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奉化市校本研修专题论坛上的讲稿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林兴锋
岳林中心小学2007年以前一直在6亩多的弄堂小学里,2007年秋季迁入新校舍,老学校新面孔新气象,在校本研修工作的进程中,全体教职工立足学校,始终把它作为学校一块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学校目前拥有宁波奉化两级名师学科骨干、街道骨干教师等40余人,骨干教师的数量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多,有宁波奉化两级教坛新秀、优质课获得者40余人,教坛新秀的数量也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多,特别是近年来名师和小中高数量的不断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名师骨干教师,近年来在学校的办学质量日益提高的同时,把校本研修作为学校文化品牌来建设,在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下,提出了对校本研修建设的八个文化:“协商化、课题化、竞赛化、网络化、制度化、档案化、示范化和学生化”,从而构建了岳林中心小学的校本研修文化,今天我以八个文化中的网络化向大家作交流,题目是: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树立校本研修网络化的理念
过去的校本研修活动,参加人员必须在同时间同地点才能进行,这对于现代高节奏、高效率的教育发展已经不太合拍;同时,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往往影响互动参与,缺乏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也可能导致研修活动效果不佳。研修档案的形成往往是纸质化的材料,比如几年前成立的教研组档案室,里面主要摆放了教师个人业务发展档案袋和教研组档案,虽然通过梳理、积累的过程促进反思,为教师、教研组积累起宝贵的原生态的活动资料,尤其是一些获奖证书等,但它以后的作用能发挥多少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只是一种材料的堆积,只是一种“静态”的档案,不能跨越时空,也就不能做到时空上的资源共享。
当今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专业教育网站提供的资源异常丰富,利用网络学习,无疑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也为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路径。所以,发挥网络“动态”的、跨时空、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依托网络化平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今后教师培训的方向。
因此校本研修网络化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确立“以网络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瞻性理念,为教师研修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构建校本研修网络化的模式
学校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积极行动,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化模式。
所谓的“三位”就是教师个人研修、教研组研修和学校研修,所谓的“一体”就是校本研修网络平台,学校的校本研修网络又分为教师研究包、教师博客(即教师个体研修)、教研组和学校研修专栏等网络互动平台,构成了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一个庞大群体。在“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平台上,教师将自己的所知、所行、所思挂在互动平台上,就能及时得到同伴的互助和名师的指点,使其及时反思自已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提升反思、研究的水平,在网上进行思维碰撞,实现校本研修活动跨越时空进行。
三、实施校本研修网络化的策略
校本研修的网络化以学校校园网络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借助当前学校已有的校园网络,为校本研修的运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让日常的研修活动在校园网上延续,再作深入交流与探讨,使研修活动得以继续扩展、生成、提升,变得更加富有成效。
1.个体研修资源共享
它主要的载体是教师博客(即教师个体研修平台),6年前,学校就要求5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在校园网上传一篇文章,营造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当然,这文章可以是试卷、案例、课件、教学设计、学生习作、师生作品、名著研读等,教导处随时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各组长及时把好研修资料上传的时间关,开始是定了一个制度:每位教师未交或迟交一次扣教研组和年级组考核分1分,学校期末进行统计。06年教师网上学习又迈出了一大步,建立并开通了岳小博客,博客分为11个学科13个组,日志有习作、教案、作品等等,高段数学组就有“六年级数学日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反思、列方程解应用题练习20题”等等,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的平台,教师们随时上传教学设计、课件、试卷、论文、案例、反思,达到资源共享化,使教师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资料查找,为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提供便利,提高了校本研修效率。
2.协作研修交流共进
它主要的载体是教研组研修平台。
(1)网上备课。为了让教师们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信息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备课是为了更好的上课,实行“分散备课,集体研课,资源共享”的备课方法。网上备课的一般程序是:组长把教材内容预先分给老师们(或者在网上发布教材内容)--――老师分散备课----上传备课内容--―网上交流定下上课预案--然后由一位教师代表教研组上课,再是说课评课等环节。让教师在友好、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
(2)网上评课。对别人的公开课进行网上评课,点评不主张独立成篇,应回复于被点评文章下面,规定:凡每次集体活动先有组长上传活动记录,然后组内每位教师的材料跟帖在活动记录下面,尤其是上课评课活动,先由主持人(组长)上传记录、教案、反思,下面是组内教师的评课稿,老师们积极跟帖,发表见解。每次活动还有小结人,既锻炼了教师的反思总结能力,又指明了这次活动得到了什么我们还要努力什么?使活动上升了一个档次,变得更加有意义。
(3)网上学习。这主要是指校本研修的理论学习。把针对教研组研修主题有价值的文章放在网络上,老师们就不用集中在一起,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撰写心得体会。网上互动平台拓展了教师民主、自由、开放的研讨空间,增强了校本研修活动的实效性。
(4)网上检查。第一是研修基本常规的检查,网名采用教师实名制,便于学校监督,凡每次集体活动先有组长上传活动记录,从记录中来了解检查教研组的研修情况,然后组内每位教师的材料跟帖在活动记录下面。研修活动主题、时间要明确,能够反映在标题上。第二,也就是在这网络上,也反映了学校教学常规的检查,自从省里下发浙江省义务教育管理指南后,学校也积极进行有效的落实,比如每月一次的备课检查,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试卷,综合学科可以是考核方案等。
3.学校研修统领全局
它的主要载体是学校研修平台。出现在这个平台上的是校本研修制度,学校研修计划、总结和学校组织的各项研修活动材料,它是统领全校校本研修的一个平台,老师们在这里可以随时的了解学校的研修制度、计划总结,作为学校层面上的研修活动材料也在这里呈现.。
4.材料整理网上档案
它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研究包。6年前,学校为教师建立了教师文件夹,里面每位教师都有一个研究包,属于校内局域网,老师们在校内可以相互观看,教研组的研修档案材料就放在这里,教研组长设立相关内容的子文件夹,大家在每次活动时只要把研究的材料直接放入就可以,同时学校、教研组如有共享的资料也可以放入,供大家学习参考。学校规定,教师的每次研修研究材料要上交到两个地方,一是教师研究包中的教研组长每学期研修材料这个包里,还有就是上交到校园网中教研组研修平台,期末结束时,教研组长把一学期的校本研修材料打包,制作成电子书,翻阅时一目了然,仍然放在教师研究包中,老师们随时坐在办公室里可以翻阅借鉴,比前面所讲的静态的档案室作用大的多了。电子书档案做到了主题明确、注重过程、人人参与,每次活动记录及时、清楚,强化实践、研讨、反思、总结,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提高了教研组活动的质量。
四、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的体会
1.校本研修网络化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化模式,以教师研究包、教师博客、教研组和学校研修等网络互动平台为载体,以教师的研究讨论为主要方式,让教师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考在合作中真诚交流。一改以往单纯的即时性效应,给校本研修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次的网上回复、话题选择、文献推荐、观点讨论,所有细小的环节都保留网络平台上,呈现了互动式研修的整个过程,使网络校本研修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也发挥了长效功能,教师的听课和评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2.校本研修网络化创造了和谐的研讨氛围
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使用使传统与现实的教研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研修氛围。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的交流环境,展现了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研修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大家的经验在这里分享,于是我们的能力在这里得到提升。教师每时每刻都能充分领略开放、民主、互动、协作、鼓励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
