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死亡”作为一种极致,往往与青春的冲动是分不开的,艺术家也是世界上偏爱“死亡”的一个群体。无论是“自杀”还是“意外死亡”,这些都构成了青春的必要部分,也许,在艺术家看来,勇于毁灭本身就是勇于创造的一部分,它也是青春特有的气度。[1]如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青春时光选择卧轨自杀,又例如民国诗人徐志摩在三十几岁的年纪遭遇飞机失事,正是因为提前结束,所以才让人倍感惋惜和怀念。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也许是比较完美的结局。
同样,在当下,以青春为主题的诸多影片中,“死亡”也成为是艺术家必须表现的母题之一。例如《致青春》中阮莞的死,《左耳》中黎吧啦的死,《既然青春留不住》中冯松的死,《万物生长》中小满的死,还有《小时代》中的群体灭亡„„
一、“死亡”是美的事物在对现实的不适应中的消亡
在“青春”中,死亡往往是对于现实最激烈的一种抗争。在电影《致青春》中,美女校花阮莞的死,因为一生深爱生性懦弱的男友赵世永。对于赵世永种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包括曾致使一个无辜女孩怀孕,阮莞选择原谅,最后给了他“既往不咎”的特赦令。但是他最终并不能带给阮莞幸福,毕业多年后的赵世永依然给不了她婚姻,只能给她一场有关青春的回忆。最后,阮莞选择嫁给别人,她第二天就要结婚了,却死在赴赵世永最后一次约会去看演唱会的路上。在阮莞的墓前,郑微说:“谁的青春能够不朽?只有阮莞的青春是不朽的。”[2]的确,青春是短暂的。《致青春》中,两位女主角:郑微在现实中诠释逝去的青春,而阮莞在死亡中消解腐朽的青春。至真至善的阮莞遇到了象征丑陋现实的赵世永,尽管步步退让,但是她终究是不适应这个现实的世界,最后被上天带走了。
二、“死亡”推动情节发展
在青春电影中,有些死亡设置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左耳》中黎吧啦的车祸意外死亡,她为爱不惜一切代价,甘愿成为张漾报复许弋的工具。为张漾怀了孩子,最后死于意外车祸。黎吧啦是整个电影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也是推进整个故事发展的重要人物。在黎吧啦死之前,她的未来是模糊的,张漾无法给她一个明确的未来和承诺;退一步,她自己也不会同意和那个小混混在一起,许弋更是一个笑话。她死得相当俗套――车祸,简直是偶像电影的标配。但是,在该电影的艺术处理中,她不得不死,否则很多人物关系无法因为她的死而进一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没有办法使得片中人物的情感有更加深化表现的契机。至此,整部电影才走进了一部电影所应有的规定程序。
《左耳》中黎吧啦死前对李耳说了一段话,而这段话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因为李耳的左耳是听不见的。这也是贯穿电影的名字《左耳》,而影片内容的单薄无法承载“死亡”母题,观看后令人无法产生代入感甚至是同情。
所以,黎吧啦是该影片最出彩的人物,她的死在这部影片中已经达到了高潮,甚至因为黎吧啦之死很多人已经不屑于去看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了。青春的伤感和疼痛似乎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而黎吧啦的美丽和对于爱情的勇敢也永远留在了观众的心中,她才是影片真正的灵魂,可惜为世间所不容。
三、对喜剧性死亡的意象研究
对于艺术境界中死亡意象的研究,侧重于美学观念和方法的运用。而在研究对象方面,不拒绝研究非悲剧性的死亡意象,也不放弃对于喜剧性的死亡意象研究。[3]而在电影《既然青春留不住》中,冯松的死显然就是一个喜剧性的死亡。冯松生前在团体中承担搞笑担当,连死亡也显得那么的喜剧――点燃厕所沼气而死。艺术境界的死亡意象属于超现实超真实的虚构和想象的果实,它们模糊了现实界无法逾越的生死界限,客观的时间性也不能束缚其自由意志。[4]冯松的人物设置一如《致青春》中包贝尔饰演的形象,一直是电影中的“丑角”“逗比”形象,他的死是意外死亡,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剧情需要。最初,这部片子本着一步片子要令人深刻地记住必须要有悲情戏份的戏剧潜规则,编剧必须要让一个次要角色殒命,人们多年后,不会记得喜庆大团圆的故事,但偏偏会记住那些不完满、悲苦、虐心的人物以及情节。
片中庄子的名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也一再出现多次。片中的冯松的“死亡”是一个烂俗的情节设置,似乎为了展现“死亡”而“死亡”,称不上高大上,但也可以在小范围内帮助一些人去回忆那些曾经经历的美丽的、再也回不去了的青春。那里有时间的烙印、岁月的沧桑,犹记得那时花开,年少轻狂,鲜活的笑容,缤纷的画面,清晰的故事,不灭的记忆。笑与泪,不打不相识的坚实友情与刻骨铭心的萌动爱情,这一切都是青春的馈赠的美好回忆。
四、“死亡”隐喻人的精神结构的崩塌
影片中,小满死了之后,秋水躺在她的尸体旁边,说:“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是一个多么自以为是的人,我以为我一眼就能看穿生活,谁知道生活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我把她的爱当成欺骗,甚至当成肉欲,我不配拥有小满这样的女孩儿,最刺痛我的是,我一直都觉得我自己很痴情,但始乱终弃的好像一直是我,这感觉让我痛恨我自己,又是一个夏天,但这个夏天很快就过去了,太快了,小满,对不起。”
该电影改编自冯唐同名小说,虽然此次李玉的《万物生长》已经有了向商业电影靠拢,向社会规则、向观众妥协的一部分,例如影片热闹的开场。但是整个影片依然贯穿着她一贯的基调――阴暗、湿冷、压抑。尽管她此次尝试着融入一些喜剧因素在其中。似乎由于观众的不买账,票房惨淡,但是李玉的《万物生长》不能不说是同类青春电影中辨识度较高的一部。原因就在于李玉只想客观地为观众展现青春原始的模样,从不去评论,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也许,这也是李玉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李玉的电影给人的的确是非常“小众”的感觉,导致在这种大商业环境下,很少能够引起人的共鸣。而“小满”最终死亡的设置,符合李玉一贯的基调――阴暗、湿冷、压抑。小满的名字也充满了隐喻,小满是一个节气,一般是指夏季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小满也只存在于夏天。他们在夏天开始,也在同一个夏天告别。又在多年以后的一个夏天彻底分离。如果把人生比作春夏秋冬四季,而“青春”正是“夏季”,那么小满在夏季夭折,也有寓意生命短暂,青春短暂的含义。所以,小满之死,是剧情升华的需要,死亡美学的极致。可以说,看完李玉的电影心情是低落的,复杂的,沉重的,看完之后只想赖在沙发上,处于身体不能动的思考状态,良久方能起身,但影片的某些碎片却时常沉浮于脑海。作为一个导演,能够给一个观众如此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应该是成功的。也许,最初打动我的是李玉的女性视角。李玉的电影不是那种刻意去讨好观众的商业片,我觉得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个女性导演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和内心独白。而“死亡”则是她最喜爱的艺术语言之一。
故事对主人公秋水的设定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医生是唯一受过死亡教育的一群人。所以,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秋水能够以冷静的表情去面对,甚至后来胡大爷死亡的时候也是如此。也许死从来就不是生的对立面。他们相互依存,周而复始。
除了小满的死,整个《万物生长》都贯穿着各种死亡符号,头骨、骷髅架、尸体、福尔马林溶液、人体器官。这些都代表着李玉对于“死亡”的另一个层次的思考,青春是残酷的,让人成长的,而这种成长,“死亡”变得无所不在。
五、“死亡”完成对艺术最终的升华
法国学者路易?樊尚?托马在《死亡》一书中写道:死亡可憎又迷人,因此,人们不可能对它无动于衷。[5]郭敬明的四部《小时代》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第四部的结尾,非常的耐人寻味,那就是关于死亡。
