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心理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11-824785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5 16:38: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心理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1.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 ▪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 ▪发展科学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

▪服务社会是当代大学职能的延伸: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2.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高校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高校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高校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优势:

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型 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不足: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专才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优势: 专才教育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不足:专业划分过细,片面强调职业教育,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影响后期发展。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旭?

▪加强理解和沟通▪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5.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思想品德方面要为人师表▪学术科研方面要学有见树 ▪教学方面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

▪知识结构方面必须具备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师生关系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6.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7.编制试题的要求?

▪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和总体设计,难易适度。▪同一试卷中,同一类型试题的编写格式保持一致。▪试题用词要恰当,不泄露解题依据,知指导语应简明扼要 ▪多项选择题的答案在性质上应相似,正确答案要随机编排。▪避免将教材、参考资料中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成试题。▪试题各自独立,不要互相关联。▪试题应易于作答和施测。8.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特征? ▪开放性▪灵活性▪整体性▪可测性 9.如何做好教学评价?

▪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 ▪建立试题题库▪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0.高校科研的特点?

▪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信息的需求。▪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11.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好哪些工作?

备课就是上课前的准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备课越充分,教学成功的把握就越大。▪研究课程标准。弄清本学科的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了解相近学科的课程标准,有利于形成开阔的视野,从而灵活处理教材。

▪钻研教科书的有关章节内容,吃透其中的内容和材料,做到懂、透、化,确定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储备的联系,确定重难点。▪研究有关的金傲雪参考资料,收集与本学科、本课题有关的材料并加以精选和组织。

▪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了解学生对某一单元或者谋一节课的准备状态,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主要是指学生是否在认知、情感态度、学习动力方面是否做好了铺垫工作。②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③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只要涉及学习的愿望、毅力、动机和兴趣等。④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涉及学习习惯、方法、策略及风格等。

▪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拟定教学活动计划,设计课的结构及进程。教学计划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等。12.如何上好一堂课?

上课时学校活动的主要中心,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①目标明确。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在于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教师应时刻注意教什么,怎么教,最后达到什么目的。明确教学目标关键在于钻研课程标准语教材,深刻掌握课程标准和教学的内在要求。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如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等。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项地单独完成,而是融贯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目标不仅教师要明确,还要让学生明确。师生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②内容正确。教师要正确的阐明教学内容,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院里、原则、公式和规律,了解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关系及发展序列,抓住重难点。

③方法恰当。上课使用的方法符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教学的具体条件不同,教学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当学生对教学内容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问题;遇到关键问题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全班同学精神集中;遇到学生不易理解的问题,要采取通俗的语言讲解;当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引导学生讨论问题。一节课不可能采用一种方法,应多种方法结合。④组织严密紧凑。一是要处理好课堂中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二是要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一环扣一环,前后衔接,从复习旧课到引入新课,从提问到板书,从巩固练习到课外作业都要严密紧凑。⑤积极性高。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教师能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的前提条件也很重要,教师的责任心、热情、工作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

13.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教学教育性原则?

教学教育性原则是赫尔巴特最先提出的,他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也就是说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能通过教学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一,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还要有意识地渗透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见效,前提是教师对自己是否严格要求,对学生是否具有“三心——爱心、真心、耐心”,这也说明,教师不仅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去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修养来影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古已有之。教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第三,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学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

成长发育。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不仅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本钱,更是一个健全的人、真正的人所必备的,假设一个人有10000万,前面的1则代表健康,后面的0代表你的房子、车子、妻子、儿子、金子等,如果没有前面的健康1,后面都将等于0。大量实践证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他生活的家庭、集体、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这些环境的良好熏陶与引导,更依赖于各级学校在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

14.高校教师应如何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①重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②让教学成为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第二篇: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教育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1.简述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能力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下述方法促进此种能力: ①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的教学目标。②注意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编排。③有效设计教学程序。④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⑤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2.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学习区别于承认学习,与中小学学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自身的特点:

▪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①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1)7.简述教学反思包括哪些重要成分?教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的内容:

(1)认知成分。是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作出决策。(2)批判成分。不仅只关注解决问题,更关注提出问题。(3)教师的陈述。教学反思的方法:(1)课后备课。(2)反思日记。(3)详细描述。(4)实际讨论。(5)行动研究。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过去知识经验。

(2)定势与功能固着。是由先前的活动或经验而造成的一种预先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3)问题情境。(4)原型启发。(5)情绪和动机状态。▪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①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加强。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3.简述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正向的归因模式? ①提高低自信心学生的成功期望。②协助学生练习,达到短期目标,向他们提供如何使用策略达成(5)目标的讯息。③教导学生如何去“集中注意力于策略,而非结果上面,使他们 较有可能会拥有其结果”。④制定个别化的目标,让他们认识到成功是来自于他们的努力。⑤平等的待遇,避免学生归因到本身能力的差异。(2)⑥避免给予学生同情式的线索。

