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而广大农民需要有人引导,有人带领,才能转变落后观念,掌握先进技术,找到致富门路,成为新型农民。[范文大全文章-http://www.teniu.cc 找范文,到范文大全]因而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保障。人才兴,则农村新。
一、激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力,需要各类人才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单单靠“3861部队”是很难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要激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力,需要更多人才在新农村建设这场大戏里担当“主角”。一是优秀干部人才。新农村建设一靠建设二靠管理,这就需要一批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优秀干部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既要会管理日常事务,又要能带领群众致富;既要能确保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顺利贯彻执行,又要能充分发展基层民主,反映群众的正当诉求,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作用。二是实用技术人才。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一批实用技术人才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经营管理人才。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这就需要一大批善于借助农村舞台创业生财的经营管理人才。他们在带头致富的同时,带活了一方经济,带动了群众致富。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搞好人才大开发。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持,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提高人才素质,增强人才总量,改善人才结构,不断满足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一是下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造就一支本土人才队伍。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研究制定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明确各类人才的要求和目标,确定乡土人才的培养重点和实施方案。建立各种培训基地,安乡县在县委党校、洞庭水殖珊珀湖养殖场、官当珍珠养殖基地、畜牧水产局建立了四个培训基地。通过培训基地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教育,培养了一批扎根农村的乡土人才。二是开阔思维,广纳贤才。千方百计地引进新农村建设紧缺急需的各类人才。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一方面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大学生作为人才引进来,给岗位、压担子,增长才干。从而造就一批政治坚定、有科学文化知识,有基层工作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年轻干部。组织各类新农村建设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坚持项目建设与召引人才并举,加大高新技术项目和龙头企业项目的引进力度,以项目为载体引进各类人才。近年来,安乡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全县发展展各种龙头企业40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通过“来得富”、“王饺儿”、“洞庭鹅”等项目的引进,聚集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术人才。
三、强化服务,落实人才兴业好环境。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项原则,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念,管好用活各类人才。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首先,要牢固树立“人才兴则农村新”的观念,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要实行绩酬挂钩,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对科研成果明显,创造社会财富突出的人才,要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重奖。激励人才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第三,进一步强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让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陈腐观念,树立选人注重业绩,用人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等观念,进一步推行和完善人才的公开选拔和招聘,竞争上岗等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舞台。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人才的实绩考核,真正做到选准选好人才。第四,要建立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改革劳动就业和职称评定制度。要逐步健全人才市场功能,彻底打破身份、年龄、行业、地域等对各类人才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www.teniu.cc【teniu.cc范文网】
第二篇: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
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不但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也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坚实基础:这就是人才的开发与利用程度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富强的关键。试想,如果不是沿海地区制定了吸引人才的措施,形成“孔雀东南飞”的局面,沿海就不会有今日的发展与繁荣。无庸质疑,人才资源已成为
所有资源中最宝贵和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源,倘若没有人才的开发作支撑,今日的西部开发便会落空。好范文版权所有
比起昔日的沿海,人才资源是西部最紧缺的资源。当前,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匮乏,人才队伍不稳定,结构与分布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成为大开发、大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清楚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高度重视并积极有效地抓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就是要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充分利用本地人才,加紧培养备用人才。
一、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留住人才的“身”与“心”。
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为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环境,落实人才优惠政策,提供优厚待遇。比如近年来,西部地区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物质奖励,这对稳定人才队伍,发挥其聪明才干起了很好的作用。现在,我们还应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但是,就物质条件而言,贫困地区无法与发达地区抗衡,在物质条件上缺乏优势。就要在留“心”上下功夫,即多做感情投入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物”和“心”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上,为人才资源的开发创造有利环境,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使贫瘠的黄土地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二、根据形势的需要,培养智能结构全面的人才。
人们通常把从事工程技术专业的科技人员称为“硬”人才,把从事经营管理的人员称为“软”人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前者非常重要,非常短缺,但后者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不可或缺。因为管理人才直接关系着整个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目前在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培养、选拔和引进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智能结构的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因此,在实施人才工程中必须做到:“软硬兼施”,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管理的关键部门和重要岗位,对管理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应迈出更大步伐。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
第三篇:内控实施人才是关键
内控实施人才是关健 CIO能否胜任
2010年1月1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内控)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正式实施。内部控制作为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风险行为防范能力和确保公司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以及企业内控力度的不断加大,无疑将为国内集团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 IT 系统构建带来新的要求。企业做内控需要涉及到很多的因素,安全、管理、风险等等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同时企业实施内控有很多的因素影响。我们知道我们企业经营过程当中,业务管理过程中更多风险点需要控制。但综合所有企业实施内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确被众多的企业所忽略——人的因素。
内控以“人”为本
从IT的角度来看,通常做好企业内控需要抓好五个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措施和监督与检查。企业在实施IT内控项目不外有两个原因:
一、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降低企业风险考虑实施内控管理项目。第二、来自外部法规遵守原因。但内控能给企业或者IT部门带来哪些益处?