3.校本研修网络化突出了教师的主体性
网络始终是工具,教师是校本研修网络化的主体。在校本研修网络化中,有了时间、空间的保证。在研修内容、研修方法的选择上,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尽可能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作业的批改的评价方法,把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时间读书,有精力去研究。让每一位教师学会利用校本研修网络化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深刻感受到网络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4.校本研修网络化应紧紧围绕主题开展
由于网络的随意性,也带来了它的复杂性。为革除随意讨论的弊端,摒弃虚假的恭维与恶意的攻击等不良行为,在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的过程中,应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研修目标。以“主题”为主线,以课例为内容,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来开展研究。在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校本研修的“主题”,发挥教师个人自主的实践反思与教研组同伴诊断、指导及经验共享的交互作用。
当然,校本研修网络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困惑。比如,还未开展互动式网络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互听互评是一种常见的研修方式,但这种方式受时间安排的限制,参与人员不广泛,效果不明显,因此,通过开设网络互动课堂来解决这个难题,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直播,教师可以同步异地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可作为资源保存在网络校本研修平台中,随时调出观看。比如,传统教研如何和网络研修进行深入结合;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里更高效的组织校本研修活动;如何更有效地对校本研修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这些都是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岳林中心小学的研修工作是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一个缩影,在以后的工作中,希望进修学校能加大对我校的指导力度,同时希望也能得到在座的兄弟学校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依托网络化平台_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网络化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树立校本研修网络化的理念
过去的校本研修活动,参加人员必须在同时间同地点才能进行,这对于现代高节奏、高效率的教育发展已经不太合拍;同时,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往往影响互动参与,缺乏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也可能导致研修活动效果不佳。研修档案的形成往往是纸质化的材料,比如几年前成立的教研组档案室,里面主要摆放了教师个人业务发展档案袋和教研组档案,虽然通过梳理、积累的过程促进反思,为教师、教研组积累起宝贵的原生态的活动资料,尤其是一些获奖证书等,但它以后的作用能发挥多少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只是一种材料的堆积,只是一种“静态”的档案,不能跨越时空,也就不能做到时空上的资源共享。
当今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专业教育网站提供的资源异常丰富,利用网络学习,无疑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也为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路径。所以,发挥网络“动态”的、跨时空、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依托网络化平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今后教师培训的方向。
因此校本研修网络化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确立“以网络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瞻性理念,为教师研修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构建校本研修网络化的模式
学校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积极行动,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化模式。
所谓的“三位”就是教师个人研修、教研组研修和学校研修,所谓的“一体”就是校本研修网络平台,学校的校本研修网络又分为教师研究包、教师博客(即教师个体研修)、教研组和学校研修专栏等网络互动平台,构成了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一个庞大群体。在“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平台上,教师将自己的所知、所行、所思挂在互动平台上,就能及时得到同伴的互助和名师的指点,使其及时反思自已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提升反思、研究的水平,在网上进行思维碰撞,实现校本研修活动跨越时空进行。
三、实施校本研修网络化的策略
校本研修的网络化以学校校园网络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借 助当前学校已有的校园网络,为校本研修的运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让日常的研修活动在校园网上延续,再作深入交流与探讨,使研修活动得以继续扩展、生成、提升,变得更加富有成效。
1.个体研修 资源共享
它主要的载体是教师博客(即教师个体研修平台),6年前,学校就要求5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在校园网上传一篇文章,营造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当然,这文章可以是试卷、案例、课件、教学设计、学生习作、师生作品、名著研读等,教导处随时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各组长及时把好研修资料上传的时间关,开始是定了一个制度:每位教师未交或迟交一次扣教研组和年级组考核分1分,学校期末进行统计。06年教师网上学习又迈出了一大步,建立并开通了岳小博客,博客分为11个学科13个组,日志有习作、教案、作品等等,高段数学组就有“六年级数学日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反思、列方程解应用题练习20题”等等,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的平台,教师们随时上传教学设计、课件、试卷、论文、案例、反思,达到资源共享化,使教师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资料查找,为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提供便利,提高了校本研修效率。2.协作研修 交流共进 它主要的载体是教研组研修平台。
(1)网上备课。为了让教师们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信息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备课是为了更好的上课,实行“分散备课,集体研课,资源共享”的备课方法。网上备课的一般程序是:组长把教材内容预先分给老师们(或者在网上发布教材内容)——――老师分散备课————上传备课内容——―网上交流定下上课预案——然后由一位教师代表教研组上课,再是说课评课等环节。让教师在友好、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
(2)网上评课。对别人的公开课进行网上评课,点评不主张独立成篇,应回复于被点评文章下面,规定:凡每次集体活动先有组长上传活动记录,然后组内每位教师的材料跟帖在活动记录下面,尤其是上课评课活动,先由主持人(组长)上传记录、教案、反思,下面是组内教师的评课稿,老师们积极跟帖,发表见解。每次活动还有小结人,既锻炼了教师的反思总结能力,又指明了这次活动得到了什么我们还要努力什么?使活动上升了一个档次,变得更加有意义。
2(3)网上学习。这主要是指校本研修的理论学习。把针对教研组研修主题有价值的文章放在网络上,老师们就不用集中在一起,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撰写心得体会。网上互动平台拓展了教师民主、自由、开放的研讨空间,增强了校本研修活动的实效性。
(4)网上检查。第一是研修基本常规的检查,网名采用教师实名制,便于学校监督,凡每次集体活动先有组长上传活动记录,从记录中来了解检查教研组的研修情况,然后组内每位教师的材料跟帖在活动记录下面。研修活动主题、时间要明确,能够反映在标题上。第二,也就是在这网络上,也反映了学校教学常规的检查,自从省里下发浙江省义务教育管理指南后,学校也积极进行有效的落实,比如每月一次的备课检查,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试卷,综合学科可以是考核方案等。
3.学校研修 统领全局
它的主要载体是学校研修平台。出现在这个平台上的是校本研修制度,学校研修计划、总结和学校组织的各项研修活动材料,它是统领全校校本研修的一个平台,老师们在这里可以随时的了解学校的研修制度、计划总结,作为学校层面上的研修活动材料也在这里呈现.。
4.材料整理 网上档案
它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研究包。6年前,学校为教师建立了教师文件夹,里面每位教师都有一个研究包,属于校内局域网,老师们在校内可以相互观看,教研组的研修档案材料就放在这里,教研组长设立相关内容的子文件夹,大家在每次活动时只要把研究的材料直接放入就可以,同时学校、教研组如有共享的资料也可以放入,供大家学习参考。学校规定,教师的每次研修研究材料要上交到两个地方,一是教师研究包中的教研组长每学期研修材料这个包里,还有就是上交到校园网中教研组研修平台,期末结束时,教研组长把一学期的校本研修材料打包,制作成电子书,翻阅时一目了然,仍然放在教师研究包中,老师们随时坐在办公室里可以翻阅借鉴,比前面所讲的静态的档案室作用大的多了。电子书档案做到了主题明确、注重过程、人人参与,每次活动记录及时、清楚,强化实践、研讨、反思、总结,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提高了教研组活动的质量。
