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驿
云南驿古镇导游词
作者:葛芮
来到云南,您最想了解的是云南的什么呢?我相信,问1000个人可能会有999个答案吧?在看过云南的云;云南的山;云南的水;云南的风;云南的土;云南的人情后,您是否对云南有了感性的认识了呢?那您又是否了解了“云南”的由来了吗?
云南省之省名,源于“彩云南现”之典故。据史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云现于白崖,谴使迹之至此,及置云南县。”从史料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初之“云南”并非是一省之名而是一县之名。那今天这最早的云南在哪呢?从云南省地图中可以找到以“云”字命名的县市有“云县”、“祥云”、“云龙”等,可见“云”在云南的地位很高,而在云南那么多县市,却唯独只有祥云被叫做“小云南”,这是为何呢?如果把范围再缩小,从大理州地图或祥云县地图上找,您还可以找到“云南驿”这样一个地名。这一切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其中必有关联?那今天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云南驿古镇探古访今,把这一切弄个水落石出。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祥云县的一些掌故:
祥云县,地辖大理白族自治州。东距省会昆明市282公里,西距大理市46公里。由东向西有楚大高速路,广大铁路和320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穿境而过,向南有214国道和祥云至临沧的二级公路,向北有祥云至宁蒗进四川的三级公路。祥云是通往滇西八地州及思茅部分地区的必经之路。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
祥云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据载,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就在此地设置云南县,云南驿是境内最早的县治驻地。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又置云南郡,云南驿是郡治与云南县治的同治地,为滇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58年。元和元年(806年)至宪宗五年(1255年)共449年,云南驿一直是南诏国及大理诸国的云南赕治驻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云南县治由云南驿迁往洱海卫城南(今祥云县县城),至1918年,因省县同名改为祥云县。据县志考,2000多年间,“彩云南现”之瑰丽之景,不下10余次,于是有了“彩云故乡”的美誉。若说祥云是云南之源,那云南驿即是真正之“古云南”和“小云南”了。
云南驿古镇距祥云县城约15公里,在320国道3094公里处,今为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行政村,属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云南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镇,也是原生态文化体验旅游区。云南驿古镇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自古就是著名的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扼滇西门户,它西临大理,北达成都,东联昆明,南走夷方„„两千多年来先后有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灵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马古道、明清官方驿道经过或者汇集这里。至今古镇上还保留有长达1720米的古代驿道。2200年来它见证了云南驿从县、郡、节度使、州、赕、城和驿站的无数沧桑巨变。
云南驿并没有在改变中消沉,相反,它以它独有的包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最华彩的篇章。二战期间,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和驼峰航线云南驿机场(全省三个战略机场之一)更使得云南驿蜚声海内外。也使云南驿的居民近距离地接触到外来文化,至今还有不少年逾古稀的老人还时不时说上几句英语,大家也津
