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素养之思
人文素养之思
博学堂是我校一个给与学子人文洗礼的地方,在博学堂,我有幸听另外很多讲座,收获颇多,心得颇深。
所谓“人文”古人云“文明以止,人文也”。其实我人文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我们所在的年代是追求人文精神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教育是崇尚人文精神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教育更是崇尚人文精神的教育。崇尚人文精神不仅是提升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必然使命。
其次,我所理解的“人文素养”就其可信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启迪大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和适应能力。
大学生人文讲座是个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了解社会,共同进步的平台。我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学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同时也反省自身,用犀利的眼光看待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和事,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更多的,我认识到了大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一些缺陷,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底子。新时期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追求真善美。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是指大学生应有的文学修养过低,历史文化知识贫乏,道德理想追求迷茫,待人接物的价值评判缺少起码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缺乏人文素养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理想的人文知识做辅垫,往往缺乏创造性,开拓性,战略性和预见性能力。在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人文素养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现代社会发展迫切呼唤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大学就好比一趟列车,进校时是起始点,离校是则为到达目的地,其间会有很多的站台。为了让学生在这趟旅程中充分享受大学的滋润,于是学校决定在沿途开发出各种各样的风景,有些同学整个旅程都没有往车窗外看看,有些则是偶尔瞄一眼,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好奇地下了车,看完一路的风景然后再到达终点,所有的人完成了整个路程,而得到的却截然不同,就优劣很自然就可以看清了。人文讲座就像是学校在路旁设立的一个风景区,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的启发和知识的升华,如果停下来观察一番,待会有意外的收获。留意我们身边的风景,会让大家更加智慧地看待这个纷杂的世界。
在博学堂所听得讲座使我获益匪浅,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是很少有时间和我们谈论国事和天下事的,而人文讲座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给那些学者,教授们提供了青年学子授道德条件,更让我们年轻人在广阔的知识大道上有了思维碰撞的机会,这是我们学习的好地方。
我始终坚持,人文讲座会是我们广大学习在这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道的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
班级:金融5班
姓名:张梦琪
学号:1310911501
第二篇:人文素养
中学生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物的世界--自然,人的世界--社会,价几年的历史教学,一个问题始终困绕着我,那就是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近段时间去看了看《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不少的,利用电脑也了解了些相关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略显清晰了。摘录了一些关于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文章,以共勉。
一、新大纲关于历史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要义阐发
值的世界--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侧重于精神层面。人文教育的理念是指一个中学生在学习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就是人文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因而,人文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素质养成。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献,它的文字表述非常简练。关于历史学科蕴藏的“人文素养”要义,新大纲叙述时也是高度精炼概括,所谓微言大义。因此,对其进行演绎和阐发非常必要。新大纲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意识的培养
(1)历史意识
生命生生不息,人文源渊流长。新大纲指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意识,笔者的理解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
所谓历史感是指对人类、祖国、民族和个人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一种整体的把握,它不是一些零散或系统知识的集合,而是超越于具体历史事件之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领悟。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历史感“是对我们的祖先和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种感受,这是我们作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受托人的一种感受”。
可见历史感表现在思考问题的纵深感上,即所谓“寂然凝思,思接千载”,发思古之幽情、感现实之艰辛、叹未来之辉煌,用一种宽阔的历史视野,长远的历史的眼光,发展的历史期盼,去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测未来,洞若观火”。具有历史意识的人是人文底蕴深厚的人,他们看问题深刻而沉着,能通晓物性、善解人意,但很少成为时尚的人。其次,表现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即具备一种人生智慧--辩证唯物史观。
(2)公民意识
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日益健全的当代中国,教育为培养现代化事业急需的合格公民已是当务之急。新大纲指出,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首先是参政的意识,其次权利和义务意识,再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知识是政治智慧的先决条件,历史教学是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的主要阵地。通过历史知识学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社会、全人类之间关系。对自己的根和自己的位置一无所知,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而合格的公民意识是建立在这两种意识之上的。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等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并认识到自己拥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博古通今、见多识广、具有鉴别能力的公民。因此,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必须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使他们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对人类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才会有爱祖国之深情,爱人民之真心,爱社会之善举,爱家园之真切,爱自己之自尊。
(3)法制意识
法制意识作为人文素质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又一必备的素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不论是我或任何人都不能摆脱法律光荣的束缚。这是一种温和而有益的束缚,即使是最骄傲的人,也同样会驯顺地受这种束缚,因为他不是为了受任何束缚而生。”法制意识的内涵非常丰富,它首先表现在具备完整的法的观念,对法的性质、内容、功能和地位有着良好的理解和判断。其次,法制意识作为自觉的精神力量,贯穿于人的法律行为过程和社会经生活的一切方面。新大纲强调历史教育要重视法制意识的培养。通过历史教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可以使学生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理解法的本质特征,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法制建设开始于奴隶社会,当时的法律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的工具;封建社会的法是地主阶级统治农民的有力工具;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健全了法制,但其实质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已;只有社会主义的法才是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4)国际意识
