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边塞诗二首教案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24-114275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7 20:02: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边塞诗二首教案

边塞诗二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积累诗词名句,体会其含义,汲取语言营养。能力目标

1、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情怀,获得艺术享受。

2、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想象能力。

3、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比较探究边塞诗的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

2、仔细品味,展开丰富想象与联想,结合背景及诗人的创作风格,深入理解。

3、对名句进行鉴赏分析。

4、比较探究边诗的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2、学习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和戍边将土的爱国之情。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了解诗歌所描绘的特有景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比较探究边塞诗的的特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教师点播,师生共同分析欣赏。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说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边塞诗可谓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我们在以前学过高适的《别董大》(集体诵读)。这首诗既是边塞诗,又是送别诗。边塞诗人中能与高适齐名的是岑参。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岑参代表作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解题:(出示课题及作者)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曾作过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品有《岑嘉州诗集》。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出示幻灯片,放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朗读指导:

读法指导: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这首七言古体诗,每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须更新:这首诗的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

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同时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裘 衾 掣 着 翰 阑 羌

3、齐读。

四、分步解读,品味诗意:

1、课文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写“白雪歌”,一部分是写“送武判官归京” 请同学们将由写景过渡到送别的句子用“——”标示出来。(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诗句中含有“雪” 的词语

(板书:飞雪

暮雪

雪满

雪上)

通过这四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时间在变,场景在变,“雪”字贯穿课文始终,可见“雪”就是本诗的线索。

3、作者的送别饱含了深情,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诗,重点品味“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四句所表达的作者的真挚情感。

(1)饯别前: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句子中哪一个词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愁云)为什么用愁云,是云愁还是人愁?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分别。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离愁、担忧)

(2)饯别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古人有为朋友摆宴饯行的习俗,那么作者在中军帐置酒宴饮归客,弹起胡琴琵琶吹起羌笛,烘托了热闹的气氛,体现了作者的一片盛情。

(3)临别时: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作者送朋友送了这么远,想起回京之路这么艰难,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和依恋。

(4)离别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作者不愿意离去也充分表现作者的依恋之情,但此时是不是只有依恋呢?体现了作者无穷无尽的回味。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这结尾两句,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还是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是为朋友归京而羡慕,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还是思念自己的家乡?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而苍茫天山雪原的雄浑背景,又给送别画面笼罩上一层旷达豪迈的气氛。

归纳:全诗用了四个“雪”表现不同的场景,以雪来衬托送别,送别时又写景,通过独特的环境描写,衬托出深厚的离别之情,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这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细细咀嚼,佳句赏析:

1、请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谈谈喜爱的理由。(理解句意是最低要求,抓关键字,理解用字魅力,结合诗歌景色和写作背景,揣摩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诗歌写作手法运用。)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先传风声,妙在由风见雪,南方八月秋高,而此时北方已满天飞雪。“即”,表现诗人少见多怪惊喜之情。“飞”,表现风之大,风之猛,雪之大。卷 折 从 正侧面写出风的大。

B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颖,想象奇特,描写别致,形象优美,“忽如”一词更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化无常,也表现我惊喜之情。那雪花仿佛一团一团,一簇一簇,压枝欲低,繁荣壮丽,真可谓妙手回春。

C“散入珠帘湿罗幕”雪飞入户,沾幕帏消融,表现作者体物入微。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手法勾画出瑰奇壮丽雪景,大笔挥撒。

E“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很猛,红旗却因冰封雪冻结而不动,突出天气奇寒。白雪映红,反衬环境更洁白寒冷,象征将士们不畏艰险的气概。

F“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这结尾两句,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还是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是为朋友归京而羡慕,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还是思念自己的家乡?笔端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而苍茫天山雪原的雄浑背景,又给送别画面笼罩上一层旷达豪迈的气氛。总结:这首边塞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下面我们学习另一首王之涣的边塞诗——《凉州词》

六、比较阅读,认真体会:

1、学生读这首诗

2、学生参看注释,疏通通文章大意

3、诗文解读(出示幻灯片)

4、中心:描写边塞特有景色,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七、比较探究

开拓思维

1、请同学们分别指出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边塞景物及特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

胡琴

琵琶

羌笛 瀚海

《凉州词》:孤城

万仞山

羌笛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边塞诗描写景物的共同点是: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气势豪放

