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 教案 学习方法 高考 因式分解
数学因式分解
(xy)(xy)19519511951315395365xysxytstxyxy2xstxy(xy)2yxst14139362sty221798972
32013-2202_132013-3202_2202_232013-2202_132013-3202_2202_2x3-2x13x-3x2(x1)2x3-x1-x3x-3x2x22x(x2-1)(x1)x3-xx(x-1)(x1)(x1)x(x2-1)(x-1)x(x1)1x(x-1)(x1)x(x1)1x(x1)11x(x1)111-(x1)x 11-(202_1)2013111-2014201311-202_202_ 202_202_-1202_202_(202_14)(202_13)-1(202_14)(202_13)20002(1413)202_1413-120002(1413)202_14131标准体重W=(身高h公分-105)kg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定稿]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teniu.cc
2.4 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数学极限思想的进一步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遵从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照相机曝光时间的估算 ★教学方法
1、以物理史实,导入目标――实践体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2、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学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分析并能解决问题。★教学用具:
多媒体,牛顿管,金属片,纸片,天平,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刻度尺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teniu.cc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自由落体运动。
(二)进行新课
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金属片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
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吗?
2、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动手设计自己的可行方案。点评:通过实例加以分析,结合物理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金属片与纸片不同时落地,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自己的猜想
点评:掌握一定的历史史实,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教师总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并给出一个定性的说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
点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子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
2、它的方向如何?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teniu.cc
符号:g 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
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9.8m/s,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m/s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中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这一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但不宜过多解释
点评:通过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v00,a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
22vtv0at vtgt
11sv0tat2 推出:sgt2
223、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练习P(47)“问题与练习”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teniu.cc
点评: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人合作,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7《做一做》让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必准确解答,同时强调“估算”。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比较各种不同方法,并讨论其合理性及可行性。
通过课下解题并对该问题获得理性的认识。
点评:利用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极限思想的进一步运用。教师点评:由于照相机的曝光时间极短,一般为1/30s或1/60s,曝光量相差10%对照片不会有明显影响,所以相机快门的速度都有比较大的误差,“傻瓜”相机更是这样。故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这种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可以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建议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解出其准确值,比较两种情况下的时间差异。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及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学好本节可更好地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对上节内容的有益补充。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判断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方可代入计算。
(四)实例探究
