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辉煌二十年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12-777963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31 22:52: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辉煌二十年

辉煌二十年

时光如古木参天,摇曳着无数枚叶片,似那一张张日历,在春夏秋冬中流转。

不知不觉整整二十年,有多少个黎明牵着朝霞做伴; 七千三百个日日夜夜,又有多少个黄昏踏着晚霞归还。

自从你与这片土地有了第一次邂逅,你便用智慧和勤劳开始书写东港的传奇。从开发公司到黄海大市场,从黄海大市场到双增集团,每一块基石,每一次跨跃,都离不开你忙碌的身影。有多少眼眸关注着这块神奇的土地,又有多少质疑审视着你那疯狂的壮举。纵然再难再苦,纵然重担在肩,你也要站稳脚板,挺直脊梁。

二十年来艰辛努力稳步发展,二十年来不懈追求梦幻成真。二十年来铸就“重合同守信誉”单位,二十年来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十年来你与我们风雨同舟,二十年来你与我们患难与共。曾经追求,曾经磨难,曾经风雨,曾经辉煌。

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今天,我们无悔无怨。我们敬业创新,我们与时俱进,这就是双增人的信念。

我们庆幸,我们有一个开明的当家人,我们欣喜,我们有一个仁厚的当家人。他信奉“以信誉为目标,以军队作风为榜样”。他

坚信“顾客是正确的,质量永远是最重要的”。我们遵守着双增集团的诚信宣言,技术赢得市场,诚信打造共赢。我们塑造了双增人的敬业理念,以信为本,进取创新,务实敬业,共同发展。双增人挑战、认真,双增人执着、实在,双增人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双增人热情奔放,勇往直前,追求不止,奋斗不息。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改革的步伐一日千里。我们正面临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奋斗的年代。团结进取,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创中国口碑。

而今,时光的脚步又把第20个年头送到我们面前,一幅波澜壮阔的双增画卷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来不及倾吐不尽的情感,来不及感叹不羁的情怀,双增人又一次站在潮头,再一次出发。信念作帆,勇气作桨,双增人与时俱进,在惊涛中发展;智慧是船,理想是岸,双增人追求卓越,在骇浪中前行。满怀深情的畅想,双增的美好与希望,无限憧憬的展望,双增的美丽与雄壮,宇宙无边,忠诚无垠,青春无悔,奉献无憾!

愿双增集团向着胜利,向着明天,向着太阳,走向辉煌!

第二篇:专题片《辉煌二十年》解说词

专题片《辉煌二十年》解说词

(背景音乐《佳食之歌》起——)

„„每当听到这段草原牧歌式的旋律,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乌兰察布这片神奇的草原,想起虎山脚下、霸王河畔一颗璀璨的草原明珠——佳食。

喜看“神舟”飞船栖落的家园、金雕飞起的乌兰察布,苏木山松涛阵阵,岱海湖碧波万顷,葛根塔拉奶酒飘香,辉腾锡勒牧歌荡漾,改革春潮涌,古原焕生机。在希望的曙光中,你会看到,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劲号角已成为塞外经济腾飞的最强音,佳食——这个当地烘焙业的龙头企业,以其豪迈自信的足迹,在20年的时间里,谱写出了一曲辉煌的华彩乐章!

(推出片头字幕——)

辉煌二十年

——佳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20年发展历程巡礼

20年前,1988年8月6日,佳食人从几间小小的作坊起步,凭着他们的执着,以“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的热情和精神开始了最初的创业历程。那时,人们经常看到几个年轻人蹬着三轮车,给商场的糕点柜台送货,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年纪大的人可能记得,那时候集宁市场上的面包大多造型粗糙、色泽暗黄,可佳食人送来的面包却松软可口、色泽鲜亮,非常受人欢迎。一时间,集宁的许多商场都纷纷与他们达成送货协议。

佳食处处为民、便民、利民,充分发挥店小布广的网络优势,走直销、连锁经营之路,实行统一挂牌、统一格局、统一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连销店20户。如今,佳食已经建立起了东邻河北,南依山西,北连二连蒙古,西接呼包二市,横贯乌兰察布广阔疆域并辐射周边省市的佳食直销经销模式。

一张张的照片记录着初创时期的艰辛,一张张的图片记载着今天辉煌的成绩,一个个镜头演示着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年,佳食食品有限公司第一家直销店开张

