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4-84159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0 19:09: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30年代,林语堂创作的幽默小品文,现在看来,还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提出了一个完善的幽默学说。其幽默艺术表现唯取材广泛,任意而谈,亲切自然的娓语笔调,亦庄亦谐,语言平实中有奇趣。与同时代的相似作家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其幽默具有独特性,显得弥足珍贵。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关键词 林语堂 幽默 小品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上,林语堂独具风格的幽默小品文,显得非常耀眼,其创作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兴之所至,情之所至,在文学的领域,一生不懈地践行幽默之旨。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已是国内享有盛誉的“幽默大师”,可谓开一代文风。由于历史的原因,林语堂这一名字在学界被“屏蔽”,几乎销声匿迹,最多也就是在鲁迅的杂文中一反面形象出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林语堂的文学价值逐渐为人所发现与重视。二十多年来,林语堂的著作大量被出版,研究的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可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觉得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益加重要。本文着重论述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的理论、内容、特色及与同时代相近作家之间的异同。

一、林语堂的幽默观。

“幽默“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是林语堂首先开始提倡的。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文中,他明确提出“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儿的花,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从中已能嗅出些许端倪。到了30年代,林语堂主编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幽默杂志,其中《论语》影响最大。在此期间,林语堂写了大量的具有幽默风格的小品文,并发表了《论幽默》、《方巾气之研究》等谈幽默见解的文字。

“幽默”是英文中“homour”的音译,其义深奥令人难以捉摸,每个人对其理解都会有些差异,那么林语堂心目中“幽默”的内涵是什么呢?

首先,他认为“幽默”与讽刺、滑稽是有差别的。这几种风格,都会有笑的成分,不过“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像冷嘲那样使人在笑后而觉着辛辣。它是极适中的,使人在理智上,以后在情感上,感到会心的、甜蜜的微笑的一种东西。”很明显林语堂赞同麦烈蒂斯氏所说的幽默属于“会心的微笑”。“讽刺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我们发现,要写出幽默,必要有幽默的心境。在林语堂的眼里,幽默不仅是一种文学风格,更是一种人生观,并且这种幽默的人生观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这种幽默不是低层次的滑稽、逗乐,而是要以一种超脱、闲适得态度观照人生,享受人生的乐趣,使生活艺术化。”①林语堂发现,在中国的传统道家中,已有幽默的因子,中国道家文学因其是“真有性灵的文学”且”归返自然”,属于幽默派。林语堂感叹道:“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果真只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郁闷到如何。”他以为儒家的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都是经世文学,它们算不得幽默文学。”为什么?因为它们缺少一种超脱、闲适的态度,下笔为文已遮蔽了人生的乐趣,“二千年间,人人议论合予圣道、执笔之士,只在孔庙中翻筋斗,理学场中检牛毛„„”,根本就没有游逸之感,而幽默就无从谈起。最后,幽默之为幽默,须庄谐相间,庄由谐出,谐因庄生,没有庄之底色只是搞笑。幽默要“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常於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因为本质对人生持严肃的态度,因为还坚持正义,坚持真理,爱祖国,爱人民,所以林语堂的幽默还是具有高远的格调,,最起码,幽默之于林语堂不是如此,很多论者喜欢引用鲁迅这句话来否定林语堂,“将屠夫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②林语堂在作品中显露出来的笑真是麻木不仁,幸灾乐祸的笑吗?我觉得不是的,林语堂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还有具有深厚的感情,只是他认为文学应有超超的心态,冲淡的心境,但决没有冲淡了一切的是非、善、恶、美丑得界限,庸俗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他是不赞成的,这已是脱离了文学之旨,幽默也是为“叫国人取一种自然活泼的人生观”,以求心灵根本的健全、其实这也是与鲁迅等左翼作家改造国民性的文学追求是一致的。