☆自由落体运动基本概念的应用
本节的易错点是对于空间下落的物体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判断时易错。在判断时,如题目直接给出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或忽略空气阻力等提示语时,可将下落的物体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对于有空气阻力的问题,若空气阻力远远小于重力,可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若只是空气阻力很小,则不能认为物体就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因为虽然空气阻力很小,但可能空气阻力与重力大小差不多,故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在空间下落的物体不一定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如:物体以 2m/s的初速度竖直下落就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由于v0≠0,不符合定义,但此运动可看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本节易忽略之处即在于做题时易忽略自由落体运动的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teniu.cc
自由落体解决,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1]甲物体的重力比乙物体的重力大5倍,甲从H m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 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率比乙大 B.下落l s末,它们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l m它们的速度相等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
解: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因是自由下落,只受重力影响,加速度都为g,与质量无关,D选项错误。又由v=gt,知A选项错B选项正确。又由公式v=2gh可知C选项正确,故答案应选B、C。
点拨:本题中最易出现的错误是误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大,而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小,以致于错选为A、D两个答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自由下落’即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例2] 从离地面500 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求小球:
(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teniu.cc
所以最后1 s内的位移为
h10hh950040595m(3)落下一半时间即t=5s,其位移为
h1012gt125m 2★课余作业
书面完成课本47页“问题与练习”中3、4题。★“问题与练习”(P47)参考答案
1、橡皮下落的快。纸团比纸片下落快许多。因为纸片的重力较小.而在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较大(相对纸片的重力),所以纸片下落慢,当把纸片捏成纸团时,空气阻力变小,所以下落就变得快一些。
2、解析:由h121gt=45m,因为实际加速度a 3、解析:由h应为 t<2.5s 所以估算结果是偏大一些的。 4、解析:分析可知有三种方法(1)根据h122hgt,有g2(t是从开始到落到每一点的时间),2th(t=0.4s)t2求出重力加速度,求平均值,算出发生的时间。 2(2)根据hgt,有g利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来计算,进行平均(3)可以先算出某两点的瞬时速度,利用g ★教学后记: vv0计算g t 走进高中物理 【目标】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物理课程 【教学方式】 互动与对话 【教学内容】 我猜你们在学物理两年过程中,你们肯定会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 1、学好物理有什么用? 不用回答我,我猜肯定有人是这样的回答。没用。 这个回答,我觉得也是对的。如果我今天不当物理老师,我觉得这些物理知识对我没啥用。这是我一直要说的观点。即便我是你们的物理老师。如有有这样回答的人,我希望你听完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你在做这样的回答不迟。还有的人这样回答。考大学 找好工作 完成任务 好吧,你们这些回答也太老套了。这些的确是学物理的用处之一。我原来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难道物理就这些作用?? 追问:物理到底有什么用? 学生讨论回答。 我这个人习惯用度娘帮助我回答问题。这个问题,我问过度娘,有下面这些回答。请同学帮着跟大家分享一下,网友的回答。学生读。 这两个网友的回答,让我想起这样的一句话,一粒橡树的种子,只要它是一粒有生命的种子,它就有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的可能。 学习物理,可以让你不断的挖掘自己的潜力,你就像这粒种子,若你不去挖掘,它只能是一粒不起眼的橡树种子。只有你不断挖掘它,充实它,给予它锻炼的机会,他才能成为参天大树。因为人的价值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逐步挖掘、培养和锻炼才实现的。而学习物理,就是开发的初期和最快捷的途径。学习物理会让你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可以更好开发自己,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有个同学曾问:“学三角函数将来会有什么用?”“背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将来能有什么用?”的确,这些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将来可能毫无用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是关注到学习知识这一点,那我们现在的学习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但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我们连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常识都能愁得头痛,连背一篇语言和意境俱佳的散文都感到无能为力,那我们将来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我们将来怎样面对复杂的社会竞争呢?我们将怎样吸收信息、利用信息和自我更新呢? 