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编辑:翠竹清韵 识别码:24-102387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5 19:13: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除 法 教学内容:

排厦小学

张雪凤 课本第 2 页~第 3 页 “分苹果” “分橘子”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教学目的:

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 必要性。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 教学重点:

小。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 教学难点 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圆片。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问题引入:显示 18 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 6 个苹果,18 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 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 3 盘; b. 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 3 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 18 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 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 ppt 显示学 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师指出:

18÷6=3 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竖式: 6丿1 8 1 8 0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 ??商:

“3” 表示分 3 盘。除数?? 6 丿 18 ??被除数:

“18”表示有 18 个苹果。

“6” 表示每盘 18 ??商和除数的乘积:

“18” 表示需 18 个苹果。放 6 个苹果。0 ??余数:

“0”表示 20 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说明:

“丿 ”表示横式中的“÷”。(5)练习:

第 2 页 “填一填,说一说” 的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 正。

三、巩固练习:第 3 页“练一练”第 1、2、3 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北师大下册教学总结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情回顾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本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二、教材回顾:

本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8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领域有4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竖式,万以内数的认识,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分、秒;“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方向与位置,测量,认识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有1个单元,主要内容是调查与记录。此外,还有“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

三、目标达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通过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的情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其数位顺序,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第五单元“加和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第七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方向和路线”。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第四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第六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重难点突破:

(一)、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生活中的大数

(二)、教学难点:加与减、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时分秒

五、教学成效: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 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第三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案例

《克和千克》教学案例

登封市通达路小学 申俊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盐等。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眼睛观察得到,只能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味精。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包味精重50克,50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出示课本 88页第一题。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

(五)教学总结: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 收获。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案例

阳城区第二小学

朱晓燕

四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上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也具有了各种初步的学习能力,并且教学大纲要求在这个学段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一些表达方法。要让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的习惯,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大胆地展示自己,课堂上通过交流,小组学习来提高认识。学生由于生活在相对闭塞落后的地方,所以我班学生很多不知道台湾,大陆的关系,白血病,骨髓等,但是只要激发起他们内心对学习的渴求,他们的潜能是无限的。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这一真实故事的阅读,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2.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人与人之间的爱心是无价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的自读,了解课文内容,查找相关资料,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课堂上通过朗读,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补充的学习方式来展开教学。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理解文中的新词,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2.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202_年姚明加入了中华骨髓志愿捐献者的行列,当记者问他如果你正在赛场上,有人需要你捐献骨髓,你会怎样做?他毫不犹豫的说,人的生命比赛事重要的多。姚明大家都很熟悉,听了他的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一直都很崇拜姚明,今天听了这个故事更被他的爱心所感动。生:我佩服姚明,我也愿意像他一样捐献自己的骨髓给需要的人。(这一环节主要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爱心奉献的氛围,让学生谈谈感受。被姚明的行为所感动。)

2、师:是啊,爱心是水,浇灌幼小的苗;爱心是苗,长成茁壮的树;爱心是树,架起友谊的桥;爱心是桥,连接两岸的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去感受两岸人民之间的爱心,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试着在小组内解决。(生先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内读课文,互相指出读的不到位的地方。交流文中的字词。

3、抽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不到位的地方或者纠正读错的地方。小组赛读,评选出优秀小组并且给予奖励。

4、师:对于文中的字词那些你懂了,还有那些你不懂,请同学们提出来。生:凋零是指什么?

生:我认为是指植物花朵等衰败,文中指小钱的生命垂危。……

5、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大陆的小钱得了白血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手术,而台湾青年在地震中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的事情。

生:我还可以说的再精炼些,课文讲了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救大陆生命垂危的小钱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很感人,既然大家对课文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那你知道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吗?

6、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学生先谈自己的了解,教师补充,为后面理解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奠定基础。)【反思:阅读课文的第一步是通读全文,让学生从字词入手,理解课文的大意,从而提高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概括能力。】

三、深入学习、交流感受

1、师:文中出现的两个场景让我们很感动,通过你的学习,你对文中那些地方感受深,请与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指导。)

2、师:现在咱们请小组上讲台与大家分享自己对两个幅场景的学习感受,下边的同学可以作补充。针对自己不同的见解。如果你可以结合课外资料深入交流更好。(小组上台交流学习。教师在随着学生的交流时可以适时出示大屏幕课件。引导学生读重点的句子,抓住字词进行理解。播放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深入感受小钱当时生命的危险。深入理解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奔波劳累,从而感受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

生1:请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一句话,“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上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从这一句话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大陆青年的生命垂危,急需要救助。

生:我从网上查阅到白血病是一种很严重的血液病,俗称“血癌”,只有进行骨髓移植才能治疗。

生:我对这一句话也有不同的感受,我从“唯有”一词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生命的重要性,再没有别的办法了。