4.简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实践、和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表现出自身的年龄发展特点: ①学习动机的多元性。②学习动机的自律性。③学习动机的社会性。④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每个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方式有: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④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赛。5.简述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1)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2)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3)有效学习是最优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4)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教学。

(5)有效教学是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的获得,还包括学生的内在发展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

(6)有效教学是师生富足的教学。应该是知识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能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7)有效教学是师生生命价值彰显的教学。6.简述元认知训练的方法。

(1)自我提问法。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相互提问法。要求学生根据提问表单相互提问并作出回答。(3)知识传授法。通过传授学习理论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关于元认知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于学习中。

(4)计算机程序教学法。把所要学的知识编成程序,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自学。

(5)出声思维法(口语报告法)。

9.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10.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教育者以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2)主体性原则。在心理健康过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特点。(3)尊重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力。(4)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11.简述如何进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全面认识自我

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通过对自我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二)积极悦纳自我。积极评价自己,正确对待挫折。

(三)努力完善自我。

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12.简述造成师生人际关系对立的原因。

(一)师生间因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教师与学生价值观念的差异性,是导致师生冲突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教育传统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因受这种传统观念影响,往往认为自己是规则和真理的化身,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了自上而下的等级关系。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心目中“教育者”与学生心目中“服务者”这两种角色的尖锐冲突。加之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手段的多元化直接动摇了教师对知识拥有和传播中的垄断性地位,从而动摇了教师的权威。

(二)师生间因角色地位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属于不同的角色,履行着相反的职能。如果教师没有充分地向学生说明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得到学生的理解与尊重的话,即使是教师完全正确的行为,也可能被学生所误解。教师应把握好平等的师生角色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角色对立。

(三)师生间因年龄经历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由于在年龄与经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同一事情,他们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就因为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四)师生间因性别性格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直接模仿对象,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师生双方都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将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否则,师生之间就易产生排斥、疏远甚至冲突,这将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13.结合实际,说明高等学校教师的自我教育应注重那些方面?

教师自我教育是教师把自己既作为教育主体,又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在高度自主的、自觉的、自动的、自我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自我,自我教育就不存在。教师自我教育必须尊重并促进教师自我的发展。一,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一方面,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实 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工作更富创造性和开拓性。总之,教师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可以重建自己的教育观念,形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

二,构建自我教育的意识。自我教育是主体有意识地、主动地对自己施加的教育,因此,自我教育意识是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反思过程主要包括4个环节:积累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它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意识才能有效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拓展。二,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自我教育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自我评价的客观性、严格性和经常性。为此,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

自我评价和反思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强化课后小结,及时记录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积累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二是建立自我剖析档案,记录那些对自身成长影响巨大的关键事件,以便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发展对话,及时修正自身专业发展的计划。三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来借鉴经验、分享成果。

14.结合实际,说明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对教学工作保持积极的心态。一个人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自己的行为,决定着最终的成败。人的心态也同样决定着自己的行为。积极的心态,预示积极的行动:进取的心态,使人浑身洋溢着热情和力量。(3)

(二)认真备课,常备常新。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谋划。老师备课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轻描淡写,应付式的备课,实质上是对工作不负责的表现,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

(三)研究教材,超越教材。教材为是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

(四)研究教法,超越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最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解疑的欲求,获得解疑的快感,能让学生真正融会贯通的方法。

(五)善于反思,勤于积累。上完一节课后,习惯的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得失,那里做得好,那里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如果下节课再上同样的内容,又该采取什么更好的办法?

(六)要有自己的一套学习计划。

(1)取挤出时间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和文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些建议,更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明灯,书中关于如何备课,如何讲授课程,如何检查作业,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等问题都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同时我们每个人至少要订几份教育教学杂志,每期重点读几篇文章。通过阅读,不断吸取新的教改信息。(2)养成积累教学经验的习惯。把从书刊、报纸上看到的教学小技巧和自己教学实践中想出的好点子、平时工作时在别人身上受到的启发,及时搜集总结,养成撰写教育随笔的习惯。能把教学案例、教育故事、经验论文、读书体会等看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能使“教”与“研”更深入一步。

(3)参加校外各类活动。想办法多参加一些学习培训、教研教改等活动。从别人的研究、讲座和讨论中学习新方法、策略。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总结,我的教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4)向高水平、有影响的教师学习,以他们为导师,跟随听课,虚心求教,并把自己在教学、学习、研究中的成功与困惑及时向导师汇报,以得到导师的指点。