上学读书,表面上看来是在耗尽时日地学习一些系统而又复杂的基础知识,但我们在掌握这些知识系统的同时,也通过大量地听课、背诵,掌握了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比如,观察、记忆、想象等;通过反复地练习、复习、测验,培养了自己吸收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和建构自己知识库的基本能力;同时我们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上课、作业、考试中锤炼了自己的意志,磨练了自己的性格,学会了时间管理,学会了自我控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挖掘了自己与生俱来、能够驰骋于社会疆场的无尽潜力。现在的学习内容,不仅是构建我们未来知识结构的基础,而且是培养我们学习和自我能力更新的凭借,同时也是培养我们非智力因素的最佳机会。我们可以把学习比喻成检阅我们将来吸收和利用信息的演习,也可以比喻运动会比赛前的场地训练,现在的学习就是登山运动员在攀登珠峰之前的攀岩训练与行囊准备。还有网友这样回答:学习物理,可以让你不被社会淘汰。跟上社会的步伐。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下的一些现象。我想我们大家谁也不想变成这些人吧。 学习物理还可以防止受骗。 例:这是李宏志在《转法轮》(第24页)中的一段话:“现在用仪器在气功师身上测到了次声波、超声波、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γ放线、中子、原子、和微量元素等成分……” 问题: 1.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2.你们知道什么是次声波、红外线、紫外线……吗?电磁波和紫外线、红外线三个概念关系如何? 3.你们已知人身上有哪些物质,能产生什么物质吗?句子中有哪些物质可以从人身上产生? 2、物理是什么?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一门实验学科,是推崇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 3、如何学好物理? 兴趣是首要的。要会观察。还要有质疑精神。 当然学习也不是轻松的,还要会坚持不懈。上物理课,有这样的2个要求。 1、上课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并记笔记 2、下课独立完成作业 §4.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一、设计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辩游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在发展要求中:1.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角度的差异。2.会识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 七、课前准备 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用有很小凹槽的柔软铝塑板作为轨道)、气垫导轨。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1)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视频驾车飞越黄河引入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第三章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情况,第一、二章 运动学是描述和研究物体运动规律,但无法回答物体为什么做这样的运动。所以,要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爱因斯坦增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破案过程,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力与运动的关系就经历这一个过程。 2.历史回顾 首先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等等。 两种主要观点: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 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 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才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设问:现在假设你是伽俐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 (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思考:然后叫几个学生代表发言)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结论: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说明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外力,而是受了摩擦力才停的,如没有摩擦力,会永远运动下去不停,看来物体运动是不需力的)。 介绍伽俐略创造的“侦察”方法:理想斜面 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滚时速度会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滚时时速度会减小,他由此猜想,当小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他推理:若没有摩擦力,球将永远滚下去,为了说明他的思想,他设计理想斜面实验。 (1)实验演示理想斜面实验整个过程(说明:主要是为了理解伽俐略的思想) 学生分组实验:理想斜面实验 (2)再用视频动画演示理想斜面实验 通过对理想斜面实验的演示,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的斜面,所以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 尽管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但可以创造比较光滑的平面去证明伽俐略的想法: 视频实验:气垫导轨上物体近匀速的运动 最后总结(投影): ①伽俐略理想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②介绍伽俐略其人其事,通过对伽俐略其人其事的了解,强调指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在它发现的最初往往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没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去支持你,许多人可能会放弃,但伽俐略没有放弃。 