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通史
一、单项选择:
1、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主持编译和审定介绍世界各国理事、地理和政情的书籍是:(C)。A.《海国图志》 C.《四夷志》
是:(D)
A.中英《南京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A.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A.英国 A.应天
B.中英《虎门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B.马嘉理事件
D.曹州教案
D.俄国 D.建康
D.1864年
B.《四洲志》
D.《瀛寰纸略》 2、1844年,中国与西方列强所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最早规定传教自由的3、1856年英国向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A)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同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的国家是:(D)
B.法国
B.建业
C.日本
C.天京 5、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南京,作为都城,改名为:(D)
6、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时期是在:(B)A.1853年
(A)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张之洞
8、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提拔的两位优秀的年轻将领是:(A)A.李秀成 陈玉成C.萧朝贵 韦昌辉
A.江南制造总局 C.内军械所(B)
A.《益世报》
B.《万国公报》 C.《神道宝》
D.《福音报》
B.冯云山 石达开 D.洪仁玕 杨秀清
B.天津军械局
B.1856年
C.1860年
7、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指挥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清朝大官僚是:
9、近代中国最早的仿制西洋军器的兵工厂是曾国藩在安庆设立的:(C)
D.广方言馆
10、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立的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武装起义。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同冯云山、洪仁玕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次年春入广西传教,积极宣传组织农民群众。随后,洪秀全回广东家乡从事宗教理论创作,冯云山则留广西深入紫荆山地区,宣传组织群众,建立拜上帝会,开辟革命基地,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形成起义领导核心。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一八五九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初清政府为办理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初由恭亲王奕fd46主持。主要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宜,兼管通商、海关、海防、制造、路矿、学校等项事务。实际上成为清政府的“内阁”。1901年改组为外交部。
二、简答: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宁波相继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在这些城市掀起了倾销洋货、收购土货的狂潮,使东南沿海各地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英法美等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辟了租借,并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与中国之外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使租借称为“国中之国”。这说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田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
这是1853年冬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太平天国初期立法的指导原则。他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它不仅对土地制度作了具体规定,而且也规定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它的核心内容是:第一,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第二,建立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乡官制度;第三,实行一切产品归圣库的平均分配制度。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它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贫苦农民强烈的得到土地的愿望,具有进步性,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已达到最高峰,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只能是小生产者的空想,无法实现。
3、简述洋务派的产生及其指导思想。洋务派的产生:
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中一部分大官僚意识到中国面临着大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某些先进技艺和船坚炮利,以便增强清朝的实力,平内乱、御外侮。他们被称为“洋务派”,在中央以奕、文祥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和张之洞为代表。
他们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里的“中学”是指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君主专制,“西学”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坚船利炮。
三、论述:
2、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是领导这次运动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无法克服自身的阶级弱点。表现在:
第一,太平天国领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彻底的反对外国侵略与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第二,领导集团宗派思想严重而导致分裂,削弱了自身力量。第三,领导集团享乐腐化,使太平天国政权封建化,脱离人民群众。第四,洪秀全、杨秀清利用拜上帝教作为争夺权利工具,自相残杀,动摇了人民群众对神天上帝的信仰。
客观原因是太平天国遇到的是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这样两个顽固凶残的敌人。
(2)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
第一,建立了农民政权,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纲领,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二,从1851年到1864年历时14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一、单项选择:
1、1895年2月,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全军覆没,自杀殉国的水师提督是(C•)。•
A.邓世昌
B.刘步蟾
C.丁汝昌
D.林永升 2、1896年,李鸿章签订的允许沙俄在黑龙江等省修筑一条通往海参葳的铁路的条约时(D)。
A.《中俄瑷珲条约 》