“实施内控管理体系对IT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企业在没有实施内控管理体系之前,企业提升IT管理水平无外没有办法。
实施内控是引进外面新的人才,为企业IT部门或者整个企业带来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同时,也对对IT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内控要求对IT方面有更大的投入,对IT的投入越大也需要管理。IT的实施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很好的要求,”某上市公司CIO在某论坛上指出。
而在全球化经济形势下,国内企业应尽快加强内部控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那么,作为CIO应该如何来来帮助企业做内控,内控实施的关健因素之一又是什么?内控的人才又是如何来培养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系统管理部教授级高工吴正宏指出,企业做内控必须是通过人去做的,必须要有人才。对外,内控人才我们可以把咨询公司请来做出一个审计报告,但是在企业内部我们要有相应的内控人才。相应的人才包括CIO、管理、技术等人才,是指对于企业内部的人才和相关部门的人包括企业的中级、高级的管理层都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据资料是显示,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侧重会计审计角度,其研究成果也主要服务于审计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和审计风险的控制。所以,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推进基本上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方面。从发展来看,内部控制的思想并不是因为审计而产生和发展的,而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到今天,却主要得益于注册会计师这样的“外人”对内部控制的推动;而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推动内部控制的动力明显不足。内部控制要实现其“合理保证”(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的目标,必须突破审计行业或审计专业的限制,因此,从内控人才的角度来看,也要必须突破审计的狭隘的范围来看待企业内控的问题,必须以企业全面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控。
在过去,什么是内控、什么是风险管理、什么是IT等等这些问题,作为财务部门或者做业务部门都可以不懂,财务部门只需要懂财务,业务部门只需要了解业务上的事情 IT部门只需要了解IT的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懂风险管理、不懂流程管理、不懂IT,那么企业怎么来做内控?
“过去的管理层只要懂自己专注的领域就可以,而现在不行,现在即要懂风险管理又要对内控都要有了解,虽然和专业的部相比了解程度不同,但要了解和所做的事情相匹配,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岗位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IT部门也是一样如果支撑内控系统中变成很多应用系统,只有IT不行还要懂内控做到符合的内控的要求。”吴正宏分析到。
现阶段,企业做内控的现状就做内控的人才懂得太少,这包括管理层有问题等等。做财务的只懂财务、做业务的只懂业务、做IT的只懂IT,这样做内控,IT与财务,财务与合规“对话”非常困难,换位思考也并不知道各个部门的位置在哪?这就导致了企业做内控做急需复合人才,然而目前复合型人才现在特别少。
复合型人才是内功成功的关键
企业内控是很难做的事情,把原有不规范的流程变成规范的很困难,同时流程要在IT环境实现,必须又要懂业务又要懂怎么做流程还得懂IT,这样才能做出可用的流程。因此,复合型人才成为就成为企业的“香勃勃”。
企业做内控时,无论是优秀的IT技术人员,还是骨干的业务人员,企业中都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既懂业务又懂IT又懂审计的人才特别少。从大的环境来看,国内真正了解的是企业自身的复合型人才特别少,这是国内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的很重要的一个差距。所以,企业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多维度,多层次的培养去培养,这种培养极其重要。没有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内控和IT都做不好。那么如何培养全方的复合型内控人才?笔者认为有几点:
一、提高管理层的意识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取决于“人”的内部控制自律意识、内控文化及内控制度约束的有效性,在加强内部控制法人治理、组织结构、控制制度外,更为主要的是要加强人才管理,着力培养企业的“企业文化”。
要加强对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增强管理层的自律意识,防范管理层的风险。企业董事、监事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品质及体现其经验丰富程度的资历,关系到企业的安全与发展,关系到员工利益的保护及内控体系的稳定。因此,有必要建立内部高层决策及管理人员的控制制度,应当建立高层人员信息档案,并进行动态监控,促使决策及管理人员强化自我约束,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管理行为。
二、提高企业员工和IT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加强企业内审队伍的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发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根本保证。只有内审队伍和IT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高了,企业的内控水平才能提高。为了更好地加强内控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调整配备好管理层,尤其是主管领导,要切实把那些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充实到各级内审岗位上。同时严把进入关,各级企业应配备政策水平高,业务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随着内控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内控不仅需要财务会计专门人才,而且也需要具备管理学知识的专门人才,因此,负责内控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工作。
2、抓好人才培训,实行达标上岗制度。为了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内控人员学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各级应逐步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加大对人才学习计算机、内控、风险管理、业务等知识的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复合型人才综合业务素质。
3、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内部人才管理,妥善解决好内审人员的工资、福利及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
4、建立奖惩责任制,严肃审计纪律。强化内部审计管理与控制,建立健全审计责任制。
5、外出培训,参加企业外的培训班,给企业内控人才提供更加专业的知识。
6、更多通过技术交流、内部沟通、实践中出发。在做信息化交流的时候和业务部门一一起探讨,把实际上把想法和业务共同融合。
CIO是不是合格的内控人才
