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莫将随文学习当空话(共5篇)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24-102388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5 19:14: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莫将随文学习当空话

莫将“随文学习”当空话

【内容提要】 初中语文老师要彻底摆脱“唯考是从”的陈旧观念,探讨当前语法修辞教学新策略,科学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 语法修辞

随文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理解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但当前,又有几位教师真正理解“随文学习”四个字,并将其有计划地纳入教学内容呢?于是“随文学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几乎成为一句空话!对语法修辞教学,师生兴趣索然!殊不知,语文理性知识对读写的指导作用是长期渗透而产生的,完全遗弃语法修辞教学,对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理解古汉语句式、翻译文言文、提高写作水平都将是一个严重的障碍。何况学生在初中阶段从未接触过语法修辞等相关的理性知识,进入高中以后还得补上这一课,一定程度上拉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后腿,致使高中语文教师叫苦不迭,怨声载道。

让“随文学习”不再是一句空话,初中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一、转变观念

有人说,语法、修辞不过是咬文嚼字“文字游戏”,而且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是学张家,还是学李家呢?甚致有人振振有词,屈原未学过语法,却能写出壮丽宏伟的《离骚》,曹雪芹也不曾学过修辞,却为后人留下鸿篇巨制《红楼梦》„„我们实不该将学术交流当做意见不合而互相拌嘴骂架,却忽视了离开争鸣,学术难以创新与发展的道理,我们更不能老是把自己的目光只盯在屈原、陶渊明、苏轼、曹雪匠芹这些大师巨匠的身上,在中华民族渊源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中,他们只是凤毛麟角。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学习语法知识,可以“培养并提高语法分析及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并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而“要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就得精心选择语言材料”,学习修辞就是学习如何“根据题旨情境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以便取得最佳效果”①。一个受过师范教育的语文教师,比谁都清楚这一点,但有的语文教师天天督促学生写日记,写呀,写呀,就是从不告诉学生日记中出现的病句,究竟“病”在哪里,又该如何对“症”下药。虽然有的学生在懵懂之中写作能力提高了,但这只是极少数,而对绝大多数学生是行不通的。何况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试问,一个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连名词动词形容词都不能准确辨析,连明喻暗喻借喻同属比喻修辞都不理解,“良好的语感”到哪里去发展,“情感”又从何谈起呢?显而易见,教师放任学生自己一路瞎摸瞎撞,最终必将导致学生陷入泥淖之中,恐怕真的连一句话也说不好,连一封信、一份简历也写不好了!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当前,课堂教学尚未彻底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师生唯考是从,考什么就教什么,评价什么就学什么,新《课标》评价建议中将“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尽管教学建议中“ 随文学习”四个字也赫然醒目,但又能保证怎么样呢?在“应试教育”的思想壁垒前,这简简单单四个方块字,又能有多少分量呢?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引导广大教师重新打一场教育观念改革的攻坚战,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先迈向素质教育,先走进新课程。

二、切实“随文”

“新课程的推进要求教师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②语文教师更应身体力行!大家知道,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很重视语法修辞教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新《课标》将语法修辞教学的目的仅限定在“帮助理解课文”,只需“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教学”,于是,旧经验、老方法一时难以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但是,反正“不作考试内容”嘛,又何必白费功夫?所以,吃经验这碗饭的教师对“随文学习”四个字也懒得去深入研究了,教学时或蜻蜓点水,虚是一枪;或冷眼观望,见风使舵;或一刀两断,完全抛弃!

笔者以为,全面反思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摸索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法修辞教学策略,理应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一线语文教师应自觉参与实践和研究。确定范围。新《课标》在附录中明确指出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与此相配套的义务教育课程杨堆实验教科书《语文》亦将语法修辞知识 编进“附录”里,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词—短语—句子—修辞,条理清晰,难易适度。但在“随文”教学时,教师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盲目漫游,一定要确定范围,把握取舍标准,结合学生实情,明确教学需要,弄清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需举一反三,哪些只要点到为止,教学方能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另外,要轻 术语,淡理论,多实践,重体验,学以致用。