津乐道的叙说着飞虎队帅哥的故事。战后的云南驿,是盟军老兵或着后人经常回
访的故地。
汽车缓缓从楚大高速路驶下,进入祥云县,我们离云南驿越来越近了。现在将要迎接我们的是320国道,或者说是滇缅公路吧,再或者是茶马古道、蜀身毒
道、博南古道„„透过它们,我们仿佛看到了云南驿沉甸甸的过去。
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据大夏(今阿富汗)
有从身毒(今印度)运来、蜀地出产的柞布和筇杖断定,其间必有道路可行,即
蜀身毒道。其实,张骞不知道早在大概战国时,云南就已经和东南亚、南亚有着
十分密切的贸易往来,不然滇池边的滇人是如何拥有产在印度洋、太平洋的海贝的,要知道在当时这就是货币。云南的铜鼓在这时也走向了世界。而南方的百夷
人、濮人用自家采的荼(茶之古称)换来了盐巴。来自中国各地的丝绸集聚于此,经过蜿蜒崎岖的山间小道,经手一个又一个的民族,从东方辗转输送到中亚、北
非和欧洲等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地处灵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马古道必经之
处的云南驿自然不是寂寞的,特别是当它成为整个云南的中心时,它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流通地。街道上车水马
龙,各种小贩的叫卖,茶馆、酒肆、赌场里的笑骂,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象。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两种大宗商
品——西藏输入的茶叶,内地输入的马匹而得名。后世泛指滇川藏之间或者中国
西南和东南亚、南亚之间的马帮运输路线。云南驿地处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从这里连通着川藏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经过的地区,山高谷深,气候多变,即便是马帮运输也属异常的艰难,运输多以藏族地区必需的茶叶、布匹、盐等物
资为主,回时再将藏区马匹、药材、毛皮等带回滇西地区。而能负重、用于运输的云南小种马尤其受到欢迎。茶马古道贸易和运输的兴起造就了云南驿此后一千
多年的商业繁荣。在这里每天有成千上万的马帮从这里穿过,而当时在整个古镇
上,大大小小的马店就有40多家,这里成了漂泊马帮的家园。
如今,一条古老的青石路,经过几百年人迹马蹄的打磨,静静地躺在脚下。
狭长的街道中弯曲的“引马石”,残留着深浅不一的马蹄印,古驿道两旁鳞次栉
比的商铺、马店客栈比比皆是,依然可辨,一些商铺的货栈完好地保留着。马槽、石槽、铡刀、拴马桩、客栈招牌等遗物仍留存不少。这用青石铺设的古驿道,是
南方丝绸路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段“丝绸之路”。据说这些青石全部取自百里之外的米甸彝族乡大深山区的楚场河。由于这些青石历经风吹雨淋日晒,故特别坚硬,尽管马掌蹄铁与其碰檫了1000多年,除留下蹄迹斑斑和深深浅浅的蹄印外,却未曾使一块青石破碎。至此,才知道古人的良苦用意,放弃附近老红山产的石
头不用,克服重重困难,从金沙江支流楚场河将一块块大青石驮搬运到云南驿。
就是今天来办这件事,也堪称一项大工程。
饱经风霜的古云南驿,每个角落都充满历史的情感,蹄迹斑斑的古道,记载
着几个朝代“穷走夷方,富赶马,讨媳妇,盖房子„„”的沧桑。抗战后期,日
军经过缅甸占据滇西怒江以西,滇缅公路运输中断,紧急开辟的驼峰航线代价高
昂、运量有限,千年茶马古道奇迹般的发挥了作用--藏族商人用牦牛队从印度、尼泊尔到拉萨,再用马帮到滇藏交界的香格里拉,藏彝白纳西各族马帮接续到大
理或者云南驿,汉回彝等族的马帮又继续接力到昆明。万里路程,组织了上百万
头牦牛、马匹、骡子和毛驴,西南各族人民用最古老的运输方式,紧张抢运援华
物资和生活必需品,顽强的支撑着中国抗战的艰难岁月。史载,云南驿的所有马
帮都参加了这次光荣的终结运输。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驿作为抗战生命线“驼峰航线”和“滇缅公路”上重要的驿
栈和补给线,既是盟军在远东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和物资中转站,也是关系到中
国战局成败和民族存亡的战略要地。1943年,由昆明的庚生银造厂前来承修始
建于1929年的云南驿飞机场,使其适应于当时战争的需要。那时,云南驿驻扎
