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建高塔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24-76910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5 22:15: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建高塔

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谈到了框架结构具有稳定、承压大、用料少,如果我要用这些框架构造一个高塔,要设计成什么样的形状?

2、那么在考虑它的结构前,你有没有想其他设计师那样分析过它的受力情况呢?(没有)现在你可以以书本上的高塔为例子,来分析一下它的受力情况。(本身的重量、其他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

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上面得出的高塔不倒的“秘密”和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个高塔。

2、分组操作

3、比一比

A、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B、用斜倾纸板的方法检验哪组的高塔不容易倒 C、用扇风的方法检验高塔的抗风能力

4、做了上面的抗风能力的测试后,你比较一下,是封闭式的高塔抗风能力好还是框架结构的抗风能力好?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建高塔

一、铁塔不倒的猜想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二、建高塔

第二篇:建高塔

(参评论文)

《建高塔》教学案例与反思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的第六课

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利济中心小学

罗永娟

教学设想:

1、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的形状及结构特点。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稳定性的问题。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的制作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在认真阅读了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后,我领会了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是,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很少接触高塔,尤其是农村的小孩,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外出旅游机会不多,更加不能亲眼目睹高塔的形状了,因此对这一事物不熟悉,这样怎么能认识到高塔稳固不倒的奥秘呢?又怎么能建造一座合理又美观的高塔呢?为此,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在生活中寻找高塔,在网上欣赏高塔,在图书中阅览高塔,以此来刺激学生接触高塔,熟悉高塔,并对高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观察。接着,我把学生的视野带向更远的地方——国外,因为国外的建筑是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的,那里有许多国际大师留下的宏伟作品,与此同时,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我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向学生介绍了法国建筑大师埃菲尔的作品——埃菲尔铁塔,它门将更加刺激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对高塔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在充分欣赏和观察的基础上,再抛出问题:塔的哪些特点使他们不容易倒呢?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猜想和研究中去了。

2、以往的科学课,总是老师“滔滔不绝”的教,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使学生失去了主观积极的态度体验,挫伤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这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本节成为一次科学学习的过程,放开手。所以我决定组织他们自己动手摆弄塑料瓶来发现高塔稳固不倒的秘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做高塔,并自主寻找和选择做高塔的材料。

但是,问题来了:用什么材料呢?对于材料的选择,我是颇费了一番心思,书本上是选择水、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等材料作为学生制作高塔的材料。但是,我转念一想,如果所有的小组都要到同一个地方取水,就会出现拥挤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即使不拥挤也会浪费掉一些宝贵的科学探究时间。如果这些同学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在课堂上制作出高塔,没能和其他同学一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后来,我又想到了用玻璃球来代替水,还可以用沙来代替水等等。

另外,制作高塔的材料如果单一,学生制作出的高塔就没有什么新意,就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准备丰富的材料,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哪些物质能成为制作高塔的材料呢?让学生用积木来建高塔,既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学生也可能利用积木的特点建出具有框架结构特点的高塔来。这样一来,让学生认识框架结构高塔的优点不就是水到渠成了吗?

生:展开交流和探讨,并填写科学记录。A塑料瓶的放置方式 B 稳定性表现

生: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探讨成果。师:听学生发言并引导学生比较和归纳: 头部朝下最容易倒; 底部朝下最不容易倒; 底部越重 越不容易倒。

意图: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探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通过一个小组代表的汇报,教师的启发、质问,学生的补充,纠正,挑起师生、生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观察、表达、倾听、质疑、合作、思维能力的培养。本环节的目标是让学生都认识到高塔的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特点是他稳固不到的原因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怎样制作一个不容易倒的高塔? 生:要做成上小下大,因为底部越大越不容易倒。生:要做成上轻下重,因为底部越重越不容易倒。生3:……

师:如果请你给高塔画幅设计图,你想怎么画? 生:画简单示意图。

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师:要建高塔了,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水…

利用这些材料和前面的研究成果,你们能建造一个又高又稳的塔吗? 师:动动脑筋,你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来建造高塔吗? 生:可以用积木。生:可以用铅笔……

师:(点击)比一比,以小组为单位搭建高塔,时间10分钟。要求:

1、分工 明确;

2、团结互助;

3、注意安全。

标准:所建造的塔要力求稳固,在此基础上,越高的越好。生:自由组合小组,并动手制作高塔。(教师巡视,注意安全和技术指导。)师:设计好了吗?现在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学生将作品放在一水平桌面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将桌面慢慢倾斜,以此来检查哪些高塔的稳固性最强。)

师:你对刚才的制作与最初的猜想比较一下,你们组为什么这么设计? ①你们采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的塔建得这么坚固? ②你能看得出不坚固的原因吗? ③你们为什么这样设计? ④塔的结构与连接很重要。

意图:给学生一次真正的动手动脑、合作和创造的机会,从而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并有所体会,有所发现。

师:大家对自己的猜想与实践进行了充分的比较验证,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世界各地的塔。[点击课件]

师:联系生活实际,与塔的结构相类似的有吗?

知识,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材料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2、探究活动的重点不够突出,时间分配不够科学合理。教学中,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所用的时间有些长。学生分小组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应是探究活动的重点,时间应在二十分钟左右,教学中时间有些短,学生的制作活动有些仓促,影响了制作的效果。

第三篇:《建高塔》说课稿

建高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综合组的,很高兴能和同组的华老师一起参与吉韵杯这个大舞台。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建高塔》。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建高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胡萝卜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知道框架结构具有结实且不容易变形的特点。但是,像塔一类物体的稳定性原理的思考是缺乏的,学生对“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潜意识中大部分是知道这么一回事的,但缺乏数据(证据)的支持。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由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部分组成。我是这样设计这三部分的:

1.科学概念:

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类似这样结构的物体稳定性好。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简单的材料,研究物体不容易到的秘密,同时学会制定和修改方案,能展开基于证据的研讨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懂得尊重科学事实,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不仅是教材的要求,而且还符合了科学课要以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为主的要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首先说教学重点,我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1.物体稳定性的探究过程。

2.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并进行反思。

其次说教学难点,我的教学难点设计为:

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发现更多的规律。

我这样设计教学重点、难点是因为实验探究是本课的中心,很多结论的得出都需要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得出。让学生在自己的试验中学会反思总结才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五、说教法学法

我的教法学法主要有:

实验探索法,作品制作法,图片展示法,小组讨论法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课件等资。把静态的课本材料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小组讨论、积极实验探研,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六、说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5根胡萝卜、100根牙签、实验记录单一份。

这些准备材料都是我们身边的物质,既增加学生利用身边物质进行实验的意识,又比较容易得到,还增强了实验的效果。最后完成实验要填写实验记录单。

七、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三)整理小结,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埃菲尔铁塔入手,用图片出示的方式,让学生在三幅图片中找到埃菲尔铁塔。

这样设计是因为科学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探究高塔不容易倒做了铺垫。

然后我会让学生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找出刚才出示的三座塔在形状和结构上的相同点。最后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自己总结出哪些因素让塔不容易倒。

根据图片的提示以及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学生猜测塔不倒的原因:三角形结构;框架式结构;多边形结构;上轻下重;上小下大;里面是空的等等。

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让学生根据塔的结构和它们的共同点来猜测塔不倒的原因。猜想是由问题直接推测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

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在学生对塔不倒的原因进行猜测后,我会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五步:引导实验、设计方案、制作高塔、展示成果、交流反馈。

第一步:引导实验

首先,我会这样要引导:刚刚同学们对于铁塔不倒的原因进行了猜测,你们的猜测是否符合实际呢?让我们做一回小小建筑师,共同完成一个有趣的“建高塔”活动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自然而然的让学生去进行实验。

第二步:设计方案。

在引导之后,我会叫学生小组讨论,分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潜意识中大部分是知道怎么一回事的。这里花费时间去讨论和设计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和方案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第三步:制作高塔

在学生制作高塔的时候我会提出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小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合作建高塔。

(设计意图:要让每个学生在一个小组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学到的知识的运用以及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同伴间的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四步:展示成果。