四、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的体会 1.校本研修网络化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化模式,以教师研究包、教师博客、教研组和学校研修等网络互动平台为载体,以教师的研究讨论为主要方式,让教师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考在合作中真诚交流。一改以往单纯的即时性效应,给校本研修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次的网上回复、话题选择、文献推荐、观点讨论,所有细小的环节都保留网络平台上,呈现了互动式研修的整个过程,使网络校本研修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也发挥了长效功能,教师的听课和评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2.校本研修网络化创造了和谐的研讨氛围
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使用使传统与现实的教研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研修氛围。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的交流环境,展现了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研修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大家的经验在这里分享,于是我们的能力在这里得到提升。教师每时每刻都能充分领略开放、民主、互动、协作、鼓励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
3.校本研修网络化突出了教师的主体性
网络始终是工具,教师是校本研修网络化的主体。在校本研修网络化中,有了时间、空间的保证。在研修内容、研修方法的选择上,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尽可能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作业的批改的评价方法,把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时间读书,有精力去研究。让每一位教师学会利用校本研修网络化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深刻感受到网络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4.校本研修网络化应紧紧围绕主题开展
由于网络的随意性,也带来了它的复杂性。为革除随意讨论的弊端,摒弃虚假的恭维与恶意的攻击等不良行为,在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的过程中,应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研修目标。以“主题”为主线,以课例为内容,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来开展研究。在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校本研修的“主题”,发挥教师个人自主的实践反思与教研组同伴诊断、指导及经验共享的交互作用。
当然,校本研修网络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困惑。比如,还未开展互动式网络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互听互评是一种常见的研修方式,但这种方式受时间安 4 排的限制,参与人员不广泛,效果不明显,因此,通过开设网络互动课堂来解决这个难题,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直播,教师可以同步异地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可作为资源保存在网络校本研修平台中,随时调出观看。比如,传统教研如何和网络研修进行深入结合;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里更高效的组织校本研修活动;如何更有效地对校本研修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这些都是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以教师博客为起点,积极促进教学反思
教师博客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教师博客为教师的继续学习、经验交流、教学反思等提供了一个快捷、有效的途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发展,教师博客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在教研工作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博客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能,高度重视教师博客平台的搭建与完善。
首先,在原有的网络设施基础之上,学校拨专款购置了一台各方面性能都很好的电脑作为教学网站专用服务器,并创建了教师博客网。
其次,在全校宣传教师博客网的开通,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注册登录,创建独具个性的教师博客。
再次,加强引导,鼓励教师在博客上写教育叙事。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是去写那些连自己也不理解的概念性论文,而是基于学校真实生活,去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可以说它是电子版的或加强版的教育日记。与传统的教育日记相比,它交流方便,传播快捷,并且更注重反思与创造。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 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与写专业性较强的教育论文相比,它更符合广大教师的教学实际,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研视野。因此,也更受广大教师的欢迎。
二、以教研论坛为依托,开展网络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又为集体备课插上了双翼。依托教研论坛(BBS),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是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新探索。
网络集体备课不仅是教师利用网络寻找资料、制作课件,更是本校教师之间、本地区各校教师之间、不同地区各校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立体备课,使集体备课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的内容也由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教案,发展到以备学生、备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备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实现。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最大优势是:只要登上备课平台,教师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这就弥补了传统集体备课的备课人数、备课时间、备课资源、备课地点有限的种种不足。
1.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的可行性
(1)铜陵县一中的宽带是光纤接入的100M独享宽带,速度快,流量大。现有多媒体教室2个,微机房6个,电子阅览室1个,新落成的教师办公楼里即将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90%的教师家中购置了电脑并连接Internet,这些为网络集体备课提供了硬件设施保障。
(2)学校拥有教学网站专用服务器,架设了铜陵县一中教学资源网,并开通了教育博客和教研论坛,这些为网络集体备课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3)学校70%以上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青年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而且此前还举行过两次信息技术全员集中培训,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在网上浏览、写作和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这些是参与网络集体备课人员必备的信息技术素养。
2.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的步骤
(1)选定网络集体备课的平台。虽然博客和QQ都可以用作集体备课的平台,但博客在个人反思方面有优势,在集体研讨方面却存在明显不足;QQ过于私人化,不便公开展示,广泛交流。因此,我们选定教研论坛作集体备课的平台。论坛栏目设置方便、层次清晰、探讨方便、交流广泛,且便于监督和指导。
(2)设置栏目。在教研博客上设置集体备课专栏,下设各学科分栏,每个学科又分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个年级备课组,以学科年级组为备课单位,每个备课单位确定一名备课组长。
(3)确定课题与主备教师。课题由备课组长确定或网上集体讨论确定,然后备课组长指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以发表新帖的形式将自己所备课题的教案、课件(以附件的形式发布)或问题等发布到论坛相应栏目下,其他教师以跟帖的形式进行探讨或给出建议。
(4)明确并展示集体备课成果。主备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修改自己的主题帖,作为上课的依据,这也是本次集体备课的初步成果。备课组所有教师在上完这一课之后,根据上课切身感受与实际效果,再次跟帖探讨。主备教师根据这些探讨,写出教学反思,并写入自己的教师博客。这是集体备课的二次成果,但并不是最终成果,当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时,还可以再次改进。
3.网络集体备课的优越性