着美国空军陈纳德“飞虎队”第14航空队的第25战斗机队,以及征服“驼峰航
线”中的第23运输机队。同时,国民党军队的第38航空学校、汽车运输5队
等也驻扎在云南驿。美国人还在云南驿设了一家规模较大的医院,称“红医院”,主要医治抗战时从前线转来的伤病员。云南驿还开了两家“洋味”饮食店,即“纽
约餐厅”和“华美餐厅”。当时,美国军人在云南驿驻的地方叫“小纽约”,几经沧
桑的云南驿,村后的山坡上、山顶上,至今还遗留着大量战壕、掩体、防空洞、防空壕和炮位等。
1945年日本投降后,滇缅公路继续发挥云南交通运输大动脉的作用。六十
多年来经过多次拓宽、截直或者改道,演变成今天现代化的320国道。而云南
驿古镇东边的约3公里一段,因修筑云南驿飞机场改道得以保留原始风貌至今。
多少远古话题和村落、建筑,早就沉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唯有云南驿古道古
镇,仍像出水芙蓉,载着历史,驮着沧桑,将一段永远也叙说不尽长达2000
多年的历史展示给人们。同时,也期盼着人们对古云南沉寂的经历和鲜为人知的史实等进一步发掘和探索。
说话中,我们已经来到了云南驿古镇的景区停车场,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
走入这千年古镇,来一次“云南”知性游
现在在停车场,您看到到的十几个大石碾子和混凝土石碾子,为当年筑路
和建机场的实物。当年可谓是妇汝皆兵,青壮男人们每200人一组拉着沉重的石
碾子在压机场的跑道,而妇女们就把大的狗头石轧成小的工分石,老人小孩们就
负责跑腿,炊事„„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云南人用9个月的时间筑成了滇缅公路。连当时的美国总统都称赞其是“一大奇迹”。有人说滇缅公路是“用
手指抠出来的公路”。在滇西大反攻作战中,云南出动近20万民工运输弹药粮
食,强运伤员。各族人民节衣缩食支援抗战,1941年全国捐机抗日,云南各族
人民捐献了价值30架飞机的资金,名列全国第一。停放在旁的四架二战老式飞
机为P-40战斗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按1:1比例制作的模型,为电视剧《逐
日英雄》的道具,仿佛把我们也带到了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
踏着千年的古驿道,我们走进了这个千年古镇。狭长的街道中弯曲的“引
马石”,残留着深浅不一的马蹄印,两旁鳞次栉比的旧商铺昭示着它历史的久远
与辉煌。置身于古驿栈、驿道,仿佛时空穿梭机把我们带回了1490年前,寻
觅来来往往的商贾、官轿,远去的马帮,摆满筐筐箩箩青草的草料场,以及马帮
临近的铃铛声。“马帮过,让路”吆喝声差肩而过„„说起云南驿,通常讲的是
它有省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马店,是茶马古道上最大的驿站,是马帮文化
留存最为完好的样本„„这些都没错,就连它的名字,听起来也像是对驿站的注
释。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个大马店去真实感受感受,云南马帮文化博物馆坐落
在祥云县云南驿古代驿道的中段,坐南朝北,同云南驿(明清驿站)和二战中印
缅战区交通史纪念馆隔一丈宽的青石板古道相望。博物馆本身就是古镇的大马
店,占地55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两层三进带后院的古建筑,建筑面积约一千
平方米,布局完整,是云南省现存最大、最完好的马店。一个一百多前的大马店
——账房、开亮(露营)、马厩、客房、茶房,原汁原味的场景复原。从前,云
南驿的马店有40多个,客栈20多家,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歇马也歇人,后
者只歇人不拴马。钱家马店从前因规模最大,通常都称它“大马店”。石板街把马店分成南北两院,从前南院歇马,北院住人,从前一晚可歇300多匹马。博物馆设在南院,房子一如从前,三进两层的楼房相通连,狭而深,楼下拴马,楼上堆货。走进去,如同走进了百年前的某天:拴着的马正在槽中吃着草料,马驮子排放在地上,装着普洱茶、锅盐、土产、山货。从几口式样不同的旧皮箱、木箱,可以知道有不同身份的客人与马帮一起上路。墙上写着旧时赶马人唱的歌谣,像是马锅头信手涂壁:有思亲的“身着大地头顶天,星星月亮伴我行。阿哥赶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也有感伤的“砍柴莫砍苦葛藤,有囡莫给赶马人。”账房里,油灯下摊开的账本,账房先生像是刚刚离开去招呼北院的客人,你不妨坐下来自顾自的到上碗茶,慢慢喝慢慢看,院中井水依旧清冽,铡刀边的草料还未铡完,磨上的粮食刚刚堆上„„