15.结合实际,说明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应注意的问题。(1)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要求.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

(2)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要持相对和综合的标准。不能以 单一的表现和绝对的数字为准则。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测验多一分即是异常,看一个心理或行为就下结论的做法是不符合心理健康的实际的。

(3)心理不健康与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4)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人们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将社会适应作为重要的一条。适应有两种:消极的适应是指个体被动地适应环境;而积极的适应则是指个体一边调整自我的需求,一边试图改变环境的条件,改造环境。

(5)心理健康并不是完全的平衡状态,而一种动态的平衡。不应该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这并不是心理健康。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他不会有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焦虑感和挫折感,也没有冲突,内心世界自然平衡,但他不能算健康,因为他的心理状态不是积极向上的。

(6)心理健康也有层次高低。如果把消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称作“消极的”或“低层次的”心理健康的话,那么,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还应该提倡的是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健康.这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状态意味总有高尚的目标追求,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由心理追求(不平衡)——实现追求(达到平衡)——环境刺激产生新的追求(新的不平衡)——实现新的追求(达到新的不平衡)的一个心理健康水平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作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16.结合实际,谈谈建立和谐师生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1)讲究语言艺术,注意说话时的语速,音质和声调。人与人相互之间的沟通是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实现的,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能够最有效地、最准确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诸如说话时的语速,音质和声调,以及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2)注重感情投入,使学生产生接纳、好感与喜爱。在师生人际交往中,与教学、管理同时进行的是感情交流。感情是所有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人际关系的稳定性、深度、亲密程度的主要调节器。交往对象之间的好感、喜爱与吸引,可以使彼此心理距离缩短,建立融洽关系。相反,厌恶和冷漠的感情,却会使交往双方关系紧张或疏远。

(3)讲究管理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完全一致,学生的思想需要不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实事求是的分析,有的放矢的开导,可以启迪心智,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利害,甚至可以达到思想豁然开朗。晓之以理,还必须动之以情。因为我们所讲的道理只有与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的时候,才能打开他人心扉,扣动他人心弦,使其乐意接受道理并自觉运用这些道理来指导行动。

(4)教师应正确对待自身某些方面的缺限和知识储备的不足。

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今天,学生得到信息之多、之快,确实会越过老师。老师是学生学习某些方面知识的向导和引路人,针对自己知识的不足,学生的质疑应有一个好的心态,实事求是,虚心学习,甚至可以向学生求教。

此外,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安排课堂教学和实施管理,恰当调节师生之间的分歧,遇到分歧应注意师生双方可以争论、辩论,但教师不可草草下结论,应给学生以思考和接受教师观点的时间。

总之,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方法和艺术表现在很多方面,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师生人际关系

17.结合实际,说明我们如何建立高校教师的威信?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因其资历、声望、才能和品德等诸因素表现了良好的特征,因而受到学生的敬重和信赖。建立和维护教师的威信既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又是教师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教师威信的树立尽管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主观因素是威信形成的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有以下五方面的具体要求:

1. 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实践证明,教师的道德、才能、教育态度是行成威信的重要条件。

2. 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教师威信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教师的威信是在和学生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具体方式有:课堂教学、课外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辅导员与学生间的交流等。

3. 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教师端庄、朴实、整洁、大方、自然的仪表,可给学生以充实、沉着、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另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也很重要。一个教师懒惰成性、不讲卫生等不良习惯和生活作风,也难以形成较高的教育威信。

4. 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教师和学生第一次见面,特别是开始几节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首因效应。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沉着、自然、亲切、机智等,赢得学生的好感,从而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会初步树立威信。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要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5. 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教师要树立真正的威信,还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表率意识,一举一动都要注意自我形象,时时处处都要考虑对学生的影响。有威信的教师并不是说必须是没有一点错误、缺点的完人。教师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不但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6.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职责是向青年一代“传道”、“授业”、“解惑”,这要求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观点,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使他们顺利成才。

7. 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有丰富知识的人,是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典范。如果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与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不相符,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就会降低。

8. 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威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对威信有正确的认识,把威信和威严严格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维护自己的威信。

1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看法。

一、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改革,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已在高等学校引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也看到,现有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素质教育的形式化、表面化倾向,是对 “人的全面发展”的改革目标定位的误读。为推进素质教育,各高校在改革中都出台并实施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问题在于,许多学校的改革存在着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没有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根本原则。

