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谢知音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24-102687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8 01:27: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谢知音

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谢知音

上传: 陈智清 更新时间:202_-5-23 10:12:25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单,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义差别不大。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感受 “艺术的魅力”。单元目标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

学生在五年级已学过文言文《杨氏之子》,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能力目标: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情感目标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学中,我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与施展才能的空间。主要采用以下教法:1、创设情境法。通过课件以及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等,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醉于境中。2、以读代讲法。新课标强调,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主要是培养兴趣,引领学生初步进入中华经典文学的殿堂。教学中,我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学法:以“自读自悟法”为主。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激趣导入,走近绝弦 理解文意,初解绝弦 深入探究,再解绝弦 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总结升华,回味绝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绝弦.

课前,先让学生交流收集的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交流完后,师揭示、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共同走进一个有关知己朋友、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这就是《伯牙绝弦》。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理解文意,初解绝弦

1、这一环,我设计了三个层面的读 一读,读正确、流利 二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三读,读懂文意

首先,我让学生放声读至少三遍,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读起来不太流畅,课文虽然比较短,但也须经过这样的反复读,才能做到正确、流利,这为“一读”。

《新课标》还指出,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所以在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后,教师范读,并用课件出示画出节奏的全文。教师范读后,随即激发学生与老师比试比试,逐步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此为“二读”。然后,让学生在默读中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意思,在交流中重点指导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绝”、“志”、“念”、“谓”等词的意思,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即为“三读”。

2、在学生理解课文意思后,师引导学生体会 “伯牙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引导学生初解绝弦。

三、深入探究,再解绝弦

(一)、寻知音之苦

我插入一个《伯牙苦苦寻知音》的课外小故事,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伯牙寻不见知音时的苦闷、渴望之情。此时,学生自然会呼唤出:我的知己——你在哪里?

故事梗概: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以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有些甚至在琴声中昏昏睡着了。伯牙的心里是又气愤又伤心。

(二)、遇知音之喜

师深情讲述:“终于,伯牙与钟子期相遇了,他的心情怎样的?”引导学生与伯牙共同享受遇知音的喜悦、激动。

1、此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通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引导学生找出句子并想象巍峨的泰山和洋洋的江河,指导朗读。

2、这时我扮演伯牙:我,俞伯牙,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我的志向和抱负哪里仅仅是泰山和江河就能表达呀,我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景物呢?引导学生想象并用四字词语概括,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依依杨柳,绵绵春雨……

3、接着引导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出一组句子,发出赞叹。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三)、失知音之痛

当学生们沉浸在知音相遇的喜悦中时,我又顺势引导: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音乐响起,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我再一次引读中间两句: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那没有知音,没人理解的日子里了。当他再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再对他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他再鼓琴,志在流水时,没有人再对他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同样两句话,这次读得少了一份赞叹和喜悦,多了一份忧愁和悲伤。

当学生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生再读这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此时,伯牙的失音之痛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对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做法也就理解了。为了加深学生对知音的感悟,我设计了一个口头填空环节 知音是。知音是。知音是。

(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课前交流的诵咏知音、知己、深厚友谊的诗句来表达,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

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1.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一书中,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此时,学生的已和伯牙融为一体,我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让学生将情感流于笔端表达出来,深悟绝弦。

五、总结升华,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尝试背诵课文。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读出知音欢聚的乐,读出破琴绝弦的痛……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读好,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口,其情若生吾心”的境界,课堂实效在不断训练中得到提高。【作业设计】 拓展文本,推荐阅读

课外推荐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此环节目的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板书设计】 谢 知音 伯牙 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破琴绝弦 死

板书简洁美观,突出课文的重难点,紧扣主题“高山流水深相知,

第二篇: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谢知音

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谢知音——特级教师闫学《伯牙绝弦》赏析

作者:邓燕萍 日期:202_-3-19 阅读:2904次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千古绝唱。聆听闫老师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感觉课堂犹如流淌着柔美的音乐,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闫老师对教材有深入和读到的解读,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沉浸在“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境界里。她的课如高山流水,曲韵悠长,发人深思,至今还余音袅袅。现撷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共赏析。

一、高山流水深相知

师:什么地方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志在高山——生齐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生齐答: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钟子期就好像看到巍峨的泰山。

师:伯牙志在流水——(生:钟子期就像看到了浩荡的江河。)

师:伯牙是个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景色呢?