(1)不受时空限制。传统集体备课强调“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备教师。而网络集体备课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由于采用发帖和跟帖的形式,所以,不管是什么时间,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教师,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参与备课。
(2)实现动态备课。与传统的集体备课形成一次性或二次性成果不同,由于 论坛可以无限地跟帖,主题帖也可以无限地修改,网络集体备课也就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
(3)查找使用资源方便快捷。网络拥有光的速度海的容量,只要善于取用,就绝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发生。
(4)便于监督考核。论坛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只要注册了,就可以登录浏览或跟帖讨论。每个人的发帖数量也一目了然,便于相关领导的监督考核。总之,网络集体备课是传统集体备课方式的一种创新,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扩大了集体备课的辐射面,调动了参与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率,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以网页课件为支点,努力开发网络课程
网页课件的含义,比较容易把握。网页课件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基于HTML语言设计制作的,辅之以JavaScript、Flash等各种流行的技术,展现一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课件。网页课件以其生动形象、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相比而言,网络课程的内涵要复杂得多。有人说,“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 也有人说,“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2]前者侧重其构成,后者侧重其特点。综合起来看,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但以网页课件的制作为支点,我们还是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网络课程都以网站为载体,而网页课件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网站,只要合理设计就可以开发成网络课程。
首先,通过网络集体备课探讨网络课程的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系统设计。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系统设计要合理规划教学区、管理区、交流区、展示区等。
其次,组织校内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专家成立设计小组,根据学科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网页课件模板,即小型的动态网站。注意,一定要设计成动态网站,因为动态网站可以实现交互功能,如提交信息、发布评论等。如果技术力量不足,无法自行设计网页课件模板,可以从网上下载小型动态网站的整站系统加以改造。
再次,依据模板制作网页课件。这一环节有点像网站的后台管理,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发布到相应的频道、栏目上。
第四,设计专题页面。专题页面可以分为学科层级、模块层级和单元、课文层级。上传制作好的网页课件到指定的网络空间,并链接到专题页面的单元、课文层级。
最后,反馈与整改。课件的每一网页都设有评论区域,使用者、观摩者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意见或建议。管理者根据这些问题、意见、建议做出答复或整理修改,不断地加以完善。
网络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更为教师摆下了挑战自我的擂台。它推动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信息技术对高中教师职业道德影响
第一信息技术是一面照亮教师镜子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学生中的普及及其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参与到网络贴吧、网络论坛上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品头论足,虽然网络上的点评纯属学生的个人观点,并不具有权威性,但有一个平台能够了解到众多学生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学生们对教师评论的匿名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庞大和无序性,学生在网上点评教师,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可信的,也有失实的,甚至部分学生把一些和教学无关的看法也加入在内,如教师的容貌、隐私等,需要大家理性地去判断和看待,教师可根据点评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完全可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个教师的授课效果怎么样,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向教师反馈意见的平台,是值得提倡的。有了这面镜子,促使我们教师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真正做好教书育,为人师表。第二信息技术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引导好教育好学生,常常要与学生沟通。“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成功的教育,取决于与学生很好地沟通。”
教师与学生有一定的年龄差距,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年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各年代的人的观点和生活方式也有不同,这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口味”不同,假如相方都不调整一下的话,努力尝试寻找合适的方法沟通的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代沟。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言行、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内心状况,这有利于教师开展工作。
教师可以在网上和家长沟通:把孩子的学习问题、生活问题,耐心细致地告诉家长,而家长们也把孩子的情况或遇到的问题及时和教师反映。
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年龄的增长,和老师的交流越来越少。再也不像低年级时候那样,什么话都对老师说,像个透明的玻璃瓶,藏不住事。这是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是他们想独立的一种体现,他们会把很多心事放在心里,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想什么、要什么就必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可以通过QQ和学生进行匿名或实名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自 己的一些想法甚至个人小秘密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第三信息是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催化剂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通过网络实例或远程教育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大多数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教育教学评价观。教师不再习惯于面向过去的经验,从已知的条件和既定目标中求取问题的答案,善于从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习于常规,因循守旧。而是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即时变化,进行多维思考,做出最符合当前现状的决策。变习常性思维方式为创造性思维方式,变封闭性思维方式为开放性思维方式;变单向性思维方式为双向性思维方式,变单一性思维方式为系统性思维方式;变静态性思维方式为动态性思维方式,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站在更高的观察点上,从更广阔的视角,多方位、立体化、理性化、综合化地审视思维对象,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而合理,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教育教学决策和行为的失误率。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掌握、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得教学活动更加有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自觉培养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选择教学资源的能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的能力等。
四、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