生:我对这一句还有补充,这还是一句比喻句,将生病的小钱比作了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生2:请大家接着往下看,“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我是从十万与一个的对比中感受到小钱虽然不幸,但又是幸运的。

生:我也关注到了这一句话,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里有两个词“大约”和“有可能”这也说明了找到合适的骨髓配型的不容易。

师:真是一位会学习的孩子,在今后我们就是要抓住字眼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我们接着交流。

生3:请大家将目光转移到地4自然段跟我一起读,(生读)文中的这个场景也令我感动,这位台湾青年在这么大的灾难面前没有顾及自己的家人的安危,而是一心想着为大陆的小钱捐助骨髓,这种精神可佳.生:我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就是:一心为他人着想。生:我还查阅了有关台湾这一次地震的资料,这一次地震为台湾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不少人在这一次地震中丧失生命,受伤,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慰为小钱捐献骨髓真是不简单。

生:从这里我体会到了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那种血浓于水的感情。生4:同学们请大家跟随我走进第5自然段,(读)在这个时候余震不断,但是李博士与这位青年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在为小钱的骨髓移植做努力。

生:我也关注到了这一自然段,特别是这一句话,“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谁也是先顾自己的生命,但是李博士和青年没有想到自己,而是急他人所急。

生:从一次又一次可以体会到做这件事的不容易。生:请大家在将目光聚集在第6自然段,从“24小时、十几个小时、连夜”这几个词可以看出李博士日夜奔波,没来得及休息就为小钱做手术,他一心想着小钱。

生:我知道李博士名字叫李政道,是一位血液专家。

【反思:教学活动在这里达到高潮。在学生精彩的交流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本文的主题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升华,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受到强烈的触动,唤醒人与人之间博大的爱,正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理解“生命桥”的含义,升华主题

1、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生读文)生:这个故事发生在海峡两岸,所以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我认为之所以说是生命桥是因为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大陆小钱的生命。

生:我觉得还可以说是一座爱心桥。

2、大家理解的非常好,确实是一座跨越海峡的爱心桥,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关于大陆和台湾人民之间的那些爱心故事。(学生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名言,台湾与大陆互关心的故事。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生:本文讲得这件事只是其中的一件,台湾和大陆骨髓配型成功已经有十几例,每一次后面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爱不仅仅是捐献骨髓,两岸人民在任何时候都心连心,202_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台湾人民为灾区捐款捐物,竭尽全力帮助灾区人民度过困难。

生:是呀,其实我们大陆人民同样关心着台湾同胞,我曾看过一则报道,在202_年台湾发生特大洪灾之后,山东一位退休老人将自己一个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只留下三十元的生活费和买一袋面的钱,其余都捐给台湾灾区,这一件事同样让我们感动,钱虽不多,但却包含着老人对台湾同胞的一片爱心。

师:大家知道的故事真多,看来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学习准备,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请大家欣赏。(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五、延伸拓展,读写结合

1、师: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小钱得救了,几个月之后,台湾青年来到了杭州看望小钱,想象一下,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请写出来。

2、全班交流。

生:我觉得他会说“是你救了我的生命,我不知道怎样感谢你才好,你就作我的哥哥吧。”

3、总结。

【反思: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语文最终是要回归到写作上来,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鼓励他们求新、求异,给人带来一种新鲜感,这才是我们所期盼的,也是孩子们所盼望的。】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24时记时法

阳城区第二小学 焦红晓

一、引入课题内容: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谁愿意给大家说说每个星期天你都是怎么安排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抽人回答,教师板书记录如:

7:30

起床;

7:40---8:20 早锻炼; 8:30---9:00 吃早饭

9:00---11:00 看书、做作业

看了小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方法

1、谈话:这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做每件事都用一些时间。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3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分组学习,集体交流。说说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1)师:这位学生从7:40----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长时间呢?一起看线段图。(小黑板出示)讲述:

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看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

谈话:

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20分)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这位学生早锻炼的时间吗?(口答)(3)练习:

①找出他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用了几十分钟?

②、比一比:你能在5分钟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他的几件事情所用的时间?

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他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3)“时”和小时“的区别。

①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答案是2小时,不写2时?)②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因为几时表示的是某个时刻,(如:教师说出现在时间是几时几十分)而几小时表示的是段时间(如:从几时到几时所经过的一段时间)9:00----11:00中的9时、11时分别表示某个时刻,而9时-11时表示的是经过的一段时间,所以要用2小时表示。

③游戏:“我当小小营业员”(练习:完成“想想做做”2)。④二名小小营业员分别介绍本店一天的经营时间和计算方法。

顾客朋友们,我们的小店服务一流只要大家有问题或有困难,我们会一一回答,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

学生提问。

(11:00--1:00的时间计算,1:00就是下午1:00,所以应改写成13:00,再把13:00--11:00=2小时)