做内控需要复合型人才,那么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的CIO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内控人才呢? 我们知道内控的人才包括企业的管理层、CIO以及企业的所有人员。但现阶段的CIO做内控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CIO,是首席信息官,按照国外对于CIO职位的定义,把CIO划分管理层范畴,他们在企业中为企业的领导提供决策的依据及信息,因此,从国外的角度来看,CIO更具备做内控的条件与资本。首先,国外对于管理上比较严格,他们对于内控或者信息化的理解和认识意识普遍比较重视,这就造成企业的整个内控水平早在企业建立初期就有一套基于近内控管理体系的的模型出现,相比做起管理、控制都比较容易。比如摩托罗拉他们做企业内控就比较容易一些,有比较好的基础。在国内目前因为企业管理层对于内控、信息化的意识比较薄弱,导致了企业的很多一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一般化的状态,企业的CIO职位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让整个CIO群体处于一般化的状态,更多的时候CIO只是做IT本部和业务部门的事情,对于内控只是为了应对外界的法规,而没有想到究竟怎么才能通过内控来帮助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
因此,综合所有的因素分析,国内企业的CIO更多的是辅助审计部门或者业务部做来做内控,而没有真正的主导内控工作,同时,因CIO缺乏一定的全面管理知识,导致了现阶段CIO暂时无法胜任内控实施全部工作。未来,大环境的改变、管理意识的提高、自身意识的提升必将使CIO成为企业全面实施内控的“一把手”。
关于内控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控规范》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2008年6月28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目的在于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根据规范,执行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规范原定于去年7月1日起实施,但由于企业培训等准备工作没有做完等原因,这一规范的实施范围当时被缩小至境外上市的企业,境内上市企业的实行时间则推迟到了2010年1月1日。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形势下我们干部应如何做好农村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担负着上传下达,具体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历史重任。在新形势下我们如何做好农村工作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多年的工作谈七点
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事业心是一种想干事、干成事的强烈愿望。有了这种愿望,一个人不管在何时何地、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都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拼劲、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狠劲、遭遇挫折不灰心的韧劲,就会有面对困难不畏惧,千方百计抓落实、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强决心。责任感就是对工作的强烈责任意识,就是在其位、谋其政,尽心竭力干好每一项工作,干不好就吃不香、睡不着、心难安的心理状态。干部有了责任感就会坚持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强烈事业心和责的任感是胜任任何一种角色任务的先决前提。上世纪六十年代铁人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呐喊,奏响了中国石油发展的辉煌时代.从事农村工作的乡镇干部,任务繁杂、条件艰苦、待遇较差,更应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是创业的动力,有了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克服种种困难,百折不挠地向认定的目标进取。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应克服和纠正两种倾向:一是临时观点。现在有些干部害怕农村工作、过不惯农村生活,千方百计想逃离避开,临时观点偏重。二是出个人风头。有些干部急于标新立异,标榜自己,往往脱离实际,建设社会新农村需正确的计划、科学的决策,有时需要一届一届、一任一任的领导如同接力赛般地棒棒相传,才能达到胜利的终点,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决不能朝令夕改。只有本着为当地百姓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分管的工作有长远规划,前赴后继,而自己则甘当铺路石,将个人的升迁得失看得很轻,才能真正干出一番事业。
要树立一种干不好工作就是失职的意识,二、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搞好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条件。是我们乡镇干部做好农村干部的需要。爱因斯坦说:“一切方法的背后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他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行。良好精神状态可以物化为端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扎实的工作,更高的效率。事实证明,哪个地方的干部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那个地方就能正视困难,千方百计的克服困难,扎实高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农村底子薄,基础差,要改变面貌难度大,很轻易使乡镇干部产生畏难情绪,认为要干出政绩不大可能,于是工作也懒得主动去开展,一心满足现状,抱着观望、混日子的态度应付工作,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情绪低落,斗志消沉,工作越来越被动。古人云:三军不可夺其志!一旦丧失斗志就会使战斗力土崩瓦解。因此,作为乡镇干部,一定要把保持 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努力创造一种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良好氛围,三、要善于思考和探索
在农村开展工作,需要我们多花一番心思,多动脑筋,多出好点子。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要有新的思路,要把握具体实情,学会换位思考,多些逆向思维,多方位地观察、了解,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对于一些为农民办实事的项目,假如乡镇干部不注重去调查、思考,或者总以老套去思维,往往轻易碰壁,致使这些利民项目难以变为现实。比如陈庄乡后油坊村在修村前后街时2002年就没有完成,2006年在新一届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经过调查研究多次召开支部会﹑两委会﹑群众代表会完成了这项任务。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农村干部的聪明才智 采取灵活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花费最小的力气,获取最大的成果。
四、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工作要抓到点子上,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正确处
