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当前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11-719869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8 13:56: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当前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这是一篇关于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育现状的文章。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类学校的调研测试、小学语文毕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

课程改革在我县已经实施了快6年时间,在这近6年的时间里,老师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听课,我们觉得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一是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开始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手段也开始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给学生展现了一个新鲜、活泼、丰富的语文课堂。

在大量的听课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有悖于语文课改实验的推进。现结合听课调研和各类学校的调研测试、小学语文毕业水平测试试卷分析,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略作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教学方法依然陈旧。

我们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及教材教法辅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得以体现。但对部分教师来说,对课改还不够适应,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反复机械训练,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所难免。在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法。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此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如果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教。由于部分教师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往往课上固步自封,顾虑重重,不敢提问、不敢任意讲解,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节课教师说不了几个字,教学中出现了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怪现象。按理说这叫顺学而导,但由于教师缺乏灵活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整堂课显得杂乱无章,学生一无所获。实际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都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新课程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自身要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课堂上具有更高的教学机智。

(三)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四)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 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听说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对于教材中的听说训练,往往是以点带面,“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种重“读写”轻“听说”的课堂教学和听说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大部分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

3、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的训练。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

力。只是在分段和概括大意时要注意两点:(1)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分段、概括大意,有的课文成人拿来分段概括段意都有困难,教师就可以不安排这方面的训练,有的课文很好分段(特别是总起—分述—总结)的写法小学中、高年级必须掌握,还是应安排分段训练的。(2)概括段意,学生只要大体概括出主要意思即可,不要苛求,更不要求答案统一。

4、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认为:“淡化段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

5、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们很茫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教本、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五)学校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条件差,教师的素质低。这种情况尤其在农村学校特别严重:教师没有教辅资料、没有电教教义,学生没有课外阅读资料。有的教师文化功底差,语言表达能力差。读不好课文,不会写文章,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甚至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则消极怠工,误人子弟,教育教学质差。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

1、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新课标学习还停留于口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2、片面理解课程改革,对语文课标中的四个基本理念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3、大修订的语文教材及现行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更活、更宽,教学弹性大,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4、大多数一线的教师缺乏学习、进修、观摩的机会。

5、受考核评价制度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的分数;

6、部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低;部分教师师德师能差。

(二)学校方面

1、大部分小学人员编制紧张,语文教师几乎都是班主任,工作量重,压力大。满负荷运转,造成许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充电,教育教学能力无法提高。

2、学校经费紧张,造成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单一。受经费的制约,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太少。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也成为一句空话。

3、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一些乡镇学校更是缺乏理论指导、缺乏经验、缺乏教研的氛围。

(三)社会及家庭方面

1、社会大环境存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缺乏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2、家长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孩子语文学习辅导的能力。

3、孩子缺乏课外阅读的资料,无法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量。

(四)教育主管部门

1、课程设置不断完善,语文课时安排有所减少,而教材内容在增加,教师们感觉教学压力大。

2、新课程实施以后,没有相关的配套资料(录音磁带、挂图、投影片、生字词卡片等),许多实验教师感到难度很大。

3、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考核评价方案。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关键的因素。为此,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计划,确保学习时间和质量。二是鼓励语文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与学历进修,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超越,提高自身的业务功底和实际的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对语文学科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和语文课标、教材教法的培训,并经常调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四个教研协作片的联校教研和校本教研的形式,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尽可能给一线教师提供参加研讨、观摩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个别骨干教师参加,减少二级培训,增大教师的直接收益。

(二)改革备课方式,提高备课质量

根据我们小学教研室工作要点,对教师的备课进行一次改革,针对教师备课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教案编写轻课后反思等情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了措施: 第一、备课本中不仅要增加 “教后反思”、“学生、老师课前准备”等栏目,更重要的是这本备课本可以反复使用。教师第一次备课时,做到认真详尽,在第二次教到同一内容的时候,该教师只需在原有基础上稍做修改,使教案更丰满即可。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师比较新旧教法,得出最好的备课方案。

第二,改“教案”为“学案”,把教学过程分为“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和“教师教学策略设计”,学案中不仅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更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课堂设计讲求实效性和创造性,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第三,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写作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第四,在检查教师备课情况时区别对待不同级别的教师,不搞一刀切,具有针对性。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重在规范,要写详案;对中级职称或任教十年以上的教师要求备课要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可写简案;对有经验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总结经验,找出教学规律,可写简略的教案。

同时,要求各类学校注重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主题、定形式、定时间、定主讲人,“三有”——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我想,与过去相比,改革后的备课方式,将更注重备课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开展课堂案例式教研。案例式教研分为自研式汇报课、出外学习课堂实录、多人同上一堂课。※自研式汇报课: 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体现研究的价值,凸现自己的研究特点。※出外学习课堂实录: 教师出外学习自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之后针对教学实录谈自己的感想,引发其它教师的共鸣,形成共同参与并提高的局面。※多人同上一堂课: 两三位教师上同一个内容,按照各自对教材的解读进行40分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演绎;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给教师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调控等之外,更需要临场的教学机智的发挥和对课堂教学中精彩生成的把握。多人同上一节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业务成长有真切的帮助,让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通过多种途径的案例式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亲身体验,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边教边悟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课题组在学校教师中开展 “边教边悟”活动,要求老师们把自己平日里所教、所悟和所感写下来,教中悟,悟中学,学而后教。通过边教边悟,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合理的规划。

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有了各自的实践体验,就需要进行经验总结。总结之后也需要我们给一个平台给他们进行经验的分享。因此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内都有一次经验分享,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进行展示。