二、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特色

林语堂在他创办的<人间世》的发刊词中公开宣称,“《人间世》之创刊,专为登载小品文而说„„“小品文本来也是中国文学传统中得常见的文体,多用来表现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情趣,而林语堂重新挖掘小品文,并给它灌注现代生命”③,在他的心目中,小品文不是吟花弄草之文,而是发挥己见之文。这样,小品文就与幽默联系起来,可以说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幽默的人生态度要用小品文来表现的,而好的小品文,也应该体现幽默的人生观。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有着渐趋浓烈,完善的过程,1923年,林语堂同妻子回国,历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教授。1924年成为《雨丝》杂志的主要撰稿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后来结集为《剪拂集》出版。这时期的作品只具有幽默的雏形,幽默还不占主导,作品总体呈现“浮躁凌厉”的战斗面貌,激愤有余而冲淡自然欠缺,幽默色彩不够浓烈。1932年林语堂创办《 语》杂志,提倡幽默小品文,他也写了大量的作品,能凸显林语堂幽默风格的小品文大多写就于这一时期,《论语》时期的幽默小品文,有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政治腐败、压制民主、消极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如《论政治病》、《文字国》、《谈言论自由》;有批判封建文化、抨击现代教育制度的,如《谈理想教育》、《论读书》、《考试分数不可靠》、《教育罪言》;有表明他的政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如《有不为斋》、《言志篇》;有批评左翼文坛的“普罗文学”的,如《今文八弊》、《方巾气之研究》:有辨析比较中西文化的,如《谈螺丝钉》系列、《论中西画》、《伦敦的乞丐》;还有描绘人情世态。揶揄人性弱点的,如《冬至之晨杀人记》、《吃糍粑有感》、《我怎样买牙刷》„„

林语堂幽默的特色,我觉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取材广泛,任意而谈。

林语堂小品文的题材庞杂,范围广大,既论国家政治、民风民俗,又论生活之微、心灵之奥。纵观其小品文,也确实如此,“信手拈来,政治病亦谈,西装亦谈,再启亦谈,甚至牙刷亦谈„„”林语堂也自嘲说:“颇有走入牛角尖之势„„”题材较大,紧贴国家大事,社会风潮的作品不难理解,其审美价值易于理解,而这题材微小,不拘常规的作品,是否就会流为放任而谈,轻浮乖巧而失之厚重?确实不是这样,题材虽小,却有寓意之深,意旨之远的特点。如《谈螺丝钉》系列作品,初听其名,确实让人觉得庸常琐碎,无甚价值,并且文章的开头也是以国产劣质自来水龙头的螺丝钉谈起的,但其实文章涉及了很多关于中西文化的深刻辨析,谈传统之弊,治国之道,富国之经,绝天庸俗之感,读来只觉机趣横生。理深意远,而由小谈起,也只是为激起读者一种幽默之念罢了。相似的作品还有《论西装》,《吃糍粑有感》、《我的戒烟》等。

2、娓语笔调,亲切自然。林语堂的文体笔调追求娓娓而谈的“谈话风”,笔调轻松,意趣横生,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读其文如闻其声,叫其语如见其人。”④读他的小品文,我们觉得他好像把你作为知心朋友,用闲谈方式向你坦露内心感受,坦露真挚的情感,一点也不去掩饰。如《婚嫁与女子职业》,这是一篇演讲,开头以“兄弟”自称,大有与诸位听众拉近乎的架势,并且令人惊诧地说文学不能成为职业,女子试图以文学为生更不可能,女子最好的职业是婚嫁,其意乖逆,迥于常谈,给人以任意而怪谈之迹象,而听者早已露出“会心的微笑”,知道“幽默大师”又要讲什么可爱的言论了。在下面,说到李清照更是让人觉得有趣。他这样写到:“在中国,女诗人李清照,也是嫁了丈夫,解决了饭碗问题,才能写出好词来。使李清照卖稿为生,我想漱玉词是换不到三碗绿豆汤的„„所以赵明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功,就是养活了一位女诗人。”这笑谈似怪谈,不正经,实点出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这样易见性情的随性文字读来令人惬意。而接下来的文字中谈到的“太太姨太太”的虚度光阴,大学校长、政界要人“尸位素餐祸国殃民”的事情,则让人觉得这位林兄还真够坦诚,是把我们当朋友来看的。总之,在林语堂的作品里,以亲切自然的娓语笔调把读者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之同悲共喜,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之感。3.亦庄亦谐,笑中含泪。