在全球化时代,合格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世界的眼光。新大纲强调指出,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教学非常强调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优秀遗产,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和共同发展观念。认识到国际间合作的必要性,彼此依存的人类需要彼此宽容和帮助,要建立为世界和平、经济发展、生态安全、文化交流等与世界进行多方面合作的意识。不论国家、社会制度性质,民族、宗教的区别,超越疆域、种族、信仰、社会制度,东西方普适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普遍认同的观念和价值,在中外历史内容中是很多的,这就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提供了条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新大纲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意识”的提法与传统的“国际主义教育”相比,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拓宽和加深了世界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2、人文精神的培育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大前沿课题和难题。人文精神是人应具有、人
所表现、人所追求、人所培育的精神。历史学科对于人的人文精神的培育,有丰厚的土壤。
(1)人文品质的塑造
新大纲指出: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生观是以道德观、价值观为基础的,在人生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到人生的崇高意义就是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出贡献;人生的价值就是充分释放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生的幸福和责任就是为社会奉献、为他人服务、为自身的发展中体现。
精神是人的生命的独特品质,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格品质。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人文个性,也称人格,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人的个性人格在心理素质中居核心地位。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高尚、健全的人格,表现为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能力等人格特征。
新大纲关于健全的人格教育和健康的心理教育目标的提出,是对传统思想教育目标的拓宽和深化。江泽民在给白寿彝先生的贺信中提到,“历史知识丰富了,……眼界和胸襟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这段话无疑对我们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理解,对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学生们能够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类在为争取物质和精神进步的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艰难困苦的了解,会有一种足够的认识升华和心理准备。对全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到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与历史发展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从而对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采取更加客观的态度;通过对历史规律的辩证理解,可以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前途保持自信和乐观。使学生树立“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成为一个有社会人文理想的人,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人文情感的陶冶
人文情怀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体现在对于个体生命意义和民族的国情的理解和表达上。人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会思考生命的源头和生命的终极,具有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历史教育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历史智慧对一些人生重大问题作出清晰的、合乎逻辑而又深刻的思考,充分意识到个人的行动及其选择的严肃意义,加深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理解。学习历史使我们的生活洋溢着激情,诗人歌德说得好:“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人文情感更多地表现在对本民族的了解和认同。凝聚民族精神是历史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人文情感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对乡情、国情和球情了解的基础之上。新大纲把“国情教育”提到很重要的位置。新大纲把中国近现史作为必修课加以重点讲述,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的历史;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富强所进行的探索和奋斗;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教训。同时,它还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思考,认识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是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理解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才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以及让学生了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我国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民族前途、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
新大纲在强调国情教育的同时,又将爱国主义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那就是落实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上来,增强民族认同感,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因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灿烂历史文化,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3)人文态度的生成态度是人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自然科学一般讲“事实”,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讲“事情”,处事带情,这里就有一个态度的问题。人的行为总会有“态度”隐含其中,当然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又当别论。人文态度即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对待客观事物,对待他人和对待自我的基本态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态度就是历史情感、爱憎和辨别是非的倾向。人是从何而来?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人类已往的发展步履规迹怎样?人类将走向何方?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意义,出于对人生意义的眷注,历史教学应做出反省、领悟,以图培养学生在实践行为和精神行为中的“态度”。
