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故事思维,是如何让你的写作打动人心的?2017.5.22
故事思维,是如何让你的写作打动人心的?
真相,直接又冰冷,曾被村庄里的每个人拒之门外。她的直白吓到了人们。
当真相被寓言发现的时候,她又冷又饿,蜷缩在角落里。寓言可怜她,把她带回家。在家里,寓言用故事为真相装扮,给予真相温暖并再次送她出门。
身着故事的外衣,当真相再次敲响村民的家门时,受到了热情的欢迎,被迎进了村民家。村民们给她烤火并邀请她在他们的桌子边吃饭。
——犹太教育故事
读到《故事思维》里的这个小故事,我被深深震撼了!当我们是“真相”的时候,是否会咄咄逼人,示人以冷若冰霜的一面?此刻,对方感受的不是我们的一片诚恳与好意,恰是凶狠与冷酷。
突然觉得自己过去也偶尔会扮演“真相”。自以为手握真理,大义凌然,义正言辞。
其实,吓到了家人、朋友和同志。“直白的真相令人畏惧”,没错,就像苦口的良药吓跑了孩子,严酷的诤友赶走了知己。娇艳的花儿,才能引来蝴蝶翩翩起舞,才能唤醒一个明媚的春天。
来点故事思维,让我们的生活和写作多一点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生活和写作并没有因此而变“坏”,反而锦上添花、秀外慧中。
一、什么是故事思维?
故事思维,不光是讲故事。正如”断舍离”,不只是噼里啪啦大扔东西。在《故事思维》这本书中,作者安妮特 西蒙斯(美国)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我们的辩证思维之外,再加上一个故事思维。在运用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时,我们剔除了情感因素和逸事因素,这也把故事剔除了。在作者看来,故事思维跟辩证思维、理性思维是平起平坐的。有了故事思维,才能使内容获得人们的信任,触动人们的心弦。
也许是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像教科书那样,一板一眼地介绍故事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故事思维——调动主观、情感,基于真实的人生经历,帮你跨出“客观思想”,用故事去影响别人。
可见,故事思维,是运用故事的元素进行思考和设计,以求解决某种问题,达到特定处事效果的一种思维。
故事能创造力量。复杂世界,故事为王。
二、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故事思维? 最好的学习是运用。运用的前提是理解。
这里不妨借鉴拆书帮的方法。第一步,先拆解、提取《故事思维》中的故事元素;第二步,重新组合“故事思维”的几个核心要素;第三步,结合案例,看看写作中如何运用故事思维。1.故事思维的核心要素
先来看一个故事吧,这将有利于理解我在下面提到的故事元素: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通过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助人就是助己,能在读者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起直接告诉的效果好多了。这就是故事的魅力。我们先来简要分析一下这个故事: 背景:激烈战斗 人物:上尉、小战士
情节:敌机俯冲,上尉扑救小战士,两人生还。主题:助人即助己。
《故事思维》第二章,“何为故事”提到: 因为包含了时间、地点、行为、和结果等元素,这个故事就有了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深入我们都会遇到并且我们都能注意到的复杂情形中。第三章“答案授人以鱼,故事授人以渔”,作者又指出:
在人的头脑中,以情感为线索串起一系列的事实,这便是故事;听众沿着这个线索,形成了自己未来的思想,这就是你影响别人思想的过程。那么上述故事中有没有情感或情绪因素呢?
有。发现敌机俯冲下来,这里已经制造了紧张的情绪;当巨响发生,又激发异常紧张、惊恐的情绪;最后,“惊呆了”是上尉的表情,读者可能长吁一口气,感到欣慰。
结合更多的故事,我们可以提炼出故事的元素可以包含:主题、人物、情感、情节、细节、和时空,用一张图来展示,如下:
其中,主题、人物和情节是必不可少的。
有了人物和情节,故事就显得有血有肉,而且玲珑别致;有了主题,故事就有了灵魂,情节就不至于散漫,无论怎么变,都会围绕一个焦点展开。情感、细节和时空使故事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有情味和可读性。尤其是细节,常常是故事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2.故事元素的重组 就像千变万化的世界,其实是来自于100多种元素。很多叙事类文学作品,就是以上多种故事元素的巧妙组合。不信,你看: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就是时空的综合体。举个例子来说,汪曾祺小说《职业》描绘街上不同的叫卖声,就是一种特定的时空,渲染出当时市民生活和底层劳动者的众生相。在散文中,情感、人物和其他元素能组合成精彩的抒情散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抒情主人公、荷塘、荷花、柳树、明月等一系列事物共同组成月下赏荷,排遣郁闷,寻求一时精神欢愉的画面。
其他类型的作品,同样也有故事元素的呈现。足以说明,故事元素具备极强的迁移性,运用得当,效果不言而喻。3.写作中,如何运用故事思维 A.多点变化色
好的故事情节为什么特别吸引人呢?因为曲折有变化。
写小说,写剧本,写记事类文章,不妨多考虑设计好精巧有变化的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老生常谈,但你不得不承认审美阅读心理的确这样。人体S型曲线,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涉及情节的文章,该怎么办?结构上可以多点合理的变化,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举例来说,一篇分享育儿知识的文章,修改前结构大纲如下: 1.培养孩子注意力很重要 2.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三个方法 3.举例子(成功案例)4.分享其他方法
如果按照故事思维,该怎么改呢?