第一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学习的平台。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过程。现代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远程自我提升学习。现代远程教育,为终身学习提供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由于网络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共享性,学习者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地点、进度、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由于网络具备良好的通讯能力和沟通机制,学习者可进行交流讨论、协作研究,实现合作学习。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学习需要和社会成员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的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个学习者,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支持教师专业终身发展。第二信息技术是教师拓展视野的窗口。
普通文化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本的层面。丰富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主要是使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促使教师持续发展,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各种教学情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非仅具有自己的任教的学科的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有宽广的视野。一个教师如果见识狭窄,就很难应付教师工作中各种复杂的挑战。同时,普通文化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更高层次的专门课程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通用知识,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使课程丰富起来。第三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仓库 信息时代,知识更多地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它从不同维度同时刺激人们的多种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获取渠道,海量的网络主机存储空间和几乎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交互式平台、不受时空限制、随意检索的知识流,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构筑起丰富知识资源宝库。教师利用网络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随意检索所需的知识,达到饱有学识,内强文化素质的目的,有效解决了教师的工学茅盾问题。
五、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 第一信息技术是教师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组织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备课的难点,因此我们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购买教学资源库等形式充实备课资源,教师通过对资源的重新整合,实现快速的备课。
每位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总希望能不间断地得到专家名师的伙伴式的帮助,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我校尝试建立网络资源库,把课堂实录课上传在学校网站上,然后请教师直接上网听课,与教师直接对话,交流心得、发表看法。这种新型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让大家足不出户有更多的自由度参与“伙伴式”教研组的活动,帮助其他教师更快的成长。没有机会现场听到课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和教案,阅读论坛上的帖子,了解各家观点,参与研讨,从而促进了各种资源的联动融合与再生。与此同时,学校根据实际活动需要,在专题栏目中收录了大量的视频、文字、图片资源,包括示范课,配套课件作品,教案、课堂设计、教研论文等丰富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的备课、教研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第二信息技术是教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形象、生动、逼真的情景,展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件的展示中引导学生的讨论、合作与交流通完成教学任务。过对课堂实录的反思、评析、我们可以找出了课堂教学存在的消极影响。如教学呈现形式呆板,师生缺乏互动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逐渐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
原有的评课方式主要在一节研究课后进行,教师由于思考的时间很短,很难一点独到的见解,也就形成了评课会上几个骨干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有时讨论到下课还意犹未尽。为使有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评课过程,促进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我们在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开展了网络式评课活动。即在校园网上贴上研究课的教案、实录,对本课的教学有意见或建议的 教师可在评课栏留言,方便大家阅读和思考。
第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科研
第三篇:依托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依托网络教研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带给我们的除了机遇,还有新的挑战,如何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已成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必然趋势。我们学校在省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室的带领下逐步走在了网络教研的前列,依托黑龙江省小学教育论坛和新浪UC“小学教研在线”房间的有效载体,为我校教师与全省各地市老师的平等交流搭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雷锋小学一大批骨干及年轻教师就是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学校内部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网络教研和学习系统。现将我校在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时的一些经验作如下汇报:
一、以网络教研为载体,带动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校本教研网络。
为推进校本教研力争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之相互结合,我校把网络教研工作纳入了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以教育教学领导为主要成员的网络教研领导小组,下设一个网络教研委员会。聘请有能力、工作责任心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为兼职研究员,从组织和人员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2.创新教研形式,坚持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对教研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然而,由于地域、经费的限制,实验教师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了在点上的交流作用,过去那种“走出去,请进来”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对课程实施及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在教研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网络教研成为引领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亮丽的景点。
二、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形成教研合力。
1.建立教师博客群,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
我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率先建立博客家园,并带动其他教师,目前我校已建立数十个“教师博客”。许多教师辛勤耕耘自己的博客家园,讲述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细说着学校管理、教学工作、教研交流等方面的体会感受,记录着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问题讨论等教研足迹,为学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教研资源和个人成长经验。因为我们的坚持,因为我们的执著,我校越来越多的老师走进网络这个更为宽阔的学习的平台,与大家勤交流共成长,在网络教研中很多年轻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谢道翔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现任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版主、省小学数学网络兼职教研员、新浪UC“小学教研在线”和 “数学工作室”的管理员、新思考论坛版主。
在2006年3月24日由我单位承办的网络教研活动上,谢道翔老师主备了北师大三年级下《电影院》一课,在大家的帮助以及雷锋小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网络教研中平等、和谐的研讨氛围,为我们开启了网络教研的一扇天窗,体会到网络团队的力量。
2.开展UC、QQ网聊教研,教研沟通无界限。
除此之外,我校数学创新小组的教师每周五晚上必到“UC小学教研在线”去学习,这是省院初教部
