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民主选举的派性现象分析(定稿)
农村民主选举的派性现象分析
作者:刘红飞
当前,农村的派性现象已经较为普遍地存在,尤其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表现更为突出。笔者认为,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农村派性现象是以共同利益为核心,诸多利益个体相互利用、相互妥协的必然结果,也是村民政治参与自然形成的组织化形式。这种现象对村委会换届选举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需要基层党委政府正视和包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当前派性群体的主要特征
不稳定性。首先,派性群体是以特定能人的个人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会随着特定能人的退出而解体。这些能人或者是政治能人,对村集体事务熟悉,并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威望;或者是经济能人,能够通过经济纽带对其他村民施加影响;或者是家族能人,亲友众多且在亲友中具有优势位置和内部威望。这些人一旦产生政治上的诉求,就能够通过“亲拉亲”“故连故”的方式,连起一长串的村民,最终形成许多个以他本人为核心的,有着某种利益联系的人际关系圈。派性这种以某个特定能人为核心的特征,也决定了它会随着这个特定能人的退出而解体。其次,派性是在特定事件中被激活和强化的,会随着特定事件的结束而偃息。
利益主导性。首先,派性斗争的实质是利益之争。大多数人加入派性群体,就是想从现实或未来的收益分配谋取更大的利益,这就决定了派性斗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本派利益最大化。因此,派性必须找到一定的收益空间,否则派性斗争就难以维系。其次,派性斗争需要通过利益联盟、利益许诺和利益收买进行针对性动员。
派性现象产生的影响
有利方面
一是提高了村民投票积极性,使换届后的村委会具有更为广泛的民意基础。从2005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看,派性动员的程度与参民的参选率成正比,派性动员在客观上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选举与村民直接关联。
二是增强了选举规则意识,有效保障了选举秩序的相对有序性。从大多数村的选举情况看,派性群体并不会恶意地去破坏选举秩序,特别是派性中的核心人物反而会自发地去维护选举秩序。
三是增强了村民政治参与效能感,从根本上奠定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从近年来各村先进、后进的起落沉浮来看,真正难以治理的并不是“闹派性”的村,派性比较严重的村虽然在短时间内会爆发大量的社会矛盾,但一般经过1~2年的明争暗斗,最后通过村“两委”换届选举上的最后角逐,很有可能往良性方向发展,甚至成为干部民主、制度规范、群众发展愿望迫切的先进村。
不利方面
一是派性斗争对规范选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细节上的纰漏都有可能导致选举无效。从上一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看,因为工作细节上的问题导致选举无效的案例不在少数。
二是派性动员现象直接催生了大量不当竞选行为,导致村委会换届选举庸俗化。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拉票事实上是普遍存在,“狗都要挂盐水了”指的就是夜晚走动拉票的频繁。而拉票的方法,一般是利用人情关系或者施以小恩小惠。
三是派性冲突现象引发了大量社会不稳定因素,任何偶发事件都有可能演变成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考察村委会换届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社会矛盾在两个时期比较突出:选举前夕和选举后期。在选举前夕,主要是派性群体利用某些事件动员群众信访,在打击现任村干部的同时,把自己塑造成为村集体公众利益的真正代表。对策思考
立足现实,把握原则,引导派性群体规范参与
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派性参与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基层党委政府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突破思想框框,着重引导派性群体规范参与,依法保障村委会换届选举和谐有序地进行。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依法选举的原则。当前农村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村委会换届选举一定要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凡是法律规定的程序,要步步到位,凡是法律赋予选民民主选举权利,要充分保障。
二是公平公正的原则。只有让派性群体认可选举过程的公平公正性,才能达到派性群体认可选举结果的目的。因此,选举过程中要注重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特别是要正确处理组织意图与公平竞争的关系,原则上对符合资格条件的党员和村民,都应当欢迎和鼓励,不能因为不是组织培养的人选而制造障碍,而要将组织意图与民意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公平的竞争中予以落实。
三是理性竞争的原则。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只要派性群体的竞选行为是理性的,既使发生突发性事件,也是可控范围的事件。因此,选举过程中,乡镇党委政府一定要注意把握竞选双方的竞争尺度,一旦发现“利益之争”成为“面子之争”,或者任何一方有非理性行为,要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疏导或制止,如果无法制止,而且事态有激化的趋势,要果断中止或暂缓选举。
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引导派性群体有序竞选
在换届选举中,各种社会矛盾叠出,派性群体之间、派性群体内部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基层党委政府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把握关键环节、关键人物和关键问题,着力引导派性群体有序竞选。
一是要紧紧抓住派性群体的核心人物,加大引导和沟通的力度。要着重对派性核心人物的正面引导,加强沟通,听取他们的合理性建议,消除他们对基层党委政府公正性的怀疑,并及时协调选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切实发挥他们在维护选举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要切实把握派性竞选的规律特征,实行规则定在前。从选举实践的情况看,派性群体基本能够遵守法律和选举规则的相应规定,容易引发争议的主要是法律和选举规则没有明确规定、而由村选举委员会自行制订相应的操作办法,特别是遇到问题后作出的临时决定。因此,要高度着重对“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制订,根据上一届选举的经验教训和各村实际充分讨论,把各种可能的问题考虑在前,并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形成民主决议,从而做到规则制订在前,切不可简单地翻印“统一模版”。
注重方法,把握主动,确保选举达到预期目的
在派性斗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乡镇党委政府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切实把握选举工作主动权,在确保选举过程和谐稳定的基础上实现组织意图。