原文结构中规中矩,难以引起读者欲望。应当调整结构,突显变化,引发兴趣: 1.成功案例分享 2.是怎么培养的? 3.培养孩子注意力三个方法 4.分享其他方法
B.加点情感色
《故事思维》告诉我们,因为人是感性的动物,所以影响别人时“动之以情”,往往效果比较好。
哪些地方可以加入情感元素呢?除了写人记事要调动我们的情感因素,让文字饱含深情,干货类文章也可以瞅准机会“煽点情”。举个例子来说,论述时间管理的一个句子如果这样写: 如今,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已经成为成功人士一门必修课。也可以这样写: 碎片化时间!这已经无可避免。我觉得,自从我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一下子比别人多了很多成功的机会,真是开心。怎么样,成功人士要不要好好学习呢? 两相比较,表达效果分出高下了吧。C.来点细腻色
故事因有别致的细节而动人。细节能营造真实感、逼真感,比起大场面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心底波澜。
不少小说也以出色的细节描写而取胜。如契诃夫《磨坊外》: 磨坊主人匆匆忙忙地把手伸进衣袋里去,拿出一个大皮夹子出来······“哪,这是给你的······”他含含糊糊地说,从皮夹里拿出一小把钞票和银币。“拿去吧!”他手里卷着那把钱,揉搓着。不知什么缘故,他回头看了看修士们,然后又揉搓那些钱。票子和银币从他的手指中间漏下去,一个连着一个的回到皮夹里,只有一枚二十戈比的钱币还留在他的手里······磨坊主人瞧着它,用手指头摸一摸,然后嗽了嗽咙,脸胀得发紫,把那钱递给他母亲了。上文对磨坊主的细节描写,活脱脱地刻画出吝啬、冷漠的性格。读来如在眼前,形象逼真。
不讲故事的文章如何借鉴呢?
可以在两个方面来点“细腻色”:第一,讲究遣词造句;第二,注意精心配图。但凡好的文章,都会注意字词句如何表达更准确,更传神,同时配图也多琢磨、细思量。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作者着力使文章多点“细腻色”,让读者有更佳的阅读体验感。
故事思维,不止是讲故事。更多的是让我们运用故事的元素,为生活和文章增辉添色。
目光所及,惊艳于心,谁不满心欢喜呢?
简书作者:余老诗
2017.5.22
第二篇:十个小故事让你扭转思维
十个小故事让你扭转思维
营销,比的是头脑,是心理,是对市场的灵活掌握,是对生活的专业认知,是对心理的精准把握。营销不分行业,只分头脑!
【送茶叶的小故事】
张三一直喜欢喝20块钱的茶叶。新开茶店里每次张三去买茶叶,老板都送他半两好茶。张三将好茶攒着待客。一天闲来无事泡壶好茶,竟喝上瘾。喝完免费的好茶,张三便不愿喝20块的了。
不管他买多贵的茶叶,老板总送他半两更好的。半年下来,张三花在茶叶上的钱是原来的十倍!
