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小学生厌学的家庭因素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11-791454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0 22:43: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生厌学的家庭因素

影响小学生厌学的家庭因素

教育与人文科学系 08初等教育 张纹文

摘 要: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倦、抵触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和生理现象上的不良表现。小学生有厌学行为,教师和家长为此大伤脑筋。小学生厌学是各种外部情境因素和内部人格因素互相交叉、持续作用的结果。外部情境因素有学习超负荷、缺乏对教学的控制、教学管理宽松等,内部人格因素是价值观缺失、学习自我效能不足等。其中家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分析家庭中各种影响因素,明确解决方案和措施的制定方向,才能够有效改善小学生厌学现象。

关键词:小学生

厌学

家庭因素

一.学生厌学分析

1.厌学的定义及其表现

“厌学”顾名思义就是厌恶学习;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学生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学生本身无生理、心理缺陷。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有厌烦感,畏惧老师,上课易走神、不喜欢讨论学习问题,作业拖拉、敷衍了事、或者不能及时完成,作业错误率上升且不及时改正,怕考试,甚至无故缺考,出现逃学行为等不愉快体验,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尽管面对各种纪律的约束,仍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活动。

2.小学生厌学成因分析

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另外,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无法适应生活、学习环境,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等等,都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产生厌学。从家庭因素来看,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到侵蚀。因此,在众多因素中探究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家庭原因如下:

(1)家庭经济收入

从学生厌学的表现来看,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学习意志力薄弱,而低收入家庭则更多表现为学习情绪不安。

从学生自身原因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高,学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强及学习意志薄弱而导致厌学比例增高,因不适应学校生活、人际关系不良而造成厌学的比例减少,对于中等收入家庭学生来说,因心理负担过重,过于焦虑而导致厌学的比例较大。

从家庭原因看,高收入家庭因对孩子管教不严,过分溺爱他们还有一种思想,就是:再穷也要“富”孩子,更何况现在孩子不多。所以他们对子女往往是过分的溺爱、娇惯,对孩子言听计从,姑息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家里的各种家务劳动,也从来不让孩子沾手,更不用说让他们过艰苦的生活了。有的富裕家庭,还聘请家庭教师,但由于没有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导致孩子在校不认真学习,完全依赖家庭教师,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庭在孩子的卧室内摆放大彩电、电脑,为孩子配备手机等。这样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造成了孩子好吃懒做,追求享受,贪图安逸,怕吃苦,怕受累,学习缺乏动力,遇到一点点困难时,缺乏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所以学习稍有难度,成绩略有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在孩子畏难、退缩时,有的家长不是鼓励、帮助,而是一味的纵容。而导致学生厌学。中、低家庭收入学生厌学更多因为家长忙于赚钱,少过问孩子的学习而造成厌学。

从学校原因看,家庭收入高低与学生厌学没有显著差异。

从社会环境影响看,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厌学倾向于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高收入家庭倾向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生活、学习条件上相对较差,相对而言,他们不愿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不太适应学校生活,导致人际关系不良,心理负担过重而厌学。老师应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参与到班集体活动中,通过谈心交流,解除其心理负担。高收入家庭学生因生活条件优越没有把学习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学习动机不强,怕苦怕累而厌学,因而应加强对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在家庭方面,低收入家庭学生因家长忙于赚钱,少过问他们的学习而致厌学,而家庭收入高的,尽管物质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相对较高,但家长容易犯对孩子管教不严、过分溺爱的错误,使孩子娇生惯养,任性蛮横,放纵自己,不能认真对待学习从而产生厌学,(2)家长对小学生的期望过高

现在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把孩子送到民办贵族学校或者选择择校,对孩子期望过高。在学校里,都想让孩子争第一。与家长的愿望相适应,社会上就冒出了各式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艺术班、外语班、奥林匹克班等等组织;书店里的各种教辅书籍也是家长选择给孩子另外补习的方法;父母每天上班结束后,晚上父母们陪着孩子习字做练习夜以继日。这就导致了孩子在永远做不完练习的同时,慢慢地滋生了讨厌学习的想法,甚至有的孩子真的因为厌学而逃学,离家出走了。他们会被父母的过高期望感觉压力很大,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原来的那份兴趣,并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担心,他们开始承担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任务,每天脑海里出现的都是“学习,学习,学习。。。”

(3)家长对小学生的要求太严。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形象地勾勒了我们在家庭问题上的态度。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自古而然。在家教问题上,我们陷入了小农意识而不能自拔。当家长要求过高时,孩子会产生一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丧失自信心和上进心。随着社会的竞争加剧,择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更加促使父母们望子成龙,而且往往偏重于智力教育,有的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在小学阶段,他们一心指望孩子各门功课都考高分,不顾子女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子女提出过多的苛求。有的家长除学校作业外还要“加餐”,利用双休和节假日请“家教”,购买多种辅导材料等等,超越了学生的心理负荷。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全部挤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多少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家长虽然自己的文化程度较高,但对幼儿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甚至有不少父母压根儿就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培养问题。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在学习上过早为孩子定向,孰不知过高地、脱离孩子实际情况的期望,会带来物极必反的后果。(4)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教。

而另外有些家长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业,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也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不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好成绩,但对获取好成绩的过程、途径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却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5)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给予无微不至地关爱;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就“撤”回了父母之爱,甚至冷漠相待。这是许多家长的两副面孔、两种态度。然而,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的。不论孩子的表现如何,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外在的奖惩、地位而变化。只有在任何时候都相信自己的价值的孩子,才具备“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与奋斗的力量。

