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课堂互动策略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课堂互动策略
我阅读了《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指南》,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有效教学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关于教学设计基本工具的介绍,主要探讨了制定有效教学计划的基本工具和基础知识;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讨动态的课堂教学,主要介绍如何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堂评价等。本书的特点是深入浅出,一方面从不同学科探讨了有效教学的理论,吸羧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又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有助于教师掌握最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中感受深刻是第七章《课堂提问过程》,告诉我们课堂提问要讲究策略。
课堂互动策略的运用对实现有效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选择的课堂互动策略主要有:
一、情感领域的课堂互动策略。
这一类的策略是通过情感的调节与运用促进课堂互动,主要有:
1、建立合适、积极的教师期望。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往会决定学生的自我期望,影响学生的努力程度。
2、多表扬,少批评、惩罚。表扬要注意“物有所值”,不可表扬满堂飞;批评要注意“莫伤自尊”,也不可“放任自流”。
3、加强非语言交流。课堂中的非语言交流在互动沟通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非语言的沟通。
4、鼓励学生自治、自尊、自信。教师在教学互动中,始终要注意学生的“三自”培养。
二、教学领域的策略。
教师在课堂互动这个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的基础。
1、在课堂的准备与指导阶段,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认识课堂目标与内容,准备好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材料。
2、进行有效提问。提问策略是互动的重要内容,是互动技能的具体体现,而且是教师课堂互动的基本功。只有围绕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为目的的提问,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提问。
3、提供及时的反馈。教师为学生提供及时的、适当的反馈,这是保持互动继续进行下去的条件。
4、加强课堂语言修养。在课堂互动中有相当部分内容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课堂互动的成效。
三、管理领域的策略。
在课堂互动中,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促进良性课堂互动。
1、运用课堂竞争策略。争强好胜是青年学生的特点,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挑起学生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小团队竞争,往往能使互动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重视课堂合作策略。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下特别重视的学习方式,因为小组合作本身就是一种互动,所以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能够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
课堂互动策略的运用对实现有效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选择的课堂互动策略主要有: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作者:转载 发布时间:202_-11-22 点击数:317
[摘要]从有效教学的效率、效果、效益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善用“迁移”、巧用“共情”、活用“生活”。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迁移策略;共情策略;生活化策略
为了推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我们需要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 进步或发展。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可以从效率、效果和效益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有效率指的是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学生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省时 的;有效果指的是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学生学有所得,并且爱学、会学;有效益指的是教学能充分适应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学生学的东西 有价值、有作用;它们就好比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互相依赖,互相支撑,缺一不可。本文从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相应策 略:迁移、共情、生活化。
一、善用“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迁移是指一种情境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情境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效教学就是要发挥迁移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将已 经获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为 迁移而教”的口号并不过时,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理念与办法。尤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多软件及模块都有一些相似和共性的内容,如果在课 堂教学中重复这些内容,会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而善用迁移,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快速地掌握不断更新的内容,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 效地增进信息技术学习的效率。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类迁移。1.概念迁移
有些概念和术语出现在不同的软件中,含义其实是相同的,比如Flash、Photoshop、金山画王等软件中“图层”的概念,如果学生已经在其他 软件中完全掌握,教学时就没有必要详细讲解;有些则是有区别的,如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中“模板”的概念,教学时要 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术语在不同的软件中虽然名称不同,但含义其实相差不大,如Word、Frontpage中的“书签”与 Dreamweave,中的“锚点”,无非是叫法不同,教学时只要进行联系,点明即可。2.技能迁移 Windows系统下,遵循着“先选中、后操作”的原则,实现某些功能,即使是在不同的软件中,操作也是相同的。如对象的选中,一般用CTRL或 SHIFT键配合单击可以实现多选;再如对象的复制、移动,一般都能通过剪贴板或按键配合鼠标拖动完成。教师如果能适时进行总结提炼,在新内容的教学中就 可以运用迁移,放手让学生尝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3.方法迁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的软件层出不穷,教学中涉及的软件只能算“冰山一角”。教师不可能把每个软件的使用方法都教给学生,教学时用好迁 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同一系列的软件(如Word、Powerpoint、Excel同属Office系列套装软件)、同一用途的软件(如 Frontpage与Dreamweaver都是网页设计软件),或同一风格的软件(如VB、VFP都是可视化的编程软件),它们的共同点较多,课堂教学 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鉴以往软件使用的经验、方法来学习新的软件。比如,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无非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 设计程序,就像同样的意思是用汉语还是英语表达一样,教学时要紧紧抓住“算法”即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核心,实现迁移。
二、巧用“共情”,改善教学效果
共情是一种能够理解他人问题和情感的能力;它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从本质上缩短沟通双方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教学依存于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教学效果的好坏,除了受学生的学习基础、智能水平这样的认知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师生双方情感与心理因素的影响。美国学者瑞 安斯、弗兰德斯、西尔斯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共情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呈相关性。具有高共情能力的教师能够创建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从而改善学生在 学业上的表现:学生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更容易产生兴趣,更愿意多花时间去学习;学生的行为表现更为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学生的成就更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 堂不应只有程序操作、人机对话,更应有丰富的教学情趣,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达到改善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师的共情能 力,具体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情感表达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中小学生往往是喜欢老师才喜欢他所教的课。然而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生中的影响力,可能还远不及语文数学老师,原因 何在?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课时较少,教师“副科”心态较重,上完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导致与学生接触不多、交流不深;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多的是人机交互,教师与学生的眼神、语言等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机器的阻碍而变得较少或不流畅,也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信息技术教师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上要发挥主导作用,投入情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注意拉近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多用积极的面部表情与体态语,言语上多对学生表达期望与肯定,及时表扬鼓励,对操作有误的学生耐心点拨,对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向上的课 堂氛围。2.情势理解