【坐飞机的一个现象】
观察30到40这个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用笔记本办公,经济舱则看报纸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候机区全都在玩手机。那么,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夺取先机】
商人带两袋大蒜到某地,当地人没见过大蒜,极为喜爱,于是赠商人两袋金子。另一商人听说,便带两袋大葱去,当地人觉得大葱更美味,金子不足表达感情,于是把两袋大蒜给了他。
虽是故事,但生活往往如此,得先机者得金子,步后尘者就可能得大蒜!善于走自己的路,才可能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不许偷酒】
某人买了一坛好酒,放在小院,第二天,酒少了1/5,便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四个字。
第三天酒又少了2/5,又贴了偷酒者重罚。第四天,酒还是被偷,于是贴尿桶二字,看谁还喝。
第五天他哭了,桶满了。
故事还没完,第六天他再次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四字。那一天很多人都哭了。
【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就是卖"贪"和"怕"
1、对于富人来说:他们怕产品不安全、怕没档次、怕没面子、怕没别人好,请抓住这个心理推销;
2、对于一般客户来说:他们贪便宜、贪赠品、贪打折、贪比别人划算、贪省到了钱,请抓住这个这两大心理推销!
【换位思维】
一富豪到华尔街银行借5000元贷款,借期两周,银行贷款须有抵押,富豪用停在门口的劳斯莱斯做抵押。银行职员将他的劳斯莱斯停在地下车库里,然后借给富豪5000元,两周后富豪来还钱,利息仅15元。
银行职员发现富豪帐上有几百万,问为啥还要借钱,富豪说:“15元两周的停车场,在华尔街是永远找不到的。”
【成功只有两点】
一是做事成功,二是做人成功。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要做事,先做人。
丘吉尔说,成功根本没有秘诀,如果有的话,就只有两个:一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二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请回过头来再照着第一个秘诀去做。万事只怕有心人。
【保龄球效应】
保龄球投掷对象是10个瓶子,你如果每次砸倒9个瓶子,最终得分90分;而你如果每次能砸倒10个瓶子,最终得分240分。
社会记分规则就是这样:只要你比别人稍微优秀一点,能再多坚持一会,就赢得更多机会。这种机会叠加就是人生效应的逐级放大,最终造**与人之间巨大的落差。
【冰淇淋哲学】
卖冰淇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同样只有吃过苦才知道享受生活美好。
想在顺境中事业能蒸蒸日上,就必须在逆境中经过一番锤炼,这就是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提出的“冰淇淋哲学”。【名牌效应】
成本大概400——600元的爱马仕,卖价6万!富豪们依然趋之若鹜。啥叫名牌?成本价后面加一个0的,就叫名牌。成本价后面加两个0的,就叫奢侈品。成本价后面随便想加几个0就加几个0的,就叫文物!
第三篇:让思维转个弯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问题,但如果能在困难和问题面前,转换一下思路,劣势可以化为优势,问题可以变成机遇。
罗斯福第二次参加总统竞选时,竞选办公室为他制作了一本装帧精美的宣传册,内容包括罗斯福总统的照片和一些竞选信息。不久,成千上万本宣传册被印刷出来。
就在准备分发宣传册时,竞选办公室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宣传册中的一张照片的版权不属于他们,而是归某家照相馆所有。竞选办公室十分恐慌,因为已经没有时间再重新进行印刷了。但如果就这样分发出去,那家照相馆很可能会因此索要一笔数额巨大的版权费。
就在大家左右为难之际,突然有人灵机一动,我们何不采取这种方式呢?于是他们通知该照相馆,竞选办公室将在他们制作的宣传册中放一幅罗斯福总统的照片,贵照相馆的一张照片也在备选照片之列。由于有好几家照相馆都在候选名单中,竞选办公室将这次宣传机会进行拍卖,出价最高的照相馆将会得到这次机会。如果贵馆感兴趣的话,可以在收到信后的两天内将投标寄回,否则将丧失竞价的权利。
果然,竞选办公室在两天内就接到了该照相馆的投标和支票,就这样不但摆脱了可能侵权的不利地位,而且还因此获得了一笔收入。
让阳光拐个弯,就可以照射到它无法直接到达的角落,而让我们的思维转个弯,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发现另一条佳径,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第四篇: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
特稿,是近些年来在新闻写作中兴起的一种新文体,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新闻写作门类。从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最初设立的“特稿写作奖”,特稿在国际新闻界的出现和发展还不足三十年。而在国内新闻市场,《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份推出的《冰点》特稿专栏;1996年四川《华西都市报》率先成立特稿部,开辟专门版面刊出特别报道;《南方周末》在近两三年注重特稿这一表现形式,探索中国式特稿的写作,涌现了以南香红等为代表的,以写特稿为见长的记者;特稿这种文体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也只有十年。但是,特稿以其特有的深度和广度,细腻逼真的细节描绘,曲折动人的情节,生动详尽的叙述手法,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形成了一股特稿潮流。晚报﹑日报﹑周报﹑都市报﹑杂志等纸质媒体纷纷设立特稿专栏﹑专刊,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靠特稿吸引挑剔的受众眼球,争抢受众。
