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三)教案(大全五篇)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24-96833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0 05:56: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三)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

(三)——赏句段品语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理解与分析重点句段的作用,了解小说开头、结尾的妙处,情节安排的恰当及结构上的作用。

2、探究品读赏析重点词句的方法,分析品味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及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点

探究分析文段、重点词句的作用及表达技巧,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新课程标准要求

2、出示目标,明确本课复习任务。

(二)复习过程

1、考点:赏句段——理解分析重点句段的作用。(1)何为重点句段?

所谓重点句段,对于小说来说,包括:①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②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句子;③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句段;④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句段;⑤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句段。

(2)题型汇总:①文章中某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某段话或某句话看似多余,能否去掉?为什么?

(3)方法指导: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三看句段本身的特点,强调人物与主旨的关系。(4)知识点: ①结构上的作用。

在开头: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等。在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在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②内容上的作用。

在开头:交代环境背景、奠定感情基调。

在中间或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情感。

③句子本身的特点,如: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引用、反问等)的作用考虑。

(5)中考点击:

以202_杭州中考阅读理解《继父》第1题为例:

题目: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结构上,开头点题,引出下文对继父的怀念;结尾呼应开头,点明主旨。内容上,强调继父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表达对继父的爱戴、怀念之情。(3分,结构1分,内容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考点:品语言——品读赏析重点词句,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及表达作用。(1)题型汇总:

①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词富有表现力,请分析其妙处或请分析其表达效果。②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③某句话中的某个词语能否换成其他词语?为什么?(2)方法指导: ①品味词语

一般是对具体语境中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的品味。解答时要注意从用词的准确性,写人叙事绘景时的形象性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情感性等角度入手。②品味句子

一般是对文中或用词精妙,或多角度描写人物,或句式特殊,或巧用修辞,或表达方式特殊,或位置关键的句子进行品析。解题需要先关注句子的特点是以上的哪一种,然后针对该特点选取角度展开分析。(3)知识点:

①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赏析。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贬词褒用、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具体答题模式:

叠词:表现了事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富有音乐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再结合句子的感情和含义分析。

句式:句式整齐,优美对称;短句节奏感强,表现急促、轻快(结合具体句子内容分析)。贬词褒用:解释原意和语境义,表现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感情。

②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反语、双关等,这些修辞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具体答题模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写出了).....的特点。(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及答题模式: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夸张:强调突出.....的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排比: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反复:强调.....的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旨,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反语: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或者更强烈地表示亲密的感情。

双关: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③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包括:对比、衬托、想象、联想、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动写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等。④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如:

描写方法或角度: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嗅觉、听觉等

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呼吁人们、警醒人们。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⑤从情感的角度赏析。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

⑥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4)中考点击

以202_年滨州中考阅读理解《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第3题为例: 围绕句中加点内容,赏析下列精彩语句。(4分)

(1)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

(2)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

答案:(1)句中加点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生病后行动的痛苦,暗示父亲病情之重,为“我”背父亲埋下伏笔。(2)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父爱的宽阔辽远、纯粹透明(伟大、宽广、无私)。

(三)学以致用

阅读《又见鹭鸶》,完成题目。

1、文章第①段景物描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2、第⑦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试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4分)

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A)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B)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 答案:

1、写出了春天夜晚水边沙滩生机盎然、和谐优美的景象(1分),渲染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1分),突出作者安闲的心情(1分),为下文偶遇鹭鸶作铺垫(1分)。

2、(共4分)运用反复的手法(1分),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1分);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1分);照应题目(1分)。

3、(共4分)示例:A句中 “扑飞”是扑腾着翅膀飞翔的意思,既体现了鹭鸶的动作的灵巧轻盈,也表现出我又见到鹭鸶的激动兴奋心情。

B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四)教师寄语

第二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花张蒙中学

南彩辉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阅读中考考点。

2、掌握基本答题原则和记叙文相关知识点。

3、掌握记叙文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是训练重点。教学难点:

判断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及分析其作用。教学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聚集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思路,概述内容。

3、理清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5、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答题技巧及原则

1、四大意识:

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要点意识

2、六大步骤:

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

3、答题原则:

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一定有根据)

4、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1)学会摘关键词(2)学会摘关键句

(3)要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出来

三、知识清单

(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1、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充当线索的一般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见闻等。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找线索一般要注意:标题、开头、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四)、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身份叙述,写来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像在和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

(五)、表达方式:

1、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并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3、说明: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4、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感情。

(六)、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拟人:运用拟人,使……具有了人的特点(或灵性、情感等),生动形象,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3、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作用:运用排比,加强语势,强调了……内容,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或感情强烈)。

4、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意思相近的修辞方式。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内容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

5、对比:将……和……对比,突出了……。

6、设问:设问是自问自答。

作用: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用在标题处,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中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要结合内容写具体);

7、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要结合内容写具体)

8、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或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或态度),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9、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表达具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0、反复:起强调作用。(……反复,强调了……)

(七)、描写的类型及作用:

1、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其作用主要有: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背景;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展示人物的性格;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注意不要堆砌其作用,应结合具体文章内容去分析。

3、描写的角度:

(1)、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及对事件、环境、气氛的直接描绘。(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八)、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铺垫、伏笔与照应、过渡、象征、欲扬先抑、讽刺、联想和想象等。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 清新优美 简洁凝炼 准确严密 精辟深刻 通俗易懂 音韵和谐 节奏感强 亲切自然,口语化 热情奔放 幽默讽刺 冷峻辛辣

四、解题技巧或常用语

(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1、首先,联系主旨、作者意图思考。

2、其次,不能局限于语句本身,要上牵下连,从周围语言环境中找答案,或开篇点题,扣住题目,或巧妙过渡,承上启下,或前呼后应,铺垫照应,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3、对语句所涉及的对象,背景和相关情形有所了解。

(二)、开放性试题:

1、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要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2、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语言简明扼要。

(三)、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感染力。

(四)、赏析语言角度:

1、修辞。(最常用的角度)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如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等)。

3、语言风格。

4、从遣词造句传神巧妙角度。

5、从蕴含哲理、给自己的启示角度。

6、从作者描写角度(听、视、味、嗅、触觉,色彩搭配,动静结合等)。

7、四字成语、引用古诗文、化用诗句(突出特点,增强趣味性、生动性,更有文学色彩)。

8、从表现手法角度(如对比、欲扬先抑、衬托等)。

(五)、为文章拟标题:

根据文章的线索或中心,或用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事物、作者情感作为题目

第三篇: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整体把握记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 2.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3.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4.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写句、修辞句、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5.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的作用;

6.通过联想、想象、评价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运用。

复习方法:

明确考点;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练习、检查;反馈、提高。

复习课时: 6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在记叙类文章中捕捉、筛选重要信息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变化;事情某一发展阶段,如起因、结果或情节的发展过程等;景物的特点及变化;叙事的线索、顺序、人称的变换乃至指出哪一处是伏笔、照应等等。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信息,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就是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要点挑选出来。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一)出示典型题例

(二)学生阅读文章并答题,教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捕捉、筛选、概括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个自然段;散见于全文。具体而言就记叙文来说,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一般可以非常容易地从原文中的开头或者结尾处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 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第三步就是按照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信息要点。

筛选和确认信息,特别要注意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第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这与“整体感知”有关。就全文而言,通读的时候,就要留意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思路,安排哪几个层次来表达的。解答这类题型,应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捕捉重要信息。只要仔细地看,认真思考,就能确定信息的具体位置。

第二,阅读时注意圈画重要词句。在记叙文中,除了在整体感知时要做一些圈画工作之外,筛选和确认信息时,更要做好圈画工作。要在确认的信息区域内,圈画出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就为下一步要做的整合工作打好了基础。如要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画出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等进行分析理解。另外,除了圈画,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做一点批注工作。

三、练习、检查

(一)学生当堂练习

(三)学生小结自己对此类题型解法与规律的掌握情况。

四、课后反馈、提高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2、了解中考考点及题型。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的线索。

2、筛选文段有效信息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难点:

1、理解、把握与感悟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探究文本内容与欣赏体悟艺术特色。

二、阅读指导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抒情、描写,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怎样阅读分析记叙文呢?