(二)培养方式上过多的共性制约,有悖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尊崇个性发展的内涵。高教改革在尊重学生个性方面作出了努力,但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仍然是以同样规格的目标来要求的;教师备课、上课很少注意对学生的针对性、可接受性。

(三)忽视发展的可持续性,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贯彻缺乏持久的动力。首先,目前我国的高教改革不是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可能的发展变化主动进行调整,而是被动适应社会的嬗变。其次,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较多,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较少;专业教育较多,基础教育较少;传授如何做事方面较多,教育如何做人方面较少。必然使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四)教育评价中的机械化、教条化倾向,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质量标准的刚性,即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采取同样的标准,其二是质量标准的单一性,例如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争取到多少科研项目,取得多少科研成果,完成多少课时;对学生评价的指标是考试分数。其三是质量标准的绝对性。所有的人才经过高等教育的培养都要达到某一固定的或绝对的知识水准。

近年来,对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质量观。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的导向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相背离的。

二、对策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审视,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构建一个多元、柔性、相对的、符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实际、具有正确导向的评价制度。以求对未来高等教育改革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对高校的评价,要充分认识不同学校拥有的不同的办学历史、发展目标、任务和职能,从而确立多元化的评判标准,鼓励大学办出特色。对教师的评价,要弱化奖惩性、甄别性的评价功能,增强发展性评价的功能。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采用一种开放式的、灵活的评价制度,以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例如,对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学生的评价,要注重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提高。对于学生的不同能力,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这样才能使各类学生成长为既全面发展,又具有特色、特长的创造性人才。

(二)深化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扩大和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最佳的教育环境。

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教育环境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自身的自我选择的确立,以及对受教育者主体需要的充分满足。这些都依赖于高校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三)实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型性变革,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转变,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实施。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必须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时间取向上的前瞻性,高校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去思考今日之改革,找准学校的定位。二是在改革内容方面的适应性,学校内部的各项改革如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要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定位。

(四)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动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改革的终极目标。

高等教育的改革要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切实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等一系列创新思路和举措,改革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这事实上是高等教育工具意识向本体意识的回归,是高等教育本质的体现。

需要指出,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的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都应具有全面发展的理念和全面发展的素质,并以此为目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观念、认识、行为真正提高和到位之日,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目标切实落到实处之时。

18.结合实际,谈谈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与境外著名大学和有特色的高等院校合作我国的高等教育通过几年的扩招在短期内实现了由“精英”办学,争取更多的境外学生来华留学和吸引更多的资金为我服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目前正在向“普及化”方向迈进。务,使中外合作办学向高水平、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出现的众多棘手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和迅速解决。

(三)形成社会合力,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是政府一 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和大学的事,它也是整个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特从拉开高等教育扩招的帷幕的1999年开始至2005年止,仅别是企业在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需要扮演重要作用,它既要为高校仅7年时间,高等教育在校生就一举突破2300万人。衍生的问提供经费支持,也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实习和工作的舞题也不容忽视。台,使产、学、研更紧密地形成一体。

(一)高校数量增长缓慢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依赖于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而高等教育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非常缓慢。1999年的进步又得利于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也只有这样,高等教育的毛 以来的扩招正是对此前发展缓慢的一种补偿。不过,高教规模的入学率和教育水平才会不断提升,最终才会走向普及化发展的道扩大并未带动高校数量的增加。高校数量增长速度远远落后学生路。数量的增长。(4)19.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实际,说明高等学校应树

(二)教学质量下降明显 学生数量激增,进大学门槛降低,学校又不能同时在师资和硬件上满足学生。师资不足还导致教师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由于高教规模的扩张基本上是在靠挖掘原有高校内部潜力的情况下来实现的,这使高等教育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

(三)高等学校生均预算下降 1.高等学校的建立和发展所需的经费主要靠国家的投入。虽然是高教财政性经费投入占国家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比例较高,占20%左右,但是,与学生规模增长速度相比,高等教育的经费显得捉襟见肘。

(四)高校手脚依然受绑 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大小是高等教育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一直以来,国家对高校的管理如同实行市场经济前对企业的管理一样,统得过多过死。大众化教育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相对下降,从而使得它对大学的影响力也趋于减弱。

(五)知识失业日益加剧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大学生就业难的确已经成为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今后10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还将继续增多,知识失业在近期内得到缓解的空间还很小。

二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以保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政府要转变职能,明确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我国应该通过鼓励和扶持民间力量投资私立高等教育来弥补政府的财力不足,使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2.动员社会各种力量,保证投资渠道多元化。政府现在急需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捐资助学。3.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制度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道路。政府需要鼓励和支持大学自主改革,引导大学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