(6)严重的家庭问题导致儿童厌学

一个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良好阶梯。在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会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的影响。研究表明:宁静愉快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冲突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后者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紧张焦虑、忧心忡忡,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到惩罚,容易发生情绪和行为等问题。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社会信仰和价值观念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递给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在大家庭中,如果隔代的溺爱和长辈对于教育孩子问题的看法不一,会致使孩子无所适从,进而形成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核心家庭是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的家庭,在核心家庭中,虽没有隔代的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所以他们对孩子有时放纵,有时管教太严,宽严失当,致使孩子不知所从,这些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破裂家庭是指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判刑监禁或父母离婚的家庭。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1)家庭教育方式要科学合理

“望子成龙”原本是人之常情,但家长的期望水平不能太高,要求也不能太严,要与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儿童一旦学习不理想,家长应帮助儿童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方法。不要或批评或敷衍了事,要尊重、保护、激发、正确引导他们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逐渐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积极热情地去学习。同时家长要与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要充分运用学校安排的家访、家长会、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和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要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对一些教育方法欠妥当的家长,更应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2)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总是把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在平时的生活中适当的运用赏识教育,多夸奖孩子的优点,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并把自己的优点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发展。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研究表明,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及积极性格的形成,与家长的褒奖密切相关。对孩子的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他深受鼓舞,当然要注意避免过分的奖励。当孩子考了90多分时,家长不仅要肯定他的成绩,而且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引导他分析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同时,还可以运用古今中外的正反两方面典型的事例,使孩子懂得“满招损,谦收益”的道理。当孩子考得不好时,要帮助他总结经验教训,鼓舞他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打起精神继续努力,要牢记恩格斯的一句话:“一次顽强的失败,总比一次轻易得来的胜利好得多。”

(3)家长爱孩子要合理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很多,而且孩子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是很宠爱,教育孩子家长也不能什么都满足孩子,舒服的条件有时会让他们忘记自己的任务,并认为父母为自己做这些是应该,平时不关心和理解父母。家长要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不盲目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让他们明白生活的不容易,并从中学习在社会生活的艰苦,让他们在心中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把自己的理想付诸于学习去实现或改造这个社会。在学习中也要适量的请家教,把他们的学习主要还是放在课堂上,而不是在学校不认真,认为自己回家还有人补习,这样他们总是给自己一个推脱的理由。

(4)家庭教育要科学化、合理化。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心理承受外界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局限,在此局限内,外界刺激或压力可引起其积极的动机或行为,即期望的正效应;如果刺激或压力超过这一局限,只会引起消极的行为反应。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应该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能够、并乐于努力去达到目标。

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乐于学习,还要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掌握社会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知识,尽管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些幼稚,但是反映出他在思考。家长对孩子的提问要正确倾听,不要敷衍了事,因为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知道了从来不知道的奥秘。揭开奥秘所体验到的快乐情感,反过来又可以激起新的探索兴趣。因此,不仅要尊重、保护、正确引导好奇心,而且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逐渐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积极热情地去学习。

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研究表明,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及积极性格的形成,与家长的褒奖密切相关。对孩子的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他深受鼓舞,当然要注意避免过分的奖励。当孩子考了90多分时,家长不仅要肯定他的成绩,而且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引导他分析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同时,还可以运用古今中外的正反两方面典型的事例,使孩子懂得“满招损,谦收益”的道理。当孩子考得不好时,要帮助他总结经验教训,鼓舞他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打起精神继续努力,要牢记恩格斯的一句话:“一次顽强的失败,总比一次轻易得来的胜利好得多。”

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父母的鼓励、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要求学生做得最好,但要求其能做得更好!

家长应主动给孩子“减压”,给孩子以休息、娱乐和发展爱好的时间;让他们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痛苦;当孩子有了小小的进步时,家长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树立信心。解决孩子逃学、厌学问题,家长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与其这种情况发生了再去注意,不如平时多与孩子交流思想,发现有什么不好的苗头及时解决,这样可避免或减少孩子厌学、逃学问题的发生。有时候孩子是以逃学这种方式向家长暗示,他们需要同朋友交谈,而家里又没有这样的朋友。也有的孩子是因为受老师的冷落而逃学。某些心理学家认为,逃学现象多数是由迟到、早退发展而来。有的孩子为了有点自由时间,就晚来或早走。有的学校由于经常变换课程,对这些学生也往往不注意。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互相配合,也正是因为双方缺乏联系,造成了孩子逃学的后果。还有的逃学现象是由家长造成的。有的家长一听说孩子头痛、不舒服就给老师写请假条,而不是认真看看,孩子是真正有病还是有其它原因。心理学家说:经验表明,对孩子施加压力是无济于事的。说什么“你现在闲逛不上学,将来你就没有出路”之类的生硬道理作用也不大,因为这类的道理在孩子看来太遥远。重要的做法是,大人必须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他们迫切需要什么。

(5)家长给孩子建立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

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家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他们,在家庭中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榜样,不在孩子面前大声的争吵,在一个家庭中,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有矛盾,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但家庭中的孩子却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家庭矛盾激化的受害者、牺牲品。所以大人们不管是吵闹也好,打架也罢,静下心来,为孩子想一想,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如果有事要解决可以选择在房间中或出去交谈,避免孩子正面接触父母的吵架。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双发都要关系,不是谁抚养就是谁的责任,父母要做到即使他们离婚了也让孩子感觉父母给他的关心是没有改变的。并且在学习上要的自己的建议和孩子的想法结合起来。