一是要注重细节,做到选举组织工作严谨周密。一定要把困难估计足一点,把问题想得细一点,对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步程序的落实,都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再三,并作出详尽布置方可付诸实施。切实把好委托关,严格依照法律设定委托条件,规范委托方式,明确截止时间,做到统一审核、统一把关、统一公示;把好投票关,确保选票的发放“人名相符”“人票相符”,并依序进入秘密写票处,代写选票要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把好票箱开启关,一旦发生阻挠票箱开启的事件,处置要慎重,依法及时协调,切不可简单地交由村选举委员会表决决定。
二是要积极防范,妥善处置敏感性问题。每个乡镇都要根据前期排摸的情况确定重点村,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力争实现最好的结果,同时按照最坏的打算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要明确“提倡”“反对”和“打击”,区别对待拉票行为,提倡从维护村集体公众利益出发进行公开演讲、演说和承诺,反对从个人关系、小团体利益进行拉帮结派,打击违反法律或党纪的贿选、胁迫等行为。
三是要注重方法,确保组织意图落实。原则上组织意图应当依据法律和政策“定框不定人”“对事不对人”,并从通过民主决议的选举办法中加以体现,对照各村实际设定相应的任职资格条件,对不宜提名为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要做好思想工作。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案例分析
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案例分析
一、问题行为情境(案例)
小浩是我上一届带的学生,家住农村,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一年最多回来2、3次。平时他由爷爷奶奶照看。五年级时小浩从乡下转入我校,刚来时厌学情绪较为突出:他上课的时候一般坚持不到五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用手碰碰左边的同学,用笔捣捣右边的同学,或者用脚踢踢前位的同学„„总想和别人说上几句。当别的同学不理睬或老师发现并制止后,他又会摸着东西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十分钟。总之对学习不感兴趣,作业经常不交,成绩越来越差,甚至逃课上网!和家长反映多次,家长虽重视,但由于在外地务工,远水不解近渴。
二、对案例的分析:
厌学情绪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在每一个人成长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这种情绪,这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自我动态失衡,和谐度不稳定的表现。学生厌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上课时常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搞恶作剧,干扰课堂。第二,课后不愿复习和做作业,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对考试、测验无所谓,只勾几道选择题应付了事,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获。第三,逃学,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等。(这三个方面在案例中小浩的身上均有体现)严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总之,厌学者,总幻想离开学校、离开课堂。离开老师、离开作业、离开考试,做一些不动脑不劳力的事,总想冲破校园纪律,自由自在。可是,空虚、孤独、无聊也常常伴随着他们。因此,经常用吸烟、玩电子游戏、上网、谈恋爱、幻想来自我麻醉。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案例中的小浩,厌学的三方面具体表现在他身上均有体现:上课小动作不断,或者搞恶作剧干扰课堂,课后作业马虎或抄袭,借故旷课,外出玩游戏等。其实,像小浩这样厌学的农村孩子我以前接触过不少,有一定的经验。因为我校虽是县城中心小学,仍有不少来自周边农村乃至偏远乡村的孩子。
于是,我先找到他奶奶询问家庭背景,然后打电话给他父母和他原来学校的老师了解情况。最好通过和他多次谈心终于掌握了他厌学的主要原因。
1.缺少关爱: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打工成了很多农村家长生活方式,为了工作,大多数人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寄养在其他亲戚家里。他们一年很少回来,他们的孩子便成了留守、半留守儿童或寄养儿童。小浩的父母在他三岁时便外出打工,长年在上海一家皮鞋厂上班,一年最多回来2次。小浩成了典型的留守儿童。
众所周知,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人们留守儿童或寄养儿童从小就缺少父母关爱,失去了家的温暖,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容易养成惰学的习惯。留守儿童或寄养儿童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心,慢慢地对学习的苦差事无耐性了,自觉性缺失了,久而久之,就会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不满,个别学生甚至产生仇恨老师、学校和社会,开始放纵自我,认为学习没有什么意思,厌学情绪随之产生。
像小浩这样的表现就是典型的缺少父母家庭关爱。小浩的奶奶说,刚开始时,小浩每天晚上睡觉时总哭闹着要妈妈。时间久了,哭闹虽然少了,但他常常望着一个物体发愣,半天不说话。刚上学时他也没有表现的像其他孩子一样兴奋。不过小学低学段成绩还勉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渐渐地厌学情绪凸显,一让他看书、做作业就发煩,还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最后发展到逃课。父母知道情况后决定把他送到县城小学,以求改观。
2.管教失度:
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鞭长莫及,没有时间或管不了孩子,同时又感到对不起孩子、亏欠孩子,于是就在经济上给与“补偿”,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零花钱不加限制,通过物质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殊不知这样最容易使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案例中的小浩就是这样:父母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时经常对他这样说:你要好好学习,考试考好了,爸爸妈妈给你买你喜欢的玩具等等„平时零钱不断、零食不离口,结果好的学习习惯没养成,坏毛病一身„而这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年人也易娇惯孩子,通常在教育方式方法容易不当,而且有时候打不得、骂不得,宽严容易失度。最后导致孩子任性、厌学„
3、网吧、游戏厅台球室等场所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网吧、电子游戏、打牌赌博、黄色书刊影碟等充斥农村集镇。而农村对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监管不如城市到位!而青少年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于是对那些自制力不强、厌学的农村学生来说,这精彩的“外面世界”无疑成了他们的“快乐天堂”与寻求刺激的地方。案例中小浩原来的学校周边也有3家网吧和一家游戏厅和2家台球室,他以前也去过多次。