另外,依据我们教研室的工作要求,教研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各类校的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切实做好专业引领作用。

(四)引领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本展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可见,课文对语文教学作用真大,对于语文教师简直如同臂膀。因为,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课本,教课文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答案通过课堂,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地固化在学生思想中。叶圣陶先生早就语重心长地说,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可是我们的教师却把“例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通天的法宝,拼命地挖掘这“宝库”中的训练“资源”,他们仿佛就是“魔术师”,一篇短短的课文能衍生出许许多的练习题,有些问题连作者也感匪夷所思,在语文教研组,经常看到这样争论的场面:几个语文老师捧着习题在争论着答案是“a”还是“b”。细想一下,连老师也闹不明白的题目,学生岂不是想昏了头,你说,这样的把“鸡毛”当成“令箭”的语文、语文教学,孩子们能喜欢吗?

确实,如果你走进孩子之中,问他们是否喜欢语文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摇头,甚至会异口同声说,语文书的课文,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就读完了,课堂上,老师讲的,爸爸妈妈为我们买的“课课通”“堂堂练”上都有!难怪孩子们不喜欢,原来语文老师连起码的游戏规则都不了解:孩子厌烦重复,喜欢新鲜。了解这些,我们的语文老师还会如此心安理得地“教语文”吗?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可是不少的语文教师都让孩子读什么?读课本,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甚至达到背得一定不漏,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此言之凿凿:课文是经典的规范语言,如果不各累,怎么会应用呢?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背课堂笔记,背会的孩子抽背不会的,背不会的孩子课间不准休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自有其道:现在语文试题非常“活”,许多内容课本上根本没有,必须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让孩子强化记一记,这对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大有益处。

可是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积累,也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到底让孩子积累的是什么呀!是唐诗、宋词吗?是名家名篇吗?是名言警句吗?非也!“奥运会的会旗标志是什么?口号是什么?”“《水浒传》中林冲的绰号是什么?”“《跳水》

一课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些知识孩子是需要的,可是它的获得不是靠老师“喂”的,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淀的,这些知识可能会在某次考试中给孩子试卷增加一两分,但是为了考试“昙花一现”,却把孩子套在功利记忆的怪圈里,耗费了他们宝贵的阅读时间,是不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我们应该让孩子阅读什么呢?语文课本是要认真读的,有些地方当然也要背,但决不是他们阅读的“唯一”。我们“简单”教语文,“简单”教课本,腾出时间让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的空气”,儿童小说、童话、古典名篇都可以进课堂,并且进入孩子的课余生活。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因为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所以我们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为了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和积累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数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六年累计,应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有这么多的阅读和积累任务,对语文课本里好的篇章、段落,我们更应指导学生加强背诵,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的回潮,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即“功在诵前”,认读和表情朗读要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以致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完成任务。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

(五)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发挥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定期“送教下乡”,将新思想、新方法及时传播,在深入基层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上公开课,并进行研讨。

(六)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全面测查听说读写能力的考试和对教师、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 1.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教会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针对现象一,可以让父母不在身

边的学生讲讲思念父母的情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既而提高阅读能力。针对现象二、三,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录像等资料放映把小课堂拓展成大世界,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阅读体验。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在一个互动的学习空间内进行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语文课本所收录的文章多是优美的,抒情的,感人的。有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小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重现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故事阅读的兴趣。如阅读《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师先放映一段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录像,然后导入:“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你们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一起去游览一番。”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又如阅读《海底世界》一文,通过多媒体放映“海底世界”的奇妙神奇的画面,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3.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⑴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课堂上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读,善于抵制干扰,全身心去读书,克服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

⑵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后提示问题去读。

⑶培养圈画的习惯:在读书时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理会。

⑷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⑸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

(八)开通网络教育,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让广大农村的教师和孩子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由一起去留学(www.teniu.cc)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出处

第二篇:村级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村级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叙永县实验小学

马宗文

村级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教育资源落后、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普及与提高的重任,村小教师长期工作在村级小学,他们当中有的从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工作到现在两鬓斑白,他们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村小教育,把偏远地区的青少年培养成为了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了祖国、家乡建设的优秀人材,村小教师撑起了小学教育的半壁河山(落后地区尤为明显),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无怨无悔。但是,由于诸多原因,造成了村级小学教学质量较低,素质教育不能有效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整体提高,村级小学现状不容乐观,村级小学现状需尽快改善,亟需引起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能激励村小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保障机制,加快村级小学建设步伐。