幽默小品文,因为谐趣横生而令人发笑,而抱持“真实、宽容、同情的人生观的”林语堂不会在作品中流露尖酸、刻薄的狂妄,不会有自私的讪笑嘲谑,这笑声是和缓、温柔的,不会有失态的谩骂,“幽默是基于明理,基于道理之渗透。”《增订伊索寓言》改编自经典寓言,写太阳与风为证明谁的力气大,而捉弄行人一时解衣,一时穿衣,写小鱼不满大鱼吃小鱼的不平等而咬大鱼的肚下,结果吃不了大鱼只得作罢。在对原作看似胡乱改编的文本颠覆之中,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在谐趣之中,暗藏深沉的悲悯。还有如《让娘们干一下吧!》,开篇以绝望的语气写到”男子统治的世界,已一团糟了。此后应让女子来试一试统治世界,才有办法。”在这里,林氏明显有天真烂漫的幻想成分,而下文解释这缘由时,我们才发现他是这一怪论抒发对现实的不满,表明自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深切愿望,而这一幻想不可实现只会令人心生悲凉。

4.语言简练平实,平中见奇。林语堂说:“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境。”又说:“幽默愈幽愈幽愈默愈妙。”这样的文字追求必然要求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林语堂称之为“语录体”的语言,其语言简练的可像文言,质朴可如白话,如《论文》、《答平凡书》、《周作人读诗法》等文。而前文所说,林语堂在文章中喜欢任意而谈,表现真我。因为语言也不可能平淡无味,读之如嚼醋。平实的语言使其情调自然显深远,使文章近于幽默本色,随性的任意而谈总会充满谐趣的,因而平实也会透露出机趣。如:“民权何自而来,非黄河之水天上来”(《又来宪法》),“其中惨淡经营之年数,亦不比’追随总理二十五年’逊色也。”(《增订伊索寓言》),又如“我想发尿糖,尿而可糖,未免太笑话。”这里引用诗句、流行语,拆解词义而谐趣中生。其实,我们在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的篇章中,看到了一个深沉近情的智者。

三、林语堂和其他作家的幽默之比较

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品和林语堂的幽默风格的相似的作家还有不少,比如鲁迅、钱钟书、梁实秋、周作人,下面通过辨析林语堂与他们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明晰他的幽默特征及独特的文学价值。提到林语堂,很难避开一个人,他就是鲁迅,他们曾经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后来林语堂倡导幽默,鲁迅对此基本是反对的,鲁迅说:“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⑤国家、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鲁迅持明确的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观,他的杂文似“匕首”似“投枪”,思想是深刻犀利的,而艺术手法上具有强烈的讽刺性,鲁迅要唤醒沉睡的人。林语堂受克罗齐表现论,古代“性灵派”观点的影响,不赞成这种直接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他认为文学首先要审美功能,这种审美功能通过幽默来实现,反对偏激性的攻击。鲁迅的文章里基本没有幽默,对于幽默的社会根源,鲁迅说:“人们谁高兴做文字狱中的主角呢,但倘若不杜绝,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地吐出来。”⑥在鲁迅看来,因有闷气才有幽默,而林语堂认为写幽默应是“和缓温柔”的,深远超脱的心境,有了愤与疾,就失了“幽默温厚之旨”.既然有闷气就写不出林语堂心目中的幽默文章,林语堂曾明确的表示幽默与讽刺是有区别的。这样二人不同的文学观念使他们对幽默的看法上产生了分歧。

在文学史上,除了林语堂之外,还有钱钟书、梁实秋、周作人等也是以幽默著称的散文家,它们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在我看来,林语堂和钱钟书都像文学界的顽童。在林的小品文中,率真而为、些趣幻想的色彩时有出现,如他所写的《婚嫁与女子职业》、《让娘儿们干一下吧》等。钱钟书知识渊博,是个爱在书山里翻筋斗的顽童。他喜欢引经据典,但是典故运用得有趣,并且喜欢揶揄古人,常发令人惊诧的言论。他说唐朝某作家些写碑文喜好长篇大论,有贪图稿费之嫌,他还觉得王充的“无神论”实质上可谓“优妖精论”。