2、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共同:思乡

爱国

不同点:第一首诗是惜别,第二首诗是思乡。

边塞诗的特点: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将士生活,气势豪放,爱国思乡。

下去之后,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边塞诗,去比较,去探究,对边塞诗将会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八、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附: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

雪(景)

别(情)

写边塞特有景色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戍边将士的怀乡情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

雪 上

别后的回味

边塞诗的特点: 描写边塞风光,场面壮阔,将士生活,气势豪放,爱国思乡。

第二篇:散文诗二首教案

课题:

7.散文诗二首(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3.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学习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展示】

【导学导练】

一、新课导入

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二、自由朗读,期待永恒美

1.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受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美扫清障碍,并要读准字音。

3.说说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一个小问题:

A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如果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那是一朵怎样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三、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

2.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先聆听老师读一遍诗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注意其舒缓、温馨、深情。

3.学生自己朗读。注意以下句子。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为什么?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读)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调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请同学们揣摩其他语句,把诗歌完整地朗

读一遍。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演读、评点。最后一起来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四、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的句式来做恰当描述。发挥集体的智慧,比一比哪一组描述得最美。

3.齐读诗歌,再次品味画面美。

五、课堂小结: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所以: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当堂检测】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展开想象的翅膀,请以“妈妈,假如我变成了________”来说一句话,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作业布置】听写重点字词

【二次辅导】

第三篇:中国当代诗二首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曾卓、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能力,感悟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4、把握两首诗中的意象。

5、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教学重点】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

2、了解诗作所创造的意象、意境和主要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把握两首诗中的意象。【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这是波兰当代著名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一句诗。而在扎加耶夫斯基和曾卓的诗中,就流淌着这种来自肖邦音乐的血液和禀赋。因为爱、善良和敏感,也因为在历史的强暴下对一种精神价值和语言价值的坚持,所以,他们“痛苦”“脆弱”,然而这种脆弱如此深刻感人,并富有尊严。让我们在诗与音乐的结合中,再一次与人类灵魂中那些最好、最深刻感人的东西相逢。

二、放朗读录音(配乐朗诵)

三、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介绍曾卓生平及创作,教师补充。

1、作者介绍

原名曾庆冠,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

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生的歌》等,其中《老水生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曾卓抒情诗选》;散文集《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1994年,出版《曾卓文集》3卷。原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武汉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202_年4月10日因病逝世,他临终遗言是:“我爱你们,谢谢你们”,“这一切都很好,这一切都很美”,“我没有被打败!”

2、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1981年3月,诗人被“平反”已有一年多,并被恢复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同时,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已接近六十岁,已接近暴风雨后晚年的港口。他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

四、鉴赏分析

(一)引导学生诵读全诗,把握整体内容。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鉴赏品味内容:

1、曾卓的诗总是在历史的沧桑中来展开对人生的沉思,《我遥望》从漫长动荡的人生中提取的两种不同的“遥望”分别指的是什么?

明确:在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了对他整个一生的遥望和沉思。诗中的两种“遥望”之间,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如果说生活像海洋,诗人的艺术概括力就在于他从岁月中提取了两种不同的“遥望”: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后一节是一个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

前一节的“遥望”写出了年轻时代的可爱,而后一节的“遥望”给全诗带来了无尽的重量和感慨。对漫长而充满磨难的一生的超越和感叹都产生在这“回头”的一瞬,正是在这一瞬,“遥望”被改变了方向,漫长的一生变得清晰,年轻时代那个向未来热情遥望的自己又出现在视野里,遥遥在望而又遥不可及,因为在两个自己之间,已隔开了一道茫茫的历史的海洋。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两个不同的“遥望”既连接了此岸与彼岸,以极大的跨度,写出了一种阔大的人生的沧桑感,同时又使不同阶段的人生呈现出来,历历在目,让人不能平静。只要读者细心体会就会感到,这两种不同的“遥望”,已在诗中成为一种相互的遥望,过去与现在之间因此而展开一种不无艰难的自我辨认和对话。

2、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第二个比喻中的“故乡”会消失在“迷雾”中?