年,佳食食品有限公司第二家直销店诞生。

年,佳食大酒店亮相山城集宁。

年,佳食快乐时光快餐店开张营业。

年,第二家佳食快乐时光快餐店开张营业

年,佳食食品有限公司顺利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年,通过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

如今的佳食,已经发展成为生产面包、蛋糕、中西糕点、地方传统食品、营养馍片五大类200多种产品、兼营中西快餐和健康食用油的综合型企业。公司已成为中国质量万里行跟踪单位、自治区、市、区三级先进私营企业,纳税先进和安置下岗人员先进单位。佳食品牌是自治区乡镇企业名优产品、地区级名优产品、乌兰察布地区质量、卫生、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而且成为了《人民日报》社市场部消费者信得过产品推荐上榜品牌,是当地同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公司总经理李飞获得了自治区先进个体工商户、全区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振兴中小型企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是集宁区、乌兰察布市两级优秀政协委员。

字幕:

一、锤炼内功,理性扩张

“创新为先,诚信为魂,铸佳食品牌;以人为本,质量为纲,创一流企业”。佳食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走进布局合理、整洁有序的公司厂区以及各销售网点和快餐店,你会感觉到佳食人“不求最大,只求最好,锤炼内功,理性扩张”的发展思路,感受到这个乌兰察布市烘焙业的第一品牌强劲的发展势头。

立足主业,多元发展。企业在搞好主营业务的同时,尝试多元化发展,依据自身优势,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200年,公司多口味营养馍片生产线投产并迅速占领了当地市场。

“有情、有信、有味”。这六个字浓缩并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佳食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积极实施适合自己特点的经营发展战略,不断促进品质提升和产品的创新,在短短的几年内,企业的效益显著提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令同行瞩目。

学习“海尔”经验,推广“蒙牛”管理机制,在公司业务和规模发展的同时,佳食的内部管理模式也在逐渐形成和完善。在与同行竞争时,佳食所表现出的内部管理机制所创造的成本优势、服务优势和员工积极肯干所创造的团队优势都使对手羡慕不已。20 年过去了,当初的几家国营食品企业相继退出了市场,而佳食却从最初的一家小食品厂迅速发展成为了自治区内屈指可数的大型烘焙食品生产企业,在创建百年品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字幕:

二、服务社会,回报家乡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佳食情系社会,回报家乡,把扶危济困、关注弱势群体始终作为重要工作来做。佳食公司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已经连续十年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开展回报小朋友活动,在当地传为美谈,每年拿出一万多元举办献爱心文艺演出,现场向少年儿童免费赠送文具和玩具,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竞技活动,在当地青少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公司还曾在集宁地区开展了“佳食希望之星”评选捐资助学活动,常年帮扶多名困难学生。被集宁光彩事业委员会授予“献爱心典范单位”荣誉称号。每年年终,企业总是拿出大量的资金回报广大消费者,为他们赠送年画、灯笼和挂历等,并积极参与年终慰问困难户活动,为灾区和弱势群体送去面粉、大米等生活用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招聘工人的时候,公司总是优先考虑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并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尽量改善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让他们安居乐业,如今,在佳食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已经达到90多名,占职工总数的80%,公司被评为“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先进单位”。

字幕:

三、质量是纲,倡导健康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倡导文明健康生活。佳食公司始终把新产品的开发看成企业发展的一项长远之计,经常派出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观摩学习,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研制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饮食需求,倡导“吃品牌、吃营养、吃健康”的新生活观念,在当地引进健康食用油“鲁花”品牌、创办乌兰察布市首家中西式快餐休闲店,引导饮食文化新潮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字幕:

四、企业文化,日新月异

5年企业靠机遇,10年企业靠企业家,15年企业靠制度,20年企业靠企业文化,百年企业靠梦想。佳食食品有限公司在当地私营企业界率先导入企业形象CIS战略,聘请专业人士设计企业标识、创作企业之歌、开展企业文化培训,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香港回归、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候,企业不失时机地举办了职工文体表演庆祝活动,并在每年年终开展丰富多采的文体竞技活动和歌咏比赛,“佳食之友”联谊会已经举办了十届,对内增加了凝聚力和归宿感,向外提升了亲和力和美誉度。