我会利用一个记录单,记录学生建造的高塔的高度,以此评定出学生各组的成绩。两名学生作为检测员记录各组成绩,按照标准评选优胜组。

第五步:交流反馈

我会请高度最高的获胜组总结经验。其他组进行评价交流。这样设计是因为:测试“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继续研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反思自制塔的优缺点,各小组反思怎样才能让塔更稳固,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利用,并了解到铁塔是具有多种结构使塔更稳固,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整理小结,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在学生实验完成之后,我们会一起总结出铁塔不容易倒的原因: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当然并不是仅仅这两个原因让高塔不倒,还有其他的因素,这是我会用风大打伞为例比拟说明。框架结构也是高塔不倒的一个主要原因。(相机板书:框架结构风阻力小)

(设计意图: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策略。这个活动希望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会比较、反思的意义,同时,通过再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容易倒的道理的认识。)

八、说板书设计

5、建 高 塔

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

框架结构   风阻小

该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体现了教学的流程和主要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也告诉了我们高塔不倒的几个关键因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第四篇:建高塔说课稿

《建高塔》教学设计

擂鼓镇小学 朱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教学重点】

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教学难点】

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课件、电风扇。

2.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水、筷子、透明胶、长尺、铅笔与水笔、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师: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吗?那么在你们的脑海里,塔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

(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各位游客,领略了世界名塔的风采,让我们思考一下: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生:地震,狂风暴雨„.师: [师放课件]看大屏幕,左边的是西安雁塔广场的大雁塔,右边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这些塔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已成百上千年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们风采依旧,观察这些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高耸入云的塔经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 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把猜想的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写的时候要清楚、简单、明了。

(学生讨论猜想塔不容易倒的原因。)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猜想。生:(汇报)„„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师: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板书:建高塔] 师:为了证实一这些猜测,咱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生:„„

师: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生往两个瓶身上吹气,瓶口朝下的倒了。)师:我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试.我将底下垫的台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

师:效果很明显吧,为什么呢? 预测生:„„

师:就如刚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稳。

师:指着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办法让它更稳吗? 生:„„

师: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预测生:让它变重。

师:好,我这儿有四种情况的塑料瓶,一种是空的,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三分之一处加水,一种在整个瓶身的二分之一处加水,一种是满瓶,咱们来试一试哪一种更稳好吗? 师演示实验.师: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学生回答„„ 师:你的意思是上面轻下面重比较稳对吧。实验验证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工程师,设计建造一座美丽的塔呢?好,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塔。让我们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师:在建塔前,咱们一起来学习工程师的细致和严谨,首先思考如下问题,A、有哪些办法让塔更稳,B、怎样建能让塔最高.提醒:也请考虑美观和节约耗材的问题。(学生制作高塔,填写实验报告单)(开始汇报)

师:你对刚才的制作与最初的猜想比较一下,你们组为什么这么设计? ①你们采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的塔建得这么坚固?②你们认为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该怎样改进?

师: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建的塔最坚固,最漂亮。

把塔放于斜面上测试其稳定性及抗风能力{防守让学生自己验证} 试分析: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相比,谁强?为什么?

四、课后拓展。

同学们,看了大家建造的高塔,我深感欣慰。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一座真正坚固美观又实用的高塔,有没有信心?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六、板书设计

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框架结构抗风能力更强

《建高塔》说课稿

擂鼓镇小学

朱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铁塔为什么安稳不倒为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用塑料瓶为主材料,通过试验和制造来探究物体的安稳性问题。其中强调了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的方法,这是培养探究才能的一个方面。“猜想――试验――制造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猜想相比较”这是本节课的全过程,把探究的亲历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本课总共有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欣赏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塔的神奇和在生活中的具大作用及塔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外观的结构,让学生猜想,塔不倒的秘密。

第二个活动: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第三个活动制造塔。供给学生可选材料与瓶子个数的限制,学生会依据前面的猜想和自己的经验搭建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自动性。

第四个活动对制造的塔进行评价与反思。评价的重点放在塔高且塔不倒的的原因分析上。反思实践与猜想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课时,有这样几个知识作为基点:

一、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与简单的力学知识,知道一些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作用;

二、学生已经学习了“框架结构”这一课,知道框架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阅历塔的安稳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牢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科学探究:

指引学生阅历一个“推测——试验、制造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感情、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认识一般不容易倒的物体结构特点。