村级小学现状

村级小学是指完全小学以下学校。它远离城区和场镇,交通不便,有的村级小学完全不通车,教师上、下班完全是走路,距公路达六、七公里,学校教育资源滞后,少部份村级小学无围墙,无操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教学设备滞后,无风琴、篮球场等教学设施,大多实行包班制甚至复式班教学,既使隔年招生,有的班也不足20名学生,教师来源一是八、九十年代民办代课转为公办的教师;二是近几年分配的中师、大专生;三是学校临时聘用的初中、高中毕业未 就业学生。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村小三尺讲台,但是民办代课教师是国家在特殊年代的特定产物,他们当中学历有的为高中生,但比例很小,绝大部份是初中生,还有一部份是小学生。这一批代课教师缺乏正规训练,有的教师甚至是边教边学,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艺体学科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未能有效实施。学校分配到村级小学的年青教师,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相差较远,业务上缺乏有效训练和指导,都希望早日调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工作,从业务能力和思想上影响了工作;还有一少部份属于学校临时聘用的教师,待遇低,工作也缺乏激情,更缺乏专业训练,到学校代课也是暂时的权宜之策,当然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村小教师长期是超负荷运转,他们都是包班教师甚至上复式班,他们在学校里面每天一个人要对一个班上齐课时,开足课程,一到校就进入课堂,到下午2—3点放学回家,批改作业仅靠课间十分钟,钻研教材、备课还得回家完成,他们上学、放学用在路上的时间大概一般就在2—3小时,他们一天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另就村小硬件条件而言,很多村级小学目前仍然在使用C级甚至D级危房,办学硬件极为落后,教师无宿舍,无伙食团,甚至无办公室,不通水、不通电话,教师放学后要熬到下午四点钟左右才能回家吃午饭,很多教师因此得胃病、肝病、颈椎病、咽喉炎等疾病。村小教师在经济待遇上也落后于城区教师,城区教师可开办“奥数”、“作文”等名目繁多的培训从事第二职业,而村级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农村孩子,家长没有经济能力为孩子从事各种培训,村小教师也没有时间等 条件举办培训班,另外,有的村小教师每月上、下班乘座摩的等交通工具费用也在两百元左右,造成了村小教师收入上的悬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村小教师队伍不稳定,普遍身心状况较差,教学成绩滞后,村小教师缺乏信心和成就感,他们对自己的“钱途”和地位感到迷茫。面对现状,作为教育管理者和各级政府该怎么办?

对策探析

1、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重视村小建设,制定村级小学教师保障机制

进一步提高村级小学质量,必须让村小教师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地位,让他们在学校既能安身、更能安心;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保障机制,让村小教师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进一步加强对村小教师的关心,保证村小有教师宿舍、伙食团等必须设施,对村小教师实行交通、高寒、生活等补贴,补贴按岗位设置,凡在村级小学工作的教师按不同类型学校不同标准享受,在调离其岗位后不再享受该岗位补贴,补助自动取消,同时也鼓励条件好的地区或者城区教师到村小任教。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均衡发展

现在部份村级小学面临生源萎缩,并村以后一个行政村出现了两所学校,教育资源浪费,师资不足和学科不配套,一些艺体学科无师资,硬件设施落后等原因,都无法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纸上谈兵,教室里稀稀拉拉的不到10名学生,鉴于此就有必要进行拆校并点工作,对一些办学规模小、硬件设施差、条件落后的村级小学进 行拆并,整合教育资源,不仅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更加优化,也可以让师生教学、生活、学习的环境更加优越。有了相对充足的教育资源和教师群体,根据教师特长安排学科教学工作,对学校教学科研、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师个人成长、学生全面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拆校并点工作中,要充分协调村、镇干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家长广泛宣传拆校并点工作的意义,本着政府牵头、群众满意、保证稳定,绝大多数家长支持的情况下稳步实施,新建村小朝着寄宿制学校发展,通过对村级小学建设。农村小学三—五年内就会呈现布局合理,师资较强,硬件完善的方向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意义。

3、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实行城乡帮扶机制

面对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坦承城乡教育师资差距较大,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大多都集中在城区学校,村小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技能还有待提高,他们工作在信息比较闭塞的边远地区,城区学校应把优秀的教师派到村级小学,实行交流制度,城区教师到村小锻炼1—2年,村小教师也对口到城区学校工作1—2年,供给关系保留在原单位,任职年限满后,由挂职学校给予鉴定考核,考核合格后城区教师返回原单位,对到农村交流教师在今后的晋级、评优、评先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乡镇每年可交流一定比例的教师。同时也可采取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市级名师等深入村级小学与同年级村小教师结对子,采取“一帮一”活动,城乡教师分别深入结对教师课堂上课,课后相互研讨,由于相互面对的学生对换,那上课教师在 教法上等都要作相应调整,对城、乡教师都是一种检测和提高,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帮扶活动,这种形式的帮扶针对性更强,更具实效性。另外,城区教师把质量较好的教研课、示范课带到村级小学,村小教师可从听课中感悟和提高;同时,城区学校举行教研活动、公开课、优质课竞赛课等活动时,邀请村小教师观摩听课,也可让他们融入活动中得到提高。这样可以多渠道提高村小教师业务素质,从而有效提高村级小学的教学质量。

4、给予政策倾斜、制度保证,让教师在乡镇内合理流动 按现有我县编制核算,一个教师基本上要承担30个左右学生才算满工作量(教师编制核算我县师生比是25:1,校长、后勤、工人上课量较小),但很多村小,由于生源萎缩,有些班额不足10名学生,如果复式班教学会存在的班额可能较大,既使两个班只有20名左右的学生,况且很多教师很难完成复式班教学任务,工作量大,学科多,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笔者认为,对村级小学编制核算可适当放宽。

“职称”中是评价教师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广大村级小学教师工作在本乡镇最艰苦的第一线,按照“定编定岗”的原则,有的村级小学规模较小,中心校没有设置中级职称岗位,另加之村小教师与年青教师相比的确教学能力上存在差距,也许这些教师辛苦工作几十年只能望“小高”而兴叹,教育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及学校领导对村小教师的中级职称比例适当倾斜、政策相对更灵活,这样既是对他们坚持村小教育的肯定,又是对村级小学教育现状和发展 给予的政策支持。到村小教书是许多教师谈“村”色变的问题,一部份教师一生从未从事村小教育,但有的村小教师一辈子却工作在村级小学,这是不公平,也是有失公正的,也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有的教师工作在中心校、完小一类学校,养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惯,工作上无积极性,没有感受到压力,工作缺乏激情,工作在村小的一部份教师对前途悲观失望,本着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再差也是没有更差的工作环境了,得过取过,缺乏冲劲。作为一个乡镇的管理者,就应该根据本乡镇实际,科学制定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对男教师年满55周岁,女教师年满50周岁以上制定保护政策,其余教师根据本实施素质教育情况,对村小教师工作效果好的选拔到中心校、完小任教,对中心校、完小完成差的教师到村小任教,每年根据成绩进行一次调整,这样可以从制度上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让教师自己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自觉努力的实施素质教育。