李大钊曾说:“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的自己”。人对自己、人对社会、人对自然就应该是什么态度,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新大纲指出: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面对浩瀚的宇宙,茫茫的人海,人的生命是如此地短暂和渺小,人作为一个个体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人的存在意义和尊严到底以什么作为依据呢?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应该有怎么样的态度呢?这些都是历史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会思考生命的源头与生命的终极。人的一生是一段历史,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人类天性有一种历史情结,正如树高千丈要落叶归根。寻根的意识、家园的意识和眷恋故土的情怀,都表现出对历史的依恋。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在回答历史学的作用时说:“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历史教学就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能对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重大问题作出清晰的、合乎逻辑而又深刻的思考,充分意识到个人在人海中的位置,以加深学生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理解。关爱自己并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他人。例如,通过历史人物教学,以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为中心来再现历史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另外,历史人物言行举止,功过是非,还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成为自我和发展自我。
其次,人生活在社会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
来,人们的生产和工作日益趋向集团化、开放化、网络化和合作化,每个人必须具备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实施其个体的社会化,即使学生逐步从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社会人。通过历史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用历史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去看待和处理人与之间的关系;学会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能力,并承担社会赋予个人的各种责任,特别是学会发展这个社会的创造能力。
第三,人是一种有理性的动物。但在传统的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甚至到了相互毁灭的地步。人类不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相信科技能力能解决所有难题,终于遭到自然的报复。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等现象,促使陷入困境中的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因而,通过历史这门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使学生体味蕴含其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的情感,肩负起保护大自然的道德责任,树立起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平等观念,使得人与自然对抗的关系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方向转变。例如通过科技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和自然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将来为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时,持有一种人文态度,有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人文导向。
3、人文传统的传承和国家意志的渗透
新大纲指出,“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继承全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在于传统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人文精神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具有历史的和具体的内在结构。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的人文传统和内在结构主要以儒家学说所构建的。中华性的人文传统有:人文化成--东方文明制度的首创精神;刚柔相济--追本穷原的辩证思想;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品质;和而不同--博采众家的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意识;精忠报国--致死不渝的爱国精神等等。西方人文传统中的精髓是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即科学、民主、理性、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等等。
传统应该是生命的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它就膨胀得愈大(黑格尔语)。在历史性上,传统既是过去的,更是现代的。换言之,传统是被现在改造变形的过去,是吸纳、融合过去的现在。因此,立足中华人文传统是基石,兼融人类文明普适的传统是努力的方向。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教育学生,这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其独特的发展之路形成了自己的人文传统。今天的中国是传统的中国的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期里,新大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史观和方法,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即国家意志。
正像每个人要维护自己的人格一样,每一个国家也要维护自己的国格。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还是按照地域划分为国家的,人们总是生活在祖国这个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情感。关于国家意志的灌输,古今中外各个国家都将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都将历史学科视为进行这项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
二、在历史学科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1、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情愫,着力体现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特征
谈到历史学习内容的处理,一个单间的问题总是困扰教师,到底是掌握几个时间、人物、事件重要呢?还是感悟知识背后的意义世界重要?答案显然是后者。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说而言,在中学系统地学习历史或许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学生将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总有一天,他们所学过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年代、地名、人名忘却了,对于历史事件经过的记忆模糊了,但是有些精神的东西将永远保留在内心深处,融化在血液中,终其一生,受益无穷,那就是知识背后被赋予的人文意义:人文价值观,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历史消逝在时间里,而永不消失的是人文精神,历史教师追求的就是属于这种永恒,这是区别历史教学应试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人文精神--时代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征;就整个世界史范围看,还有一种全人类共享的人文精神--普适的性质。历史教学落实人文素质教育要从这三个层面抓住人文精神的核心特征。以下以中国历为例说明之。学习中国史要理清中国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和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
在中国古代史中,史学界公认尧舜禹三代以文德治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始创时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是反映远古先贤人文业绩最有代表的故事。孔子是中国的人文先圣,儒家思想基本上统帅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基础。中国从汉代开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天是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特征。
鸦片战争后,西方社会发达的科技、先进的宇宙观等西学的传入,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方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等先进人文思想观念对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人来说,具有绝对的震撼力,成为他们批判封建专制、唤起民众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其中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人文思想对中国近代人文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以爱国主义为特征。