整体规划。过去与《教学大纲》配套的语文教材都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相关的语法修辞知识编在某一课文之后,教师只需机械执行就万事大吉了,而新《语文》则将语法分为词、短语、句子三大块,修辞作一大块相对集中地编在四个分册之后,这给语文教学留下了极自由广阔的空间,也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凡事预见立,不预则废。三年计划,教师首先要走好这盘大棋,椇路熟练,深藏妙着。计划既要着眼全盘,又要突出阶段重点,既善于宏观调控,又讲究微观实放。虽然新《课标》降低了对语法修辞的要求,但语文教师仍要将初中三年的语法修辞教学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操作时要交错渗透,温故知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如上期教了短语,下期就置之不理了,上期学了比喻,下期就只要借代了,好比猴子掰玉米,有了这包,丢了那包,岂不笑话?其次,教师应在开学初将语法修辞教学写进《教学工作计划》之中,理解课文特点,明确阶段目标,突出学期重点,详尽、具体、科学、合理,使每个学期计划的教学容量、训练要点等都略大于六分之一个“三年计划”。另外,要切实做好“教学移交”工作。教师工作调动,接任教师可当面询问或打电话请教前任教师,了解语法修辞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及运用能力,这样,教学不走弯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教学。始终坚持以不超越新《课标》对语法修辞教学的要求,不增加学生负担为基本原则,教师可结合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往往能一箭双雕。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③这样说明针鼹:“外形和刺猬差不多,长300-450毫米,宽不到70毫米,雄的略大一些。”学生都知道这里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增加了说明的科学性。在此,教师再稍加点拨,学生就能轻松获得有关数量词的理性知识。其实,“随文学习”就是摒弃干巴巴的纯理论教学,创建动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并体验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在《春》④里这样描写小草,教师完全可以巧妙嵌进一场精彩的“随文”教学。可先让学生写出一些描绘小草出土过程的动词,待学生写出“长、冲、冒、探”等词后,教师顺便让学生领会这类表示动作过程的词就是动词,然后作比较,揣摩作者选用“钻”的妙处。这样的“随文”,学生能在实践中感悟理性知识,于训练中提高课文分析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教无定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尽可以大胆设计并灵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仿写”,让学生学会使用语文,在“使用”过程中重新整合先前学过的理性知识。文学大师鲁迅在《故乡》⑤中使用了一串精确的动词写雪地捕鸟,形象、生动。教学时,我们不妨马上来一次仿写,要求学生描写三步上篮、跳高、游泳、爬树等连贯的动作过程,及时在课内交流。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摸透了动词的文学功能,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写作水平,还怕学生对动词概念不理解吗?

三、科学评价

总的说来,新《课标》对语法修辞教学的评价建议是得体的、科学的,不考条条框框,不考死概念,体现了新课程“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考试”⑥的评价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各级中考正在用实际行动积极地阐释“语法修辞知识不作考试内容”的真正意图。笔者仔细阅读了《202_年湖南省初中毕业(语文)考试标准》,其中就包含了语法、修辞知识的运用,涉及修改病句、仿写、连对联等题型。因此,教师平时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后,不可草草鸣金收兵,应及时在传统的纸笔考试方法之外大胆尝试,触评价于活动之中,讲究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虽无立竿见影之效,但确实能起到好的促进和评价作用。

“病句诊所”:学生从自己或同学的作文以及报刊杂志中找出病句,然后“单独坐诊”,抑或“会诊”。

“生活中的短语”:教师指定生活范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说出规定类型的短语,多者获胜。

“我最喜欢的广告词”:于五花八门的广告中找出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广告词,运用语法修辞知识进行赏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对对子”: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或者“出”“对”都由学生来做,由易而难,适时进行。还可让学生搜集春联,古迹名楹,然后召开报告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202_年6月14日

[注解]

①《现代汉语》第302页、468页,邢福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②《走进新课程》第137页,朱慕菊主编,北师大出版社。

③④⑤分别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下,九年级下,语文出版社。

⑥《走进新课程》第147页,朱慕菊主编,北师大出版社。

第二篇:机关干部下基层莫当

机关干部下基层莫当“五大派”弟子

近来,通过网络人们可以看到多个地方开展大规模干部下乡活动,组织机关干部走出机关,走出文山会海,下基层、进农家、干农活,访民情、解民忧、帮民富,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中增长政治智慧、提升办事能力,在服务基层、造福群众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但身入基层还要“心”入基层,干部下乡还需将实惠带进村。