村小教师承担着边远地区基础教育普及与提高的重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对培养广大农村未成年人成为合格公民,成为未来祖国和家乡建设的生力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有重视村小教师教育事业的进程,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才能让教育事业公正、均衡、和谐的发展。

(作者系国家贫困县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文中观点反映的是落后地区村级小学现状,观点有一定局限性)

第三篇: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国贸学院081国商0包玉刚20082904

4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加之2008 年全球金融风暴的波及和影响还未消除,这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10 届大学毕业生就更是雪上加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学生就业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

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劳动者数量供过于求。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0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将达630 余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其次,庞大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群体也在寻求就业机会;另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向城市靠拢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很大压力。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1.2、高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2.1 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在专业结构上,所设课程内容陈旧,偏重理论方法,缺乏实践性,许多学生学了也不知道怎么应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是培养科研型人才,评价学生主要还是分数,不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课程学了之后,考试完就忘了,学生学到的实用的东西太少,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从大学里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造成社会上存在一些专科技校的学生很好找工作,而很多本科生却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1.2.2 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机构只是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单调,有的只是毕业班才开设就业指导课,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开设。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1.3 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3.1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首先,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上。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城市之间收入差异大,许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不愿意到落后地区、中小城市就业,过度集中到工资水平高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其次,部分大学生还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仍坚信着考上大学就意味有铁饭碗和辉煌的人生,选择职业时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高校、科研单位和国营大、中型企业,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而一些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没人愿意去。

1.3.2 准备不足,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参加人才交流会

1就像“赶集”一样,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来提高就业率,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全凭运气碰,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也有许多学生依赖心理比较强,自己不去把握就业机会,而是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碰运气;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属于“守株待兔”型,没有自信,不敢去尝试,而是等着用人单位来找他,从而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1.4 就业市场。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有的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还不如本科生或专科生,但用人单位宁愿要能力差的研究生也不要本科生。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在选择就业时,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少用人单位急于招聘有经验的人才,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这方面的要求。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第五,形貌歧视。有些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好比在选美,面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受到歧 视,认为这些毕业生有损企业形象,从而使一些有能力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就业。

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2.1 以就业为导向,高校要加快内部教育改革。首先,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教育教学要更多地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形势、就业策略、职业生涯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的指导和服务工作,花大力气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最后,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及时了解用人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2.2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新就业观念。面对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首先,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大学生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基层、后高层”、“先服务、后管理”的就业观念。积极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更多地去人才稀缺的地区和非国有制企业就

业,可以先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操作性岗位,以后有机会再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2.3 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完善就业市场。解决高校就业难问题,政府要加强必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强度的优惠。另外,还要重新认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的重要性,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适当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制约。同时,政府应倡导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

2.4 针对特定形势,采取特殊过渡办法。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在当年毕业前夕未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单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可以采取延时就业的方式——考研或者出国深造。另外,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希望每一个有理想、有条件、有能力的青年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积极主动就业的途径,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我们更坦然的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发挥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的德育队伍最庞大,德育口号最响亮,但德育最终变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都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又以较大的篇幅谈到了德育教育的问题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套用语。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提法背后,学校的德育教育却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德育被边缘化,有人说现在的德育是“三无”,首先是德育无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无奈,德育是众矢之的,经常被挤压,经常被指责,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脱节,德育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德育无能,德育很难有一种有效的制衡措施被学生和社会认可,总是把我们推向家长或学生的对立面。

一、德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大多似乎已经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也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 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

我常常想,德育的目的是不是就是让学生紧张,让老师喊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二、什么是德育?

导致这种有令难行,或令行不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反思这种现状:为什么学生有抵触心理?是我们的要求太苛刻,还是我们的要求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是我们不了解学生,还是学生真的难管?是学生的思想变得太快,还是我们的方式太陈旧?是我们对学生要求得太多,还是学生太过自我?德育是应该做在问题出现之后,还是应该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德育到底是什么?它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那么德育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事、以任务为本,把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客体的模式,改变学生一切服从老师、服从学校的局面,就要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说话和辩解的机会;就要建构把理解、关心、尊重、自主作为活动准则,以人为本的新型的人性化德育模式。

三、德育的功能,社会生活已经今非昔比,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特点的变 化,必然要求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革。如果我们还沿用过时的尺子去衡量和管理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的工作怎么会不累?工作怎么会有成效呢?作为教育者,我们没有权利埋怨时代前进的步伐太快,没有理由指责社会的诱惑力太大,而应该使德育工作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以新的德育理念来指导工作。

德育既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学生来到我们身边,他需要获得知识,需要获得感情体验,也需要获得精神的充实和升华,需要个性的发展和张扬。

当你把德育当做人的发展的需要来对待的时候,我们就可能更多地理解学生。所以,我们的德育应该研究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学生的需要,这就是德育的功能。学校是心灵接触和交汇的地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德育就具备了成功教育的情感基础。而和谐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学生,要爱学生,要信任学生。

四、德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德育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浮躁粗糙,它必须建设有效的载体,要有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在过程中教育和培养学生。

不要一说到德育工作就是开会,一说到德育活动就是军训和春游。德育要在过程中进行,因此我们就要大胆创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用精品的德育活动来升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

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春游,同样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农村;我们可以在升旗仪式上侃侃而谈,我们同样也可以到现场亲身感受;我们可以在礼堂里举行入团仪式,同样也可以在革命胜地进行成人宣誓;我们可以„„

任何事情做到精品的程度,它的教育性就显示出来了。精心设计德育活动,精心组织德育活动,重实践轻说教,以青春的节奏来安排校园生活,以一颗童心来拥抱校园生活,我们的德育焉有不成功之理?