那么9:30--20:30这段时间又是怎样计算呢? 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的时间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20:30---9:30=11小时(分钟部分相减,小时部分相减)。(3)各个商店都有自己的营业时间,其实我们学校的图书室也有规定的开放时间(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4)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15:40---17:00所经过时间计算)(5)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6)显示学生所说的各种可能计算方法:

① 15:40-16:40是1小时,再加了20分钟就是17:00所以是1小时20分;

② 15:40-16:00是20分钟,再加上1小时就是17:00,同样也能得到答案1小时20分; ③ 17:00就是16:60,从17小时中借1小时转化为60分钟,再用16:60—15:40=1小时20分„„

三、生活应用

1、刚才,我们一些小小营业员和图书管理员表现很出色,现在愿意当一回“小小邮递员”吗? 显示“想想做做”

2、我们的小小列车员、小小播音员都被吸引过来了,愿意接受他们的挑战吗?

(1)“想想做做”:小小列车员作简介,学生分工合作完成。(2)显示53页节目预报内容。由小小播音员作介绍。3,学生练习,小组交流。

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当播音员,向本小组同学自由提问(有关时间计算的内容),小组内同学逐个解答。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3、小朋友们,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有个同学很会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1)显示“想想做做”4,学生小组讨论。

(2)交流计算方法:先算晚上8时-晚上12时所经过的时间,再算出(晚上12时)0时—早上6时所经过的时间,再把这两部分时间加起来就是这位同学休息的时间„„

(3)通过对一些经过时间计算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吗?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可是我们的“杨灵宝宝”还想给可爱的小朋友们提供更多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愿意看一看吗?

显示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2、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用哪些方法学会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看一看、找一找、算一算的方法学习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板书中课题),学会了运用了不同方法计算不同的经过的时间,明白了时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你还想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

4、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下次我们可以利用晨会课的时间举行一个小小交流会。

5、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中的要求,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体现出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在学习时,全体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当最快的学生做完全部练习时,最慢的学生还没有做到一半。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做完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后,可以让他们做相关的练习,他们自学新知,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对有些吃力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不懂的地方,再次给他们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练习。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评选吉祥物》教学建议 北师大

评选吉祥物

学习目标

1.结合举手和投票评选吉祥物的活动,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和统计调查的必要性。2.结合调查活动,通过观察,能看懂他人记录调查的数据,了解记录调查数据的方法。3.在调查活动中,通过交流,养成接纳、鉴赏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表达自己意见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编写说明

对于本单元的两节内容,我们需把握这样一个问题,这里只是学生统计内容学习的经验积累阶段,不涉及“正规”统计知识的学习。所以,教科书更多地强调引导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尝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活动。在两节内容中,因为是第一次接触,生活中学生也确实缺乏收集整理数据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侧重通过观察他人的做法,讲解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方式,教学方式基本是以观察、解释为主。下节课侧重鼓励学生亲自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有关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

教科书创设了评选吉祥物的活动情境,这样的安排有两点考虑:其一,在引入调查活动时,使学生体会到调查活动的必要性;其二,努力使情境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一说,怎样开展调查?

目的是通过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调查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思路。要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物,教科书提示了两种常用的调查方法: 是先统计喜欢每种动物的同学有多少,通过让大家举手数一数得到调查数据;二是每个人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写在纸上,通过投票得到调查数据。

•他们是这样记录调查数据的,你看懂了吗?和同伴说一说。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调查数据的记录方式,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调查数据,教科书首先安排让学生读懂他人的数据记录方式。教科书呈现两幅学生作品,左边的作品用画竖线的方式记录数据,右边的作品用○、×、□、△几种符号记录数据,旨在说明记录的形式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无论是用什么符号记录,记录都是有序的。

•根据整理的结果填一填。和同伴说一说。

在对记录方式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读懂所记录数据的意义,并尝试根据数据进行简单判断与决策。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阅读主情境图,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即要从四种小动物中选出一种最喜欢的小动物作为吉祥物。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与统计相关的问题,所以不一定有自发的统计意识。在明确任务后,可能有学生仅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进行判断,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例如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几个学生,看看他们各自希望选择哪种小动物作吉祥物。当看到大家的选择不一样时,再追问“大家的想法不一样,怎么办”,引导学生意识到要通过统计调查的方式解决问题。

•说一说,怎样开展调查?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进行调查。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怎么做。如果学生有思路但表达不清楚,可以引导学生一起阅读教科书给出的例子,并通过学生的复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收集调查数据的方法。也可能会有学生的说法和教科书上的不一样,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在黑板上写出四种动物的名称,然后大家各自在喜欢的动物下面标注符号等。对于各种方法,只要学生表达得清楚、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讨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实际投票并进行整理。如果班级学生人数多、活动时间紧张,教师也可以不让学生实际投票,把事先写好的选票拿给学生整理即可。整理时,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分类整理、不分类整理。分类整理时又会出现把相同的动物选票对齐和不对齐两种情况。建议教师针对学生的整理结果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整理时要先分类,从而一目了然地看清结果,同时也要注意把相同的选票对齐。