“五四” 运动是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的发端。这个伟大的运动以“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把中国的人文精神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时期,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封建伦理观遭到了猛烈的抨击。“民主”、“科学”是陈独秀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它打开了中国的民智、民权大门,形成一股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条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文精神和当代现实马克思主义有机整合起来,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光大和进一步发展的合法性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强烈的人文内涵。如果从”人文“的伦理层面看,尊重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价值和潜力的充分实现为目标来理解人文精神,那么,市场经济的发育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因为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它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个性的多样化创造了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它鼓励独立自主,有助于摆脱以往的人身依附,为人的彻底解放准备条件;它催生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伦理价值观念,促进了”人的现代化“。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的人文精神的核心特征是自由、平等、科学、民主、法制等精神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为共同富裕目标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相结合的新的人文精神体系。
2、合理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历史教学的人文专题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学习的材料“,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动态处理。但日前的历史教学,往往把教材作为学习历史知识而用,以应试作为目的,教材成了教条。其结果是导致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与学生的心灵隔绝,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为学生笔下一串串机械的符号,当符号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出记忆后,留下的只有情感、态度和人文价值观缺失的遗憾,这与历史教育的根本宗旨相违背。因此,在历史学科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在教材的处理上有新的突破。
(1)梳理教材,设计人文教育学习专题。
新大纲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人文素养教育的要求,有人文意识、人文传统、人文品质、人文情感的培养和人文态度的培育、国家意志的渗透等多个方面,可以根据培养的具体目标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设计成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学习专题。如关于人文意识培养的专题,其内容包括正确的历史意识、公民增意识、法制意识和国际意识等,以增强历史教育内容的集中性、专题性和人文性。
(2)拓展教材,倾注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教材是媒介,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中介“,学习历史的目标是为了借鉴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实施其个体的社会化,用历史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去看待和处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感悟蕴涵其中的人文精神。所以,寻找教材中与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点,对教材进行拓展处理,对现实问题倾注历史的、人文的关怀。例如学习”两河流域文明“,就可以结合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战争对世界遗产的永久性毁坏,对人民生存权的剥夺进行讨论;学习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友好往来的传统史实,则引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现实意义思考;学习美国”西进运动“,则结合中国的西部开发,就尊重少数民族、保护环境等开展探讨。做到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相结合。
(3)整合教材,实施跨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
教材是范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除了知道”话题“本身,更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师生对话的内宾是发散的、多维的、开放的,以对应人文社会学科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广阔性。如人口问题的分析,必须动用政治、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才能得以全面的阐述。因此,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把单向的学科内容变成多向的跨学科的综合内容;把平铺直叙的历史用诗歌、影视片断、美术作品甚至课本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综合的视野里,在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下,在娓娓动听的画外音中,在气势恢弘的音乐背景里,在惟妙惟肖的艺术表演中,学生会体悟到人文社会学科的博大精深,会更容易获得情感的体验、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并能使高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综合文科的学习。
3、课堂教学渗透与开设专题讲座相结合,发挥教师的启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结合历史知识的学习落实人文素质教育是主渠道。当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时,他必然会通过语言、行为等表现出来,那他这种外显的素质就是一种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人文精神是学生在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领悟和升华。所以在课堂里学好历史基础知识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人类文明史的主干政治变迁史、社会经济史、文化思想史和伟大的历史人物等的内容,是蕴含人文精神内容最为丰富的知识。中学生自习历史书籍也可以得到丰富的历史知识,但领会知识背后的人文精神,更多的要靠历史教师的启发。发挥教师”神示“的作用,对历史知识的人文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适时点拨、启迪、感化,是保障人文精神教育落实的关键。以前文提到的大禹治水的内容为例。大禹作为中华文明的始祖,在他身上反映了中华人文初创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核。教师点拨时要指出: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说明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的品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为中华民族”公而忘私“的美德;他不懈努力,成功驯服洪水,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的气质;他操劳过度而客死他乡,表现为中华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
开设以落实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不失为一种常用的好方法。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文科综合教学的背景下,更有必要开设一些与现实社会时政热点相关联的专题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且用专题形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渗透更直接、更明确、更深化。因而,新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还应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例如开设题为”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的专题讲座,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人文巡礼的活动。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重要的时政热点,开设这一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重大事件的热情;西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列举西部重要的历史文化史实,可以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展示西部著名的音乐、美术和舞蹈等艺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审美教育;提问西部的人文资源为什么保存得比内地好?可以对学生进行文科综合思维的训练;西部的人文资源有很多是不可再生的,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西部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对开发西部要尊重少数民族的人文传统,使学生多一份人文关怀。