有生命力的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满足学生合理要求的教育,是让学生体验求知和劳动快乐的教育,是让学生自觉、让学生不断提高和升华自我的教育。

五、影响当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因素。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了道德教育的诸多困惑,出现了一种“去道德化”的倾向,特别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依托的知识全球化趋势使教育对象的学习或多或少地从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中游离出来,而学生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其个性特点和成长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宽度。学生获 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变化万千,五花八门。除了学校课本知识外,各种媒体互联网站,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这些信息远远超出了在学校获取的数量,数量之大内容之广,健康的不健康的等等,具有很强的不可控制性,中小学生的辨别能力不足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正确的判断。

2、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已懂得运用法律等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教育已形成了冲突。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家长、社会、教师等对此缺乏理解,以及相关的法制和舆论不健全,致使在各方面的教育当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3、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生对学校课堂中空洞乏味的教学和说教式的教育尤为反感,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激发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密切的信息与知识倒是十分地感兴趣,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4、国外的思潮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将会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毒品、色情、暴力、反社会的情绪也都侵害到学生当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的深度和范围也随之加大。

5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正在逐渐减少。与社会、网络的联系加大,特别是学生群体的认同也在慢慢加大。

六、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这样一份调查可以显示出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道德观日趋现实,并且不少是以个人为中心。

有69%的学生赞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说法,而只有2%的学生赞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13%的学生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在对待学校中的作弊现象时,有34%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的道德问题,而有42%的学生则认为作弊是出于无奈并不一定是道德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最好不作弊但偶尔有一两次也无妨,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人人都可能作弊,为此没有什么大错。

2、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功利化的倾向。

在讲究人与人的对等关系时,有些学生则更多地认为是等价交换、是相互利用。15%的初中学生和19%的高中学生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有的学生还认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渣滓;而多讲奉献,少讲索取,则是傻子。

七、对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

1、理论上空谈、操作上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行为机械练习。这个应该是我们一贯的通病:重理论而轻实践。

2、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足,造成德育效果不 理想。国外一些学者曾经作过统计调查,认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外界对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排列顺序是:家庭、学校、社会、同学和媒体;而从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影响顺序则逐渐转变为:同学、媒体、社会、学校、家庭。当前的教育工作者,还是过多地强调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这种教育是成效不大的。

3、德育过多地成人化,学生的主体被忽视。德育被过多地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合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他们自己的成长需求,非常的空。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一直是出于被动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甚至为什么学都是由大人、社会和老师来决定,学生成了等待加工的产品。

4、只偏重学校德育,而且途径方法单一呆板。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还有家庭、社会、同学群体等,也都可以成为德育的辅助方面。

5、德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其实只是在教授和推广社会伦理,还不能说是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教育排斥了生活的偶然性、掩盖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压抑了学生的需要。它远离了生活真实,与生活严重脱节,它不是为了学生的生活,只能称是为了社会目的进行的伦理教育。

八、德育工作急需转变

针对以上现行德育教育存在的弊端,我们应当倡导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从认知性德育转向人性化德育。人性化的德育呼唤以人为本,以对人的心灵关照为基础 重视人的心灵化教育,人性化的德育要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融合,要教会学生分享、多赢、理解、共处等等。回归人的道德智慧本性,从而彰显人的向善之心,锤炼人的美好情感。

第二、从封闭型德育转向开放型德育。封闭型德育割裂了与其他各育的有机联系,无法完成对完整人的教养。封闭式德育是一种静态的、凝固的、单向灌输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这种封闭式的德育已经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人们已经认识到道德教育不再是一种封闭孤立的教育,而是一种向生活、生命、家长教师、社会开放的、生成的、渗透的系统教育工程。

第三、从说教式德育转向互动式德育。说教式的德育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式,它把人作为物或容器来对待,是一种无人的教育,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互动式德育是一种开放的、生成的,创造性的道德教育方式。在互动式德育中,教师是学生精神发展的引领者。教师的德高示范尤为重要。第四、从理论德育转向生活德育。理论德育重视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的教育,忽视道德实践和真实的道德生活,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必然联系,使德育失去了生活的根基。生活德育基于生活和德育的内在关系,重视发掘学生的日常交往活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因素和道德教育的意义,建构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德育。

第五、向德育实现方式的多样灵活化转变。传统的德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而实际上德育教育不仅仅通过学校教育实现,还可以通过家庭社会甚至网络,作为教师要运用好这些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德育方式。尽可能多地将生活中的各种德育资源和手段发掘出来运用到实际的德育工作中。

九、树立正确的少年儿童的人生目标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性格放任,因为现在的孩子,迷茫、无聊、空虚,没有目标。孩子的心灵没有寄托,没有寄托的心灵是不可能安稳和充实。为孩子找一个心灵的家园,让孩子的心有一份寄托,是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而构建什么样的心灵家园,给孩子和自己的心灵浇什么样的养分,就一一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华传统文化是最好的机床和养分,而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夫孝德之本。“孝”是德育的“根本”,构建孩子心灵的家园,应以“孝”的培育为本?让孩子的心灵归附在“孝”上,在“孝”的家园里健康成长。《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弟子规》,虽然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内容简明通俗,不谈空洞理论和教条,而是教导人们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应有的礼节。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圣贤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根本