观众首先看到的是林萧和陆烧的互相回眸上。然后画面开始黑屏,约有半分钟。起先是完全的安静,接着是一种大范围燃烧的声音,人的呼喊声以及消防车的声音,最后一段是高跟鞋的声音。画面再起的时候,一个中年盘发穿着黑色套装的女性的身影渐渐走向别墅,那是多年以后的林萧,当年那场大火的唯一幸存者,但是,她在没有顾里、南湘、唐宛如的世界里生活得非常痛苦,于是她在幻觉中想要和她们在一起,顾里让她快过来,而林萧淡淡地说“来了”,镜头突然就变成了四姐妹穿着高中校服在排练《友谊地久天长》,而这之外的信息则是:林萧受不了没有姐妹没有爱人的痛苦生活,自杀了。貌似欢乐的排练场景,却以悲凉的声音和画面,给了观众一种说不出的痛苦感受,那是导演对死亡母题的另一种诠释。把“死亡”展现得没有血腥,没有惨状,也没有悲哀,也许这就是“死亡”,可憎又迷人。
《小时代》的叙事自始至终都充满了一种忧伤的情调,尽管片中金碧辉煌、名牌汇集、充斥着上流社会的种种,但是无论是影片的色彩还是音乐的处理都难以掩盖地有一种悲伤的情调,而这种悲伤的情调最终表现为“死亡”。而死亡是郭敬明小说经常使用的结尾模式,也是现代年轻人复杂心绪以及对生活失望的体现和宣泄。“唯有面对死亡,才能充分展示生命极其脆弱又极其强韧的丰富内涵――与不能解的无常无奈与其不可逼使的庄严与尊贵。死亡体验,是生命过程中一切体验的最高峰。”[6]在传统美学中,悲剧理论说人们在观看悲剧时可以获得快感,因为遭受到不幸的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和英雄,观众同情好人却因为种种不经意的过失遭受不幸,并对主人公感到怜悯。郭敬明笔下的主人公都过于完美,追求幸福的爱情和完美的人生,也在这种追求中经历成长、幻灭和死亡。当他们的信念与这个世界产生冲突的时候,梦想的跌落和青春肉身的死亡变成了对他们的无奈的有声反射。
结语
诗人济慈在他的诗歌《死亡》中写道:当动物垂危时/既无恐惧,又无希望/人却在恐惧和希望中/迎接死亡。[7]在前面谈到的几部青春电影中,“死亡”母题以各种形式得以存在。有人说,近几年国内已经烂俗的青春电影,无非都是向80、90后兜售最后的青春情怀,所以稳赚不赔。但是真正去用心去思考“死亡”母题在青春片中以何种形式存在的还是凤毛麟角,大多数青春电影中的“死亡”还仅仅停留在让观众对该影片应该留有深刻印象的显性目的上。而再去深入真正思考青春、生命、死亡这类哲学问题的学者则少之又少。相比之下,青春片中李玉的《万物生长》和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对于青春中“死亡”的母题的展现更为动人和深刻,带给人的思考的空间更多。
郭敬明作为80后一代青春作家和新锐导演,他的《小时代》系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人们对青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尤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死亡”母题的展现,成功展现了人生短暂,生命无常。每个生命个体,最终都会走向死亡。在当下这个信仰缺失,精神支柱崩塌,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待生命缺乏终极关怀的时代[7],“青春”变成了人们可以缅怀的唯一的有价值的东西,而在“青春”中“死亡”母题的各种展现更是让青春在某种程度上得以不朽。
第二篇:中考作文母题分类解读
中考作文母题分类解读
母题一成长励志
适用话题:尝试实践坚强目标追求专注
这类命题或关注我们的生活,或强调成长的体验,角度广泛,内容集中。如“-------童心”、“在我们这个年龄”、“风筝”、“怀念-----的日子”等。
写作成长励志类作文,应注意三点:
一、要反映成长路上的美好追求。在这如花的季节里,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遭遇一些挫折和失败,这就要求大家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积极进取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在字里行间,要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对假恶丑的批判与鞭挞。二要再现成长路上的曲折经历。成长之路、苦辣酸甜,五味俱全。写作时若能多在情节上下功夫,内容自然会波澜起伏。如当你遭遇挫折,失败而独自落泪的时候,他人善意的笑脸也许让你感受到鼓励的力量;当你因为陈宫而洋洋自得的时候,意外的事件又让你感受到了骄傲带来的尴尬。三要挖掘成长路上的深刻感悟。写作此类考题,不能满足与将成长故事,而应深入挖掘,学会从小事出发,品味美好的情感,挖掘生活的哲理。
常见题目:“人生一课”“话说洗礼”“那段------的时光”、“我的世界也精彩”、“孕育梦想”等
母题二倾诉交流
适用话题:交流希望渴求思念 诉说书信歉意 原谅这类母题集中在三个方面,活是表达内心的难以抑制的赞美与感激之情,或是叙说生活遭遇的苦闷与烦恼,或是反映内心的希望与渴求。倾诉交流的对象一般为父母、亲朋好友。整体而言,此命题内容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入难度不大,颇受师生的青睐。如“-----我想对你说”、“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说句心里话,我也想--------”、“想开单到你的笑”、“说真话”等等。
倾诉交流类的文章与情感体验类的文章在写作上没有太大区别,但由于这类考题更强调内心情感的叙说,因此容易出现平铺直叙的问题。我们需要掌握倾诉与交流的技巧:一要学会艺术的构思。倾诉故事或情感时,虽然得讲情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得讲究巧妙的穿插,如用倒叙的方式开头,或用插叙的方式展开回忆,内容要会平添生趣。二是要学会艺术的表达。作文的目的,毕竟不仅仅要求考生说出心里话,还的考查学生的写作功底。因此在倾诉心志的时候,还得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巧妙地引用诗词或名言,给朴实的文字注入几分文采.。
常见文题:“懂你”、“给心灵一个假期”、“我最关心的一个人”、“最想对您说声------”、“感受---------”、“其实,你也是--------”
母题三情感体验
适用话题:感动关心 温暖传递感谢 铭记友情回忆
注重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和追求,一直是近年中考命题最为重要的方向。“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表达你的真情实感”不仅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判中考作文的重要标准。像“也是一堂语文课”、“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美丽一瞬间”、“理解,是一种慢慢的过程”、“生活里的一缕阳光”等。这类作文有三种技巧,可以让情感体验类文章笔墨含情。一是凭细节再现情感的美好。人物的情感,往往能够从平常的语言神态中得到展露。高兴时你也许会载歌载舞,失落时则是泣涕涟涟;得意时你也许会手舞足蹈,尴尬时则是手足无措。可见抓住人物的神态或语言的变化来反映心理,不是为战士情感的高明的技巧。二是借景物来展示情感的含蓄。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情感的方法比较常见,古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感,真情随景到,借景抒情的手法,能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表达效果。三是用情节掀起情感的波澜。如中考题目《我的零分试卷》,重庆一考生就因为使用了这种技法而获得满分。
常见题目:“那一次,我很感动”、半命题“我真想---------”“我眼中的---------”、“青铜-------------”“--------代表我的心”话题作文“真情”
母题四文化情趣
适用话题:阅读文化爱好 艺术陶醉 学习品读母语
教育专家严凌君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是啊,在这个信息如潮的时代,一个人如果不加强阅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实,阅读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赏李白、杜甫,读屈原、陆游,走进“红楼”,探访“聊斋”,和鲁迅一起“呐喊”,与茅盾一起苦熬“子夜”……以“阅读”为内容的母题一方面能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一方面能激发学子的读书热情,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黑龙江考区等就是这类命题。