•他们是这样记录调查数据的,你看懂了吗?和同伴说一说。

整理完选票后,接下来是记录数据。由于没有记录数据的基础,学生可能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所以,教科书安排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记录过程,即让学生看一看,再说一说教科书上的学生作品是怎样记录调查数据的。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每一种标记或符号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图中的每一行或每一列的符号个数代表的又是什么。如右边的学生作品中,小兔后面的“○”表示选小兔做吉祥物的人,1个“○”表示有1个选小兔的人,8个“○”就代表有8个学生同意选小兔做吉祥物。同样,小猴后面的“×”表示选小猴做吉祥物的人,1个“×”表示有1个选小猴做吉祥物的人,6个“×”就代表有6个学生同意选小猴做吉祥物……最后,要引导学生理解记录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例如,既可以用“○”,也可以用“×”或其他符号来记录调查数据,最后可以数一数,各有多少人。•根据整理的结果填一填。和同伴说一说。

安排学生独立完成填空任务,注意提示学生把要求填写的数据与上一个问题记录表中的数据一一对应,不要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仔细做事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填出选择什么作吉祥物后,可以请他们解释做这样选择的理由。虽然这个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选择这种动物的人数多。但这种解释,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依据数据、调查结果来做决策的民主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第五篇: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电池》

教学反思

乌江镇平原小学 高斌

《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要注意的是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小熊购物》

教学反思

乌江镇平原小学教师 高斌

教学成功之处:

1、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奖实际问题臭橙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我在这课重创设立让学生为春游购买食品的情境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社改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2、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3、引导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趋试一试,说一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禁烟活力节来分析、解答,能尊重学生的摄郭经验和思维方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允许俄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体会各自算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不足之处:

1、评价方式、方法单一。

2、语言不够简练,应该富有感情色彩。

3、各教学环节安排不够紧凑,前松后紧,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时间去突破。

4、教师没有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

食品小天地的货架挡住了一部分学生的视线,这些学生纷纷站起来伸长脖子使劲的看黑板,而我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忽视了学生,没有及时的把小货架一道旁边,造成这些学生看不板书,影响了学习。

5、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在教学乘减混合运算时,我创设的情境是先给每组学生20元钱,然后再给每组学生5种真正的食品让他们挑选其中的一种,数量不限,最后要根据手中的钱和选购好的食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设计得太开放了,实践教学中很难收回。如果改成让学生设计购物方案,效果会更好。

6、板书凌乱、不规范。

《数一数》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乌江镇平原小学

高斌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的认识”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万以内的数的知识,有的甚至能够读出万以内的数,只是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整理归纳新知,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我把教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解:

一、联系生活,感知大数。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数学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我首先将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数,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进而产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然后,在学生研究探索,将生活化的大数抽象成数学知识,通过探究数大正方体的方法到数出大正方体的个数这样的过程,重新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二、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本节课我力图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我借助了多媒体技术,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于课堂,大大加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数感。

“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在数一数活动中,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万”,体会数的意义,体验计数的作用;并认识10000以内的数,能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简单地交给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过于生硬和说教,学生很难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关系。为此,在本节课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地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首先,课前让学生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受。接着,安排“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一个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一份子”,给学生估计地标准,进而估计“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在估计中思维得以碰撞。学生对“万”的认识是困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建立“万”的理解呢?在学生认识“十个一百是一千”“一个大正方体里有1000个小正方体.” 紧接着我通过活动:观察1本100页的书,再把10本100页的书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感知1000页到底有多少。那么10个大正方体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建立“十个一千是一万”的初步认识,而“一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还是模糊的。通过体会“猜学校的人数”,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课件演示与教学活动做到了有机的结合,师与生密切配合,教与学相得益彰,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整合的一种尝试与收获吧!不足之处:课堂上应该渗透认读阿拉伯数字的教学。另外如果在“数一数“环节,能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的教具,可能效果会更好的。

北师大版数学二下《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乌江镇平原小学 高斌

这是测量长度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章节,教学后做了如下反思: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高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租船》教学反思

平原小学

高斌

这一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节课充分地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租船”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这一课时,我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以后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先演示课件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结合实际想一想,怎样回答问题。学生都知道要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计算,可是在最后的“答”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21÷4=5(条)……1(人),所以“至少要租5条船。”他们没有想到多出来的1人。还有学生对于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们不知道怎样的安排才是合理的。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会写答。所以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练习时探索的空间还不够,虽然学生在解决有余数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经会计算,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几个孩子写不对,在理解 “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所以老师在上课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