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8论教养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合集五篇)
编辑:醉人清风 识别码:24-107795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5 02:51: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8论教养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论教养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教养”的内涵。2.了解本文通过对比众多事例分析论述的特点。

3.积极培养自己的高雅情趣,提升自己的内涵素质,做有教养的现代人。*[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论证的层次。

2.学习由现象到本质、对比分析的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谈起教养,老师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曾被许多政治家认为是“真正有教养的中国人”,大家猜猜他是谁?

教师展示周恩来的数张图片,并分析:一言一行皆显魅力,一举一动皆见教养,这就是我们的周总理。请同学们结合你所了解的总理谈谈你如何理解教养。

同学们结合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分组思考并讨论:一个有教养的人会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教师引导学生用“有教养的人,有……”的句式来回答。交流明确:(1)有教养的人懂礼节,有礼貌。(2)有教养的人,有尊重别人的心。(3)有教养的人,有宽广的胸怀。(4)有教养的人,有注意生活细节的品质。(5)真诚、勇敢、勤奋、节俭、坚贞不屈……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联学者、作家利哈乔夫是如何理解教养的。

二、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

三、整体感知,小组合作

1.作者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试归纳。(学生说出大意即可)交流明确:文章认为良好的教养可以得之于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有优雅的风度,教养的本质就是尊重。

2.本文阐述主要观点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交流明确:文章开门见山,引出“教养”这一论题,接着列举日常生活中众多“无教养”的现象,再论述“有教养”的表现;然后由讨论教养本身转向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最后指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的观点。

四、个性化阅读,揣摩探究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学生互动提问、讨论解答。2.教者准备以下问题供讨论参考:(1)作者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时,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你怎么看?

交流明确:这篇文章是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没有从深奥的道理谈起,而是列举教养在家里的一些具体体现,这样深入浅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另外,相对于青少年而言,教养总是体现在言行举止的细节中,从一个人对自己和家人的态度,就能折射出他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2)作者在谈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时,先列举众多“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明确: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观察到很多“无教养”的现象,作者从这写起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和兴趣,作者将众多“无教养”和“有教养”的事例比较、分析,这样能自然而然得出自己的结论。

(3)“教养”和“风度”有什么内在联系?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又转入写“风度”?“优雅的风度”与“教养”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明确:“教养”和“风度”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要具有“优雅的风度”的基础也是得之于自身,是自我素质和自我修养的表现,具有“优雅的风度”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养,所以“优雅的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

(4)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自始至终谈论的“教养”的本质是什么?

交流明确:作者自始至终谈论的“教养”的本质是尊重。无论是列举众多日常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还是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教养”,还是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都无不贯穿“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的看法。

五、拓展迁移,回顾反思

1.搜集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无教养”的现象和行为,课后用文字、图片、音频等方式记录下来,小组交流活动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比如国庆升旗仪式后现场的一片狼藉;巴黎圣母院专门提醒中国人“请保持安静”的中文标志;美国珍珠港只写给中国人看的“垃圾桶在此”的中文标志;泰国皇宫只写给中国人看的“请便后冲水”的中文标志……

在学生引起震撼的时候适时提出问题:(1)为什么在这么多国家只有我们中国不约而同地遭遇如此尴尬的“礼遇”?(2)此时此刻你的感觉如何?你想说些什么?

2.课文谈论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可是我们怎样获得教养呢?你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哪些呢?

学生可充分交流讨论,比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就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六、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教养→风度

事例对比论述

尊重 深入浅出、亲切活泼

第二篇: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教学设计

论教养

教学目标1、2、3、学习议论文围绕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并从自己做起。模仿本文,学写能够表述自我观点的议论文。

教学重点1、2、3、熟读课文,反复品味文中句子,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学习本文联系生活的写作方法,培养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辨能力。学会体谅他人,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准备1、2、3、解决课文生字词。

了解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了解有关教养的名言和社会新闻。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养是人类自我精神与品质的升华,它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和格调。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决定了周围的人是否愿意同他交朋友;决定了他做事情是否顺利;也决定了他的人生是否能够有所成就。教养到底体现在生活中哪些方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苏联学者、作家利哈乔夫从众多事例的分析、比较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去探讨教养的本质。

二、找观点——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初读课文,学生圈点勾画,找出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引起思考的句子。作者观点: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分论点:

⑴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⑵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自然。

三、理思路——教养从何而来?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怎样围绕教养去展开论述的?

