭掉共产党,这不正是我党和日本共同的心愿吗?”“让谁说,近在身边的仇敌不消灭,兴师动众地劳师远征,来抵挡曾经有恩与我的日本友邦,这是傻子才能干出来的事!”等。讲“„一国两制‟的构想”先从港、澳回归的欢庆盛况入手,在振奋人心的场面背后寻找港、澳回归的原因设置悬念等等。

总之,导入的方法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不一而足。当然,任何导入的方法运用时,不是孤立的、死板的、单一的,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它们之间相互交织,相映生辉。

导入,是一项别具特色的教学艺术,如锦上添花,似彩云追月。是创造者的匠心独用,是教育者的点石成金,是在创造中享受成功,也是在成功中体验享受。

第二篇: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摘要:在传统的中职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承担“主演”的角色,学生是观众,采取教师满堂灌,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现在,随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有很多,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让学生自己学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真正发挥自己的“导演”作用。

关键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思想;需要层次;导演;演员。

正文:在传统的中职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承担“主演”角色,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应该怎样转变,成为许多教师的困惑。不少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过于机械和绝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是排斥教师的说与做,关键是说什么、做什么,以及怎么说、怎么做的问题。那么,中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好“导演”的角色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作为“演员”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 首先,从哲学方面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人们在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的处理上总会出现一些偏差。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辨析。

(一)主体和客体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最基本的人为要素,教和学是两个最基本的行为要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双重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两个不同性质的能动体,分别代表了“施教”的一方和“受教”的一方。他们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自身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他们的客体性主要体现为以对方互为认识的对象。

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之分。就教的一方而言,教师是主体,是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1)教师是国家教育意志的执行者;(2)对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参考资料的研究、加工、处理和驾驭;(3)根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科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教学进度,自主地选择或创新教学方法,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等等;(4)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5)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智能。就学的一方而言,教师是客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影响学生进步和学生自觉接受教诲的重要因素;教师还是自我的客体,要通过对教学的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校正自己的行为和教学方法。

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之中也有“主体”和“客体”之分。就学的一方面而言,学生是主体,是学生接受教诲的主体,是参与教学的主体,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刻苦性、积极性,二是对教学的参与和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筛选、过滤和接受。就教的一方而言,学生是施教和认识的对象,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认识和转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也是自我认识的客体,要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客体性和其他事物的客体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生作为受教方是活生生的人,是以“受动”的方式存在,而不是以“被动”的方式存在。

(二)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的实质是教学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推动教学前进运动的基本动力。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特点。教学矛盾的同一性是指教和学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教与学互为对方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两者缺一不可,共同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矛盾的斗争性反映了教与学是对立的,即它们具有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限制的特点。首先表现为两个能动体之间在某一特定领域存在着差别,教师代表已知已能的一方,学生代表未知未能的一方,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斗争,其中的一方要限制和否定另一方。学生的学要限制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也要限制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最终要通过否定学生的原来状态来实现的,使学生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由未能转化为能。其次表现为“施教”与“受教”的对立,教师代表社会提出的教育要求及施教措施与学生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品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教师的施教行为要受到学生自身特点的制约。再次表现为教育要求要塑造的对象与现实的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要逐步消除这种差异,使学生朝着教育目的所要求的方向去发展。

教学矛盾的同一性表明教学是师生互相配合的过程。这是构建合作教育和参与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教育的基本作风就是要发挥教学民主。教学矛盾的斗争性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学生由最近发展区向新的心理水平转化,由原有的状态向预期要塑造的状态转化。

(三)内因和外因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学要通过学而起作用。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少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教作为外因条件,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有利条件去适应学生的学,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师的教。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情”而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教的效果取决于学的效果。影响学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须得在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对新知识的可接受性的基础上,才可确定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法,才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坚韧的学习毅力、灵活的学习方法和主动的探究精神。

内外因相互制约的原理,说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学习中的真正“演员”,在教学中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仅仅是一名“导演”而不能代替学生的“主演”。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在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中是力量的主要方面,其任务是“导”(指导、引导、开导、疏导)学生。当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此作了贴切的诠释:“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第二,教师要正确理解“导”。