理好经济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这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农村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工作,要紧紧抓住,一刻也不能放松,其他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工作来进行。处理好长远性工作与阶段性工作的关系,分清主次、“弹好钢琴”。在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同时,也搞好计生、教育、综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做到既完成好阶段性任务,又确保经济工作得以长久不懈地狠抓落实;既能抓住重点、突出中心工作,又能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五、要注重讲究工作方法
能否做好农村工作是衡量乡镇干部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过去由于有些乡镇干部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脱离群众,人为地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与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要求格格不入,必须纠正。深入联系广大农民,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疾苦,与农民交朋友,这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要注重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一要改硬性命令为教育说服引导为主。比如今年我乡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莲藕种植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引导农民做好莲藕种植工作,在莲藕种植初期我乡干部职工大力宣传种植莲藕的经济效益.在种植时吧耐心细致的作思想工作,向群众讲明道理,让群众对这项工作从了解、理解、支持到自觉参与。二要改一哄而上为典型引路。我们乡在种植莲藕时要求每村至少种植10亩示范田让农民看到效益。群众最讲现实性,最讲实惠,假如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你把一个项目吹得天花乱坠,他们也不买账,假如看到别人取得了效益,得到了好处,他们自然会想尽办法学着干。所以对一些新项目、新技术的开发推广,要抓好典型,总结成功经验,让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和辐射带动作用。三要改指手划脚为强化服务。农民需要的是信息咨询、技术传授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于是乡政府指导成立莲藕合作社 ;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六、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
农村班子建设,是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抓好班子建设是农村工作的关键有
些乡镇干部忽视村级干部的作用,总是一竿子插到底,以致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却困难重重,工作局面打不开。村干部土生土长,对村情了如指掌,这种身份是乡镇干部所无法替代的。因此,选好配强村一级班子,真正发挥其“领头雁”的作用尤为重要。作为我们乡镇干部要注重发现苗子、选好人才;要顺应村民的意愿,民主选出称职的村干部,并对其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发挥村干部的作用。对于那些较弱较差的村级班子要及时调整,对于那些不称职的村干部要及时调换。
七、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加强学习是时代的客观要求。要充分地加以利用乡镇工作空余时间,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加强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品德修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理想,甘于奉献、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1、学懂农村政策,增强服务水平的能力
农村基层干部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我认为必须吃透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掌握政策精髓。你要用政策去凝聚人心,教育村民同党保持一致;去号召村民跟党走,向先进看齐;去组织村民搞生产发展,走致富之路;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满意。加强学习态度一定要端正。文件出台后必须认真学,开会认真听,认真记,直到弄懂为此,然后结合实际多观察、多思考,使农村政策扎根在脑子里,在比较中理解政策。要弄清今年的文件精神与去年的文件精神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共同点?重点主要是什么?这样来理解,政策在脑子里就越来越清晰,工作起来就能目标明确。因为农村干部只有懂得农村政策,服务农村才有资本,否则上面怎么说,你就怎么说,甚至不知怎么说,那是做不好农村工作的。
2、学习农民语言,增强交流思想的能力
有人认为,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同农民打交道,不需要多少知识,多
少技巧,上级组织安排你做农村工作,将一方水土交给你,就是用你的知识文化水平,去影响周围的群众,去教育农民,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把理论的东西变成实践的东西,把实践的东西上升为理论的东西。坚持学中思,思中学,把深奥的道理变成浅显易懂的农村话语。这样同农民交流才达到思想上贴近,感情上沟通,做起工作来就有成效。
3、学习农业技术,增强指导能力
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运用普及,关键在干部。干部如何由外行变成内行,如何在培训农民,传授农业适用新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就要下功夫去学习相关技术知识,刻苦钻研,把复杂的东西变成简单的道理,快速地交给老百姓,使农业实用技术不断得到普及提高,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干部只有懂得一技之长,才能避免用行政手段、行政命令去强迫农民搞生产、避免用违法违纪的办法去处罚农民推动农业生产、避免用集中突击的办法抓农业生产。只有用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去指导发展生产,说话才有力,干群关系才融洽,工作开展才顺利。
4、学会依法行政,增强教育示范的能力
依法行政是世界潮流,也是一个党能长期执政的基础,我们要依法行政,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工作;超越法律,侵害农民利益,就要受到严肃处理;我们必须做依法行政的榜样。只有干部依法行政群众才能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引导农民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农村实际,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它不是一般性的口号要求,而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
建设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1978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粮食产量由6095亿斤增加到9680亿斤; 肉类产量由856万吨增加到7700万吨; 农业增加值由1018亿元增加到2271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255元;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5.5%; 农村贫困人口由2.49亿人减少到2365万人。