(二)大学要准确定位,提高质量。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1.准确定位,明确自身在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既有学校类型、功能和层次的地位,也有学科、服务方向、和规模的定位。当前,高等学校在关心自身的定位问题时考虑较多的是怎么尽快提高办学层次,而较少考虑在现有层次上办出特色。2.注重质量,面向经济主战场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就是要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促进学生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满足他们需要的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合他们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再次,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完善学分制和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模式,由一个模式过渡到参考多样化的指标和注重评估特长。最后,注重改善教学条件,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同时,又要加强教学硬件建设,不能苦了提供了教育成本的求学者。3.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要加强高等教育输出,直接到国外开办高等教育机构,加强立怎样的教育观? 在我国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前提和先导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以人的社会化为本的教育目的观、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①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就是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的理念。这是因为:第一,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第二,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人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又是其内在的组成部分。第三,教育优先发展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并且具有长效性、滞后性、间接性的特点,因此,为了超前为现代化建设储备足够数量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就必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否则就有可能制约甚至阻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②以人的社会化为本的教育目的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既指人通过接受教育习得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又指人通过学校教育逐步形成作为个体独立人格和品质的思想、感情和自我观念。因而,应当坚持以人的全面发

展状况作为判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尺。这个标尺不仅包括作为个体的学生的体力与智力、才能与志趣、思想与品德、性向与特长及综合素质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也应包括作为群体的学生集体的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当然后者必须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这一目的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观。教育不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条件,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平等对待所有学生。二是学生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观。教育的目的是在促进学生个体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离开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侈谈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③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

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拓展,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相应地需要增加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后勤服务的人员。在教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具体体现在:

第一,要坚持育人以学生为本。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提升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要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必须坚持依靠教师、相信教师,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学术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校务知情权,没有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

第三,要坚持服务以学生成才为本。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校长乃至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都应当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健康成才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篇: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复习题-教育学

1,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 大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人们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多样化,主要有:(1),教学服务。(2),科技服务。(3),信息服务。(4),装备服务。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简答,4页)大学职能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带有较强的专业性,科学研究无存在位置。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为现实服务。

2,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才教育及其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其特征是:(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专才教育及其特征。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使之具备一门专门技能。其特征是:(1),要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需要。(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关系: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和观念,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相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反之博而不约,博而不专,也很难攀上科学的顶峰。4,良好师生关系如何建立 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1,加强理解和沟通(高校教师工作的特点要求倾听和表达)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基础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和才能)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个性,独立人格,有理智有情感的能动主体,理解热爱尊重学生)

5,教师具备那些素养? A职业道德b知识素养c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和调控能力,以教学能力为核心,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口头语言,语速适当,洪亮清晰,语句精炼,通俗流畅)d教师风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严相济的工作方式,优雅大方的举止言谈,恰当得体的外表修饰,特色鲜明的个人风格)

(1)身心健康,完美的人格态度。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其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第三有良好的个性特征。(2)忠于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3)教育为本,良好的职业操守(4)学高身正,高尚的品德言行(5)一专多能,多元的知识结构(6)精通业务,娴熟的教学艺术(7)学以致用,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环境能力(8)广博精深,深厚的文化素养(9)与时俱进,先进的教育观念(10)积极进取,执著的创新精神 6,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应贯

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1)教师主导者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2)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吸的发挥。(3)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学生是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作用。体现在(1)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2)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对立性、创造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 教学的主动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简答,152页)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要做到这一要求,可从如

下几个方面着手: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的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

维。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3,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 性与积极性。

7,编制试题。的具体要求(简答,204页)

1,必须紧扣课程教学大纲,难易适度。2,同一试卷中同一类型试题的编写格式不应有异。3,试题用词恰当,文字简明,表意确

切,不泄露解题依据和思路,避免考生误解或费解。4,多项选择题的备选答案性质上应有相似之处,避免雷同或暗示,正确答案应随机编排。5,所编试题,避免将教材,参考资料中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成题。6,试题应各自独立,不可相互牵连。7,所编试题应便于作答,易于施测。8,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特征? 开放性特征(对社会需求的开放性,课程体系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之间能便利交流)灵活性特征(当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有了新的要求,或由于科技的发展使高校课程在某些方面必须做出质或结构性、模式性的根本改革时,应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并在构建它时留有足够的应付各种冲击的回旋余地)整体性特征(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各环节的整体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整体性;有关要素的整体性)可测性特征(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其重要作用是不可取代的)9如何做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具备管理与教育双重功能。只有贯彻科学的原则,采用各种可行性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评价范围的广泛性(评学、评教,对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及其结合状态所做的分析与判断)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教学双方的互动和相长)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不断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评价功能的多重性(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预防,定向,反馈,修正,补救等功能,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改善教学,发挥发展性功能)

