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小学教学论文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24-1143639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8 13:30: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教学论文

创造活跃有效的课堂

----学习一年级课堂组织教学 从未教过一年级,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孩子如此的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开学第一个星期课堂纪律非常混乱,整堂课声嘶力竭,却毫无效果。作为新教师的我也深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要有较好的课堂纪律才行。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与实践,下面我对一年级组织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根本就不适应,于是我买了一些小奖品,如小红花,小红旗等。上课前先定好规矩,告诉孩子谁这节课坐得端正,谁上课发言声音洪亮,谁不做小动作,不搞东西等。。老师就把奖品给他。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争先恐后地争取回答问题。同时中间间插小小的游戏,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增强了。

二、做好课前准备

由于一年级是才入学的学生,自制能力差,如果不提前准备,在正式上课时,不可预测的奇事怪事会经常出现,把课堂有时搞得乱七八糟,上课时间就会白白浪费。在预备铃响时教师要提前到教室门口,定时督促学生做好一切上课准备工作,通过“评比、比赛、树标兵、夺红旗”等形式强化课前的准备,形成了自己准备,养成习惯;班干部检查,各组展开比赛;家长帮助准备,从严要求;上课教师综合评估,积分评比,发挥批评和表扬两个作用,保证有效的教学时间。

三、课堂形式灵活多变。

课堂形式单一,即使有小礼品,时间久了孩子也很容易转移注意力。刚有点起色的课堂又开始混乱了,对此我有采取了一些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来搞好组织教学。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小活动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因为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拍桌子、大呼小叫、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比如当我说“小嘴巴,不讲话”这一句时,就和他们约定好了,如果有同学不注意听课了,我说小嘴巴,他们就说不讲话,当我说完的时候,只要他们一接着说下一句,他们就回很自觉的坐整齐,不说话,我也不用老一套的做法,让他们一二三坐整齐。小孩子是最守诚信的人,他们知道自己和老师约好了,就一定要做好。文明守纪我最行,都坐得很好了。教学就更好组织了,说 唱怎么样都可以,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要有、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

四、上课严格要求

要求小学生坐得端正,手脚不乱动、嘴不乱喊,上课不吃东西,语言文明礼貌,对好、中、差生都要从严要求。所说的从严性,是在爱护性的基础上从严性,是统一要求的从严性,而绝不是对差生的从严性,对优等生的放宽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从严要求。总之,对全班学生要一把尺子从严要求,使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使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非常单纯可爱,随时都有可能分散注意力,做事凭兴趣。更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儿童世界里。所以,教学不是要学生进了老师的世界,而是老师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在教学会认的生字时老师可以这样说:“老师这里有十几个生字宝宝,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你们愿意做他们的爸爸妈妈吗?孩子们一听马上就感兴趣了。有时孩子对一种学习方式感到有些厌倦的时候,教师班上转换角色,故作天真的对着学生说:“小老师在哪里?”,学生马上一呼百应,伸出双手快乐地欢叫着:“小老师,下这里。”学生都非常渴望做一个小老师,课堂纪律大大提升了。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一般采用:小火车,哪路开?哪个小组坐好哪里开。学生听到这样声音,立马坐好,就像等待出发的火车一样,乖极了。老师这样用儿童语言给孩子说话,真的卓越了课堂纪律。

六、及时表扬和鼓励。

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更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也为课堂教学是否卓越提供了先决条件。

总之,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门艺术。他能更好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一步实施卓越课堂的自主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兴趣。当然,作为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地改进和提升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才能个更好的驾驭课堂。

第二篇:小学教学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要:基于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过度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对此,笔者阐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认识,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几条途径、类型及实施关键。

关键词:课堂教学 目标化 问题化 活动化

教育界早就呼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希冀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活动中却难以落实,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

1、明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重大问题,其中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把学生看成是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两种观念都不同程度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加工的对象,他具有主体性,即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在教学实际中自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主体地位落实的重要标志。教学必须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积极地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智慧的学习,而智慧的核心恰恰就是思维能力,1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本质就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品质。