一提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或“不要教师当演员”,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教师要一下子从“演员”的身份摇身变为“导演”的身份,其职责也就从在讲台上解释书本内容而变成指挥学生自己去揣磨、领悟。诚然,指挥学生去研究这一点并不错,但是,与此同时教师更要研究怎样去指挥学生,这其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就是说,教师的“导”绝不是简简单单地领着学生去逐一地生搬硬套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又能有所侧重的去理解知识,进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程度。我们常说,讲课是一种艺术,其实,引导同样是一种艺术,或者说,是一种比讲课的艺术更为精深的艺术。简单说,在这种“导”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做“演员”的“导演”,更要做“演导演”的“演员”。第三,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既然说“导”是一种艺术,那么要做好导的工作,首先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其中最基础、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要适当设计学生活动。教师应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实际,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每一章、每一节的要点、难点,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反复推敲每节课中的每一句话,从而使课堂中语言精练,有条理。上课前要布置学生先预习,设计好预习应弄清的问题或是应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对上课时的课堂结构、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学生自学安排,是教师讲,还是学生练习;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等等都应做到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做好“导",也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加入其中。同时,通过这种活动也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种学习活动可由教师设计,让学生对某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让学生就电动机控制电路发表看法,或举行一些技能比赛,设计控制电路的比赛,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设计比赛过程,教师在后面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这种活动的机会,不能只偏重成绩好的。

这里的设计活动,主要是针对课上,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有研究性的任。比如我们学完电动机的一个控制电路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查资料找一下有没有同类的电路,对照一下。在学生活动中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这种做法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重要。渴望赞扬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学生的思想认识毕竟还不成熟,很多时候,犯错误是难免的。这时教师不能因为有错误就一棒子打死,而要注意看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以肯定,加以鼓励。这样才能逐渐使学生增强信心,进而提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对学生采取一定方法的同时,教师还要转变对自己身份的看法,要勇于放下师道尊严,知错就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的这一精辟见解,在当今这科学技术极为先进的时代,显得更加中肯。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多种多样的媒体已经给学生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所以,有些时候学生的见解未必没有道理,甚至更可能学生的说法就好于老师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放下尊严,接受新思想、好意见,让学生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掌握着学习的权力,而不是简单受教师、家长操纵的木偶。为自己而学,学生是应该乐于去做的。第四,“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1、要有爱心,有耐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甚至有时可能会整个计划被全盘搞乱。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向教育自己的子女那样,一点点去引导他们。

2、要有深厚的功底。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这个标准实在是太低了。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宽,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要把这样的学生教好,让他们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教师再?踞于书斋之中就已远远不够了,在研究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勤于接受现代科技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高屋建瓴,从容的指挥我们的每一位演员,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3、要有研究探讨的精神。知识是一种越挖越深、越挖越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教师应该是一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钻机,只有不断钻研,才能不断的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乃至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学识方面以外,更重要的是思想行为,师德高则生德高,反之亦通。同时,也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能诚心诚意的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有可能全身心的投身于教育事业,站住三尺讲台,甘愿两袖清风,一生清贫的去探索钻研。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我们教师才能做好导演,指挥好每一个演员,使他们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一点是对每一个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更是做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力保障。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方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改革,是一项亟于开展的事业。让我们共携手做好导演工作,为满园的桃李芬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姚建武.创设多种途径激发自主学习[ol].(202_-03-13).[202_-04-12].http://.[2]王晓耕.针对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改进实验教学方式[j].职教论坛,202_,(18):47.[3]中国教育网.日本教育的启示[ol].(202_-02-20).[202_-04-12].http://view.news.qq.com/a/20100220/000005.htm.[4]张培峰.“任务驱动”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思考[ol].(202_-03-16).[202_-04-12].http://it.dgzx.net/jxyj/show_article.asp?id=2188.

第三篇:教师是演员还是导演

还是导演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单位:天津市汉沽区茶淀中学 作者:郭文芹 类别:语 文

电话:89388795

教师是演员

教师是演员 还是导演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是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指导思想,然而,教师在教学中是何种角色又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现谈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现在课改的观摩课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过去的课堂老师牵着学生走,一步一回头,可谓“艰辛之极”,而现在情况变了,课堂面貌改观了,动辄学生讨论,教师则在其后,讨论的结果如何,未可知!教师衣服袖手旁观的模样,教师在干什么呢?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我认为,在此种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不出来,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倒是体现出来了,然而效果如何呢?他们究竟是学到了什么,未可知!这样的课堂如同茶馆闲聊一般,有趣无意。