那么,特稿是什么?特征如何?特稿,依靠什么吸引读者,打动人心?这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特稿的特征什么叫特稿,《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透彻的报道。它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可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服务性报道、人物特写等,按这种定义可知除消息以外,一切新闻报道皆为特稿,涵盖太大。而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这样定义特稿:“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的观点。在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优秀特稿的时候,普利策评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特稿已经被证明是一个讲述这类故事的有用的写作的工具。”
《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认为:特稿是篇幅较长、最接近文学的新闻文体,其线索(或关键人物)明晰而所涉复杂,主观认识在其中,且包含了文字的历险和涉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高钢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及讲好一个故事,是对特稿的最高要求。在这里,我比较认同特稿的故事性特征。特稿首先要是一个好故事,真实是特稿最重要的不可缺失的本质;它是一种非虚构的新闻事件,以故事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特稿这种故事化模式新闻考虑到了受众的心理,因而比宣传说教模式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完成传播信息的使命。”
受众在阅读特稿时,更主要侧重于对新闻的形式鉴赏,看记者怎样讲故事的。新闻特稿的写作讲究独创性和文学品质,具有美学功能,读者在阅读时产生阅读悬念,虽为长篇报道但读者读后不觉其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从表面上看,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行为表现出对过去和他人的好奇,实际上这种行为的意义在于提供了过去和现在,他人和自己的一种联系,总之,一个人自身的、现实的状态是通过他人与过去的联系而呈现出来的。人是通过这种联系而产生了“命运”的观念和对命运的关怀…故事提供了这种参照,从而使人们藉此来领会自身的存在状态和可能,这就是故事中人本意蕴的真正含义。”
这也正是受众对特稿这一新闻文本形式喜爱的心理动因。通过以上分析,我试着给特稿予以这样的特征描述:特稿,采用故事的形态,将新闻背后的新闻展示给受众,给受众以启示,解释。它剖析事理,切中时弊,直击要害,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冰点、盲点问题展开深入和详尽的讨论。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综合全面的告知,而且是生动传神地表现,力求融新闻性、故事性、深刻性于一体的一种新闻文体。
特稿:怎样打动人心特稿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究竟靠什么赢得受众的青睐?除了故事化的形式和受众的审美、阅读的期待心理等外在因素,特稿它在题材选择、表达方式上又有不同之处:
(一)有张力的题材:以小见大 特稿打动人心的地方首先表现在题材选择方面:从小处着手,将时代背景下的大问题以微观角度来剖析,纵深的看,注重新闻的题材与时代背景的结合,避免空泛的说教。如《北京青年报》《冰点》专栏的创刊号文章《最后的粪桶》是以了解返城知青生活状态如何的大背景下讲述北京返城知青掏粪工人的生存状态,报道真切地表现了为都市喧嚣与冷漠所遮蔽的善良情怀,以及他们的自尊与敬业精神,引起很大的反响。选择读者真正关注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发掘报道题材,表现“小人物,大问题”,在题材选择上着重具有普遍关注、具有
普遍阅读兴趣的题材,人物很小,但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很大,社会辐射力很强。作为特稿的选题,首先它应该是新闻,是鲜活感很强的东西。其次它最好是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例。不管是新闻事件还是爱心故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的新闻事件入手,以小见大。如在反映房地产市场的有待规范的问题上,可从普通老百姓的买房故事落笔,这样可使报道有了亲
近感,拉近了报道与读者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关注人群的命运和生存状态,从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中寻找特稿题材,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这些人或事在特定时空中呈现出“不普通”就纳入我们特稿题材的视角。题材选择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型需求,“这种需求体现为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媒介上丰富的生活细节间的互动。”