3、落实主体地位,树立“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当代社会知识激增,更新速度加快,只有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自主学习,才能造就自主发展的人。因此,当今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摒除以“怎么教”来指导“怎么学”的固有观点,树立根据学生的“怎么学”来决定“怎么教”的新理念。

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

第一,教学目标化。不难想象,学习甚至于任何一种活动如果目标不明,主体将何去何从?目标越明确,学习主体的内在动机被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才越高,学习效果才越显著。一节课、一个教学活动,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仅老师清楚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与学生协商、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确定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机,引起主动探究的欲望。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学习目标有三点教学目标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使学生集中精力驾驶着自己的思维汽车向目标行驶。

第二、教学问题化。细想能力培养目标得以体现的显著特征是课堂教学问题化,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贯穿教学过程的重要活动。

首先,设计的问题应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把问题设置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关键处,激活学生思维。如在学汉语拼音b,d时,提出“‘b与d’的不同点、相同点在哪里?”使学生观察,区分两个字母,达到正确认识和书写。

其次,设计的问题应有必要的梯度和适当的难度,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层次地逐步推进,不能要求过高使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要求过低而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再者,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多提问,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了。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会祖国》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肖邦不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留下来保卫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要离开?”可见学生已启动了思维,在明白肖邦深爱祖国的同时,感到了矛盾,在平常之中看到了不平常的问题,而他的问题象钩子,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深思索,激烈讨论,随之引发了更多的问题与见解。“肖邦为什么要发奋努力作曲,而连自己的健康都不顾?”“肖邦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遗体运回祖国,而单要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第三,教学活动化。老师一点不讲,学生靠自己实践,可能会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一点不实践,只靠老师自己讲,那么学生一定难于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练习的机会。活动是主动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质。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方式各种各样,朗读、背诵、表演、讨论、收集资料、口头作文„„在学习《长江之歌》这首诗歌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上课时提问:“你们了解了关于长江的哪些知识?”有的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有的带来了地图进行讲解,有的拿出了图片,有的从网上下载了文章„„这样的学习可以总结为“整理资料、获取知识”,学生亲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既锻炼了主动探索、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开拓了视野,了解了长江的伟大。可以说,用不着教,学生已能体会诗文对长江的赞美之情。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过程中,学生在研读中提出“彭德怀那么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却又杀掉它?”这个主要问题,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为了战士,却不得不忍痛杀掉大黑骡子的革命情怀。每个问题无不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学生在读中完成了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转化与结合。最后配上凄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表演朗诵,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既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展现了他们精彩的创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力求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确保学生自主、创造、能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只有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学习,使学生在研读中领悟,在探究中收获,在实验中体验,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研究如何“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学的活动,教师讲析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抛弃训斥、责难的态度,满怀对学生的真情实感,用欣赏、期待的目光面对每一个学生,运用精湛的教学机智、教学技能进行课堂操作,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课堂中得到成长的快乐,在课堂中变得更加聪明。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基础》;

2、叶兴福著:《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3、肖川著:《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人民教育》。

第三篇:小学教学论文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现状的透析

从202_年的教育整顿开始,直到202_年,新课改在广西的不同城市,各级县和乡镇统一开展实施。教育改革的本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实现发达教育的时代推移,改革的方式就是通过教材改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育方式的转变,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教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递火炬,教材反映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底蕴,展现了民族的各族风情,了解古代的生活习俗。

针对乡村的落后学前教育现象,农村的交通道路问题成为这些儿童到城镇上接受更好地教育的一个阻碍,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并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有些贫困的家庭无法负担得起这些孩子的教育重担,导致一些儿童不能正常上学接受教育。就我们城镇的小学教育问题而言,为了缓解教育发展不平衡,当地教育局采取了集中性教学,就是乡村小学只能承办当地的4年级以下的教育教学,5年级和6年级实行统一上课地点和统一的教学方式和环境。这个方法的确使这些乡村儿童得到更好地教育,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和家长更大的负担,对于这些十一二岁的青少年儿童,求学路途遥远,还是花朵一样的他们,就要离