二、如何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唯一标准是:在教学过程中,看一位教师是否将教育对象,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并发挥。“主导”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我们应当这样理解:“主导”是合成词。主,在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学生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教师与学生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导,指被导对象,即学生。因此,“主导”是师生双方面的协调关系。另外,一位教师走上讲台本身就有主导作用,然而这种主导可能是正主导,也可能是负主导。显然,我们希望是前者,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主导。上海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的八字方针:“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这八字方针主导思想把教学教给了学生,在他的教学论文集《有领导的茶馆式的教学》中,他认为茶馆式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我们看到这样的课堂是动态的,“茶馆”给我的感觉是嘈杂的,似乎是人云我云,谈论的很庞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嘈杂在干什么事,也要看到有领导的作用体现在哪?那么我们要问:课堂到底是学堂还是讲堂?我们说,课堂是学堂而非讲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何时讲?讲什么?怎样讲?这就是段力佩先生提出的“有领导的”教师在课堂中应承担的作用。我们也要问:教师是演员还是导演?教师是导演而非演员,他应是个出色的导演,他应该具有组织教学的能力,只有出色的导演才会培养出出色的演员。面对教师而言表演并非不重要,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肢体语言、表情也是格外重要的。教师的语言需要“锤炼”,因为生活语言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而教学语言则会要求很高。美国教育家梅

拉别斯的结论是:一句话的影响力到底影响在哪?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占7%,声音占3%,表情占55%,教师在声音和语言上大大影响学生,不会用表情的人不适于做教师。教师讲课时还要注意动作,毛泽东说:“以动作助讲课”,教师要会演,更要会导,导是至关重要的。

三、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主导”

叶圣陶先生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曾经作出精辟的论述:“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易以讲课本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免处于被动地位矣。”这段话特别强调了真正主导的作用,而且在今天对推动课程改革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1、教师预设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先行“主导”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双方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互动交流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它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程序。预设教学目标,就在于如何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掌握课堂、发挥主导作用,就要预设课堂教学目标,但又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随着课堂教学的 进行不断调试,不断由应然变为实然,预设教学目标,不是僵化、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生成的。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达到同样的要求,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教材,通过调整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来达到同样的要求。这些要求教师在宏观上进行把握。而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前预设没目标,只是一个起点,只是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一个框架。真正的教学目标,则是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文本与教师、学生的对话交流中,通过对预设教学目标的调整,不断地完善、发展、生成。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在微观上进行调控。因此,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传统的“导”,好比导演在导戏前,要提前理解剧本的要求,进入角色,到哪里该怎样演要心知肚明;而在开拍时,又要调动演员的情感体验投入其中,遇到自己的灵感,或是演员突发性的奇思妙想要临时收入情节之中,这不影响整个剧本,却又生成的了新的东西。

总之,教师更新观念要立足于新的课程教育教学理念,预设教学目标,动态生成,使教师的“导”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彰显教师的教学特色。

2、启发式教学,激趣促学,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过程“主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和教学效果只能通 过学生自身的能力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激学,激趣促学,激趣促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是思想,问答是方法,启发在营造学生学习的“愤悱”的心理状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为进入第一个“愤”的状态,而不能启发;若不能进入第二个“悱”的状态,而不能发。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之前在教学思想上的准备。教师肩负着让学生“发现”知识的任务,“发现”不等于“发明”,而在于让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当然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去发现。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教给真理的教师,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的教师。”这句话也深刻地揭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推动课程改革中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因此而显得格外重要,我们要“导”着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样他们以后走到社会才有能力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所谓“思考重与知识”也正源于此。

(1)激发兴趣,“导”出亲切

在新课改中,我们要努力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这是课改的关键,要否定那种无动力、无兴趣的学习,学习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非智力因素。柏拉图说:“自由人是不能用强迫或苛酷的方法施教的。”学生的兴趣能否调动起来,是我们教育的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比如,在学习《乡愁》时,我请学生说说记得哪些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学生说出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另外我又用投影显示了王维的“君子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然后告诉学生,思乡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并欣赏歌曲《乡愁》,接着介绍作者的创作过程,并用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所引用的《乡愁》诗句“浅浅的海峡,国之大觞,乡之深恋”,将学生带入一个浓浓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而后朗诵、赏析、品位等教学环节,顺利地展开。

(2)培养自主意识,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导”出和谐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这一目标怎样实现,这就是教师“导”的艺术了,我的尝试是让学生上语文课,我决定从自读课文入手,让学生上语文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我向学生提议“我想和你们交换一下角色,让你们交一篇课文给我听,谁愿意上台讲课?”,学生们觉得新鲜,就会有人饶有兴趣地问“老师,讲那一课?”,“讲《世说新语》三则中任 意一则,我要求讲课的学生自己备课,钻研教材内容。也可以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一起研究。”当时各组的小组长都举手报名,我挑选了语文表达能力较好的三组同学。