作为家长,不管工作繁忙,也应抽空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关注子女的各种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当孩子情绪上有波动,思想上有疙瘩时,家长应主动与其沟通,好好地加以引导。一旦父母平等地和子女交流,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沟通的了。不容置疑民主型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成长的非常有利的。综观各种成功的家教个案,无不说明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孩子当作朋友看待,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在孩子进步时提醒孩子要戒骄戒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这样的做法比那些命令式的、棍棒式的教育要有效得多。

以上的分析,我们仅从家庭方面来探讨中学生的厌学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成绩好,那么请让我们的家长们从自身做起,焕发精神,为培养孩子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 萍;《用心灵去感悟,让学生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第552期 [2] 王松亮;《小学生厌学表现及成因探析》;《教育教学研究文教资料》2010年6月上旬刊 [3] 马颉;《浅谈小学生厌学心理》;《校园心理2009 年4 月第7 卷第2 期》 [4] 忻 音;《小学生厌学原因的剖析与辅导方法》 ; 《浙江省青少年》2007-12-20

第二篇:小学生厌学研究报告

《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桥西区洛北小学 尹立功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省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们国家,农村学生的厌学率比较高,保守的统计数据是在20%到30%,单就我校来看,学生厌学率比这个数字要高。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受城乡的双重影响,加之与幼儿园兼容,厌学现状和现象带有鲜明的独特性,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对成因分析,并寻找转化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厌学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大面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学校开展《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成因及转化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很是迫切需要。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厌学的心理成因,对其进行心理分析研究,寻找策略,降低学生的厌学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对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与研究,引起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厌学现象的高度关注,让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厌学心理,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的界定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表现在学习活动上的厌学是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一般认为,厌学学生的标准为:①对各种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②目前在校学习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等毕业的学生。③因不努力导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的学生。“关于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就是结合当前社会和我校实情提出的一个问题。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心理辅导和矫正,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力量,家庭、社会和学校形成合力,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还他们一个艳阳天!课题研究的范围限在小学起始年级,即九年 1

制义务教育一、二年级段。研究的基本内容只限我校一、二年级学段厌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理论依据

(一)教育学理论

古罗马的昆体良(M.F.Quin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论家,他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游戏、休息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免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校园地处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校园内孩子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旨在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汉朝的王充等就学习心理也有不少精辟的阐述。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二)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具体见《小学生心理学》)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

(三)积极心理暗示理论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拉图认为,人总是按照他自己的估计,他自己头脑中的自我形象去行动的。他认为当一个人内心有了一个非常高大、非常健康、非常良好的自我形象时,他的自身素质便会提高,他的行为将越来越走向健康和阳光。

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马克思语)积极心理暗示是遵循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教学不同的载体和渠道,探索、激发、挖掘学生自身内在的教育潜质,变心理的被动承受者为心理的积极自我维护者和积极应对者,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做到自悟、自导,形成一种有针对性、实效性、具渗透特点的 “心理生态效应”,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学效率,塑造学生的自我教育人格。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分析起始年级小学生厌学的成因。

(二)研究解决起始年级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对起始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

(二)分析起始年级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各种原因。

(三)根据分析的原因进行研究,探索出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途径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小学2012年春季一、二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辅以经验总结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条不紊,我们将研究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4月)1.进行课题申请立项工作。2.研究讨论,编写课题实施方案。

3.进行积极的宣传,使师生清楚这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4.进行学习培训,掌握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5.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6.成立课题组,加强对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具体组织课题的实施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

1.设计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开展课题研究问卷调查工作,并撰写相应的问卷调查报告,为具体实施操作做好准备。

2.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培训工作,提高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3.修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使实施方案更完善。4.贯彻课题研究工作制度。5.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6.举行课题阶段研究报告会、交流会。

7.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评选活动(论文、案例、研究记录)。8.撰写课题阶段研究报告。9.进行中期问卷调查研究工作。

10.利用区域校本教研组织,与其他实验校进行交流研讨。

(三)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1.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工作。2.撰写终结性研究报告。

3.召开学校课题研究总结会议,表彰先进。4.申请课题结题验收。

八、研究成果及分析

调查法是课题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我们采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时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向家长调查,二是向老师调查,三是向学生调查,四是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得到厌学成因的三大方面八个因素。行动研究法是我们本次课题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通过跟踪观察、成长记录,并配合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出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转化策略“十二法”。

(一)、农村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现象的形成原因 1.小学起始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厌学

孩子准备入学一般在6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智力等各方面都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加速期就是五六岁之间。孩子到了五六岁时,就要结束自由自在的活动,将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会在许多方面约束自己。从这时起,孩子就要开始学习适应学校的生活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新入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事件,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对新环境很快做出反应。在这个前提下,孩子入学的适应就变的至关重要。衡量优劣的标准并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好习惯等。有些家长只看到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就常常会忽略孩子性格、学习能力上的问题:如胆小、爱哭、吃手、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或不爱写作业、粗心大意等等。在孩子八九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如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情绪不稳定等等。所以,家长和老师在孩子6岁左右就要注意孩子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就包括孩子逆反心理的问题。对于一个刚刚进人校园的孩子来说,强烈的逆反心理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必然会在他们与家长、教师之间筑起一道厚厚的“心墙”。这就是小学起始年级学生自身因素导致的厌学。

2.小学起始年级家庭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家庭因素导致的厌学有三种:管理过粗、管理过细和管理不当。

