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故乡》说课稿
编辑:花开彼岸 识别码:24-114169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6 19:39: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

胡家坝杨森中学

李开飞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鲁迅的《故乡》。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鲁迅的《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上一单元侧重“思想风采”,哲理性较强。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富含思想性和思辩性的一系列文章,这为过渡到本单元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既可以引入对小说知识学习,又可以为后面学习小说《孤独之旅》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解闰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对景物的对比描写,以及闰土、杨二嫂的先后对比的学习,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对本文有个整体学习后,理清小说的线索,掌握情节的发展脉络。情感目标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联系当今实际,培养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之情及引导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的分析突出重点。难点:通过人物、景物的前后对比,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突破难点。

关键:理解闰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体会文章主旨。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采用小组讨论法,在涉及一些开放性或突出主题的问题时采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生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所以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薄弱,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文的重难点会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说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解答能力。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主要运用引导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扩展教学:从《故乡》入手,对学生人物写作上进行指导,重点是“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的短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少于500字。

五、板书设计

故乡

小英雄活泼、勇敢 闰土 木偶人迟钝、麻木

儿时 变

现在

豆腐西施 杨二嫂 刁泼、自私

(设计意图: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像十字架,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深重,像钉在十字架上。板书上部是闰土的前后变化,下部是杨二嫂的前后变化,中间突出了一个“变”字,体现了对比的写作特点。)

第二篇:故乡 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

萝北二中张秀娟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一课,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七、八年级时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我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三、教学策略: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激发学生珍惜新生活、创建更美好的生活的愿望和信心。这样就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透彻地领会课文主题。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鲁迅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五: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对比突出家乡景物和人物的变化,体会主题。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体会作者写作宗旨。

六: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

七: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八:教具使用:自制的多媒体

九: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导言:由自古以来的“思故乡,赞故乡”这一永恒的话题过渡到鲁迅这篇《故乡》给予我们的异样的感受,从而带领学生们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鲁迅《故乡》异样的魅力。

3、复习知识点:回顾小说的基本常识,明确小说的宗旨。

4、出示教学目标(同上略)

5、话题导入,讲授新课

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引领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基调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那就是“变”:故乡的景、故乡的人„„一切的一切都变了„„

结合幻灯片,首先展示二十年前后的故乡对比,同时出示思考题:故乡的景色发生怎样的变化? 通过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归纳:美丽——>萧索。紧接着,让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我随后引导学生由故乡景色变化的悲凉过渡到故乡人的变化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在学生沉思、默许的同时,继续引导:课文中主要写了故乡中的哪些人的变化让“我”悲哀?学生会很快说道:闰土和杨二嫂。我会引导他们说:让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屏幕上显示闰土前后两张画像,同时配上画面问题:二十年后闰土的哪些变化让“我”悲哀?

此时学生思考,可以讨论、回答,我会适时点拨、启发。师生共同归纳梳理:闰土的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归纳板书:热情纯真——>沧桑麻木。

继续引导: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屏幕随即显示杨二嫂前后两张截然不同的画像,同时配上画面问题: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哪些变化让“我”悲哀?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梳理:外貌的变化、行为放纵卑下、语言尖刻泼辣„„归纳板书:美丽大方——>尖刻恣睢。

归结: 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杨二嫂又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得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

顺势引导学生: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后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老爷!

我会以此引出这带给作者深深思考的问题,也带领学生们去深深地思索„„让学生们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然后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小说主题:其实,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

接着,我会顺势一转,引导学生们由全文底色的沉重,看到一丝亮点——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让学生们齐读背诵的部分:“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7、关注社会,拓展延伸

我会以“美好的理想,只有奋斗才能够实现”过渡到看如今我们的社会,师生共同畅谈今日的新农村: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8、小结

我会以“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激励学生们为了这个更高的目标,不懈的努力,并相信那更美好的日子定会到来!