明确: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好像人生的“六十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而在第二个比喻中,因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置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认之感和迷茫伤感之情,因此“迷雾”一词会出现在诗人的视线中。还可以说,这里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从中我们听到了李商隐诗的某种回响。

(四)品味语言

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相称,这首诗在语言上极其朴素,又极其有功力。如第2节的开始“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语言朴实无华,但读起来却有惊心动魄、一波三折之感,因为这其间充实着极其艰辛的人生内涵。另外,诗中的两个比喻也非常贴切,它们不仅把时间空间化、把时间意象化了(即通过比喻把时间变成可以遥望、可以看见的具体地点和意象),同时也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彼时”和“此时”内心的情感。曾卓的诗极其朴素、简练,又极其感人、耐读,正如诗人牛汉所说:“他(曾卓)的诗即使遍体鳞伤,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结合《我遥望》这首诗,请体会诗人是怎样在诗的语言和比喻上倾注他内心的情感的。

明确:曾卓的诗极其朴素,技巧从不外露,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再三阅读,以体会诗人在语言和比喻上所倾注的情感。比如第1节的“偶尔抬头”与第2节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区别,但包含的内在情感却很不一样。尤其是第2节中的这句“有时回头”,包含了极大的情感的张力:过去不堪回首,但有时还是要忍不住“回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那样让人留恋;“而今我到达了”这一句,也是平白如话,但却包含了不知是喜是悲的复杂情感,十分感人,至于诗人选用的两个比喻中所隐含的人生感叹和情感,以上已分析过了。总之,《我遥望》这首诗的手法及境界,正如诗人流沙河所指出的:“白描抒情,如一缕轻烟薄雾,感慨至深。过来人语,非经历过,道不出来”。(《写诗十二课》)

五、拓展

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曾卓的其他诗作并向同学推介。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当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天真而单纯,他为诗而远离尘嚣,将一切的爱奉献于诗神缪斯,在一方斗室中过着孤凄的生活。精神上崇高的追求和现实中太多的负重使诗人在极度的愉悦和痛苦中煎熬。前行,去往理想的诗神王国荆棘丛生,迷雾重重,举步维艰;停步弃行,心中又难舍难分„„25岁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绝尘而去。这就是——海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麦地》。

二、放课文朗读录音(配乐)

三、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西川撰文)(注:202_年4月28日,海子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海子的第一首诗是《亚洲铜》最后一首短诗是《春天,十个海子》。海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四、鉴赏分析

(一)整体把握诗意,理清作品思路。(引导学生诵读全诗,把握整体内容。)

《麦地》是海子1985年4月写下的一首诗,属于他的“早期”之作,但已展现出海子抒情诗的基本特质。全诗表达诗人对养他性命的麦地的回忆和想象、向往与赞美!

(二)鉴赏品味内容及写作手法。

(品读每一节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

1、海子写过许多与麦子、麦地有关的诗,可以说麦地是海子诗歌的核心意象和元素。海子通过“麦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海子的诗有一种直达事物核心的感受力和强烈、朴素的抒情力量,在《麦地》一诗中,他把浪漫主义的抒情自白和民歌、民谣的质朴结合为一体,有一种特殊的感人的艺术效果。例如“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请找出诗中你所喜欢的句子和意象,并说明诗人在写它们时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明确:此题的设置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海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风格。海子的诗充满了激情、想象和灵气,有一种直达事物核心的感受力和强烈,朴素的抒情力量。他从不刻意地运用修辞手段,然而着笔之处,处处闪现生命的光辉。他的语言目击了创造。在这首诗中,他把浪漫主义的抒情自白和民歌、民谣的质朴结合起来,如“家乡的风„„”十分亲切动人,而又富有诗意;他的比喻不落俗套,新奇而又自然,如“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月亮知道我/有时比泥土还要累”,等等。

五、总结与拓展

现实中的海子长期过着清苦得让人难以置信的生活,极度贫乏的物质沙漠上却疯长着纯粹而高远的诗歌精神。海子的诗歌大多纯粹、大气、想象丰富、意象纷纭,在透彻的抒情中充满了对人类精神和命运的深层探究和深切关怀,这是诗人的气质和责任心所至。海子的许多诗都为年轻人所深深喜爱,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黑夜的献诗》《四姐妹》《日记》《询问》《九月》《春天,十个海子》等。读下面这首诗,思考后面的问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海子、舒婷等诗人的作品,为开朗诵会做准备。2课外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不要无病呻吟。(2)要构思巧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意象要包含感情,意象间要有内在的联系。

第四篇:《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歌 2.感受革命先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能说出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革命先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学难点能说出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具学具投影仪

预习要求

1、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2.诵读这两首诗,尝试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探讨这两首诗艺术形式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内容与方式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旁注