下笔为文,林语堂和周作人都爱平和冲淡的风格。林认为幽默要有“深远超脱”的情境,情调要“自然深远”。周作人以他的真诚、随意的态度形成了朴实自然的文风。用平白无华的语言去营造幽隽淡远的意态,如《吃茶》、《谈酒》、《乌篷船》等篇什,将雅淡和野趣融合,提炼而成闲适冲淡的艺术境界。

在我看来,林语堂和梁实秋都像绅士。行文中,林语堂有股温厚超脱之气,祈求“笑中带泪”、“会心的微笑”的幽默效果。梁实秋力求表现“雅幽默”:“把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泛爱意识和宽厚仁慈的理性意识,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 ⑦,从而使文学“具备了一种道德提升和灵魂净化的超越特质和高雅品格”⑧,林语堂认为幽默应亦庄亦谐,谐应有庄之底色,而使幽默不失之俏皮。梁实秋也爱引经据典,寻章摘句。文中经常穿插中外文化史上有趣的佚事、掌故、俚语。宏富的学识,使其散文都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丰厚的文化含量与气蕴,是其“雅幽默”的内在机制。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三位作家的文本中,都能嗅出林语堂认为的幽默的因子,但他们之间也有不同点。

林语堂不喜欢像他们那样引经据典。林赞成克罗齐的表现论和“性灵派”的观点,主张为文从个人感受出来,他“追求行文如流水般自然,一切都靠直觉,甚至超于直觉之上”⑨。林语堂说,幽默是一种人生观,而他们的文学人生都呈现出不同的姿彩。林语堂的一生中没有太多的坎坷。30年代已过上富裕悠闲的生活,加之西学的文化底子所形成的对中国传统的旁观者心态,显得开朗洒脱,是个人生的享乐者。作品中也表现人生,但更多的是把享受人生时的感受写出来。而梁实秋、钱钟书、周作人等人在国事飘摇之时,都过着困顿的生活,梁实秋著有《雅舍小品》,其所言“雅舍”只是半山腰下、黄土坡前的破败草房。生活之困而有幽默之雅只能借助引经据典来获得。钱钟书也是阅尽人间冷暖之人,他之于人生,“蕴含着大量的尖锐、辛辣的讽刺。这种讽刺,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让人不寒而栗”⑩。他的幽默往往是在书山里 寻得。周作人虽有平和冲淡,但太过退隐、虚化,其艺术旨趣中往往带有闲寂、苦涩、忧郁的色调。

有一点,林语堂和梁实秋是针锋相对的。林语堂在哈佛大学念的是比较文学专业,其老师为白璧德,但他不赞成老师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认为太保守、太传统。他赞成的是克罗齐的表现论。而梁实秋确是白璧德的信徒,崇尚理性节制的文学观,这是其雅幽默不可或缺的因子,而林语堂心目中,高品位的幽默要有洒脱、自由、率真的心境。

总之,林语堂和这几位同时代作家都有行文的幽默风格,但幽默的达成有着不同的路径。在林语堂看来,他们的幽默与自己心目中的幽默观比起来,都有某一方面的欠缺。

四、结语。

林语堂曾作一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现代文学史上,他有独特性。他倡导、创作的幽默小品文,其精湛的幽默理论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林语堂不愧是现代文学的一朵奇葩。

注释:

① ⑧施萍:《论林语堂幽默思想批判功能》,《文学理论研究》202_年第六期,34页。②鲁迅:《论语一年》,鲁迅读本,开明出版社,1991年版,185页。

⑤⑥鲁迅:《从讽刺到幽默》,《鲁迅读本》,开明出版社,1991年版,147页。

② 钟玉洲:《论林语堂小品文中的幽默》,《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2_年9月第22卷第三期,90页。⑦⑧王春燕:《略论梁实秋散文“雅幽默”的美学特征与意义》,《东方论坛》,202_年第2期58页。