基层干部群众对各级机关干部下基层打心眼里面欢迎,但也有些担心,担心机关干部变为“五大派”弟子。

“滑闪”派。“滑闪”派弟子的特征是善于推,精于滑。做人做事不老实、不实在,“偷奸耍滑”、“偷工减料”、扯皮推诿,有利益就上,有困难就让,有矛盾就躲,召之不来、来之不干、干之要钱,艰苦地方呆不住,困难面前跑得快,评先表彰争在先,稍不如意就骂娘。基层干部和群众千不怕万不怕,就怕“滑闪”派弟子来到家。因此,机关干部下基层千万不要“耍滑头”,要勇于直面矛盾,敢动真格敢碰硬,不推诿,不扯皮,善解民意能办事,多顺民心办实事。

“空同”派。“空同”派弟子的特征是只说不练,道理一套套、好话一箩筐、行动无一步、实事无一桩。嘴上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际上“上午进村转一趟,转完围着鸡鸭吃一餐,吃完上车家里钻”,“三同”变“空同”,成了典型的“干部下乡、鸡鸭遭殃”。机关干部下基层不能嘴上谈民生,心中无群众,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事情做实、做细、做好,才不致使解决民生问题的事情仅仅停留在嘴上。

“送闪”派。“送闪”派弟子把下基层当作一次“苦差”,视为一次“恩惠”,看成一次“慰问”,捎上一袋水果,带上一点大米,怀着满腹埋怨,下基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进农家嫌灰嫌脏、不想多呆。群众戏称他们是“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全身亮光光,只是做模样”。“送闪”派弟子来了又走了,一切还是老样子,唯有留下诗一首:“我轻飘飘的走了,正如我轻飘飘的来,我轻飘飘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轻飘飘的走,正如我轻飘飘的来,挥一挥衣袖,不沾一点泥土,不记一点民声,不留一点回忆,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戏„„”。

“恶眉”派。“恶眉”派弟子不懂装懂,一副恶眉恶眼,对基层干部和群众凶巴巴、恶狠狠的,不管客观实际怎么样,一切矛盾和问题都往基层和群众身上“装”。工作干不好,埋怨基层干部能力低;矛盾这么多,都是基层干部方法不科学。在“恶眉”派弟子眼里面,基层干部是“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的代名词。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也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不能总把基层干部当成“马大哈”、“大老粗”。机关干部下基层,要对基层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同情,多一份理解,尽心竭力、力所能及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不要让基层干部成了“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太极”派。“太极”派弟子是指工作中与基层和群众“玩太极”,对基层和群众提出的要求或愿望闪烁其词,似是而非,既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回应,就是不给你办事,让基层和群众找不着着力点,想使劲使不上,听得到好处见不到实惠。机关干部下基层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对策,切实解决难题,为基层和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难、我有所助”,不能绕山绕水,“沙滩流水不到头”,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让基层和群众无所适从,忙来忙去忙得个“透心凉”。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规模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能够教育锻炼干部,又能够了解村情民意,帮助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这本是一件实事和好事,但实事一定要办实,好事一定要办好,不能够表面上轰轰烈烈造声势,实际上稀稀拉拉无实效,回头一看一切还是老模样。

第三篇:甘做秤砣、莫当水瓢

甘做“秤砣”莫当“水瓢”

(尚仁里乡党委书记唐潇)

尚仁里乡共辖8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1372户,总人口5053人。全乡总面积80.2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2.5万亩,耕地面积3814亩,是一个典型的林区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280元。荣获202_全市综治维稳先进单位称号,荣获全县202_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三等奖。

为进一步落实‚四深入、两结对、一测评‛活动,双牌县委提出以‚‘秤砣’工作法‛贯彻实施。尚仁里乡党委依托‚‘秤砣’工作法‛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活动,近半个月的深入,拉近了乡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也得到了群众的充分信任。共入户147户,成功处理各类纠纷12件,其他事项15件,排查矛盾隐患1件。‚‘秤砣’工作法‛的主要要求是:乡干部像‚秤砣‛一样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情为民,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手拉手帮扶,实打实服务。工作法归纳为‚四五六‛,即‚‘四个进’、‘五个一’、‘六个抓’‛。