人们认为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真让人发愁。尤其是学校老师面对升学的压力,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礼记、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治国的根本。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正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完全体现在《弟子规》一书之中。《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德育教育的根本。

《弟子规》全面系统地阐述做人、处事、交友、尊老、爱幼等道德行为规范。对当今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是百益而无害。它能胜于法制强行,它能在人的心灵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约束,它能唤起人们的“仁爱”“慈悲”之心,从而能树起人生的正确坐标,远离是非避邪之路。

十一、《弟子规》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教材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规》,其中的 “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这一课。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为必要。

十二、通过《弟子规》学习,最起码可以使人们明白以下三点: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 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 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十三、如何学好《弟子规》

1、提高认识。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

2、净化心灵。《弟子规》的学习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3、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规》和《孝经》。中华传统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规》和《孝经》是孩子养正的最好读本。常说善恶只是一念之差,养成善念,在关键时刻,这些善念就会提醒你,使你时时警惕自己不去做坏事,长此以往,善行多了,恶行少了,心灵就干净了。

4、学习《弟子规》要放宽心量。这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心态。心怀诚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宽了,才能容下《弟子规》的一切。真正学好学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华,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学好《弟子规》,并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5、推展《弟子规》时,要克服障碍,坚持正确的事情。《弟子规》就是一部行经,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别无他意。《弟子规》不是把孩子的个性没有了,而是把孩子的个性加以整饰,然后孩子不那么贪心,不那么情绪化,不那么傲慢了,这种内涵的个性比张扬个性好的多,孩子以后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6、抓住《弟子规》中的核心,孝心。对孩子进行教育,打开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开了。孝心一开,感恩心,恭敬心就开,感恩心一开爱心就开了,爱心一开,仁义道德都能得到践行。并念念想着去帮助别人,把爱不断地传递下去。

7、提高觉悟。发起的《弟子规》教学活动就是让我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来提高每位同学的思想 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学习中增强自身的责任心,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充分保证执行能力,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8、学习《弟子规》必须真学真干

《弟子规》是童蒙养正的最佳教材,是教育学生的一剂良方。《弟子规》能治社会百病,能给千家万户带来幸福,但是,如何学?真学真干,还是学而不干;教师先学,从我做起,还是只叫学生学,自己不沾边等等却是学习传统文化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真学,就是放下自己原有的陋知陋习,恭恭敬敬地学习圣贤人地教诲;以自己先学,带学生跟着学。对照《弟子规》,哪些没做到位,或还需改进学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所谓真干,就是真力行,真实践。只有这样学,这样干,才能真受益。

总而言之我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人的学习和效仿。是正规人生纠正错误的良方。人人都应以《弟子规》为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为人父母依照《弟子规》教育好下一代,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孩子们心中萌芽生根,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使所有的父母都能体会到圣贤教育带给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宝鸡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篇: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初探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初探

农村的基础教育在国民系列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承担的不仅仅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提高广大农民子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的农村教育较之过去已有长足进步,其主要体现为受教育人数比例的增长、文盲的减少。这种进步一方面得益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民众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是,当我们具细审视我们农村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我们西部的农村教育,就会窥见:在取得成就光环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些危机,有些是凸显的,有些是潜在的,这需要我们勇于去正视、去剖析、去思考、去解决。

一、整个社会综合素质较为滞后对教育产生影响

教育从来都不是教育部门的单纯行为,其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大环境则是教育发展的土壤。毋容置疑,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城乡差别依然存在,甚至存在拉大的趋势。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我们农村社会素质较为落后,这给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

1、落后的社会政治素质对教育带来影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今,社会一部分人政治素质依然落后,这易给对社会寄予较大希望、充满理想化的教师带来失望感和不平衡感,从而失去对教育的信心。例如时下的社会腐败现象、时下的社会不公特别是教育不公、时下的官僚主义、时下的少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的生活腐化。本来这是社会发展政治上的附属品,但乡村的教师比较单纯,这易使教师们认为这个社会是畸形的,从而削弱老师的工作热情。

2、落后的社会经济对教育带来影响。较为落后的社会经济使老百姓每日疲于应付生活,东奔西走,离乡背井,谋钱谋生。在不少家长面前,家庭生计乃第一要务,远比对孩子的教育重要得多,尽管有的家长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面对窘迫的家庭环境,也不得不抛家别子,外出挣钱,对教育的兴趣不大,或者说是无暇、无力顾及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成为盲点。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相当大的难处。据我们初步统计,在我们定远学校,学生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占52.6%(其中小学占60.9%、初中占44.3%),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有一人在外务工的占32.3%(其中小学占37.2%、初中占27.6%)。家长们有的将孩子交给公婆、亲友、邻里照管,有的干脆让孩子一个人在家。“空巢学生”没有接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其性格上的惰性、劣性就日趋凸显,变得难以管教。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也会因学生家长不在家而受到影响,例如开家长会、上门家访、家校联谊活动等,这使“家校结合”成为一句空话,无法真正实施。学生在家受到公婆溺爱的,唯我独尊;无人看管的,野性十足。我们学校对“空巢学生”给予了特别的教育和关注,还专门开展了“关爱空巢学生”活动,但收效甚微。我想,这一现象不只是我们学校存在,许多学校都是如此。这种状况仅靠学校难以解决,很使我们困惑。3、落后的个人素质给教育带来影响。在现今农村教育工作中,常常有让我们工作不愉快、不安心的东西,虽不是决定因素,但会左右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情,给工作带来极大的负作用。一是来自民众:从地域上来说,乡村学校就在农村社会中,更需要民众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但在有的地方,有的民众,对教育、对学校没有理性的认识,对教育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更难以谈得上支持。例如教师在教育行为中出现了稍许不规范,便会有家长找上门来责问,甚而大吵大闹,使学校、教师难以应付、狼狈不堪。二是来自某些部门:时下,隔三岔五的检查、督查让学校应接不暇。我们承认,有些检查对督促、指导学校工作确有好处,但有的部门却是以检查为名,另有目的。凡此种种,不少部门、不少老百姓想着的不是配合学校、支持教育,而是想方设法到学校来捞取点好处。农村学校就如农村社会中的一座孤岛,社会在向其挤压,日子过得相当不易。