教师共情能力的核心是对学生认知、情绪、意图等各方面情况的理解与尊重,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师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教师的角度理解了,这样学生才 能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对教师产生知识信仰。信息技术课的内容由于程序性、操作性很强,如果一味地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会觉得“老套”,容易产生厌 倦感、疲劳感。教师应当“吃透学生”,并根据所教的内容,创设适合当下学生的教学氛围。比如,在教学Powerpoint中“设置动画效果”时,教师精心 设计了导入环节,先播放已经设置了部分动画效果并配以剧情简介的《喜羊羊》演示文稿,一播放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全班的情绪,然后提出问题:你们想 为这个演示文稿设置更为丰富的动画效果吗?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该教学设计的PPT素材来自于《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是部很受青少年欢迎的动画片,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总之,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学设计,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教与 学协调达到最好的效果。3.情境创设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共情的重要技巧。中小学生爱玩是天性,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教育游戏,在游戏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得知识。比如,在Powerpoint“设置动画效果”一节,教师借鉴“愤怒的小鸟”游戏情节,在教学时用PPT设计这样的游戏:小鸟出现一小鸟上弹弓一小鸟弹出 一击中绿猪一绿猪消失,将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四种动画方式全部融入到游戏的情境设计中。这样的课堂,学生感觉既生动又很有乐趣,教学效果大大改 善。中小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不管有多难,都喜欢去探究,而对不喜欢的内容,不管老师说有多么重要,他们都“一概拒之”,因此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非常重 要了。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当优先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趣味性较强的实例。
三、活用“生活”,产生教学效益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同时,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经验的相 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一方面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 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是现实的、有用的,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的效益。所谓教学效益,不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或学了多少,而是看 对学生当前或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的实际影响,这是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活力所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有如下一些策 略。1.生活类比
信息技术的一些理论或方法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比如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两个变量值的交换,为什么要引进中间变量,学生初 学时难于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类比,将两个变量比作两个杯子,而变量的值比作杯子中的饮料,现在要将两个杯子中的饮料互换,怎么办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办 法学生很快就能想出,再用一个空杯子作为中转。借助于这样的类比,有了生活中具体形象的事物依托,于是变量值的交换须引进中间变量就不难理解了。再比如,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很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运用,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生活类比:将对象看作是某个人,那么身高、体重、肤色等就是其属性,吃 饭、睡觉、运动就相当于方法,针对其发生的事情可以看作是事件。2.生活案例
关注教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是构建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一为“信息”,二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确定的,而信息是可 以选择的,我们应当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信息处理任务。比如,在课堂上使用学生的照片、学生亲手录制的声音和视频来讲图片、音视频的处理;针对所教 班级学生的某次考试,通过算总分、排名次、统计不同分数段的人数分布等任务,进行Excel的函数、数据分析、图表统计等的教学。这样的教学,由于融入了 生活案例,让学生觉得信息技术是具体的、可亲近的,也让学生发现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必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产生积极的影响。3.生活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之根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只有回溯到现实的生活世界才能显示其应有的意义。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当培养学生的拓展应用能力,强 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展现信息技术的现实魅力。比如,在学完Word制表后,要求学生做一张班级课表供自己使用,座位安排表供班级使用,成绩 记载表供老师使用;节日将至,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用Office软件制作一张富有个性的节日贺卡,送给师长或同学;用Photoshop 为学校即将举行的某项活动设计海报„„这些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正是教学的效益所在,它能发挥样本示范的作用,反过来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要使学生的学习既动脑、又动情、更动手,教师就要善用迁移,使学生学得聪明;善用共情,使学生学得积极;善用生活,使学生学得有用,从而真正达成有效教学。
第三篇:“投其所好”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议学情分析在提高课堂教学重要性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省 “五严规定”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效率才是学生高考成功和素质全面提高的一把利器,“投其所好”实现课堂有效教学。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法宝首先就是备课,而备课中最重要的是备学生。只有抓住了学生,我们课堂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何抓住学生就就有投其所好的作用了。
【关键词】:投其所好备学生学情分析有效教学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省 “五严规定”的大背景下,我们高中英语教学改变之大的地方莫过于课时数的大大减少,现在一周四五节课要完成以前十来节课的教学任务,那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至少提高百分之六十以上,才能既要完成以前的教学任务,还要达到减时增效的目标。这就是现实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从思想到环节都要来一次全新的思考和改革以求在确保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又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了解学情,方能运筹帷幄。
备课先备人。军事经典“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在我们英语教学的备课环节中同样有很强的的指导意义。在我们进行有效备课的过程中,如果真正地做到“知己”,对自己的的教学特点有真切的了解;做到“知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到“以学为主,有效备课”。
所谓“知彼”,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性格倾向,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了解学生薄弱点,等等。有了这些一手的资料,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够做到知识讲解有针对性。
在备课环节中,我们应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接受新知识所必须具有的相关基础,哪些教学目标中知识和技能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哪些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和引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真正做到有效备课。
在备课中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去创新、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师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并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
二、了解学情,从哪些方面着手
(一)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情。