教师明确:作者开门见山,引入论题。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由教养转向风度,结合生活实例告诉我们要从自身严格自律,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小组互读,讨论:①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②教养与风度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③作者所举的日常生活中有教养的行为你做到了吗? 根据以上讨论,理出本文论证思路,并写在书上。

四、演情景——生活处处皆教养

分小组情景表演:《生活中的教养》 例:①与家人相处时的教养。②饭桌上的教养 ③公共场所的教养

五、品语言——谈谈你心中的教养

细读课文,反复咀嚼、品味文中的格言式句子,在句子旁做出自己的个性化批注。

例: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批注:互相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比如:初次见面,一定要努力记住对方的名字;不要轻易否定他人,先肯定对方观点,再给出不同见解;你再愤怒,也不能说出真正伤害对方的话。总之,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拓展:《泰坦尼克号》片段播放 教师小结:在沉船的一刻,能改变世界的男人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女人和小孩;可以独立逃生的妇女把希望留给了爱人;工作人员在船上坚守到最后一刻……教养是谈吐的文明;是举止的得体;是危难时的冷静;是困境时的微笑。让我们一起努力,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课外阅读:《谈风度》、《择善而从》、《跃出误区的艺术》

教学反思

第三篇:202_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8* 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经常听见有人在骂:“你真是没教养!”那么,教养是什么呢? 教养来自哪里? 体现在哪里?教养,离我们有多远呢? 教养和礼貌、教养和风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去一探究竟。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进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生难字词(1)字音

彬彬有礼(bīn)

贸然(mào)

涵养(hán)

恪守(kè)....矫揉造作(jiǎo)箴言(zhēn)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2)词义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严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课文中作者认为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明确: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2.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明确: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3.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1)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 家里有人在看书或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放得很响,或高声说话。(2)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3)进入成年后,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4)当着外人的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步骤四 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

1.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试着列举出来。明确:(1)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2)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3)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4)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5)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2.作者谈论“教养”又转向谈论什么? 明确:谈论“风度”。

3.“教养”和“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风度主要体现在外表,它是教养的一个方面。风度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

4.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简述作者的论证过程。

明确: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本文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2.拓展延伸

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是个“有教养”的人? 明确: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表面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好,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板书设计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无教养——不洗餐具、对家人大发雷霆、对亲人缺乏了解、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关爱、随心所欲地开大电视或收音机音量或高声说话、开家人的玩笑却不顾及其自尊心。

有教养——尊重别人,礼貌待人,对人谦让、礼让,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恪守诺言,不摆架子“翘鼻子”。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进行“教养”方面的学习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俗话说“人有教养行走八方,无教养寸步难行”。提升教养不仅是对人格的培养,也是进入社会的“必修课”。同时,学生们也学到了本文对比论证(正反对比)的写法。

第四篇:《论教养》教案(部编语文九上)

8.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2.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三、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3.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贸然(mào)

疲惫不堪(kān)

大发雷霆(tíng)

涵养(hán)

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ěi)

恪守(kè)允诺(nuò)

自持(chí)

汲取(jí)

矫揉造作(jiāo)

扭捏(niē)箴言(zhēn)

嚼(jué)

絮絮叨叨(xù)

尴尬(gān)

原处(chù)

教书(jiāo)

困难(nán)处境(chǔ)

教养(jiào)灾难(nàn)(2)词语释义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①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1)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五篇: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2.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显示:

作者的图片、生平及《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视频片段)。师:同学们,通过幻灯片我们对作者及本文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师:这篇课文只有一段,虽然全文节选自《红楼梦》,但它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也有开端、高潮和结尾。课文主要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很不与大奶奶相干,有我呢。”):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正说着……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一时吃毕……完):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2.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有些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三、把握人物性格

师: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外貌描写,还可以通过行动、心理、语言等描写。今天,我们将看看作者曹雪芹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1.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这是凤姐让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情形:鸽子蛋本来就小,筷子沉且滑,刘姥姥对大观园这样的场合又很怯懦,于是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就可想而知。

“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用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总之,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学生在文中自找这些描写的语句分析讨论。

2.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母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3.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掀还沉,哪里拿的动他?’……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因为这些内容完全不同于贾府的生活体验,大家觉得新鲜有趣!至于刘姥姥种种少见多怪的话语与举动,虽引人发笑,但那是因为她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人事物,当然处处透露着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处处引起哄堂大笑。不过,她对每项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身份,并不带丝毫牵强附会,矫揉造作。所以她俗虽俗,却俗的可爱。

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了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 ……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羡慕的情状,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计的方便和舒适。

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四、课外拓展

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请将你知道的有关《红楼梦》的其他故事介绍给同学们。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设局取笑→上演“笑”剧→“笑”后感慨

“笑”中见性格 “笑”里有意味

8论教养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合集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