⑨⑩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北京社会科学》202_年第1期,34页。

参考文献: ①《中国现代小品经典:我的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②李勇:《本真的自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③董大中《鲁迅与林语堂》,河北人民出版社,202_年版。④《感悟人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⑤《钱钟书作品集》,延边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⑥《雅舍菁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⑦《周作人散文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二篇:幽默大师林语堂

幽默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英文课时,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望眼欲穿。林先生终于来了,夹了一个皮包,包里装得鼓鼓的。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的。谁知,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操着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开宗明义,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林语堂微笑着招呼学生:“请吃!请吃!”教室里响起了剥花生壳的声音。下课铃响,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

林语堂痛恨上课点名,但他的学生却从不缺课。他上课时,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连别班别校的学生,也会赶来旁听。林语堂还有一种绝活,就是“相面打分”,他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学生依次站起,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心中没十分把握的,便略为谈上几句,便测知端详,然后定分。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服帖。

林语堂平生演讲无数次,总是伴随着喝彩声、鼓掌声,可是,有一次演讲却被人“轰”下台去。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却并不是因为他演讲的失败。世界笔会第36届年会在法国蒙敦举行,轮到林语堂发言,他向主席要求讲15分钟,但主席生硬地拒绝了,说别人发言都是5分钟,不可破例。林语堂也较真说,5分钟我不讲。这可急坏了同去的马星野,马星野去找大会主席商量恳请,主席终于答应10分钟;马星野又去找大会秘书长,秘书长答应说先安排10分钟,如果林语堂讲满10分钟尚未结束发言,则仍可讲下去。林语堂接受了这个安排。

林语堂登台后,全场鸦雀无声,他讲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觉,已满10分钟,主席说时间已到,请林结束发言。林语堂真正发怒了,他愤而不讲,径直走下台,与会者正听得入神,对主席的粗暴处置极不满,于是一致热烈鼓掌,希望林语堂讲下去。主席也显得很尴尬,只得默认了与会者的欢迎。但林语堂却说什么也不肯再讲下去了。于是,永远地留下了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讲。

[文海拾珠]

林语堂曾在巴西的一个集会上演说了一个轰动世界的笑话。他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

[智慧思索]

林语堂有一部小说,被称之为“当代红楼”,你知道是哪本书吗?说出这本书中的人物与《红楼梦》人物之间的联系。

第三篇: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论林语堂的人生观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里写出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谴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他用轻灵的笔杆向西方人道出了“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给我们展示出一种别样的人生风情。

林语堂在书中谈到了庄子的淡泊名利,赞美了陶渊明的闲适和谐的完美人格,以及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游山玩水、如何看云鉴石、如何养花赏雪、吟风弄月等。这些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快乐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生要获得快乐,就应该会享受生命,享受人生。

林语堂认为现代生活的哲学总带着一种如梦初醒的意味,人们往往在忙碌的日常生活追求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学成为我们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是协调了孟子积极的人生观念和老子圆滑和顺的观念的中用哲学。在林语堂心目中,陶渊明就是具备这种和谐人格的生活典型。当然,要享受人生享受生命,就要会调整我们的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说到享受人生,那么什么样的人最会享受人生呢?林语堂说:“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地、无恐惧的人” 这样的人具备了情、智、勇的特质,林语堂认为,情是生命的灵魂,星辰的光辉,音乐和诗歌的韵律,花草的欢乐,飞禽的羽毛,女人的艳色,学问的生命。正因为情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以情为出发点的人生,便能充满温暖和活力。可是,由于人生是残酷的,即使是一个有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的愚弄。所以,林语堂说到“这种慷慨热烈的心情需要有一种哲学加以保护”,这样他很自然地把热情的智勇连接起来,因为只有智勇才能使我们从骗子的世界中解放出来。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大骗子除了名、利、权之外,另一个次等的骗子就是时尚。