开学之初就要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情调查是了解学情的很好的途径。同时测验或考试后在班级上进行学情调查,教师一定要提前设计好学情调查包括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使学生围绕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如实反馈自己的思想和学习及对教师希望及建议等。教师要及时阅读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属于共性问题就在在备课的时候对相应的问题做好准备,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 结果分析 1 对英语感兴趣吗? 感兴趣 40% 一般化 52% 无兴趣 8% 2 学习有什么困难? 语法 58% 阅读 25% 听力 25% 3 遇到困难怎么办? 问老师 60% 问同学 48% 自己查 47% 4 经常回答问题吗? 主动回答 10% 有时回答 42% 很少回答 48% 5 如何提高听课效率? 与老师思维同步 89% 专注听讲 80% 抓紧记录 85% 6 经常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 课前预习19% 认真听讲课 82% 课后认真复习37% 7 以什么方式记忆最有效? 活学活用 48% 边读边写 29% 死记硬背20% 8 订错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老师先讲,学生再订 20% 老师讲时学生订错 15% 学生先订,不会再讲 65% 9 学英语的时间为 20-30分钟60% 40-50分钟 30% 1小时 10% 10 复习英语的方法 做题,73% 看书或笔记 20% 动口动手或听 7%
(二)平时观其行,听其言,了解思想倾向。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在课堂互动或课后辅导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目的感知,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一方面,通过教师细心教学观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的教法是否适应全体或者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听懂了讲授的内容,能否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学生对教学的态度怎样等等;另一方面,通过细心教学观察,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好,哪些还没有完全掌握,存在什么偏差和问题,教学反思《“投其所好”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地在备课环节进行有效的反思,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适当调整,以增强备课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检查作业,了解学习情况
众所周知,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同时,作业也可以帮助教师反馈教学效果,在以后新课的备课环节中及时地改善或调整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弥补教学不足。
作业布置应注意以下三点。作业要有全面性:布置作业形式不能太呆板,机械,要灵活多样,如随堂书面练习,口头回答练习,也有课后书面练习,社会调查材料,课后笔记整理归纳小结等。作业要有层次性:针对前期调查到的学情,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我们在检查学生的作业时,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作业要有时效性;我们布置的作业要为我们的备课服务,所以要求作业要有时效性。
通过作业检查,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作业正误情况,在将来的备课中就能明白学生缺什么我们就重点讲什么,从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实效。我们英语教师都熟悉英语考试选择题较多机读答题卡之后可以生成正答率和各个错误选项的比例,这就为我们备课提供最直接的数据。这样的表格不仅具有原来的功能,同时由于有了姓名更方便在课堂上反馈作业检查也对不同学生进行点评。尤其是那些被表扬的同学上课注意力明显提高,这也就提醒我们教师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予以正面积极的点评来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
三 预设课堂,做好预案
我们已经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社会经验、情感体验、成长体验、能力发展、个性差异等等。那么又怎样把关注的目光放到备课当中呢?备课中既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关注学生,以“学”定“教”,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以前我们教师备课时,总是考虑自己怎样说和怎样做,很少考虑学生怎样学。因而容易出现备课内容与真实课堂分离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该想得更深一些、更细一些,更多一些,预设课堂生成,提前做好预案。
分析学生包括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最近发展区、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等等,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于教学。教师在备课中,不要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
预设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在备课过程中,一个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角度。要考虑的是学生会这样想。
预设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英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学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课前备课的关注点。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师生的互动不可或缺。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学会合作。合作学习能够将新知识、新信息通过合作小组这个特定的学习形式,进行高速度、大密度、快节奏的“传递”,做到资源共享。课前备课就要着眼于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教师要确立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在备课时时刻不忘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备课环节的努力,使我们的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变接受式的学习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并逐步提高他们的能力中,不要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我个人觉得我们淮海中学校长经常说的“把功夫花在备课上,本事显在课堂上”一句话最能体现其真谛。在“五严”背景下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那么提高课堂效率的使命必然落在教师备课上。而备学生更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1、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3(202_)《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出版,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202_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3、实用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大系编委会1999《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4、胡文仲.202_ 《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5、钟启泉、吕良环.202_《外语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6、张兼中 1996《外语教育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从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2.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一般而言,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项智能。这八项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与学生多元智能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致力于这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另外,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三、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有改变少慢、费、差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1.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是内容不科学,数量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2.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加强知识结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只有科学组织材料,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即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精神。实施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法具体体现在:
1.体验教学法。即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师预设的具有足够知识性、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2.潜科学教学法。即指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的科学。潜科学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让他们目睹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3.发展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第一章有效课堂教学深层解读
章节导入
老师,请把课堂还给学生
看海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路上讲台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时时被提起,几乎每一本与教学有关的书上都能找到这句话。九九年毕业的我,或者领悟能力太差,或者教学技巧不足,直到最近两三年才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魅力。
从学生到教师,一路走来,我绝对是个勤奋、负责的人。所教的学科、所带的班整体来讲还算不错。可是我知道,那是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时间的结晶。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无怨无悔地付出着。可我自己心里知道,自己的付出与学生的表现并不成正比,问题出在哪里呢?