写作文化情趣类考题,不妨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在阅读中触发情感。阅读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的沟通。以散文《背影》为例,我们就不难感受到这就是一支经典的心灵之歌,它宛如一坛美酒随着年岁的增长,其味也愈见醇香。在写作时,我们要挖掘自我内心深处的感触。二是在阅读中借鉴语言。诗词典故或名言警句,就经历历史的考验,在写作时适当引用,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文采飞
扬之效。写景物可以引用“一年湖上春如梦,二月江南似水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江苏自己的阅读故事,还得学会借鉴名作中的精美语言。如此切入,方可神形兼备,笔墨动人。
常见题目:话题“我在读书声中长大”、话题“风流人物”话题“节日”、命题“与大师握手”
母题五品德修养
适用话题:责任、爱心、孝顺、感恩、诚信、奉献、合作、承诺
如果说社会是一部百科全书,那么,品德修养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章。这类考题或崇尚美好品德,或陶冶美好情操内容涉及全面思想导向鲜明。像“容纳”“善良的魅力”、“微笑”、“报答”、“传递----------”等文题,尤其是“感恩”和“微笑”更是频繁出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两个因素:一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美德、美好的情感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于是追求美好的品质与道德成为大众的呼声。二是命题者力求通过这类命题让考生感受道德的价值,重温情感的美好。
“品德修养类”文章,若能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文章定会脱颖而出。一是用动人细节展示美好情操。细细一想,抽象的美德,无不源自于生活中的细节。二是用经典素材展示美德风采。如讲到爱国就想到杜甫的忧国忧民,文天祥的爱国之心;讲到孝顺,就想到后汉黄香扇枕温衾、汉武帝刘恒亲尝汤药的典故。这些材料靠的是多读,多利用网络,多积累电视里的感人情节,如每年的感动中国杰出人物等等。无不闪烁着美德之光。
常见题目:半命题“寻找-------”、“------无价”、“尊重”、命题“合则两利”、“我的责任”、“当代军人的价值观”
母题六理性思辨
适用话题:价值习惯思考感悟启迪智慧 等待过程受高考命题的影响,这里思辨类命题开始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中。“深刻”甚至成为了一些考区评卷的标准。立意是否深刻,见解是否新颖,成为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重要因素。像“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橘子”、“一言一行总关情”、此类题虽占比例较小,但掌握其写作技巧,对于提升文章的立意,增强文章的理性美,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怎么才能让文章流淌出理性和思辨的清泉呢?一是要学会从古今材料中取材,若写作议论文,素材自然是成功的基础,也是出彩的关键。要多读一些素材书籍,掌握丰富的历史素材;要多关注现实生活,养成看电视、看报纸的好习惯了解身边发生的热点事件。只有挖掘出古今人物事件身上的闪光点,哲理之泉才会汩汩而出。而要学会
从细处着笔,如果写作记叙文,需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只有这样,文章才会收到“滴水生辉”的效果。如“你可以通过一片绿地,感受自然的美丽;通过一束阳光感受生命的力量;通过一句良言感受人间的温暖。所选择的事件越小,越容易下笔,内容才会越显得充实。总之,让文章深刻的办法有很多,只要我们调动生活积累与思想储蓄,完全可以 “独上高楼”。
常见文题:命题“今天~金天”半命题“---------需要智慧”、“-----告诉我”话题“眼睛”、话题“开花”
母题七社会生活
适用话题:家乡祖国时尚声音身边骄傲偶像和谐“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中考命题中的一项内容。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关心学校和家庭的同时,还得关注社会;品读圣贤之书的同时还得细闻窗外之事。社会类的母题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子题:一是身边的人和事,如“老板信守承诺”“美丽一瞬间”、“伴着-------出发”等。二是社会热点考题。如“环保,从我做起”“我与奥运”、“地震后的坚强”等。这类题写作难度大,下面两种技巧,对写作社会生活类的文章有很大帮助。一是用一件件小事关注社会。比如可以用<我心灵深处的火炬>写出自己观看亚运会“奥运会”火炬传递时心灵的震撼;可以用《赛场上的激情》写出自己观看比赛、参加竞赛时的壮志豪情;写环保,可以用《窗前的绿叶》带出爱护自然的具体行动;〈用失去的流水〉描写身边环境在发生的悄然变化。二是用一个个瞬间展示社会现象。2011年中考题中有〈假如雷锋回来〉一文,为了巧妙的展示社会想象,作者想到了“假如雷锋回来”这一新颖的角度,谁会想到,雷锋回来好心护送孩子,竟然吓坏了少妇,吓哭了孩子。出人意料的情节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不良现象展示得淋漓尽致。由此看来小事情并不等于小题材,只要认真观察,细心感悟,透过身边细小的生活片断就可以写出深刻的主题。
常见题目:话题作文“偶像”、与诗人同行;命题“乡音。乡情。乡愁”;命题:说“不”的经历命题“那些温暖的记忆”话题“转折”话题“家”等等。
母题八自然现象
适用话题:自然阳光风雨创新飞翔春风
母题解读:自然与想象类命题,历来是中考作文中命题的一个方阵,无论是名山大川的风景,还是河畔田间的花草,无论是季节里的春夏秋冬,还是自然里的风花雪月,均是命题者关注的内容。自然类命题有三个方向:一是关注自然,引导学生关心环境,如〈这里风光好〉〈面对自然〉;二是借景言情,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如“那一缕春
风”、“心灵的阳光”、“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三是挖掘哲理,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如“春风吹又生”专家指出:写作想象类的作文,绝不能只停留在情节上天马行空,忽视了情感的倾诉与语言的表达。应该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展示自我的追求或美好的心灵,要通过故事,展示新时代中学生美好而又纯洁的心灵。
重点注意两点:一是要精选自然之景。虽然放眼望去,处处都有风景,但并不是所有的风景都让我么有话可说,要力争要笔下之景有与众不同之处。如写衡山要突出它的秀丽,写黄河要突出它的豪迈,写漓江即要突出它的静美。二要描绘自然之美。写景佳篇,语言往往会光彩夺目。这类文章里修辞尤其重要。如比喻会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拟人会将景物渲染得情感动人,巧妙的引用典故诗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等,更会给文章注入深厚底蕴。当然,写景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自会情景交融。
常见文题:命题,“绿色心情”命题“脚印”话题“感悟自然”话题“绿色”材料作文“秋”等.2012年中考作文仿真模拟训练
命题作文
模拟题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作文
幸福生活,当今最流行的经济口号.幸福运动幸福调查和促进幸福的措施也在全国上下蓬勃开展.北京开展“幸福现身说法”广东追求“幸福广东”。重庆打造“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你的幸福观又是怎样的呢?