但总的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后。全国目前仍有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古人说,“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安全、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新农村,是处理好城乡工农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但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增收放缓,城乡收入差距又明显扩大。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尤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果农业发展慢、农村不景气,那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兴盛、城市的繁荣。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增强,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互促互动、和谐发展。
建设新农村,也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我国内需不旺、产能过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需求不足。为什么不足?关键就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收入不高,手中没有钱。目前约占总人口2/3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还不到整体的1/3。若能让这一庞大群体的钱袋子鼓起来,有了足够的购买力,中国农村市场就能真正打开,扩大内需就有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通过新农村建设,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我国经济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吹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嘹亮号角。
二、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着我们党几代领导人为发展农业、造福农民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强调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农村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些中央文件也有过相同或类似的提法。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历史上多次提过的话题,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课题。
2004年9月,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那么,今天我们党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到底有什么新意呢? 第一,背景“新”。以往强调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开始或者初期,更多的还是要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现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力也有了持续发展,农村的经营体制也不断完善。这就使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第二,思路“新”。现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更加明确。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在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目标、发展内涵、发展动力的理解和把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五个统筹”,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走出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新道路。
第三,目标“新”。建设新农村,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农村的具体反映,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布局更加全面。
第四,方式“新”。这次提出新农村建设,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同时,为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干部的培训和教育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强调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支农政策和制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可见,这次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更加科学有力。
可以说,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新内容,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反映了农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见,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村庄建设”,而是由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五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当然,“新村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但村容村貌建设能搞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重点放在整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同时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谨防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谨防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四、新农村如何“建设”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都十分明确,关键在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正确地理解建设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具体规划制定好,把分阶段实施方案安排好。还要通过全面推进农村改革,逐步建立起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发展机制、工作机制和参与机制。特别是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支农政策和制度。那么具体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新农村建设呢?