9、练习:仿照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二十年后的新生活。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10、作业:整理习作。

说课稿

《故 乡》说课稿

单位:萝北二中

姓名:张秀娟

时间:202_年3月16日

第三篇:《故乡》 说课稿

《故乡》 说课稿

吴锦华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下面我就按分析教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步骤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

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第一,引导学生把握 “杨二嫂” 这个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我”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 “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四、教学步骤

(一)诗词导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好处:

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

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

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第四篇:大海啊故乡说课稿

《大海啊,故乡》 说课稿

闫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海啊,故乡》。下面就教材、目标、教法、学法、环节等方面谈谈我的设计和构想。

教材分析

《大海啊,故乡》是一首抒情风格的歌曲,把它纳入音乐教材,是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和学习,是学生能了解和掌握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歌曲,能够对本课中音乐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歌曲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科的重点是了解和掌握歌曲的风格及思想感情,难点是对附点节奏的掌握。

为了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将采用以下三种学法:

1、听唱感知,整体把握;

2、对比分析,获得知识;

3、亲身实践,验证结论

在分析教材,明确目标,制定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

为了体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围绕本节课歌曲的主题,将学生分组,通过歌曲接龙或赛歌会的形式,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熟悉的有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歌曲,目的是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自然、自信的歌唱,形

成一个赛歌会的热闹场面,点燃学生的歌唱激情。

第二环节:模仿

播放音乐,让学生认真聆听歌曲。第一遍重点关注歌曲的思想感情,入情入境。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情绪,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体会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第二遍聆听,学生可以小声跟唱或模仿、敲打节奏等,体会歌曲节奏、力度、速度、风格等于音乐情绪的关系。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将会为学生自主学习找到一种有效地工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环节:学唱

在了解了歌曲的音乐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互助、合作学习,并进行分组演唱、互评,及时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我会给予准确、优美的范唱,并通过反复的示范和练习,引导学生顺利突破重难点,从而更快、更容易的学唱歌曲。

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这首歌曲,还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进课堂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和集团荣誉感。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大海啊故乡说课稿

大海啊故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歌曲《大海啊故乡》,下面我就来解说我整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大海啊故乡》这是一首短小、优美的抒情歌曲。歌词简洁,歌曲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除去反复部分和尾声,前后只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为第一段,富有叙事性,乐句朴实无华。后两个乐句为第二段,表达了对大海的思念和赞美。歌曲采用三拍子写成,但因为切分和附点节奏的巧妙运用,使旋律似大海波涛、连绵起伏、富有变化和发展,抒发了人们对哺育我们成长的祖国和故乡的热爱和依恋。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本节课我就利用“音乐随笔”使学生人人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使学生从始至终在学习活动中亲身感受、体验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掌握三拍子的节奏特点,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利用“音乐随笔”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通过“随感而画、随画而析”了解并掌握旋律、节奏、节拍的特点,学会分析歌曲结构并进行唱歌处理,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3.利用音乐随笔“随析而动”的环节,激发学生情感的表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母亲、对家乡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思念。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把握歌曲的切分、附点节奏,能充分运用力度、情绪的变化,大胆、自信地进行歌唱。

为了实现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大版块: 第一版块: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第二版块:聆听全曲,感受旋律 第三版块:随笔参与,新歌教学 第四版块:随析而动,升华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随着优美的音乐作背景,教师有感情地表诉: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响乐。漫步在海边,迎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海风,脚下踩着松软的沙子,那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啊!同学们,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学生会说:我仿佛看到湛蓝的大海波涛起伏的样子,或者有学生会说,我想到各种各样的海鸥在海岛上下翻飞,海边人们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有的在大海的环抱中尽情地畅游,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画面„„

老师:同学们说得非常的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首关于大海的歌,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歌中的大海在表述什么?

(设计思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导入,借助多媒体展示大海的画面,随着优美的音乐作背景,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创设意境,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使教学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版块:聆听歌曲,感受旋律 1.初听音乐

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初步感受歌曲

教师在学生听完之后提问学生:歌中所展现的大海给你怎样的印象? 学生:歌中的大海总体上给人以微起波澜的印象,显得较为平和

这首歌是三拍子的,给人以流畅、优美起伏的感觉„„

2.复听音乐:引导学生再次聆听歌曲,你最喜欢哪几句旋律,为什么?