生:还会有皎皎明月;皑皑白雪;芳草萋萋;大海汹涌„„

师:是呀,还会有这些动人的情景。(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生答: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师: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当时已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前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的,但他听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维的话。

生:只是在恭维他,说他弹的琴声太好听了,却没弄懂到底好在哪儿。

师:他需要这样的恭维,表面上的赞美吗?生:不需要。

生:只有钟子期能明白他的心。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那样说——(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没有人会说——(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到的是毫无意义的赞美时心情会怎样?

生:失落生:伤心生:忧郁„„

师:他的心里一定会发出呼唤,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在哪儿呀!

师:后来,他找到了知音,面对子期,他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生:欢乐。生:心奋。生:高兴。„„

师: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会说什么?

生:你是我的知音。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的故事。

师:他们俩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不,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兄弟。

生:是人生的知音。

师:想象知音相聚时那融洽、欢乐的场面,再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情感。

学生齐读前四句。个别朗读,评价。

“妙哉,闫老师所念,学生必得之。”在这样诗意的课堂里学生与老师的心灵是相通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一位高明的指挥,又似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老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教师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二、伯牙绝弦谢知音

师:不幸的是,钟子期染病而死,(出示最后一句话)伯牙——

生齐读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为什么伯牙认为钟子期死就再无知音呢?

生: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赞扬的声音。

生:又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情形,听到的只有恭维的话了。

师:是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像钟子期那样——(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乃——(生齐: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他绝的仅仅是琴吗?断绝的是什么?

生:他断的是他的音乐。

生:他断的心灵的大门,他把心灵的大门给关闭了。

生:他把心里话融入琴中,随着琴一同给了子期。„„

师:伯牙断弦的时候,把自己的美好、快乐也断了,他对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留给他的是无边的孤独、寂寞。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指名学生再读句子。

师介绍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师播放音乐,学生沉浸在失去知音的痛苦之中,之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还写下了一首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出示: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学生读诗之后,又一次深情朗读课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把你最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伯牙啊,你要坚强地活下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过程,从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背诵课文。)

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我的心灵,令我无比的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绝弦谢知音令人感伤,令人钦佩,可是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件无法理解、不可思议的事。通过这堂课,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而且还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知音。之所以能在课堂上打动孩子,是因为闫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使他们在课堂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是有着灵动的生命,有深沉的人文内涵的。我想,课堂的精彩源于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闫老师对于语文的满腔热情,源于老师充满魅力的才气,源于闫老师“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可以肯定,有了这样的文言文启蒙教学,学生是会爱上这些难啃的“文化瑰宝”的。

第三篇:伯牙绝弦,知音再现

伯牙绝弦,知音再现

——我这样教《伯牙绝弦》 夷陵区小溪塔二小 孙春艳

《伯牙绝弦》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故事。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虽然有了浅显的认识但对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对于这篇文章,我把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是我采用了如下方式:

一、古诗导入,音乐渲染,新课伊始,我便以一曲古筝乐曲——“高山流水”导入,同时大屏幕出示一组诗句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在凄婉优雅的音乐中,老师介绍钟子期和俞伯牙流传千古的知音故事,然后深情诵读古诗句。凄美的故事、哀婉的音乐、深情的古诗诵读迅速将学生带入故事的意境中,学生入情入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俞伯牙、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体会到了伯牙失去子期时的悲痛欲绝的心情。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蕴藏的情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熟读成诵,读懂文义