林语堂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现实中,由于人们过度繁忙的工作和背负着重大的责任,人们过着熙来攘往的生活,这些人服役于财富、名誉、权力,这时候如果把道家的现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入世配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生活哲学,过着半隐半显的生活,经济适度宽裕了,生活逍遥自在了,精神才是快乐。这是一种中庸哲学。凡事不能太过于偏激和极端,而应该介于两个极端之间,过着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过分的名利而丧失了本真的自我。正如林语堂举了陶渊明的例子,陶渊明就是林语堂心目中,也是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生活简朴,向往自然而冲淡。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留下了《归去来辞》,作为一个乡间诗人,陶渊明无忧无虑、心地坦荡,虽然生活简陋,但是他热爱生活、爱好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展现的是一幅和谐的画面,但是陶渊明不入世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逃避主义者。他躲的只是黑暗的政治官场,而不是生活的本身。从陶渊明身上,林语堂更加肯定了人生的快乐是需要一种和谐的人格的,而中庸哲学思想也成了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

林语堂说:“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世纪诶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既然我们的生命总

有一天会结束的,那么我们就只要过一种合理的真是的生活,用一种轻松悠闲的方式,听听“江上清风”,看看“山间明月”,而不被人生的野心、愚蠢和名利所诱惑。看看那些古代的诗人和学者,都有着丰富的心灵和简朴的生活爱好。在林语堂看来,一般的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且无聊。所以说不一定有钱的人就能真正领略到悠闲生活的乐趣,更谈不上享受人生,那么他的人生又何来的快乐可言呢?

那么我们怎么享受人生呢?林语堂用谈天似的语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游山玩水等艺术。比如说品茗,如今饮茶已经成为社交上一种不可缺少的制度,他认为只有在空闲、友谊和乐于招待之中才能发展起来,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气氛,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才能真正领略到茶的滋味,而且茶又是凡间纯洁的象征,所以,一个会品茶的人,也是向往纯洁人生的人。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或者每一个细节,如果我们用一种悠闲的态度处之,那么都会有属于各自的哲学意味。林语堂能从坐椅子得出一个公式:椅子越低,坐时越舒服。这就像平常简单的数学公式一样,人人都知道,但即便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也能从中看出生活的智慧。

林语堂在观测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的过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

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所以说,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及漠然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无法预测的事,但是生活艺术的创造是要靠自己的心灵选择,只有让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让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才能让自己的人生犹如风行水上,活的逍遥自在。

第四篇:论读书 林语堂 教案

论读书

林语堂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读书观并能吸收其合理成分。2.能分析文章幽默形象的艺术风格。3.了解掌握林语堂的基本文学常识。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读书观并能吸收其合理成分。2.能分析文章幽默形象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读书观并能吸收其合理成分。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林语堂,现代著名散文小品大家,是中因第一个将英文“humour"译成汉语“幽默”的人.“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最有名的一句幽默妙语。林语堂不但是中国幽默的倡导者和鼓吹者,而且仅其散文主张也表明他还是幽默理论的卓越实践者。

林语堂之所以提倡“幽默散文”.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政治方而原因的。这些原因不仅是制约林氏文学观的取要因素,而也反映出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林氏复杂的心理斗争的路径。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林语堂幽默闲适散文理论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关照下,作家艺术地体味生活的再现,从而形成“亦庄亦谐”、“亦雅亦俗”、“亦平亦奇”的艺术风格和文学精神。他将此贯穿于具体的散文创作中,就产生了林语众式极富魅力的个性化幽默散文观。

就其提倡幽默散文观的直接原因而言,是林语堂将其早期受英国小品文与“争论”时期受晚明小品文的影响相结合,并以此作为基础,确立了以幽默闲适为散文创作的新观念。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散文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林语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二、学生自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大意。

提问,总结:

文章先从读者范围谈起,来论述读书的意义和好处:脱俗气;然后重点论述读书的态度;最后是读书的方法。文章虽然资料丰富、思路开阔,但层次井然,逻辑性很强。

三、思想特色

讨论,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学到哪些读书的方法?提问,总结

读书的选择和态度:

林语堂所谓的“读书须先知味”,也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他骂那“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食古不化勉强读书”的读者,激赏袁枚“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读者与书本心性气质的相投,是林语堂第一注重的,为此,他力争读者的自由,反对被人强读书:“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在这读书自由的前提下,他鼓吹自在地读书,想读则读,不想读的时候搁置起来,也无所谓。这就是林语堂的率性读书,颇得《中庸》的精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任情读书,与作者热恋。林语堂希望读者能找到气质相近的作家,以之作为师法对象,全心投入、视读书如恋爱:“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这与‘一见倾心’之性爱同一道理。你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读书若无爱情,如强迫婚姻,终究无效”。他希由这种性灵上的相互倾慕带来的沉迷以及精神上的持续挖掘与撞击,造就一颗颗生动丰富的心,且得出深刻的收获。他反对泛泛而读书,将之等同于情感上的逢场作戏:“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 读书的方法:

林语堂鄙视古人种种造作的苦读方法,认为那是不懂读书之乐,还反感装腔作势的读书姿态,在他看来,得读书真味的人,必痴不可,而那读书成痴的人,乃是极可爱的读书状态,极见性灵之光。

在他看来,一个读书读出自己性灵的人,就不会失去胆识眼光与毅力,一个有胆有识有眼光与毅力的读书人,才能在学业上有进步,得出新知与真知,才能“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烂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四、艺术特色

根据下列要点,从文章中找例子,讨论分析。1.材料丰富,文贯中西。2.幽默形象,多用比喻。

五、总结

“写作的艺术”一节,他论及文学之欣赏时写到:“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浅无味只有毫厘之差。”“作家若元气不足,素养学问思想不足以充实之,则味同嚼蜡。故鲜鱼腐鱼皆可红烧,而独鲜鱼可以清蒸,否则入口本味之甘恶立见。”“好作家如杨贵妃之妹妹,虽不涂纸粉,亦可与皇帝见面。宫中其他美人要见皇帝非涂脂粉不可。作家敢以简朴之文字写文章者这么少,原因在此。”

六、作业

课外阅读林语堂散文作品。

教学反思

第五篇:小品文

小品文:快乐的秘诀

一位年轻人拜访年长的智者: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使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 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第二句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第三句是:把别人当成别人;第四句是:把自己当成自己.第一句:把自己当成别人;当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时,把自己当作别人,那么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些.第二句: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第三句:把别人当成别人;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第四句:把自己当成自己.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理解.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如何把这四句话统一在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人格之中?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首场讲座摘录:心理健康首先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林崇德曾经参加过民航总局关于安全问题的一个鉴定会,在会上,他听到一个中国飞行员的故事。这个飞行员曾经是波音747货机的驾驶员。有一天,他驾驶飞机刚刚从纽约机场起飞的时候,最不愿意出现的情形——“撞鸟事件”发生了。

那只鸟没有直接冲向飞机,而是钻入了飞机的发动机里面。地面指挥人员说:你只有八分钟的时间,八分钟以后将会机毁人亡。这位飞行员问:除了纽约机场,附近还有没有允许我停留的小机场?别人回答说:有。他只用了六分钟,准时飞到了那个机场,安全地走下了飞机。发动机慢慢冷却后,那只鸟被取了出来。后来纽约的各大报纸都刊登了这样的文章:中国的飞行员心理素质太好了!林崇德说,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心理素质,在应激事件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情绪情感的紧张程度就会出现,这就叫做应激状态。

心理健康的核心是自尊

林崇德说,自尊是指我们自己一种积极的、肯定的体验、评价和态度。心理学家就曾经测定,把自尊作为一个指标,把心理健康又作为另一个指标,通过测定和结算,获得的结论是统计学里面的“高相关”。可见自尊和心理健康一致性很高,意味着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自尊的反面就是自卑。

林崇德告诉中学生们,有三种社会因素会影响自尊:首先是对整个社会、学校和自己认同的程度;其次是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三是在工作学习中的能力。如果你认为自己这些能力都很强,那么自尊程度会很高,否则的话就会很自卑。相貌好的同学和相貌不足的同学其实都能够成才。天赋是聪明的生物基础,但有这种遗传因素,就肯定能成才吗?不一定。所以要树立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信念。

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