家长不注意孩子从幼儿转入小学时的心理成长规律,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学校里,家长都想让孩子争第一。与家长的愿望相适应,社会上就冒出了各式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艺术班、外语班、奥林匹克班等;书店里的各种教辅书籍也一直畅销不衰;深夜里,父母们陪着孩子做练习夜以继日。这就使得孩子有永远做不完练习,他们慢慢地滋生了讨厌学习的想法,甚至有的孩子因此而逃学。

我校家长大多来自农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既是有个别有文化的家长也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理念下落后,对孩子厌学的转化起不到帮助作用,更有甚者还加重了孩子厌学。

还有的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另外有些家长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情,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也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不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好成绩,但对取得好成绩的过程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却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给予无微不至地关爱;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就“撤”回了父母之爱,甚至冷漠相待。这是许多家长的两副面孔、两种态度。然而,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的。不论孩子的表现如何,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外在的奖惩、地位而变化。只有在任何时候都相信自己的价值的孩子,才具备“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与奋斗的力量。

3.小学起始年级学校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1)与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融洽导致的厌学

(2)幼儿园到小学教师对待孩子态度的转变导致厌学

在幼儿园的老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与小学教师对待小学生的态度是决然不同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刚步入小学的孩子能否适应这一转变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老师不注意这一影响是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态度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的学习环境,从而导致厌学萌芽的出现。

(3)小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是有所改变的,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也是娇生惯养,在幼儿园也是多夸奖的方法。当他们步入小学后,在众多的校规和纪律之下不知不觉中难免犯一些错误,但是多数小学生都 5

是崇拜和依恋老师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旦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当,就会严重的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使他们不愿意在于老师交流少言寡语,为孩子厌学埋下祸根。

(4)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导致学生厌学

当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时对新的教学方法都会有一个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最重要的动力。同是教师,为什么有的教学效果好,而有的教学效果差呢?这与教育者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感染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既有声音、又有情感的语言,是撞击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之一。目前,某些教师仍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这种强制性教学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致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这对于没有什么自制力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那就是把他们送到了厌学的门卡。

(5)班级环境的改变导致厌学

在幼儿阶段幼儿班的班级布置趣味性十分浓厚内容丰富多彩。而小学班级环境布置缺乏这些内容,班级布置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要借助于客观现实实现的。优美的班级环境、合理的教学设施具有“桃李不言”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产生“蓝天更蓝,天地更宽”之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并对他们的心理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审美的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二)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转化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进行了不断研究,反复探索和实践,最终总结出了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转化策略“十二法”。

1.心理疏导法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对小学厌学这一心理现象的纠治,也要以心理疏导为主。心理疏导要有针对性,依据每个学生成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一年级的李克诺同学,她觉得一年级没有幼儿园好玩,班里没有好玩的玩具。老师告诉她长大了,已经是小学生啦,不再是幼儿园的小小孩儿了,我们都能学知识了。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生活,从而转化厌学现象。

2.培训家长法

实践证明,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是避免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现象的有效途径。

3.家校联欢法

研究表明,许多孩子厌学是家校信息不互知,家校教育不接轨,许多家长不了解孩子造成。我们试着采用了“家校联欢”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进家校的了解,而且还可以改善师生、家生、家师、家家和生生的关系,对那些因各方面关系搞不好而厌学的学生,效果显著。

4.趣味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厌学情绪就会自然转化。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趣味教学方法,例如声情并茂朗读法、幽默教学法、故事导入法、活动课堂法、课件教学法、表演教学法等。好的教学方法是撞击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之一,让孩子爱上课堂,厌学就会“不治而愈”。

5.兴趣作业法

起始年级的学习任务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因素,针对这一因素我们采用了“兴趣作业”的方法,例如:数学作业的“青蛙跳跳跳”语文作业的“我给爸妈出字谜”等。经过一段时间,孩子都喜欢上作业,不知不觉中转变了厌学情绪。

6.夸奖表扬法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和表扬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我校离休教师张延顺一生酷爱书法,在当地闻名遐迩。他就是因为上学第一天老师夸奖他写字好开始喜欢上写字的。在一次访问中,他要我们在教学中多采用此法。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夸奖表扬法,效果明显。

7.课间聊天法

教师可以先找目标学生主动询问式切入,再慢慢培养氛围,而后做孩子们忠实的倾诉对象,你就成功了。实验表明:利用课间给孩子聊天,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增加彼此的信任,对胆怯而厌学的孩子是再好不过的纠治办法。

8.师生游戏法

师生游戏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孩子对老师的好感,在快乐的气氛中形成难忘的记忆,有效消除课堂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实验表明,此法对学困生的厌学情绪有很大的缓解作用。

9.学生互助法

学生都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尤其初始年级的小学生,他们与老师年龄差别太大,为了沟通有时还要找个“小翻译”,让学生互相帮助不仅可以形成和谐的班风,还能有效消除厌学情绪。

10.成长记录法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体会进步带来的成功感,增加自信,激发努力欲望。实验中,我们建了“成长记录袋”,一段时间后进行前后比较,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自己进步了,很有成就感,厌学生不厌学了。

11.团队意识培养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把学生分成组,如A、B队,龙、凤队等,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小队加分或画花,学生都争着给小队加分,课堂气氛会异常活跃,厌学生也常被带动,表现非常积极起来,厌学现象烟消云散。

12.童趣文化熏染法

实验中,我们加强了班级童趣文化建设,办了色彩明丽的板报,张贴了图文并茂的卡片,布置了漂亮的情景画面,改善了班级文化氛围。经调查显示,童趣文化熏染能有效改善厌学现状。