4、设计情景体验试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人文精神
有了专题的学习内容,人文素养的丰富和提高还需要在开放的情境和开放的活动形式中反复感知、理解、比较、判断之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动。人文精神作为立人的基本精神,它是一种实践的精神,离开了实践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种内化的精神活动过程,需要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特别是在当前,历史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背景下,依据教学内容,提供相应情境材料,设计课内和课外多样化的体验试活动方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尤为必要。情境实践活动一般有两类:
(2)设置”校史展览室“,运用校园隐性人文资源,内化学生人格;
(3)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开设”历史上的今天“栏目,说古道今,史评结合,突出人文主题;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园网上设立”历史与人文“、”与历史对话“等专题栏目,营造人文氛围,滋养人文精神。
历史教师要以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人文风采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遵循人文尺度,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
历史人文教育追求知识与价值目标并举,价值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品质、态度等非认知领域,是无法用传统的考试制度量化衡量的,要评价教育的人文目标达成情况,必须运用引入人文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1)寓人文精神教育于考查之中
在目前考试评价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实行具有人文特色的教学评价。如增加题目的可选择度,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决定的权利;增加答案的开放性,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等。命题素材增加人文色彩,能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例如下题: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他们当中的先进分子发动并领导了五四运动,”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从此,中国历史翻了崭新的一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是转折性的历史事件,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人文精神财富。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精神“的认识,并概括”五四精神“的要义。
(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由于人文教育建立在学生主体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因此评价时要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每一学习环节多种形式的进步。例寻访历史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所拍摄的照片、讨论会上的发言记录、活动课上画的画、研究课上写的体会,调查分析后绘制的统计图表、撰写的总结报告和小论文等,都是学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都应在评价结果上予以体现。还可以举办学生作品展和交流评比活动,以此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组成部分,一并放入学生成长的档案包里。
(3)积极尝试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有了参与评价的机会,才能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角色。他们关注自我进步,分析不足之处,在反思中求得情感、思维、个性、人格的回归。学生自我评价可以是口头、书面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描述所学知识、表达所思所感。这样做,体现了尊重学生的教育观,不但可以得到关于学生认知方面的信息,还可以获取学生关于情感、体验等非认知方面的信息。直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自己对每次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的材料,可以作为教师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
四、做一个有人文志向的历史教育工作者
加强人文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作为以著史读史而闻名的有着独特史学人文传统的古老国度里的历史教师,在发挥历史学科人文素质教育优势上,当然应该有所作为。这是教师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使命所决定的。
首先,历史教师要有”观乎天文,以察事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胸襟,志存高远,耐得寂寞,安顿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一个有人文志向的教育工作者,用历史智慧去唤醒学生的人文良知,用教育的光辉去照亮学生的心路旅程。
其次,要有足够的胆识和勇气,跳出教材的框框,跳出应试的怪圈,大胆实践,大力创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第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颖的师生情谊关系。
第四,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以自己厚重的人文底蕴,超然的人格魅力,认准目标,笃行不倦,来实现自己作为历史教师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在我们走进新千年,进入新世纪的时刻,叩问历史教育的真谛何在?历史教师以怎样的姿态走进课堂?以怎样的精神风貌登上讲台?有一种冲动,有一种神圣感,而更多的是新大纲给我们带来的勇气和希冀。因为新大纲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出发,拓宽和加深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内涵。如果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能领会了其中的精神,并有效地落实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那么,历史教学”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实现。高扬人文大旗,实施人文素质是新世纪历史学科教育的必由之路。
分享
第三篇:人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反思
顺德容桂振华小学麦结柳
摘 要: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精神——人文素养的匮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我们应“以人为本”,从小学抓起。本文以反思《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达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上学期,我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人文素养。这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语文学科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新课标》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
人文素养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其内涵十分丰富。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之后,语文知识内化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语文教学的存在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匮乏,具体表现在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等。可是,平白的说教,学生是听不进去的,不如以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为切入口。我们的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优秀篇章,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大千世界,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在语文教材中发掘一切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因素来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反思我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注意利用文章中的徐霞客这个至今仍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谈谈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学方法上贯彻人文精神,教学评价倾注人文关怀。以期达到《新课标》中“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一、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