第二天语文课,三组的同学们意气风发,组长首先带头讲了第一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范读,有板有眼;教态,大大方方;在同学质疑讨论时,点拨,恰到好处。我很欣慰,尤其是在最后的教学环节,还安排了一个课本剧,选了几名同学,把当时孔融、陈韪的会见场面,幽默风趣地表演了出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这堂精彩的课,课下同学们热烈的要求,自己也想讲一堂课。这样的尝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了兴趣,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热情高潮起来。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导”出自然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价值评价导向,让他们在课改实践中敢于主动体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体验,重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比如:学生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有矛盾吗?怎样处理?”有不少同学在讨论怎样玩游戏,我在巡视时真想发火,狠狠批评这些同学,但我冷静一下想,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应该因势利导他们,先让他们谈谈自己怎样玩游戏,然后请同学们点评。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需要,又达到了教 学的要求。

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位置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不再是过去主宰课堂的权威者,而只是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究伙伴。推进课程改革,更不应忽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学离不开教,教也离不开导,教师必须精心地导,出色地演,才能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教案“我是大导演”

9.我是大导演

教学目标

1、掌握扩写古诗的技巧。

2、于简单的扩写中写出情趣和意境。

3、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扩写古诗的技巧

教学难点

写出情趣和意境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前发给学生带有六首诗的资料,分析诗意(贾岛《寻隐者不遇》、李白《赠汪伦》、高鼎《村居》、贺知章《回乡偶书》、郑板桥《竹石》、张籍《秋思》)

学生课前准备带有一定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古诗

教学用时

45分钟—1小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前分析六首诗的意思和意境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华夏自古以来就被称作是诗的国度。历史上也出过很多很多的大诗人,简直不胜枚举。大家都说说你们知道哪些诗人啊?(比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东汉末年的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魏晋时期的大榭小谢——谢灵运和谢朓,还有我们大家熟知的唐代的诗人,如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杜甫,号称“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山水田园诗的代表王维和孟浩然,新乐府的倡导者白居易等等。)这么多的诗人,要是一个一个的说下来一天也说不完。要是提到他们的诗作,那更是汗牛充栋,数以千万计。我们有这么深厚的诗词底蕴,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即便是不会写,是不是也应该会欣赏呢?

同学们都准备了带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古诗,谁来给大家朗诵一遍自己准备的古诗呢?(每位同学朗诵完毕,都要扩展性的描述一遍诗意)

同学们一定都知道导演这个职业。导演啊,就是负责将已有的剧本和故事情节,通过再现、编排、渲染等等手法进行艺术的加工,使故事更加形象化更加艺术化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今天啊,我们就是要当一位导演,把剧本进行一番改写和扩充。

【教学延伸】

在我们正式做导演之前啊,先考考大家的演技和再现故事情节的能力。贾岛有首诗叫做《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们要根据这首诗来进行表演。这是作者与童子的一问一答,虽然提到童子的师父,但实际上在这个意境里只有两个主要人物,即“我”和“童子”。下面出来两位同学来分别饰演这两个角色。谁来演“我”?谁来演“童子”?给两人商量的时间,然后进行表演,让学生评判演的好不好。可再出演二到三组。

刚刚这首诗比较简单,相对好演一些。下面我们还要再演一演另外一首诗,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要演起来就相对难一些了。可以从汪伦请李白喝酒就开始演,一直到离别这一幕。也可以深化离别这一幕的情景,加入细节的表演,使之更为生动形象。可以两人表演,一个汪伦一个李白,对话的形式表演。也可以多加几个送别的村民,渲染离别的场面。教师可参与,引导。

好,我们表演了两首诗的意境,就是为了给我们做导演作准备。其实呢,我们今天所要改写的体裁,是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叫做古诗扩写。就是把一首古诗,通过扩写来使之有声有色,更富有故事情节和情感。下面来介绍一下古诗扩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挖掘空白之处想象

诗讲究的是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有人说诗是空白的艺术,就是说一首诗最感人的地方往往不是已经表述出来了的,而是那些隐而未现、含而不露的那些东西。读者往往根据诗中的描写,引发联想和同感,由有限的诗句中体会到了无限的情趣,这就是诗的妙处,也是我们读诗人的乐趣。所以我们在古诗的扩写中,注意发掘诗中隐而未