B.《中俄天津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密约》
3、1897年,在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被划为德国的势力范围的地区是(C)。
A.山西
B.东北
C.山东
D.江苏4、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深圳以南、九龙以北地区称为(D)。
A.香港岛
B.尖沙嘴
C.澳门
D.新界5、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的培养变法人才的学校时(B)。
A.为新学堂
B.万木草堂
C.时务学堂
D.广方言馆
6、翻译《天演论》,阐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的维新派人士是(C)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刘光第7、在《辛丑条约》中被划分为外国使馆区,由列强派兵驻守的地方是北京的(D)。
A.西什库
B.紫禁城
C.宣武区
D.东郊民巷8、1903年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革命党人是(C)。
A.邹容
B.秋瑾
C.章炳麟
D.徐锡麟
9、辛亥革命时期,曾写作《警世钟》、《猛回头》的革命家是(A)。
A.陈天华
B.廖仲恺
C.胡汉民
D.黄兴10、1913年3月在上海火车站被袁世凯指使凶手刺杀的革命家是(D)。
A.陈天华
B.邹容
C.黄兴
D.宋教仁
一、单项选择:
1、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是在(C)。
A.1911年
B.1913年
C.1915年
D.1919年 2、1922年至1923年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A)。
A.香港海员罢工
C.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3、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是(A)。A.吴佩孚
孙传芳
段祺瑞
C.段祺瑞
孙传芳
张作霖
A.中山舰事件
A.南昌起义
A.《何梅协定》
定》
B.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D.段祺瑞
吴佩孚
张作霖
C.整理党务案
D.四一二政变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4、1926年蒋介石为篡夺军权,制造了(A)。
B.马日事变
B.秋收起义
5、共产党领导的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起义是(A)。
6、1932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协定是(D)。
B.《塘沽协定》
C.《秦土协定》
D.《淞沪停战协
7、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最早形成于(B)。A.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B.向南防御,向北发展
D.委曲求全,力保和局
D.昆明
8、抗战胜利后,针对国民党的极力抢夺胜利果实,共产党的方针是(A)。
A.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C.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A.北平
B.南京9、1946蔫月,国民党特务暗杀民主人士李公朴和闻一多是在(D)。
C.上海10、1947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如战略进攻,锋芒指向(A)A.中原地区
B.东北地区
C.山东地区
D.陕北地区
第二篇:《中国通史》读后感(通用)
《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1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触目惊心啊!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实,政治和军事同样重要。
《中国通史》让我懂得了许多中国的历史知识,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初步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整天无所事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安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中国通史》读后感2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题目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中国通史》读后感3假期里,我读一套书名字叫《中国通史》,深深吸引着我,感受很深!下面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这是一套以绘画为主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变迁的顺序,以图画佩带文字讲述几千年的历史,按时代先后的顺序有图画表示出来,让我每天倒要读上三个小时爱不释手。我知道了人类的起源,有母系氏族的形成及繁荣,父系氏族的形成,知道了早期人类使用石器从打磨石器到磨制石器一步发展,这样的时期叫做“石器时代”。知道了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始还有大禹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奴隶制度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制度。知道商代的建立发展西周的兴盛与衰落文化,社会生活,知道春秋战国认识屈原墨子。庄子。孟子道学派。知道了秦汉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还有残忍的焚书坑儒,还有中国的骄傲: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还有魏晋南北朝等等好多的历史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要多读好书,知道历史故事让我们受益很大让我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多么伟大,我们的民族多么自豪,我会继续读下去继续回味。
《中国通史》读后感4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读后感5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通史》读后感6是谁,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您,我伟大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屈原、林则徐、郑成功这些伟大的人物?还是是您,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仍然是您我可歌可敬的祖国妈妈!
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我感慨万千,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巨澜滚滚而来。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汇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升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翻开书卷,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它们在我心中激起了朵朵浪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当国歌在次响起时,已经是21世纪了,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神舟“一号”至“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21世纪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以数十年来中国最盛大的活动了。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吉祥物是象征着和平吉祥的海宝。上海世博会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祖国妈妈,我们爱您!