认真审视自己,我发现,自己完全把自己当作了保姆,高年级的孩子已经不小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而我,却一直做着越姐代危的“傻事”!
其他暂且不论,就拿课堂教学来说吧。
我想,许多年轻的老师一定和我代样犯过同样的错误:生怕学生掌握不了重点,生怕文章学生不理解,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一遍又一遍。累得嗓子都哑了,还是执迷不悟!事实上,你所讲的仅仅是你所理解的,孩子们未必理解。你所强调的,仅仅是你看重的,未必能被孩子们接受。于是,你会发现,尽管一
个知识点你强调了好多遍,可考试时,孩子们仍然会出错。因为,你没有把叼门放在眼里!
为了图省事,以前课堂上我总爱叫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回答问题。结果,他们的确掌握得不错,可班上大多数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落落大方地站起,然后精彩地对你的问题做出回答。但是,这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他知道了,这节课他才是主人公,他应该有能力时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课堂上,我只是做一个引导者,具体的读书、思考、见解的提出,都教给了孩子们。绝大多数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语文课的学习中了.相信他们也感受到了美妙文字的吸引力。经过一番“改革”,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参与意识强了。对于别开生面、掌声不断的语文课,班里绝大多数孩子都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时我而言,语文课也上得轻松了。真可谓“一举多得”。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西方教育文献之中,并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近年来,有效教学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了阐述,颇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非常有必要进行一下梳理,整合、集其大成,以飨各类老师的教学实践。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是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
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我们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简而言之,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①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②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沿用经济学概念,可将教学效率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人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X100%;③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在某种意义上,有效教学与教学最优化可以划等号。教学最优化的控制项目一般包括教育的时间量(t)、教学的信息量(U)、学习的负担量(C)、教学的成本(S)、学习的成绩(w)o如以E表示教学最优化程序,则有:E=f(w, s, c, u, t)。它表明最优化教学应是这五个量的函数,应以时间最短、教学信息量最多、负担最轻、成本最低、成绩最高来达到教学最优。
美国耶鲁大学的门口两侧各有一组浮雕,描绘的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一组是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另一组正好相反,老师酣然人梦,而学生却在台下争辩得不可开交。应当说两种课堂教学都不是我们期望的理想状态,但如果非要从中比个高低,哪个更接近有效教学标准呢?通过以上对有效教学的阐释,结果不言自明。
究其本质,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的意向。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实施方式?”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专栏1:有效教学的特征
1.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 3.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
4.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
5.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
6.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肖)II《有效教学的策略》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12条基本原理
有效课堂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科学属性的特质决定了它有可供遵循的原理。这些原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被人深人领会,也只有付诸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下述12条有效课堂教学原理,涉及教与学的全过程,包括教材的组织与结构、激发学习动机、表彰与强化良t行为、教的技巧等。有效课堂教学理念特别强调学习的迁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所学与所用能结合起来。
1.当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所学内容的框架脉络,且组织、结构完善,则学习进程必定加快,印象更加深刻。标题醒目、条理清晰、上下连贯、及时小结或提问都有将有
助于学得好而记得牢。2.预知是学好的先决条件。所提供的教材和学习内容必须
以学习者自身特征为起点。教师应预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与现有程度,在教学中做到知已知彼,有的放矢。
3.必须激发学习动机。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应考虑学生的意愿、需要、兴趣和激情。
教师应熟悉并关注学生的要求和所想。有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必佳。在教师一方,应表现充分的热情。
4.学生通过参与设定目标和策划学习活动,可激发学习动机。
备课本是教师份内的工作,但如能有选择地吸收学生参与,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尽量多地吸收学生的意见,重述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发言或演示。
5.成功(成就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
教材难度分层次掌握,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获,时刻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不致于因为学不会而丧失信心。对学生的进步充分肯定。
6.当学生承担的任务具有系列的挑战性,即成功看来不是唾手而得时,可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任务尽可能安排成台阶型,让学生分步去征服。目标设置不要太低,如果可一缴而成,毫无挑战,则学生兴致索然。
7.当学生熟知自己的学习进程,则其行为表现将比应知而未知者为优。
及时给学生反馈,让其对自己有正确评价。这样学生可从容做出自己学习的安排,不致掉队。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辅导或补课。
8.学生行为得到表彰(奖励),意味着更值得去学习。
这是教育心理学中正强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运用。被表彰意味着被肯定,那么所学的东西就有价值,就值得记牢和应用。
9.行为的奖励(表彰)尽可能及时效果才最好,而且让学生明白无误。
及时表彰意味着及时强化,这样才能在好行为与好结果之间建立明确的神经联系,才能让学生感受深刻。奖励和表彰应做得准确、恰到好处。
10.指导下的学习比自发学习更有效。
