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香坊区向阳中心小学 陈玉琴
随着思品课程的发展,教材也正不断翻新,现在我们是用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已经处于一个新的程序里,仍需要不断探究的阶段,这其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就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新课程背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却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教师,在阅历,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实现自我,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教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教学过程循规蹈矩,盲目奉行“拿来主义”
新的课程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表面的鲜活掩饰不了内里的陈旧理念,无法做到更深层次的探究,其表现如下:
1、通过一些例子和套路实现教学意图原本只是一种示范,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动感和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学生需要自我和感触,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2、品德课倡导活动化教学,重视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是生搬乱套却是不正确的教学思路,学科融合不是把自己的课改成其他的课程,比如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我认为,课堂终归是课堂不是操场和汇报厅,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教学的宗旨是传授知识,而不是培养兴趣爱好。新课程的不同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教学任务分配清晰明了,界限分明
二、教师刻意追求“师生民主”,教、授角色主次不分,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教师引领游离旁落
为了凸显民主精神,教师将自己的主导地位下放,总进学生中间,轻松授课或许可以做到,但是效果却不明显,教师表现趋于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重视。
1、课堂上学生活跃,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
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 1
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教课表述单一,常以问代讲,“双向交流”泛滥。
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要求简单到敷衍,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学生也没有有效的学到相应的知识。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教研中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合作交流。但是,如果教学中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时机把握不好,过程设计简单,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采取合作,能够采取自主意见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这样做完全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看似新颖,实则效果糟糕。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照葫芦画瓢”有害无益。
4、曲解“学生主体”,教师舍本逐末。
是新课程改革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但一种新教育观念像时尚一样进入课堂时,“突出学生主体”的理解容易被表面化、片面化,有的人甚至以一节课学生发言的时间来衡量教师是否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学为主体”原本来自于教师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的心心相印,思维上的碰撞和交流。实现这种默契的最关键因素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课堂教学各环节、各要素间的有效协调,形成一种教学活力。但在实践中不难看到,有的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时忽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课堂成为学生游离目标,牵强附会、不得要领的表演场,教师和学生都在手舞足蹈,听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谈怪论,看似尊重学生个体的背后折射出了新课堂的种种隐患。
教师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个人见解。但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 2
放,重视平等,并不意味着教师引领作用的游离和旁落。
三、不断依赖营造情境,活跃气氛,形势注意淡化授课目的
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是自始至终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生动的教学情景能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活力。但个别教师的过多精力用在如何让课堂气氛“情境生动”上,一节课下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着课堂,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图文并茂,热闹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势,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
四、过度开发“赏识教育”,漠视科学客观评价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出现绝对化倾向。有些品德课授课教师,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便脱口而出:“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敷衍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模糊概念模糊代过,不予纠正,不对学生说“你答错了”,不敢划“Ⅹ”,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课堂上“好”声一片,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激励作用值得怀疑,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毛躁,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绊脚石”。
赏识教育,无非就是给予学生激励和奖赏,促进教学的进展,达到教学的目的。一味的激励只会制造出江郎而不是张衡或者毕昇,笔者认为教育学生,理念与客观应该共存,赏识教育应该与挫折教育交替使用,“见缝插针”,不失为一个教育学生的良策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理念是新颖的先进的,教师应恰当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而不是盲目实践与曲解。教师应该充分立即新课程的精神,并传授给学生,遵从科学与客观的理念,把握教学的尺度,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努力完成新教学体系的既定目标。
第二篇: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通过这次国培,听了各位专家的视频讲解和教学实践,对自己进行了剖析并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在以往的品德教学中,只是本本主义,单纯的讲教材,学生也是单纯的学教材,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只图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学得怎样却不知。看了视频教学,认识到自己知识面太狭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包含的知识面很广,有地理、历史、生物科技、环保等相关知识。有的知识我看了都是一头雾水,找不到头。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老师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的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道德知识构建,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具备的,如调查采访、表演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用实践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学生在快乐中自由的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净化心灵等。
由此看来,要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喜欢品德课,教师得提高自身素质,就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它学科知识。作为品德老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再者,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最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要相信,党的大政方针是正确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只是个别;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作为教师,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只有善于反思,才能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只有善于反思,才能促进自己逐渐成熟。
第三篇:2016年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研修日志
睢县实验小学 王素梅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只有让我们的品德教育真正生活起来,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需要,学生的道德生命才能生动、完满。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在学完教材上的内容后,我们可以选择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应及时讨论,联系课堂上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时时处处都要牢记这些道理,用它们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孩子们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这种能力经常会被无情地扼杀。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创造灵感之根本。我们在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的同时,还要注意释放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生活,找到创造的灵感,发挥各自的智慧才能,以自信的心态去创造、去想像、去生活。只要他们有这个意识,即使是海市蜃楼,也是美的。
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善于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我们一直追求让“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在教学实践中,构建生活化思品课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细节决定成败,生活化的思品课的构建必须从课堂的细节做起,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追求让“教师快乐地教,学生要想使思品课真正走入学生内心,无论从备课、上课、还是布置作业上,教师都要精益求精,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这样的思品课才是学生想上的一门好课,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四篇: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新课改以来,从事思品课教学的教师都会深切地体会到,思品课教学长期因循“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讲授---板书---讲授”近呼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等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妨碍了其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是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疑为应试教育转变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告别单一的粉笔、黑板,走向视听结合的高效率思品课教学方式,以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便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集光、声、色、像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并能满足学生心理的不同需求,起到极佳的教学效果。2通过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为形象的直观的知识,加深知识理解 思品课的基础知识比较抽象,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多媒体可以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融为一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利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3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果。在思品课中,有很多重点难点问题是教师难以凭口舌解释清楚的,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优点,借助多媒体处理信息,适度选择,精心选择,合理解释和演示,教学的重点问题就容易说清楚,难点问题就容易突破。另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地位。
总之,通过实践表明,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班级比不使用的班级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提高。使用的班级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对知识的理解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保定市新市区江城中学米秀娟 新课改以来,从事思品课教学的教师都会深切地体会到,思品课教学长期因循“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讲授---板书---讲授”近呼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等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妨碍了其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更是与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疑为应试教育转变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告别单一的粉笔、黑板,走向视听结合的高效率思品课教学方式,以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树立“依标扣本,不唯教材”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建构,以“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出发点,以“国情教育”为重点,以“实现理想选择人生”为落脚点。为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适应有效教学的要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应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教学,在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科特点:
一、树立“依标扣本,不唯教材”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生是“用教材学”而非“学教材”。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提供一种凭据,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教学中决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不是“唯一”。新课程强调的是要使教材同学生活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要搭建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为此,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就显得很重要。比如:在学《走科教兴国之路》时,结合“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这一热点时事,结合教材进行补充,这既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又体现了时事,符合中考的要求,突出了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所以,在以政治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的平台。不管教学方法怎么变化,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经不起考验的,因此必须夯实基础,提高技巧。每上一节课,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课过程中做好“两备”——备教材,备学生;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这种理念做支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新教材的人文性,营造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认真贯彻“三为主”教学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才能提升课堂效率,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时政,点击教材。新课程强调:思想品德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联系实际,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永不枯竭的能力。俗话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九年级政治教学的一个重点。比如:第一课《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可以结合的时事就是“抗洪救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结合的时事就是“台湾问题”、“两岸三通直航”等;灿烂的中华文化所结合的时事就是“2010年世博会”等等。
通过联系时政,点击教材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是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