请以“幸福之路”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模拟题2请以“远方”为题作文。要求:文体不限;字数60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模拟题3请以“误会也美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讲述尼和情人、朋友之间的真情故事。
模拟题4请以“充满活力的青春”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模拟题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文章
色彩,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又热情地、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生命力可以拥有一种色彩,拥有个性风采;也可以有多种色彩,让自己的生绚丽多彩。请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得套作或抄袭,不少于600字。
模拟题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文章。
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将自己的希望变成别人梦想的种子;有这样一些幸
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
请以“做一个幸福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模拟题7人生充满意外,意外或许带给你成功,也可能带给你失败,可能让你高兴,也可能让你沮丧。请以“意料之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模拟题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文章。
曾几何时,我们不明白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当我们看到别人病痛的时候,我们才懂得,原来最珍贵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曾几何时,我们不明白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但当我们发现别人贫困的时候,我们才懂得,原来最珍贵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曾几何时,我们不明白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但当我们体悟别人伤心的时候,我们才懂得,原来最珍贵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
请以“原来最珍贵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语言通顺,表达力求有创意;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凡涉及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英文字母
A、B、C。。代替。
模拟题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文章。
“猜”天天在我们脑中浮现:有时我们猜测哪一队会赢得今年NBA的总冠军,有时我们边走边猜今天好运会不会与我同在,有时我们边写边猜所写的是不是阅卷老师喜欢的题材。。。事实上,人类也是常常靠“猜”才有新的发现:哥伦布猜测地球是圆的而找到新大陆;哥白尼猜想地球绕着太阳转而开启天文学的新途;牛顿也是先猜地球必有一股力量将月球拉住,从而发现物体的质量会影响万有引力的强度。
请以“猜”为题写成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模拟题10守望是“看守企望”,是“守候和期望”。就像大树守望着小鸟,就像大海守望着风帆,就像大地守望着鲜花。。。守望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守望是老师寄予厚望的期待,守望是朋友真心相待的默契。。。在守望中,生活变得深刻而充实,心灵变得踏实而丰盈。在守望着,我们走向成熟。
请以“守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模拟题11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论文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
请以“看得见与看不见”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第三篇:中考作文母题分类解读1
中考作文母题分类解读
母题一 成长励志
适用话题:尝试 实践 坚强 目标 追求 专注
这类命题或关注我们的生活,或强调成长的体验,角度广泛,内容集中。如“-------童心”、“在我们这个年龄”、“风筝”、“怀念-----的日子”等。
写作成长励志类作文,应注意三点:
一、要反映成长路上的美好追求。在这如花的季节里,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遭遇一些挫折和失败,这就要求大家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积极进取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在字里行间,要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对假恶丑的批判与鞭挞。二要再现成长路上的曲折经历。成长之路、苦辣酸甜,五味俱全。写作时若能多在情节上下功夫,内容自然会波澜起伏。如当你遭遇挫折,失败而独自落泪的时候,他人善意的笑脸也许让你感受到鼓励的力量;当你因为成功而洋洋自得的时候,意外的事件又让你感受到了骄傲带来的尴尬。三要挖掘成长路上的深刻感悟。写作此类考题,不能满足与将成长故事,而应深入挖掘,学会从小事出发,品味美好的情感,挖掘生活的哲理。
常见题目:“人生一课”“话说洗礼”“那段------的时光”、“我的世界也精彩”、“孕育梦想”等
母题二 倾诉交流
适用话题:交流 希望 渴求 思念 诉说 书信 歉意 原谅 这类母题集中在三个方面,活是表达内心的难以抑制的赞美与感激之情,或是叙说生活遭遇的苦闷与烦恼,或是反映内心的希望与渴求。倾诉交流的对象一般为父母、亲朋好友。整体而言,此命题内容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入难度不大,颇受师生的青睐。如“-----我想对你说”、“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说句心里话,我也想--------”、“想开单到你的笑”、“说真话”等等。
倾诉交流类的文章与情感体验类的文章在写作上没有太大区别,但由于这类考题更强调内心情感的叙说,因此容易出现平铺直叙的问题。我们需要掌握倾诉与交流的技巧:一要学会艺术的构思。倾诉故事或情感时,虽然得讲情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得讲究巧妙的穿插,如用倒叙的方式开头,或用插叙的方式展开回忆,内容要会平添生趣。二是要学会艺术的表达。作文的目的,毕竟不仅仅要求考生说出心里话,还的考查学生的写作功底。因此在倾诉心志的时候,还得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巧妙地引用诗词或名言,给朴实的文字注入几分文采.。
常见文题: “懂你”、“给心灵一个假期”、“我最关心的一个人”、“最想对您说声------”、“感受---------”、“其实,你也是--------”
母题三 情感体验
适用话题:感动 关心 温暖 传递 感谢 铭记友情 回忆 注重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和追求,一直是近年中考命题最为重要的方向。“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表达你的真情实感”不仅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判中考作文的重要标准。像“也是一堂语文课”、“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美丽一瞬间”、“理解,是一种慢慢的过程”、“生活里的一缕阳光”等。这类作文有三种技巧,可以让情感体验类文章笔墨含情。一是凭细节再现情感的美好。人物的情感,往往能够从平常的语言神态中得到展露。高兴时你也许会载歌载舞,失落时则是泣涕涟涟;得意时你也许会手舞足蹈,尴尬时则是手足无措。可见抓住人物的神态或语言的变化来反映心理,不是为战士情感的高明的技巧。二是借景物来展示情感的含蓄。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情感的方法比较常见,古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感,真情随景到,借景抒情的手法,能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表达效果。三是用情节掀起情感的波澜。如中考题目《我的零分试卷》,重庆一考生就因为使用了这种技法而获得满分。