《中国通史》读后感7吕思勉是一位具备史才、史德和史识的历史学家。《中国通史》是吕思勉的第二部通史著作,由于成书于国难当头、日本侵略中国最危急的时刻,所以《中国通史》在很大程度上肩负起了吕思勉期望的宣扬民族文化、砥砺民族士气的重任。在本书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年代,在漫天硝烟中,先生为满足大学历史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留下了堪称经典的通史。
与同时期的其他通史著作相比,《中国通史》在内容和思想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备受世人关注。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讲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叙述中兼有议论,上下两册各自为篇,相互贯通,采取了一种新的体例,即将政治和经济文化平行叙述。有评论家认为“这种体例表面上是把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割裂开来,实际上却是将政治军事的发生放置到了文化发展的内涵中,并且从根本上解释了几千年来政治发展的内在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突出了文化史的重要地位,不仅使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自成系统,而且使政治军事是通史,社会经济文化也是通史,可以说是别具一格、新颖独特。”
历史到底是什么?是前车之鉴?什么是前车之鉴?答曰:昔人所谓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实测,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吕思勉先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知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这正是史学之所求,对以往的事实加以解释,用以说明现社会,因以推测未来,指示我们进行的途径。
先生在抗战时期编写此书,对于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尤为重视,比如讲兵制、讲朝代更替、讲民族对外战争都有所侧重。不仅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讲历史,更是带着读者去探寻历史事件背后的“理”,了解历史的真正形态。在当时艰苦的治学条件下,能遍览古籍,用渊博的学问理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脉络,成此作品,这种精神和能力,是吾辈所远远不及的懂得民族的历史,从历史中找寻审视现实的视角,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是我们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我辈仍需努力,不忘历史,不忘初心,将民族振兴的重任担起。
《中国通史》读后感8利用了假期的时间,我阅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记载了从史前前史到战争前的清朝。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在中国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探索的历程。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可原始生物出现在地球已有33亿年之久是由黄帝统治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火是由北京猿人发现的。由西侯度村发明的西侯度文化。
紧跟着就是家天下时代的夏朝,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首领大禹死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有奴隶制的社会。夏朝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历了471年,可以说如果没有夏朝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的文明历史。然后夏朝被商朝所灭,商人传说是帝尧之子的后代。
由汤建立的商朝经历了317代31王直至被周所灭,商出现了刑罚、监狱、农业、手工业,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物和早期货币,还发现了甲骨文,商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我知道后面就是周朝,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大变各时代和战国时期。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他历经了八百多年。而后东周六国涌现了很多人才,给中国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大文学家教育家孔子,老子等都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有秦国、汉朝、东汉、三国时期、晋朝等历朝历代都有在推动着中华民族前进。
我知道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修建了万里长城、知道了刘邦建立了汉朝,还有杰出人才司马迁写的《史记》,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三国时期,也有许多杰出人才比如诸葛亮、司马懿、曹植、孔融等。还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宋朝诗人王安石、司马光、朱熹,书籍《宋词》。画家李松年。元朝是由蒙古人统治的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清朝英雄郑成功,蒲松年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慈禧太后与洋人签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硕大的北京城留给了外国人、洋鬼子还有战争,都是我们中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的耻辱。从历史文明萌生的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八国、宋、元、明、清,我们的祖先以亚洲东部这块神奇的土地为舞台,演绎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我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一定好好学习,把五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中国通史》读后感9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我很喜欢,因为我一向沉迷历史,钻进去就不出来了。
这套书有六本,书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红色的,中间一条黑框闪闪发亮,又用金色绘出四个大字:“中国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线缝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书扫了一遍,特别是秦二世如何夺取王位,他杀了兄弟扶苏太子,与赵高狼狈为奸,残害百姓;秦始皇在驾崩前,曾命李斯和赵高写信给扶苏太子,要他离开边疆赶到京城咸阳即位。但是胡亥拉拢李斯和赵高密谋篡位,还逼扶苏自杀。二世认为现在天下太平,不用忙于朝政,应该专心享乐,他从各地调来几万囚犯和农夫大规模修筑秦始皇的坟墓,先把铜铸化了倒进去,再把水银灌下去,最后居然把所有造坟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活着出来。之后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宫,为了让自己住得更舒服、华丽,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发了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朝江山可谓宏大,但是却因为二世的昏庸无道、荒糜无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里。
这套书可谓是让我心中的疑问揭开了:秦朝为什么会失去江山呢?这就是因为朝廷大肆剥削压迫人民,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纷发而使秦朝被亡?