二、应试教育及社会惯性的挤压、考试制度、评价机制扼杀了教育的生机“素质教育”是一响亮的口号,它给教育发展带来了生机。素质教育上去了,对提高我们每一个人,乃至全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都很有意义。在有些国家,社会素质高也与其早期倡导的素质教育有关。但是,在我们中国,素质教育不是每个人都认同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是相当困难的。素质教育在实践上并未完全实施。这不完全是教育本身的错。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几千年的儒家教育思想,对我们教育的影响很大很大。

在现今的中国,待业人口猛增、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人们对教育,直接说是对考试选拔人才这一相对公正的制度寄予了太高的期望,人们往往更乐意从孩子的学业成绩本身去评价他,去构想他的未来,而会忽视其综合能力,甚至思想素质。这与教育本身是相悖的。另则,就长期形成的社会惯性来说,旧的教育模式、旧的教育理念还根深蒂固。人们通过教育成功了,往往感谢传统模式;失败了,往往归结于自身素质低或是努力程度不够。对于素质教育,人们不一定认同,或是保持低调。他们不会更深层次地分析国内外的教育发展趋势,不会理性剖析传统教育给我们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弊端。从心理学上讲,习惯的认识,哪怕是错误的,要革除它,也是相当不易,就如应试教育,就如社会对教育认识上的惯性。

评价体制改革应与教育改革同步进行,但前者却是明显滞后了。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一言以蔽之,看分数。社会、上级部门评价学校,看学校升学情况;学校评价教师,看教师教学业绩;教师评价学生,看学生分数;家长了解孩子,问的是学生分数。环环相扣,这条链子十分牢固。人们拿对非义务教育如高中教育的评估来对义务教育进行评估,混淆了两种应该不同的评估方法。这是长期积淀下来的,要革掉很难。大家都在说其弊端,扼杀了教育的生机,但却没有人从根本上去触动它(尽管有许多专家学者和不少管理者高呼不要分数,而要能力),正所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得已;不是不清楚,而是不想法”。特别是人们对义务教育也主要以教学成绩或者学生考试分数来评估,这给基础教育的发展确实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首先是,它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对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利。今年沈阳市16岁的小成(化名)中考成绩是645分(满分700),估计上不了辽宁省重点高中而跳楼自杀。就此,沈阳师范大学学前初等教育系主任郭黎岩教授分析,我们往往在教育孩子时过分强调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怎么样正视孩子的自身发展”。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和犯罪低龄化无不与此有关。其次,各个学校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招揽学生,特别是优生。

有的学校甚至不惜以“费用全免”、“生活费补贴”等优惠方式来吸引优生,以优惠条件来招揽教师。但是,农村学校本身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因教师缺乏还得自费聘请代课教师,实在没法用这些优惠方式来吸引优生;就算能够挤点资金这样做,但是还有那么多的义务教育对象怎么办?从农村学校的状况来说,这确是让农村学校举步维艰。因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农村学校的确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于是,农村学校的优生们便被城镇学校特别是非义务学校挖去了,这会给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带来多大的影响!?再次是,考试排名易使片区与片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助猜忌,生出矛盾,有的为考出好成绩,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通过灰色、黑色方式捞取分数。这样,从数据表面上看学生分数上去了,实质上学生学业并未得到进步,反而使学校、教师、学生失去诚信。主管部门也不能从学生分数看出学生真实水平。笔者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比教学更为重要,义务教育学校完成义务教育任务比盲目追求升重高人数更重要(当然,高中教育特别是重点高中教育的升学率还是应该特别关心的)。现在,在农村学校中,不少学生成绩低劣、素质低下、能力欠缺、厌学逃学甚至辍学;而不少教师心理负荷重,工作压力大,未老先衰,这不能不说与教育评价机制特别是老百姓的教育评价心理有关。

三、教育资源的不足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要以一定的教育资源作后盾,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要素之一,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以一定的资源条件为前提,教育资源投入多少以及利用效率高低是评价教育效能的标准之一。这里的教育资源包括学生、师资、教学设施和其它教育资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欠帐较多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的基础教育,教育资源相当匮乏,前期的“普九”,使这一状况有所好转,但从整体而言从教育的发展而言收效还不大或者还不能适应。

1、经费十分短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学校债务沉重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危房改造速度慢,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排除,校长、教师工作压力大。师资培训的经费落实差,教学设施的添置更是有心无力;由于“普九”债务沉重,校长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管理,甚至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开展,少数学校已陷入了恶性循环:借新债还旧债,债务负担加重。