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并明白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和科学家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至此,我们已经对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3.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俐略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他支持了伽利略力不是物体的运动的观点,并且还强调没有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他还认为,这应该要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界的基础。 强调笛卡儿对伽俐略观点的提升与补充,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3.定律的学习、理解 在伽俐略和笛卡儿的正确结论隔了一代人后,由牛顿总结成整个牛顿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上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理学的基石。 投影介绍牛顿——“经典力学之父”的成就,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系统中的基础。对定律的理解指出: 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不受力时,运动会一直运动下来,静止的一直静止) 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思考与讨论: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得知,物体都要保持它们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或者说,它们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但是这种“本领”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由学生分组讨论,收集各组的实例和观点,老师对此进行总结并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引导和纠正。指出:把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在此基础上,再提以下设问: 由现象得出: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巩固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由学生分析并回答) 4.定律的应用 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在学生举出一些惯性的实例后,做个小游戏 第一组合第三组的听口令模拟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过程的动作,第二和第四组观察有人做错,学生讨论: 汽车实验厂里的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过程,以及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必要性 最后,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中结束这节课: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强调这节课中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九、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历史的回顾: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二、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三、惯性与质量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第六章 动量 第一节 冲量和动量 一.冲量的概念: 1. 定义:力和力与时间的乘积叫力的冲量。2. 表达式:I=Ft 3. 冲量是矢量:力的方向在作用时间内不变时,冲量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4. 冲量是反映力对时间积累效果的物理量。5. 冲量的单位;N.s 6. 冲量是过程量 7. 冲量与功的区别: 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是矢量。功是力对空间的积累效果,是标量。二:动量的概念 1.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叫动量。2.表达式:P=m.v 3.动量是矢量:动量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4.动量是描述运动物体状态的物理量。 5.动量的增量:末状态动量与初状态的动量的矢量之差。ΔP=2-P是矢量运算,同一条直线时引入正负号可以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6动能与动量的联系与区别 ⑴联系:EK=1/2mv 2p=mv p2=2mEK ⑵区别: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大小不同。一. 动量定理 1.动量定理的内容: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的增量。2.数学表达式;I=P2-P1 3.几点说明:⑴冲量的单位与动量的单位等效 ⑵F指的是合力,若F是变力,则其结果为力的平均值 二: 动量守恒定律 1. 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见课本 2. 动量守恒的条件: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系统所受的外力为零,由相互作用的物体(两个以上)构成的整体叫系统。该系统以外的物体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称为外力,而该系统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3. 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 ⑴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为零),系统作用前的总动量,与作用后总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⑵ m1v10+m2v20=m1v1+m2v2 4.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⑴分析:系统是由哪几个物体组成?受力情况如何?判定系统动量是否守恒?