常见题目:“那一次,我很感动”、半命题“我真想---------”“我眼中的---------”、“青铜-------------”“--------代表我的心”话题作文“真情”
母题四 文化情趣
适用话题:阅读 文化 爱好 艺术 陶醉 学习品读 母语
教育专家严凌君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是啊,在这个信息如潮的时代,一个人如果不加强阅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实,阅读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赏李白、杜甫,读屈原、陆游,走进“红楼”,探访“聊斋”,和鲁迅一起“呐喊”,与茅盾一起苦熬“子夜”„„以“阅读”为内容的母题一方面能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一方面能激发学子的读书热情,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黑龙江考区等就是这类命题。
写作文化情趣类考题,不妨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在阅读中触发情感。阅读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的沟通。以散文《背影》为例,我们就不难感受到这就是一支经典的心灵之歌,它宛如一坛美酒随着年岁的增长,其味也愈见醇香。在写作时,我们要挖掘自我内心深处的感触。二是在阅读中借鉴语言。诗词典故或名言警句,就经历历史的考验,在写作时适当引用,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文采飞
扬之效。写景物可以引用“一年湖上春如梦,二月江南似水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江苏自己的阅读故事,还得学会借鉴名作中的精美语言。如此切入,方可神形兼备,笔墨动人。
常见题目:话题“我在读书声中长大”、话题“风流人物”话题“节日”、命题“与大师握手”
母题五 品德修养
适用话题:责任、爱心、孝顺、感恩、诚信、奉献、合作、承诺
如果说社会是一部百科全书,那么,品德修养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章。这类考题或崇尚美好品德,或陶冶美好情操内容涉及全面思想导向鲜明。像“容纳”“善良的魅力”、“微笑”、“报答”、“传递----------”等文题,尤其是“感恩”和“微笑”更是频繁出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两个因素:一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美德、美好的情感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于是追求美好的品质与道德成为大众的呼声。二是命题者力求通过这类命题让考生感受道德的价值,重温情感的美好。
“品德修养类”文章,若能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文章定会脱颖而出。一是用动人细节展示美好情操。细细一想,抽象的美德,无不源自于生活中的细节。二是用经典素材展示美德风采。如讲到爱国就想到杜甫的忧国忧民,文天祥的爱国之心;讲到孝顺,就想到后汉黄香扇枕温衾、汉武帝刘恒亲尝汤药的典故。这些材料靠的是多读,多利用网络,多积累电视里的感人情节,如每年的感动中国杰出人物等等。无不闪烁着美德之光。
常见题目: 半命题“寻找-------”、“------无价”、“尊重”、命题“合则两利”、“我的责任”、“当代军人的价值观”
母题六 理性思辨
适用话题:价值习惯 思考 感悟 启迪 智慧 等待 过程 受高考命题的影响,这里思辨类命题开始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中。“深刻”甚至成为了一些考区评卷的标准。立意是否深刻,见解是否新颖,成为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重要因素。像“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橘子”、“一言一行总关情”、此类题虽占比例较小,但掌握其写作技巧,对于提升文章的立意,增强文章的理性美,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怎么才能让文章流淌出理性和思辨的清泉呢?一是要学会从古今材料中取材,若写作议论文,素材自然是成功的基础,也是出彩的关键。要多读一些素材书籍,掌握丰富的历史素材;要多关注现实生活,养成看电视、看报纸的好习惯了解身边发生的热点事件。只有挖掘出古今人物事件身上的闪光点,哲理之泉才会汩汩而出。而要学会
从细处着笔,如果写作记叙文,需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只有这样,文章才会收到“滴水生辉”的效果。如“你可以通过一片绿地,感受自然的美丽;通过一束阳光感受生命的力量;通过一句良言感受人间的温暖。所选择的事件越小,越容易下笔,内容才会越显得充实。总之,让文章深刻的办法有很多,只要我们调动生活积累与思想储蓄,完全可以 “独上高楼”。
常见文题:命题“今天~金天”半命题“---------需要智慧”、“-----告诉我”话题“眼睛”、话题“开花”
母题七 社会生活
适用话题:家乡 祖国 时尚 声音 身边 骄傲 偶像 和谐 “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中考命题中的一项内容。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关心学校和家庭的同时,还得关注社会;品读圣贤之书的同时还得细闻窗外之事。社会类的母题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子题:一是身边的人和事,如“老板信守承诺”“美丽一瞬间”、“伴着-------出发”等。二是社会热点考题。如“环保,从我做起”“我与奥运”、“地震后的坚强”等。这类题写作难度大,下面两种技巧,对写作社会生活类的文章有很大帮助。一是用一件件小事关注社会。比如可以用<我心灵深处的火炬>写出自己观看亚运会“奥运会”火炬传递时心灵的震撼;可以用《赛场上的激情》写出自己观看比赛、参加竞赛时的壮志豪情;写环保,可以用《窗前的绿叶》带出爱护自然的具体行动;〈用失去的流水〉描写身边环境在发生的悄然变化。二是用一个个瞬间展示社会现象。2011年中考题中有〈假如雷锋回来〉一文,为了巧妙的展示社会想象,作者想到了“假如雷锋回来”这一新颖的角度,谁会想到,雷锋回来好心护送孩子,竟然吓坏了少妇,吓哭了孩子。出人意料的情节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不良现象展示得淋漓尽致。由此看来小事情并不等于小题材,只要认真观察,细心感悟,透过身边细小的生活片断就可以写出深刻的主题。
常见题目:话题作文“偶像”、与诗人同行;命题“乡音。乡情。乡愁”;命题:说“不”的经历 命题“那些温暖的记忆”话题“转折”话题“家”等等。
母题八 自然现象
适用话题:自然 阳光 风雨 创新 飞翔 春风
母题解读:自然与想象类命题,历来是中考作文中命题的一个方阵,无论是名山大川的风景,还是河畔田间的花草,无论是季节里的春夏秋冬,还是自然里的风花雪月,均是命题者关注的内容。自然类命题有三个方向:一是关注自然,引导学生关心环境,如〈这里风光好〉〈面对自然〉;二是借景言情,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如“那一缕春
风”、“心灵的阳光”、“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三是挖掘哲理,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如“春风吹又生”专家指出:写作想象类的作文,绝不能只停留在情节上天马行空,忽视了情感的倾诉与语言的表达。应该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展示自我的追求或美好的心灵,要通过故事,展示新时代中学生美好而又纯洁的心灵。
重点注意两点:一是要精选自然之景。虽然放眼望去,处处都有风景,但并不是所有的风景都让我么有话可说,要力争要笔下之景有与众不同之处。如写衡山要突出它的秀丽,写黄河要突出它的豪迈,写漓江即要突出它的静美。二要描绘自然之美。写景佳篇,语言往往会光彩夺目。这类文章里修辞尤其重要。如比喻会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拟人会将景物渲染得情感动人,巧妙的引用典故诗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等,更会给文章注入深厚底蕴。当然,写景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自会情景交融。
常见文题:命题,“绿色心情” 命题“脚印”话题“感悟自然” 话题“绿色” 材料作文“秋”等.