数学室在小学教研在线语聊室安排的网络教研活动。这个活动象一盏指路灯在教学上为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每次看完录像课,我们都会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互相启发,使彼此都能从中获得对课程和教学的新的理解。在这里,我们获得了丰富而全面的信息,它是有效反思和有效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我校教师借助这个平台实现了异地“零距离”的研讨,实现与名师“零距离”的接触。
同时我校还建立了QQ群,大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如本学期,我们就自发的选择了一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通过QQ网聊即兴进行讨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创建BBS论坛,储存交流信息温故知新。
“BBS论坛”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与“教师博客”“QQ网聊”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我校在原有“教研论坛——呼吸新课程”的基础上改版,拓展了网络研讨空间,开设BBS教研论坛,设置了专题活动、教研咨询、语文教学、数学教学、教研天地等15个栏目,每一个栏目都有版主,负责文章的质量把关和板块安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和学科教学在相应的板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跟帖回复、交流互动。老师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教育论文,交流自己的想法,区教研员以及兄弟学校的老师也积极地参与论坛研讨活动,如余跃明老师看了陈雪云老师《关于简便计算》,他及时回复跟帖,交流了他对简算的看法,给我校教师很多的引导和启迪。
4.网络教研制度化,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为了让网络集体备课有效开展,我校制定了《雷锋小学网络集体备课方案》,成立了领导组、对我们的数学创新小组的每一位教师分别提出了要求:
一是履行职责,督查审核。备课组长(版主)负责该组该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任务分解(每一位教师精备2—3课,每一所学校精备1—2单元)、教案审核等工作,并督促每一位教师提前一周把设计好的教案(学案)上传到网上。
二是设计教案,及时发布。各位教师必须根据各学科备课组长安排的内容,深入研读课标、分析教材、钻研教参、了解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案(学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发布到“教研论坛”相应学科的“集体备课室”。
三是参考教案,个性修改。教师可到相应年级学科“备课室”里学习参考教案,在自己充分研读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编写出个性化教学设计方案。
四是交流研讨,教学反思。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在研读网上备课室教学设计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网上研讨活动,对他人教案提出建议,并在网上进行跟帖回复研讨或在学区安排的现场集体备课中交流。每位教师每个月至少要有一篇教学反思(随笔)发表于“教研论坛”上。学期末,学区将在各个备课室里分别评出最佳教学设计奖。
我们多次利用网络平台向全国的老师展示我校的教学探索,如2006年5月15日,刘占田老师主备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字母表示数》;2007年4月26日由我们单位承办的网络教研活动中,李雯雁老师主备的北师大三年级下《分一分》一课的录像观摩研讨,也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随着我校BBS论坛、UC教研、QQ教研、教师博客这几个网络教研平台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开展,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咫尺天涯的专业成长在跨越时空中启航,困惑愉悦的思想情感在真诚碰撞中闪光。教师的教学研究观念正在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研热情不断增强,逐步走向“自主开放、协作创新”的发展成长之路。
5.网络教研专题化。
①开展“以研促教活动”。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年龄小,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经常会令预设的活动超时这一问题。我校教师借助网络这个广阔平台,结合各自教学点滴收获总结出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眼等多种感官并用,促进思维发展的这一方法。通过在网络悬挂专题研讨主题教案设计,听取各位专家、一线教师的教学建议,不断修改完善,上课后及时把课堂上的收获及存在问题再次在论坛上沟通研讨交流,使我校课堂教学研究更有时效性、目的性真正达到精益求精。
②开展“目标式备课”。它的核心是“确定目标、抓准问题、研究学法、预设有效教学流程”。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目标、课堂要达标”。在备课中教师可利用网络教研平台把根据教材、教参、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建立共享文件。有了目标,和网络这一沟通无界限的服务于目标的基本操作媒介,每一位教师利用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直奔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的有价值的问题。再根据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的学法指导,最后“预设出有效的教学流程”,形成最佳教学预案。
三、网络教研校本化,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一种很特殊的工作,除了自我探索外,与人合作不仅可以增加教师之间的团结性,也可以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可以延伸的体制。通过网络教研活动,我校许多教师都有了自己的博客,更有教师为了网络教研,自己买了电脑,在网上与众多同行进行互动学习,并在课余与同事共同交流网络教研的心得,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研讨氛围,达到了资源共享,互相学习的目的。
同时我们还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师徒结对等活动在网络上开展起来,建立起以尉蔚老师为师傅,高洋洋和单一超老师为徒弟的“青蓝组合成长日记”、刘占田老师为师傅,谢道翔老师为徒弟的“师徒二人组饯行录”等丰富了网络备课的思路,开阔了教研的视野,真正起到督促成长的作用。
在推进网络教研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困惑。因为网络教研需要硬件条件、掌握网络技术,而相当一部分老教师在技术和观念上还跟不上,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制约着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如何为教师创设网络教研平台提供更多的便捷条件?如何激发教师参与评论跟帖互动的积极性?如何加强传统现场教研与网络教研的联系?等等,时刻成为网络教研管理的焦点。面对种种问题,我校不断探索、寻求着校本教研的最优化。本学期,我校加强“网络教研与现场教研”相结合,努力做到“网络教研与现场教研”互为补充。在实行“网络化集体备课”的同时,安排了三次的分年段分学科共36场的现场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开展了两场市级“把准目标 提高实效”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举行了“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研讨以及教师“常态课”等现场研讨活动。在现场活动之后,主讲者、执教者及时把讲稿、教案、实录、反思上传到学区网站的“教研论坛”上,把有限的现场研讨延伸到无限的网络研讨中。
感谢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感谢网络教研,它穿越了空间的界限,实现了零距离教研;它突破了时间的界限,实现无阻碍沟通交流;它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我们雷锋人会在网络教研中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第四篇:依托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县二中教学工作汇报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是学校的生命线。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走“成就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之路。学校紧紧围绕局提出的“一模、两翼、三研”的教研特色,抓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抓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抓常规管理,促教学质量提高;抓三级课程建设,促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抓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针对县二中师资整体情况,结合我县“一模、两翼、三研”的教研特色,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紧紧抓住一个“实”字,坚持一个“恒”字,突出一个“效”字。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和实效可感的教学效果,着实让人欣慰,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抓实“三项”研讨
