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谓词逻辑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24-102429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6 01:11: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谓词逻辑

习题二

(参考答案)2.1 在谓词逻辑中将下面命题符号化,(1)高斯是数学家,但不是文学家。

P(x):x是数学家.s(x):x是文学家.a:高斯 P(a)s(a)(2)如果小张比小李高,小李比小赵高,则小张比小赵高。

P(x,y):x比y高.a:小张.b:小李.c:小赵

(p(a,b)p(b,c))p(a,c)(3)鱼都会在水里游。

P(x)::x是鱼

R(x)x都会在水里游.x(P(x) R(x))(4)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P(x,y):x比y更重要.a:情商.b:智商 P(a,b)(5)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爱看电影。

P(x):x是人.G(x):爱看电影.x(p(x) G(x))或

x(p(x) G(x))(6)有的人爱吃醋,并且没有不爱美的人。

P(x):x是人.G(x):x爱吃醋.R(x):x爱美.x(P(x)G(x))x(P(x) R(x))2.2 利用二元谓词将下面命题符号化。(1)每列火车都比某些汽车快。

P(x,y):x比y快.M(x):x是火车.G(y):y是汽车 x(M(x)y(G(y)P(x,y))(2)某些汽车比所有火车慢。

P(x,y):x比y慢.M(x):x是汽车.G(y):y是火车 x(M(x)y(G(y)P(x,y)))2.3 在谓词逻辑中将下面命题符号化,要求使用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两种方法。(1)有的江西人没去过庐山。P(x):x是江西人.M(x):x去过庐山.x(P(x) M(x))或

x(P(x) M(x))(2)没有人不爱自己的祖国。

P(x):x是人.M(x):x爱自己的祖国 x(P(x) M(x))或

x(P(x) M(x))(3)并非每个清华大学的学生都是优等生。

P(x):x是清华大学的学生.M(x):x是优等生 x(P(x) M(x))

x(P(x) M(x))(4)没有不努力的大学生。

M(x):x是大学生

P(x):x是努力的.x(M(x) P(x)).或

x(M(x) P(x))2.4 指出下列谓词公式中的量词及其辖域,指出各自由变元和约束变元。如果有同名而引起混淆的情况,要求使用换名规则或代替规则改写。

(1)x(P(x)yQ(y));

x的辖域为P(x)yQ(y).其中:x是约束出现 y的辖域为Q(y).其中:y是约束出现

(2)x(F(x) H(x,y)) H(x);

x的辖域为F(x) H(x,y).其中:x是约束出现.y是自由出现 而原式中 H(x)中x是自由出现 更改后的为:x(F(x) H(x,y))H(z)(3)x(P(x)xQ(x,z)yR(x, y))Q(x, y);

x的辖域为P(x)xQ(x,z)yR(x, y).其中:z是自由出现.x ,y是约束出现.x的辖域为Q(x,z).其中:x是约束出现.z是自由出现 y的辖域为R(x, y).其中:y是约束出现.x是自由出现 Q(x, y)中x、y是自由出现

更改后的为:x(p(x)u Q(u,z)yR(v, y))Q(s, t)(4)P(x)(yx(P(x)B(x,y))P(x));

y与x的辖域为(P(x)B(x,y)).其中:x、y是约束出现 更改后的为:P(u)(yx(P(x)B(x,y)) P(u)2.5 设个体域D={1,2,3},消去下列各公式中的量词。(1)xP(x)yQ(y);(P(1) P(2) P(3))(Q(1) Q(2) Q(3))(2)xP(x)yQ(y);(P(1) P(2) P(3))(Q(1) Q(2) Q(3))(3)xy P(x,y)。(P(1,1) P(1,2) P(1,3))(P(2,1) P(2,2) P(2,3))(P(3,1) P(3,2) P(3,3))2.6 设一元谓词F(x):x3,G(x):x5,R(x);x7,解释I为:个体域D={0,2,6 },在I下求下列各式的真值。

(1)x(F(x)G(x));(F(0)G(0))(F(2)G(2))(F(6)G(6))F(2)x(R(x)F(x))G(5);((R(0) F(0))(R(2) F(2))(R(6) F(6)))G(5)F(3)x(F(x)G(x))。

(F(0)G(0))(F(2)G(2))(F(6)G(6))T 2.7 取个体域为整数集,给定下列各公式,判定命题的真值。(1)xy(xy1)

假(2)x(xyx);

不是命题

(3)xyz(xyz);

真(4)xyz(x + y = z);

真(5)yx(xy2);

真(6)xy(xy2y)。

假 2.8 求下列各式的前束范式:(1)(xP(x)yP(y)); xy(P(x)p(y))(2)(xP(x)yzQ(y,z)); xyz(p(x) Q(y,z))(3)(xF(x)yG(y))(F(u)zH(z)); xyz((F(x)G(y))(F(u)H(z)))(4)xF(y,x)yG(y); xy(F(u,x)G(y))

(5)x(F(x,y)yG(x,y))。xy(F(x,u) G(y))

2.9 构造下列推理的证明:

(1)前提:x(F(x) H(x)), H(y)

结论:x(F(x))

证明:①x[F(x)H(x)]

前提引入

②F(y)H(y)