楼上正房供着山神、路神、桥神的牌位,供桌上摆有旧时物品,马锅头到来离去都要在这里祭拜。两厢放着各种马鞍、马镫、头饰、货物、工具,地地道道的马帮物品;不到这里还不知道,过去的马帮居然有许多讲究,就连骑鞍也分作男女的不同,真是长了回见识。鞍子原来也有男女之分和尊卑之别。一对用麂皮蒙制,镶着贝壳玛瑙象牙的雕鞍,虽然很陈旧,但它昔日主人的豪华气派犹存。桌子上放着土的洋的各式马灯,中外的客商就用它点亮着旅途之夜。几张箱式的床,铺盖斑驳,仿佛留着南北客人痕迹。不知是谁的发明,下面的箱中放货,而人就睡在上面的盖板,既是床又是箱,还真是方便。从前客商们贵重的物品都是放在这些箱床里,人在上面才睡得踏实。院子的后面,从前与另一个院落相通,那是上等客人的住所,现在通道被隔断了。那时,钱多的客人进了店不出大门,就可以到那边享受灯红酒绿的奢靡。空气里似乎还飘散着烈酒、咖喱、酥油的味道,也有后来雪茄、咖啡的味道„„云南驿由于它交通位置的重要,从来就是海内外客商汇聚的繁华之地,古滇青铜器上那些“波斯人”,他们当年是否也在这里驻足?院子楼房虽然旧了,但墙壁上的彩画文句还清晰地映照出当时的生活:“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
云南驿古镇也是一个原生态的马帮文化博物馆。约两公里的街道全部用青石板铺砌而成,千百年的人走马踏,早已经磨得光鉴照人,很容易找到几个深深的马蹄印。古道两侧数不清的老房子一家接着一家,一门一窗一铺台的样式,一看便知早年的商业繁荣。随便一打听,十有八九的人家都经营过马店,或客栈,或商号。也不知当年云南驿有多少马帮来来往往。
大马店的北院,现在也开辟成了二战中印缅战区交通史纪念馆。抗战时期,由于大批美军的驻防,这里又有另一种繁华,街上有咖啡馆、啤酒馆、华美银行、邮电局、航空学校„„中西两种文化、古老与现代就在这里交汇,老人们,至今仍能讲一些常用的英语。但留在人们记忆里更多的,是那些高鼻深目的外国人的英勇故事。那一时期,随着滇缅公路开通,汽车队滚滚而来,马帮的路也快到了尽头„„最后,它走进并凝固在大马店里。
走出马帮文化博物馆,在街的对面就是当年的古驿站,明清时期云南驿的古道主要为滇西官方驿道。云南省的驿道因山高谷深无法使用内地的马车或者舟楫,全部用骡马,日程只有三十至四十公里,最多“三百里加急”。元明清时期滇西的官方驿道从省会昆明到达大理,再从大理分西北两路延伸,北路进入西藏,西路到达中缅边境。云南驿是昆明到大理十一个驿站的第八个驿站(清代设置),-东接昆明,西连大理。从这里还可分道北去西昌成都、丽江迪庆,南下临沧思茅
和中缅边境。云南驿在古代官方驿道中属于连通四方的咽喉设置。从云南驿留存的青石板驿道可以清晰看出明清古代驿道的规制和走向。
由于滇缅公路的开通,云南驿的马帮运输逐渐衰落。抗战结束后,马帮的规模逐渐缩小,马匹运输的范围也只限于邻近的县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县乡乃至乡村公路普遍建成通车,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古代官方驿道终于让位给公路和铁路,云南驿的马帮运输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云南驿的居民也从同马帮打交道,改变为同汽车打交道,继续演绎着交通要冲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当年的古驿站,现今是学校,古镇已有计划要建驿站博物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在这一睹当年古驿站的盛况的。
走进二战中印缅战区交通史纪念馆的过厅墙上的前言立即表明了主题--“交通决定战争”,通车时的照片迅速把你带到滇缅公路起点利多和终点昆明。庭院里,黝黑的青砖夹杂着已经发黄的青苔,东西厢房分设四个小展室,讲述着战时交通运输线建设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其中一个展室为牺牲在当地的飞虎队英雄莫尼中尉单独设立。大厅布置充分展现了云南驿古今交通要冲的战略地位。十多平米的大沙盘清晰的标示出: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云南驿机场和中印输油管,以及组织了上百万匹骡马和牦牛进行抢运的千年茶马古道,四种交通运输路线在小小的村镇汇集。墙上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的装置艺术,为纪念馆补充了一些现代的元素和胜利的气氛,上面可是有不少二战中美老兵的签名。