4、改革开放后一些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的影响。
许多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投入战线长、回报慢,不如打工挣钱来得快、来的实惠。考上大学和考不上大学都一样,大学生神圣光环已不再有。过去,村里如果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那是十分光荣的事。如今,村里人并不羡慕出了大学生的家庭。相反,他们反而认为孩子早挣钱早找工作更好。于是上学 “读书无用”、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不正之风,迷惘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
另外,市场经济带来的不正之风,如 “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少年儿童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
5、学校因素
⑴、农村教育机制问题
在农村读书,在时间上不像城市里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他们上午和下午放 过学之后,大多书包一丢,或去帮着大人干农活或者玩耍去了,很少有人主动去读书。这不能怪孩子们,在城市里孩子们读书有许多人去监督着去做,而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环境。
⑵、教学观念方法陈旧落后
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三心的应试教育,弄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禁锢、被压抑的状态,无暇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或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导致学习兴趣降低,久而久之,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这是产生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
有的学校为了应对上级评比、考核,频繁地考试、排名次,使学生超负荷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冷落、批评、指责,他们很少受到表扬、鼓励、关心,一旦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就厌烦教师,不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心理。
三、诊断治疗
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小浩的厌学的根源在于家庭环教育的缺失及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境。(社会因素我们个人很难改变)家长对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只是直接原因。因而对小浩厌学的治疗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经过反复与家长交流沟通,让小浩妈妈暂时放弃外面的工作,回来陪读几年。等到小浩完全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以后再外出。毕竟,孩子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渐渐成熟、懂事。到那时家长便可安心外出挣钱。
自从小浩妈妈回来后,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小浩渐渐发生了变化:五年级下学期时上课明显认真多了,偶尔也举手回答问题了。到小学毕业时成绩已进入班级优秀行列了!现在他已经读年纪了,听他妈妈说成绩很好,学习基本不用父母督促。听到这,我有一种如释重负感和欣慰感,也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第三篇:关于农村中学生辍学现象的分析
关于农村中学生辍学现象的分析
我来自农村,中学也是在家乡的一个小乡镇上的。中学生活已经是4、5年前的事情了,看似离我很远,但是我还很清晰的记得当初发生的许多事。初一时我们班上大概有50多个人,但到了初三班上就只剩下40多个人去参加中考了。当时在中学就辍学的人有很多,这并没有引起我过多的注意。但是近几年我从读初中的弟弟那里又听说了很多学生在初中就辍学了的事例,这开始引起了我的深思。
为此,我上网查了许多资料和信息,意外的我发现了在大多数农村里,孩子在中学时期辍学的事例很多,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此,我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具体的了解与分析。
首先,我通过上网查询和对周边农村的了解,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辍学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贫困或是相对贫困的农村中,其中处于大山深处的农村最为严重。造成他们辍学原因则主要是家庭贫困,落后思想的阻碍,还有学校的管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第一,我想先来谈谈造成农村中学生辍学的最为重要的原因,至少在我看来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家庭贫困。在接受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普及的今天,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但凡是有能力让自己孩子接受教育的人绝不会放任孩子辍学的。在四川、贵州的一些贫困山区、农村的家庭中这种情况尤其的多。这些家庭也许是连自己的生计都难以维持,就更无力去承担孩子上学的费用,而孩子辍学后不仅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还能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来缓解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贫困农村的中学生辍学的现象愈演愈烈。要从根本上逐渐消除这种现象,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同时,政府和社会也要给贫困农村家庭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争取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更长久的教育。
第二,造成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还有一些落后思想的阻碍。在一些被大山包围的农村地区,他们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也被大山阻隔了,来自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难以传进大山深处。那里的人们,过于看重金钱的概念,认为读书并没有很大用处反而要耗费大量金钱还不如早点出去打拼来获得金钱。终身学习的概念和学习的重要性,并没有在他们的思想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政府或是社会要加强在这些地区的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同时着力于改善当地教育环境。