字幕:励精图治二十年,而今迈步从头越

做大、做优、做活、做强,才能做久。特别是在我市“两市三化”建设战略提出以来,公司重新制定了企业发展规划,积极响应市委、政府提出的号召,力争为当地经济的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载励精图治。巍巍虎山,见证了佳食食品有限公司的崛起;滔滔岱海,折射出佳食食品有限公司日新月异的变化。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社会各界和各兄弟单位的鼎立支持下,佳食食品有限公司一天天成长,一年年壮大,从一株食品幼苗,逐步成长为自治区烘焙业的一棵大树,并已深深扎根在了乌兰察布这片美丽富饶的沃土中。

字幕

策划:李飞

撰稿:冷恒

播音:钢铁

配乐:安建军

摄制:郭文胜

编辑: 建男

2008年6月28日

第三篇:铜川市文博事业辉煌二十年

文博事业辉煌二十年

20年风雨历程,20年精彩辉煌。自1991年铜川市文物旅游局成立以来,已走过了20年的辉煌历程。在这短短的二十年里,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创造了历史性的巨变。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文物局的正确领导和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市文博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现就二十年来,全市文博事业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在过去的二十年,我市的文博事业建设成绩斐然。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发展到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6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

目前,我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6座,文物部门管理的博物馆5座,还有其他部门管理的照金革命纪念馆。其中,耀州窑博物馆、宜君县博物馆属于省级免费开放博物馆,耀州区博物馆、照金革命纪念馆属于自行免费开放,玉华博物馆、药王山博物馆目前仍实行收费参观。

从199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李瑞环来耀州窑视察考古发掘成果及耀州窑博物馆建设工程,李瑞环提笔留念;199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视察耀州窑及药王山,并为药王

山题词:“治病救人”;1992年4月,中顾委委员张邦英、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全国国画大师齐白石之孙齐佛来一行到药王故里耀县孙原村参观,张邦英题词:“药王精神放异彩,保健强身兴中华”,马文瑞题词:“弘扬药王高德精术,造福人类文明健康”;1993年5月,耀州窑博物馆正式剪裁开展。

到2006年2月,耀州窑遗址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审定为“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国家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之一;2006年6月,陈炉瓷窑遗址、药王山庙、神德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耀州窑陶瓷烧制工艺被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8月,按照国家民委宗教局的通知,铜川市政府委托市文物旅游局复制完成了一通佛迹记碑石,作为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出席中印友好年活动的馈赠礼品;2009年,陈炉古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征集宋代耀州窑青釉“大观”铭牡丹纹碗入藏耀州窑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正式将这件海归果宝宋代贡瓷交由耀州窑博物馆收藏;“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列入中宣部公布的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填补了我市没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空白。

全市文物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文物旅游产业提供到更显著的位置,并作为铜川经济转型的重要选择,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养;“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努力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力度,为我市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做好保障。

第四篇:回眸二十年辉煌历程 谋划新一轮科学发展

回眸二十年辉煌历程 谋划新一轮科学发展

湖北宜昌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9月,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湖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省级开发区、国家级产业转移承接地、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下辖湖北深圳工业园、东山园区、猇亭园区、白洋园区四大园区,规划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已开发和正在开发面积54平方公里。开发区成立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站在新的起跑点上、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如何科学谋划新一轮发展,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打造竞争优势,推动“二次创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开发区人面前的新课题。一、二十年的主要成就

开发区成立以来,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培育和环境优化为重点,致力于将开发区建设成宜昌对外开放的窗口,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基地,全市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城市规划建设的样板,开发区在宜昌经济中的龙头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沿江突破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显现。