二楼整整一个大厅用来陈列飞虎队的英勇事迹,也有近几次飞虎队老兵及其后人回访云南驿的记录。另一个大厅开放式的陈列了一百多件云南驿居民保存下来的二战实物,既有来自大洋彼岸的生活用品,也有战时的通讯等设备和器物。许多物品完好如初,手摇发电机、电话机等仍然可以使用。云南驿的许多民居和建筑在抗战时期大量用作指挥部、军官宿舍和餐厅,就连云南马帮文化博物馆也是当时的战地医院,古镇居民清楚地讲述抗战岁月的故事,今天的古镇就是一个完整的原生态二战纪念馆。
走出纪念馆,我们又走在了见证了云南驿古镇2200多年历史的古道上,在上车前大家还可以再看看和古道相连的最后一段原始风貌的滇缅公路,路的尽头就是云南驿机场。如今的机场,机窝(飞机掩体)大多隐匿在祥云坝宽阔的田野中了,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红光。我突然想到了艾芜先生在《南行记》中曾经说过“人应该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这是一种真正的精神,对古道也好,古镇也好,还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也包括我们,都应该有这种精神。
第二篇:云南驿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
在云南驿社区担任“四群”联络员两个多月了,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村民对雨的期盼。在长久的期盼中,久违的春雨终于来了一场。雨小些时,支书约我到田里走走。在柔和的春雨中,漫步在家乡的田野,心胸豁然开朗,尤如当下的风景,尘埃在无声的春雨中褪去,翌绿的春色尽入眼脸,在外工作多年,第一次用欣赏风景的眼光看家乡的田野,真美。
看着沥沥的细雨让久违的春色重回大地,支书的脸上绽放出可与春色比美的笑容。虽说这些年来,农业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比重已经很小,但村民仍将土地视为自己最后的保险。进可攻、退可守,这就是农民对土地的情怀。“四群”教育开始这段时间,感受最深的就是这点。看着远方因老机场复耕而推起的一堆堆土堆,联想起这些年来国家出台的许多惠农政策,这也不正是国家层面的对土地的情怀吗?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在“四群”教育中如果认识不到这点,可能会从根本上偏离“四群”教育的初衷。在漫无目的的沉思中,听到支书的电话骤然响起,支书说了句“要我到指挥部”即匆匆离去,我也正好想顺着刚才漫无目的的思路,去探寻家乡这些年来的变迁,此时,春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停了,望着葱绿无边的田野,依稀看到了家乡无穷无尽的希望。回程的路上,没有走来时的国道,刻意走儿时熟悉的村中小巷,想体会下“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境。在外工作多年,回家 1的次数多不胜数,但每次回来,都脚步匆匆,从未到村中的小巷走过。而今走在这里,儿时的小巷已不复存在,努力辨别祖屋的小路,但只能记得大概的方位,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三大差别”是小学时听到的最多的政治性话语,现在看到整洁的水泥路旁一幢幢漂亮的青砖白墙民居及到悠闲的白发老者,深感当年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三大差别”的愿望已基本成为现实。行进到小巷深处,一个个儿时熟悉的乳名跃然脑际,烟泡、土狗、老缅生、小洪祥,不知不觉间,苏芮婉约的歌声在耳边响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家乡的一切,本来就不需要想起,因为你永远都不会忘记。想到这里,感觉自己的脚步已从漫步变成从容继而坚实。抬头间,村中的小巷已然走完,到了小镇开发进行的如火如荼的驿道。此时,春雨又一次淋淋而下,心胸也又一次豁然开朗,再也不会忌讳乡亲在同事面前称呼我那不太文雅的乳名,因为不管你走到那里,在外有多大成就,他们也同样不需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你就是当年的那个阿猪、阿猫或者阿狗。
驻云南驿社区“四群”联络员李祥华
二0一二年三月十日
第三篇:驿口诗歌
【驿口】
脚下的叶子,睡了
一泓秋水,从远方的信笺流来
远远的笛鸣,让我颤抖
一阵悸动越来越接近你的声音
一棵树走开,背脊直挺
春天的那根藤松绑
金色,拖着群山和大地
走进秋天的驿口
【流 浪】
有时我选择做一条溪流
从山谷,森林,甚至从房子后面
出来,随着风去远方
我边走边问,是谁的倒影在我身上?