有效教学以学生学了多少为衡量标准,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放弃教的责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明白学生是否学会所教的,是否达到目标期望值;教师应熟练地应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及时评估学习的效果。提倡现场教学,以目标为导向。
11.应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而非处于“被教”地位,学习才达高效。教学中多提出问题可促进学生学习探究行为。
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活动才能改变行为。如果学生处于不明不白或似懂非懂境地,所获一定有限。所以教学目标的立足点应该是“学到什么”而非“教了什么”。教与学双方都应是主动的。
12.学生在实践中学得好。
实践往往被认为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其实远远不止于此。实践对知识的领悟、对知识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做中学”实有至理在焉,也是有效课堂教学实现的一种策略。
三、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
现在,我们通常用“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来替代“好教师”“好教学”。在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时,要考虑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重视课堂里的师生“互动关系”,并把“师生互动”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来考察。而教师行为的有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
(一)五种关键行为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在进行课堂评估和标准化测验中我们发现,这五种教师行为与希望学生达到的理想目标密切相关,它们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至关重要。这五种关键行为是:
1.清晰授课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要点明确;(2)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3)口步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的不良习惯。
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晰而直接地与学生交流,他们常常跑题,他们的讲话或者其讲话的方式削弱了内容显现的清晰度。如果能很清晰地教学,呈现材料就可以少花时间,而且学生第一次就可以正确地回答你的问题,你也就有更多时间用于有效教学。
2.多样化教学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在课堂上能够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多样化的提问,“提问”是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事实问题或过程问题,聚集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一是表现在对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方面。研究表明,教室里的物品摆放、环境设置、多样的视觉效果都能增强教学的多样性。
3.任务导向
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习内容。教师用于教授特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教师必须予以回答的与任务相关的问题有:(1)我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又用了多少时间?(2)我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3)我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所有教师都要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但如果教师把大多数时间用于教授切题的内容,而不是把时间用在那些只是有可能需要的过程准备上,那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就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接下来课堂上“师生互动”集中于思维核心的教学内容,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就可能更高。
4.引导学生投人学习过程
学生实际投人学习材料的时间,称为投入率,与教师教授某个内容的时间不同。它是指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百分比,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真的在学习,忙于教学材料并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受益。有时尽管教师可能在任务导向下教学,也可能为学生提供了翔实的内容,但学生注意力分散,可能并没有真正投人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积极地思考、操作或使用教师提供的素材。
这种不投入可能涉及或隐或显的情感、精神上的漠然。学生们跑下座位、谈话、看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书的时候,很显然就没有投人学习。学生们的不投人方式还可能更加隐蔽,比如看起来精神集中但实际上却在走神。教学活动中令人不快的一个事实是:在上课的时候有可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走神。纠正这种隐性类型的不投入非常困难,它需要改变任务本身的结构以及对学习者的认知要求。这就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引发学生投人学习活动。
5.确保学生成功率
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已经成为任务导向和学生投人率相关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难度水平由学生的成功率来衡量,也就是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有如下三种难度
水平:(1)高成功率:学生理解任务,只是偶尔因粗心而犯错误。(2)中等成功率:学生部分理解任务,会犯一些实质性的错误。(3)低成功率:学生基本上不理解任务。
研究表明:教师的任务导向(教学时间)和学生投人率与学生成功率密切相关。中高等水平成功率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成就,这是因为教师讲到了较多的处于学生当前理解水平的内容。而且,产生较低错误率(高成功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调查研究显示,普通学生把大约一半以上时间花在那些能带来高成功率的任务上,研究还发现,一些学生在高成功率的任务上所花的时间超出平均水平,结果他们的成就更高,记忆力更好,对学校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调查结果暗示人们:学生应该把60%-70%的时间花在那些他们能够胜任的任务上,对所教材料他们几乎能完全理解,只是偶尔犯错。中高水平的成功率将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课时教学内容,同时还促成了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知识的动机,因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些高阶思考,比如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等。在策略方面,这种高成功率对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很多教师这个学习阶段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而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解决问题和批判思考的目标特别关键。有效教师的一个关键行为就是:组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