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了37.5亿元和137.2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是1988年的350倍。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7年以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区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共占46%,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增加值保持全市第一。三是财政收入逐年增加。2007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8亿元,增长42.9%,税收质量进一步提高,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达到94%。四是产业集群快速壮大。开发区目前形成了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轻工食品等五大产业集群。截至2007年底,五大产业集群年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达70%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年来,开发区共引进各类项目300多个,合同投资260多亿元,其中工业项目90多个,合同投资210多亿元,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三井物产、世界第二大钢琴品牌日本河合乐器制造所KAWAI钢琴、德国舒尔茨、中国宏达控股、中国南玻集团、香港光盛、杭州贝因美、宁波太平鸟、武汉人福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一是不断创新招商方式。近年来,我区积极抢抓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借助园区平台,立足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区重点城市,采取大员上阵,领导亲自抓招商;主动出击,组织专班抓招商;派驻小分队,实行驻点招商;办好节会,搭建平台抓招商;通过已落户客商现身说法,抓好以商招商;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实施网络招商。二是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东山、猇亭两个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多亿元,不断完善园区水、电、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深入开展转变机关作风,对重点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全过程服务、零障碍服务,为投资者提供最便捷高效的服务,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稳商的浓厚氛围,确保客商招得来、留得住。三是抓好项目落地建设。对新引进的项目,建立和完善开工联动机制、协调督办机制以及项目履约督查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名联络员,明确责任目标,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区坚持工业兴区、科技立区的原则,充分利用园区工业企业的产业优势和高校的科研优势,制定鼓励科技发展、产学研合作、科技孵化器建设的科技政策,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培育力度,有力促进了高新产业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集聚高端人才。全区现有省级以上各类技术中心11个(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一个);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3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0%左右;人福药业、三新磷酸等 12家企业进入宜昌市重点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占全市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77.8%;在全省实施的五个一百工程中,全区有8家企业入选;大专以上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9%。2006年至2007年,区内企业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9项,全区共有177项专利申请被受理,110项专利被授权。

4、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开发区按照“设施条件最好、行政效率最高、社会服务最优、交易成本最低”的标准,坚持“政府投资、企业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的多元化筹资机制,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园区供电设施、给水设施、道路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供热工程、排洪工程、天然气工程、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形象。同时,配套建设各种生活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从起初功能单一的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集产业、科技、教育、研发、居住等功能一体的,城市功能较为齐全、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初具现化化和人文化的宜昌新城。到2007年底,东山、猇亭两个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多亿元,东山建成区面积达11.2平方公里,区内10条主次干道路网已全线贯通,绿地面积??公顷,绿化覆盖率达?%。至2007年底,开发区人口已达14万,是1988年开发区成立之初的17倍。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城市管理,区域环境明显改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商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纷纷进驻。

5、园区体制不断完善。2004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宜昌开发区和猇亭开发区合并,实行“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初步确立。2007年4月,经省政府授权、省发改委批准,正式将白洋园区划入宜昌开发区;2008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宜昌设立湖北深圳工业园,“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和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一区多园”体制调整以来,开发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经济得到飞速发展。2007年猇亭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2.5亿元,高新技术产值19.17亿元,分别是2004年的2.04倍和35倍。二是大项目快速集聚。“一区多园” 以来,猇亭园区共引进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30多个,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30亿元。南玻多晶硅、兴发化工、三新磷化等一批对宜昌未来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快速集聚猇亭园区。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区多园” 以来,开发区坚持多元化投资体制,累计投资6亿元,不断完善园区水电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随着白洋化工园区和深圳工业园的相继启动和发展,宜昌开发区的功能分区将更加完善,发展后劲将不断增强,开发区经济将得到进一步飞速发展。

6、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一是基础教育全面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区共有中小学7所,有力解决了在开发区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人群的子女上学问题。二是卫生事业及社区建设日趋健全。到2007年底,全区共有医疗机构3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社区服务体系和功能进一步完善,东山花园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受到省委组织部表彰,获得“社区党建示范点”称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企业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序启动,2007年共有4268人享受低保补助,新增就业1820人。四是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00元,同比增长8.8%,人均增加306元。二、二十年的发展经验

回顾20年来的开发区建设发展过程,开发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开发区实际的发展之路。

1、创新是动力之源。20年来,开发区坚持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之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开发区,极大地提升了开发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推动体制创新,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精简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通过创新人才政策,吸引了高端人才集聚;通过技术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化、现代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2、开放是兴区之本。20年来,开发区把握自身优势和发展规律,不断拓宽引资思路,大胆实施开放战略,为全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注重对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特别是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引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创新招商理念,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坚持“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产引外”,走出一条存量与增量共同推动的新路子。

3、工业是强区之基。20年来,开发区着力扶持和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了现代大工业的整体框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服务优势与人才优势,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精心培育形成了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轻工食品等五大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4、环境也是生产力。20年来,开发区始终把综合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臵,大力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打造和谐的社会、人文、生态和自然环境,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坚持产业发展与社会展有机结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有机结合,以“美化、洁化、亮化、序化”为目标,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坚持把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有机结合,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科学谋划新一轮发展