小鸟和云顿停,然后笑着走开
一曲清音,在四季的衬景里流淌
把生活的血管跳动
站在溪边,看着鹅卵石磕破水面
黄的,白的,慢慢混沌并流
手臂缓缓划动,蓝色的漂浮
我。走开了,又回来
拎着自己的影子去流浪
【远 方】
嘴在远方成熟了
秋风替它传话
传到那座小屋
回应女人的翘望
世界足够大足够繁荣
嘴就在风里飞翔
奏响神圣的乐曲
把水流逆着风飘起
这美丽的景象
在试探着女人的心思
嘴悄悄回来
回到眼睛里找星星
是秋天了
太阳爬得很慢很慢
一步一步逗留
等着你的脚步跟上来
第四篇:《驿站长》读后感
《驿站长》普希金五个短篇小说中最具文学价值的,它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小人物主题,以满腔同情描写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遭遇.小人物的主题后来在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作家笔下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俄罗斯文学中的一大特色,也表现了俄罗斯作家的民主性,他们同人民的接近.
普希金是俄国19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使俄国文学获得世界声誉的第一个人。他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后来的俄罗斯著名小说家冈察洛夫说他是“俄罗斯艺术之父和始祖”。他的《棺材店老板》、《驿站长》等小说一发表便成为经典之作。他创立了俄国文学的语言规范,成为真正俄国的民族语言。
普希金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有《别尔金小说集》、《杜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等,《别尔金小说集》中尤以《驿站长》最具文学价值。《驿站长》收录了将普希金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短篇小说《杜勃罗夫斯基》。在这些作品中,普希金广泛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图景和各色各样的人物,其中有贵族、外省地主、军官、小官吏和城市小手工业者等。普希金对现实生活作了广泛地典型概括,真实地表现了各种人物的精神面貌,故事读来亲切动人,如亲临其境,既开阔了眼界,又得到了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
驿站长是个五十开外的老头,他每日接待着来来往往的客人,招待他们吃住,还要受人们因心绪不好而给他的气。一天,驿站来了一位骑兵上尉明斯基。就在老人及女儿冬妮亚做好了晚餐并准备好明斯基上路的马匹时,上尉却几乎失去了知觉。冬妮亚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明斯基,老人也从很远的地方请来了医生。但医生检查了明斯基之后,只同他耳语了一阵子,吃完饭就离开了。上尉病愈上路了,他建议顺路带冬妮亚去村边的教堂,驿站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是冬妮亚一去不回。老人四处寻找女儿,给明斯基看病的大夫告诉他,上尉根本没生病,还付了一笔钱以封住医生的嘴。驿站长明白女儿被骗走了。驿站长寻女儿来到了圣彼德堡,却被暴怒的上尉推下了楼梯。老人回到驿站,重操旧业,但他一下子老了许多。几年后,一个男孩带驿站最后一个客人去看了驿站长的坟墓,并告诉他:曾有一个年轻美丽的贵夫人,带了三个孩子来过这个坟墓,贵夫人还哭过。
第五篇:2008云南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按照“申论作答要求”在答题纸上依次作答。
二、材料
(1)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一眼看上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不相上下,高楼大厦、磁悬浮列车、信用卡、来自巴黎的时装。…“这一切甚至让初次来访的外国人为之惊叹,但一走进人口占中国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连公路都没有通的村庄,农户家里没有电话,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
(2)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经济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城市发展更快,城乡差别不但没有缩小,近年来还有扩大之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3.4%,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476元,实际增长4.8%。两者比例是3.1:1,大于2001年的2.9:1.而在1993年,这一比例是2.47:1.全国人大代表、原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说,如果考虑到农民纯收入中四成是实物折抵的收入,还有两成用于预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农民可自行支配的货币收入可能不。超过l000元。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平均只有3.94%,来自种粮的收入则为负增长。
(3)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在世界各国都是存在的,但是中国城乡收入差别之大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极为突出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日前披露的数字,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5:1,而亚洲各国一般在1.5~2.0.来自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平均约为1.5:1,中国是世界城乡收入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城乡之间的这种鸿沟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4)中国农村的就业压力极为严重,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尖锐,需要转移及愿意转移的劳动力数以亿计。全国农村仅有约2亿多亩耕地,最多2亿劳动力即可经营好,除去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外,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估计在4亿人左右。这就造成:一方面,农村人均占有资源数量严重不足(目前中国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2亩,今后还将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使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生产中游离出来。城乡经济水平差异是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的结果。据统计,城市每个劳动者占有资金比农村高出5倍多,城市劳动生产率为农村的4.7倍。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正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大。由于农村的劳动供给量大于城市的劳动供给量,而且农村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所以农村必定是劳动的净输出者。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说,据统计,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了2394.6万亩耕地,至少有3400万农民因征地失去或减少了耕地。按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2000~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人。