以上所述是促成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的五个关键行为,也是效能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行为,只有具备了这五种关键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二)五种辅助行为
为了描绘出有效性教学的图景,需要另外五个有效性教学的普通特征,称为催化性行为或者辅助性附加行为。尽管人们已就辅助行为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但是一方面辅助行为并不像前述的关键行为那样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如何运用这些行为尚处于探索之中,它们不像关键行为那样与学生的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者们认为辅助行为应该在关键行为有效 的背景下采用,把它作为催化剂,而不是代替关键行为,包括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组织、提问、探询和教师的影响。
1.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
这种行为是指教师通过认可、调整、应用、对比和总结学生的反应,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鼓励学生参与。这些行为的使用可以辅助促进五种关键行为,具体内容如下:
认可:通过重复学生所表达的名词和逻辑联系来利用他们的观念—提高教学清晰度。
调整:通过改述或用自己或者其他学生的话来定义学生的观念—产生教学多样性。
应用:利用学生的观念来教授推论或者导出问题逻辑分析中的下一步骤—增加成功率。
对比:将一个学生的观念与其早先表达的观念进行比较,理出其间的关系—鼓励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总结:将个别学生或一组学生所说的作为摘要重述,或着作为对已教概念的回顾—加强任务定向。
最后,对学生观念的利用已经扩大于归因、问题解决和独立思考。通过教师引导性的对话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观念、体会和思维模式来重构所学的知识。教师引导性的对话并不仅仅是要求学习者对课本知识作出反应,而是要通过精加工、联想以及用学习者自己特有的思维来评价它,从而使它的意义内化为自己的。在这种行为中,鼓励学习者加工,鼓励学习者交流学习的过程,这样就会形成自己对内容的定义和理解。虽然利用学生的观念与学生的成就之间并没有很大的相关
性,但是可以观察到的是,它对学生投人学习过程有很大的促进 作用,因而,它成为一种常用的达到关键行为的催化剂。让我们 来看看一个简单的利用学生的观念促进其投人的教学对话。
教师:小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等式是什么? il、明:c2 =a2 +62。
通常在这个时候教师只是简单地说:“很好!”然后就继续问
下一个问题。但是,这位教师继续说。
教师:我们来把它写在黑板上。这是一个三角形,现在让我们来按照小明说的做。他说高的平方(我们称为a),加上底的平方(我们称之为b),应该等于抖边的平方(我们称之为c)o 小刚,你愿意上来用小明刚才给我们的公式,向大家说明你是怎
么得到c的长度的吗?
小刚:好的。如果a等于3, b等于4,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把它们的平方相加,然后得出平方根,这就是ca 教师:我们把3平方,把4平方,再把它们相加,算出平方
根,结果等于,_5,这就是料边的长度。
在这个对话中运用了哪种利用学生观念的方法呢?第一,通
过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应用了小明的回答,将它带
人了下一步骤—推导证明。第二,通过口头重复小明所说的,教师向全班认可了小明参与的价值。第三,通过让其他同学证明
小明回答的正确性,对概念进行了总结。所有这些的完成都来自
于小明的一个简单的回答“c2 =a2 +b2"o 虽然利用学生的观念看似简单,其实也需要技巧和精心计
划。教师必须随时做好准备,以便能抓住将学生的观念结合于课
堂教学的机会。研究表明,利用学生的观念和参与(特别是在自
然的课堂对话中出现的)比之简单地用“很好”来表扬学生,对
学生的投人有着更大的促进作用一。那些用来认可和表扬学生的标准语句(如“正确”“好的”“对的”)已经被使用得过多了,以致于不能表达教师所期望的对学生的奖励,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作用甚微。
2.组织
教师为安排后继行为或总结先前行为所做的评论称为组织。组织在教学行动发生之前和之后都很重要。使用先前活动或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保持。使用对教学活动或问题的总结,可以强化学习内容,使之与其他内容发生适当的联系。这两种组织方法都与学生的成就相关,是达成关键行为的有效的催化剂。
前、后两种组织如下:
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政治和经济环境是导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将开始具体研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政治和经济因素,特别是要重点研究国际或世界危机发生之前的政治和经济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动荡时期所共有的东西。
教师(上课结尾):我们发现经济困难和政治一动荡,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一国把在经济发展和领土安全中的利益看得比战争所耗费的人口和资源还要重要 的时候,就可能会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如战争)。你们能想到最近这些因素在国家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吗?
上例呈现了一些可用于组织的方法。一种是指出内容所要发生的变化。清楚地指示提醒学生即将要发生变化,没有这种指示,学生就可能把新内容与旧内容搞混,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如上例的“我们已经了解到政治和经济环境是导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下面我们将开始具体研究„„”,帮助学生做好调整,提供了一个使新内容更具意义的背景。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后继活动的先行组织者。
另一种组织的类型是运用强调。上例中,.教师使用了“特别是要重点研究„„”,他提醒学生注意活动的结论中所包含的知识和理解。此类“这是重要的”“以后我们还会回到这一点上来”“记住这一点”的语句,我们称之为口头标记(verbal makers)o它们往往是强调最重要的内容。
除了口头标记和先行组织者,效能型教师可以将课堂组织成一个活动结构(activity structure)。活动结构是一系列具有不同认知复杂程度的相关任务,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学习者控制的。活动结构可以以多种方式来建立,如合作的、竞争的、独立的,以对学习者提出不同要求,使上课具有节奏和推动力。对效能型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让学生投人学习过程,使他们从对事实的简单回忆发展到形成需要推理、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行为的更高的反应水平。在上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超越课本内容去思索战争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这使得教师最后的提问更具意义(“你们能想到最近这些因素在国家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吗?”),教师期望学生超出所讨论的概念,上升到普遍性的高度。
3.提问
提问是另一个重要的帮助行为。对教师提问的研究是教学领域的永恒主题之一。有效性教学理论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类:内容性提问与程序性提问,这两类提问各有其作用。
内容性提问。内容性提问指的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直接运用所教的内容作出回答。此类提问的目的是看学生是否能回忆和理解具体的材料,正确答案教师是事先知道的。研究者们对内容性提问作出了多种描述,如,它是直接的,即提问不需解释或选择;低要求的,即提问只需要回忆准备好的事实,不需要归纳和参考资料;收敛的,即不同的资料来源得到同一个答案;封闭的,即提问不需要普遍联系或旁征博引;事实的,即提问只需要回忆已被充分接受的具体知识。此类问题如:列举月球大气中的化学成分、计算机CPU的功能、48除以6,再减5是多少?