第三,学校管理方式也是造成部分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对于这一点,我的初中学校给我的感触最深。在我将要中考时,学校里掀起了一股读职高而不参加中考的风气,甚至一些教师也会劝告那些成绩不是特别好的学生放弃中考去读职高,而这些选择职高的人最后往往是辍学了。学校也要加强管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最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会造成农村中学生的辍学。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迅速,市场经济对社会的冲击也在不断增强。在有些农村中,中学生或者是他们的家长认为早日融入社会挣钱,比读书更有出路,这也造成了中学生辍学现象的发生。还有诸如北大学生卖猪肉等消极事件的传播,也引起了中学生对教育的消极态度。
这些都是造成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当然还有更多的原因等着我们探究分析。
第四篇:农村现象调查报告
“悠悠故乡情,拳拳赤子心”。大学毕业后,我回农村工作已过一年,通过这段时间在基层的爬摸滚打,我的学生气慢慢蜕变为成熟,人生阅历与社会知识也日趋丰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已形成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一、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单一,农业产业化薄弱
[现状]当前,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村集体还没有能力引导发展开创自主的产业是导致农业产业化薄弱的根结所在:一是村级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单一;二是部分村级债务负担沉重;三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人才、资金和信息匮乏;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落后;五是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所以,农村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富起来,必须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以合作经营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形成自己的多元化主导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建议]:
1、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资源优势的,要通过集体力量或租赁开发、承包经营的形式,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区位优势的,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有产业优势的,主要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上做文章;对各方面优势都不明显的村,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搞好生产、流通等环节的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实现集体增收,促进农民致富。
2、强化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要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在完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的同时,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防止分光吃光,积蓄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3、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要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自主、自治”的原则,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规范和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4、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是要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发挥村级党支部在发展集体经济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二是要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5、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二是要做好土地文章,以地生财。三是要建立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信贷信用体系,探索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解决农村金融缺位问题。四是要对那些受客观条件制约大、短期内难以发展集体经济的,要采取县乡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村,选派干部定点帮扶、贫富“结对子”、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加大帮扶力度。
二、一些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村容有待改善
[现状]“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随风刮;窝棚随处搭,摊位随便拉。”已成部分农村发展现状。村道两侧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的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基础设施不到位,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河道、池塘的垃圾成堆;一些小规模的养鸡场、养猪场等,没能及时按要求做好污染治理,造成周边臭气冲天,污水横流;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管理不当造成产品农药残留污染、土壤污染,无证犬横冲直撞,影响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
[建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升公民保护农村环境意识。购买发放《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挂图》、《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和《新农村环境保护读本》,普及农村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人们意识到,发展农村经济也要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加大对土壤污染、农药使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应当采取哪些防治措施解决等实用农技的宣传教育。推广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及时清理路面垃圾,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依然处于一个薄弱环节