(6)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户籍制度是一种身份制度,也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主要体现。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把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社会“,一个”社会“由城市居民组成,一个”社会“由农民组成。国民被分成具有不同户籍身份的城市人和农村人。他们在接受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劳保福利、住房、就业和大众传播媒介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待遇。这种差别待遇,曾是社会认可的正式制度安排。城镇居民的户口本象征着正规的城镇户籍管理体制,意味着永久居民及其相应的权利。城市居民与农民相比,前者有收入较高的工作职位,享受城市常拄人口的防暑降温费,享受着医疗费用上的优惠以及孩子在入学上的特殊照顾等;后者在户籍制度的束缚下,很少与外界交流,基本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了他们不变的生活写照,遭受着强劳动低收入、儿童失学、交通不便、就医困难等问题的困扰。
(7)低收入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绝大多数仍然保留着农村居民身份,他们很少能获得城里人所享有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对外来劳动力管理较为规范的城市,如北京、济南等,目前实行暂住证制度,这些农村来的劳动力首先必须获得暂往证。和旧的身份制度相比,它仍旧保留着某些身份制的特征。外地农民首先必须花钱在附近村庄上租用民房,还要缴纳卫生管理费、治安管理费等。外来农民很难进入城里人的社交圈子,很少能够和当地居民交友,极少能够和城里人缔结婚姻关系。他们的子女只能在远离父母的家乡小学求学而不能进入城市的学校读书。外来农民所从事的职业多为城里人不愿从事的体力繁重、环境艰苦、条件很差的工作。他们与城里人相比,虽然都同处一个城市,但在经济收入、生活景况、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另类群体。
(8)农村流动人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后许多新兴行业急需补充大批劳动力,许多脏、累、收入低的工种无人问津,民工进城补充了这个缺口。仅建筑行业而言,绝大部分就是农民工。他们以廉价的劳务支援了流入地的经济和城市建设,促进了流入地的第二、第 三产业的发展,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但成千上万的民工一下子拥进城市,也会给城市社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相当多的社会问题,例如增加了交通运输的巨大压力。
由于农民大规模向城市流动,造成许多农村的责任田未能精耕细作,甚至有抛荒、弃耕。农民跨区域大量进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诸如公交、住房、供水、医疗卫生等设施的负荷,给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户籍、治安、市容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盲目外出打工的一部分人甚至沦为罪犯。此外,民工大流动过分集中于大中城市,加剧了城市就业矛盾,带来了计划生育等诸多问题。
(9)许多经济学家相信,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最大隐忧。
中国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消费”断层“.在城市已经达到”需求饱和“的许多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却因收入低下而不能够形成”有效需求“,从而使得产品积压、企业减产,农村市场发展缓慢,进而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消费的”断层“说到底是一种购买力的”断层“,购买力的”断层,说到底又是一种收入的“断层”和品位的“断层”.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物质层面)差距拉大;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文化档次(精神层面)差距拉大。进一步的表现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社会“断层”和文化“断层”,这或许是比表面上的消费“断层”更加严峻的问题。
(10)“农业贷款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的5%左右,乡镇企业贷款占全国贷款余额的6%左右,而这总共不足11%的贷款创造了超过40%的社会财富,农业利用贷款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行业,我真不明白我们的银行、投资家为什么算不清这个账,给嗷嗷待哺的农业企业多输点血?”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痛心地说。当前农户取得贷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私人借贷。估计有50%~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农户借贷中民间借款所占的比例超过70%。我国农村“高利贷”估计有8000亿~1.4万亿元。
(11)湖南省某苗族自治县西南的长安营乡是个典型的高寒山区乡镇,1998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仅667元,贫困户达60%,全乡14个行政村有9个不通公路,85个村民小组有5,5个不通电。群众吃的是自家种植的东西,有的一年到头不知肉味。而通过近几年全乡因地制宜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奶业、高山反季节蔬菜、旅游三大新兴产业,到2001年,全乡“三大产业”创造产值400万元,三年时间人均增收800元,人均纯收入比1998年翻了一番。
(12)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也越高。比如,上海2000年城镇化水平在全国最高,达88.3%,上海的农民收入也居全国第一。据统计,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1.72亿,城镇化率为17.9%;1992年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最近10年间平均每年新增城镇800个左右;2002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4.8亿,城镇化率上升到39.1%以上,但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仍然要低10~20个