一般分为三种情况㈠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㈡虽然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合外力为零,这个方向的动量还是守恒的㈢虽然系统所受和外力不为零,系统之间的相互内力远大于系统所的外力,这时可以认为系统的动量近似守恒。 ⑵高中阶段所涉及的问题都是正碰:所谓正碰,既物体碰前及碰后的速度均在一条直线上 ⑶动量守恒的运算是矢量运算,但可以规定一个正方向,确定相互作用前后的各物体的动量的大小及正负,然后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⑷确定系统,认真分析物理过程,确定初始状态及末状态 ⑸物体的速度都是对地的 ⑹列出动量守恒的方程后求解 二. 弹性碰撞 1.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无永久性形变,(即碰后形变完全恢复),故弹性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 2.物理情景: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个小球,质量分别为m1、m2,m2静止在水平面上,m1以初速度V0撞m2:试讨论碰后两小球的速度? 3.物理过程的分析:小球的碰撞过程分为两个阶段,⑴压缩阶段 ⑵恢复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形变越来越大,m2做加速运动,m1做减速运动,当形变最大时两者达到共同速度,后一个阶段为恢复阶段形变越来越小,m2继续做加速运动,m1继续做减速运动,当形变完全恢复时两着分离,各自做匀速直线运动。 4.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1v0=mvv1+m2v2 1/2m1v02=1/2m1v12+1/2m2v2 2v1=(m1-m2)v0/m1+m2 v1=2m1v0/m1+m2 讨论:五种情况: 例1:实验(五个小球) 例2:质量为2m的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撞击几个质量为m的小球,讨论:将发生什么情况? 三. 完全非弹性碰撞 1.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发生永久性形变,有机械能损失,且变热 2.物理情景:m1以初速度V0撞击m2结果两球有共同速度 方程:m1 v0=(m+M)V Q=1/2m v02-1/2(m+M)V2 例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2kg的小球以10m/s的速度,碰撞质量为3kg的原来静止的小球,则:碰后质量为2kg的小球速度的最小值的可能值为 A.4m/s B.2m/s C.-2m/s D.零 例4.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着球B,另一球A以一定的速度与B球发生了正碰当A、B的质量满足什么条件时,可使B球获得最大的: A.动能 B。速度 C。动量 例5.质量为m的小球A,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v0与质量为2m的静止小球B发生正碰,碰撞后,A球的速度变为原来的1/3,那么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值是:A.1/3 v0 B.-1/3 v0 C.2/3 v0 D.5/3 v0 例6.质量为M的小车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以速度V0,匀速向右运动,当车中的沙子从底部的漏斗不断流下时,车子速度将: A.减少; B.不变; C.增大; D.无法确定 例7: 导学,第2页⑵ 例8:人船模型 ⑴船的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船长为L,开始时人和船都是静止的,不计水的阻力,人从船的一端走到船的另一端,求船的后退的距离? ⑵气球加软梯的总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开始时,人距地面的高度为H,现在人缓慢的从软梯向下移动,为使人能安全的到达地面,软梯至少多长? ⑶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压缩了框架左侧的弹簧并用线固定,木块框架右侧为d,现在把线剪断,木块被弹簧推动,木块达到框架右侧并不弹回,不计一切摩擦,最后,框架的位移为 .⑷小车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人站在车上练习打靶,除子弹外,车、人、靶、枪的总质量为M,n发子弹每发子弹的质量均为m,枪口和靶距离为d,子弹沿着水平方向射出,射中后即留在靶内,待前一发打入靶中,再打下一发,n发子弹全部打完,小车移动的总距离是 .例9.判定过程能否发生 原则:⑴动量守恒,⑵动能不增加,⑶不违背碰撞规律 方法:抓住初始条件利用三个原则判定结果 1.甲、乙两球在水平光滑轨道上,向同方向运动,已知它们的动量分别是 p甲=5kgm/s,P乙=7kgm/s,甲从后面追上乙并发生碰撞,撞后乙球的动量变为10kgm/s,则两球质量m甲与m乙间的关系可能是下面哪几种? A.m甲=m乙 B.2m甲=m乙 C.4m甲=m乙 D.6m甲=m乙 2半径相等的两个小球甲和乙,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若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碰撞后两球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A.甲球的速度为零而乙球的速度不为零.B.乙球的速度为零而甲球的速度不为零.C.两球的速度都不为零.D.D.两球的速度方向均与原方向相反,两球的动能仍相等 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动能为E0动量大小为P0的小钢球1与静止的小钢球2发生碰撞,碰撞前后球1的运动方向相反,将碰撞后球1的动能和动量的大小分别为E1、P1,球2的动能和动量的大小分别记为E2、P2,必有: A.E1<E0 B.P1<P0 C.E2>E0 D.P2>P0 5. 如图所示,有两个小球1、2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1、m2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球1以一定的速度向静止的球2运动并发生弹性碰撞,设球2跟墙相碰撞时没有能量的损失,则: A. 若m1<m2,两球不会发生二次正碰 B. 若m1=m2两球只会发生二次正碰 C. 若m1<m2,两球不会发生一次正碰 D. 以上三种情况下两球都只会发生两次正碰 例10.质量为M的火箭,以V0匀速上升,瞬间质量为m的喷射物以相对与火箭的速度v向下喷出,求:喷射物喷出瞬间火箭的速度? 例11.总质量为M的热气球,由于故障在空中以v匀速下降,为阻止继续下降,在t=0时刻从热气球上释放一个质量为m的沙袋,不计空气阻力在t= ,时热气球停止运动这是沙袋的速度为。 例12.在光滑的水平面有A、B两个物块,A的质量为m,B的质量为2m,在滑块B上固定一个水平轻弹簧,滑快A以速度V0正碰弹簧左端,当的速度减少到V0/2,系统的弹性势能E= 5/16mv2 例13.甲、乙两船的质量为1t和500kg,当两船接近时,每船各将50kg的物体以本船相同的速度放入另一条船上,结果乙船静止,甲船以8.5m/s的速度向原方向前进,求:交换物体以前两船的速度各多大?(不计阻力,50kg的质量包括在船的质量内)9m/s、1m/s 例14.