①UI

③H(y)

前提引入

④F(y)

②③拒取式

⑤x[F(x)]

④UG(2)前提:x(F(x)G(x)H(x)),x(F(x)R(x))

结论:x(F(x)R(x)G(x))

证明:①x(F(x)R(x))

前提引入

②F(c) R(c)

①EI

③F(c)

②化简规则

④x(F(x)G(x)H(x))

前提引入 ⑤F(c) G(c)H(c)

④UI

⑥G(c)H(c)

③⑤假言推理

⑦G(c)

⑥化简规则

⑧F(y)R(y) G(y)

②⑦合取规则

⑨x[F(x)R(x) G(x)]

⑧EG(3)前提:x(F(x)H(x)),x(G(x)H(x))结论:G(y)F(y)

证明:①x(F(x)H(x))

前提引入

②x(F(x)H(x))

①置换规则 ③x(H(x)F(x))

②置换规则 ④H(y)F(y)

③UI ⑤x(G(x)H(x))

前提引入 ⑥G(y)H(y)

⑤UI ⑦G(y)F(y)

④⑥假言三段论

(4)前提:x(W(x)B(x)),x(B(x)R(x)),x(R(x))结论:x(W(x))证明:①xR(x)

前提引入

②R(c)

①EI ③x(B(x)R(x))

前提引入 ④B(c)R(c)

③UI ⑤B(c)

②④析取三段论 ⑥x(W(x)B(x))

前提引入 ⑦W(c)B(c)

⑥UI ⑧ W(c)

⑤⑦拒取式 ⑨x(W(x))

⑧EG 2.10 在谓词逻辑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个体域是人的集合。

(1)每个科学工作者都是勤奋的,每个既勤奋又聪明的人在他的事业中都将获得成功,刘涛是科学工作者并且是聪明的,所以刘涛在他的事业中将获得成功。

F(x):x是科学工作者

G(x):x是勤奋的人

H(x):x是聪明的人

R(x):x在他的事业中都将获得成功

a: 刘涛

前提:x(F(x)G(x))x((G(x)H(x))R(x))

F(a)H(a)结论:R(a)证明:①x(F(x)G(x))

前提引入

②F(a)G(a)

①UI

③F(a)H(a)

前提引入

④F(a)

③化简规则

⑤G(a)

②④假言推理

⑥H(a)

③化简规则

⑦G(a)H(a)

⑤⑥合取规则

⑧x((G(x)H(x))R(x))

前提引入

⑨(G(a) H(a))R(a)

⑧UI

⑩R(a)

⑧⑨假言推理

(2)每个学术会的成员都是工人并且是专家,有些成员是青年人,所以有的成员是青年专家

F(x):x是学术会的成员

G(x):x是工人

H(x):x是专家 R(x):x是青年人

前提:x(F(x)(G(x)H(x)))

x(F(x)R(x))结论:x(F(x)H(x)R(x))证明:①x(F(x)R(x))

前提引入

②F(c)R(c)

①EI ③F(c)

②化简规则

④x(F(x)(G(x)H(x)))

前提引入

⑤F(c)(G(c)H(c))

④UI

⑥G(c)H(c)

③⑤假言推理

⑦H(c)

⑥化简规则

⑧F(c) R(c)H(c)

②⑦合取规则

⑨x(F(x)H(x)R(x))

⑧EG(3)每一个大学生不是文科生就是理科生;有的大学生是优等生;小张不是文科生但他是优等生。因此,如果小张是大学生,他就是理科生。

P(x):x是大学生

G(x):x是文科生

H(x):x是理科生

R(x):x是优等生

a:是小张

前提:x(P(x)(G(x)H(x)))

结论:P(a)H(a)证明:①x(P(x) R(x))

②P(a) R(a)

③P(a)

④G(a) R(a)

⑤G(a)

⑥x(P(x)(G(x)H(x)))

⑦P(a)(G(a)H(a))

⑧G(a)H(a)

⑨H(a)

⑩H(a)P(a)

⑾P(a)H(a)

x(P(x) R(x))

G(a) R(a)

前提引入

①EI ②化简规则

前提引入

④化简规则

前提引入

⑥UI

③⑦假言推理

⑤⑧析取三段论

⑨附加规则

⑩置换规则

第二篇:第2章谓词逻辑习题及答案

谓词逻辑习题

1.将下列命题用谓词符号化。(1)小王学过英语和法语。(3)3不是偶数。

(2)2大于3仅当2大于4。(4)2或3是质数。

(5)除非李键是东北人,否则他一定怕冷。解:

(1)令P(x):x学过英语,Q(x):x学过法语,c:小王,命题符号化为P(c)Q(c)(2)令P(x,y):x大于y, 命题符号化为P(2,4)P(2,3)(3)令P(x):x是偶数,命题符号化为P(3)(4)令P(x):x是质数,命题符号化为P(2)P(3)

(5)令P(x):x是北方人;Q(x):x怕冷;c:李键;命题符号化为Q(c)P(x)

b,c},消去下列各式的量词。2.设个体域D{a,(1)xy(P(x)Q(y))(3)xP(x)yQ(y)

(2)xy(P(x)Q(y))(4)x(P(x,y)yQ(y))

解:

(1)中A(x)y(P(x)Q(y)),显然A(x)对y是自由的,故可使用UE规则,得到

A(y)y(P(y)Q(y)),因此xy(P(x)Q(y))y(P(y)Q(y)),再用ES规则,y(P(y)Q(y))P(z)Q(z),zD,所以xy(P(x)Q(y))P(z)Q(z)

(2)中A(x)y(P(x)Q(y)),它对y不是自由的,故不能用UI规则,然而,对

A(x)中约束变元y改名z,得到z(P(x)Q(z)),这时用UI规则,可得:

xy(P(x)Q(y))

xz(P(x)Q(z))

z(P(x)Q(z))(3)略(4)略,2,3}。求下列各式3.设谓词P(x,y)表示“x等于y”,个体变元x和y的个体域都是D{1(1)xP(x,3)

的真值。,y)(2)yP(1y)(4)xyP(x,y)(6)yxP(x,y)

(3)xyP(x,y)(5)xyP(x,解:

(2)当x3时可使式子成立,所以为Ture。

(3)当y1时就不成立,所以为False。

(4)任意的x,y使得xy,显然有xy的情况出现,所以为False。

(4)存在x,y使得xy,显然当x1,y1时是一种情况,所以为Ture。

(5)存在x,任意的y使得xy成立,显然不成立,所以为False。

(6)任意的y,存在x,使得xy成立,显然不成立,所以为False。

4.令谓词P(x)表示“x说德语”,Q(x)表示“x了解计算机语言C++”,个体域为杭电全体学生的集合。用P(x)、Q(x)、量词和逻辑联接词符号化下列语句。

(1)杭电有个学生既会说德语又了解C++。(2)杭电有个学生会说德语,但不了解C++。(3)杭电所有学生或会说德语,或了解C++。(4)杭电没有学生会说德语或了解C++。

假设个体域为全总个体域,谓词M(x)表示“x是杭电学生”。用P(x)、Q(x)、M(x)、量词和逻辑联接词再次符号化上面的4条语句。解:(ⅰ)个体域为杭电全体学生的集合时:

(1)x(P(x)Q(x))(2)x(P(x)Q(x))(3)x(P(x)Q(x))(4)x(P(x)Q(x))

(ⅱ)假设个体域为全总个体域,谓词M(x)表示“x是杭电学生”时:

(1)x(M(x)P(x)Q(x))(2)x(M(x)P(x)Q(x))(3)x(M(x)(P(x)Q(x)))(4)x(M(x)(P(x)Q(x)))

5.令谓词P(x,y)表示“x爱y”,其中x和y的个体域都是全世界所有人的集合。用P(x,y)、量词和逻辑联接词符号化下列语句。

(1)每个人都爱王平。

(2)每个人都爱某个人。(4)没有人爱所有的人。(6)有个人人都不爱的人。(8)成龙爱的人恰有两个。

(3)有个人人都爱的人。

(5)有个张键不爱的人。

(7)恰有一个人人都爱的人。

(9)每个人都爱自己。

(10)有人除自己以外谁都不爱。

解:a:王平b:张键

c:张龙

(1)xP(x,a)

(2)xyP(x,y)(3)yxP(x,y)

(4)xyP(x,y)(5)xP(b,x)

(6)xyP(x,y)(7)x(yP(y,x)z((P(,z))zx))

(8)xy(xyP(c,x)P(c)z(P(c,z)(zxzy)))(9)xP(x,x)

(10)xy(P(x,y)xy)§2.2 谓词公式及其解释

习题2.2 1.指出下列谓词公式的指导变元、量词辖域、约束变元和自由变元。

(1)x(P(x)Q(x,y))(2)xP(x,y)yQ(x,y)

(3)xy(P(x,y)Q(y,z))xR(x,y,z)

解:(1)x是指导变元,x的辖域是P(x)Q(x,y),对于x的辖域而言,x是约束变元,y是自由变元。

(2)x,y都为指导变元,x的辖域是P(x,y)yQ(x,y),y的辖域是Q(x,y);对于x的辖域而言,x,y都为约束变元,对于y的辖域而言,x是自由变元,y是约束变元。

(3)x,y为指导变元,x的辖域是y(P(x,y)Q(y,z))xR(x,y,z),y的辖域是(P(x,y)Q(y,z))xR(x,y,z),x的辖域是R(x,y,z);对于x的辖域而言,x,y为约束变元,z为自由变元,对于y的辖域而言,z为自由变元,y为约束变元,x即为约束变元也为自由变元,对于x的辖域而言,x为约束变元,y,z是自由变元。在整个公式中,x,y即为约束变元又为自由变元,z为自由变元。

2.判断下列谓词公式哪些是永真式,哪些是永假式,哪些是可满足式,并说明理由。(1)x(P(x)Q(x))(xP(x)yQ(y))(2)x(P(x)Q(x))(xP(x)yQ(y))(3)(xP(x)yQ(y))yQ(y)(4)x(P(y)Q(x))(P(y)xQ(x))(5)x(P(x)Q(x))(P(x)xQ(x))(6)(P(x)(yQ(x,y)P(x)))(7)P(x,y)(Q(x,y)P(x,y))