百分点,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则更大。
(13)2004年2月8日新华社全文播发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t6个“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作答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专概括材料所反映阿主要问题。(20分)
2.请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求: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3.就所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参考答案:
第一题: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专概括材料所反映阿主要问题。(20分)
长期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把城市和农村分割为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社会福利保障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造成城市内需饱和而农村市场疲软,社会、文化、消费断层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而农村人多地少、耕地流失等原因促使大量农民抛荒进城务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149字)
第二题:请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求: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材料反映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及城乡经济差距大,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平等灵活的人口管理制度。
切实落实好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通过规范农民土地承包流转、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民走农业特色化产业道路等形式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
三、强化农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大农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就业转移力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保体系,逐渐缩小城乡各方面的差距。(297字)
第三题:就所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近来还有扩大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已达到3.1:1,经济收入的巨大差异致使众多农民抛荒进城务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城乡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巨大差距已严重制约了中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体现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人为地将城市农村分割为两个社会的做法,不仅使农村饱受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保障体系脆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困扰,而且使城市内需饱和而农村市场开发缓慢,进而制约经济增长。因此,创新农村发展观念,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逐步施行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人口管理方式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改变农民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必须创新人口管理方式,对把国民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通过淡化身份和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力度,努力缩小多年来因户籍制度带来的巨大大福利保障差距。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燕尾服环境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目前许多农村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造成的交通不便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通过扩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人口的交通、教育、居住环境,缩小城乡生活质量的差距,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活跃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要继续规范土地承包流转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引导农民走特色产业化道路,切实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
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然而众多的乡镇企业却因为贷款渠道不畅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壮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大对农业和乡镇的支持力度,增强乡镇企业造血功能,提升农村经济活力。
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底子薄弱的现状决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需要统筹全局、着眼未来的巨大工程,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认真落实好每项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和谐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真正一体化发展。(105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