当前,宜昌开发区正在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不懈解放思想,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城市建设正在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开发区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强烈的率先意识、清醒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全球视野,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促进开发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制度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和创新体制机制,使开发区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进一步创办好各类特色园区,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合力。进一步完善开发区“一区多园”、深圳工业园“一园多点”的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有利于加快发展、有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运转协调、务实高效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开发区运营体制市场化改革,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创新区域统筹发展机制,完善市县联动、税收分成办法,吸引宜昌市其他县市区到开发区兴办工业项目。

2、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市场配臵资源为基本途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优势和高校科教优势,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提高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加快技术市场、技术推广体系、企业孵化中心、产学研基地等转化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促进集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实现发展模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型。通过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境准入标准,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培育发展“总部经济”,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另一方面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扩大辐射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改进开发区的评价体系,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资源信赖型向科技依托型转变。

4、提升招商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严格按照开发区产业发展导向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进行科学严格的综合评估,以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为重点,确保引进项目的质量,将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生态环保型的项目上,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高税收、高就业,低消耗、低污染的“三高二低”项目。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大员招商、专班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节会招商等招商方式方法的作用,加大引资力度,加强项目落地建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把开发区建设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集中区、吸引外来投资的集聚区、改革创新的先导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加强服务业招商特别是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大力引进与工业企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和培育现代服务产业,使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互动并进。

5、发挥产业优势,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努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集群,提升开发区产业综合竞争力。做大做强精细化工产业群、机械制造产业群、生物医药产业群、电子信息产业群和轻工食品产业群等五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科技产业。

6、强化园区目标功能,推进城市化进程。开发区“一区多园”体制的确立以及东山园区、猇亭园区、深圳工业园和白洋园区不同的产业发展和综合目标定位,以及不同园区基础设施的现状,决定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区别园区的不同情况,有重点的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各个园区规划为主导,以加大投入为支撑,以推进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一批精品亮点工程,进一步提升东山园区和猇亭园区的城市品味,以“三城联创”为抓手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由“建区”向“造城”的历史转变。

7、深化“环境也是生产力”观念,构建区域竞争高地。在继续加强投资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把开发区软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强城市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行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的市场化运作新机制。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投资者服务的形式、方法和内容,继续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全面优化和提升综合投资环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检查,全面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营造一个客商满意、群众称赞的投资环境,打造一个文明卫生、清洁环保的开发区。

第五篇:二十年

史称“东连江浙,南控瓯闽,扼鄱水之咽喉,阻信江之门户”的鹰潭,地处江西省东北部,有着悠久的儒家文化渊源。这里是道教的发祥地和天师世家的世居之地;这里是江南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这样称道过:“鹰潭是个好口子”。如今,“富裕、秀美、宜居、和谐”的鹰潭,电力充足,灯光璀璨,美景迷人,处处焕发出神化般的光彩。这气息,是电力与灯光特有的情致和话语,这美景,是电力为鹰潭人民赠赋的诗情和画意。

万家灯火耀鹰城

庆祝江西鹰潭供电公司(局)成立二十周年

鹰潭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1983年,省辖鹰潭市正式成立。经济要发展,电力需先行,为满足这座新兴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1993年2月18日,鹰潭供电局正式挂牌成立,担负着鹰潭市所属贵溪、余江、月湖、龙虎山等行政区域及鹰厦铁路、浙赣电气化铁路江西段的供电任务。2003年3月23日,顺应电力体制改革,鹰潭供电局正式更名为江西鹰潭供电公司,全面开始企业化运作,为鹰潭的崛起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构筑坚强电网 服务经济发展

建设坚强电网,服务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是公司一直坚守的誓言。二十年来,鹰潭电网人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

然而,早在1993年以前,鹰潭市辖区内的供用电范围混杂,关系不顺,无电网发展规划。从1993年鹰潭供电局成立,上划江西省电力公司管理后,高瞻远瞩的鹰潭电网人按照建设坚强的现代化电网的要求,制定出高标准电网规划,千方百计筹资建设,鹰潭城乡大地上一座座铁塔拔地而起,一条条银线飞跃山川,一座座变电站横空出世。由1993年成立时的主变压器总容量6.5万千伏·安,3座110千伏变电站,输电线路总长260.9公里,发展到今天拥有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12座,输电线路总长778.7公里。