学校紧紧围绕局提出的“一模、两翼、三研”的教研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前、案例、主题研讨活动。坚持并逐步完善教研组、备课组每学科每周半天的教研和集体备课活动。课前研讨通过先自备、再共备、然后自己又备的“一课三备”制度展开,坚持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备课组长学初作出集体备课计划,把每一单元备课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要求做到超周备课,这样才能在集中和分散备课组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开展研讨。集中活动即在教研组长组织下,教学校长和教研处主任共同参与的学科研课活动。主要是围绕某一学科典型课例进行集中研讨形成某一课型的教学流程和一般方法。分散活动即在备课组长主持下,按教研组研讨模式进行的课时备课。集中活动和分散活动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案例研讨是按照“问题征集、课例选择、集体会诊、总结提升”的流程开展的研讨。案例研讨采用的是跟进式的活动方式。首先确定好课例大家进行集体备课形成通案,然后确定一名上课教师,教研组全体成员及主抓领导共同听课,课后教研组围绕课堂教学展开集体会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然后再上课、再研讨,最终达成共识,形成精品课例成为学校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资源。主题研讨是围绕“编制导学稿、自学指导、师生交流、质疑答疑、小组合作”等课堂教学关键问题开展的研讨。我们对“4+4n”教学模式实施中教师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是先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理论学习、结合案例进行研讨、围绕
主题总结提升这一流程,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得到了提升。三项研讨的扎实开展,使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理论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
2、突出典型带动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4人,其中省、市、县骨干教师40人。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学校组建了名师团。名师团队在学校教研处的组织下定期开展活动,从理论和操作层面开展学习、研讨、交流。学校规定每位名师与两位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开展每周一次的师徒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的案例研讨活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示范、指导、交流、合作,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成长。教研处全程跟踪并要求每个教研组双周师徒共上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示范课,单周围绕示范课进行研讨交流。同时教学领导率先垂范,实验课、过关课、示范课、公开课层层推进。通过名师团队和领导的共同引领,提高了全体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3、加强专业引领
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业引领上不去教研活动就是同水平重复或低水平徘徊。为此学校特别重视引领队伍的打造,建立年级组、教研处、教研组、备课组四位一体的教研网络,学校的四个副校长三位抓年级教学管理,教研处主任协助学校教学副校长抓学校全面教学。教研处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选拔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在教师中有较高威信的教师作为学科主任(教研处副主任),承包教研组,具体负责对本学科教研活动的规划指导。教研组下设三个备课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起谋划工作,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定期检查,使学校的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积极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参加县内外组织的业务讲座和听评课活动,通过校内外专家的引领,使教师明确了教改方向,找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提高专业素养
学校始终把提升领导教师的教学理念当成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除了规定每学期读一本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教育专著外,定期开展“把握教育真谛,倾听思想声音”的读《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河北教育》读后交流活动,学校定期将规定学习篇目通报给每位教师,要求每位教师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并在学科、年级、学校开展论坛活动,学校评选学习标兵进行奖励表彰并把学习心得作为业务学习的一个方面纳入教学过程考核,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对每学年升入初三的教师要求在暑假期间认真研究上一中考考试说明,独立完成河北省近
三年的中考试题,并将中考题型进行分析归纳,初三各学科备课组长对中考试题做学科试卷分析和学科教学总结,各学科主任组织教师依据学科特点,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学习,达到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理论和业务水平的目的。
5、提高研究能力
针对践行“4+4n”、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及编制导学稿存在的问题,开展问题征集活动,并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确定为学校研究课题,如以“怎样进行合作学习”、“怎样撰写导学稿”、“怎样进行交流研讨”、“怎样进行质疑答疑”、“如何进行小组评价”等为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切实解决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组织教师申报省、市、县三级课题,开展研究指导,鼓励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努力提高我校教师教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保驾护航。学校参与研究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实践探究》获二等奖,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环京津欠发达地区创新教育研究》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目前,市级在研课题6个,预计明年6月结题。
二、深化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在课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我校咬住课堂不放松,经过几年的努力和追求形成了县二中的积极、民主、高效的课堂文化。
1、“4+4n”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学校紧紧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索,努力践行局倡导的“4+4n”教学模式,“4+4n”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学文本、师生交流、质疑答疑和专项训练”4个环节。学校在充分学习模式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大胆尝试践行模式,经过两年严格遵循模式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学不教”的教学原则,学生的参与度、自主性得到了明显改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进入灵活模式阶段,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各种课型的不同要求确立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一般操作规程。即“情境引入→展示目标→自读文本→交流研讨→质疑答疑→专项训练→综合训练→课堂小结”的一般课堂流程。“4+4n”课堂教学模的有效实施,推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2、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
在深入开展“4+4n”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针对教学环节“交流研讨、质疑答疑”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我们把一个班级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8-10人,每个小组实行条块式或圆桌式排座,班主任综合科任老师的意见、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个性差别、平时表现等因素建立小组,力求每个小组内均有学习成绩不同等级的学生,各个小组尽量实力均等,基本实现“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创造性的调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的成果,分享学习的快乐。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合作意识。
3、评价制度的科学建立
在践行“4+4n”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重新修订了《承德县二中课堂评价标准》,以“学生是否学,是否学得积极,是否学会,是否学得愉悦”评价课堂是否有效、是否高效。改“教中心”为“学中心”,教学以小组为基点,活动以小组为基础,评价以小组为基准,学生在竞争中争先,在合作中创优。形成了积极民主高效的课堂文化。学校教研处依据《县二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全体教师的课堂每学期进行一次量化考评并将考评结果记入教学过程考核,有利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充分调动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4、先进经验的学习吸纳