第四篇:2016年中考作文八大母题解读
2016年中考作文八大母题解读
母题一
成长励志
适用话题:尝试
实践
坚强
目标
追求
专注
这类命题或关注我们的生活,或强调成长的体验,角度广泛,内容集中。如“-------童心”、“在我们这个年龄”、“风筝”、“怀念-----的日子”等。
写作成长励志类作文,应注意三点:
一、要反映成长路上的美好追求。在这如花的季节里,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遭遇一些挫折和失败,这就要求大家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积极进取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在字里行间,要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对假恶丑的批判与鞭挞。二要再现成长路上的曲折经历。成长之路、苦辣酸甜,五味俱全。写作时若能多在情节上下功夫,内容自然会波澜起伏。如当你遭遇挫折,失败而独自落泪的时候,他人善意的笑脸也许让你感受到鼓励的力量;当你因为成功而洋洋自得的时候,意外的事件又让你感受到了骄傲带来的尴尬。三要挖掘成长路上的深刻感悟。写作此类考题,不能满足与将成长故事,而应深入挖掘,学会从小事出发,品味美好的情感,挖掘生活的哲理。常见题目:“人生一课”“话说洗礼”“那段------的时光”、“我的世界也精彩”、“孕育梦想”等
母题二
倾诉交流
适用话题:交流
希望
渴求
思念 诉说
书信
歉意 原谅
这类母题集中在三个方面,活是表达内心的难以抑制的赞美与感激之情,或是叙说生活遭遇的苦闷与烦恼,或是反映内心的希望与渴求。倾诉交流的对象一般为父母、亲朋好友。整体而言,此命题内容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入难度不大,颇受师生的青睐。如“-----我想对你说”、“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说句心里话,我也想--------”、“想开单到你的笑”、“说真话”等等。
倾诉交流类的文章与情感体验类的文章在写作上没有太大区别,但由于这类考题更强调内心情感的叙说,因此容易出现平铺直叙的问题。我们需要掌握倾诉与交流的技巧:一要学会艺术的构思。倾诉故事或情感时,虽然得讲情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得讲究巧妙的穿插,如用倒叙的方式开头,或用插叙的方式展开回忆,内容要会平添生趣。二是要学会艺术的表达。作文的目的,毕竟不仅仅要求考生说出心里话,还的考查学生的写作功底。因此在倾诉心志的时候,还得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巧妙地引用诗词或名言,给朴实的文字注入几分文采.。
常见文题:
“懂你”、“给心灵一个假期”、“我最关心的一个人”、“最想对您说声------”、“感受---------”、“其实,你也是--------”
母题三
情感体验
适用话题:感动
关心 温暖
传递
感谢 铭记友情
回忆
注重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和追求,一直是近年中考命题最为重要的方向。“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表达你的真情实感”不仅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判中考作文的重要标准。像“也是一堂语文课”、“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美丽一瞬间”、“理解,是一种慢慢的过程”、“生活里的一缕阳光”等。这类作文有三种技巧,可以让情感体验类文章笔墨含情。一是凭细节再现情感的美好。人物的情感,往往能够从平常的语言神态中得到展露。高兴时你也许会载歌载舞,失落时则是泣涕涟涟;得意时你也许会手舞足蹈,尴尬时则是手足无措。可见抓住人物的神态或语言的变化来反映心理,不是为战士情感的高明的技巧。二是借景物来展示情感的含蓄。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情感的方法比较常见,古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感,真情随景到,借景抒情的手法,能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表达效果。三是用情节掀起情感的波澜。如中考题目《我的零分试卷》,重庆一考生就因为使用了这种技法而获得满分。
常见题目:“那一次,我很感动”、半命题“我真想---------”“我眼中的---------”、“青铜-------------”“--------代表我的心”话题作文“真情”
母题四
文化情趣
适用话题:阅读
文化
爱好 艺术
陶醉 学习
品读
母语
教育专家严凌君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是啊,在这个信息如潮的时代,一个人如果不加强阅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实,阅读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赏李白、杜甫,读屈原、陆游,走进“红楼”,探访“聊斋”,和鲁迅一起“呐喊”,与茅盾一起苦熬“子夜”……以“阅读”为内容的母题一方面能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一方面能激发学子的读书热情,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黑龙江考区等就是这类命题。
写作文化情趣类考题,不妨从两方面切入。一是在阅读中触发情感。阅读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的沟通。以散文《背影》为例,我们就不难感受到这就是一支经典的心灵之歌,它宛如一坛美酒随着年岁的增长,其味也愈见醇香。在写作时,我们要挖掘自我内心深处的感触。二是在阅读中借鉴语言。诗词典故或名言警句,就经历历史的考验,在写作时适当引用,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文采飞扬之效。写景物可以引用“一年湖上春如梦,二月江南似水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江苏自己的阅读故事,还得学会借鉴名作中的精美语言。如此切入,方可神形兼备,笔墨动人。常见题目:话题“我在读书声中长大”、话题“风流人物”话题“节日”、命题“与大师握手” 母题五
品德修养
适用话题:责任、爱心、孝顺、感恩、诚信、奉献、合作、承诺
如果说社会是一部百科全书,那么,品德修养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章。这类考题或崇尚美好品德,或陶冶美好情操内容涉及全面思想导向鲜明。像“容纳”“善良的魅力”、“微笑”、“报答”、“传递----------”等文题,尤其是“感恩”和“微笑”更是频繁出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两个因素:一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美德、美好的情感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于是追求美好的品质与道德成为大众的呼声。二是命题者力求通过这类命题让考生感受道德的价值,重温情感的美好。
“品德修养类”文章,若能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文章定会脱颖而出。一是用动人细节展示美好情操。细细一想,抽象的美德,无不源自于生活中的细节。二是用经典素材展示美德风采。如讲到爱国就想到杜甫的忧国忧民,文天祥的爱国之心;讲到孝顺,就想到后汉黄香扇枕温衾、汉武帝刘恒亲尝汤药的典故。这些材料靠的是多读,多利用网络,多积累电视里的感人情节,如每年的感动中国杰出人物等等。无不闪烁着美德之光。常见题目: 半命题“寻找-------”、“------无价”、“尊重”、命题“合则两利”、“我的责任”、“当代军人的价值观”
母题六
理性思辨
适用话题:价值
习惯
思考
感悟
启迪
智慧 等待
过程