解:(1)易知公式是(pq)(pq)的代换实例,而

(pq)(pq)(pq)(pq)1 是永真式,所以公式是永真式。

(2)易知公式是(pq)(pq)的代换实例,而

(pq)(pq)(pq)(pq)1 是永真式,所以公式是永真式。

(3)易知公式是(pq)q的代换实例,而

(pq)q(pq)qpqq0 是永假式,所以公式是永假式。

(4)易知公式是(pq)(pq)的代换实例,而

(pq)(pq)(pq)(pq)1 是永真式,所以公式是永真式。

(5)易知公式是(pq)(pq)的代换实例,而

(pq)(pq)(pq)(pq)1 是永真式,所以公式是永真式。

(6)易知公式是(p(qp))的代换实例,而

(p(qp))(p(qp))pqp0 是永假式,所以公式是永假式。

(7)易知公式是pqp的代换实例,而

pqp(pq)p(pq)p 是可满足式,所以公式是可满足式。§2.3 谓词公式的等价演算与范式

习题2.3 1.将下列命题符号化,要求用两种不同的等价形式。(1)没有小于负数的正数。

(2)相等的两个角未必都是对顶角。

解:(1)P(x):x为负数,Q(x):x是正数,R(x,y):x小于y,命题可符号化为:xy(R(P(x),Q(y)))或xy(R(P(x),Q(y)))

(2)略

2.设P(x)、Q(x)和R(x,y)都是谓词,证明下列各等价式(1)x(P(x)Q(x))x(P(x)Q(x))(2)x(P(x)Q(x))x(P(x)Q(x))

(3)xy(P(x)Q(y)R(x,y))xy(P(x)Q(y)R(x,y))(4)xy(P(x)Q(y)R(x,y))xy(P(x)Q(y)R(x,y))证明:(1)左边=x(P(x)Q(x))

=x(P(x)Q(x))=x(P(x)Q(x))=右边

(2)左边 =x(P(x)Q(x))

=x(P(x)Q(x))

=x(P(x)Q(x))=右边

(3)左边=xy(P(x)Q(y)R(x,y))

=xy((P(x)Q(y))R(x,y))

=xy(P(x)Q(y)R(x,y))=右边

(4)左边=xy(P(x)Q(y)R(x,y)

=xy(P(x)Q(y))R(x,y)

=xy(P(x)Q(y)R(x,y))=右边

3.求下列谓词公式的前束析取范式和前束合取范式。(1)xP(x)yQ(x,y)

(2)x(P(x,y)yQ(x,y,z))(3)xyP(x,y)(zQ(z)R(x))

(4)x(P(x)Q(x,y))(y(R(y)zS(y,z))

解:(1)原式xyP(x)Q(z,y)xy(P(x)Q(z,y))

前束析取范式

xy(P(x)Q(z,y))

前束合取范式

(2)原式xt(P(x,y)Q(x,t,z)xt(P(x,y)Q(x,t,z)前束析取范式

xt(P(x,y)Q(x,t,z)

前束合取范式(3)原式xyz(P(x,y)(Q(z)R(t))

xyz(P(x,y)Q(z)R(t))

前束析取范式

xyz(P(x,y)Q(z)R(t))

前束合取范式(4)原式x(P(x)Q(x,y))(t(R(t)zS(t,z))

xtz((P(x)Q(x,y))(R(t)S(t,z)))

xtz((P(x)Q(x,y))(R(t)S(t,z)))

xtz((P(x)Q(x,y)R(t))(P(x)Q(x,y)S(t,z)))

xtz((P(x)(R(t)S(t,z))(Q(x,y)R(t)S(t,z)

§2.4 谓词公式的推理演算

习题2.4 1.证明:x(A(x)B(x))x(A(x)B(x))

证明:(1)左边x(A(x)B(x))x(A(x)B(x))

x(A(x)B(x))=x(A(x)B(x))2.指出下面演绎推理中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的推导过程。(1)①xP(x)Q(x)

②P(y)Q(y)

P规则 US规则:① P规则 US规则:① P规则 ES规则:① P规则 UG规则:① P规则 EG规则:① P规则 EG规则:①(2)①x(P(x)Q(x))

②P(a)Q(b)

(3)①P(x)xQ(x)

②P(a)Q(a)(4)①P(a)G(a)

②x(P(x)G(x))

(5)①P(a)G(b)

②x(P(x)G(x))

(6)①P(y)Q(y)

②x(P(c)Q(x))

解:(1)②错,使用US,UG,ES,EG规则应对前束范式,而①中公式不是前束范式,所以不能用US规则。

A(x)P(x)Q(x),(2)②错,①中公式为xA(x),这时,因而使用US规则时,应得A(a)(或A(y)),故应有P(a)Q(a),而不能为P(a)Q(b)。

3.用演绎法证明下列推理式

xP(x)y((P(y)Q(y))R(y)),xP(x)xR(x)

证明:① xP(x)前提引入

② P(a)ES①

③ xP(x)y((P(y)Q(y))R(y))

前提引入

④ y((P(y)Q(y))R(y))T①③

⑤(P(a)Q(a))R(a)US④

⑥ P(a)Q(a)