[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有的村里文化活动场名存实亡,没有专人组织活动。有的村根本就没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有的村干部“视文化如粪土、视金钱如爹娘”。
[建议]一方面要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载体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硬件建设。乡村文化建设,诸如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科普室、体育健身室、医疗室以及文艺宣传队等,至少确保每个村组不存在公共文化设施载体空白的现象。其次,必须加强文化软件开发。要把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迅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抢救、整理、保护、开发这些文化软件,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民间原生态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下大力气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民间文化新秀和乡村文艺骨干,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科学管理。首先,必须坚持党管文化原则。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弘扬农村文化生活主旋律、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社会、历史责任,对农村文化工作做到“有人管,管好人”,努力提高乡村文化软实力。其次,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创新乡村文化管理模式。要把乡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改革完善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特别要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基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制度。再次,必须坚持不懈地打击非法文化活动,遏制消极文化发展势头。农村文化管理组织要正视乡村消极文化现象的存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关注消极文化继续在乡村蔓延将带来的极大危害,认真探讨、积极采取强化教育、正面引导、竭力挽救、坚决打击等综合措施,坚决遏制、逐步消除乡村消极文化现象,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广大农村阵地。
四、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
[现状]当今正值经济的转型期和矛盾的凸显期,贫富分化严重、物价高涨等社会问题已在一定意义上或多或少的制约着全社会各项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在农村,一些靠挖掘资源发展经济的村子,没有将有限的经济所得最大限度的运用到自身集体经济的发展上去,而是将有限的经济所得分发到村民手里,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富不济、小富则安”的惰性思想,更为严重的是,在被一些图谋不轨、别有用心的人发挥到民主选举村干部上,于是出现将集体经济所得全部分红做自己当村干部的选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矛盾的隐患。出现了“麻将村、扑克村”,严重影响整个村子的发展,错失发展机遇。
[建议]:
1、要集中力量重点整治,在打击上做到“严”“准”“狠”,注重效果。在整治当中做到一手抓打击,一手抓法制教育。对屡教不改之徒要实行行政、法律制裁与经济重罚的措施。
2、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抓好警民联防、联治网络,建立赌博防治责任制。各部门要切实“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利用乡村广播进行宣传,县、乡司法部门每年不少于两次深入乡村对农民进行有关赌禁的法律宣传,着力抓好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如阅览室、活动室、文艺体育活动场所等,把有赌习的人转化过来。
3、要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做到人人有事做,户户无闲人。一是增加农村经济,开拓生产领域,扩大生产规模,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根本途径。二是利用剩余劳动力这一有利条件抓好“山上、山下、水里、田里”开发,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同时抓好庭院经济的开发,把剩余劳动力和零散的剩余劳动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使农民农忙有农务,农闲有事做。三是充分发挥乡、村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要实现三业并举,即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并举。四轮驱动,即乡办、村办、户办、联办一齐上,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不离村,就地向乡、村企业转移,既可减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冲击,改变剩余劳动力终日无所事事的状况,又可使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繁荣农村集体经济。
第五篇:农村乱倒垃圾现象
农村乱倒垃圾现象
随着收入的增加,许多地方农民家庭变样了。家庭添置了电器、家俱等,室内地面讲究、窗明几净,卫生清洁,令人耳目一新。不过,在各地还观察到,许多农家和村落完全两重天,室内干干净净,外面乱七八糟,垃圾滥堆乱倒,塑料袋到处乱飞,给人总的感觉是小单元和大环境很不谐调。
今年刚开年,中央部署今年农村工作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不断提高农民富裕程度的同时,注重农村的环境建设,使之相互和谐,互促发展。的确,文上所述的状况,不但小单元与大环境不和谐,也与新农村建设很不合拍,和统筹城乡发展都格格不入,现在确实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大的方面看,国家和省上都在全面部署,有计划地从整体给农村硬件投入和补助,譬如新村的规划、村内的道路建设等。但从实际状况看,农村整体的环境比较差,还存在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管理。大家的行为没约束,随意而为,垃圾问题突出反映了管理的薄弱。
其实只要注重管理,不需要多少投入,周围环境很快就可改变。就说垃圾问题,只要我们稍给于关注,在村内设置小型垃圾填埋场、订下制度,约束大家共同遵守,不应是多大的难事。
现在已进入春季,中央又提出建设新农村,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时不我待。当前抓滥倒垃圾,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最起码可减少今后孳生蛆蝇,环境会明显改观。再说,闻建设新农村之风而动,先解决显性问题,也便于逐一解决村民不文明的其它毛病。在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的今天,相信各地农村一定会很快改变随意处理垃圾的陋习,塑料袋乱飞现象得到根治,还文明农村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