《中国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书。有一段我也很喜欢: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诉太宗,有个叫魏征的官员曾让太子杀了太宗。太宗就问他:“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部下,就要尽心尽力的为太子着想,可惜他没听,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便被封为建议大夫。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中国通史》让人知晓历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荐她,开卷有益啊。
《中国通史》读后感10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它讲述了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为“人类历史必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得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
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
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根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
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尤其是老师,因为它实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
第三篇:《中国通史》读后感
让历史告诉你
——《中国通史》阅读心得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历史是原始人类与野兽、寒冷、饥饿的斗争,是封建王朝的金银酒杯与夜夜笙歌;历史是夜夜流淌着的期盼的热泪,是黑暗中透出来的缕缕晨光。历史是一位真正的圣人,它时时刻刻都可以以一位指导者的姿态促使现代人与民族的思考与创新。抱着对历史的这一份热爱,我最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
《中国通史》上至盘古开天辟地,下至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中的朝代更迭与风云人物的兴衰就在书中一幕幕地向我展开。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古代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明清到近代中华民国,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我看到了在我们整个民族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辉煌值得我们一生去纪念,有多少沧海桑田是我们毕生也不能忘记、也会永远铭记在心的痛。在这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在历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足以名垂千古的伟大人物。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代枭雄伟大的政治家曹操和嬴政;雄才伟略的谋略家张良和诸葛亮;文明中外的思想家孔子孟子;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邓世昌;博学多才的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或浪漫飘逸的诗仙李白,或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李大钊等等。这些所有的人,都在漫漫历史之路上谱写了灿烂无比的篇章,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传奇、涂抹了绚丽的色彩。
历史的长河是源源不断地向前流淌的,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作用就是让每个人、每一个民族不断反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中国通史》这本书简单明了地向我们展现了伟大祖国的延绵不绝的生命历程,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却足以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那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与强大的力量,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明,不管是文化、政治、军事、经济,还是小到一个人、一件发明物,这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生动的写照。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充满了风云变幻的,但无论历经多少挫折与艰辛,所有的行动都在暗示着民族的进步与崛起。中华民族为世界的文明增添了绚丽的光辉,这延绵不绝的历史也是伟大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象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正是这些充满变幻的历史情节,它们以一位圣人的姿态指导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今年正值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从盘古开天地到中华民国成立,后来又经历了那段或痛苦但又神圣的岁月,一个国家风风雨雨就这样沿着历史的车轮一步步从过去走到现在,也许在苍茫的宇宙之间5000年也只是星光一闪,而对于一个国家,却是一页页血雨腥风与丰功荣耀的书卷,该真实而深刻地被每一个国人所记忆。以史为鉴,这也许是历史之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在历史中回忆,回忆一个祖**亲的风云历程;人们铭记,铭记每一个历史时刻的转折。用历史的眼光看历史,了解风云真相;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坚定地携着故事走向未来。
第四篇: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课程号:02132750 新课号:无
课程名称: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History 开课学期:秋、春
周学时: 3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一、基本目的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32学时)
导论(2学时)
一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
二 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
三 中国历史的童年
第一讲 夏·商·西周(2学时)
一 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
二 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
三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第二讲 春秋·战国(2学时)
一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二 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
三 经济的发展
四 诸子百家
第三讲 秦·西汉(2学时)
一 秦帝国的兴亡
二 西汉政治演变
三 西汉经济与文化
第四讲 东汉·三国(2学时)
一 王莽改制
二 东汉兴衰
三 三国鼎立