五、教学难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

六、教学预备:

1、学生分组材料:学生科学文件夹、四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橡皮筋、筷子、透明胶、装满沙的水槽、直尺、玻璃球、剪刀、同样大小的塑料瓶3个。

2、老师:不倒翁一个、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由猜想进入探究的主题

在课的开端,我拿出了同学们喜欢玩的玩具不倒翁,让学生说出它不倒的秘密。创设的这个情景有两个意图:第一,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为学生猜想塔不倒的原因作了铺垫。因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就是上轻下重。

开课的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欣赏塔的图片,让学生依据塔的结构和它们的共同点来猜测塔不倒的原因。猜想是由问题直接推测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才能和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但是猜想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两种为难的局势,一是学生不敢猜,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责备,或同学的嘲笑;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因此,科学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是猜想的重要铺垫,这一节课的几张常见塔的图片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就为学生的猜测作了铺垫。

(二)、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在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时,让学生依据我供给的两个空塑料瓶和一些砂子自行设计试验:怎么放塑料瓶最容易倒?怎么放塑料瓶不容易倒?怎么放塑料瓶最不容易倒?让学生阅历如何放置物体最不容易倒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才能。

(四)、制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在学生通过探究出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后,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建一座高、稳、美的塔。然后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介绍建塔的设想。这个制造活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学到的知识的应用以及学生的动手、动脑才能,和伙伴间的合作才能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五)欣赏群塔,畅谈收获

在课的结尾,我出示了几组有名的古塔。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欣赏古塔,这节课学生探究的、说的都是身边的塔,历史长久离我们很远的古塔也具有这个特点。最后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留心观看,哪些物体具有不容易倒的特点,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探索有效探究的方法策略,彰显探究的魅力,焕发出科学课堂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建高塔》教学反思

擂鼓镇小学 朱涛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探究铁塔稳定不倒的原因。主要采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应当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建高塔》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本节课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了不容易倒的高塔,学生体验了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完成了本节课的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在教学时除了观察一些高大的铁塔建筑外,还可以简单而生动地介绍法国艾菲尔铁塔,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猜想。写下的猜想要清楚简明,分成若干条。本课最后部分,要把研究的结果与猜想想对照。体会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想比较的意义。

最后用扇风的方法测试学生建的“高塔”的抗风能力,是希望学生认识到框架铁塔的另一个特点:风的阻力小。如果学生做的“高塔”下面很重,底面很大,扇风可能既不能吹动它更不能吹倒它,在提供材料方面要考虑尽量避免这种可能。

第五篇:建高塔教案

建高塔教案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第八周 向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谈到了框架结构具有稳定、承压大、用料少,如果我要用这些框架构造一个高塔,要设计成什么样的形状?

2、那么在考虑它的结构前,你有没有想其他设计师那样分析过它的受力情况呢?(没有)现在你可以以书本上的高塔为例子,来分析一下它的受力情况。(本身的重量、其他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

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上面得出的高塔不倒的“秘密”和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个高塔。

2、分组操作

3、比一比

A、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B、用斜倾纸板的方法检验哪组的高塔不容易倒 C、用扇风的方法检验高塔的抗风能力

4、做了上面的抗风能力的测试后,你比较一下,是封闭式的高塔抗风能力好还是框架结构的抗风能力好?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建高塔

一、铁塔不倒的猜想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二、建高塔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可以放在引课前或引课后,但课程教学中必须出示在板书上,这虽是一个小细节,也许课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学的内容,但一堂好的教学课板书的完整性是必要的,这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问题。

2、小学科学课,尤其是实验课,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引导,而不是整个灌输知识,提问方式也要改变,要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主,而不是为了赶进度而自问自答。

3、实验时教师还应了解该关注学生哪些问题,要抓特殊事例、典型事例,加以引导,使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深入某一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时,应兼顾到其他小组在干什么。

4、在实体高塔和框体高塔的抗风能力比较中,教师最好自己先做个框体的高塔,以吹风机为风源进行一下演示实验。

为了更好地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作为我们年轻教师还是应该在课前备详案,最好是把课堂上设计要讲的每句话都备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科学性错误又可以有效的把握好40分钟的教学。

建高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