第一、了解记叙文的六 “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第二、分析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三、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第四、了解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少数如书信、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等情况下才 3 使用第二人称。

第五、掌握记叙的中心和记叙的详略。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内容是要详写的,相反,与文章中心有关系但关系不密切的是要略写的。

第六、分析描写的作用。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七、注意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第八、注意分析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中常见题型下:

1、字词积累题

2、关键性词语理解题

3、筛选文段有效信息题

4、关键语句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把握与感悟题

5、理解探究文本内容与欣赏体悟艺术特色类试题 当堂训练:

第四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范文

【按语:“结构分析法”和“标识识别法”是诊断病句疑难杂症的两道良方。】

一.发现介宾短语: 1.看句中是否缺主语。

例: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进步不小。B、从这件小事,告诉了人们一个大道理。

C、由于《古文观止》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看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D、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G.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另外,以“根据”“关于”“对于”“对”开头的句子,也要引起注意)2.看句中是否缺谓语

例:参加春节联欢会的小品,目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3.看该介词是否缺宾语。

例:日前,布什迫于压力决定成立独立调查小组对关于伊拉克违禁武器的情报(事件)进行调查,妄图将调查的范围局限在情报部门。

4、发现了一个介宾短语,看句中是否还漏掉另一个介宾短语的介词。例A、我实在不忍心(与)同自己朝夕相处的好友分手

B、在综合科技实力及科技人才方面,我国与(同)我国发展情况类似的印度相比,还有差距;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大了。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就)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用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门研讨。

二、发现动词: 1.看是否缺宾语

例﹙1﹚.对待因下岗而构成生存危机的弱势群体,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不会也不可能置之不顾,但是如何解决这一人群的生存(问题)并非易事。例﹙2﹚.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条件)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2.看动宾搭配是否得当

例A.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更应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B.哺乳期妇女如果仅仅依靠服用补品中的含碘量,就有可能缺碘,若不及时添加含碘食品,则有可能导致婴儿脑神经损伤或智力低下。

三、发现句中有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

1、看它们是否属于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例、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2.看各项是否与前后成分搭配得当。

例、今年春节,这个市里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了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执勤岗位上。

3.看语序是否错位。

例、我们要善于处理,存储和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四、发现“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词语,看前后是否对应。

例:A、武器质量的好坏,也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B、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完全取决于日方能够正确处理台湾问题。C.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 下列例句是正确的:

A、发展中美关系的关键,在于美方能否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正确处理台湾问题,不支持台独势力。

B、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实质是,日方能否真正正确认识和对待那段侵略历史。

五、发现句中有否定词,看它们是否因多次否定引起混乱。

例:A、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谁还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着太阳转的呢? B、难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怀疑深圳地铁开通已成为现实吗? C、杨振宁教授无时无刻不忘对爱妻翁帆的呵护。

D、从前线回来的人,提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不感动的。E、厂长一再强调,务必增强安全意识,防止不再发生事故。F、这些成果,无疑不是老王心血的结晶。

G.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二是谋略不当。H.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提示:

① 在双重否定的情况下,否定词“不”“无”“没有”不能同“忘”“怀疑”等词搭配;

②“防止”“避免”“杜绝”“提防”等词不能同否定词“不”搭配; ③ 双重否定表肯定,一般不用三重否定;但“无时无刻不”不是三重否定,是“凝固格式“,意即“每时每刻都”之意;但它不能和“忘”搭配。

常见的双重否定形式:

①没有„„,不„„ ②无不 ③非„„不可 ④难道不„„吗 ⑤不会否认

六、发现句中有“对”“对于”“关于”: 1 看它们是否混用

例 A、关于这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霸王条款,中消协将分别给予点评,及时曝光

B、昨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世界的地铁起火事件都在显要位置作了详细的报道。看是否主客颠倒。

例A、克隆技术,非典和禽流感这类概念对尚属动稚的小朋友是陌生的。B、农民的话对我们基层干部很有感触。

七、发现代词,看是否指代不清。

例:A.欧阳俊逸推开房门,看见哥哥和他的女朋友正在促膝谈心。B.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八、发现数词和表约数的词语连用,看是否造成矛盾。

例.日本滋悬浮列车每公里成本达9亿元人民币以上,德国磁悬、浮列车超过4亿元,国内现有磁悬浮列车也在2亿元左右。

九、发现同义词,看用词是否重复

例A、他在密密的杂草丛生的灌木丛林中慌慌张张地奔跑着,衣服也被挂破了。

B、明年春天,世界级拳王来北京作商务性角逐,此举不仅能让观众大饱眼福,还将载入历史的史册。

十、发现结构混乱的句子,看是否属于杂揉。

例: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B、这次一些国家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依靠的是病禽的粪便传播难以有效控制。

十一、发现语气不畅的句子,看语序是否颠倒。

例:为了找到充足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志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十二、发现不合事理的句子,看是否违背逻辑。

例:A、美国宇航局六轮登陆车“勇气号”将欧洲“猎兔犬——2”后再次造访火星。

B、他深深热爱足球事业,伤病刚刚恢复,就立即回到绿茵场上,投入到备战世界杯预选赛的训练中。

十三、发现成语,看是否与语境相符

例:最近,我们在长江三峡拾得一枝珍贵的长江奇石,„„实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十四、发现复句,看各分句成分是否完整。例:A全校师生在雷锋精神鼓舞下,(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B该报指出,这次会晤的主要意义,在于(传达)善意姿态、(明确)长远战略和历史方向,多于具体互惠措施的落实。

十五、发现关联词,看是否出现下列毛病: ①关联词不配套

例如,在经贸方面,不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很可能还会增多。

②关联词错位

A、澳大利亚人麦士几十年来在许许多多的厕所门上画了彩画,给人们增添了生活情趣。他去世后,郡众虽然怀念他,但是艺术界却不把他列为艺术家。B、近些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

C.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D.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

③关联词残缺

尽管南极气候那么恶劣,我国科考队员(还是)完成了科学考察任务。④关联词与语境不符

例: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晰,耐人寻味。

十六、发现因果复句,看是否出现下列毛病: ①“原因”“因为”同时重复出现,造成重复

例:日本专家认为禽流感在亚洲迅速蔓延的原因是:因为生鸡交易市场检疫力度不够;因为病毒可能通过候鸟传播;因为有些国家对养鸟场缺乏监测,没能及早掌握禽流感疫情并采取有效措施。

②有“因为”而无结果 例:这一幅因为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而受损)的壁画,已是轮廓模糊,色彩黯淡,抢救性的修复刻不容缓。

③因果关系混淆

例:由于世界性能源危机,全球能源消耗总量剧增,煤和石油遭到惊夺性开采,储量锐减。

④分句间并无因果关系

例:“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却又是遭受劫难最多的城市;可是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

十七、关于歧义句的几种形式: 1.多义词造成歧义

例A.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2_年世界杯足球赛。B.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2.断句不明确造成歧义

例:A.一位同学告诉我,尽管家里可以上网,但每个星期他还会背着家长、班主任╱和班长╱在放学途中到网吧里聊天、玩游戏。

B.这次外出比赛,我—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3.数量词限制或修饰不当造成歧义

例:A部分省市的领导元旦期间来我市检查消防工作。B 两个学校的领导来我班听课。

C 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4.施事者与受事者不明确,造成歧义。

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5.前提限制不当,造成歧义。

例.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6.漏掉虚词,造成歧义。

例如: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到)《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十八、其它句病种种:

①发现“是”,看主宾搭配是否恰当

例:A.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的责任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

B.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②发现“比”字,看用以比较的主宾部分是否对称

例:受厄尔尼诺的影响,今年夏季海水温度将比正常(年份季节)水温低,美国某些地区会因此干旱,大西洋的飓风会更活跃。

③发现“被”字,看用得是否恰当

例:就在“6•19”事件发生前,一个姓张的环卫工人同样遭到他人的无故毒打,结果竟被以赔偿五十元钱(的方式)而私下了事。

④发现“和”“或”,看是否混用

例:

1、我们强调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认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社会对人的尊重与关心。

2、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应该遵守《京都议定书》协定,减少和控制排放温室气体。

⑤发现“为了”看表达的目的是否准确

例:为了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这次警方事先作了详细调查,并对审讯战术作了周密布置。

病句大盘点

语病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主语有关,因此对主语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1.并列短语。在病句题中,并列短语的出现,几乎就意味着病句的出现。①名词性的并列短语,短语中有重复、交叉、从属现象。如:

A.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盲文字的规范意识。

②动词性的并列短语,并列短语中语序混乱。如:

A.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③短语中的几个并列成分因性质、词性等不同而不能并列。如:

A.传统画竹采用直幅,因为这样能较好地体现篁竹的挺拔、气势与高洁。B.绿化造林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解决控制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C.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D.双方应努力拓宽合作领域,两国在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以及信息产业方面尤其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④句中有两组以上并列短语,彼此间不对应。如:

A.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圈象征着纯洁、坚韧和品质高贵,表达了人民对英雄们的永久怀念和敬仰。B.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⑤并列短语与所搭配的主语、宾语等中心词搭配不当。这种情况,在此类语病中占较大比重。如:

A.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这伙制造伪劣产品的人挑动,设置重重障碍,围攻、阻止工商管理人员正常执行公务。

C.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B.济南市公交系统广泛开展向李素丽学习的活动,大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使服务质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C.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D.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⑥该并列不并列。如:

A.二建公司职工小王,因工作缺乏责任心,致使正在承建中的一堵围墙倒塌,为了教育全体职工,公司领导决定给小王停发一年奖金的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

2.句子过长

①语序混乱。多为定语:范围+数量+动性+形性+名性+中心词 A.在我国,一支庞大的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B.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上海市78名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

②缺成分(既可能是多成分,有可能是搭配不当)。如:

A.发射试验通信卫星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已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成了研制、发射、跟踪、测控地球同步定点卫星工程体系的能力。B.素有“岭南才子”之称的刘斯奋,以他的长篇小说《白门柳》摘取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C.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的写法)叫倒叙

D.教育部今天就山东荷泽地区部分学生因服用“碘片”出现的不良反应,向全国各地发出了紧急通知。

③句式杂糅(也就意味着多成分)。如:

A.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诱发的

3.分句间

①语意无关联。如:

A.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良好习惯,反对因循守旧、迷信盲从的不良学风。

B.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C.特别令我感动的是,他们既有强烈的求索精神,又有自觉的规范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

②语序不当。分句不长,分句较多,且每个分句内无语病。如: A.这位山一样纯朴,水一样灵秀的姑娘,若有所思地看着缓缓的流水,久久地坐在溪旁。

B.不但他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4.关联词语

①使用不当、不搭配。如:

A.尽管他学习怎样用功,成绩还是没上去。

B.因为我们没有解决好班委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因而我们的工作才无法真正开展起来。

C.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②关联词语残缺。如:

A.即使你讲得再好,我们(也)不听。

B.(即使)家大业大,也要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③ 主语与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

A.必然性不仅和偶然性互相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B.不但他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C.一些重点中学不但开设了多媒体教学实验课,而且有的普通中学也开始了这方面实验。