消除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措施和对策可以多种多样,而且还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

九、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研究效果 1.厌学学生转化情况

我们分别在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研究初期,我们调查统计出十名厌学学生,一年级占30%,二年级占40%。中期调查时只有三名转化,另有一名同学出现反复(李柯诺上二年级时出现波动)。末期调查时转化率达到了100%。

2.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情况

我们把学生的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了对照,厌学学生进步率100%。在我们桥西区进行的计算能力测试中,我校一二年级成绩都是我校区第一名。期末统考学区排名,我们学校一二年级又获得两个第一、一个第二、一个第三的好成绩。

3.教师的成长

该课题的研究,引起学校和教师对厌学现象的高度重视,不久就有教师意识到心理学理论基础差,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不强,心理学知识急需加强。教师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得到了很多东西,所有参加研究的教师都觉得自己成长了。有的转变了教学方法,有的学会了多种教学手段,还有的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与家长的沟通等,不断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

(二)反思

1.研究基数小,可能个案不具代表性,发现的问题不够全面。2.没注意课题研究的后续性。(例如厌学学生的跟踪调查)

3.课题研究经验不足,理论知识少,个别工作有盲目性。

第三篇:和谐家庭因素

和谐家庭的元素

作者:张明瑜日期:2007-09-17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造就了不同的人;时代的变迁、地理位置的改变、文化背景和知识的局限,让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所改变;就像同一个人,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社会地位及拥有的财富不同,心中的理想也会是不同的。我们是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出生在中国真正有了放松、新鲜、和平空气的年代……同时,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冬日里,我与我的几位同龄一同披上了婚纱,嫁为人妻,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家庭,使我们心目中对“和谐家庭”的定义又有了新的认识。一个家庭的建立,是由许多“元素”构成的,存在着不同的关系、不同性质的爱:子女对父母敬爱,兄弟姐妹间的手足友爱,夫妻间的情爱与性爱,父母对子女忘我无私的关爱。正是这些爱的力量,把家庭成员凝聚为一个整体,彼此和谐相处,享受着特殊的关怀与信赖。家庭关系,是任何其他关系不能替代的。所以在我们的心目中,“爱”是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关注家庭、关注婚姻,关注妇女、老人和儿童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是子女之爱。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您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一位教授在报告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小时候夏天的一个晚上,全家在院子里纳凉,我在父亲芭蕉扇的摇动下进入梦乡。”“小时候,妈妈和我们三兄妹住在农村,爸爸在城里工作,每个星期六的晚上是我们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刻。爸爸回来了,一家五口人聚在一起吃丰盛的晚餐。”

与父母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在这些三四十岁成年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迪凡教授发现这些回答与他在其他国家的调查结果有着相似之处:最快乐的时光往往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这与金钱无关。这位教授认为与家人共享美好时光,是构建和谐家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子女,子女的身心成长是父母爱心滋养的成果。父母之爱使子女得到充分的发育,犹如阳光雨露滋养着花卉果木茁壮成长。父母全心全意的爱,感应出子女心中的爱,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安全感、价值感和依赖感。孩子爱的能力是对其所受到的父母之爱的回应,其自尊、自爱、孝顺、负责任等素质也就由此形成。同时,孩子只有在看到父母真诚的爱、公正、以身作则、不滥用权威的情况下,才会心服口服地认同父母的观念,接受父母对其行为的要求和指导,也学会和谐中的“孝顺”,明白了付出与获得,为手足之情奠定了基础。其次是手足之爱。血浓于水,同胞兄弟姐妹之爱,同年龄的同伴的爱,也首先是从家庭中学来的,因为看到父母及长辈爱他们的手足,我们才会有这一认知。在手足之爱的学习中,孩子们理解了“分享”––分享活动、设施、教室、交通工具等等,并从中学习照顾幼弱者,帮助困难者,建立最初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手足之爱的学习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使得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拥有了自信、责任感、自我牺牲等品质,学会了理解、宽容、忍耐的内涵。尤其

是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学习会使得他们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喜

好、欲望、情绪、脾气,克制自己的私心等等。这一切,难道不是培养一个人道德良知的机会吗?而这样的道德良知、人格品性,对下一阶段的夫妻之爱又是极好的准备和铺垫。

第三是夫妻之爱。夫妻之爱虽是通过婚姻这种法定形式来表现的,但其实质要比形式复杂得多,丰富得多,生动得多。夫妻之爱中,性爱是最具魅力的爱。性爱有其生物生理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心理情感内涵,即理解、接纳、欣赏、真诚和肯定。夫妻之间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比对性的生理满足更迫切,而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双方真诚的投入,为对方创设一个感情上的特区。这一特区的安全性极其重要,只有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夫妻才会相互信赖,从而坦诚地向对方敞开心怀并获得同等的回应。在夫妻交往中,学会把对方的利益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婚姻。

夫妻之爱的另一要素是忠诚。夫妻不忠,尤其是性的不忠所导致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夫妻关系因性的不忠而扭曲,哪怕这种不忠尚未暴露,它也像身体中尚未查出的癌变,已在侵蚀着肌体的健康。

第四是父母之爱。夫妻之爱为日后的父母之爱准备了条件。由夫妻之爱创造的新生命必须得到爱的哺育。孩子的降临完全改变了父母的生活。可以说,为人父母者,没有一个是完全自由的,父母角色就是必要的自我牺牲。父母之爱是所有爱之中最无私的爱,也是最深沉的爱,它是家庭关系的根基和核心。