第五讲 两晋·十六国(2学时)
一 西晋
二 东晋
三 玄学与魏晋风度
四 十六国
第六讲 南北朝(2学时)
一 北朝一:北魏
二 南朝:宋齐梁陈
三 北朝二:北齐与北周 第七讲 隋·唐前期(2学时)
一 隋朝的兴亡
二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 隋唐制度
第八讲 唐后期·五代十国·辽(2学时)
一 唐朝后期政治
二 五代十国
三 辽
第九讲 北宋(2学时)
一 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
二 北宋的内政
三 宋代经济与社会
第十讲 南宋·金(2学时)
一 南宋
二 金
三 宋学与理学
第十一讲 元(2学时)
一 大蒙古国
二 元王朝
第十二讲 明(2学时)
一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二 明朝中后期政治
三 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
四 满族崛起与明朝的灭亡 第十三讲 清(2学时)
一 康乾盛世
二 盛世的危机
三 明清经济与文化 复习(2学时)考试(2学时)
三、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助教辅导。
四、推荐教材
《中国古代简史》 张帆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五、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评定分为两部分:
a)平时成绩(作业)占40﹪,要求从“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卷阅读,写读后感一篇。b)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六、作业要求
从“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卷阅读,写读后感一篇。可自拟题目。满分40分。注意事项:
1.阅读范围为一卷(如是列传,通常包含数人传记)。选题时希望尽量避免知名度高的历史人物(如项羽、诸葛亮之类)。选题是否有独到性,将是评分的一条重要标准。
2.史料与论述结合,避免空论。
3.引述其他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严禁抄袭!一旦发现将以作弊论处。
4.字数要求在2 500字以上。用A4纸打印,正文用五号宋体,1.5倍行距。于作业开端写明姓名、学号、院系。凡不符合上述规格者,将酌情扣分。5.交作业的截止日期为课程期末考试当天,过时不候。
七、参考书/参考资料: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三联书店,1994年。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
杨宽:《战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田余庆:《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年。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三联书店,2003年。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2002年。
第五篇:《中国通史》读后感
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读后感
本人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历史的著作、小说,如《史记》、《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中华史》、《卑鄙的圣人曹操》、《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始皇》、《明朝那些事儿》、《全球通史》等。本学期选了中国通史概要课堂,才知道了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是吕思勉、陈寅恪、陈垣、钱穆四位先生。于是迫不及待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拜读这位史学大家的经典。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在前面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了解到先生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先生为了满足大学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用简单易懂、精练上口的语言,写下这本堪称经典的通史。
绪论。
历史到底是什么?是前车之鉴?什么是前车之鉴?答曰:昔人所谓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实测,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吕思勉先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事,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所之探求则为理而非事。要应付一件事,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指数,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我所理解的历史,记录往世之事,传播前人的智慧。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后人读史、学史,总会从各种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学到点什么。万事万物总存在一条“理”,这个理就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化而改变。就拿政治上来说吧,实行变法改革总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实施改革的人会遇到种种阻力,非常艰难,这就需要改革家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完成,并且要有很大的决心以及漫长的过程。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商鞅遇到过,一千多年前的王安石遇到过,五百年前的张居正经历过,一百多年前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如是,当代的改革开放、现任领导人的深化改革、大力反腐更是如此。虽然背景不一,形势不定,所变法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但内部的那个“理”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是永恒不变的。学历史就是为了找到某件事的“理”,从中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以用于后世。李斯在大秦官场后来居上、游刃有余的智慧,现在的公务员不也可从中学得一二吗?
绪论就不多说了,来说说正文上编里面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吧。
上编主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管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
第一章婚姻,我了解到并不是古代社会一开始就是一夫多妻或者现在的一夫一妻。“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的。”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由于家庭分工,男子地位逐渐变高,地位也就高于女子。进人谈到古代婚姻总会为女子鸣不平,说妇女地位太低,男女婚姻不自由。但其实是从宋代理学兴起,对人的束缚加紧,妇女的地位变低,婚姻也愈来愈不自由。婚姻在古代是两个家族的事情,个人价值时常被埋没,儿子长大娶妻父母就近于凋谢,反有悲伤之意,不同于今日婚姻看做个人的事,是结婚者的幸福,多有欢乐的意思。我又了解到女子的离婚在后世较古代难,古代的财产带家族共有的意思更多,女子离婚后不怕穷无所归,后世的财产多为个人所有,所以女子离婚后家族多不愿抚养,理学以后,离婚女子又被贱视,所以后世离婚女子很凄惨。