(一)坚持“四个进”,深入群众察民情

一是进农家,沉下心。通过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地交流,听到了群众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和诉求。二是进现场,沉下身。乡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脱下鞋子,与群众一起走进农田,与群众一道参与日常村务管理、矛盾调纠等,拉近与群众的感情距离。同时,坚持深入辖区内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一线服务、协调和处理,及时排除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为加快项目建设助力护航。三是进中心,沉下力。每周一将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汇总到乡政务中心,责令相关负责人负责将问题解决销号,并及时-1-

给予回复。四是进部门,呈实情。带着村里的困难与群众一起往部门争资跑项,助推群众发家致富。通过‚四个进‛,群众与乡干部之间的感情变深了,乡干部职工对群众、村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了解群众的需要。如尚仁里乡吉江村三组内没有实施通村公路,路面状况非常差,特别是下雨天,都说‚进去是一双鞋,出来是两双鞋‛,因为厚厚的黄土粘在鞋底,就像穿了两双鞋一样。通过与村民的交谈,感受到他们对于维修这条路的强烈愿望,乡干部找部门、找熟人,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将该公路纳入‚一事一议‛项目予以申报。

(二)坚持“五个一”,深入村组办实事

一是机关作风“五个一”。乡党委政府要求乡干部一人一技、一周一课、一天一扫、一周一办、一人一责,从思想上、生活上改变机关作风。二是服务群众“五个一”。群众到乡里办事要做到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人引路、一通电话、一心落实。三是联系群众“五个一”。乡干部下村要必备一个服务包、一张便民联系卡、一本民情日记、一份群众意见表、一幅发展蓝图。四是深入村组“五个一”。乡干部要穿一身百姓衣、串一片百姓门、干一场百姓活、吃一餐百姓饭、解一份百姓忧。以前很多群众都不认识乡里的干部,乡里很多干部也叫不上几个群众的名字。通过 ‚五个一‛的实施,干部与群众相互间熟悉起来了。如崔家村村民刘儒檄所说,他现在到乡里办事一点都不愁,乡里的干部他都认识,好多干部也认识他,这样要找谁办事都方便了。吉江村的村民卿九弟因移民问题,是县里挂号督办的老上访户。乡干部多次上门,与部门协调,解决其具体诉求,同时多方衔接,将家中多年未通水电的问题全部解决。乡干部的真诚打动了他冰封的心,现在不仅不再上访,还逢人就讲乡干部的好话,见到乡干部过路,就往家里拉。

(三)坚持“六个抓”、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能力

“一抓支部、二抓党组织第一书记、三抓能人、四抓大学生村官、五抓活动阵地、六抓特色产业”,通过从基层组织建设抓起,培养一批愿意为民、能够为民办实事、促发展的人才,开拓一条适合群众的发展路子,实现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愿望。守木塘村一直是乡里的‚老大难村‛、‚上访村‛,村干部之间、村民之间、村组之间勾心斗角,各自为政,村里包括党员会在内的所有会议都无法进行,导致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在该村都无法传达和落实。通过乡党委两年多来的整顿及去年村两委换届对村班子进行了调整,现在的守木塘村干群关系得到了大幅改善,村支书、村主任主动通过茶叶加工、苗木种植等项目,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同时,乡干部经过长期到各村走访、调研,总结出群众对发展的要求,针对全乡现有苗木、造林、茶叶、生姜、紫光萝卜、生猪、果子狸等特色产业,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引进产业项目,了解并梳理出农民对技术的需要和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林业站等相关部门主动开展各类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千家万户进行具体指导,丰富了农民实用知识,增强了实用技术,拓宽了群众的致富渠道。如今,尚仁里乡苗木基地产出的苗木已占据全县苗木供应的半壁江山。