2、学生生源锐减现在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生源大大减少的情况,学生生源严重不足。学生生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①计划生育政策效应开始显现,学生自然人数逐年减少;②民工潮经久不衰,学生随双亲外出就读增多;③城镇化建设加速,城乡教育差别日趋扩大,农村流向城镇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人数锐减给学校带来难处,使学校难以处理有限教育教学资源(师资、校舍、教学设施等)的合理调配,不能保证开展各种规范有序的教育活动,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教师严重缺编教师缺编是农村学校中非常普遍的。我们定远学校,编制是131人,但现在在职教职工仅有82人,缺编多达49人。由于受财政、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充实和流动严重受限,一方面大量专科及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不能分配就业,另一方面教师队伍自然减员无法得到及时补充,致使农村学校中,公办教师偏少,为保证教学行为正常开展,学校只有自个

儿拿钱去请代课教师,高水平的代课教师无法请到,请来的代课教师几乎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不是学校不想请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来代课,而是根本莫法请到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来代课)。他们不是教学水平低劣,就是干一两年就走人(因为他们有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再代课)。许多老百姓抱怨村级学校教师更迭频繁,学校实在有说不出的苦衷。聘请代课教师既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更严重的是拖了义务教育的后腿。学校在此状况下的通常做法是加重公办教师的工作量;返聘退休教师;组建大班,节约师资。在一些村级学校,老百姓自筹资金,校舍修缮一新,宽敞明亮,但站在讲台上的多数是两鬓花白的行将退休的老教师,年轻教师不愿上山下乡并且这些年还几乎没有新分配来的年轻教师。我们忧虑的是:当这批老教师全部退休之后,谁来教育我们边远山区的孩子?谁来支撑我们的村级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4、教育资源匮乏当前农村学校的一些教学软资源(例如远程教学系统、彩电、放映机、信息资源等)都很缺乏。尽管已施行了针对西部学校的“远程教育扶贫工程”,却很难惠及每一学校。学校无法了解到前沿的教育教学成果、教育教学信息,学校的教育教学很难有质的突破;学校的一些硬环境,例如教学设施、体育设施等,或缺或危。现在,我们踏进这些农村学校,破烂的教室、斑驳的黑板、坑坑洼洼的操场依稀可见,让人难以想象这是新时代下的农村学校。

四、教师自身问题的冲击

坦言之,教师在社会上是一个很难做的角色,社会对其期望值高,高出了教师所能承受的程度。特别是当今社会,家庭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从外环境看,一些部门不景气,而教师的经济待遇却是日日看好,这一切无疑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农村,这种提升一方面给了教师真正的实惠,另一方面也给了教师更多的负累。

首先:在有些地方,因教师缺编等诸多因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在我们定远学校中,由于严重缺编,教师普遍任课较重,工作量很大,中心校教师周课时普遍在16节以上,村小教师则全是一人一班,平均周课时达25节以上。日复一日的艰辛劳动,使教师们疲于教学工作,常存在质与量不能兼顾的境况,教师们无暇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无暇钻研教学业务,教师们的执教水平受到教育发展要求的挑战。

其次: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观、各种新思潮对教师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定易使部分教师难以潜心教学。农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年轻教师,在高等学校就学期间,红墙碧瓦,湖光山影,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而工作的现实是有的地方山路长长,缺电少水。巨大的反差易使他们对教育重新定位,定位的结果是:有的想方设法,调离工作;有的迷惘而不思进取;也有的硬挺着坚守阵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再次:目前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早些年教师入业把关不严、乡村优秀教师纷纷进入城镇学校、农村学校未接收到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有的教师职业意识淡泊,敬业精神不强。并且,逐年提升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也会诱使部分教师养尊处优,自视清高,不思进取,知足而乐。

针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可采取以下对策:

对策

一、社会综合素质的提升渗及社会肌体的每一部分,很多方面仅靠教育

自身来解决有些不现实,但我们在做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时,应考虑这些社会因素,考虑到地区差异,考虑到国民对教育这一敏感话题的接收度,切不可急功近利。政府应加大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人人知晓,人人支持我们的农村教育,给学校创设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对策

二、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至学校,都要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使每一学生能充分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取缔各种形式的考试排名、工作排名等做法。大胆改革传统评价机制,深刻反思我们的考试制度。“一纸定优劣”的做法应彻底改变。出台一套更为科学的、与教育发展相吻合的评价机制。这不是要全盘否定考试制度,而是要对当前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进行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估、对教师教育教学业绩的评估的变化不应只是提口号,要有实质的改变。让基层学校和教师从考试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策

三、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负债问题,研究、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学校债务问题的政策,并规范学校费用收支行为,控制学校基建投资,以免继续增加债务。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投入过程要更为透明。充分认识教育资源的配备和合理使用的问题,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农村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消除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现象,对偏远学校实行政府特殊补贴、提高待遇,合理分流不称职教师,使新的师范毕业生能及时补充到学校特别是严重缺编的农村学校,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服务2年的政策,努力做到师资量、师资水平的城乡平衡。分配、调配师资要有序化、规范化。对学生人数减少、浪费教学资源的问题,可撤并规模小人数少的村级学校,合理安排学校布局,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教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要加大。学校要合理使用现有资源,不要使其搁置、荒废。

对策四:教师自身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靠教师自身。社会问题、体制问题,多方面的诱因制约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制约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要让全社会行动起来,给教师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全社会都要关注教师生存软环境的改善,能让乡村教师安心、舒心工作。要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缺编问题,及时充实教师队伍,让老师们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培训,组织实施骨干教师培训和优秀教师研修,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对教师的培训要有针对性,力求做到经济实效,坚决革除以收费为目的、以评职晋级为要挟的培训质量低下的所谓培训。

上述观点,是我在多年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村的基础教育,奋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当前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