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活动对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24-114738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21 13:25: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活动对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活动对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日期:202_-2-8 9:17:00 点击数:1589

刘红枚

一. 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写作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语文教改的成败。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

我国传统作文中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写作技巧——学生动笔写——老师批改三步骤为主。在老师讲完技巧后,很多学生仍然不知如何下手,搜肠刮肚地想作文素材。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不积极,兴趣低。不少学生不喜欢做作文,把作文当成是替老师做作业。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低,害怕作文、讨厌作文、躲避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作文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率低下。绝大多数作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高耗低效的无奈状态:作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失衡,教师以其主体性压迫或取代学生主体性,学生自主活动缺失,创造力缺乏;在作文实际教学中,偏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偏重于写作技巧的训练。面对这种情况,构建自主、开放、实践的“活动作文教学”就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一些作文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如“观察——分析——表达”作文教学模式、“语言与思维结合”作文教学模式、“情境作文”教学模式、“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等。他们在不同的方面推进了作文教学的改革。但在挖掘学生内动力方面,仍然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以上是诞生活动作文教学新模式的深层原因与现实基础。二. 活动对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作文教学中的活动,我们认为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活动。显性活动又叫外显活动,是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外在活动。隐性活动又叫内隐活动,即学生的思维活动。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两种学生活动作教学设计和教学引导。作文教学意义上的活动遍及教学全过程,它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内部和外部并重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活动对作文教学具有如下价值和意义。

1.带领学生脱离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窘境

相关资料表明,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的无话可说是一种常态。无话可说直接导致了学生写作文时拼凑、堆砌辞藻等现象的发生。还有部分学生在写作前想方设法背范文,套作范文,缺少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乏味可陈。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撰作。”确实,作文是一种受情绪、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写作教学只有在深刻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上有所建树,才能够在学生的内部世界形成一种写作的冲动,进而让这种写作冲动转化为写作行为。活动式作文教学利用活动诱发学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能促使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情真辞切的作文,从而带领学生脱离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窘境。

2.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 作文教学在根本上而言,应着眼“以人的发展为本”。

“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性是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是其他一切素质发展的基础。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是通过内隐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与,并在活动中发展的。”正如苏联教育家研究定论,活动是人的意识发展与个性养成的基础(列昂节夫1975《活动•意识•个性》),更有断言“活动之外不存在发展”(巴拉诺夫等1976年《教育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显然是生成与发展主体性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为人生、为生活的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本质的张扬。活动式作文教学以学生乐于参加的各种活动形式组织作文教学,着眼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内隐和外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世界、人生、自我等有所感有所思,进而外化为真切的文字,这是生命的灵动的张扬和生命意识的流露。

3.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相关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是这样阐述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关于写作的“实施建议”中是这样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在“阶段目标”中对语文活动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例如:“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指导定势,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上内容对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和规定。活动式作文教学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理念的落实。

4.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作文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尽管不少专家、教师都在作文教学上付出过艰辛的努力,作过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是这只是一些点,没能形成面,我们所做的努力很多时候往往仅限于一时一地,在某个课堂上行之有效,但却不能推广开来;或者换个时间和地点,教学的对象一变,往往就不能奏效了。因此也就没能真正改变作文教学散乱、无序、低效的状态。我们期望能建立从初一到高三的活动式作文教学序列模式,并通过建立该模式促使中学作文教学的课程教学在集中性、序列性、高效性方面有所突破。

参考资料:

1.彭小明,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述评[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第21卷。

2.朱碧红,综合活动式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课题实施报告[O].http://blog.sina.com.cn/s/blog_***k.html

第二篇: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社会的价值意义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社会的价值意义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去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提推动社会进步而开展的服务活动,倡导 “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在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讲求竞争、效率、利益的时期,我们同样要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需要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支撑,需要道德准则的规范,需要人与社会的协调。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树立了时代新风正气,成为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发挥着改进社会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它对于社会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递爱心,传播文明

青年志愿者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生活、环保、交通、治安等问题,从点滴人手,从身边做起,做了大量看起来很平凡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让广大群众因志愿者的出现而减少忧虑,让全社会因志愿者的辛劳付出而充满温馨,让祖国大家庭因志愿者的无偿奉献而更加富有凝聚力。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志愿者也传播了文明,传播了追求、责任和理想,传播了“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精神。这种“爱心”和“文明”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温暖着社会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

二、建立和谐的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人由于激烈的社会竞和在强烈的物质欲望中迷失了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形成一种互不信任、互不关心的冷漠习惯,人际关系越来越趋向于“沙漠化”。青年志愿者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互相帮助、互相关怀、关心的社交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让人在为社会无偿奉献的同时,学会相互关怀,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

三、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做到“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创造出超过十二亿倍的强。青年一代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方向,他们是实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创造者和先躯者,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呼唤着大批既=专业学识和专业能力,又有高尚品德和有“为人民服务,造福社会”思想的未来谛造者。青年志愿者行动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保障事业行列中来,让其从中获得或加强已掌握的学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其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培养形成一种奉献精神,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去,从而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篇: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