第一,培养新型农民。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正如许多农民兄弟自己说的那样,“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尽早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第二,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统筹安排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既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也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第三,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班子建设,努力培养事业心强、能干事、公道正派的带头人。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落后是历史形成的,而且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紧迫感,但不可急于求成,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使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五、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相悖的苗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政府的需求、领导的意愿凌驾于农民的需求之上,走形式,拉花架子,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了“拆旧房建新房”,变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2.搞“一刀切”、“照搬照抄”,按照“钦定”的统一标准,搞所谓的新农村建设达标竞赛或创建评比,甚至要求“用城市规划的理念搞新农村建设规划”。
3.急于求成,借债搞新农村建设。
六、建设新农村的主要措施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
(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科技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剩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
(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中去。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4)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3)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坚持林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落实林地管护责任,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推进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七、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建设新农村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农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理应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如义务教育、乡村道路等;而有些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如农业生产、农民建议等,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有些介于两者之间,国家应积极引导和参与,由国家和农民一起办。
二是要处理好创新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一方面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我们要继续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业科技与推广体制、农民组织体制等改革。
三是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的关系。推广典型要避免“一刀切”,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借鉴别人的经验;要防止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四是要处理好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色彩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切忌大拆大建、强制拆迁,随意撤村并村。这样做会把地方地域特征、文化传统搞丢,我们应该把农村的东西原汁原味地保持下来,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八、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及对策
(一)信息化问题及解决方案
“信息化”源于20世纪60年代,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支持,信息化将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管理民主”需要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是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基层“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
第三,“乡风文明”需要信息化。首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其次是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以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再次是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将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农村城镇化,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跨越式发展,不再走传统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老路,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土地问题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必须坚持两条原则:第一,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第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重点是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二是征地制度改革问题,三是土地市场问题,四是农民宅基地问题。处理好这四个实际问题,对于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1.关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律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法律保障。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重申一些基本的法规要点。
首先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这不仅符合我们国家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符合现代农业长远的发展要求。我们今后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讨都要立足于这一点,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不变这个基础上深入研究。
其次是推进规模经营,不能动摇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否认,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确实有其局限性,目前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与“统一经营”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农户往往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农产品竞争力过弱。应当大力加强“统一经营”这个层次,确实做到统分结合。但是,“统一经营”必须有新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社会化的服务形式和产业化的经营体系来实现,绝不是恢复过去那样的集体统一经营模式。
第三是承包地流转必须用于农业。在土地流转中,不能违法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现在有些地方未经允许,擅自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在耕地上挖鱼塘、栽树木等,甚至通过“以租代征”方式,避开土地审批,将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这是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有关法规的错误行为,必须及时予以纠正。2.关于征地制度改革问题