这样的特稿才能打动人心。如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土地上的生活:一个美国农场家庭》,文章通过描写一对农场主人四季生活、工作,讲述了在美国“农业危机”的大背景下农场主人的生活变化及影响,将抽象的农业危机和具体的农场主人柴米油盐的生活紧密联系,没有罗列数字和专家观点,只有对农场主人客观的描述,却给人以无穷的思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同情。这便是题材选择的精妙之处。一般说来,适宜采写特稿的新闻题材应该具有足够的内在张力——新鲜、重大、有针对性、有深度。所以在题材选择上,特稿记者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重大政策的出台及反响,还是衣食住行状况的微小变化,一些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新闻背后的内幕情况,曲折动人的新闻故事,引人关注的人物命运,旧闻中新发现的新闻以及有新意的法制案件的告破,特稿记者都应该纳入自己的选题视角内,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新闻事件中的独特之处,写出有反响的稿件。
(二)有特色的表达:讲好故事 特稿写作非常重要的一个不同是:重视细节写作,精彩传达事实。细节是特稿的主要事实,逼真描写细节,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深深地打动人心,这正是文字的魅力,纯粹图象的报道,绝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借助文学的手法,但没有超越新闻真实的范畴。细节描写比直接用概括性语言效果要好得多,如《南方周末》刊登的特稿《盲艺人的乐与路》中的一个细节描写: “药成江把几张纸币对着太阳贴在眼前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又把它递到张庆林手里,张庆林一张一张地摸过,又传到陈玉文手里再摸了个遍才递回来,药成江解开棉衣扣子,把它们揣进贴肉的口袋里…” 这一系列的动作:看、摸、传、递、解开、揣进,体现了盲艺人对钱的珍爱,还有盲人的动作特点,非常的传神、到位。这个细节远比“盲艺人对钱十分珍惜啊”这种概括性的语言要生动传神。通过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特稿写作是如何重视细节表现的呢?首先体现在细节的选择上,特稿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是为主题服务的,“用来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细致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增强报道的现场感。”
精彩的细节描写,在经典的特稿作品中很容易找到。譬如,《她把所有的15万美元都捐给了一所大学》中写到麦卡锡是如何节俭时:“她的《圣经》已经破烂不堪,她就用透明胶将它粘住,以防《哥林多书》掉出来。”
这样的描绘令人惊叹:一个生活如此简朴的老人,却将15万美元的巨款都捐给大学,她的心灵是多么美丽。其次,细节描写有层次递进,特稿中选用具有递进关系的细节反复加深印象,就象剥洋葱头一样层层地剥开,事实也在这层层递进中凸显出来。再者,细节必须是准确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一个不准确的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整篇文章的可信度。特稿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切记要尽量还原现场,不允许想象,少用形容词,应当用最准确的动词,准确、连贯的动词对细节的生动和传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细节是冷静、客观的,作者的感情一般隐藏在细节之后,而不直接表达出来,这也是一种“藏舌头”的方法,通过细节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实现事实让细节说话。
特稿写作跟一般的新闻写作不同:一般的新闻写作目的很单纯,就是告知,但特稿给人的不仅仅是告知,它要审美,要引起你的感情的波动,产生阅读上的快感和情绪上的共鸣。要形成这种快感和共鸣就必须借助一个好的表达方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受众。而这种非虚构的故事化形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故事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人的现实行为有意无意地受到所接受的故事的影响,是对故事的模仿,响应,回答或反叛。”
而小说是作为故事“最能满足人们将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之愿望的文学形式。”
这不难解释2003普利策特稿类获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读起来象一部悬念迭起的惊险小说。特稿中采用小说的叙述格式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平淡,通过埋伏笔,设悬念抓住读者。特稿的标题制作和文章开头的五六百字一定要使读者产生阅读惯性或阅读悬念。如特稿标题《世纪末的弥天大谎》就使读者有阅读欲望。
特稿是新闻的展开,这种展开必须借助文学或小说的手法为整个叙述搭起一个好的结构框架,它可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也可能有意安排一个戏剧性的开篇,亦或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总之特稿的开头不会象消息的导语只有一个模式,只有一种结构——倒金字塔结构。对于特稿而言,必须在准确基础上达到完美、丰富、多维度、立体化,通过重视细节的写作,悬念的设置,小说的形态讲好一个故事,这是一个表达方式的问题,这也是特稿打动人心的地方。特稿的价值追求:事、情、意多层信息的实现信息的价值就是新闻的价值。特稿是长文报道,它不象消息,消息的信息源可以是单一的(如简明消息),而特稿是深度报道,就不能只有一个信息源,它必须是多源的,做到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事态信息、情态信息、意态信息的多层次实现。“新闻价值主要是一种认知价值,信息价值:即新闻价值的核心就是为主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社会的存在发展和完善,提供最新的、真实的信息服务。”