母亲妊娠期间,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获得营养;在经历痛苦而艰辛的分娩过程之后,父母要对初生儿给予无数心血的付出和无微不至的照护。哺乳的母亲继续把自己身体的养分给予孩子,父母的所有活动,都不得不为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有所调整。慈爱的母亲与新生儿之间的关系,充满柔情密意,充满喜悦和神奇,父母沉醉在创造生命与抚育生命的幸福之中,孩子也就在爱的阳光和雨露滋养下健康地发育。

中外专家的研究都认为,父母双全并且和谐的家,是孩子成长的最佳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获得自尊、归宿感,学习规范概念和道德意识,而这些都是孩子人格健全的要素。亲生父母组成的和谐之家,给孩子安全感和充分的爱。父母之爱就像天空洒下的阳光,使植物茁壮成长,花叶满树绽放。

总之,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说和谐家庭,就必须讨论爱作为和谐的基础和核心,是怎样在家庭中培育和传递,又是怎样从家庭向社会延伸,使各种社会关系获得爱的滋养,社会生活就会充满温暖和阳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是建设和谐家庭的基础,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和谐家庭会越来越多。让和谐的音符充满每一个角落。

对于进入婚姻的,谁对自己的婚姻非常满意?对有孩子的人,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否是满意的和谐的关系?或者我们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是满意的和谐的关系呢?

不是人创造了婚姻,虽然人结婚了,但并不是人创造了婚姻,婚姻是神创造的。婚约有法律的效力,是公开的见证,也是男女之间的委身。婚姻中,神把女人赐给男人,男人女人都有各自的角色,但是又都是神赐给对方的礼物。婚姻是为了荣耀上帝,为了让男女双方在基督里成为新人。

神也借婚姻弥补人们之间的缺陷。神是三位一体的,三位各有角色,但又是完全的一位。神创造了男人女人,他们在婚姻中有不同的角色,但是他们的价值是相同,不管在任何文化中,婚姻都是创造者带给人的祝福。

一、丈夫的角色

圣经中说丈夫是妻子的头,但这是做仆人的服侍的头,神创造男人时就需要有女人帮助他,不是男人应该控制女人,也不是男人不应该在家里做头。男人在家里是带头的作用,是爱的作用,承担爱的责任。这种爱显明出来就是服侍她、关心她、尊重她,把她也看作是从神而来的责任。

男人做头,他的责任是保护妻子,丈夫有责任提供物质、情感、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作为丈夫,应该安慰妻子,在内心当中真正尊重妻子。相信在耶稣基督里面夫妻之间是完全相通的。

一个男人,不能因为力气大而滥用权柄伤害女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甚至需要丈夫作出牺牲来显出和谐、显出完全的爱,像耶稣以牺牲的爱来爱我们。

二、妻子的责任

妻子被创造的责任是帮助丈夫,她的责任也是爱自己的丈夫,尊重自己的丈夫,支持丈夫。在创造者的面前,妻子和丈夫的价值是一样的。妻子不能做丈夫的头,妻子应接受丈夫在家中带头,并支持丈夫。妻子要在智慧中、在爱中顺服和尊重丈夫,当丈夫在神的呼召和感动中时,妻子要支持丈夫向前行。

三、性爱的祝福

神创造婚姻是给人性爱的祝福和享受。实际上,当代的文化曲解甚至拒绝创造者给人性

爱的祝福,很多人在婚姻以外有性的行为。我们很容易看见超越婚姻外的性爱所带来的性的泛滥及给人的伤害。性爱纯洁,而且是在美好爱的婚姻当中,性爱是一种祝福。

父母亲在性爱方面也应对孩子有适当的教育,给予正确的教导。让孩子承认自己有性的需要,保持性方面的纯洁直到进入婚姻。

创造者建立的婚姻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终生祝福,神不喜悦离婚,因为离婚本身对任何一方都是伤害,所以离婚不应该被鼓励,因为爱的缘故,和解应该被鼓励。一些特殊的情形中上帝允许离婚存在,并不是因为他喜悦人离婚,而是因为人心太刚硬,罪的心刚硬。神最喜悦的是用和解的方式恢复爱的和谐的关系,和平地恢复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恢复必须要有饶恕的力量,和解的力量。

四、家庭

创造者给家庭是祝福,给孩子也是祝福。我们在家庭中得到创造者的祝福,在家庭中,在物质上、精神上、情感上、属灵上建立美好的关系,也是为了荣耀神。当一个家庭有了情感、物质、属灵上的和谐的根基,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家庭,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实际上正是在家庭里,真正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才进入到孩子脑海里面。在家庭里面孩子看见父母亲把爱活出来,他们才会有美好的观念。神通过家庭给后代带来祝福。

五、家庭成员的责任

创造者让父亲在家中作为头,在家庭当中做主导者。一个父亲怎样爱孩子,最大的体现首先是爱他的妻子。一个孩子能否认识神也与他父亲的言行中直接相关。一个父亲要养育孩子,口头的教导很重要,实际的行动也很重要。父亲在孩子前要显出创造者的教导,要从行动中显出谦卑,顺从真理。做父亲的要真正有为父的心肠,这个心肠体现在爱孩子上。公务员之家:http://

神创造女人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她们做母亲。一个母亲真正爱子女,首先体现在她爱自己的丈夫,尊重丈夫,让丈夫在家中作头。同时照顾好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是神给父母的祝福。

孩子的责任是爱父亲母亲,第二是顺服父亲母亲。一个孩子若不能在道德上、在价值观上健康成长,其中主要的障碍是来自于父母之间的不健康的关系。父母亲爱自己的孩子,用创造者的爱去爱他们,并在生活中显出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饶恕,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创造者的爱才能一代传向下一代。