我国征地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各个方面都非常关注。现在我们继续探讨征地制度改革,更要注意严格把握控制占用耕地和保护农民利益这两条原则。因为我国现在已经是人多地少,以大约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超过世界20%的人口。即使根据最乐观的预测,我国人口增长还将持续到2040年左右甚至2050年以后,才会出现全国总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在这几十年中我国人均耕地还会进一步减少。如果我们现在就过多地占用耕地,实际上是剥夺了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我国理应建立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尖锐矛盾之一,就是占用土地过多,明显超过控制指标。我们面临的依然是经济增长偏热,尤其是投资规模过大的问题。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进行招商引资,导致耕地总量连年过快下降,人均耕地面积更是急剧下降。这样势必继续造成土地资源占用过多,影响到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影响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对此,针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运用和发挥控制占用土地这个闸门的功能,是完全必要的。
在征用土地方面,应当严格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种不同用途。经营性用地应当直接运用市场机制,在与农民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土地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市场价格来取得。即使是公益性用地,也要注意引进市场机制,参照市场价格决定土地的征用价格。《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征地价格往往是偏低的,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利益,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现在农村最尖锐的矛盾是征地、环保和农民工权益问题,在这三大矛盾中尤以征地造成的矛盾和冲突最为尖锐,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一再出现,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在土地征用结束后还要防止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擅自变性。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先以公益性用途低价征地,然后擅自变性为经营性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等商业经营活动,从中赚取低价公益性征地带来的巨大利润差额。所以,对属于公益性用途的低价征地必须全过程实行监督,防止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即使经过批准将公益性用地改为经营性用地,也必须按照经营性用地的价格支付相关税费,并及时足额对失地农民实行追加补偿。对土地转让收益的支出应当纳入财政预算,明确规定用途和范围,加大用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争取逐步做到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征地制度改革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首先是确保失地农民的利益。近两年征地补偿标准虽然有所提高,但还是建立在行政命令的基础之上,并没有反映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应当在征地过程中加快引进和扩大运用市场机制。在对待失地农民问题上应从多方面加以改进,充分考虑失地农民长远的生计问题。3.关于土地市场问题
近年来征地问题上的一种突出现象是,对工业用地给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普遍过低。很多地方是以低地价或者零地价来吸引工业企业进行投资的,相当一部分地方的政府没有得到多少土地转让收益,有的甚至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补贴,以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和长远生计问题。而用于发展商业服务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土地,土地转让的价格相对较高。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工业用地为什么要实行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呢?原因是很多地方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争先恐后地进行招商引资,纷纷把土地优惠当作最重要的优惠条件,以为土地价格越低越有吸引力。应当说,这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是一种不规范的运作行为,非但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并且导致了土地的过多占用和粗放经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亟待加以纠正和规范。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正确看待招商引资。从目前各地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引来的工业项目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但有不少工业项目综合效益并不高。有些工业项目看起来经济效益较高,但是资源占用多、能源耗能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差。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过大,应当重点加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引进力度,对引进工业项目应当注重高科技、低消耗、零污染、高收益。
如何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形成由市场决定土地价格的机制,合理制订工业用地价格,有必要确定工业用地的最低价格作为底线。确定最低用地价格,实际上对引进的项目设置了一个门槛。跨不过这个门槛的项目就不能进来,真正属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就能够进来,从而有利于提高引进项目整体的质量和效益。
在土地出让方面,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暗箱操作的批租方式,实行公开运作的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和确定土地价格,使竞争力强的好项目优先获得土地。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土地的增值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公认的理论观点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农村土地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也就是说农民拥有最重要、最短缺、最宝贵的土地资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应当成为农民受惠最多的过程,土地由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是失地农民较快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4.关于农民宅基地问题
农民宅基地是农民土地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个问题日益显得突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势必涉及对原有村庄的整治问题,很多地方需要对村庄的原有布局进行规划和调整。现在多数地方农民住宅凌乱分散、占地较多,许多地方农民纷纷在村外建新房,导致村庄形成了“空心村”。这些村庄不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而且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通过村庄整治逐步予以解决。
鉴于目前农民居住过于分散凌乱的状况,今后住房布局调整的总体方向是趋于集中。当然,集中居住是趋势性的、引导性的和逐步推进的,而不是采用强制性手段在短时间内就要做到的,这一点应该明确。如何对农民住房集中布局进行引导?首先是科学规划,在长远规划中对作为农民居住点的村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搞好生产生活服务,以此吸引分散的农户到这里建房或者购房,逐步实现集中布局的目标。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这样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
九、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养新型的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以新农民为主体。没有新型的农民,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这样,培育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就被提上了日程。新农民应该是讲文明、讲创造、讲科学、讲进步的现代化农民。但现阶段,相当数量的农民还存在如下不足: 1.观念相对落后、保守,容易满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2.生活方式不够科学。3.创造力不强。
农民存在不足的原因:
1.传统文化观念还没有完全肃清,特别是一些保守的思想和一些腐朽的思想还在某种程度上禁锢着农民的思想。
2.信息不够灵通。这使得广大农民更加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更难以实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
3.传统生活方式的惯性。这种惯性使人更容易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4.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种较低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使人们不易融入现代生活,也使他们与现代生产方式相脱离。解决农民不足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这是培养新型农民的物质保障,也是前提性条件。缺乏物质保障的新农村建设将举步维艰。
2.在农村逐渐普及互联网,为农民接受最新信息提供条件。