如今,一个拥有158.75万千伏安供电能力的现代化电网,在鹰潭大地傲然而立,强大的输配电系统和着鹰潭经济发展的脉搏跳动,见证了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与光明同行的闪光历程。

铸建安全壁垒 实施标准化管理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严防人身伤亡、误操作、设备、交通、火灾事故入手,按照“三个百分百”抓安全,落实责任,监督安全到岗、到位;扎实开展“三个不发生”为目标的安全活动;通过开展职工安全、技能培训,促进了员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不断强化“两票”制度和标准化作业,公司状态检修入选省公司同业对标典型经验库;成立安全纠察小分队,由公司领导带队深入到生产现场进行安全纠察,严把安全生产关,每时每刻规范安全行为;定期开展春秋季安全大检查,严格落实“两措”计划,严控安全工器具试验、保管和使用;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分析会,随时查找事故隐患,有效地杜绝了人身和设备事故,使“确保安全有我一份责任、搞好安全有我一份贡献”,成为了鹰潭电网人的强烈心声。

截止2012年12月31日,公司安全态势保持平稳,连续安全运行3729天;连续六年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荣誉称号。

实施大营销战略 科技助推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远程技术的发展,公司在营销管理技术中,紧随国网公司大营销战略,二十年来,公司年供电量由建局之初的2.5亿千瓦时增加到目前的29.17亿千瓦时,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了十倍多。(1993年供电量为2.5亿千瓦时;1995年供电量为5.01亿千瓦时;2003年供电量为10.05亿千瓦时;2008年供电量为20.39亿千瓦时;2012年供电量为29.17亿千瓦时。)

在抄表技术上应用了GRS集中抄表系统,目前,鹰潭地区已有76500户电力客户使用上了智能电表,安装率达到95.6%,已基本实现智能电表全覆盖,为电力智能化小区建设奠定基础。

在电费回收技术手段上使用了预付费装置、负荷远程控制装置,有力保证了电费回收双结零。引进先进的客户自助服务系统,开辟客户自助现金缴费、银行卡缴费,自助电费查询等自助服务项目。扩建联网收费网点,以方便客户为己任。

应用技术考核,狠抓线损管理,通过台区达A标工作,实施台区分包,以单个台区为考核单位,绩效到人;狠抓计量管理,严控事故换表,严控封印封锁,施行网络系统双备案,层层把关,形成职责清晰、责权对等、协同高效的管控模式。

在长久的磨练洗礼中,公司营销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公司上下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经济效益逐年攀升。

推广卓越服务 营造和谐氛围

二十年来,公司以其卓越的服务营造出供用电的和谐美好氛围和环境。

发展是目标,服务是核心。公司始终坚持“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你用电,我用心”,开辟了企业用电报装“绿色通道”,把客户需求作为供电服务的终点;在规范服务基础上,开展了以“点亮万家灯火,服务百姓生活”为主题的优质服务、行风建设大型活动;建立了市、县一体化的95598客户服务中心;开发了全省首个网上银行在线缴纳电费业务系统,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大型培训项目“金牌营销员培训”,对生产、营销等部门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

创新服务方式,拓展全新服务领域,把优质服务和行风工作向公司各个工作环节延伸,营造“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的服务网络。

走进鹰潭市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直播间,与百姓直播对话,及时发现和处理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专人收集相关信息,对能解决的问题马上就办,百姓对此无不交口称赞。

贴心的服务温暖着每一位客户,连续多年100%的客户满意率和“行风建设”、“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就是对鹰潭电网人最高的褒奖。

节日保供电、高考保供电、两会保供电、省运会保供电、奥运会保供电„„,鹰潭电网人时刻把“四个服务”的企业宗旨铭刻在心,给鹰潭这一方充满生机的热土提供万无一失的电力保障。自开展行风建设、“创业服务年活动”、“发展提升年”等优质服务评比以来,公司年年站排头、夺优胜,用实际行动不断擦亮卓越的服务品牌。