一、情趣导入

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的同时,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先看第一首《把牢底坐穿》(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三、提出朗读要求,开展朗诵比赛

四、再次诵读《把牢底坐穿》,完成练习⒈他们为什么“愿把牢底坐穿”? 明确: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⒉“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表示他们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讨论后明确: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倒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⒊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五.诵读《花》,完成练习⒈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实际是表达他对坚强的生命无限热爱的感情。学生交流

选出小组最佳选手 学生思考后回答 大声朗读,读出激情 学生合作交流回答 要突出朗读的地位 教师可适当点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内容与方式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旁注

⒉“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揣摩后明确: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革命的意志是毁灭不了的,革命自有后来人。3.“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血红”二字?

交流后明确:表明了诗人随时愿意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决心。六.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七、小结布置作业阅读比较,说出理由即可

第五篇:《中国当代诗二首》教案

8.中国当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2了解曾卓、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和理解能力,感悟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两首诗中的意象。

3引导学生学会朴素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三、德育、美育渗透点:

1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2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

2了解诗作所创造的意象、意境和主要表现手法。

二、教学难点:

对诗中意象的把握。

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也不一定人人都认同。

三、解决办法:

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

[教学安排]

两课时。

[师生活动互动设计]

一、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两位作者的资料。

二、组织诗歌朗诵会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补充其他作品。

三、讨论各自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四、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尝试创作新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这是波兰当代著名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一句诗。而在扎加耶夫斯基和曾卓的诗中,就流淌着这种来自肖邦音乐的血液和禀赋。因为爱、善良和敏感,也因为在历史的强暴下对一种精神价值和语言价值的坚持,所以,他们“痛苦”“脆弱”,然而这种脆弱如此深刻感人,并富有尊严。让我们在诗与音乐的结合中,再一次与人类灵魂中那些最好、最深刻感人的东西相逢。

二、放朗读录音(配乐朗诵)

三、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介绍曾卓生平及创作,教师相机补充。(由于学生对曾卓不太熟悉,教师可适当多做些补充)1作者介绍

参见“课文说明”。2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1981年3月,诗人被“平反”已有一年多,并被恢复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同时,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已接近六十岁,已接近暴风雨后晚年的港口。他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

四、鉴赏分析

(一)引导学生诵读全诗,把握整体内容。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鉴赏品味内容:

1曾卓的诗总是在历史的沧桑中来展开对人生的沉思,《我遥望》从漫长动荡的人生中提取的两种不同的“遥望”分别指的是什么?

明确:

在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了对他整个一生的遥望和沉思。诗中的两种“遥望”之间,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如果说生活像海洋,诗人的艺术概括力就在于他从岁月中提取了两种不同的“遥望”: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后一节是一个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

前一节的“遥望”写出了年轻时代的可爱,而后一节的“遥望”给全诗带来了无尽的重量和感慨。对漫长而充满磨难的一生的超越和感叹都产生在这“回头”的一瞬,正是在这一瞬,“遥望”被改变了方向,漫长的一生变得清晰,年轻时代那个向未来热情遥望的自己又出现在视野里,遥遥在望而又遥不可及,因为在两个自己之间,已隔开了一道茫茫的历史的海洋。

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两个不同的“遥望”既连接了此岸与彼岸,以极大的跨度,写出了一种阔大的人生的沧桑感,同时又使不同阶段的人生呈现出来,历历在目,让人不能平静。只要读者细心体会就会感到,这两种不同的“遥望”,已在诗中成为一种相互的遥望,过去与现在之间因此而展开一种不无艰难的自我辨认和对话。

2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第二个比喻中的“故乡”会消失在“迷雾”中?

明确:

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好像人生的“六十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而在第二个比喻中,因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置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认之感和迷茫伤感之情,因此“迷雾”一词会出现在诗人的视线中。还可以说,这里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从中我们听到了李商隐诗的某种回响。

(四)品味语言:

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相称,这首诗在语言上极其朴素,又极其有功力。如第2节的开始“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语言朴实无华,但读起来却有惊心动魄、一波三折之感,因为这其间充实着极其艰辛的人生内涵。另外,诗中的两个比喻也非常贴切,它们不仅把时间空间化、把时间意象化了(即通过比喻把时间变成可以遥望、可以看见的具体地点和意象),同时也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彼时”和“此时”内心的情感。