作为爷爷奶奶应该得到尊重,爷爷奶奶的智慧对孩子也有益处,爷爷奶奶有责任把他们的价值观、把他们的爱、他们在真理中的生活方式行出来给子孙做榜样。爷爷奶奶也应在后辈需要时,扮演帮助者的角色,做对他们有益的事情。

第四篇: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摘要:探讨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提供依据。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分析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改善家庭环境可能增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充分体现了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 措施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现在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而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家庭因素及其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给子女所提供的教养、教育条件,父母亲的教育思想,教育,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心理气氛等等均会影响个体,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方向级水平。发展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在家庭中实施的早期教育及个体获得的早期经验队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因素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 1 页 1.家庭环境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石

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之处使家庭环境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 势。

2.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3.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催化出一个美好的心灵。家庭环境各个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二、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

家庭结构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离婚问题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3 ] 生活在离婚家庭的儿童将面临着学业、情感及社会的诸多困难与障碍。在我国,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结构异常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王玉凤等发现:在不同家庭类型中以单亲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19.4 %)[4 ],差异显著。张玲玲[ 5 ] 发现家庭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使儿

第 2 页 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比例较高。

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小学生活泼、开朗、诚实、谦逊、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强;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二)亲子关系

据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如充满爱,能给予信任、鼓励和支持则容易使个体在与人初次接触时产生信任感安全感。,相反缺乏父母的疼爱、关怀与照顾,信任、鼓励与支持,不仅会在儿童智力方面,造成一些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还会使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导致难于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亲子关系对小学生的影响不仅在双亲关系,还体现在父母双亡或父母离异或单亲死亡等环境。生活中父母如果双亡或离异父母不和等家庭环境中的中小学生比生活在健全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更多的麻烦如比较多出现对未来担心被遗弃感,易激怒,孤独悲伤等消极的性格特征,还常常表现出对学习对社会不感兴趣等。[ 2 ]

(三)教养方式

父母养育子女是一种社会责任。父母应该有正确的教养思想,采取正确的教养态度及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同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也不同,一些父母对子女缺少爱心、理解、支持与关注,忽视子女精神需要的满足及独立性。甚至个人的设想强加给子女。父母的冷漠、忽视常常使子女产生无价值感、自卑感不信任感与不安全感,并在其以后与人交往中表现出紧张、彷徨、犹疑或者退却。一些父母对子女持有一种专制态度。专制的父母常常运用自己的权威,而无视子女的权利与自尊。这种专制教养态度和方式常常会造就顺从型的子女,而顺从型子女有的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被动、自卑,独立性差,过分小心谨慎等消极的性格品质。

大量的研究与调查表明,在民主的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环境下成长的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善于与人相处并能取悦于人,其情绪、情感是健康的,个性发展也是较全面、正常的。[ 2 ]

(四)家长的榜样

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通过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身教”,即通过儿童模仿的心理机制发生作用。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第 3 页 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实验证明[6],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儿童更倾向于注意成人做什么而不注意成人在说什么。作为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

(五)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个人的兴趣、爱好对子女的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王玉凤等

[5 ]

对2 432 名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父母文化水平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愈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愈低,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愈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高。就心理素质而言,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灵,很难说心理不健康的父母会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个性健康的父母能给子女以正确的模仿榜样,并能创造出一个和谐家庭气氛,从而有利于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情绪稳定,尤其是对子女怀有深厚的稳定教育情感,处理问题耐心、细致性格开朗大方;与人交往充满自信等等,这些积极的个性品质均能给子女以正向的潜移默化影响。[ 2 ]

(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气氛的影响

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家庭不和与心理疾病、行为障碍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还是临床研究都已多次被证实。父母经常争吵、亲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显著相关紧张的家庭关系会给小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成为心理创伤的背景,从而使小学生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有一些家庭成员都是属于内向性格,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也会形成这种内向的性格,而这种性格的儿童会对外界产生防御,使他们不愿意与外界人交往,久而久之会形成孤僻,自卑等性格。这样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反,家庭成员都是外向或者大多数都是外向性格,那么,每个家庭的成员均能使情感得到充分交流;彼此能体验到体贴和关心,互相之间能得到尊重、理解、帮助并接受各自的差异,也能很好的与外界交往,这样家庭下成长的孩子即会与家庭内部成员相处融洽,也能够很好的与外界交往,这样能够创造

第 4 页 融洽的家庭氛围以供孩子更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家庭的经济生活有保障,家庭成员遵循一定的生活原则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健康的家庭即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又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气氛。

三、创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结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父母双方。许多家庭破裂或重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对子女的心理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换位思考解决问题,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不要急躁、粗暴,尽可能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此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结构环境和家庭氛围。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王键慧说“孩子虽小,但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四肢健全的人”[7]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个性和思想。了解孩子内心的发展及需求,与孩子活动和交流要表现出真实的兴趣;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给他们期望与鼓励,单亲或重组家庭更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不仅要向孩子提供物质上的需要,还要提供行动上和精神上的强大支持,让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得快乐。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仅要符合她们的个性特点,还应该联系孩子的现在和未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分阶段提出,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分和名次。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孩子,不要只是尊求家长的意见来培养孩子。如有的孩子想长大了当科学家,那么父母就应该让孩子知道要实现这一目标现在就要做一个好孩子或者好好学习等近期目标。然而为实现近景性目标,就要在体、智、德、美诸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这要求可以由低到高,低要求实现后给予鼓励,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再提出高要求。然后逐步升级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不要专制独裁,尊重孩子的想法这样就会使孩子从父母的正确的教育方式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四)提供良好的行为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