甲、乙小孩各乘一冰车在冰面上游戏,甲和冰车的总质量为30kg,乙和冰车的总质量也为30kg,游戏时甲推一质量为15kg的木箱,和他一起以大小为V0=2m/s的速度滑行,乙一同样大小的速度迎面而来,为避免相撞,甲突然将箱子沿水平面推给乙,箱子滑到乙处时乙迅速把它抓住若不计摩擦。求甲至少要以多大的速度(相对于地面)将箱子推出,才能避免相撞?(5.2m/s)l 例15.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A、B两辆小车,水平面左侧有一竖直墙,在小车B上坐着一个小孩,小孩与B的总质量是A的质量的10倍,两车从静止出发,小孩把车A以相对地面的速度V推出,车A与墙碰撞后仍以原速度返回,小孩接到车A后,又把它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推出,车A返回后,小孩再把它推出,每次推出,小车相对地面速度大小都是V,方向向左,则小孩把A总共推多少次后,车返回时,小孩不能接到?(6次) 例16.两个木块A、B都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它们质量都是M,两颗子弹a、b的质量都是m,且m<M a、b以相同的水平速度分别击中木块A、B,子弹a最终留在木块A中,子弹b穿过了木块B,若在上述过程最后a、b,A、B的动能分别为EA、Eb、EA、EB试比较它们的大小? 例17.质量为M的甲、乙两辆小车都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甲车上站着一个质量为m的人,现在人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从甲车跳上乙车,接着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反跳上甲车,最后两车速度大小分别为V甲、V乙 求:1.V甲与V乙的比值 2比较人对两车所做功的多少 例18.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一小车质量为M,竖直线下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将小球拉至在水平释放后,小球摆至最底点时车的速度? 上题中若将小车挡住后释放,求小球摆动的最大高度 例18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两球沿球心连线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 A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同速率互相分开。B.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同速率同向而行。C.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同速率互相分开。D.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同速率同向而行。例19.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M、N两个物体,系与同一根绳的两端,开始时,绳是松弛的,M和N反向运动将绳子拉断,那么,在绳被拉断后,M、N可能运动情况是 A.M、N同时停止运动。 B.M、N按各自原来运动的方向运动。C.其中一个停下来,另一个反向运动 D.其中一个停下来,另一个按原来的方向运动。 例20.质量为100kg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速度是2.2m/s,有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以相对于地面是7m/s的速度跳上小车,问: 1.如果人从后面跳上小车,小车的速度多大?方向如何? 4m/s 与车原运动的方向一致 2.如果人从前面跳上小车,小车的速度多大?方向如何? 1.25 m/s与车原运动的方向 相反.例2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并列的木块A和B,A的质量为500g,B的质量为300g,有一质量为80 g的小铜块C(可以视为质点)以25m/s的水平速度开始在A的表面滑动,由于C与A、B的上表面之间有摩擦,铜块C最后停在B上,B和C一起以2.5m/s的速度共同前进,求:⑴木块A的最后速度vA ? ⑵C在离开A时的速度vC? 4m/s 2.1m/s 例22.光滑的水平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木板,一质量为m的木块以V0的速度冲上木板,最后与木板相对静止,已知木板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为了使木块不从木板上滑下来木板至少多长? 例23.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木版A质量是M,它的光滑水平面上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B,另有一块质量为M的木版C,以初速度V0向右滑行,C与A相碰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共同速度,(但不粘连)由于C的上表面不光滑,经一段时间后,B滑行到C上并达到相对静止,B、C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求:⑴B离开A时,A的速度? ⑵B、C相对静止时,B的速度? ⑶B在C上滑行的距离? 例24.平板车C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有A、B两个物体(可视为质点)分别从小车C的两端同时水平地滑上小车,初速度VA=0.6m/s,VB=0.3m/s,A、B、C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0.1 A、B、C的质量相同,最后A、B恰好相遇未相碰,且A、B、c以共同的速度运动,g取10m/s2 求:⑴A、B、c共同的速度? ⑵B物体相对地面相左运动的最大位移? ⑶小车的长度? 例25.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2m的木版A,木版左端有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B,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A与B一起以V0的速度向右运动,木版与墙发生碰撞的时间极短,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求 ⑴.由A开始反弹,到A、B共同速度的过程中,B在A上滑行的距离? ⑵.由B开始相对于A开始运动起,B相对于地面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 例26.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两个半径都是r的小球A和B质量为m和2m当两个球的球心距离大于L时两球(L比2r大的多)两球间无作用力,当两球间的距离小于L时两球间存在着相互的恒力斥力F,设A球从远离B球处以V0沿两球连心线向原来静止的B球运动,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第三篇:走进高中物理教案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案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