程序性提问。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是内容性的,问题被提出来是有不同的目的的,是为了促成不同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指导、激发(如好奇)、鼓励(如创造性)、分析、综合、判断都是教学实践的目的,这些都应该在提问策略中反映出来。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内容就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达到更高目的的手段。同样,研究者们也对程序性提问作出了多种描述,如,它是间接的,即提问有各种可能的解释和选择意义;高要求的,即提问需要比简单的事实回忆复杂得多的认知过程;发散的,即不同的资料来源可以得到不同的最终答案;开放的,即不期望出现单一答案,甚至是不可能有单一答案;观念的,即提问需要概括、总结和参考资料。这类问题如:根据我们现在对月球大气的了解,要在月球上存活一年需要什么装备?分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家庭经济生活的影响。举例说明除与减的相似功能,并对它们作出比较。
教师的程序性提问并不像内容性提问那样与学生成就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启动较困难,见效也是长期的。但是,这种高要求的提问常常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策略。因为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和决策,这些认知过程是成人生活中最需要的。
4.探询
探询指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详细阐述自己的或其他同学的答案。教师可以采用普遍性的问题,也可以用引导性的问题,或者用其他一些可以转化、提升学生回答的指导语,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探询常常用于将
讨论提升到更高的思维水平,特别是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概括和问题解决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事实性提问开始教学,然后通过引发学生的清晰回答、索求新信息,或转变回答,将之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使概念化、精练化,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能使“引发一索求一转变(如果有必要)”循环切实施行,学生就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下例就是一个典型的“引发一索求一转化”循环过程:
教师:小明,什么是科学实验?
小明:就是检验某种东西。
教师:那么,什么是检验呢?
小明:就是相信并且想知道它是否真的是正确的。
教师:它的意思是„„?
小刚:它的意思是作出一个预测。
教师:“预测”的同义词是什么?
小琴:假设。先作出一个假设,然后进入实验室检验它是否正确。
教师:好的。所以一个科学家作出一个预测或假设,接下来做实验来检验它是否能被证明是正确的。然后呢?
小田:就结束了。
教师:(等待了10秒钟)实验室跟现实世界一样吗?
小丁:科学家会尽力使它像现实世界,但它太小了,像我们书上画的绿房子。
教师:所以,如果要利用实验的结果的话,科学家就必须对它们做什么处理?(没有人回答,因此教师继续)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重要的事物,我们会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也会发生吗?
小明:你的意思是如果它在特殊情境中是正确的,那么它在更普遍的情境中也是正确的吗?
小玲:这就是作出了概括。
教师:好的,我们知道了科学调查通常是以概括结尾的,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一项科学调查需要哪三样东西? 全班:一个预测、一项实验和一个概括。
教师:很好,同学们。
你能找到在这段对话中教师的索求、引发和转化行为吗?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假设、实验和概括的定义,只是偶尔用“好的”或“对的”之类的语言.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让他们自己得出概念的定义。教师的作用只限于引发学生的解释(“它的意思是„„?”),索求更多的信息(“它的近义词是什么?”)以及引导转化(“实验室与现实世界一样吗?”)。
引发、索求和转化的目的是促进探究,或者对教学内容的独立探索。通常,探究教学中所学材料的巩固率要高于常规的讲授方法。但是,短期内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J.教师的情绪
学生是教师行为所隐含的情绪的感受者,受此感染,他们往往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一个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通过面对面的表达、语言感染、体姿和行为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师,比那些没有这些行为的教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根据教师的这些行为所提供的信号相应地减少或增加对课堂的投人。不管教师是否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这些行为,这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中,热情是教师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热情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活力、力量、投人度、兴奋性和兴趣。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最常用的是语言感染、体姿、目光交流和教师的生气勃勃。研究表明,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相关,对促进学生投人学习过程也有重要的作用。
显然,一个人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高度的热情而不感到疲惫,什么样的热情水平是适当的呢?我们认为,适当的热情水平是语言感染、体姿、目光交流和动作的和谐平衡,教师要用时间和能力将这些行为组合为一个统一体,以适当的方式来运用每一种行为,传递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有活力、投人度和兴趣的信号。换句话说,这些行为要以适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运用,才能传递出理想的信息。这样的话,与学生的无声的行为对话也可以发挥与有声的言语同样重要的作用。其中关键的是教师的热情必须是真实感情的表达。
第五篇:政治课堂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多因素结合,多主体联动,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效
江西省安远县第二中学 廖章华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省的高中思想政治也已经实施新课改,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政治课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那么怎样才能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怎么样才能使政治课充满魅力呢?怎样才能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效率,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政治课的乐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正统一,是我们所有政治教师的理想追求。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我们必须探讨的重要话题。以下是笔者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些浅见。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多因结合主体联动 提升实效
教学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实现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一位政治教师永恒的追求。本人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政治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与教师课前的有效备课、课堂中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采取有效的教法等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多因素结合
1有效的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因素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有效备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理解课标。课标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要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根据课标的要求制定三维教学目标。②研究教材。新课改实行一纲多本,这对我们备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根据课标对教材进行取舍,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③熟悉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在课前充分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身心特点,走进学生的心里,找出学生的兴奋点,备出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课,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④在此基础上设计教案、课件等。可以这么说,能够备出这样的课,是学生能轻松掌握所授知识的前提和保证,也是追求最佳的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根本因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名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要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导到事物或行动本身所引起的直接兴趣上。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营造一个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宽松民主、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才能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