第四篇:莫把酒驾当儿戏

莫把酒驾当儿戏

在我国,每年由于酒后驾驶发生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其中死亡率达到50%以上,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治理酒驾行为已经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进行严厉打击。我认为,只有完善立法,加强监管,才能从源头上遏制酒驾现象的发生,才能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造成酒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法律监管存在漏洞,违法成本低。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对酒后驾驶机动车给予罚款、暂扣驾照处理,最高处罚仅为罚款202_元,行政拘留15日,相对于国外酒驾处罚相对较低。其次,监管力度不够,长效机制落实不严。执法部门对酒驾测查除紧一阵、松一阵,让个别驾驶人员有空可钻。再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在各种场所仅有文明的提醒,没有血淋淋的警示。驾驶者对酒后驾驶思想认识不到位,“英雄车”、“霸王车”、“碰碰车”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更是对群众的不负责

如何有效治理酒后驾驶,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法律法规,让投机者无处可遁。“无规矩不成方圆”,人大立法机构要立足实际,广泛开展调研和听证,积极探索立法新路子,将酒驾纳入银行个人信用记录,与企业单位形象挂钩,对酒驾车辆提高保费,情节严重负刑事责任等方面增加违法者成本。不给投机者以可乘之机,从源头上堵塞法律漏洞。

第二加大监管力度,让酒驾者犹如老鼠过街。“天下大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各级政府要将对酒驾的治理工作纳入领导政绩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及时开展酒驾专项治理活动,推行“每天不定时检查,每月定期通报”工作机制。强化社会组织和道德约束的积极作用,实行有奖举报制度,代驾制度,督促制度,形成“饮酒不敢开车,开车不敢饮酒”的自觉意识。

第三加大公共宣传力度,让畏法度者最快乐。“天下畏法度者最快乐”,但前提是要懂法。充分利用媒体公益广告、安全驾驶进小区、悬挂横幅等方式方法进行大力宣传,大造舆论氛围,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法律观念。相关部门制定法规,在酒精类饮品包装印制禁止酒驾的提醒语,提倡“谁劝酒,谁有责”,同车人员不提醒负连带责任等,在全社会形成“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完善立法,加强监管,从小处入手,从点滴做起,集合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才能切实有效遏制酒驾现象,才能还社会一份宁静祥和,还老百姓一份安全感。

第五篇:莫把职责当权限

莫把职责当权限

职责与权限,是职位说明书中两个不可缺少的主体要素,是每个职场人天天面对的问题,但两者的区分有一定难度,界限不好定。正因为如此,有人将职责理解为权限,有人将权限理解为职责,才发生了非主观情况下的职责推诿和混用职权。同一个要素,在A岗位中是职责,到了B岗位就成了权限,那么,到底什么是职责,什么才是权限呢,怎么区分职责和权限的楚河汉界呢,这要从两者的定义上去找答案。

职责,是岗位内涵所要求的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事,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权限,即职权,是为了保证职能的有效履行,或促进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特定岗位所拥有的一种指令或调令。权限有两种,一种是发号施令的指挥权,即指令;一种是人、财、物的资源调动权,即调令。

可以看出,职责与权限有本质的区别:第一,两者的强制程度不同。职责是必须要履行的,不履行职责面临的将是辞退的危险,但权限是可用可不用的,不用权限并不意味着工作就不合格。

第二,两者的普遍程度不同。所有的岗位都有职责,但并非所有的岗位都有权限,权限一般是特定岗位或有一定级别的岗位所具有的,基层操作类员工和一般文职类员工基本没有职权。

第三,使用频率的影响不同。职责是必须履行的,履行职责越到位,越频繁,说明员工越敬业,对工作越负责。权限就不一样了,这个正好相反,行使权限越频繁,群众基础越差,团队凝聚力越低,上下级之间貌合神离的程度越高。适当使用权限,是卓越工作质量的支持和保证;过度使用权限,会把自己孤立起来的。

同一要素,在不同的岗位上,职责和权限会有所转变,例如在一般的职能部门,监督是一种权利,但在督察部,监督确实一种职能。

同一要素,在不同文化的企业,权限的界定也不同,例如在提倡人性和民主的企业,会给很多岗位一定的“建议权”,但在等级森严、指令式管理的企业,“建议权”就是没有的。

分清了职责和权限,才能搞清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分清了职责和权限,才能搞清做了哪些领导表扬,做了哪些下属拥戴,做了哪些失去信任。职场生活,莫把职责当权限。

文章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莫将随文学习当空话(共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