开父母的怀抱和呵护,进入住校的生活,这样对这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为了平衡教育发展和安全落实农村文化教育,政府方面要加大力度扶持农村的教学教育活动,拉近城乡差距,保障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因此,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师的素质,鼓励更多的高素质教师走进乡村,走进各个角落,同时,也要对这些乐于奉献自己的教师进行更好地补偿。实行教师换岗上任也是发展平衡教育的一关键方式,每3-5年实行一次换岗行动,也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自身,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保证人才的不流失,走的路越长,看的越透彻,对教师的身心素质也有一定的提升。实行可持续教育发展方针,新课题的提出是针对小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得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并按科学的规律和方法系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培养青山年儿童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宗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不仅显示了新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教育现代化工程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成为教师队伍面临的重大难题。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双边动态性互动活动,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且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表达,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语文课堂,青少年儿童自制力差,活泼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暂,教学效果常常大打折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引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参与学习意识能力和自控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农村的每一样事物,都可以深深地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举例教学,引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农村学生无法见到的,可以通过网络图片和视频,情景结合地教学生理解新事物。以德育人,从小开始,小学教育就是他们学习做人做事的开始,因此,从事例开始,告诉学生要做个诚实孝顺,懂礼仪懂礼貌,刻苦勤奋的学生,从小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依托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生活是教学的开始,是教育的灵魂。从教材里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领悟人生哲理。用生活的点滴感化学生,深入灵魂地教育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人生道德哲理。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新教材的运用为教师增加了创新的空间,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题材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应用。例如《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是以一个儿童的口吻生动地说出人和树的关系:人类保护树木,树木为人类造福。教师在教授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课前搜集有关的人类环保的资料与信息,利用丰富的生活教学资源。例如收集有关“树木为人类做贡献,人类为保护树林做了哪些事”的资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在生活中,松树在农村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它有什么特性,此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引领人,教师结合古往今来的诗人对于松树的看法,深入指引学生利用自身的想象能力,假设性地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总结出松树一年四季长春,在风雨的洗礼中保持着自身的傲气,这同时也是指引学生,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在人生道路

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像松树一样坚韧,经得起生活的挑战,才能屹立长春。如何做一个像松树一样坚强的人,拥有像松树一样的品质,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教育。

三.运用形式多变的课堂活动

枯燥的课堂学习导致一些学生开始厌学,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逐渐出现有的学生逃学的现象。因此,运用多变的课堂活动能调动课堂气氛并起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等方式,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刚上课的时候会向学生讲授人的五官,老师就可以用语言描述来形容出五官,然后由学生相应的指出自己的五官。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事物的认知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出学生的反应能力,进而调动课堂气氛。此外,在课堂进程中还可以做做体操,如,让孩子们边拍手活动活动筋骨边念儿歌——“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坐好”时,就让他们都坐好。

四.强调课堂纪律的调控

死板的课堂命令对于学生来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助长学生的叛逆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纪律要求

不能太过强硬。这时,就可以用儿歌的方式来委婉的表达,如:要讲授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了,可为了强调这些重难点,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老师可以会说:“神耳朵?”孩子们便紧接着说:“竖起来!”“小眼睛”——“亮起来!”接着学生便真的盯着老师,还做出认真倾听的样子,听好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并牢记在心。就这样,无须喊无须嚷,我们的孩子们会紧紧跟着我的脚步往前走,开心又快乐!