第二章族制主要讲家族、宗族的行横和发展。“人类愈进步,则其分化愈甚,而其组织的方法亦愈多。”从女系氏族,到后来的父系社会,都是血缘为基础,宗族制度越来越严,族制越来越复杂。姓氏的变迁也与族制有关、与婚姻有关。到后来选举制度重门阀、重家室,宗族观念更加强了。中国古代往往一个家族都在一个地方,故看到三国里面有“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陈氏”等这样的郡望。而到如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多以小家庭为主,族制在现代不被看重。第三章政体国家、社会的形成。从古代的氏族部落,到夏朝开始的奴隶社会,再到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完善。中国古代政体的君主制色彩强烈,君主的前身是氏族的族长,所以继承法即氏族族长的继承法,母系社会兄终弟及,父系社会父死子继。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封建社会的概念。今人所说的封建社会不同于古人之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说。古人所说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源于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今人所说的封建制是指徒弟私有制、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本质不同,需多加注意。再说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也好,中央集权也罢,大体上都是愈来愈集中、愈来愈强烈,当然个别的分裂时代是有所下降,但大体是趋于上升。一直到清朝的行省、军机处的设立,君主制和中央集权都达到高峰。这些也就是近代中国改变政体的阻力如此之大的原因。
第十一章实业、十二章货币连在一起说,也就是关于经济民生方面的。说起实业,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农业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农工商三者以农为要,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农抑商,重本抑抹。农业很重要,现有农而后人类得以生存,进而有工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科技、文化也大多与农有关。但农业的进化也是有很大阻力:讲究农学的人太少;土地公有,个人利益和公益冲突,;土地私有,兼并盛行,耕者无其田,大地主官僚则纵横阡陌。而工商业的发展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两宋时期比较繁荣,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甚至有一种说法,若没有王安石变法的干预,中国在宋朝就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说不定就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到明清,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受政治的影响太过强烈,萌芽一直都是萌芽。至于货币,跟大多数国家一样,最开始的交易是以物易物,后来是贝壳、盐、羊等充当一般等价物,再后来经济发展产生货币。古代最普遍的货币大约是贝,后来多为铜钱。铜钱的样式也多有改变,比如秦朝半两钱,汉朝时汉武帝五铢钱,到后来王莽改币制,光武复五铢钱、董卓废五铢铸小钱。货币制度发展比较复杂,宋朝的时期产生交子,纸币出现,而后明朝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改金本位为银本位。晚清、民国时期的货币多样,不提。
上编主要是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分版块记录。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了解中国身后的文化底蕴。下编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从中华民族的由来谈到清朝覆灭后革命途中的中国。接下来我想说说比较感兴趣的几件事。
首先是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的统一。春秋时期是有很多国家的,大国如晋、楚、齐,以及后来的秦,小的有吴、越、鲁、宋、郑等国家,春秋时期最开始周王室还有王权,但随着周王室东迁,逐渐衰弱,诸侯势力越来越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正所谓春秋无义战。春秋总体来说系于几个强国之手,小国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要么依附大国,要么被大国压迫,生存困难。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进入战国,诸侯愈发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互相征伐,甚至有一国的臣子取代其君主的现象(齐田氏夺位)。春秋诸侯鲜有称王,多争霸,而战国诸侯就多称王,周礼不存。到最后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之中,秦经过商鞅变法,又经过与胡人的战争,兵强马壮,国力最盛,通过战争、恐吓等手段不断开疆扩土。六国也知秦国野心,曾一度合纵,但却被秦的离间计所破,秦人的连横颇有成效,使得六国不得团结一致,最终陆续为秦所灭。秦人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开启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嬴政成为始皇我认为一点不为过。但后来秦因暴政二世而亡,令人叹息。
再说说清朝的兴衰。清朝最开始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努尔哈赤一生戎马统一各部,又跟明朝作战打掉大半个东北,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不过山海关。继承者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到后来多尔衮在吴三桂配合下带领清军入关,大清逐渐统一全国。到康熙八岁继位,十六岁灭权臣鳌拜,后来又平定吴三桂,平定准噶尔,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并且促进满汉融合,修编康熙字典,文治武功了不起。雍正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经济繁荣,史称康乾盛世。当然,其实在这盛世背后,是官僚阶级的腐败,是严重的土地兼并,是饿殍遍野,是文字狱,也是统治者的盲目自大,是天朝上国的美梦,是闭关锁国。达到所谓兴盛的顶峰后,大清帝国也就日益衰落,江河日下,在政治体制、科技、思想方面逐渐落后于不断进步,迈入近代工业社会的西方列强。直到1840年以后,被列强欺侮长达一百多年,这些我们都熟知。
谈了那么多书中记录的历史,最后简单谈谈读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后的感受吧。第一,先生是在抗战时期为适应大学教育需要编写的此书,所以对于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尤为重视。比如讲兵制、讲朝代更替、讲汉族对外斗争,都有一点侧重。第二,先生不仅是用简单的语言讲历史,更是带着读者找到每件历史事件中的那个“理”,也就是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历史的真正形态。第三,感叹于先生对治学的严谨,对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十分深厚,学问渊博,此吾辈所远远不及也。虽然以前我也读了些史书,但终归太少,学得也很浅。先生此书实在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读一遍不够,留到以后再次拜读,定能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