教育评价的标准就是以个性差异出发,实行多元评价。

1、学生学业情况评价。一要在学生学科业绩评定方面给学生多项机会,实行等级制,鼓励学生超越自我。二要在学生学科素质评价方面多鼓励学生差异性发展,体现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三要将学生平时素质发展水平纳入学业成绩的综合评定,坚持鼓励学生良好素质养成原则,实行非智力因素评价。

2、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在考核教师方面内容应包括:一基本素质。二实际业务能力;三教学成绩;四终身学习。10,高校科研的特点? A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B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C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D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E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论述1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做那些工作?如何上好一堂课(1+上课)

备课的意义:a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B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到。C教学质量的提升。备课的内容和要求:a三备一写,研究内容,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或大纲。钻研教科书。B细读,把握;精读,作者意图,脉络体系;研读,提升做到“钻进去,走出来”。一备内容,二备学生,三备教法。一思教学计划。备课,授课和反思

上课:a要讲好一堂课必须在“精”字上狠下功夫,这是最重要的前提。(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次课与前次课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将通过怎样的教学步骤教给学生);b基本标准:(内容要丰富/概念明确,讲解深入/重点突出、选材适当,如设计问题、引入实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脉络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准确生动/板书整洁,层次分明/学时准确,不拖不欠,不要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把握节奏/着装典雅,精神饱满);c练好教学的基本功(一是学术上的基本功:指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的潜在能力。二是传授上的基本功:指教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能力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理论与方法。)节奏感,成就感,参与感,相关性,娱乐性,灵活性

2,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实现教学与科研之间良性互动的相关性建议。

1)教师要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求发展。(1)大学的最根本功能是教书育人,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应该以教学为基础,一定要树立教学第一的观念 教学工作有利于教师拓宽知识面,讲课 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又可以启发教师进行思考,实际上对科研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科研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掌握学科前沿的条件 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能只顾教学,不搞科研 教师没有科研为积淀 为养料,没有学术交流为拓展,课堂效果再好,也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求知的需要(2)科学研究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两大职能,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其学术素养与学术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 在高校的教学 科研 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中,教学和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评价一所高校的好坏,要看科研成果,更要看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师的科研活动要与教学紧密结合,同时吸引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来,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投入更大精力去抓教学质量,抓教师的培养工作。)科研为教学服务。(1)高校的科研主要为教学服务,也有一部分科研服务于社会实践 教师可以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课程体系

当中,以弥补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最新知识成果之间的知识断层 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会自然地将这些新的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使所讲授的课程显得生动 具体 适度而富于吸引力,从而能够满足求学者的知识需求 因此,科研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解决了教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理论 科研成果不但更新了教学知识体系,而且是教学知识创新的源泉(2)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途径 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现代化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3)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如果只进行教学工作而不进行科研学术工作,知识就变成死的和没有发展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教死书,缺乏发展现,从而贻误学生 只有那些既教学又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切身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发展现点的学生。

3,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教学

教育性原则?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第四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理学答案

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p38

答: 1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2确立适度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学习动机4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5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二 列举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p133

答: 1 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 认知技能与策略。4 定势的作用。三 简要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48

答:主要因素以下几点:1 过去知识经验。2 定势与功能固着3 问题情境。4 原型启发。5 情绪和动机状态。四 简述品的行程中榜样与示范的作用p172

答:

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育者仅仅对学生进行口头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言行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身教重于言传”,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果茶学习获得道德行为.2、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而进行的,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3、示范行为的独特性、复杂性、流动性和功能性价值等也影响着视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五 简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及对你的启发?p35

答: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东西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面四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学习中表现为,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六 教学反思包括哪些重要成分?p297教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p300

答:1 教学反思有以下三种(1)认知成分。(2)批判成分。(3)教师的陈述。2反思的方法有以下五点:(1)课后备课。(2)反思日记。(3)详细描述。(4)实际讨论(5)行动研究。七 如何提高记忆水平?p85

答:1 控制识记材料的数量提高识记效果与性质。2 考虑识记材料的性质提高识记效果。3 增强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4 加深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5 对所学材料多重编码和组块化编码。6 调动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提高识记效果。7 提高学习者的觉醒态度。8 树立识记的信心。

八 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形成阶段的理论?p100

答: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活动的形成八廓五个相继的阶段,1 活动的定向阶段。2 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 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4 不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5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九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

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对青年教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通过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十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学生具备自我实现的动机,在教学中应采用哪种策略?p67