五、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和谐的课堂气氛将课堂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协调以形成完美的教学氛围。所以,为了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要设计、生成好的问题来带动小学语文课。在目前实行的课程改革中,对课堂的动态生成给以了充分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教学自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正是教学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和谐的教学过程。

第四篇:小学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开放识字

一、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文课只叫“语文书”的怪圈,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如我校学生有部分来自农村,家长多做些小生意,门面里有许多物品包装袋、广告纸以及商店的招牌等,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注意收集,随时随地进行识字训练。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会有多么高兴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有时还把一些“字”带到学校来,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这样,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材料,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扩大识字量。

二、寓认于玩,活动中识字。

教育心理学认为,保持和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因此根据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用“趣”构建识字教学的组织形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通过编儿歌、讲故事、猜字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汉字,如教学 “喜”字,用猜谜语的形式出现,老师出示谜面“一口吃掉十颗豆豆”,学生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猜出谜底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个字。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为生字编字谜、编儿歌,这既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正确拆分字形、正确认识汉字形体特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教学“趴”时,一名学生说他可以编个字谜“八只脚”。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其乐无穷。

三、识用结合,练习中识字。

新课标指出六年制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早进行阅读。三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以达到两千余字。教师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文学欣赏》,开设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儿歌、故事欣赏与创作》,如让学生阅读注音读物的童话故事、儿歌、古诗等,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创作中用字,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此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互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法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抓住年级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力图改变多年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封闭教学模式。在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陈旧观念的禁锢,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新体系。

一、语文实践活动及内容。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应该非常明确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课标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见语文实践活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盲目、随意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

二、抓住年级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怎样才能选择出恰当的语文实践活动达到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抓住不同年级的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选定不同的活动内容。考虑到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中年级阶段所以我首先明确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以技能演练为主的目标。培养目标确定后,要根据目标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选择具体的活动进行指导。

三、抓住年级特点,课内外结合开展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可以在课内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由于受知识能力的限制,二年级的学生头一次接触手抄报信心不足,更达不到自己独立完成的水平,所以在制作这期手抄报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在网上下载了许多优秀手抄报范例供他们参考,还专门邀请了在新华社工作的家长讲解了有关的知识。这样的要求对于刚接触手抄报的学生来说既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安排不会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充分体现了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

语文实践活动还包括很多种形式,我只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尝试了其中一种并有所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如何训练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一、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

二、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如:我在教学第一册“9加几”时,在引导学生明确算理、算法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说说怎样计算“9+2”,可分三个层次训练。

第一层:先让学生观察,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盒里共有10个小格,盒里有 9个皮球,盒外有2个皮球)计算9+2,先把2分成1和1,1和(格子里的)9凑成10,10再加(格子外面的)l得

11。接着让学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找表述能力较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互相说说,检查对错。

第二层:教师根据学生形象的思维过程,设计好板书,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

第三层: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学生看到“9+2”就能说出得数和计算过程。

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儿童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总之,儿童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浅析---兴趣·情感·意志

数学课堂教学要在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基础上,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要对每个学生的基础、观察、记忆和思维等特点和学习现状了如指掌,在教学中,采用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让全体学生达到共同要求。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动,使每个学生形成巨大的内动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都处在发展之中,这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学习兴趣是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发展的。每一节课都给学困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及时鼓励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在学习上有兴趣,还有求知的欲望。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数学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会知难而退。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用名人的事迹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讲爱迪生刻苦钻研,潜心发明创造的故事;讲华罗庚成为数学家的历程,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富于启发、严格要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阵地,采用有力手段,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正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上课伊始,教学便尽可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二、重视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用直观教学引入——建立数学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迁移规律出示一个长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长,并让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

2.出示“圆”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用手指出圆周。

3.让学生动手演示,感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介绍圆周率,理解π的意义,掌握π的数值。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 C=2πr,最后举例一是求圆的周长,二是求圆的直径。

三、掌握学生认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理解问题的程度、水平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四、善于创设问题增境,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总之,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202_论文.美术科

感受色彩

摘要:本文通过从游戏、生活、听音乐、欣赏优秀作品这几点去感受色彩、理解色彩、观察色彩。

关键词:感受、理解、色彩、美、观察。

一、色感的培养要从小开始。

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内容上改变专业化倾向,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被学生掌握。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色彩感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色彩知识属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其中色感是学生对色彩的感觉,一个人好的色感是要从小培养满满积累起来,比如看一条金鱼,有的人只看到金色而有的人且看到金色、红色、绿色......还有金鱼受环境色的影响也有当时的环境色。这就是色感好与不好的差别。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色感我总诀了以下几点方法。