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体育锻炼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形态和机能处于一生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其智能、性格等各种心理因素均发生一系列质的飞跃,并将对其今后的大半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阶段更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舆论尤其是家庭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多数学校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产生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的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不全面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健康第一”不仅是指要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往人们对健康认识是,不生病就是健康,现在健康的含义已扩展到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体育课程价值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作为体育学习领域目标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然而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必须具备敏捷的思维、果敢的品质和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唯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在这场竞争中,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3.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具有一定难度、紧张度和竞争性,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作风,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体育运动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完善自我。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特别是在参加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时,学生能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斗勇中,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获得自我满足,提高自信心,不断自我完善。

5.体育运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体育运动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7.合理的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不断得到乐趣。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的运动项目来消除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

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长年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知识内容和途径,或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融入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通过讲授、谈话、演示、讨论等方法,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地对学生实施正确引导,这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有功能,真正实现“身心两健”的终极目标,体现体育的价值。

第四篇:艺术歌曲的审美价值及教学意义

艺术歌曲的审美价值及教学意义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这一口号的提出,艺术歌曲的审美价值开始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歌曲,指的是起源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的一种抒情歌曲。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许多高校将其作为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的必选歌曲类型。本文则重点阐述艺术歌曲的审美价值,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艺术歌曲;审美价值;声乐教学

艺术歌曲特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浪漫派时期兴起的一种极富特色与艺术感的抒情歌曲。它作为阳春白雪的代表,歌词多是选自欧洲著名诗人的诗作。外在形式上,有钢琴或乐队加以有力衬托,使其艺术感染力更加强烈。在歌曲演绎方面,声乐技巧多是高难度的,加以美妙的旋律与多彩的伴奏,给人以高雅情操的陶冶。它是培养审美情感的最佳形式之一。本文即从艺术歌曲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面来阐述其价值,并提出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大意义。

一、艺术歌曲的审美价值

歌唱是一种以声音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它势必要求歌唱者在演唱中能够将声音与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以音乐特有的张力给人以心灵的震颤,最终使听众获得强烈的共鸣。艺术歌曲是极具审美价值的音乐形式之一,对它的审美鉴赏不仅有益于歌唱者良好音乐素质的养成,还能促成其情感的酝酿,提高其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与最终的表达。

1.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自然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艺术歌曲的歌词多取自著名诗作。它是一种音乐与诗完美结合的歌曲。艺术歌曲的谱曲要着力表达歌词的内容和感情,这就要求谱曲者对歌词的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对歌词中所内含的情感有深刻的体认。另外,因为艺术歌曲的歌词多来源于诗歌,所以它的歌词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表现在歌词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艺术歌曲的歌词在思想上较为深远,内涵极为丰富。在形式上一般短小精致,类似音乐小品。这要求演唱者和聆听者关注每个字、每个旋律的变化,以此更好地捕捉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其次,艺术歌曲在外在形式上,多有钢琴或乐队伴奏。尤其是独唱曲目,钢琴的伴奏地位与声乐旋律的地位是不相上下。在艺术歌曲的演绎中,钢琴已经不是单纯的伴奏形式,它甚至承担着展现环境与空间、表现内在形象等的作用。最后,艺术歌曲对演唱者的要求也较高。一般演唱艺术歌曲的歌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演唱技巧,还得具备一定层次的艺术修养。尤其在情绪表达方面,是判定一个演唱者优秀与否至为关键的标尺。

2.艺术歌曲的审美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但凡是艺术,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都是鲜明的。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其对人的情感教育可想而知。古代哲人荀子曾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这是最好的佐证。艺术歌曲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类情感的综合艺术。只有具备广博知识与较高修养的人,才能对艺术歌曲进行理解、欣赏,乃至演绎。所以,声乐专业的学生应当丰富自身的人文学科知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此更好地理解并演绎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二、艺术歌曲的教学意义

伴随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蓬勃开展,“艺术素质”这一名词频频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中。提高艺术素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艺术审美教育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艺术歌曲因其特有的性质在教学中被大力推广和应用。例如,近几年新创作的歌曲《断桥遗梦》,歌中“桥断水不断,水断缘不断,缘断情不断,情断梦不断”的优美唱词与哀婉悠扬的音乐巧妙融合,加上歌唱者富于情感的演绎,使鉴赏者无不流连于“风景如画的西湖边,许仙和白娘子断桥相会这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中”,歌曲也正是借此题材内容歌颂人世间的真、善、美,并以此给人以美的感染与陶冶。再如舒伯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山顶上唱歌的牧羊女》,歌曲表达的是一个纯情浪漫的牧羊女站在高高山顶上思念远方爱人的故事。这首歌的情调是悠扬辽远的。因而,学生在演唱时,应采用渺远、悠扬、朦胧而又略带伤感的声音来表现。音色不要过于明亮,但也不能太闷沉。用清新的具备穿透力的声音来演唱较为妥帖。学生应当细心注重细节的拿捏,尽力唱好每一乐句的起音、尾音。这样才能达到整个布局声、色、线的均衡统一,形成流畅的行腔,轻重缓急,层次分明。喧嚣扰攘的现代社会,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一些宁静的夜晚,需要一些意境辽远的歌曲来安抚疲惫的灵魂,并引发人类走向健全。这是艺术歌曲教学的终极目的。