答:在教学中应采用以下策略:1 避开过去。2 采取积极接受的态度3 要防止把一切事物都看穿了的“低俗化”倾向和畏惧美好事物的恐惧心理。

论述一 认知策略有哪几种主要方式?P111举例说明进行认知策

略的具体教学方法?P119

答:1(1)注意策略。学生的注意是学习与记忆产生的前提。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以促进学习与保持。(2)编码与组织策略。人们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够长久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编码和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联网策略等多种形式。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的方法。(3)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4)复述策略。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复述要想真正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目的,宜采用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的方法。总之,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精心加工策略、复述策略都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加以训练。(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认知策略中的元认知成分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策略的概括性、保持度和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认知策略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清楚意识到策略的使用确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在策略使用与学习成绩提高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对策略的学习和使用(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策略必须通过具体的学科内容迂回教学,因为策略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学科情景。(5)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其教学也必须遵循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掌握了上述原则,教师就可以据此进行策略教学设计,创设有利于策略学习的内外条件,使策略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二 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187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P193

1)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能够对自己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的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事务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积极向上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的宣泄不良的情绪。5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

贯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即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2)教育对策 1开展长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必须开展长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同时要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失地进行教育。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要求掌握学科特点,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减少由于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3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一只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对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4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定期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的同时,还应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5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学生心理教育、咨询、援助体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在学校要针对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个性和共性、严重程度,在学校要建立起三个层析的心理教育、咨询和援助体系。

第五篇:山西高校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

1.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指个体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意识:是指能被个体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2.心理学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又称结构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分析人的意识经验或构造,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基本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机能主义:认为意识是一个连续不断流动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是有机体适应环境。与构造主义不同的是,机能主义强调实用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若想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沿着自然科学的路线来构造自己,即考察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主张把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即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表现在人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广义指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狭义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使用计算机模型、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 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人的认知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的方法来代替分析和实验法,他们采用“以人为本”的研究路线,运用“整体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人自我成长的需要,主张改善环境以促进人性的充分发挥,以达到自我实现。

3.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化对其它变量的影响。可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和书面调查(问卷)两种。

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个被试者进行深入而详细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论 2.高等学校学习心理 3.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4.高等学校德育心理 5.高等学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2.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 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角色:亦称社会角色,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教师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1.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的角色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者

2.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反思和进一步学习3.影响教师工作时的情绪

3.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反思的过程: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与分析阶段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验证阶段

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4.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5.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即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尤其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及时作出灵敏反应,并能采取妥当的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机智影响因素:1.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教学机智表现形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1.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内容特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较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2.意义学习即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1)呈现先行组织者。阐明课程目标,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指向学习任务;呈现陈述性或比较性组织者。(2)呈现学习课题或学习材料。维持学生的注意,材料要有清晰的组织。(3)认知结构的加强。促使学生把新学习的具体材料与教师最初提出的组织者中的上位结构达到融会贯通。

3.学习理论主要有两大派别:联结派和认知派。

联结派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该学派认为:一切的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过程,强化在刺激和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刺激和反应联结中,个体学习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者类似的刺激情境一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就会自动出现。

认知派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建构主义理论 该学派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反应习惯,而是通过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习惯所支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

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3.注重合作学习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定关系。

成就动机理论: 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

1.海德的归因理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的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2.韦纳的归因理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三个特征:第一原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第二原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第三原因是可控制的还是不可控制的。归因论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

自我实现的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指出,各个层次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分,只有低一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高一层次需要才会产生。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们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因素形成的对结果期望的先行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结果期望以外的另一种期望———效能期望,即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行为努力的主观推测。

1.学习迁移:简称为迁移,即在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举例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1.相似性;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除了以上因素外,学习者的年龄、智力、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迁移的产生。

学习迁移的作用是什么?

(1)使得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

(2)不仅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也是习得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2.科学编排教学内容3.有效设计教学程序4.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2.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针对学习迁移进行一些官能训练,即注意、直觉、记忆、想象、意志等官能的提高有助于学习奸的迁移。

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两种学习能发生迁移是因为两种学习时间有共同的成分。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概括说:强调原理、原则的概况对迁移的作用,不否认两种学习之间共同的成分对发生迁移的作用,但认为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关系转化说:认为“顿悟“是学习迁移的决定性要素,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种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发生。

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最关键的因素”,迁移的发生是通过影响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间接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

经验整合说:经验整合的实质是构建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并提出整合是一个过程,分为同化、顺应和重组来实现。

1.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

①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②感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③感知具有敏锐性和系统性。④感知具有相对深刻性和稳定性。