色彩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我尝试综合游戏,生活、试验、欣赏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感受中理解色彩感受色彩,二、在游戏中感知色彩的变化、对比与协调。

在上课前准备三个杯子,分别倒满红、黄、蓝三种颜色。让学生猜在红色中倒进黄色会出现什么色,在黄色中倒进蓝又是什么色,在蓝色中倒进红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让学生亲手倒一下,看看颜色的变化。再出示几中颜色让学生调。看谁调的颜色最像,以“找朋友”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在纸片上涂出自己喜欢的—种颜色,根据纸片上的色彩“找朋友”。如教师提供的红色,提问:哪些颜色与红色可以成为“朋友”?把它找出来,贴到红色周围。由此学生感知色相接近地颜色组成的协调色画面。针对没有被选出的颜色,让学生说说不配成“朋友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常见的红色与绿色、橙色与蓝色等对比色。最后教师出示色环图,告诉学生哪些是对比色,哪些是邻近色。(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与协调在视觉、心理感知上的区别,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三、在生活中寻找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学生感知色彩的对比与协调。

提问:色彩规律中的对比与协调在生活中有吗?与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带领学生先在教室内找一找(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方面的色彩搭配),再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找一找(学习、生活用品等),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找到的色彩对比与协调。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多媒体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在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运用对比色与协调色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获得色彩搭配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同时,也可引导学生明确生活中色彩对比与协调的辨证关系。

四、听音乐感受色彩。

听音乐感受色彩: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一段乐曲,听的过程中伴随图片、配音解说一起进行,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去领悟音乐与协调色的关系。教师用言语、身体语言促使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动起来,学生体验着乐曲的旋律昴扬,热情洋溢,感受着此时的色彩搭配所体现的强烈对比。此过程将会扩大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视野,体验艺术的通感,获得美的享受,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背诵古诗中领悟色彩:伴随着优美的乐曲,朗诵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指导读出诗句的音律。提问:读诗时联想到怎样的画面?你能感觉到哪些颜色?学生感知出绿的莲叶、青的碧水,红的荷花互相映衬对比。分小组交流其它古诗中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富于诗情画意。领悟诗人用饱蘸生活的彩笔,创造出多姿多色的诗篇,描绘出多彩的神韵,由栩栩如生的形象传达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五、欣赏优秀作品观察色彩。

任何物体的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认识色彩的观察唯一正确方法就是整体观察、互相比较,分析和发现色彩的大关系。整体观察是为了把握和控制画面的基本色调和大的色彩关系而对描绘对象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比较是整体观察的深化,是认识客观对象的第一要素,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物体间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进行反复比较,分辨色彩倾向,寻找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和差异,才能掌握对象诸种因素的正确关系。色调是指各种颜色不同的物体所构成的色彩在明度、冷暖、色相、纯度等方面的总倾向,也指一

幅画的主要特征,大的色彩效果,是一幅画的总体面貌。调子之间的比较,目的是为了确定调子的明度、冷暖和色相的倾向,使描绘内容有一定的气氛特征,统一本来彼此不协调的色彩。调子起着色彩的支配作用,色调不统一时画面会产生紊乱。因此,首先要看到一个整体的、和谐的大小色块所组成的总的色调特征,其次把对象、光源、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全面的观察比较,在整体比较中捕捉色彩。如早上的景物,受光面在阳光色的暖调之中,暗面受天光影响而统一于冷调之中。当冷暖调不明确或较乱,则色调也不统一。教师课前在网上下载优秀作品,上课时在多媒体出示作品图片,让学生欣赏,每一副作品都让学生去看去说,教师只要问(这副作品画的是什么?它的主要色彩是什么颜色?什么色与什么色是对比色?什么色与什么色是邻近色?它们之间协调吗?怎样画更好看?)

小学教学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