④ 递进关系复句,易出现语序颠倒的现象

A.不但他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够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5.代词或指示代词指代不明。如: A.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化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B.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很不合理的。C.德国名将贝克尔1月20日在卡塔尔网球公开赛上大战瑞典名将埃德博格,从而使他失去了卫冕机会。

6.数字

①句中出现一个数字,其前后就可能有重复、矛盾的词语。如:

A.每天接待的顾客平均约在6000人次左右、最高时速可达100公里小时、至少50来人

②几个数字间关系不正确。注意“增加了”“增加到”“减少了”“减少到”如:

A.空调的年销量由1990年的202_台猛增加到6000台,增长了三倍。B.这个厂在四年里把纤维板的产量提高了20%以上,盈利四百万元,在前五年利润总和五十万元的基础上翻了八番。

C.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③减少、降低不能用倍数表示。如: A. 产品合格率却下降了一倍。

7.句首为名词短语或名词短语加介词短语,并用逗号与整个句子分开,容易造成多主语。如:

A.省妇联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女工部长报告了半年来省妇联的工作情况。B.车间在没有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我们调动群众积极性,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C.我校全体教职员工,在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下,素质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8.介词结构误用,造成主语残缺。如:

A.经过大家几天来的教育,终于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决心加以 改正 B.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C.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D.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E.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9.省略不当,造成语意不明。如

A.我们来到这举世闻名的博物馆,看到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B.前不久,成安县油棉厂一个职工在下夜班时被一辆高速行驶的大货车撞倒受伤,然后就逃之夭夭

C.《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家中。

D.他的演讲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对他取得的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E.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10.句中有相反语素构成的词,可能有前后不一致的问题。注意,有对应关系的才有一致和不一致的问题,如果没有对应关系,也就不存在这类问题了。如:

A.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点合理,是衡量议论文好坏的重要标准。B.照片拍得好坏,诗歌写得有味无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水平的高低决定的。

C.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

D.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的干部是否能做到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

11. 是字句,主宾不搭配。如:

A.在世界教育史上,中国的文字和学校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国家。B.六月廿日,英模报告团来到新星集团,恰巧是这个集团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的大喜日子,双喜临门,人们喜气洋洋。

12.介词误用造成主客易位。主要是“对”“对于”“与”“为„„所”如: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法院日前审理了一起因一句脏话引起的赔偿案,大家都为这一家人为老不尊,为幼不敬的行为所不齿。

13.歧义词。注意短句,且语法、语义都无问题,看是否有多音字多义词。如:

A.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

B.张指导员把我们几个连的干部叫到了团部

C.教我们的李老师,每星期一要到教师进修学院去上课。

14.语义重复(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可能使句式杂糅)。如:为了„„目的、因为„„原因、可以堪、日夜朝夕、首先„„放在首位、过分的溢美、参赛者大多以青年教师为主、凯旋归来、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

A.一场灾难性的厄运降临到他身上

B.由于思想水平不高以及文字表现力差的限制,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C.由于社员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15.否定多用。注意“防止”“ 禁”“ 禁止”“ 忌”“ 忘”“ 避免”等此语后是否有否定副词。如: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B.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C.近几年来,王老师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各地练习题,积累了大量的习题资料。

16.句式整齐,语气和谐。如:

A.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对抵御这次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

B.过去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的抵,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17.重、又、再、复等词,需要有呼应的语境。如: A.我们房地产公司的口号是“重筑城市辉煌明天”。18.与事实、逻辑不符。如:

A.我每次向他借书,他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冒着严寒酷暑,跑进小书房寻找。

19.虚词误用。最常用的虚词,“在”“从”“把”“被”“对”“就”等。如:

A.某市委对政协的领导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20.语言习惯。如:

A.河南鹤壁市公安局山城分局,破获一起价值70余万元的特大盗车团伙案。B.今年全厂棉布平均入库一等品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C.这些软件如果单卖共要1000元,可合在—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21.绝对与相对。如:

A.蹩脚的理论家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不懂得哲学差不多不是研究出来,而是从生命深处涌现出来的。

22. 词语感情色彩与句子的感情色彩不协调。如:

A.熟悉王华的人都称他是年轻的“老”共产党员,大概是年轻气盛的缘故,他给人的总是在拼搏、在开拓。

句式杂糅

说简单点就是一句话内含有两个语句——两个谓语结构。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情况:

1、两个谓语结构表意相同,大多数的杂糅句都属于这一类。例如: A:这种药的主要成分是由当归、贝母等配制而成的。

就是由“这种药的主要成分是当归、贝母等。”“这种药是由当归、贝母等配制而成的。”两句杂糅而成。

B:一本译著的出版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才能与读者见面哪? 就是由“一本译著的出版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呀?”“一本译著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才能与读者见面哪?”两句杂糅而成。

C:他的家乡是黑龙江青冈县人。

就是由“他的家乡是黑龙江青冈县。”“他是黑龙江青冈县人。”两句杂糅而成。

2、一句话中两个谓语结构表意不同,且不属于连动、兼语结构,系两个独立句子合在一个句子中造成的一种杂糅现象。例如:

A:美国的人权报告充满了颠倒是非,隐瞒捏造事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恶毒诬蔑与仇恨。

就是由“美国的人权报告颠倒是非,隐瞒捏造事实。”“美国的人权报告充满了对中国人民的恶毒诬蔑与仇恨。”两句杂糅而成。

第五篇: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2-6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整体把握记叙类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中心、人物性格、主要事件等); 2.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3.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4.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写句、修辞句、有表现力的词语等); 5.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的作用;

6.通过联想、想象、评价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运用。

复习方法:

明确考点;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练习、检查;反馈、提高。

复习课时: 6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能捕捉、筛选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人、事、景、情等),概括信息要点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在记叙类文章中捕捉、筛选重要信息主要体现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的变化;事情某一发展阶段,如起因、结果或情节的发展过程等;景物的特点及变化;叙事的线索、顺序、人称的变换乃至指出哪一处是伏笔、照应等等。在阅读记叙类文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信息,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也就是依据题目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要把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要点挑选出来。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小说的题目就叫“意外”,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意外”一步步展开的。回答第9题要顺着小说的情节发展去关注:哪些的情况对主人公塔玛拉而言是最初意想不到的?对其他人而言,又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样一路找来,“意外”就会纷至沓来。注意分值为3分,答出有把握的3点意外即可,不必求全。解答第10题要善于将小说中前后相关的信息串联起来,如开头“虽说二人世界....的生活非常甜美”说明什么?塔玛拉开的车是怎样的?目的地是哪里?这样就能看出威廉为警方提供的信息,其实在小说中都能找到。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捕捉、筛选、概括记叙类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自然段;在某几个自然段;散见于全文。具体而言就记叙 文来说,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一般可以非常容易地从原文中的开头或者结尾处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包含着试题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筛选工作,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承载信息的那些重要的和关键的词语、句子。第三步就是按照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信息要点。

筛选和确认信息,特别要注意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第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这与“整体感知”有关。就全文而言,通读的时候,就要留意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思路,安排哪几个层次来表达的。解答这类题型,应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捕捉重要信息。只要仔细地看,认真思考,就能确定信息的具体位置。

第二,阅读时注意圈画重要词句。在记叙文中,除了在整体感知时要做一些圈画工作之外,筛选和确认信息时,更要做好圈画工作。要在确认的信息区域内,圈画出最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就为下一步要做的整合工作打好了基础。如要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画出上下句,上下段,乃至全篇等,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等进行分析理解。另外,除了圈画,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做一点批注工作。

(二)教师检查、讲析

以上考题涉及记叙文中人、事、情等方面的信息筛选和概括,解答时要注意捕捉信息要定位准确、全面,概括要简练。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理解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体会隐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往往被称为“含义类”问题,这类问题的主要考点如下:

(一)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中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的义项,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意思。从近年来现代文阅读的试题来看,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词语的含义:1.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5.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6.根据语境而用作别种义项的词语;7.指代词或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

(二)理解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谓“重要语句”,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如警示句、深化句、主旨句等。这些句子都是近年中考考查的重点。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是理解重点词句含义的最有效方法。第12题(1)句中,“憋”字所包含的“不甘”“郁闷”在上下文中都已显露;“我没有灰心”“我受够了”这样的语句则可以提示(1)句中的“憋”所隐含的人物心理。第13题理解含义要抓住“像新生的婴儿一样真实”“ 像死亡一样凝重”这两个比喻,然后再看上下文中有哪些地方在阐明这两个比喻。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主要方法有:

1.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站在文本全局,联系上下文,从作者的思想倾向、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特点等方面揣摩。“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本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词语所处的“语境”。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除了要结合词语的原始意义,还都必须考虑到这两种含义。

2.明确指代词的含义。文本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各种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分析句子结构,有助于找出指代的内容。一般判断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①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个、些)”是近指;“那(个、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③将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3.对词语的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对词语的引申义、特殊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的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理解重要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1.解释关键词,抓住重点。2.分析结构,把握基本含义。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3.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含蓄的语句不易理解,因为它的出现,通常是为了追求特定语境条件下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故不能直说,而是把意思隐藏在句子的字里行间。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有了一定的语境,句子的含义也就被牢牢地固定下来了。我们只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阅读,寻找语感,句子的隐义是可以“自现”的。此外,触发联想,品出言外之意也很重要。理解句子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

(二)教师检查、讲析

第四课时

复习目标:

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描写句、修辞句、有表现力的词语等)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在中考试题中,赏析文章语言类试题,往往选择那些有赏析价值的句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赏析:(1)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2)赏析使用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的句子。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物性格特点、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3)赏析文章的主旨句、哲理句。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包括点明中心,贯穿全文,以及句子本身的作用等出发;哲 理句要指出所包含的哲理,或所表达的具体感情。试卷中,多让考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加以欣赏,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擅长自由选择,也有通过选择题加以考查的。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一)出示典型题例

(二)学生阅读文章并答题,教师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三)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讲析典型题例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赏析记叙类文章中的精彩词句总的原则是:扣住语境,咬文嚼字;比较替换,斟酌揣摩;联系生活,填补空白。

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比喻、拟人、夸张句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如比喻句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在理解这类句子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原文,把句子放到语境中,运用比喻的有关知识,找到本体、喻体,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对偶、排比、反复句赏析时,应侧重其在结构上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内容、所表现的人、物特征,对表达作者感情的作用方面作答。反问、设问句赏析时,侧重从语气方面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修辞(描写)方法或运用有表现力的词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思路:①运用了 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 的 的特点,表达了 的感情。②运用了 描写,表现出 的 特点,表达了 的感情。③运用了“ ”这几个词语传神(生动、细腻)地刻画出

的 的特点,表达了 的感情。

第五课时

复习目标:

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分析解说关键句段及主要写法作用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作用题”方面。“作用题”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这类题型,无论是以问答题形式出现,还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都有高度的综合性,并且有一定难度。纵观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七个方面切入:

(一)开头作用。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

二、结尾作用。

三、过渡作用。

四、线索作用。

五、人称作用。

六、手法作用。表现手法除了修辞手法,还有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

七、环境作用。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小小说 和散文是最受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便顺理成章。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有时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制为提问有什么表达效果或好处,或要求指明作者的用意等等,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其所起的作用。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

(四)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方法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中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的考查是中考试题命制的一种样式。回答此类问题,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回答手法作用要运用有关表现手法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衬托情感、烘托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突出主题等角度考虑。

(二)教师检查、讲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三)教案(大全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