3.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科、教、文、卫建设。一要推行科普教育,使农民的基础知识水平有较大提高;二要进一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阶段不收费;三要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讲卫生,讲文明,同时反对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四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农民。4.打破农民的思想壁垒,破除他们保守的观念。
5.鼓励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掘农民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建设自己事业的主人。
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但新农民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应该循序渐进。在这期间,保证国家的持续投入就显得异常重要。同时,既要依靠农民来建设新农村,又要对农民进行适当引导,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克服其不足和弱点。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我们的新农村。
十、新农村建设应从认识和行动上谨防三个误区
1.在传统管理体制惯性作用下,出于对政绩的追求,急于求成,搞典型、搞模式、搞一刀切,使新农村建设陷入花架子的误区。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但具体到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各地农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如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已经完成农村城镇化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如何上升到更高层次新的平台的问题;西部大部分地区则需要从满足生存需要的最基本建设开始进行。同样处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发展水平的农村,由于所处的地缘环境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不同的地缘环境,决定不同的发展次序和不同模式。
面对如此多样化、差异性大的中国农村实际,在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注意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标准。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占主导地位的政绩评价体系,却促进了将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简单化、模式化处理的工作倾向。如果走这样的路子,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就会陷入表面化、模式化、花架子的误区。在此,我们不是简单地反对制定标准、进行规划,而是坚决地反对那种闭门造车、想当然地设立的标准和进度,反对以统一标准来否定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做法。
2.在小农经济思维的误导下,将建设新农村看成是脱离城乡协调发展的孤立活动,从而陷入自给自足的误区。中国农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发源地和保留地,这种小农经济思维与遗存在县乡政府机关的计划思维和管理方式相结合,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最大观念障碍。在这种观念作用下,新农村建设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和偏差,就是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农村脱离开城乡互动前提的自成体系的再造过程。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同时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鉴于中国将长期处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仍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在收入、生活方式、自身素质等方面,能够基本跟上中国现代化步伐,能够基本公平地分享中国工业化文明进步的成果,以避免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断裂;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个任务是,通过新农村建设,避免中国现代化过程出现城市与农村发展断裂的同时,为农村的转型创造条件。中国农村的转型就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使束缚在小农经济下的农村,向现代经济一部分的新农村转变。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实际上是一条城市与农村双极互动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由此把现代化要素输送到农村,使农村成为准市民的培育和孵化基地。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实际中,有几种倾向值得注意。如在建设新农村的名义下,通过行政命令和利益诱导,使农民将艰难形成的资金积累投入到统一规划的农村住宅建设上来,使农民初步完成的原始积累,再次成为农民自我复制、自我固化的“笼子”;在发展农村教育体系上,出于满足自成体系的需要,违背目前出现的农村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违背教育规模效应,出现村村搞学校、村村办不好的重复投资。
3.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看成是农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新一轮破坏中国农村原生态文化的运动。
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一误区是将已经流行于中国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弊端以农村城市化为平台扩展到农村。以淹没中华民族文化、扼杀城市个性和独特内涵为代价的千篇一律的西式的城市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中付出的最大代价。如何使技术上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恰当结合融为一体,是中国城镇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在现代化城镇建设中,引入现代的技术文明与保留具有时代生命力、历史价值的民族文化并不矛盾,关键要在创新中使两者在相得益彰中实现新的结合和表现。中国农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载体之一,决定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也必须要解决好中国农村的本土文化与现代技术文明有机结合的问题。但在对农村城镇化简单的理解下,却有可能出现将城市的广场、街道、绿化、建筑风格等,不加选择地搬到农村,或是在计划经济陈旧思维的束缚下,强行推行统一标准和风格的农村建设规划,使新农村成为千村一面的新村。避免走入误区的方法:
一是要明确中国农村在中国走向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定位和功能预置。在中国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其目的不是要永久地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而是要使目前仍然滞留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够分享中国现代化的成果,不至于形成中国城乡发展的断层。必须明确那种认为中国城镇化结果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因而没有必要将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而是要快速推进城镇化,为农村消亡创造条件的“农村消亡论”,以及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在封闭、静态中,脱离城镇化的自我发展的建设过程的观点都是不合时宜的。
二是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在充分调研、比较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分类、分阶段进行。要真正从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从解决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决不能搞一刀切、花架子。
三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在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并且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在工业反哺农业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反哺,更要注重知识、科技和文化层面的反哺。要从“全营养”的角度,实现工业文明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援,通过城乡土地整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民工教育体制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为农业产业融入现代工业和农民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四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对中国农村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民族化、本土化资源加以保护和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要同时启动中国农村、乡土文化的保护的立法和研究工作,通过有关法律和制度来实现对中国农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