受高考命题的影响,这里思辨类命题开始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中。“深刻”甚至成为了一些考区评卷的标准。立意是否深刻,见解是否新颖,成为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重要因素。像“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橘子”、“一言一行总关情”、此类题虽占比例较小,但掌握其写作技巧,对于提升文章的立意,增强文章的理性美,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怎么才能让文章流淌出理性和思辨的清泉呢?一是要学会从古今材料中取材,若写作议论文,素材自然是成功的基础,也是出彩的关键。要多读一些素材书籍,掌握丰富的历史素材;要多关注现实生活,养成看电视、看报纸的好习惯了解身边发生的热点事件。只有挖掘出古今人物事件身上的闪光点,哲理之泉才会汩汩而出。而要学会从细处着笔,如果写作记叙文,需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只有这样,文章才会收到“滴水生辉”的效果。如“你可以通过一片绿地,感受自然的美丽;通过一束阳光感受生命的力量;通过一句良言感受人间的温暖。所选择的事件越小,越容易下笔,内容才会越显得充实。总之,让文章深刻的办法有很多,只要我们调动生活积累与思想储蓄,完全可以 “独上高楼”。常见文题:命题“今天~金天”半命题“---------需要智慧”、“-----告诉我”话题“眼睛”、话题“开花”
母题七
社会生活
适用话题:家乡
祖国
时尚
声音
身边
骄傲
偶像
和谐
“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是中考命题中的一项内容。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关心学校和家庭的同时,还得关注社会;品读圣贤之书的同时还得细闻窗外之事。社会类的母题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子题:一是身边的人和事,如“老板信守承诺”“美丽一瞬间”、“伴着-------出发”等。二是社会热点考题。如“环保,从我做起”“我与奥运”、“地震后的坚强”等。这类题写作难度大,下面两种技巧,对写作社会生活类的文章有很大帮助。
一是用一件件小事关注社会。比如可以用<我心灵深处的火炬>写出自己观看亚运会“奥运会”火炬传递时心灵的震撼;可以用《赛场上的激情》写出自己观看比赛、参加竞赛时的壮志豪情;写环保,可以用《窗前的绿叶》带出爱护自然的具体行动;〈用失去的流水〉描写身边环境在发生的悄然变化。二是用一个个瞬间展示社会现象。2011年中考题中有〈假如雷锋回来〉一文,为了巧妙的展示社会想象,作者想到了“假如雷锋回来”这一新颖的角度,谁会想到,雷锋回来好心护送孩子,竟然吓坏了少妇,吓哭了孩子。出人意料的情节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不良现象展示得淋漓尽致。由此看来小事情并不等于小题材,只要认真观察,细心感悟,透过身边细小的生活片断就可以写出深刻的主题。常见题目:话题作文“偶像”、与诗人同行;命题“乡音。乡情。乡愁”;命题:说“不”的经历
命题“那些温暖的记忆”话题“转折”话题“家”等等。
母题八
自然现象
适用话题:自然
阳光
风雨
创新
飞翔
春风
母题解读:自然与想象类命题,历来是中考作文中命题的一个方阵,无论是名山大川的风景,还是河畔田间的花草,无论是季节里的春夏秋冬,还是自然里的风花雪月,均是命题者关注的内容。自然类命题有三个方向:一是关注自然,引导学生关心环境,如〈这里风光好〉〈面对自然〉;二是借景言情,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如“那一缕春风”、“心灵的阳光”、“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三是挖掘哲理,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如“春风吹又生”专家指出:写作想象类的作文,绝不能只停留在情节上天马行空,忽视了情感的倾诉与语言的表达。应该通过丰富的想象来展示自我的追求或美好的心灵,要通过故事,展示新时代中学生美好而又纯洁的心灵。
重点注意两点:一是要精选自然之景。虽然放眼望去,处处都有风景,但并不是所有的风景都让我么有话可说,要力争要笔下之景有与众不同之处。如写衡山要突出它的秀丽,写黄河
第五篇:电影《死亡实验》观后感
1、基本信息
电影名称:《死亡实验》
主要演员:阿德里安·布罗迪,福里斯特·惠特克
发行时间:2009年
豆瓣标签:心理;暴力;人性
2、总体介绍
影片开头,出现了这些画面:不同细胞间的吞噬,苍蝇对峙欲捕食的螳螂,长颈鹿、公牛、河马和同类的决斗撕咬„„以及混乱人群的暴力冲突。
特拉维斯原本是一个疗养院护工,因政府财政缩减而被裁员。某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报酬高达14000美元的心理实验,内容是扮演狱警或囚犯,在两周里模拟一个国家监狱里的生活。为了能与在反对游行中相恋的女友一同前往印度,他决定参加实验。
在报名面试处,他被询问许多问题,并被要求看一段突兀的暴力视频。他遇见身着西装参加面试的巴里斯——42岁,一个参加多种教会组织的虔诚成员,与母亲住在一起,参加原因是母亲摔伤臀部,并需要钱付房租。
仅有二十多人获得机会参加实验,包括特拉维斯和巴里斯,还有蔡斯,一个吸食毒品,性生活混乱的痞子青年。博施,一个敦实的黑人青年。普特曼,一个热爱幻想的小说插图家,患有糖尿病。赫尔维格,一个哥特青年。尼克斯,一个曾坐过牢而在面试中说谎的寡言男子。所有人乘坐大巴车到达了一个位于偏僻原野的,被改装成监狱的大仓库。
特拉维斯,普特曼,尼克斯被分为囚犯,巴里斯,蔡斯,博施,赫尔维格则成为狱警。囚犯的数量是狱警的两倍。监狱内各角落都安装着实验者的摄像头。实验者告诫参加者:第一,如果有任何暴力事件发生,墙上的红灯就会亮起,实验立即终止,所有人将得不到报酬。
第二,犯人只能以号码称呼。狱警有责任监督囚犯履行五项原则:囚犯必须一日三餐且不能有剩,囚犯每日有30分钟娱乐时间,囚犯必须待在指定区域内,囚犯除非被问否则不能说话,任何情况囚犯不得接触守卫。
第三,对任何的违反情况,狱警都应酌情处理。在违反情况发生后,守卫必须在30分钟内作出合适处理,否则红灯可能会亮起,实验被迫结束。
第一天,狱警们对囚犯们做训话,相互之间嬉皮笑脸。娱乐时间里,囚犯们传球时意外打伤了狱警博施。博施并未计较,但蔡斯认为应以防万一,“酌情处理”,惩罚10个俯卧撑。老囚犯对惩罚不以为意,并责问狱警们(实际上是实验共同参加者)的不尊重。蔡斯
便宣布所有人都要做这一惩罚,大家一个个躺下。蔡斯使所有人屈服了,被赞如同一个老道的训练教官。这天红灯没有亮。
第二天,监狱午饭提供了难以下咽的豆子酱,特拉维斯他们试图倒掉剩菜,被狱警赫尔维格所强迫,造成冲突。囚犯们一怒之下将饭菜扔向赫尔维格和蔡斯,成功赶走了他们,一群人都感到非常兴奋。
巴里斯利用自己参加兄弟会地狱周的经验,提出要用羞辱手段代替暴力使囚犯们屈服。狱警们在半夜朝囚犯喷灭火器,并将他们拖出拷在铁门上训话。囚犯们表现出恐惧,巴里斯对第一次成功感到无比兴奋。这天红灯依然没有亮起。深夜,普特曼的低血糖病症发作,他所带的药物在进入监狱时已被实验者没收。
第三天,普特曼的低血糖病症加重,守卫视若无睹,继续将他从床上拖起参加训话。特拉维斯与下命令的巴里斯对抗,后者顾及实验规则而抑制下暴力冲动。狱警室内,赫尔维格指出指出77号犯人特拉维斯是囚犯领头。他们在半夜将特拉维斯捆绑在椅子上,强制剃掉头发。巴里斯将倔强的特拉维斯踹倒在地,鼓动众人围着他撒尿。之后,博施愤愤地对长官巴里斯说,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他就主动退出实验。
第四天,特拉维斯偷偷将面包送给病重在床的普特曼,后者袒露他的心中狂想只是一场空,自己的人生毫无希望,但犹存证明自我的信念。博施出于同情答应特拉维斯去取胰岛素,被长官巴里斯发现,气氛僵硬。但巴里斯却亲手将一支胰岛素拿到了普特曼床前。
巴里斯指挥狱警再一次将特拉维斯绑进洗手间,一次次将他的头按进马桶水中,不堪折磨的特拉维斯终于哽咽说出“i am a prisoner”回到牢室,他畏缩在监狱墙角,崩溃哭泣。第五天,博施被狱警们报复殴打,满脸是血被带到囚犯一列。狱警们宣布他因违反监狱规定而贬为犯人。巴里斯开始训话,要求犯人们严守规则„„特拉维斯听着,默默脱下外衣扔在地上,其他囚犯也纷纷这样做。他爬上铁栏墙,对着摄像头嘶吼“实验该结束了”,受到狱警殴打。赶来帮助的普特曼被巴里斯一棍打倒在地,鲜血浸染。
特拉维斯被禁闭在铁罐中,所有犯人被狱警强制隔开,避免交流。在一片混乱嚎叫声中,普特曼脸色苍白,失去知觉,静静倒在监狱中央,头部浸血,左手被拷在铁栏墙上。意外伤人后,巴里斯毫不慌张,转身回狱警室打开音乐,思索下一步对付囚犯们的计划。
从铁罐中逃出的特拉维斯及时搭救了被欺凌的同性恋囚犯,并取下狱警钥匙,打开所有牢门。他俯身聆听普特曼的心跳,泪水顺着鼻尖淌下。囚犯们手持铁棍开始暴动,不久就敲碎了狱警室的钢化玻璃,其他狱警面露恐惧地四处逃散,唯有巴里斯还沉浸长官的身份之中,不明这场突变的危险。囚犯们将狱警们逼至仓库角,进行了一场持续而淋漓的搏战,满耳都
是骨头用力发出的咯吱声。这时红灯响起,仓门打开。门外是刺眼的阳光与陌生的田野。充足的阳光消融了这群囚徒的愤怒与狱警的恐惧。特拉维斯仰头望着这个世界,神思迷惘。大巴车从小路上缓缓驶来。
夜晚,所有人乘坐在大巴车上,怔怔望着手里的14000美元支票。重着西装的巴里斯转过头微微看向特拉维斯,感到不可思议却也尽归于沉默。
电视台报道了这个用于实验的场地,以及参与人员的死亡,特拉维斯等人将为此作证。实验者则逃亡在外受到逮捕,罪名为过失杀人。剧终。
3.原文重现
(1)特拉维斯与巴里斯
(2)赫尔维格与特拉维斯
(3)特拉维斯面向摄像头的嘶吼
(4)对白
-------
特拉维斯:“可他们不是狱警啊!”