第 5 页 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因而父母时刻要意识到身旁有一双天真无暇的眼睛在瞅着自己,所以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

(五)提高文化修养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父母乐观、镇定、愉快的情趣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馨安全的。父母应该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化修养,知识积累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所以父母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六)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

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和谐相处,父母要友爱包容。许多父母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发生争吵,严者则会改变家庭结构,对子女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所谓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的小吵小闹,或者和谐互助对子女的影响是相反的。和谐民主的家庭能带来正能量,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必要的。

通过对影响小学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想信大家能充分了解到家庭因素多小学生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的因素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只有处理好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结构和气氛,给小学生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并且家长要做好正面的示范、榜样作用,正面的榜样作用和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使小学生心理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还要运用良好健康的教养、教育方式,使小学生在正确的教育方式下成长。家长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增强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以便于更好的以身作则,做一个子女心中的好榜样。想要小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就应该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由此来更好的培养健康的小学生心理,让她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2]何艳茹.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1999年版25-27.[3]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第 6 页 [4]王玉凤.北京城区2432 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报告:学校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3)[5]张玲玲.小学生心理卫生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2002,(5)[6]高平.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7] 王健慧.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第 7 页

第五篇:初中生厌学危害及家庭对策

初中生厌学危害及家庭对策

贾琰

深入到金店中学,我看到和任何学校一样每个班级中有同学上课积极认真,成绩优秀,也有同学趴窝于课桌上,百无聊赖,生怕老师提问。和老师们交流后,对这些学困生的情况有所了解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成增长之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全国20多个省市1万余名小学生的调研表明:我国四成小学生有厌学倾向;新华网报道北京中小学有三成学生厌学;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厌学人数呈增长趋势,显性和隐性辍学率平均超过30%。可见,“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之说已经非常严重

一、厌学的危害分析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厌学表现为很多种形式,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与在校生逐渐脱离,厌学情续更加严重,对学校、老师越发心理排斥,造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极容易与校外不良人员接触,以至于最后辍学,提早进入社会。而又由于这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能力差,极容易受到不良的引诱,或因一点点蝇头小利的诱惑,进而走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

厌学情绪是学生向问题学生转变的起始,又是问题学生越滑越深的加速剂。在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的开始不及时消灭这种不良的情绪,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无法逆转的伤害。

二、中小学生厌学现象解析

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学生承受极大学习压力。尽管国家一再“减负”,但实际上学生“课业负担”越减越重。中小学生难以承受,又不能公开反对。部分学生就采取消极学习方式,对成人所掌控、认可的世界以批判、逃避和抵抗。由于青年亚文化代表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其突出特点是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三、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家庭原因及对策

要想避免学生的厌学心理的产生,我们要大致分析一下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己的原因等等。我们主要从家庭原因进行分析及寻找对策,以期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对学生的厌学心理有所帮助。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因此,孩子厌学是对家长某些不恰当行为的一种反应。

现在的初中生的家长大多是七零后,他们经历或感悟到知识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刚刚学会学习的时候,就灌输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从他们呀呀学语开始就把他们困于方寸之室,学拼音颂古诗;入学以后,今天补英语,明天攻理化,节假日学钢琴,寒暑假练字;进入初中以后,因为要面临着考取重点高中的压力,孩子们每天都在学、学、学……,使孩子失去了玩的天性,当孩子到了逆反期,就开始与父母对抗,以不学习做为一种反抗方式,就像弹簧压的越狠反弹的就越高,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每个家庭的特定历史与文化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作为孩子首任教师的父母应注重合理性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培育学生优良品德与良好的阅读、学习、作息等习惯。

首先,家长要正确处理“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观念和“读书无用论”现代思想观念的矛盾。受前者文化观念影响,家长对子女学习要求极为严格,易使子女对学习心生厌烦。后者则会影响子女学习积极性,使子女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家长应树立科学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合理性认识与定位,既不过分渴求,也不抵制。其次,家长要着手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

第一,要创设良好家庭学习环境,营造书香家庭氛围。家长带头并鼓励子女多读书、读好书;给子女独立的学习空间,允许子女阅读个人偏好书籍、订阅自己喜欢的读物,以养成子女好读、乐读、随时随地读书的习惯;低年级学生喜欢玩耍,自控能力较低,家长应帮助子女养成先学习后玩耍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构建进取家庭氛围。家长的口头说教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效果甚微,应注重言传身教,多给子女讲述励志奋斗的故事,同时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事业、学习要积极进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如此子女尚能效仿,养成学习努力、积极进取的意识。

第三,撒播爱心,打造和谐家庭氛围。“家和万事兴”。否则身心疲惫影响工作与学习。和谐、理智家庭中的子女没有压力只有温馨,其精力将集中于学习。因此,家长应尽量克制个人情绪,不暴力训斥子女,注重温馨家庭氛围的营造。

第四,平等对话,筑造民主家庭氛围。父母在子女面前要相互尊重,与子女平等对话。在子女产生问题行为时,应循循善诱以化解,切忌打骂严惩。

第五,家长要注意子女良好品德和顽强意志力的培养。家长要从自身言行、生活点滴做起,培养子女尊老爱幼、诚实谦虚的可贵品质;

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家长不要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给他们以更多的信心,这样才是一名优秀的“雕塑家”。

小学生厌学的家庭因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