教材中很多课文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感染人,渗透到读者的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里面负载的人类文明的成果,显示出了丰富的情感及深邃的思想,有其鲜明的人文色彩。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对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会有较大的启发,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总写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写成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第二自然段讲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艰辛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第三至五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第六自然段总结了徐霞客
第四篇:人文素养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体会
上海市金卫中学张海江
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孩子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会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践行“两纲”精神,才能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关注个性的学生观新基础教育的创立者叶澜教授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强调把学生当“人”,不当作“物”,把教育的过程当作生命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关注他们的未来,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爱与智慧的阳光。
终身学习的知识观教师要在教育的实践中游刃有余,必须具有崭新的知识观,即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某一领域达到精深程度,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做到终身学习,从而为学生树立“学而不厌”的榜样。
以德立身的形象观 崇高的师德是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通过自己率先垂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以自然地提高。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打造教师的育人理念。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健康加健全的人才;两个“健”字中,最重要的蕴涵是学生理想的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张家港外国语学校的理念好:“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让未来的英才赢得英才的未来。”所谓“理想的教育”,就是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而“英才”从何而来,当然从科学和人文的交融中而来,决不可能从一条腿的瘸子和侏儒中来。
其次,要审视三个世界。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长和社会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首先由学校完成,再通过自己的终身教育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所以,教师首先要正视自
己的三个世界,尤其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鲁迅先生说:“从喷泉里流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教师力争要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的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再次,强化几个意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须强化教育中的几个意识。第一,国际意识。善于理解世界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大势。教育中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集思广益,厚积薄发。第二,信息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第三,服务意识。教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成材服务,为学生的成人服务。
最后,重视两组关系。第一,人文教育要人文化。人文精神是诗性的,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好理想;但它同时又是理性的、经验主义的。它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尊重每一个人独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尊重每个人避苦求乐的自然人性和对美好生活追求。胡绳说:“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主决定能力,有思想行为自由。”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也说“人类的伟大来自思想”。只有尊重思想自由,人们才能独立思考、探索,才有创新思维的生成,才有科学真理的不断发现,才有美好人格的最终形成。没有人文教育不行,用灌输式来推动“人文教育”更不行。人文教育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应该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
第二,人文知识要精神化。人文当然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应该知道,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浅谈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上海市山阳中学张永芳
一、加强思品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前提
可以说,深厚广博的学识是人文型教师的内在基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作为新时期的思品教师,也绝不能仅仅沉湎于一份大纲、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专业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自己成为“一条流动的河”;才能从思品教学中融会贯通,达到梁启超先生“海潮狮吼”式广征博引的境界。
新型的思品教师,就应追求一定的个性,追求大气,豪气,追求政治学者的博大精深。只有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具有高尚人格的政治教师,才能培养出具
二、拓宽思品教学的内容——这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载体
1、精心处理教材,创设情境
要增强人文素养的教育,首先必须精心处理教材,大胆取舍。现有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较紧,教学中应多创设一些情境,设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与现实之间产生思想共鸣,使学生从中感悟到那些蕴藏在人文知识中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宽广仁厚的传统美德,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2、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扩大课堂内存
思品教材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即材料非常丰富但也颇为抽象。要精心处理教材,扩充材料,妥善处理教思品中德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应多多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一是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软件,通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电脑等硬件更有吸引力的手段,向学生再现相关的概念,知识点,价值目标,从而强化学生的印象,强化情境教学效果。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简化政治内容,为思品的人文教育节省大量可供利用的时间。从而使教学达到了政治智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收到良好效果。有良好人文素养、高品质的学生。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保障
1、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师往往是绝对权威,高高在上,要求学生规规矩矩,绝对顺从。这样,学生的个性遭到了扼杀,个性被日益磨平。人格应该是相互平等的,只有相互尊重,真正尊重学生,才能保护、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参与意识,才能使师生真诚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人文教育目标。
2、改革教法,促进教学过程和谐