围绕“一模、两翼、三研”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几年来先后组织教师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天卉中学、平泉四中,承德民中等省内外名校听课,考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教师们亲眼见到课改下的课堂,展示中的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自做过并讲给别人听学得最好”这一学习的最高追求。学校还经常邀请天卉中学领导、骨干教师来校做专题讲座和示范课,指导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通过交流,我校教师对如何进行小组学习、小组的划分、小组长的培训、小组的评价制度以及如何进行小组交流、组员在交流中的分工、学生展示的培养等方面的认识都有了很大提高,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在自学、互学、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实现了高效学习。学校的教学成绩也稳步提高。
三、抓常规管理,促教学质量提高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严格按课表上课,按教学进度,备课内容上课,教师提前进课堂,准时下课,每天按时处理学生的作业,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研处按学校
要求对教师的备、讲、批、辅进行严格督导,采取集中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单项抽查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每学期进行5次大型教学检查,检查一次总结一次。对教师上课情况采取深入班级听课指导、走廊巡视、推门听课和监控听课四种方式进行检查,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对上课接打手机、酒后进课堂、体罚和变相体罚等违反“六禁止”和“十不准”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将各项检查结果作为教学过程考核直接计入两评四考。
2、做好教学质量分析
学校始终把教学质量看作是办学的根本,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各年级各学科严把质量关,扎扎实实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教研处结合上考试情况,跟踪分析,对薄弱环节(年级学科)跟踪调查指导,学校每学期进行月考、期中、期末三次考试,以考促教,教研处和年级一起做出进度和考试安排,年级校长和备课组长严格把关,根据学生实际,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出考试题,难易得当,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教研处和年级一道对各次考试做质量分析,通过年级月考分析会、主题班会、家长会,教师的月考分析找差距定措施。教研处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对教学成绩作出统一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两评四考”中的教学成绩,并根据成绩进行奖励,奖优罚劣。
3、丰富多彩的二课堂活动
学校注重对特长学生的辅导,在学期末组织参加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竞赛,开设数学理化二课堂,语文、英语开设阅读、作文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音美开设中考辅导班,教研处与年级一起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跟踪检测,检查二课堂活动效果。学校的篮球队、田径队坚持每天早训,参加市县级比赛,屡获佳绩。学校的体育节、艺术节,彩色周末、美术作品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受各界好评。
4、强化督察反馈指导
学校除了正常的教学领导教学检查评价,还通过领导随机推门听课、跟踪听课,每双周设立半天行政听课和诊断活动等多种方式,对教学上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会诊,组织教研处、教研组及备课组开展说课评课研讨,针对存在问题写出书面反思,提出解决办法,制定改进方案,学校进行跟踪听课研讨,直到问题得到真正解决为止。
四、抓三级课程建设,促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严格执行省义务教育课程课时标准,在开好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自编了“书法”、“篮球”作为学生必修的校本课程,“带你走进祖国的名胜古迹”、“乒乓球”、“象棋”、“趣味课堂”、“网页制作”、“中外礼仪”、“健美操”、“军体拳”等色彩纷呈的选修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在创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开辟了广角度、宽领域、多层面的素质发展平台,使不同兴趣爱好、各种秉性天赋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学校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开展好每周两节体育与健康课、成立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学校把阳光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教学相及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学校坚持搞好大课间活动,并对大课间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保证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广播体操、军体拳、健身操等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班主任,所有体育教师、年级、学校值班领导全员参与,严密组织,突出特色,效果良好。
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配备了省一级标准的实验室,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的演示、探究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一直处于全县前列。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地理环境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学生试验场地、活动场地设施明显不足;学生图书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加;教育教学质量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教师的专业素质还需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建设还将进一步完善。我们将以本次教学评估活动为契机,坚持已取得的成效和基本经验,查找不足,树立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校教学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案例
随着我们研究小组关于《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深有感触,现在就谈一下我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对个别案例的一点认识。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创设数学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统计》一课时,利用远教资源中的一个flash课件,里面包括快乐岛、练习区等内容。先让学生在快乐学堂中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然后在练习区中练习有关的统计知识,在生活应用中应用有关的统计知识、最后在快乐岛中畅游。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
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探索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
宽与这个圆柱的关系时,学生比较难,因此,可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动画展现,加深学生的理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不理解什么是相对而行,什么是相遇问题。于是,就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一段路程,表示两地的距离,随后在路的两段走出两个小同学。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甲、乙两同学是怎样汇合的?让我们来点按鼠标吧!屏幕上的两个同学就以不同的速度面对面的行走起来,经过4分钟,两人在同一地点相遇。通过画面的动态演示,学生理解了“相向”、“相遇”,感悟到了求路程的一般方法,即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路程。探究情境,获得成功,学生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求路程还有其它的方法吗?”用“速度和”来乘相遇时间得到路程,学生很难理解。
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让它为我们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使远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今后,我也将继续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更好的完成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案例
伊通满族小学
李艳辉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形成案例
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
那静岩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
---初步形成的主要研究观点
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
那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