有了前面的良好铺垫,我就迅速切题。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古文,第一要务是最让学生熟悉课文,在课堂上,我设置了不同层次、逐步推进的朗读,从读通到读好再到读懂,最后读出韵味。老师的范读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最好方法。我置身于故事的情景之中,用古筝曲“高山流水”来配乐范读,范读中,我注意渗透古文的诵读技巧,渲染古文抑扬顿挫、古朴悠远的情味,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也调动了学生阅读的激情。接着,在“高山流水”的音乐声中,学生的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对读,班上展示读,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形式穿插其间,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如此梯度化的朗读设计,使学生不断丰富了古文语感,领悟了故事饱含的真情。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很多同学能够水到渠成地背诵了。

三、创设情境合作共鸣

书读熟了,读通了,读懂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前半部分的所蕴含的情感——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和欢乐。师生合作——老师“弹琴”,学生会意:(师)志在高山——(生)峨峨兮若泰山;(师)志在流水——(生)洋洋兮若江河。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徐徐春风、潇潇春雨、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法子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的欣喜若狂的心情。既让学生感受了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深刻了文本的内涵。在不露声色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教学文本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理解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灰心意冷的心情。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变化从最初的欣赏到结尾的潸然落泪,知音的内涵已经默默植根于学生心灵。

四、资料拓展,升华主题

《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本身就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古琴文化”、“知音”文化、“高山流水”文化,它们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只有理解了这个符号,解读了这个密码才能真正把传统的民族文化延续和发扬光大。因此,课后资料袋的利用和故事的补充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除此之外,我还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挖掘与拓展。故事的发生地“古琴台”就在我们湖北省的武汉市,它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其一。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钟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老师深情吟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体会知音的真挚情感之后,再次真切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孤独寂寞、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至此,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伯牙绝弦的悲壮感人的行为深深感染并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千古知音的故事活灵活现的再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第四篇: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执教者:陈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方法与评价: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幻灯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课时安排】 一课时。预习提纲

1、指导学生整理课前搜集的材料。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

3、朗读课文3遍。

借助生字读音读通课文,做好批注。(我要先把课文认真地朗读,边读边用笔标画出我还不熟悉、读不正确、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我再自学课后出现的生字词语,正确认读识记生字,生字词抄写2遍。)(1)生字我记牢,我注音,我写好,我会组词。(抄写生字词)

我记生字有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火眼金睛,我会辨字组词(3)、多音字:(4)、近义词:(5)、反义词:

(6)、词语、句子我理解我会用(我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A、我不懂的词语(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例如:

冷艳:孤傲而清高的艳丽。

秉性:性格。

造句(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7)、句子:你认为重点的句子可以画一画,反复读一读,抄写下来。

3、课文内容我知道,我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问题:理解课文,我能通过读文来理解课文,把读书感受要质疑的问题记录下来。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1)我学会了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需要质疑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班交流展示

(1)各小组归纳总结的共识在班内交流。

(2)各小组出示质疑的问题,分组讨论解决,师点拨引导。(3)重点探究:

四、拓展阅读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习交流、质疑

1、师:同学们,今天又见面,相信我们很快就会成为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朋友有关的课文,这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读一下课题?生:《伯牙绝弦》

2、交流预习:拿出预习本,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互相交流,由四人小组组长评讲,哪位同学的预习书写最认真,哪位同学设计的预习环节最有特点。哪位同学还有差距,差距的原因。(老师在课堂展示个别学生的预习本)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对课文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区别并指导书写:曰—日、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师范读:文言文是距离我们现在比较久远的语言文字,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所以读起来拗口、难读,现在请听老师读,尤其要注意老师朗读时的节奏,声音的强弱。

4、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味道来。3、指名读:请一位同学展示一下他风采。(让学生评价)全班齐读,朗读几遍下来,你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吗? 6 释题:绝

伯牙绝弦 课文内容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这句话是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他只是今天不弹、明天不弹吗?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合作探究、反馈。

1、再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地方不懂的可以小组交流。

2、学习课文第一句:读课文的第一句。(出示)你们对这句话有何理解?