重视课堂导入。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应简洁有力,提纲挈领,直奔中心,并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因此,就政治课教学而言,如果一堂课老师能设计出诸如小品导入、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新闻导入、讨论导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则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精心设计提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都是问号。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这样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思想政治课就会越上越活,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更主动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3有效的教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老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的学,学生的参与是师生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这就是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才能有兴趣去关心现实问题,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因此,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教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多表扬、多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喜欢自己,从而喜欢自己上的课等等。而更常用的是巧妙创设新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创设情景的方法也很多,如:创设问题悬念、角色扮演、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案例、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场景以及前沿科学中学生感兴趣的资料等等,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方法。不过,情景的创设不管多有趣、多新颖,但不能离开一个原则:要紧扣教学内容。
2、让政治课堂充满时政魅力
时事政治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政治课结合时政教育,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那么如何让时事政治与课堂巧妙地结合呢?
首先,.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教学
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新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以新鲜的时事热点开场往往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的开场白能使学生由陌生、好奇转为主动认真地对待学习,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结合时事政治进行讨论学习
时事政治中蕴藏了许多理论知识,要去挖掘,不能完全靠教师,而主要是靠学生,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时政材料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
4.3要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实现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重视:①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应明确分工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以达到相互启迪的效果。②精心选择合作、探究内容。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则运用一般的方法难以奏效,这就需要运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③加强对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要游离于学生之外,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二、多主体联动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能力。政治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其具有较强的时事性,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提高自身能力。首先,要加强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能够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备学生,即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学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能够针对学生的心理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和方案。再次,应时刻注意时事热点,这也是与政治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的,政治内容相对来说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如果只是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死记硬背,只会事得其反,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充分关心时政,并能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第四,教师还应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借助于教学媒体及工具进行教学的技能,加强计算机与网络的学习,力求做到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信息和资料,为做好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的。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方法,体验情感。因此,一堂政治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开展了探究活动。近年来,政治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观,自主、合作、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虽然教师们尽力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想在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但现实与设想往往是有距离的。
一、让政治课堂充满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教师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教师为学生所接纳,具有人格魅力,关键在于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与学生关系的好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和火种。
教师对待学生要真诚热情、宽容、富于同情心。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教师以诚待人,会在可以信赖的学生之间架起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学科的内容以理论为依据,道理深刻又抽象。因而很多人把政治当成教条,对政治老师更是敬而远之。其实诙谐幽默的笑话、寓意深刻的故事更为他们所陶醉,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首先要做到:风趣幽默,寓庄于谐。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譬如:学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可以利用傻瓜吃馒头的故事:傻瓜连吃了六个馒头不饱,吃完第七个饱了,恍然大悟:早知吃这个馒头会饱,何必浪费前面的六个呢?
教师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下自己知识权威者的架子,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在引导下能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师生间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由表达。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巧妙地处理,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通过设疑提问,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这个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互动平台上,在愉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质疑思维,明辨是非,提高能力,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的统一。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新的时期,我们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要求“教师采用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可见,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一定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这就必然改变以往的教师单向传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团结合作精神,达到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组织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思维实践能力
1.开展研究性学习
即由学生自选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结合所学的知识,通过社会调查、资料的查找、学生间的研讨、教师的辅导等完成研究性的学习。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布置了研究性课题,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最后写出结题报告,受到领导的好评。
2.撰写小论文
政治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紧跟时代。“照本宣科”对政治学科而言是自掘坟墓,因此必须加强时事政策的教育。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看报刊杂志,阅读新闻,如《中国青年报》《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然后结合课本的有关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热点问题,并将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新课改并不是让教师从幕前退到幕后,使教学彻底从“以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更不是让课堂教学一下子从“满堂灌”变为“满堂问”,流于表面上的热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