T②

⑦ R(a)T⑤⑥

⑧ xR(x)EG⑦

4.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用演绎推理法证明其结论是有效的。(1)有理数、无理数都是实数;虚数不是实数。因此,虚数既不是有理数,也不是无理数。(个体域取全总个体域)(2)所有的舞蹈者都很有风度;万英是个学生并且是个舞蹈者。因此,有些学生很有风度。(个体域取人类全体组成的集合)(3)每个喜欢步行的人都不喜欢骑自行车;每个人或者喜欢骑自行车或者喜欢乘汽车;有的人不喜欢乘汽车。所以有的人不喜欢步行。(个体域取人类全体组成的集合)(4)每个旅客或者坐头等舱或者坐经济舱;每个旅客当且仅当他富裕时坐头等舱;有些旅客富裕但并非所有的旅客都富裕。因此有些旅客坐经济舱。(个体域取全体旅客组成的集合)

解:(2)证明:设P(x):x 是个舞蹈者; Q(x):x很有风度; S(x):x是个学生; a:王华

上述句子符号化为:

前提:x(P(x)Q(x))、S(a)P(a)结论:x(S(x)Q(x))

(1)S(a)P(a)P(2)x(P(x)Q(x))P(3)P(a)Q(a)(4)P(a)(5)Q(a).(6)S(a)(7)S(a)Q(a)(8)x(S(x)Q(x)

](3)命题符号化为:F(x):x喜欢步行,G(x):x喜欢骑自行车,H(x):x喜欢坐汽车。

US(2)T(1)I T(3)(4)I T(1)I T(5)(6)I EG(7)

前提:x(F(x)G(x)),x(G(x)H(x)),x(H(x))

结论:x(F(x)).证明:(1)x(H(x))P(2)H(c)ES(1)(3)x(G(x)H(x))

P(4)G(c)H(c)US(3)(5)G(c)T(2)(4)I(6)x(F(x)G(x))

P(7)F(c)G(c)US(6)(8)F(c)T(5)(7)I(9)x(F(x))

EG(8)

(4)命题符号化为:F(x):x坐头等舱, G(x):x坐经济舱,H(x):x富裕。

前提:x(F(x)G(x)),x(F(x)H(x)),x(H(x)),x(H(x))

结论:x(G(x)).证明:(1)x(H(x))P(2)H(c)ES(1)(3)x(F(x)H(x))

P(4)F(c)H(c)US(3)(5)F(c)T(2)(4)I(6)x(F(x)G(x))

P

(7)F(c)G(c)US(6)(8)G(c)T(5)(7)I(9)x(G(x))

EG(8)

5.令谓词P(x)、Q(x)、R(x)和S(x)分别表示“x是婴儿”,表示“x的行为符合逻辑”、“x能管理鳄鱼”和“x被人轻视”,个体域为所有人的集合。用P(x)、Q(x)、R(x)、S(x)、量词和逻辑联接词符号化下列语句。

(1)婴儿行为不合逻辑。(2)能管理鳄鱼的人不被人轻视。(3)行为不合逻辑的人被人轻视。

(4)婴儿不能管理鳄鱼。

请问,能从(1)、(2)和(3)推出(4)吗?若不能,请写出(1)、(2)和(3)的一个有效结论,并用演绎推理法证明之。解:(1)x(P(x)Q(x))

(2)x(R(x)S(x))

(3)x(Q(x)S(x))

(4)x(P(x)R(x))能从(1)(2)(3)推出(4)。

证明:(1)

P(x)

(2)

x(P(x)Q(x))

(3)

Q(x))

(4)

x(Q(x)S(x))

(5)

S(x)

(6)

x(R(x)S(x))

(7)

R(x)

(8)

x(P(x)R(x))

前提假设

前提引入

T 规则:(1),(2)

P规则

T 规则:(3),(4)P规则 拒取式 UG规则

第三篇:人工智能原理教案02章归结推理方法2.3谓词逻辑归结法基础

2.3 谓词逻辑归结法基础

由于谓词逻辑与命题逻辑不同,有量词、变量和函数,所以在生成子句集之前要对逻辑公式做处理,具体的说就是要将其转化为Skolem标准形,然后在子句集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结,虽然基本的归结的基本方法都相同,但是其过程较之命题公式的归结过程要复杂得多。

本节针对谓词逻辑归结法介绍了Skolem标准形、子句集等一些必要的概念和定理。

2.3.1 Skolem 标准形 Skolem标准形的定义:

前束范式中消去所有的存在量词,则称这种形式的谓词公式为Skolem标准形,任何一个谓词公式都可以化为与之对应的Skolem标准形。但是,Skolem标准形不唯一。

前束范式:A是一个前束范式,如果A中的一切量词都位于该公式的最左边(不含否定词),且这些量词的辖域都延伸到公式的末端。

Skolem标准形的转化过程为,依据约束变量换名规则,首先把公式变型为前束范式,然后依照量词消去原则消去或者略去所有量词。具体步骤如下:

将谓词公式G转换成为前束范式

前束范式的形式为:

(Q1x1)(Q2x2)…(Qnxn)M(x1,x2,…,xn)

即: 把所有的量词都提到前面去。

注意:由于所有的量词的辖域都延伸到公式的末端,即,最左边量词将约束表达式中的所有同名变量。所以将量词提到公式最前端时存在约束变量换名问题。要严守规则。

约束变量换名规则:

(Qx)M(x)(Qy)M(y)

(Qx)M(x,z)(Qy)M(y,z)

量词否定等值式:

~(x)M(x)(y)~ M(y)

~(x)M(x)(y)~ M(y)

量词分配等值式:

(x)(P(x)∧Q(x))(x)P(x)∧(x)Q(x)

(x)(P(x)∨ Q(x))(x)P(x)∨(x)Q(x)

消去量词等值式:设个体域为有穷集合(a1, a2, …an)

(x)P(x)P(a1)∧ P(a2)∧ …∧ P(an)

(x)P(x)P(a1)∨ P(a2)∨ … ∨ P(an)

量词辖域收缩与扩张等值式:

(x)(P(x)∨ Q)(x)P(x)∨ Q

(x)(P(x)∧ Q)(x)P(x)∧ Q

(x)(P(x)→ Q)(x)P(x)→ Q

(x)(Q → P(x))Q →(x)P(x)

(x)(P(x)∨ Q)(x)P(x)∨ Q

(x)(P(x)∧ Q)(x)P(x)∧ Q

(x)(P(x)→ Q)(x)P(x)→ Q

(x)(Q → P(x))Q →(x)P(x)消去量词

量词消去原则:

1)消去存在量词“",即,将该量词约束的变量用任意常量(a, b等)、或全称变量的函数(f(x), g(y)等)代替。如果存在量词左边没有任何全称量词,则只将其改写成为常量;如果是左边有全程量词的存在量词,消去时该变量改写成为全程量词的函数。

2)略去全程量词”“,简单地省略掉该量词。

Skolem 定理:

谓词逻辑的任意公式都可以化为与之等价的前束范式,但其前束范式不唯一。

注意:公式G的SKOLEM标准形同G并不等值。例题2-2

将下式化为Skolem标准形:

~(x)(y)P(a, x, y)→(x)(~(y)Q(y, b)→R(x))

解:

第一步,消去→号,得:

~(~(x)(y)P(a, x, y))∨(x)(~~(y)Q(y, b)∨R(x))

第二步,~深入到量词内部,得:

(x)(y)P(a, x, y)∧~(x)((y)Q(y, b)∨R(x))

=(x)(y)P(a, x, y)∧(x)((y)~Q(y, b)∧~R(x))

第三步,全称量词左移,(利用分配律),得

(x)((y)P(a, x, y)∧(y)(~Q(y, b)∧~R(x)))

第四步,变元易名,存在量词左移,直至所有的量词移到前面,得:

(x)((y)P(a, x, y)∧(y)(~Q(y, b)∧~R(x)))

=(x)((y)P(a, x, y)∧(z)(~Q(z, b)∧~R(x)))

=(x)(y)(z)(P(a, x, y)∧~Q(z, b)∧~R(x))

由此得到前述范式

第五步,消去”“(存在量词),略去”“全称量词

消去(y),因为它左边只有(”x),所以使用x的函数f(x)代替之,这样得到:

(x)(z)(P(a, x, f(x))∧~Q(z, b)∧~R(x))

消去(z),同理使用g(x)代替之,这样得到:

(x)(P(a, x, f(x))∧~Q(g(x), b)∧~R(x))

则,略去全称变量,原式的Skolem标准形为:

P(a, x, f(x))∧~Q(g(x), b)∧~R(x)2.3.2子句集

文字:不含任何连接词的谓词公式。

子句:一些文字的析取(谓词的和)。

子句集:所有子句的集合

对于任一个公式G,都可以通过Skolem标准形,标准化建立起一个子句集与之相对应。因为子句不过是一些文字的析取,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所以对G的讨论就用对子句集S的讨论来代替,以便容易处理。

子句集S可由下面的步骤求取:

1.谓词公式G转换成前束范式

2.消去前束范式中的存在变量,略去其中的任意变量,生成SKOLEM标准形

3.将SKOLEM标准形中的各个子句提出,表示为集合形式

教师提示:为了简单起见,子句集生成可以理解为是用“,”取代SKOLEM标准形中的“Λ”,并表示为集合形式。

注意:SKOLEM标准形必须满足合取范式的条件。即,在生成子句集之前逻辑表达式必须是各“谓词表达式”或“谓词或表达式”的与。定理

谓词表达式G是不可满足的当且仅当 其子句集S是不可满足的

公式G与其子句集S并不等值,但它们在不可满足的意义下是一致的。因此如果要证明A1∧A2∧A3→B,只需证明G= A1∧A2∧A3∧~B的子句集是不可满足的,这也正是引入子句集的目的。

注意:公式G和子句集S虽然不等值,但是它们的之间一般逻辑关系可以简单的说明为:G真不一定S真,而S真必有G真,即,S G。在生成SKOLEM标准形时将存在量词用常量或其他变量的函数代替,使得变量讨论的论域发生了变化,即论域变小了。所以G不能保证S真。定理的推广

对于形如G = G1Λ G2Λ G3Λ …Λ Gn 的谓词公式,G的子句集的求取过程可以分解成几个部分单独处理。如果Gi的子句集为Si,则

有 S' = S1 ∪ S2 ∪ S3 ∪ …∪ Sn,虽然G的子句集不为S',但是可以证明:

SG 与S1 ∪ S2 ∪ S3 ∪ …∪Sn在不可满足的意义上是一致的。

即SG 不可满足 S1 ∪ S2 ∪S3 ∪ …∪ Sn不可满足

第四篇:人工智能原理教案02章 归结推理方法2.3 谓词逻辑归结法基础

2.3 谓词逻辑归结法基础

由于谓词逻辑与命题逻辑不同,有量词、变量和函数,所以在生成子句集之前要对逻辑公式做处理,具体的说就是要将其转化为Skolem标准形,然后在子句集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结,虽然基本的归结的基本方法都相同,但是其过程较之命题公式的归结过程要复杂得多。

本节针对谓词逻辑归结法介绍了Skolem标准形、子句集等一些必要的概念和定理。

2.3.1 Skolem 标准形

Skolem标准形的定义:

前束范式中消去所有的存在量词,则称这种形式的谓词公式为Skolem标准形,任何一个谓词公式都可以化为与之对应的Skolem标准形。但是,Skolem标准形不唯一。

前束范式:A是一个前束范式,如果A中的一切量词都位于该公式的最左边(不含否定词),且这些量词的辖域都延伸到公式的末端。

Skolem标准形的转化过程为,依据约束变量换名规则,首先把公式变型为前束范式,然后依照量词消去原则消去或者略去所有量词。具体步骤如下:

将谓词公式G转换成为前束范式

前束范式的形式为:

(Q1x1)(Q2x2)…(Qnxn)M(x1,x2,…,xn)

即: 把所有的量词都提到前面去。

注意:由于所有的量词的辖域都延伸到公式的末端,即,最左边量词将约束表达式中的所有同名变量。所以将量词提到公式最前端时存在约束变量换名问题。要严守规则。

约束变量换名规则:

(Qx)M(x)

(Qx)M(x,z)

(Qy)M(y)

(Qy)M(y,z)

量词否定等值式:

~(x)M(x)

~(x)M(x)

量词分配等值式:

(x)(P(x)∧Q(x))

(x)(P(x)∨ Q(x))

(x)P(x)∧(x)Q(x)(x)P(x)∨(x)Q(x)

(y)~ M(y)

(y)~ M(y)

消去量词等值式:设个体域为有穷集合(a1, a2, …an)

(x)P(x)

(x)P(x)

P(a1)∧ P(a2)∧ …∧ P(an)P(a1)∨ P(a2)∨ … ∨ P(an)

量词辖域收缩与扩张等值式:

(x)(P(x)∨ Q)

(x)(P(x)∧ Q)

(x)(P(x)→ Q)

(x)(Q → P(x))

(x)P(x)∨ Q(x)P(x)∧ Q(x)P(x)→ Q Q →(x)P(x)

(x)(P(x)∨ Q)

(x)(P(x)∧ Q)

(x)(P(x)→ Q)

(x)(Q → P(x))

消去量词

量词消去原则:

(x)P(x)∨ Q(x)P(x)∧ Q(x)P(x)→ Q Q →(x)P(x)

1)消去存在量词“",即,将该量词约束的变量用任意常量(a, b等)、或全称变量的函数(f(x), g(y)等)代替。如果存在量词左边没有任何全称量词,则只将其改写成为常量;如果是左边有全程量词的存在量词,消去时该变量改写成为全程量词的函数。

2)略去全程量词”“,简单地省略掉该量词。

Skolem 定理:

谓词逻辑的任意公式都可以化为与之等价的前束范式,但其前束范式不唯一。

注意:公式G的SKOLEM标准形同G并不等值。例题2-2

将下式化为Skolem标准形:

~(x)(y)P(a, x, y)→(x)(~(y)Q(y, b)→R(x))

解:

第一步,消去→号,得:

~(~(x)(y)P(a, x, y))∨(x)(~~(y)Q(y, b)∨R(x))

第二步,~深入到量词内部,得:

(x)(y)P(a, x, y)∧~(x)((y)Q(y, b)∨R(x))

=(x)(y)P(a, x, y)∧(x)((y)~Q(y, b)∧~R(x))

第三步,全称量词左移,(利用分配律),得

(x)((y)P(a, x, y)∧(y)(~Q(y, b)∧~R(x)))

第四步,变元易名,存在量词左移,直至所有的量词移到前面,得:

(x)((y)P(a, x, y)∧(y)(~Q(y, b)∧~R(x)))

=(x)((y)P(a, x, y)∧(z)(~Q(z, b)∧~R(x)))

=(x)(y)(z)(P(a, x, y)∧~Q(z, b)∧~R(x))

由此得到前述范式

第五步,消去”“(存在量词),略去”“全称量词

消去(y),因为它左边只有(”x),所以使用x的函数f(x)代替之,这样得到:

(x)(z)(P(a, x, f(x))∧~Q(z, b)∧~R(x))

消去(z),同理使用g(x)代替之,这样得到:

(x)(P(a, x, f(x))∧~Q(g(x), b)∧~R(x))

则,略去全称变量,原式的Skolem标准形为:

P(a, x, f(x))∧~Q(g(x), b)∧~R(x)

2.3.2子句集

文字:不含任何连接词的谓词公式。

子句:一些文字的析取(谓词的和)。

子句集:所有子句的集合

对于任一个公式G,都可以通过Skolem标准形,标准化建立起一个子句集与之相对应。因为子句不过是一些文字的析取,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所以对G的讨论就用对子句集S的讨论来代替,以便容易处理。

子句集S可由下面的步骤求取:

1.谓词公式G转换成前束范式

2.消去前束范式中的存在变量,略去其中的任意变量,生成SKOLEM标准形

3.将SKOLEM标准形中的各个子句提出,表示为集合形式

教师提示:为了简单起见,子句集生成可以理解为是用“,”取代SKOLEM标准形中的“Λ”,并表示为集合形式。

注意:SKOLEM标准形必须满足合取范式的条件。即,在生成子句集之前逻辑表达式必须是各“谓词表达式”或“谓词或表达式”的与。

定理

谓词表达式G是不可满足的当且仅当 其子句集S是不可满足的

公式G与其子句集S并不等值,但它们在不可满足的意义下是一致的。因此如果要证明A1∧A2∧A3→B,只需证明G= A1∧A2∧A3∧~B的子句集是不可满足的,这也正是引入子句集的目的。

注意:公式G和子句集S虽然不等值,但是它们的之间一般逻辑关系可以简单的说明为:G真不一定S真,而S真必有G真,即,S G。在生成SKOLEM标准形时将存在量词用常量或其他变量的函数代替,使得变量讨论的论域发生了变化,即论域变小了。所以G不能保证S真。

定理的推广

对于形如G = G1Λ G2Λ G3Λ …Λ Gn 的谓词公式,G的子句集的求取过程可以分解成几个部分单独处理。如果Gi的子句集为Si,则

有 S' = S1 ∪ S2 ∪ S3 ∪ …∪ Sn,虽然G的子句集不为S',但是可以证明:

SG 与S1 ∪ S2 ∪ S3 ∪ …∪Sn在不可满足的意义上是一致的。

即SG 不可满足

由上面的定理,我们对SG的讨论,可以用较为简单的S1 ∪ S2 ∪ S3 ∪ …∪ Sn来代替。为方便起见,也称S1 ∪ S2 ∪ S3 ∪ …∪ Sn为G的子句形,即:

S1 ∪ S2 ∪S3 ∪ …∪ Sn不可满足

SG=S1 ∪ S2 ∪ S3 ∪ …∪ Sn。根据以上定理可对一个谓词表达式分而治之,化整为零,大大减少了计算复杂度。

例2-3

对所有的x,y,z来说,如果y是x的父亲,z又是y的父亲,则z是x的祖父。又知每个人都有父亲,试问对某个人来说谁是它的祖父?

用一阶逻辑表示这个问题,并建立子句集。

解:

这里我们首先引入谓词:

P(x, y)表示x是y的父亲

Q(x, y)表示x是y的祖父

ANS(x)表示问题的解答

于是有:

对于第一个条件,“如果y是x的父亲,z又是y的父亲,则z是x的祖父”,一阶逻辑表达式如下:

A1:(x)(y)(z)(P(x, y)∧P(y, z)→Q(x, z))

则把A1化为合取范式,进而化为Skolem标准形,表示如下:

S A1:~P(x ,y)∨~P(y, z)∨Q(x, z)

对于第二个条件:“每个人都有父亲”,一阶逻辑表达式如下:

A2:(y)(x)P(x, y)

化为Skolem标准形,表示如下:

S A2:P(f(y), x)

结论:某个人是它的祖父

B:(x)(y)Q(x, y)

否定后得到子句:

S~B:~Q(x, y)∨ANS(x)

则得到的相应的子句集为:{ S A1,S A2,S~B }

解毕。

第五篇:逻辑,

第三章复习

对当关系性质

1.矛盾关系: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2.反对关系:不可同真,可以同假。

3.下反对关系:不可同假,可以同真。

4.差等关系:上真下真,下假上假。

命题变形推理

换质法:两变两不变

1.变:变质、谓项变成矛盾概念;

2.不变:主、谓项位置不变、量不变。

换位法:一变一不变

1.变:主、谓项位置变。

2.不变:质不变。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三段论

1.三段论规则

2.三段论的格式

3.周延性。

4.三段论有效性的检验

5.省略三段论的检验

6.三段论证明

例:一组三段论包括两个有效三段论,它们的大前提和结论都不同真不同假。请列出所有符合上述条件的有效三段论形式(以组为单位,两个三段论为一组),并写出推导过程。

证明:

1.结论与大前提都是矛盾关系。为AO或EI。

2.结论为AO,结论为A的是第一格AAA式。

结论为O的,大前提一定是MOP,小前提是MAS,第一格AAA式与第三格OAO。

3.结论是EI,结论为I的,其大前提为MIP或PIM,小前提为MAS。

结论为E的,大前提为PEM或MEP,小前提为SAM。符合条件的有: 第一格EAE式与第三格IAI式;第一格EAE式与与第四格IAI式;第二格EAE式与第三格IAI式;第二格EAE式与第四格IAI式。

共五组

谓词逻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