三、结语

艺术歌曲是众多音乐形式中一颗最璀璨夺目的明珠。它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姿。作曲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表达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而且给后人遗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这些宝贵的财富,成为艺术歌曲宝库中的珍品,为音乐舞台与声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愿在素质教育这一口号的引领下,我们的民族能够拥有更高雅的艺术修养与更为完善的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密.艺术歌曲演唱的真实性与创造性[J].艺海,202_,10(05):116-118

[2]严锦红.浅析歌剧与艺术歌曲之间的差异[J].福建论坛,202_,8(03):219-220

第五篇:浅谈游戏活动初中体育教学中价值和意义

浅谈游戏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价值和意义

初中体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必修课,它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但能够协助学生强健身体、锻炼自身的各项机能,更能够促动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初中体育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现在体育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这个情况,我们能够展开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这样不但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适当的锻炼,让学生从高度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从而达到提升身体各项技能的目的。

游戏活动体育教学技能随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教学改革也在实行着。体育教学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怎么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才能安全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就要从课程改革开始,我们要将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之中,让游戏成为体育教学的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放松身心,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得以缓解,同时提升自身的身体机能和其他水平,从而提升整体素质。

一、游戏法概述 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游戏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要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让他们的团队协作水平有所增强。我们还要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得到身体的锻炼。游戏教学法有这很强的趣味性,它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的时候实行减压,从而达到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游戏教学法还有一定的竞争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动手水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游戏教学法也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因为人数较多,所以没有一定的纪律是无法成功完成的。所以,在游戏教学法中,学生不但提升了团队精神,还有效地缓解了自身压力,同时增强了组织纪律性,真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二、体育游戏活动原则

将游戏加入体育教育中不是为了让学生一味地疯玩,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基于此点考虑,一些游戏就需要有它的原则。

1.趣味运动[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初中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同时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同时他们的可塑性也很强。我们能够通过他们这个特点将趣味性和运动性相结合:一方面,我们能够选择趣味性强、竞争性强的游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他们在游戏中培养出好的团队协作水平。这样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这样在游戏中,学生不但仅身体素质能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够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水平。

2.差异化运动

不同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发展上的情况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和性别实行划分。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运动。比如,这个时期的男孩子精力旺盛,争强好胜,我们就能够安排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游戏。反之,女孩子可能比较喜欢一些比较文艺的,那我们就安排一些运动量较小的游戏。这样因材施教,结合他们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相对应的活动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3.不能脱离教材

无论哪一种教学都是围绕教材来展开的,当然,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那么,我们就要将游戏和教材相结合,让游戏成为服务于体育教学的工具。所以,游戏设计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教育性,这样才能起到辅助教学,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

4.安全问题

体育课是一门户外运动的课程,这就不得不强调安全问题了。体育课运动量大,运动范围大,同时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运动,以防扭伤的情况。还有,在上课前要对班上学生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了解是否有重大疾病史。在游戏的设计上也需要考虑到安全的问题,一定要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

三、体育课中游戏的展开

1.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到学生的身体状况,根据这个状况制定相对应的活动,同时也要做好准备工作。还要让学生们做好准备活动,以免在上课过程中出现扭伤、拉伤的情况。准备活动能够选择跑跳类的,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达到热身的目的。

2.实行诱导

在体育教学中会有一些比较难的动作,学生在掌握时会有些吃力,从而产生抗拒的心理,我们能够通过一些类似的游戏,让学生们的大脑中大概有这个动作的印象,然后在通过度解的动作加以联系,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动作,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掌握这个动作。

3.提升身体素质是关键

我们要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这也是初中体育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能够采取合理的游戏教学方法来改变一些枯燥的运动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这个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容易地达到教学目标。

比如,学生不喜欢枯燥的跑圈式活动,我们能够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比如,追逐类的游戏,这样一方面能够使跑圈不再枯燥,同样也能够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比赛要公平

体育运动就一定会有比赛,比赛就一定会有裁决,教师一定要做到裁决公平,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心态做出准确的评判。尤其是对竞争比较强的游戏,我们要用公正的评判让学生信服。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减少师生之间的差别。

5.调节心理,恢复体力

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调整学生的情绪,降低学生的疲劳度,使学生的体能尽快地恢复,使学生从过度紧张的状态下放松下来,我们能够通过一些轻松的小游戏来使学生得到放松和缓解,从而达到身体机能的放松。

四、总结

随着教育的持续改革,游戏教学法不得不说是新教育改革下的一个突破,他对学生的综合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教学法,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有效地减压,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水平。当然,游戏教学法不能脱离教材,老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避免学生在活动中受伤。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缓解压力,同时提升身体的各项机能,达到提升身体综合素质的目的。

活动对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