勇于担当 彰显责任

面对极端恶劣气候,鹰潭电网人“不畏艰难,勇担责任,团结争先,忠诚奉献”,在“抗冰灾、战洪涝”保供电的战役中,充分体现了央企的责任与作为。

2008年鹰潭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天气,鹰潭电网受到严峻考验,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全力以赴对抗灾害,做好了抗冰救灾保电工作,确保了鹰潭电网大灾面前不倒,维护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010年余江县遭受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灾害,余江县城被洪水淹没,全县一片漆黑。就在这危难时刻,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带头奔走在抢修第一线。在施工现场,没有人叫苦,没有人退缩,衣服湿了,来不及更换;肚子饿了,胡乱吃口盒饭;家人病了,无暇照料;房子漏水,顾不上修缮。共产党员更是高举党旗冲锋在前,“水退到哪里、电就恢复到哪里”是他们的坚守的信念。经过抢修人员的共同努力,仅用48小时恢复了余江县城的正常供电,为灾区百姓重建家园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群众纷纷把锦旗和感谢信送至公司。鹰潭市委、市政府向公司致了感谢信,表达了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建设“三集五大”体系 推进公司跨越发展 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国网公司管理方式的一次全方位、带有根本性的变革,是公司改革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这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2012年初,公司在二届三次职代会上正式启动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打响了这场彰显着电网人勇攀高峰的执着和坚强的攻坚战。

为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在机构调整、人员调配、薪酬分配等重大问题上,严格履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扎实有效的做好了宣贯工作,引导广大员工顾全大局,正确对待利益调整和岗位变动,自觉服从组织决定,以高效的执行和务实的作风,确保了改革的务期必成。5月29日,公司召开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干部调整宣布大会,标志着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正式进入了新模式导入阶段。

尤其是在“大检修”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公司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了电器试验、配网操作、变电运维一体化,同时还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利用,减少了管理层级,实现了集中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国网公司、省公司“大检修”专业评估组的高度肯定。

实践证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企业实际,符合电网发展规律。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共同奋斗、不辱使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开展“三个建设” 展现企业文化

二十年来,公司按照“抓管理,抓队伍,抓发展,创一流”构筑和谐企业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公司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增强公司凝聚力,提高执行力,打造企业软实力,为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坚强保证和持久动力。

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开展“电网先锋党支部”建设。签订《共产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承诺书》,引导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组成由党员先锋、技术骨干为主的配电抢修、用电服务和技术服务六个分队,走进社区、深入企业开展服务活动,用真诚奉献的心、贴心温暖的行动为市民服务,打造出了一支老百姓信赖、交口称赞的品牌服务队伍,展现了国家电网的卓越品牌形象。

突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班子运行机制,坚持不懈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开展全员军事化训练,倡导军队作风,弘扬团队精神,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热情,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开发人才资源,通过生产运动会、QC小组质量攻关和技术革新等活,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一流人才队伍。

公司按照建设和弘扬统一的企业文化标准,大力实施企业文化传播工程、落地工程、评价工程。组织学习了《统一的企业文化宣传手册》;为庆祝党的生日,公司每年都开展以“牢记宗旨强党性”为主题的党员教育活动;为尊老、敬老、爱老,共话企业发展,公司每年都召开离退休人员“九九重阳”茶话会;为推进企业的民主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公司聘任了十四名总经理联络员;为增进供用关系,公司深入社区举办了“你用电,我用心”95598光明服务文艺演出。

为倾力打造品质工作,着力实现品位生活,全力塑造品牌形象,公司新建和改良了多处办公场所,对南、北院生活区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改造,使工作环境和生活区容貌焕然一新;建设了职工俱乐部、羽毛球馆、篮球场、网球场、老年门球场;通过开展“唱员工之歌 读员工誓词 述感恩故事”企业文化主题宣传活动、举办职工体育运动会和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全民健身活动,有效的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座谈会、行风建设座谈会等形式,让客户全面了解供电企业,有力促进了国网品牌形象的提升。通过开展“我是国家电网人”、“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我身边的文明小事”、“增强国家电网品牌意识”等征文、演讲比赛,让员工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全面的洗礼。

公司二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凝聚着几代电力人的智慧和奉献,渗透着无数电力员工的心血和汗水,业绩昭昭,不可泯没。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全国群众性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广播体操推广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优秀企业、江西省“模范职工之家”、国家电网公司首届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鹰潭供电公司全体员工创造的辉煌业绩,犹如一连串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鹰潭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蓝图绘就,号角吹响。乘着科学发展的东风,鹰潭电网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勇立于时代潮头,在推进富民强鹰的新跨越中再创辉煌!

辉煌二十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