尼克斯:“他们就是„„他们地位强势,永远正确,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随遇而安,再大的火都要忍住。”
------
巴里斯:“你也看出来了,我也是个讲道理的人,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魔鬼,是他们要我坐这个位置的,不是我求来的„„”
特拉维斯:“你说话的时候,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
巴里斯:“你知不知道,这些摄像头的背后是什么?”
-------
特拉维斯:“I„I am a prisoner.”
巴里斯:“Yes, yes, seventy seven!that's exactly what you are!"
-------
巴里斯:“不准你们指责我,违反规定„„这些规定帮助我们„„因为它能引导我们„„所以我们才能存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4、心得
这个故事以1971年美国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基础进行改编。在原型斯坦福实验中,教授选择了18名心理健康,没有疾病,没有暴力倾向的大学生,自己充当监狱长一角色。就连教授自己也认为不会发生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他在1996年多伦多举行的讨论会上坦诚,在实验进行之前,觉得有可能只是无聊的两个星期。但当一天时间过后,看守与囚犯就出现了问题。面对囚犯们的反抗,看守们的镇压愈来愈冷酷并具有羞辱性。当实验进行
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崩溃产生歇斯底里症状。仅仅不到两天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好人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囚犯们渐渐行尸走肉般接受看守的羞辱与惩罚。在第五天左右,许多看守已被观察出有虐待型人格。最终局外人与社会舆论观察到这个异变,在第六天,实验被强制终止。相似的实验还有米尔格伦的电击实验。
这部电影与当年的实验共同呈现出,即使是正常健康,具有高度道德教育背景的人类群体,在非同寻常的环境下仍会强烈地受环境影响,很快受制于新角色。对看守们而言,这还开启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恶意,使人类等同于打斗的猛禽,捕食的昆虫,原始的细胞吞噬,使备受推崇的人类进步论调哑然失色。人性看起来经不起任何试验。
在电影里,红灯代表这个环境的绝对标准,此前,这个标准存在于社会道德,思想教育中。在多次的惩罚后,红灯依旧没有亮起,使我以为它只是个假警报灯。巴里斯许多次坐在监控设备前,仰头望向上方熄灭的红灯,他说过,“你觉得这盏红灯是什么?红灯就是一切。”红灯是规则。自然生物能够积累生存经验以避免触碰到大自然的禁忌陷身不测,人类在文明社会中行走多时,更懂得站在必要的规则内处事。而这个重要规则居然如此容易被人为替换,也就使我们不得不怀疑自己在生活中被误导的可能。六天时间内,就能使正常人完全陷入另一种荒谬规中无法自拔,之前所得的教育和社会道德如此容易剥落,仿佛永远也无法融为天性。
我们看到,看守们在获得无节制的权力后变成愈加残忍,显然映射出暴君统治的走向。关于人一得到权力就会欺压他人,好勇斗狠的说法,我觉得应该拆分成:人总是希望自己感到更愉悦,人在随意控制别人时会意外感到愉悦,这两个部分。权力在其中增加了人的控制力与控制范围。
不止从看守身上,囚犯群在第二天午饭时间暴力赶走狱警,也体现了情况从平等无差别的社会人,转化为群体分化对抗。我认为,他们的群体反抗和产生的兴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放纵的,盲目的行为(本应该就共同目标好好商量)。新规则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此外,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巴里斯的话,他在成为新环境的统治角色后,对其爱不释手,极力维护,他在新环境中所得到的满足越多,对原本的社会规则抛弃得越快,这让人想到生物的趋利避害性。巴里斯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老实窝囊的人,与母亲同住,经济窘迫,受教会羞辱,而在监狱中突然感受到一种化装为尊严出现的事物,从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当他笑容恶劣地指示狱警百般羞辱主人公时,怎么也不能将其和最初身着西装来面试,小心翼翼的中年人重叠在一起了。
他说到规则,“这些规定帮助我们„„因为它能引导我们„„所以我们才能存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已然透出一种统治者骗局的味道。不正当的规则使人忍受折磨,束缚自由,却被称为引导者。他亦指出了一点,即人是不能在没有规则的环境下生存的。不论是作为生物之一遵循大自然法则生存,还是作为文明人来往于社会之中。规则可能是聪明人或强壮者的一个圈套,或是上帝面对生灵的玩笑,但令我感到,自然规则可以帮助个体活下来,社会规则使个体聚在一起劳作,经济和文明也因此得到支撑和推动。
再回到对电影细节的个人理解。特拉维斯在面试时被要求看一段暴力视频,期间头上好像被贴上仪器材料,也许是为了观察被试在暴力场景下大脑的反应——抵触或兴奋,由此来判断被试是否有暴力倾向。无暴力倾向的被试在实验结论中的确能更令人震惊,或者实验者未考虑到实验结果,只是简单为了保障参与群体的安全。
“酌情处理”大概是电影中最微妙的一个词,也是施害者打破道德底线,扩大罪行的说辞和推手,是实验者设计的一个重点。“一日三餐不能有剩”与难以下咽的豆子酱,选取患糖尿病的普特曼并没收他的药物也是引发冲突的一些设计。一个囚犯不做俯卧撑,便宣布所有人都做俯卧撑。一个人躺下,其他人接连躺下,老囚犯只得接受惩罚,是一种利用从众行为进行施压的惩罚。使用羞辱手段散布恐惧心理,整个过程中比暴力惩罚更有效地遏制了囚犯反抗,与马戏团小象,水族缸里的鲨鱼与小鱼现象相近。巴里斯将胰岛素放在普特曼床前,而后绑出特拉维斯进行惩罚,在之后打昏普特曼却无动于衷,反而给他拷上了一副手铐防止他醒来后捣乱,说明他并不是出于良心发现,我认为可能是1,巴里斯为了说服并体现自己“不是魔鬼”,而是一个优秀领导者,是一种自我欺骗。2,巴里斯参加过具有折磨性的教会,将教员羞辱折磨后再给予意外的关怀可能是他们教会常用的使服从方式之一,性质类似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