(2)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②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③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②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有显著发展;③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人的遗忘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一定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这一研究表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防止知识遗忘的方法

复习是巩固知识最基本的方法。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1 复习时机适当2复习方法合理3.复习次数适宜

4.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1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2语音听觉编码;3语义编码;4语言中介编码。影响知识识记和信息编码的因素: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4组块化的编码5多种感觉分析器协同作用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5.智力技能:又称认知技能或者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知识理解:指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某类食物本质特征与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由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过的材料对回忆或是记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用来促进知识的获得与保存,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多次重复的过程,是对所需要记忆的材料的维持语言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对学习的材料进行深入加工的策略,它是学习者利用表象意义联系或人为想象等方法为学习的新材料怎讲相关信息,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包括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和复杂知识的精细加工。

组织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按照学习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以便于学习,理解的一种基本学习策略。

2.元认知策略:即监控性的学习策略,主要是学习者对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评价与调节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调节策略,和监控策略三种。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问题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调节策略学习者头脑中有明确的领会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注重实现这个目标,根据此目标调节学习过程,包括寻找重要细节,找出要点等。

监控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包括阅读时对自己的注意状态和理解方法进行追踪等,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有效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教学措施

根据元认知的构成,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进行训练。

1.不断丰富学生元认知的知识

2.增强元认知体验

3.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1.问题表征: 问题解决者将任务范围或作业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 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定势: 在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定势和功能固着、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提高大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的基本步骤: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界定问题(3)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3.创造性思维: 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流畅性(2)灵活性(3)独特性(4)精密性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分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同时,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的评估方法:1.从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入手,编制创造性思维测验;2.编制关于人格方面的问卷,以考察被试的人格特征是否具有创造倾向。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1.自我意识: 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看法.投射自我: 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理想自我: 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未来自我的看法.2.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述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措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自我认识方面.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自我评价功能增强, 但仍有片面性, 自我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 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自我体验方面.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敏感性和情境性, 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自我调控方面.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1.态度和品德的关糸

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1)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包括对社会、集体以及他人的态度,对劳动、生活、学习的态度,对外物、对自己的态度等,有的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的不涉及。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些部分稳定的内容,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

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价值的最高水平是价值的“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的和谐的糸统,使之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只有价值观念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稳定的态度时,才能被称为品德。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儿童道德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即第一水平,儿童10岁以前在约都处于这一水平上。

2.习俗水平,即第二种水平,13岁以后一直到青年、成年都属于第二种水平。这个阶段个体着眼于服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3.后习俗水平,即第三种水平。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束缚,达到了完全自律的境界,至少16-18岁以上,人格成成熟以后,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年人也只是少数人可以达到。

道德价值辨析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人的价值是人固有的潜能,由于它不能一开始就被人清醒地意识到而难以指导人的行动。

辨析的基本形式是使个体在他们的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学校生活和周围人产生积极态度。它的根本点就是帮助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析和实现他们的价值观念,并开展交流,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及这些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以及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许多态度或行为,并不能通过其行为的直接经验获得,而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为社会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替代强化:即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1.丛众:指人们在实际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服从:

模仿: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行为类似的行为。模仿有两种1.有意识的模仿2.无意识的模仿

感染: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或行为。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平等意识强2.感情色彩浓3.富有理想化4.喜欢与异性交往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1.彼此尊重2.真诚相待3.主动共情4.注重沟通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相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投射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1.心理上的正常状态2.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能建设性地有效发展和完善个

人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

4.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教育5.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环境变迁2.学业期望3.自我认知4.心理冲突5.生活事件6.家庭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主要从个体和学校两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应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完善的人格,投身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中应着重于“五学”教育,逐步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和自身共同关心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学生咨询模式。

1.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它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

一方面,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将结果予以数量化),而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教学评价则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判断(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以了解结果的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教学评价是一种主观判断,但这种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量所得客观描述为依据。教学测量则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不通过评价,测量所获得的结果就没有实际意义。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有段,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根本作用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老师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功能

2、激励——动机功能

2.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是测验的最重要质量指标。效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测验的信度也叫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3.项目难度是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也就是用通过率来表示难度,通过率越高,难度越小。不同测验的题型计算方法不同。

项目区分度又叫鉴别度,是考核被试作答反应的鉴别程度,反映试题对不同水平被测试学生进行区分的特征,是区分学习者对试题回答程度的数量指标。不同题型,计算也有区别。

4.命题的一般原则 :1.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2.试题内容的取样具有代表性3.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

4.文句要简明扼要5.答案应正确可靠6.测题应彼此独立

学绩测验评分应注意: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结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

河北省高校岗前培训2011心理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