这部分内容,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前1、2乐句,让人感觉有意境,有些学生可能会说3、4或5、6乐句,演唱的时候情绪高涨些„„

(这一环节,通过提问式引导学生,主要为了培养学生有目的地去聆听歌曲,整体感知到这是一首抒情、有着思乡之情的歌曲。)

第三版块:学唱歌曲,参加实践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对于这 一部分的教学,我力求通过图形谱的三步曲:随感而画、随画而析、随析而动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凭借学生音乐随笔的尝试、教师的示范、动作体会等多种教学策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

1.初听歌曲,随感而画

由于考虑到初中生对这首歌本身就比较熟悉,这个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也很强,通过前面的两大版块的聆听,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就直接让学生跟随音乐做音乐随笔记录。(做这个音乐随笔学生可以依据歌曲的节拍特点或是旋律特点而做)音乐结束,我会走进学生观察学生的音乐随笔,并会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随笔记录在后面的环节中进行讨论、分析。

2.学唱歌曲,完善随笔

①学唱A段:先让学生跟着钢琴伴奏轻声哼唱A段歌词,分析节拍(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三拍子的曲子,并小结出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这时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刚才演唱的乐句是否还是强、弱、弱呢?通过对节奏XX X ·

X 的分析,小结出切分节奏的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分析出节奏的特点不是很难,但是在演唱的时候能够准确的表达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生自己作音乐随笔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音乐随笔进行了统一:,引导学生边唱边用右手画随笔图形,借此解决切分节奏的表现难点。

②学唱B段: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带歌词演唱,并找出演唱的不足。这段的主要重点在每句的结束音有三拍,学生很容易忽略,尾音没有保持好三拍。还是通过音乐随笔来解决教学的重点,教师将示范作音乐随笔: 学生在老师的示范带领下完善随笔记录,并在演唱过程中得以应用。

③学唱尾声部分:尾声部分的演唱学生在力度与长音保持的还是存在点问题,所以音乐随笔的记录要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自我尝试演唱后都会发现结尾部分的气息不够。我就通过示范演唱和音乐随笔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点。(穿插音乐随笔记录和自己的师范加以说明)

(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学生在学习中人人参与音乐随笔的记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创作解决问题的借助工具,是音乐具体形象化,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破教学难点。)

3.歌曲分析,把握情感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音乐随笔再次聆听歌曲,想一想,你觉得这首歌曲可以划分成几部分?并请你分析下每段所表达的情感?(结合音乐随笔的记录,学生能很快说出三个部分,并指出每段的音乐情感不一样),结合随笔记录,我和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和音乐情绪一起讨论每部分的力度和情绪.第一部分:(教师唱歌词)根据第一版块旋律的分析,学生能很快说出这部分旋律比较平稳,力度中弱,用叙述性的口吻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的思念与赞美之情.接着,我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部分,力度加强,情绪比第一部分更加的强烈,加深了对大海母亲的爱慕之情.第三部分的尾声旋律比较平稳,力度从中弱到渐弱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的留恋、遐想„„

歌曲分析之后我就对学生说,我们已经将歌曲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力度与情感的表达都有了准确到位的要求,那么我们就用歌声来表述对大海的赞美之情,请同学们结合随笔记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通过音乐随笔记录对歌曲进行分析,逐步引导学生用怎样的力度和感情演唱歌曲,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版块:随析而动,升华情感 “随析而动”是学生经过歌曲学唱后的情感升华,要学生用文字表达出歌曲学唱后的情感收获。内容可以是描述式的,描述音乐使人产生的想象中的意境;也可以是抒发情感式的,表达音乐所带给自己感受与收获;还可以是总结式的……不要求文字的篇幅长短,但要表达出自身的感受与收获,通过“随析而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歌曲《大海啊故乡》学唱过程中无形的情绪体验、知识技能的收获通过文字转换成书面形式,文字不在与多或少,可以是几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两句话,或者是一个片段都可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写的方式内容。通过“随析而动”这一教学环节,将学生鉴赏音乐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审美情感的升华用语言文字具体地描述出来,也就是说,外化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外化的最终目的还是回到意识深处,真正达到情知合一。

对于以上的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主要体现的教学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借助音乐随笔的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教什么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故乡》说课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