传统政治教学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缺乏生气,缺乏活力,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标新立异。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师生共同探讨的地方,是允许错误的地方、鼓励犯错误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轻松的教学环境,师生才会在生动的教学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对人文素养的感悟。这种感悟与体验,是个人对自我、社会的深层次的瞬间直觉,这种感悟更是学生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作为教师,还应勇于拓宽教学空间,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新知识,积极主动的培养能力,潜移默化的提高潜质。如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结合身边发生的事情,小角度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发展,培养政治创新能力的同时,主动去接受人文主义的洗礼。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调查访问,查阅图书馆,档案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和人民的勤劳智慧,让学生感悟身边的每一个事件,从而让学生在政治中领悟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上海市山阳中学沈卫红
“人之为人,如果没有人文的素养,则与动物无异”。开学初的第一次教师会议上,学校发了本《教师十大素养之人文素养》。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
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已有不少文献论及,但大多数是从成人的角度来理解的。现实生活中,优秀教师的标准也是由成人制定的。我们很少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在孩子心中教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非常具体、非常形象的,他们眼中的好老师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充分体现了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在孩子的眼中,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通过教师的情感、态度、仪表和行为、人际关系等四个方面体现的。
一、情感。
人性的善和美首先体现在人的情感上。从情感方面来看,教师的人文素养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师职业的情感。孩子们认为,好老师具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工作,表现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教学有方、讲课风趣幽默,等等。
2.对学生的情感。关爱他人是人文精神的内容之一。许多孩子生动地描述了好老师在他们生病或有困难时出现在身旁的情景,这暗示了教师的另一种素养:作为一个好老师应该能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的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上。
二、态度。
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会自然地流露出他是否具有人文素养。从态度方面来看,教师的人文素养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工作的态度。孩子们认为,好老师对待工作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在教学方面表现为治学严谨、宽严有度、有奉献精神等。
2.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是孩子们最为关注的,也是谈得最多的。孩子们认为,好老师对学生应当做到关心体贴、平等相待、宽容大度、不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不鄙视、不讽刺、不挖苦、不放弃,等等。
三、仪表及行为。
一个人的仪表、举止是个人修养的外在显现。教师的人文素养必然表现在自身的仪表和行为上,从而体现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仪表和行为方面来看,孩子们认为,好老师应该是注意仪表、端庄大方、品行高尚的,包括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信用,等等。
从孩子的视角我们可以知道,孩子对老师的外表和行为不仅仅简单地停留在美丽、可爱上,孩子们更加看重老师的心灵和内在气质。
四、人际关系。
孩子描述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师生关系是体现教师人文素养的最重要的方面,教师是否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具有人文情怀,都会在师生关系上表现出来。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
第五篇:人文素养
教师需要人文素养
在《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文中提到: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下面我就谈一下教师需要人文素养的个人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了解了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
其次,教师本身要具有人文素养。教师被大家誉为“灵魂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作为一个传其道、解其惑的“精神导师”,本身必须具备美好的情趣,广泛的爱好。当然,不能要求琴棋书画,赋诗吟词无所不精,但起码要有一定的爱好。要使自己在广泛的兴趣爱好中陶冶情操。并且,只有教师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才会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促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创新精神无私的传授给学生,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有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崇高信念,才不愧于“师”的真正含义。教师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可能就是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工作。在这几十年之中,有多少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作为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让知识与头脑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用全新的知识和全新的理念来教育富有时代精神的学生,你的教育才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作为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个人素质就成为了能否胜其重任的关键因素,而在这其中“人文素养”又是其关键之关键。
再者,教育是提高民众素质最重要的手段。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做人,让学生建立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这将在学生今后就业的道理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索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追求人的美化,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受多年来我国的人文教育普遍出现的缺失影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造成了学生在文化素质和人格养成上普遍薄弱的通病。即使是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也经常表现为重专业轻人文,而用人单位过于重视技能专长也促使学生轻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其结果之一是人文精神加剧流失,影响了正常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使学生在面对工作、人生中的具体困惑时感到一种缺失,易造成“心理挫伤”形成“自卑情结、黑暗思维”,较难融入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醒的生命得到觉醒.通过教育,人要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人以外的任何生物,更不是他人的什么工具,教育是提高民众素质最重要的手段。人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做人。它通过各学科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展示人类社会的善恶美丑真伪,为人们提供内在的人文精神,增加文化素养,使其成为知识广博、文化底蕴深厚、人格高尚、兴趣高雅的人;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普遍关怀的人。
记得爱因斯坦对教育有过卓见: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对价值有所理解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才是最基本的.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如此看来,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