曾卓的诗极其朴素、简练,又极其感人、耐读,正如诗人牛汉所说:“他(曾卓)的诗即使遍体鳞伤,也给人带来温暖和美感。”结合《我遥望》这首诗,请体会诗人是怎样在诗的语言和比喻上倾注他内心的情感的。

明确:曾卓的诗极其朴素,技巧从不外露,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再三阅读,以体会诗人在语言和比喻上所倾注的情感。比如第1节的“偶尔抬头”与第2节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区别,但包含的内在情感却很不一样。尤其是第2节中的这句“有时回头”,包含了极大的情感的张力:过去不堪回首,但有时还是要忍不住“回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那样让人留恋;“而今我到达了”这一句,也是平白如话,但却包含了不知是喜是悲的复杂情感,十分感人,至于诗人选用的两个比喻中所隐含的人生感叹和情感,以上已分析过了。总之,《我遥望》这首诗的手法及境界,正如诗人流沙河所指出的:“白描抒情,如一缕轻烟薄雾,感慨至深。过来人语,非经历过,道不出来”。(《写诗十二课》)

五、拓展

建议找出诗人的《有赠》《悬崖边的树》和这首《我遥望„„》,组织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这几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课外选读曾卓的其他诗作并向同学推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当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天真而单纯,他为诗而远离尘嚣,将一切的爱奉献于诗神缪斯,在一方斗室中过着孤凄的生活。精神上崇高的追求和现实中太多的负重使诗人在极度的愉悦和痛苦中煎熬。前行,去往理想的诗神王国荆棘丛生,迷雾重重,举步维艰;停步弃行,心中又难舍难分„„25岁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绝尘而去。这就是——海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麦地》。

二、放课文朗读录音(配乐)

三、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介绍海子生平及创作,教师相机补充。(由于学生对海子不太熟悉,教师可适当做些补充)

参见“课文说明”。

四、鉴赏分析

(一)整体把握诗意,理清作品思路。引导学生诵读全诗,把握整体内容。《麦地》是海子1985年4月写下的一首诗,属于他的“早期”之作,但已展现出海子抒情诗的基本特质。全诗表达诗人对养他性命的麦地的回忆和想象、向往与赞美!

(二)鉴赏品味内容及写作手法。品读每一节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参见“课文说明”。

1海子写过许多与麦子、麦地有关的诗,可以说麦地是海子诗歌的核心意象和元素。海子通过“麦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此题的设置是要学生通过“麦地”的意象来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情感。正如有的批评家所说,海子正是通过麦地“找到了自身生命与大地的对应关系”,由此进一步投入到民族的大灵魂之中,因为“麦地正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燎原《挛生的麦地之子》)。“麦地”因为诗人的再三抒写而成为诗的核心意象、成为一种灵魂的语言,诗人因为麦地而写出了他对大地的热爱,对生命本源的亲近和对家园的赞颂。2海子的诗有一种直达事物核心的感受力和强烈、朴素的抒情力量,在《麦地》一诗中,他把浪漫主义的抒情自白和民歌、民谣的质朴结合为一体,有一种特殊的感人的艺术效果。例如“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请找出诗中你所喜欢的句子和意象,并说明诗人在写它们时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此题的设置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海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风格。海子的诗充满了激情、想象和灵气,有一种直达事物核心的感受力和强烈,朴素的抒情力量。他从不刻意地运用修辞手段,然而着笔之处,处处闪现生命的光辉。他的语言目击了创造。在这首诗中,他把浪漫主义的抒情自白和民歌、民谣的质朴结合起来,如“家乡的风„„”十分亲切动人,而又富有诗意;他的比喻不落俗套,新奇而又自然,如“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月亮知道我/有时比泥土还要累”,等等。

五、总结与拓展

现实中的海子长期过着清苦得让人难以置信的生活,极度贫乏的物质沙漠上却疯长着纯粹而高远的诗歌精神。海子的诗歌大多纯粹、大气、想象丰富、意象纷纭,在透彻的抒情中充满了对人类精神和命运的深层探究和深切关怀,这是诗人的气质和责任心所至。

海子的许多诗都为年轻人所深深喜爱,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黑夜的献诗》《四姐妹》《日记》《询问》《九月》《春天,十个海子》等。建议学生课下阅读,想想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课外选读海子、舒婷等诗人的作品,为开朗诵会做准备。2课外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不要无病呻吟。

(2)要构思巧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意象要包含感情,意象间要有内在的联系。

边塞诗二首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