3、请同学们看课文,哪些句子更具体更真切地描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若江河。)

4、理解“善”:细心的同学们发现没有课文出现了四次“善”,它们在文章中意思一样吗?(让学生找,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5、小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借助注释(2)用我们现在自己的话来表达句子意思。

6、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若泰山。

我看大部分同学都画对了这两句,我们先来细细地读懂其中的第一句。你从这句上如何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回答,伯牙在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如果说不出来,就让学生反复读出示的句子)

反复诵读,师:“峨峨”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表示,是什么的意思?(生:高大,巍峨,耸立……)

7、理解: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同学们,读书就该向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读懂它的含义,刚才我们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若泰山。)

同学们对这个句子又有何理解呢?我想同学们一定自己也能读懂,是吗?把你的体会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8、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善听的钟子期都听的懂,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说就是什么?(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9、师:结合对刚才两句的理解,你对这句话又读懂了什么?(这句话什么意思?)

10、师:念什么意思?(生:心里想)

11、师:课文中还有一个字与“念”意思相近,是那个字?(生:志)

四、达标测评: 用下列的词语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善哉,!”志在,钟子期曰 :“善哉,!

五、拓展提升:

1、练笔: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寻寻觅觅终于遇到盼望已久的知音,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

假如此时你就是伯牙,把你最想对钟子期说的写下来。(写好 四人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2、师:同学们,伯牙和钟子期见过面后,情投意合,两人约定再次在老地方见面,无奈世事难料,却发生了什么?(生:子期死)

3、师:伯牙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于是伯牙发出什么样的感叹?(生:世再无知音)(板书:知音)

师:他此时的心情怎样?(生:难过、悲伤……)师:你能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4、师:太悲伤了,因此伯牙做出什么惊人之举?(生: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为什么要绝弦?------知音

6、师:文中难道破碎得只是琴吗、还破碎了什么?(用手势指:心)7配乐读课文:

伯牙破琴绝弦,从此伯牙所弹奏的高山流水成了绝响,但人世间却留下一段有关知音的千古佳话,让我们铭记它吧!

六、总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伯牙和子期的情谊是多么真挚,我们和朋友之间也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真诚相待。

七、作业:课后把课文背熟。收集积累有关知音、朋友的名言名句。

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知音

第五篇: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案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他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被称为“琴仙”;这位凝神听琴的,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2.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而用绝弦呢?

(指名回答)

师:伯牙弹的是古琴,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 生:绝弦 师: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生:绝交),彻底没有希望了,叫——(生:绝望)不再吃东西了,叫(绝食)……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3.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过渡:不过,我们还可以读得再好一点,读出其中的韵味来,要想读出其中的韵味就必须理解这篇古文的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来看看这篇小古文是什么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和同桌交流,也可以问老师。(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意思都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同一个字竟然有完全不同的两种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读的。

2.那么,“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怎么解释呢?(指名回答 指名读)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 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看来,“擅长”不仅仅是会,还要在某方面做得很好,就像伯牙琴艺高超才叫(善鼓琴),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那么子期究竟有多善于倾听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3.师:同学们,假如现在你们就是善听的子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听,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指导朗读

4.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那么,提到长江黄河,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词或者诗句呢?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出示课件: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茫茫云雾,灼灼霞光!)生齐读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善听的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你感受到那皎皎明月了吗?你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6.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志向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志向)(课件出示)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吧。(生齐读)

7.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师: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8.师:知音难觅,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关于知己的名言佳句,齐读(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人生乐在相知心。-(宋)王安石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明)冯梦龙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二)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所以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2.师: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 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齐(读最后一句话)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师:是的,子期,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齐读最后一句话)

4.师:子期死后,伯牙来到子期墓前,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四、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师指课题,生读课题)读——伯牙绝弦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试着背这篇古文。3.快速浏览课后资料袋

五.作业: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2.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六.板书 伯牙绝弦

俞伯牙 知音 钟子期

善鼓琴 善听

绝弦 去世

高山流水深相知 伯牙绝弦谢知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