而特稿也与其他新闻文体一样也是提供真实的信息服务,不同的是特稿提供多维的,多层次的信息服务。首先是事态信息的感知,受众通过阅读特稿,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即获取事态信息是接受主体解读新闻文本最基本的需求,可以称之为知事。满足了这一需求,新闻文体实现了它最基本的价值——表层新闻价值。显而易见,特稿具有告事的功能,读者可以通过对特稿的事态信息的感知实现表层新闻价值。其次,人们在阅读特稿,不仅仅是为了解事实,他还有一种心理上的需求,希望从特稿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满足,这就进入了文本内层价值的实现——体验情感信息带来的种种感受。前面所言特稿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它能动之以情,这个情便是情感共鸣,情也是读者获得的情态信息。情态信息的表达与传播,感受与体验,使特稿这一新闻文体成为记者和读者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内层新闻价值通过情态信息的体验来实现。再者,意态信息主要是指蕴藏在新闻事实中的潜在道理,特稿以其故事化的形态、丰富的细节,不知不觉地传递着这些道理,读者可从特稿文本的事态信息,情态信息中,读出暗含的观点和思想,体悟出看不见的意图和道理,这便是晓之以理,也是深层新闻价值的实现。特稿通过深入、详尽的叙述,能够做到事态信息、情态信息、意态信息的多层次地展现,实现新闻价值的不同层次的实现,达到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也是特稿的魅力所在。(其中表层、内层、深层新闻价值的概念是杨保军先生在《新闻价值论》中提出)。
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特稿以其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主题;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运用立体化的报道手法,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现其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是新闻文体中的新宠。但是特稿不是虚构的故事,它不是小说,它永远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向读者娓娓道来的一种新闻叙述方式。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
第五篇:揭密如何让你打动主考官
高级IT管理人员一定懂得如何进行面试吗?不见得!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面试一些人,我发现自己已经开始怀疑他们是否懂得面试,我会提问说:“你做过什么?你说过什么?”这时候,我会提醒自己,面试——如同烹饪和外语一样,如果长期不用,就会生疏。因此,我们可以定期进行练习,保持自己的面试水平。
考察一些近期顺利通过面试的CIO——以及他们所打动的老板,我会在下面给出若干面试的指导意见。
1、做好准备, 但不要准备过头。
显然,关于面试官和期望入职的公司,你希望知道所有能够知道的一切。如果是上市公司,当然可以获得充分的资料。如果是还没有上市的公司,就必须多花些工夫,但通常从公司的网站上,可以找到关键的信息。有了这些了解,在面试之前,你就能做好准备,思考这些信息与自己之前经验之间的联系。
Herbalife公司的CFO Rich Goudis最近为公司雇用了一名新的CIO。他说,有时候他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只读了公司的年报就来面试。
“有的人根本就没做准备,”Goudis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的核心技术供应商是谁,也不会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去了解这些技术。仔细研究过这些技术的面试者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Jonathan Rider,建筑公司Gilbane的新任CIO当然同意做好准备是很关键的,但他反对准备过头的做法。
“如果你开始面试,然后给面试官一份关于他们公司销售和市场价值在过去五年内的统计资料,他们多半会皱起眉头想:‘这家伙只会读年报’,”他说,“这些数据你应该知道,但应该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获取这个职位。”
也就是说,不要一股脑地摆出与业务相关的大堆事实和数据。相反,你应该选择少量的统计数据,然后结合整体的环境,说明自己对于业务以及所面临挑战的理解。
面试者通常问我,在参见面试时他们是否应该携带文档——关于大型IT战略的powerpoints,以及他们参与的各种优异实践。我的建议是,带上它们——但只有在合适的情况下才亮出来。有的面试官喜欢看文档,但有的不喜欢。带上公文包,并不意味着你必须亮出里面的资料。把握环境第一。
2、谨慎对待面试,把它当作自己新入职100天来对待,但不要开始解决问题。
Gilbane的Rider说:“在面试中,这是个诀窍。有许多文章告诉CIO,在新入职的100天里应该干什么:问什么问题,构筑怎样的关系。在面试时,我假设自己已经入职,正在经历最开始的阶段。”
Rider发现,以这样的身份提出问题,很容易就帮他获得了这份职位。面试更像是一场顾问咨询,而面试官可以想象Rider已经入职。
Gilbane的CFO,同时也是Rider的新老板,John Ruggieri认为,Rider在提问题和给出答案之间的分寸把握得非常好。“有的面试者在不了解我们业务的时候就放言他们能够改造整个环境,我对这种人毫无兴趣,”他说,“他们只是一厢情愿地设想,在不了解整个行业之前,就开始谈论应该采用什么系统,我不会给这种人机会的。Rider不是这样,他很清楚地表示,在行动之前,他会花时间了解我们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