现的东西,来进行着重渲染,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至于诗中的空白之处,要想找到它们,还有几点规律可循:

1、形象空白

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没有具体描写儿童们怎么样放纸鸢,放什么样的纸鸢,放纸鸢时儿童们的神态表情,作者都没加叙述,这就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2、情感空白

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实际上是想表达自己年老归乡、物是人非,感叹人生易老、光阴不再。但诗中却没有具体写出这一情感。

3、哲理空白

如:“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描写了长在石头缝里的竹子,任凭风吹雨打总是屹立在那里,然而其中却有很深的哲理。告诉我们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要坚持下去,面对现实,战胜困难,像竹子一样顽强。

二、不变原意,合理想象

就是要求我们抓住所要扩写的诗的本意和精髓,合理的展开想象,不要与本意发生冲突。可以对诗中没有提到的环境进行渲染,可以对诗中没有提出的情感进行铺陈,但不要写离题太远的东西,切忌跑题。

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季节、村里的情形、他都看到

了哪些人,因为诗人不可能只看到了儿童,一定还有其他的村民,可能这些其他的村民是年轻人,作者离开的时间比较早,没见过这些人,也可能是老亲戚,但是几十年未曾见面,而对面不相识。作者也很可能看到村边的垂柳,想起小时候离开这里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形,故地重游,那些情景仿佛历历在目。甚或是作者还会感叹岁月不饶人,离乡一去几十年,归来时已经白发苍苍。时间过去的真快啊,仿佛一眨眼的瞬间,我就老了。当年还在这里蹦蹦跳跳的我,如今回来,拄着拐杖,看到一群和我当年一样的玩耍的孩子,不禁感慨万分。

这一系列的拓展想象,我们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它紧扣主题,与原作的本意紧密结合,甚至是更加深化了主题。这就是不变原意,合理想象。

三、描写手法多样性

既然是编故事,就要让故事有声有色,有情趣。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就会增加文章的情趣,增强感染力。

比如:“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没有具体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样的动作、说了些什么话、神态表情是什么样子的,以放风筝为线索,孩子们在放风筝之前心里是怎么想的,放风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还可以写到放风筝之后是怎么想的,等等。总之要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注意事项】

所以,我们在扩写古诗当中,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挖掘空白之处想象

1、形象空白

2、情感空白

3、哲理空白

二、不变原意,合理想象

三、描写手法多样性

下面我们来进行古诗扩写。所要扩写的古诗是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要求:

1、题目自拟;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3、写出情趣和意味,不改变原意;

4、不少于五页

【写作要求】

9、我是大导演——古诗扩写

一、挖掘空白之处想象

1、形象空白

2、情感空白

3、哲理空白

二、不变原意,合理想象

三、描写手法多样性

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

第五篇: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师

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师

学生时代,我最敬佩的人是老师,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这份激情,这份执着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带着这样的一份崇敬我走进了教师的队伍,渐渐地开始理解它的内涵:教师就如一颗小小的铺路石,也只是社会中的沧海一粟,教师不是伟人,不能像伟人一样成为偶像,受人景仰;教师不是英雄,不能像英雄一样树碑立传,流芳千古;教师也不是明星,不能像明星一样妇孺皆知……相比之下,教师所做的一切,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那么琐碎!但每个教师的手中,都握着无数的金种子——这就是希望,就是教师的全部财富,也是教师的神奇之处。所以,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师!

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是爱的传播者!

教师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他们对学生的爱从不求回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爱是一种最高尚的爱,这份爱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教师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教师思考的永远是学生的未来和发展;教师的爱包含母爱且胜于母爱,这种爱是严格要求和精心施教的完美结合。

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是心灵的塑造者!

教师是园丁,是路标,是摆渡人,这都是对教师传道育人精神的赞美。工人劳动创造出实用的产品,农民劳动创造出丰富的食粮,科技人员劳动是发明新技术,而惟独教师的劳动是培育出精神高尚的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是影响人一生的职业,教师的教诲是照亮人心灵永远的明灯!

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品德的示范者,是人生的引路者,是无悔的奉献者……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的关爱,播下了热爱生命的种子;教师的宽容播下了善待生活的种子;教师的才华播下了渴求知识的种子;教师的期待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用澎湃的激情,耕耘温馨的沃野;用执着的热情,开垦冷漠的荒原;像清澈透明的甘泉,浇灌干涸的土地;像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焦渴的心田……

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师!我要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神圣的沃土上耕耘,去托起明天的太阳,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师而自豪!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是一名导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